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孙中山开国纪念币1912宣告成立中华民族是闰年还是平年

中国史上的第一面国旗诞生内幕
&&&&&&&&&&&&
&&&&&&&&&&&&&&&&&&&&&&&&&&&&
讨论中国龙形象在西方的传播,离不开大清龙旗的影响,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龙旗的影响也许是最关键的因素。可是龙旗作为大清国旗缘于何时何事,长期以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和团运动失败后,李鸿章在各种外交活动中见别国政府都挂着自己的国旗,而中国却没有,便向慈禧太后上奏,请求制定国旗。慈禧要李鸿章负责设计国旗图案。李鸿章呈上了画有虎、豹、狮、龙、麒麟、八卦等图像的许多种国旗图案,慈禧最后选定金龙旗作为国旗。
三角龙旗实物
三角龙旗图案
四角龙旗图案
  但是民国时期陈伯熙等人却认为,三角龙旗早在咸丰年间就已经诞生了,而且是因商务需要而制定的。由于广东沿海一带海盗多,中国商船没有国旗庇护,航行很不安全,许多商船只好冒挂外国旗帜,于是,广东商人联名上书大清政府:“请仿各国成例,制定一种国徽,俾便商民遵用。”礼部以中国尚龙,于1858年正式将龙旗定为国旗。
  康有为的说法又不一样,他在批评龙旗不适合作为国旗的时候说,龙旗作为天子之旗,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了,而将龙旗由天子之旗移用为国旗,却是始于同治年间()“同治初时,新定国旗,乃用黄龙。”康有为认为,外国人不能理解我们的龙文化,龙在西方是一种恶兽,黄旗则是病旗,黄龙旗不仅不能赢得尊重,“反为轻讥,将来在所必改者也”。
  中国第一面国旗的来历,居然是如此一笔糊涂账。因此,本文拟在梳理龙旗渊源的基础上,着重于龙旗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形制变化、功能转换,以及伴随着近代中国屈辱史而展开的龙旗在海内外被悬挂与被认知的历史。
  鸦片战争前清朝无国旗
  国旗、国徽都是国际交往中的国家识别符号,是基于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而派生的。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并没有所谓国旗的观念。中国乃“中央帝国”,既不需要外交,也不愿意与其他“蛮夷小国”平等相处。所谓旌旗,主要用于帝国内部各种仪式,用来标识公侯将相的身份地位以及集团属性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许多中外条约,均已涉及国旗概念。如1844年《望厦条约》中的theflagof the U
nitiedStates,1858年《天津条约》中的A m
ericanflag,现在可能被译作“美国国旗”,但在当时的中文本中,只写作“合众国旗号”。这些国家之所以需要“旗号”,是因为他们要到大清国来贸易,为了方便大清官方“认明大合众国旗号,便准入港”;而大清官方并不需要到他们的国家去贸易,所以,他们需要旗号,我们不用。
  咸丰年间,广东发生了一起缘于“华船冒挂洋旗”的“亚罗号事件”。依据当时的海上国际惯例,没有旗帜的商船可能被视作无国籍甚至海盗船,无法参与国际贸易,因此许多中国商船向外国机构申请注册,并升挂注册国国旗,他们能够随时要求外国保护,拒绝接受中国管辖。日,一艘名为亚罗号(A
)的华人商船被疑参与海盗活动,遭到广东捕快的扣押。由于该船已经在港英政府注册,声称升挂了英国国旗,英国领事巴夏礼借口广东水师侮辱英国国旗,遂挑起事端,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按理说,亚罗号事件之后,大清政府应该考虑制定一面标志大清国形象的专用旗号,方便华商进行国际贸易。可是,大清政府对民间商贸活动不仅不支持,反而严加打压。在这种官民分离,以官为本的国家观念背景下,即使大清政府早知别国均有旗号,但制定自己的国旗暂时还提不上议事日程。
