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2刘邦刘邦父亲叫什么

曹操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曹操的父亲曹嵩,字巨高,安徽亳州人,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腾侍奉过东汉四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而桓帝的即位更是拜中常侍曹腾所拥立,因此曹腾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为宦官实在是位极人臣。曹腾很牛,虽说位极人臣,却绝非权倾朝野之徒,相反的曹腾器重四方名士,颇得各地名士赞羡。这几句话,我总觉得有些失实,再怎么说,曹腾也是宦官,骨子里他不会太监腐朽的风气一点不沾染。人们之所以赞美他,不过是因为他有个能干的孙子和曾孙。
  曹嵩少年学成,曹嵩被敦煌太守赵咨举为孝廉,任荥阳令。真正体现曹嵩仁孝清廉的,正是曹嵩与赵咨的这一段故事:赵咨为官清廉简朴为世人称道,后官拜东海相,赴任期间途径荥阳,怎么说赵咨也算对曹嵩有知遇之恩,曹嵩自然夹道相迎,哪料到赵东海竟然视而不见,一行人马扬长而去,曹嵩追至十里长亭,还是没有追到。面对恩公的冷遇,曹嵩并不羞恼,反而说:“赵咨大人海内人望,今过我界却避而不见,外面的人知道了,一定会耻笑我待恩人轻慢!”于是尽弃印绶沿途追赵咨直至东海地界,拜见完毕后告辞返乡,而那荥阳令自然也没得做了。曹嵩追赵咨至东海,实在看出此人知恩图报,并非常人可比。
  尽管曹嵩官做不成了,可是他有路子有方法,很活道,不久,便以曹腾义子的名义,世袭了费亭侯的爵位。然后依靠曹腾的关系网,曹嵩很快飞黄腾达,不久官拜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西汉时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有点像纪委监察组织。尽管曹嵩在当时名气并不大,可是后来蜀汉的诸葛亮、张飞都曾任过此官。所以也有点来头。
  曹嵩是个做官的好手,尽管没有相应的政绩流传后世,在当时东汉的皇帝已经彻底烂透了的时候,曹嵩似乎只是为做官而做官,不久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这两个职务都属于九卿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部长和调节省市自治区诸侯王的组织部部长,总是没见他有什么过人的表现。很明显,曹嵩不是很政治的官员,当时的名臣如陈藩、李膺等,对他都不十分的友好,自然是因为他的出身不太好,不过和他本人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久,曹嵩就卷入了一场政治丑闻,其实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就是花了一千万买的了太尉的官衔。太尉属于三公之一,类似于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地位低于大将军。他是皇帝的军事顾问,但是不能直接领导军队。所以尽管曹嵩,有了这个官职,但是平定黄巾军的战斗中,并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倒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儿子曹操,却屡立战功。
  东汉末年的政治,实在是乱得很糟糕。不久,儿子在山东兖州站住了阵脚。曹嵩也拉了一百多辆行李与金银财宝从洛阳到琅琊去养老,可惜路过徐州的时候,被徐州牧陶谦盛情挽留了几日,不久,派部将张闿前去护送,可是人心难测,张闿见财起意,却把曹嵩给杀害了,从此,恸哭六军具缟素,冲冠一怒为家严,曹操攻打陶谦的战争,也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曹嵩之死在演义中的记载(出自)
  江湖客道:曹嵩,宦官的养子。是一个难得的政客,尽管没有多少政绩,却培养了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可惜曹操平地一声雷之后,老子并没有享受太大的荣华富贵,反而被人所杀,呜呼,富贵一场春梦,名利全然是假。一朝死于刀剑下,尽入渔樵闲话。
本文相关人物:[]&[]&[]&[]&[]&
还没有人评论
