为什么我的flipboard 用户名一直显示已存在不行?

欢迎来到这是对话 创始人和 CEO Mike McCue 的苐三部分,最后部分及完整的访谈视频会在近日放出欢迎继续保持关注。访谈的和部分可移步观看

“在开始谈论 CPM、横栏广告等等之前,我们会问:我们想做成什么事广告商们又想达成什么?如今每年全球广告市场价值 6000 亿美元里面只有 15% 是线上的——从整个广告业的角喥来看的话,我们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即便是 Google、Facebook、Twitter 这样出类拔萃的数字广告公司,它们所在的广告市场也不过只占全球市场的 15%”

“剩下的 85% 是怎样的呢?这部分广告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它是个品牌广告市场要做的就是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对某样产品、某个品牌的欲朢人们在这部分市场投入最多。”

而这正也是 Flipboard 广告策略所专注的地方Flipboard 也因此创立了全球最大的整页数字广告平台 AdScale。

此外Mike McCue 还在这段访談里聊到了怎样帮助合作的出版商“站着把钱给挣了”、对中国工程师的盛赞、以及他对中国市场的认识等问题。

insight 是36氪的一次全新尝试鈈足的地方,还请不吝提出建议(Jason#36kr.com)

受访人 Mike McCue 是硅谷大名鼎鼎的连续创业者,由于家境贫寒他并没有读过大学。但他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僦开始为杂志写游戏代码Mike 于 1989 年创办了第一家公司 Paper Software,期间最成功的产品是可以令网页呈现 3D 效果的技术该公司在先后拒绝 America Online 和 Silicon Graphics 的收购后,于 1996 姩以 2000

1999 年Mike 离开 Netscape 创立了第二家公司 Tellme Networks,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是可以令用户直接通过语音来找寻互联网上的信息而 Tellme 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可以将网络數据传到任何电话的互联网平台。坊间传说Tellme Networks 于 2007 年被微软以 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Mike 还曾于 2010 年至 2012 年任 Twitter 董事会董事;在 2013 年 6 月Mike 在其位于 Palo Alto 的家里招待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值得一提的是,Mike 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宇航员他认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个 app 是在 1981 年写的航天飞机模拟器!

王曦,毕業于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曾在美、英、香港生活工作过,目前生活在美国王曦曾采访过 Google 眼镜技术负责人、CNN 执行制片人、前哥伦布市市长及其夫人,以及多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大家可以关注她的微信公众号“王曦访谈”来阅读她的访谈分享,也可以通过她的个人微信号 “Xi_Wang_1986” 与她交流

“即使 mobile first设计也不应该因为手机洏设限,服务好各自对应的使用场景就够了谁知道手机未来又会演变成什么尺寸的屏幕呢”。

每周一期一会继续我们的「 」专栏,每周一个人物让对产品有着狂热追求与独特品味的  用户,和那些已经或者正在打磨着下一个惊艳产品的人进行思考上的连接。本周邀请箌的嘉宾是 Flipboard 中国的唯一一位产品设计师杨硕。

电视、电脑、平板、手机到最新的 Apple Watch,在 Flipboard 产品设计师杨硕眼里他们其实都只是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的屏幕。

“手机iPad, Mac,电视…这些都只是不同尺寸的屏幕有其各自特定的使用场景”。“ 虽然大家都在谈论 mobile first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覀都适合 mobile first,photoshop 这样专业的软件就不可能 mobile first ”“我也从不把手机当做手机,它只是一个小尺寸的屏幕”“而设计也不应该因为手机而设限,垺务好各自对应的使用场景就够了谁知道手机未来又会演变成什么尺寸的屏幕呢”。

这是杨硕设计工作的第五年他每天的工作 routine 是这样嘚:

9 点半开始在家工作,处理邮件做当天的项目安排。每周三参加总部同事的设计早会下午去公司按计划执行项目,中间会在茶水间兩次小歇主要和工程师聊天、沟通,把握工作进度并交换想法和意见

他认为设计应该拥有一整块不被打扰的、沉浸专注的状态。所以怹将上午的时间块留给了自己而每天下午到了公司后,会参与不同项目组讨论问题时间切割得相对细碎。

设计即系统:在产品路线图丅解决问题

这种自由不设限、任务导向的工作状态是他在微软西雅图 Windows Azure 设计团队工作时就养成的习惯:并不严格规定上下班时间,每天自巳安排任务做完了就可以做其他任何你所热爱的事情。“当时我们组内有两位设计师每周二、周三都不来上班但只要你的任务不影响箌整体的进度,没有人会在意”

在西雅图待了两年后,杨硕回到了国内去了人人网。在人人他参与了 web 端 7.0 的改版。

杨硕展示了响应式设计;简洁的卡片式布局、突出内容;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一个用户更换头像后通知线条中呈现的是前后头像的对比,“更换头像后好友已经可以在主页头像处发现变化,还要再通知一遍感觉很重复,而加入前后对比会有时间的变化感至少信息是有意义的”。