  三角黄龙旗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进一步侵入中国,甚至在中国水域部署海军。中外水师如此同处一块水域,免不了生出许多龃龉。由于没有统一的官船旗号,大清水师在与西方海军的交涉中吃了许多哑巴亏。1862年,湖北长江水域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的事件,英国人占了便宜,硬说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如我处师船亦一律竖立黄色龙旗,外国果能望而知为官船,不敢轻举妄动,未始非豫事队维之一法”。
  奕让总理衙门给两江总督曾国藩写信,询问增挂龙旗是否有碍行军。曾国藩经与湖北江西各巡抚会商之后,当即复信表示赞同增挂龙旗:“各处师船,仿照外国竖立旗号之例,概用黄色龙旗,使彼一望即知,不敢妄动,且于行军无碍。嗣后除各营旗帜照常竖立外,应分饬各营另添龙旗一面,拟用三角尖旗,均用黄色画龙,龙头向上。”
  象征皇权的黄色龙旗,具有凌驾于“各营旗帜”之上的统率地位。将黄色龙旗让渡给以汉族官兵为主的水师舰船,本身就是对水师地位的莫大提升。奕卖了个不花钱的人情,曾国藩则乐得为手下官兵争点地位。奕提供给曾国藩参考的方案是“黄色龙旗”,而作风低调的曾国藩似乎考虑到了“黄色龙旗”与八旗中“正黄旗”的形态接近,为避僭越之嫌,主动提出将“黄色龙旗”削去一角,“拟用三角尖旗”。这是曾国藩稳健政治风格的表现,但也为这面形制特异的三角尖旗顺利走出国门留下了隐患。
  日,总理衙门正式照会各国驻华公使:“希即行知贵国各路水师及各船只。嗣后遇有前项黄龙旗帜,即系中国官船,应照外国之例,不准擅动。傥有移动,即照犯禁办理。”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黄龙旗只限于水师官船悬挂,普通民船不得悬挂。第二,外国兵船只要是侵犯了龙旗,无论理之长短,“均先将犯禁之案,从严惩办后,再为理论别事”。因此,龙旗在外交层面上又具有了王朝或者说国家的象征意义。
  三角龙旗无具体规制
  由于曾国藩倡议的三角龙旗只有大致尺寸及龙头朝向,并没有给出具体规制,甚至旗帜的斜长及下横长可以“各从其便”,各地水师在龙旗的材质、龙形等方面,都不能统一。大一点的龙旗,龙身可以多达六折;小一点的龙旗,龙身仅有两折;到了外国人的画笔中,龙身还能绕出一两个小圈圈。
  1872年,总理衙门决定扩大水师三角龙旗的使用范围。10月4日,批准将三角龙旗定为中国轮船桅梢所竖常挂之主旗式样,“龙头向上,旗用黄羽纱制,龙身用蓝羽纱”。这里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所谓“中国轮船”,特指大清官方轮船,依旧不含民用商船。
  或者因为清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或者因为事不关民生,此事未在民间激起多大反响,事隔一个多月之后,才有新闻对此加以报道。上海《申报》只在轮船新闻中稍稍提了一下:“北京总理衙门,照会各西国官员,谓中国新定旗式,如三角,色用黄,中画龙,用蓝色。所有福州、上海炮局所制轮舶,及各关口巡河船,均建此旗,以标认识。”
  这项制度正式下达海关时,已经到了第二年春末。日,总理衙门批准以三角黄龙旗作为海关船只的标志旗,正黄底,镶蓝色,飞龙朝上。大约与此同时,招商局等一批涉外官方机构也陆续开始悬挂黄龙旗,以示其官办身份及国家权威。
  可是总理衙门并没有提供具体明确的旗帜规格,甚至连旗样都不能提供。当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示其助手金登干在伦敦定制一批三角黄龙旗的时候,也没法给金登干提供准确的旗样。金登干只好委托埃金顿弄一个旗样,结果,“埃金顿先生说,他们拖延了时间,是因为从海军部弄到旗子的正式图样花了很长时间”。