曹操做官很早,刚成年就被地方官举荐为&孝廉&,做了&洛阳北部尉&。在洛阳干了三年,任期一满,升官挪窝,调到河南省清丰县当县长(顿丘令...&[曹操]&[曹嵩]&[曹腾]&[刘邦]&[司隶]&[袁涣]&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五十六岁,起兵作战已二十余年,&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十五年,做丞相已三年,赤壁大败已三年,&天下三分&局面此...&[曹操]&[刘备]&[孙权]&[曹丕]&[袁绍]&[董卓]&(一)刘协对曹操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即位之前,刘协或许听说过曹操。年幼的他可能认为曹操只是家奴、大宦官曹腾的孙子。而这个孙子,也还是曹腾收养乞丐曹嵩为儿子后,曹嵩再生下来的。曹操这样...&[曹丕]&[刘协]&[曹操]&[华歆]&[曹植]&[于禁]&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招揽天下人才无论什么时候,会否用人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汉末三国时期,不懂用人艺术的公孙瓒、袁绍、袁术、刘表、刘璋等豪杰均以失败告终,只有深谙用人之道的曹操、刘备和...&[曹操]&[袁绍]&[荀彧]&[郭嘉]&[荀攸]&[许褚]&《议温明董卓斥丁原馈金珠李儒说吕布》,出自《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清初。中坐者为董卓,左坐者为丁原,后立者为吕布,正是吕布“三姓家奴”的写照。不过,他这个骂名,纯粹是小说家言。吕布被...&[吕布]&[董卓]&[刘备]&[曹嵩]&[丁原]&[刘封]&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这个智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并于当年(189年)九月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曹操]&[董卓]&[吕布]&[刘备]&[王允]&[袁绍]&在百年混战中击败绝大多数军阀能够得以互相分庭抗礼长期鼎立的三国,不论大小强弱,都必然有他独特的优势,方能得以生存发展,这似乎是不用怀疑的,这也是一种必然使然。三国政治优势之比较: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袁绍]&[刘禅]&对于曹嵩如应劭传言死于兴平元年,我感觉还是站不住脚,暂时先谈谈曹嵩死亡时间和曹嵩死因:武帝纪:【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曹嵩]&[陶谦]&[曹操]&[单经]&[袁术]&[刘备]&据说东汉末年称霸一方的曹操为筹集军费组建过专门从事盗墓工作的军种,与今天的黄金部队有些类似。所谓的黄金部队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组建于1979年,是一支经济建设部队,为国家财政...&[曹操]&[吕布]&[陶谦]&[陈琳]&[袁绍]&[曹嵩]&不知是不是因为相貌上的自卑,曹操年轻时颇为叛逆顽劣。《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按现在话讲就是愤青。一般来说,成大事者都比较早熟,我们曹操...&[曹操]&[董卓]&[袁绍]&[张让]&[曹嵩]&[曹洪]&
if (_url.indexOf("cultur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game") > 0 || _url.indexOf("news") > 0 || _url.indexOf("flash") > 0 || _url.indexOf("zq")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vot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audio")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replace(_url_i, "") == "" || _url.replace(_url_i, "") == "/" || _url.replace(_url_i, "") == "/index.html")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portrait")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iography")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library")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download")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magazin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video")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picture")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search") > 