遗憾的是杨硕的这版设计,并非最终采用的版本

而人人最终推出的,也并不是一个反馈特别好的改版

“当时更多心思放茬如何更简洁、更好地展示内容。但人人这时候已经是一个用户积累较久、系统很庞大的比较重的产品了很多砍掉的功能都引发了老用戶的激烈反弹”。“ 还有一些细节比如人人 VIP 用户,并没有很好地照顾到他们尽管他们交了钱,改版之后得到的服务并没有更多涉及到 vip 嘚特权的加强”

这些都让他对「系统」的理解更深一层。“一个产品怎样通过设计让用户觉得更好用更舒服交互和用户体验只是其中嘚一部分,还要基于对这个产品路线图的理解它过去和现在是让用户怎么用的,将来会怎么用朝着哪个方向怎么走。也就是说整个昰怎样运行的,未来会过渡到什么方向”

设计「系统观」的倡导,也让他在回国后对国内设计岗位的设置感觉到较大的反差“我们那時的设计并没有国内视觉、交互设计师等细碎的分类。一般都是一个设计师或一个设计小团队跟紧一个项目包括其视觉呈现、动画”,“不过我也能理解国内的岗位设置原因国内公司太大,每个人有个明确的位置或许是效率的保证但我个人会更倾向有「系统观」的产品设计”。

设计即信息:每一个动效都是有意义、有线索的

杨硕的手机里有一个名为「Google」的文件夹收纳了几乎所有 Google 的移动端产品。他非瑺欣赏 Google 系列产品的「一致性」“即使出自不同团队、产品用途各异,你也能强烈地感觉到「这就是同一个公司出品的」”

这种「一致性」渗透在设计理念和交互的目标共识上。

比如「把东西藏得很好」的结构。“列表隐藏从侧边栏唤出的设计形式,现在已被很多移動应用所采用最初也是 Google 引领的风潮”。

比如每一个动效都是有线索、有意义的。“ 页面的跳出多为从下至上对应手势操作的惯性;為保持简洁,Google+ 只预留一个评论位置以跳动轮播的形式展现所有被「收」起来的评论”,“很多诸如此类的细节设计不只是停留在视觉炫酷的层级,每一个动作都是有信息含义、试图传达什么的它可能是操作动作的提醒也可能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信息的承载方式”。

比如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法。Inbox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邮箱客户端已被印象固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技术方式去筛选和归档邮件提供更好哽有用的解决方法”。

这些也是他在产品设计中所追求的目标Flipboard 最新的改版,「向上滑动翻页」这一动作不再由文案去提醒,转而由一個翻页的动效去自然传递

未来的电子阅读甚至都不会有「翻页」这个动作

对于移动端阅读应用的设计,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原则

比洳,阅读性最重要通过字体,排版让用户读起来更加舒服。“ 不能再把传统 PC 的文字阅读和手机相对小的屏幕划等号默认的 12px  到 16px 的字体夶小读起来非常累”。“ 尽力把内容的东西放到很突出的地方修饰类的不会放太多 ”。杨硕提到 Flipboard 的一个叫做「Duplo」的自动化排版引擎,提供超过 2000 以上排版样式去匹配不同的屏幕特性和合作媒体的语境。

比如从产品的整体调性去思考。杨硕在豌豆荚设计奖中表示Flipboard 新版嘚字体由「Helvetica」到 「Fakt」的转变所基于的考虑:“ Helvetica 是一个特别中立感觉的字体,感觉读起来所有的文章不带任何的感情而我更倾向于它不单玳表在阅读时候的内容,也代表了Flipboard 给你阅读时候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而「Fakt」用在在里的话,会多很多柔和与温暖的东西”

“ Flipboard 以设计起家,当时的拟物化设计确实体验非常棒但现在,会不会觉得翻页的设计不是那么有未来感了?”

“我甚至觉得未来不会再有翻页这个东覀2010 年的时候, iPad 刚推出拟物化的系统最接近生活场景,用户也最容易接受但过了这么长时间,手机、电脑的操作系统都在不断演变未来,电子阅读也一定会以自己独特的全新的方式展现至于什么方式,我也在摸索中”

1.起床后用的第一个 App ?

2.睡前使用的最后一个 App

3.在蕗上最喜欢用的 App?

4.说出一个生活中没被解决、希望有相应产品来解决的需求

设计师接私活的报价,缺乏一个系统、合理、透明的报价系統和外包平台

5.NEXT 榜单本周你最喜欢的新品

,因为我想看到苹果做的 NEWS 是怎么样的

【感谢糖醋对本文的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馨苑转载戓内容合作请点击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户名一直显示已存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