  旗样寄到英国之后,金登干找了几家公司投标制作,发现英国人不擅长印制这种图形复杂的龙旗。这样来来去去折腾了几个月之后,金登干给赫德写信说:“制旗商说,做中国旗很别扭,需要很有经验的人来缝制,以免旗尖‘耷拉’。如果是状,即等腰三角形,而不是锐角三角形,旗子就会飘扬得好得多。”金登干敢于自作主张地建议将龙旗的锐角三角形改成等腰三角形,大约也是知道龙旗规制并不严格。
  外交仪式中最早的龙旗
  尽管三角黄龙旗早在1862年就诞生了,但在最初五六年间,似乎并没有被朝廷官员使用在水师舰船之外的其他场合。1866年张德彝出使西方各国的时候,依然将各色国旗视作新鲜事物,还很羡慕日本有自己的国旗。
  1868年,清政府委派原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涉外事务大臣,率领一个大清使团出访西方各国。由于当时的清政府没有国旗,美国人就自作主张替中国代表团制作了一批三角龙旗,权当中国国旗使用。
  日,大清使团前往芒格茉街利克房中赴宴,宴会上“灯烛辉煌,正面高悬大清龙旗与合众花旗,左右则英法各国彩旗,随风飘漾,绮浪叠翻”,中国人觉得很有面子。不过美国人画出来的龙旗看起来有点古怪,龙背上长着翅膀,尾巴还绕了个圈。此后,不同的大清龙旗还在多个场合反复出现。
  大约是三角龙旗太拿不出手,蒲安臣还特地在美国赶制一面象征性的四方龙旗。尽管有些现代学者认为蒲安臣擅改三角龙旗为四方龙旗的做法大大侵犯了中国主权,但是因为当时的三角龙旗本来就不是国旗,也没有具体规制,因此,率队的使团官员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中方官员志刚甚至在日的日记中用了一种嘉许的语气记载此事:“蒲使制大黄旗一面,蓝镶边,中绘龙一,长三尺,宽二尺。与使者命驾之时,以为前驱。”
  蒲安臣不愧为中国通。曾国藩的水师龙旗,为了避免僭越,将总理衙门建议的黄色龙旗削成了“三角尖旗”。而蒲安臣制作的这面外交龙旗,为了避免僭越,则特意在黄龙旗周围加了一道“蓝镶边”,因为在八旗位阶中,蓝色的色级在黄白红蓝四色中是最低的。
  尽管大清龙旗早已天下咸知,却并没有在国内举行的外事活动中发挥作用。日,英国王子到沪访问,海关放炮迎接,“见各国船桅皆挂花旗,计三十余种。中土海关与船只前挂一旗,绿色长方,中界白十字,后挂花旗廿余方以为识”。中方廿余方旗帜中,没有出现龙旗的身影。
  虽然设计龙旗的初衷是用作水师官船的标志,清政府并未意识到需要一面大清国旗,但由于大清国没有其他可以用作国家象征的旗帜,这面龙旗事实上已经被外国人视作大清国国旗。据何如璋1877年《使东述略》记载,大清使团船近内口时,要停下来施炮二十一声,桅杆升日本国旗,日本戍兵也在对面升龙旗,“炮如其数,互相为敬”。
  至迟到光绪初年,龙旗的使用范围已经从船上扩大到陆上。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展馆北向建木质大牌楼一座,上书“大清国”三字,两旁有东西辕门,“上插黄地青龙旗,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不过,相比之下日本展馆不仅场地大可加倍,布置井井,而且“遍插白地红心旗”,显然比大清国更加重视本国的旗帜。
  由上可见,最早在外事场合使用的龙旗,是一些美国机构或个人自作主张替中国使团设计、制作,并应用于中美外交仪式上的。龙旗作为涉外事务中的国家象征,大约在同治年间逐渐被中国官员所接受,但在对内明确为一种民族国家的象征,则是更加晚近的观念。
  四方龙旗:官方确认的大清国旗
  奕与曾国藩讨论这面大清水师旗号的时候,只是为了使外国兵船“一望即知为中国官船”,完全没有考虑与国际通行旗式接轨的问题。最早提出大清国旗式应该与国际通行旗式接轨的中国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
  郭嵩焘在1877年1月赴英就任途中,记载了沿途所见各国旗式,附带对大清龙旗做了些议论。一是认为三角旗式不合国际惯例,应该改作四方旗;二是指出黄色乃船上危重病人的信号,不适合作为国旗颜色。结果,其副使刘锡鸿于1878年向朝廷密参一本:“查一朝旗式定自开创之天子,郭嵩焘何人,乃敢以考定为言,所谓他日系指何日?”