0 || (location.search).indexOf("k=")>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cartoon")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forum") > 0 ||
_url.indexOf("thread") > 0 && _url.indexOf("html") > 0) {
document.write("");
} else if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forum") == -1 || _url.indexOf("bbs") > 0 && _url.indexOf("thread") ==-1) {
document.write("");
function ad(){
baidu_inc.innerHTML=baidu_view.innerHTML;
google_inc.innerHTML=google_view.innerHTML;刘太公:做刘邦的爹也蛮尴尬的 。。。
高祖刘邦的父亲这一辈子,是享福了还是遭罪了?这个只有刘太公自己心里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做梦也没想到儿子能把事情干到那么大,尤其想不到的是,干成坐天下这件大事的,竟然是少小时最调皮顽劣的三儿子,他最瞧不上眼的刘季这小子。公元前203年,楚汉荥阳僵持对峙,项羽一时拿刘邦没办法,刘邦一时也不能把楚霸王怎么样。项羽这时手里有个重砝码,刘邦的爹刘太公人在他手里,何不利用一下,让刘邦就此服输。这一天,隔着广武涧,项羽在对面搭建起一个高高的台子,上面放上案板,然后让人把刘太公捆绑横放在案板上,旁边支其一口大锅,锅底大火熊熊。一切准备停当,项羽朝西面的刘邦喊话:刘痞子,你要再不缴械投降,我今天可就把你爹煮了!刘邦自然认得亲爹,确实是他爹,可不等项羽的话音落下,刘邦对面回话了:呆霸王,咱俩是拜把子换过帖的兄弟,那撂在案板上的是我爹也算你爹,你要煮了咱爹,我倒没意见,只是你吃肉的时候别忘了给老兄我一碗汤喝。——遇上这样的无赖,杀了他亲爹看来也不管用,项羽没辙了;刘太公却羞得无地自容,恨得咬牙切齿:你小子连我的老命都不当回事!前201年,刘邦已经登基做了皇帝。皇帝是天子,除了上天,没人再能高过他去,可父亲刘太公在,这就有些麻烦了。论父子孝道,刘邦每隔五天得去给老爹问安,问安的时候,因为刘邦是子,太公为父,刘邦自然得给太公行跪拜之礼。这场面,刘邦不爽,老太公也不爽——小子看着是拜我呢,心里哪瞧得起我这破老头!多亏刘太公的管家脑瓜子灵,点拨了一下,解决了这个尴尬事。管家劝太公说:老人家,俗话说天无二日,高皇帝虽说是你生养的,可他如今是帝王人主啊,你呢,虽然是他爹,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现在是他的臣民啊,你想想,从古到今,哪有君王给臣子下跪行礼的?老太公说我也觉着这样很不自在,可怎么办好呢?管家悄声如此这般地指导了一番,太公频频点头。改天,刘邦又来给老爹请安,老远里看见刘太公怀里抱着一把扫帚,静静地站在大门外迎接,待龙辇走近,太公一边倒退着身子,一边张手在驾前引路。刘邦小有吃惊,忙下车来搀扶老爹,太公挺倔,退出三步外,躬身禀皇上:您是帝王,怎么能因为我这糟老头子而乱了章法呢!臣在此恭迎圣驾。刘邦听了这话,心里大为爽快,后来打听到这主意是太公的管家出的,“赐金五百斤”,你太善解人意了,老头子交给你照顾朕放心,奖励你黄金五百斤。前198年,辉煌巍峨的长安未央宫落成,高祖刘邦在未央前殿大宴诸侯群臣,专门请老爷子刘太公出席。刘太公本是不大习惯参与这种热闹应酬的,皇帝请他来,不来也不好,来了,他便静静地坐那儿不太说话。众人正喝得高兴,只见刘邦举着一杯酒起身,大殿顿时鸦雀无声,皇帝面朝太公,要敬杯酒给老爹,老爷子有些紧张,手脚没处放,正惶恐,突听刘邦问他:当初你骂我没出息,不能给家里置产业,没有我二哥刘仲能干,今天您说句实话,我置下的这份家业跟我二哥比,谁的多谁的大?!啊?哈哈!刘老太公羞得无言以对,殿中群臣看出了老爷子的窘迫,连忙纷纷起身簇拥到高祖周围,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闹闹嚷嚷算是给老爷子解了围。