  直到1888年,在李鸿章等人主持下,才在《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使用“国旗”这个新概念“按西洋各国,有国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别。大致旗式以长方为贵,斜长次之。同治年总理衙门初定中国旗式,斜幅黄色,中画飞龙,系为雇船、捕盗而用,并未奏明为万年国旗。今中国兵商各船日益加增,时与各国交接,自应重订旗式,以崇体制。应将兵船国旗改为长方式,照旧黄色,中画青色飞龙。”
  有意思的是,这份1888年发布的咨文,却是一份追认文件。早在1876年出版的一本民间著作中,就已经明确区分了四方“大清国旗”与三角“大清国常用旗”。由此可见,大清政府的许多迈向现代化的官方文件,都是被形势逼出来的无奈追认,总是事实在前,文件其后。
&&&&&&&&&&&&&&&&&&&&&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国旗
&&&&&&&&&&&&&&&&&铁血论坛&
&&&&&&&&&&&&&&&&&&&&&laiyuan&
年大清国的黄龙旗(三角形)&
中国正式确立的第一面国旗是在大清国晚期出现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官僚,当时的总理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并于1888年(光绪14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与确认本为海军旗的“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
大清国旗(年)
  三角黄龙旗由于军舰必须悬有政府的旗号以供辨识。清廷于1862年(同治元年)以“三角黄龙旗”作为官船的旗号(注:有说黄龙旗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满清八旗中正黄旗的旗帜)。到了1881年(光绪七年)9月,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由于三角形的旗与西方各国军舰上的国旗皆不相同,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北洋水师军旗的质地、章色,并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型。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龙头向上,分为大小四号,头号横长1丈5尺6寸,宽1丈6寸5分;二号横长1丈3尺9寸,宽9尺5寸;三号横长1丈1尺5寸,宽7尺6寸;四号横长9尺6寸,宽6尺三寸。军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黄色及龙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而据五行学说,认为中央属土,黄色。以黄色代表中国。
中华帝国旗(-)
中华帝国是袁世凯在1915年至1916年称帝成立的政权。袁世凯于1912年(民国元年)3月就任第二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涉嫌于1913年3月派人刺杀国民党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导致同年7月孙文等国民党人发起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袁世凯的北洋军击败各省军队后,日,袁世凯胁迫民元国会选自己为正式大总统。日,袁世凯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民党籍的民元国会议员,使民元国会因议员人数不足、无法运作而休会。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宣布解散民元国会。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在12月间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改总统为终身制和可指定自己的继承人。1915年5月9日,袁世凯宣布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第一至四号的要求,后人视为五九国耻。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成立筹安会,声言“共和不适用于中国”。不知为何,愈来愈多所谓的“请愿团”上书,要求变更国体。进步党党首、前司法总长梁启超写了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来讽刺袁氏。  面对愈来愈多声称代表民意支持袁世凯即帝位的民意团体(即请愿团),袁氏宣布成立一个国民大会,由全国选出代表决定国体问题。代行立法院权限的参政院起草“《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由全国选出国民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日上午9时(UTC+8),这1993个国民代表就国体变更投票。  日,参政院拥袁世凯为皇帝,同时宣布1916年更改为“洪宪元年”(后来被人一拆为二,讽刺为“半是前清,半共和”),改国号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北洋政府总统府改为新华宫(今中南海),并在天坛祭天以准备登基。1915年12月,护国军在云南起义,并把袁世凯的北洋军打得节节败退,迫使袁世凯在日宣布取消帝制,复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华帝国灭亡,其存在仅有102天(此年为闰年)。但护国战争仍未停止,袁世凯本人也在同年6月6日病死。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国旗;据说曾有提议在五色旗上加红日一轮,以表示“五族共戴一君”的含义&.&
中华民国五色国旗(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订为海军旗。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称五色旗)作为国旗,含五族共和之义。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民国二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订为海军旗。除了上述三种使用上较普遍的旗帜外,其他地区亦使用其他的旗帜。此时五色旗亦被用作海军舰艏旗。五色旗由于产生于革命时期,对当时民众影响很大,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为这样,它又被当时各军阀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为笼络人心的工具。&
  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注:有说五色旗是根据清朝的五色官旗改变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的五方的颜色)
伪民国政府旗&(<font COLOR="#546D8E" SIZE="3" FACE="楷体_GB-1940年)
汪伪国民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反共亲日派,屈服於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在日军卵翼下建立的傀儡政权。1937年12月及1938年3月,日本在沦陷区北平和南京两地﹐分别组织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年7月,日本向重庆国民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透露,日本拟认汪精卫为和谈对手。同年10月,日军攻占广州﹑武汉。11月,日本再次发出诱降声明。于是,汪精卫集团代表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本代表影佐桢昭、今井武夫在上海举行秘密谈判,签订《日华协议记录》,议定:缔结反共协定;中方承认“满洲国”,日方于恢复和平後两年内撤兵(内蒙古等地除外);日本享有开发中国资源的优先权等条款。日,汪精卫偕曾仲鸣﹑周佛海等逃离重庆。到越南河内后,发表降敌“艳电”。1939年
4月,由日本特务秘密护送汪等进入上海﹐著手组织伪中央政府。经日本策划,北平﹑南京两地伪政权取消,於1940年
3月30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汪伪政府的辖区包括苏、浙、皖等省大部﹐沪﹑宁两市和鄂、湘、赣、鲁、豫等省小部分。
年的伪满洲国旗
年的伪满洲国旗
年的伪满洲国旗
红、黄、蓝、白、黑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所用的五色是五个民族所喜爱的颜色,而此五色也是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
  也有说法,五色旗取自凤凰五色,同时也代表仁、义、礼、智、信。
  还有人认为,其与传统五行概念对应的5种色彩还涵盖了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
同盟会中部总会和东南立宪派骨干人物、、程德全、庄蕴宽、赵凤昌等是五色旗的主要推手,其中有“民国产婆”之称的便是旗帜的设计者。
色彩温和的五色旗的诞生以及被各方面迅速认同,标志着期间的旗帜从紊乱走向有序。这也意味着推行“种族革命”、以“关内十八省”为畛域等观点被扬弃,而争取版图完整、和平建国的“五族共和”理念渐占上风。
伪满洲国(Manchukuo)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将长春定为“国都”,改名“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121.7万人,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日本侵略者通过这一傀儡政权,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此傀儡政权“领土”包括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当时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不承认这一政权。当时国际上以日本为首的法西斯等国家或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国际联盟主张中国东北地区仍是中国的一部份,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分裂中国领土恶劣行径的傀儡政权。满洲国领土范围包括现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承德市(热河省)。根据1932年的《日满议定书》,关东州之主权由满洲国所有;满洲国承认清朝将旅顺、大连一带的关东州租借予日本的条约,故关东州继续由日本直接管辖,不属满洲国行政区划。
1928年-1949年中华民国国旗(今台湾沿用)
&&&&&&&&&&&&&&&&&&&&&&&&&&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亦是创立同盟会后的第二年的冬天,孙中山在会议中提议将青天白日旗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但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与日本国旗类似,且色彩过于单调。于是孙中山有了加入红色的构想。当时同盟会南洋分会副会长张永福之妻陈淑字(一说淑宗)依此构想缝制了四种国旗,分别为下列的草案一至草案四。其中草案三的旗帜于同盟会广东历次起义中普遍采用,故1925年(民国十四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改编所属各军为国民革命军时,特选该旗为军旗。&
采用蓝、白、红三色。&当时旗上所列叉光多少不一。后经解释,称叉光代表干支之数,应排作十二,以代。
“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蓝色代表自由,同时也代表民族主义。&
“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指示人们要有光明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白色代表平等,同时也代表民权主义。&
“红地”象征革命党的热血,指示人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红色象征博爱,同时也代表民生主义。&&
青色代表光明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无私、民权和平等;
  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也象征著国家的命脉,随著时间的前进永存于世界;更鼓舞国人,自强不息。
  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为远东大国,为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
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日至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一个月后,筹备委员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区寄来的应征图案3012
幅。后于9月开议时,审核通过的共有38幅,最后敲定8幅国旗样式作为备选国旗。当时最受欢迎的是草案一的设计。该设计以红底配上黄星,以及一条代表黄河的黄条而成。红底与黄星为征求新国旗设计稿的必备基本要素,黄星代表GCD或中国人民。但部分人士认为,中国并非只有黄河一条大河而已,于是衍生出另外两个草案,草案二是二黄条代表黄河,长江,草案三则是三黄条代表黄河,长江,珠江。但张治中向毛泽东表示,黄条分割红地,如同国家被分裂,应另选作品。接下来选中了五星红旗。&
  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GCD,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即士、农、工、商,“四民”,但依共产意识型态,顺序被改为工、农、士、商,再以现代词汇称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民族资产阶级)。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GCD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其他临时国旗
年满清帝国的商船旗。
由于当时中国无国旗,故被看作代国旗。该旗子是由一个外国人设计的。
黄兴所坚持的中华民国国旗——“井田旗”。
另一种版本的井田旗。
最初设计出来的中华帝国国旗。
1911.10 武昌起义时的旗帜---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又称铁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1907年8月间,焦达峰、刘公、孙武等一批在日本的同盟会会员,筹组湖北共进会,任务是谋划准备在长江中游的反清武装起义,议定以十八星旗为会旗。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策划武昌起义。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定十八星旗为旗帜。武昌起义在日晚7时左右爆发。起义军成功占领武昌全城。10月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十八星旗为其旗帜。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以五色共和旗(或称五色旗)为国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海军旗则是一种以十八星旗为基调的旗帜。&
  武昌起义时的铁血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十八个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
&&&&&&&&&&&&&&&&&&&
-的最初的中华苏维埃旗!
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占领的地区以中央执行委员会旗代国旗,后改以中共红军新军旗作国旗用。
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她是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首都为江西瑞金。
中华共和国国旗
中华共和国是1933年闽变时由陈铭枢、李济深等中国国民党党内反蒋左派及十九路军在福建建立的共和国,首都福州,疆域包括了福建的大部分,其政府自称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也被称为福建人民政府,政府主席为李济深,执政党为生产人民党,年号为“中华共和国”。中华共和国将福建领土划分为四省二市,试图推行温和土改,但其经济却困难重重。该共和国在其存在期间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政治上势单力孤,后被蒋中正主导的国民政府击败而结束。中华共和国由日正式成立至日主要官员逃离福州,只维持了53天。中华共和国的成立发生在一·二八事变后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之时,它与中国国民党内部左派以及十九路军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都有关系。各方对中华共和国的评价论调差异很大,中国共产党方面多认为中华共和国的成立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其在政治上仍有很大局限性;而中华民国则谴责其为叛国的伪政权。
  &&&&&&&&&&&&&&&&&&&&&&&&&&&
&中国历史上的伪国旗
中国历史上的伪国旗
王克敏的国旗
日,日本侵略者扶植汉奸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成立伪政权。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并吞和控制华北,即着手在华北沦陷区策划建立伪政权。1937年7月底,在北平(北京)成立了以北洋军阀余孽、汉奸江朝宗为主席的“北平地方治安维持会”。8月初,又在天津成立了以直系军阀、政客、汉奸高凌蔚为首的“天津地方治安维持会”。10月,日本政府派喜多诚一为北平特务机关长,扶植汉奸筹建统一的华北伪政权,以王克敏、董康、汤尔和、朱深、王揖唐、齐燮元等为伪“政府筹备处”成员。12月14日,华北伪组织和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合并,在北平成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管辖山西、河北、河南、山东4省及北平、天津两市。这个伪政权标榜“三权分立”,责任内阁设行政、议政、司法3个委员会,分掌行政、立法、司法权。以王克敏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汤尔和为议政委员长,董康为司法委员长,以王克敏、王捐唐、江朝宗、齐燮元、朱深等为临时政府委员。伪政府下设6部:行政部总长王克敏,治安部总长齐燮元,教育部总长汤尔和,赈济部总长王揖唐,实业部总长王荫泰,司法部总长朱深。伪政府采用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同时发表《政府成立宣言》,声称要“绝对排除共产主义,发扬东亚道义”。“临时政府”成立后,日本政府与之签订《政治技术指导协定》,用所谓“日本进步的行政、法制、军事的技术由侧面来指导华北的政治”。1938年4月,日本政府派行政、法制和军事高级顾问3名常驻“临时政府”,并派辅佐官15人分驻各部。“临时政府”的一些重大施政措施及人事调动,完全受日本控制。5月,王克敏去东京,与日本商定以“分治合作”的办法,成立一中介机构,作为统一的伪政权成立前的过渡。9月22日,“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在北平成立。“临时政府”派王克敏、王揖唐、朱深为委员,“维新政府”派梁鸿志、温宗尧、陈群为委员,以王克敏为主席。日,汪精卫的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北平伪“临时政府”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名义上隶属南京汪伪政权,实际上仍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梁鸿志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国旗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为日本于中日战争期间成立的傀儡政权,由梁鸿志等人于日成立于南京。其主要支持力量为日军的华中方面军。管辖苏、浙、皖三省的日占区和宁、沪两个特别市。。“维新政府”的所有政务由特别设立的日本顾问部控制,未经与顾问协议,“维新政府”不得施行其政务。行政院会议内容及决议案,均由顾问事先按日方意见定调。连伪政权这群汉奸的生活起居,也要受到日本顾问的监视。汪伪政权成立后,梁鸿志任汪伪政权监察院院长。1944年11月,汪精卫病死后,梁鸿志改任立法院院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梁鸿志躲在苏州。同年10月2日,梁鸿志在苏州被捕,随即被解押上海。日,梁鸿志以汉奸叛国罪被判处死刑。11月9日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执行枪决,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年的汪伪政权的国旗
年的汪伪政权国旗
1937年12月及1938年3月,日本在沦陷区北平和南京两地﹐分别组织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年7月,日本向重庆国民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宗武透露,日本拟认汪精卫为和谈对手。同年10月,日军攻占广州﹑武汉。11月,日本再次发出诱降声明。于是,汪精卫集团代表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本代表影佐桢昭、今井武夫在上海举行秘密谈判,签订《日华协议记录》,议定:缔结反共协定;中方承认“满洲国”,日方于恢复和平後两年内撤兵(内蒙古等地除外);日本享有开发中国资源的优先权等条款。日,汪精卫偕曾仲鸣﹑周佛海等逃离重庆。到越南河内后,发表降敌“艳电”。1939年
4月,由日本特务秘密护送汪等进入上海﹐著手组织伪中央政府。经日本策划,北平﹑南京两地伪政权取消,於1940年
3月30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为“国旗”,另加三角布片,上书:“和平反共建国”字样。其组织机构仍用国民政府的组织形式,汪伪“国民政府”一度遥奉重庆国府主席林森为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兼代主席。立法院院长陈公博﹑司法院院长温宗尧﹑监察院院长梁鸿志﹑考试院院长王揖唐、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苏浙皖三省绥靖军总司令任援道﹑华北绥靖军总司令齐燮元、财政部长兼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周佛海等。
  汪伪政府的辖区包括苏、浙、皖等省大部﹐沪﹑宁两市和鄂、湘、赣、鲁、豫等省小部分。在政治上﹐他们收编国民党降日部队并收买流氓地痞建立“和平建国军”和特务组织﹐在其辖区内实行法西斯统治﹐捕杀抗日爱国人士。配合日本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妄图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3月,成立清乡委员会,集结大批伪军伙同日军实行反共清乡,妄图消灭坚持敌後抗战的新四军和游击队。在经济上,滥发纸币,圈占土地,“委托经营”某些工矿企业﹐强征粮棉,实行物资统制,并收取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还公然开征鸦片捐。在文化教育上,推行“新国民运动”,施行奴化教育。在外交上,1941年11月,追随日本参加《国际防共协定》,1943年1月,对英国﹑美国宣战,号召效忠日本盟邦。同年11月,又伙同伪满洲国和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的伪政府签订《大东亚共同宣言》,为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摇旗呐喊。1944年11月﹐汪精卫在日本病死﹐其位由陈公博继任。
  日,抗战胜利,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伪国民政府宣告解散。以陈公博为首的一批汉奸头目先后被处。&
  由于五色旗在国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所以很多伪政权的旗子都根据五色旗进行衍生设计。如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的中华帝国旗以及1932年的东北伪满洲国、1937年12月江朝宗、王克敏在北平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9年9月德穆楚克栋鲁普在呼和浩特成立的“蒙古自治邦”、1940年3月在南京组建的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等日伪政权基本都采用五色旗为基本元素。
中国国旗的演变
中华民国时期各旗帜变迁表1
中华民国时期各旗帜变迁表2
中华民国时期各旗帜变迁表3
中华民国时期各旗帜变迁表4
日伪华中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国旗
洪宪中华帝国旗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国旗
汪精卫伪政权国旗
伪蒙疆政权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备选样式草案一至三的设计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备选样式草案四五的设计方案
&&&&&&&&&&&&&&&&&&&&警惕啊---蒙藏疆港澳
年的蒙古军政府国旗
年的蒙古自治邦国旗
年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国旗
1945年的内蒙古共和国国旗
年的东突厥斯坦国旗
年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国旗
年新疆军阀盛世才的“新疆自治省”
年盛世才炮制的“突厥斯坦苏维埃共和国”
年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国旗
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国旗
“西藏国”国旗--雪山狮子旗
“藏独”组织的旗子
年的英属威海卫
年的英属香港
年的英属香港
香港特区区旗
日前的葡属澳门
澳门特区区旗
上海公共租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中山1912年为何辞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