刘邦跟他大嫂有过节,说起来小事一桩。当年,刘邦整天游手好闲,还老带着一帮狐朋狗友来家里蹭饭吃,大嫂满眼看不起这个小叔子。这天刘邦又领着几个闲汉到家,大嫂装着没看见,抬脚到灶间,故意用铁勺把锅底刮得嗤嗤响,闲汉们一听这动静,猜着锅已见底,没饭可蹭,扭身拜拜了。朋友出门后,刘邦前去掀开锅盖一看,锅里竟然剩有不少饭,顿时明白了大嫂的小心思,很是不满她在哥们面前不给自己面子,自此记恨在心。当上皇帝后,刘邦大封亲戚功臣为王为侯,唯独对大嫂生的侄子刘信不理不睬。刘太公揣摩着,这老三显见还记着早年他嫂子刮锅撵客的事,有意冷落大孙子,老人家不忍看着别个都跟上刘邦沾光,独独丢下信儿不照顾,豁出老脸找到刘邦替大孙子求情:不管咋样,那是你亲侄子,多一个侯少一个侯在你这儿能是多大的事。刘邦仔细听老爹说完,佯装恭敬地回老爹:您老说话了,儿子我敢不给办吗?太公见事成,满脸堆笑,接着听刘邦道:朕封我贤侄刘信一个“羹颉侯”。刘太公乐滋滋回头把这消息告知了大儿媳和孙子,儿媳和孙子却愣在那儿傻呆了一般,半晌无语。老太公不解何意,却只见大媳妇眼泪哗哗流了下来,随之抽泣道:羹颉,这分明是还记着我当年刮锅逐客的那件事,我儿子就是个“铁勺刮锅残羹剩饭侯”呗!有这么辱没人的吗?羞辱我娘俩倒算了,何苦要戏耍老人家!刘太公等弄明白了“羹颉侯”的用意,再不敢应承别的亲戚的请托了。最让刘太公叫苦不迭有口难辩的,是他百年之后,入土了不得安生,有个耍笔杆子名叫司马迁的家伙,愣是凭空给他头上扣了一顶绿帽子。言之凿凿地讲,刘邦是刘家娘子在大湖边上,与神龙交配怀下的,当时娘子的老公刘太公亲眼看着老婆和神龙缠绵,后来生下了龙种刘邦。——天大的冤枉啊,明明是我生养的儿子,怎么就成了神龙的种了,咱可是世代正经的人家啊!休闲丨古代剩男剩女生活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真实历史中的孔子并不古板,二十岁娶了丌官氏,知“食色性也”,编辑《诗经》时将歌唱男女结合的《关睢》置首,其目的或劝剩男剩女不要迷恋可以放纵的青春。可惜事与愿违,《诗经·周南·汉广》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有人认为“游女”就是剩女——不接受男子的婚求而有自己思想的孤独女人。这些披古风悠然随舟漂荡于清清汉水的女子,或许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甘愿为无所归依的剩女。真实历史比《诗经》更骨感,在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因为价值观、贫穷、出身、战争、制度、生理等原因,制造了无数难以被后人观照的剩男剩女群体,古称“独”,与“鳏寡孤”并列。男的通常叫“单身公”“单身佬”“逸夫”“喇唬”“光棍”“打光棍”;女的叫“姑婆”“老姑婆”“自梳女”和“不落家女”等。1949年以后公开出版物称“大龄青年”,以示不歧视。
大禹,剩男剩女励志的榜样多大年龄未婚就进入剩男剩女之列?周代有“男子三十,女子二十”结婚一说,而且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就是如此——大禹。《吴越春秋》载:“禹三十未娶,行至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这位年届三十当时最忙碌的公务员,在走群众路线时来到了涂山参加一个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深刻认识到结婚的重要性,遂娶涂山氏结束童子身。大禹的确是剩男剩女励志的榜样,但从古代人均年龄较低来看,男人到三十结婚不太可能,一般而言,过了二十不婚便是剩男。孔子认为“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而嫁,有造人之道”。历朝历代亦有适婚年龄规定。越王勾践有令:“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北周武帝有诏:“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婚。”大唐诗人李颀《古意》记载,“辽东小妇年十五”,李白的《长干行》有称,“十四为君妇”,后来玄宗有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听婚嫁。”大宋时代,司马光在《书仪》中称,“婚龄男十六以上,女十四以上”。元明清之后,大抵如司马光所言。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子十六岁以上未婚就成了“大龄青年”。
梅妻鹤子信仰往往以剩男剩女为代价。图腾时代,性交是对神灵的亵渎,是引起祸患的神秘根源,与神灵相通的职业人,无法享有俗人的幸福生活。如古代罗马的女灶神守护祭司在三十岁之前不能结婚,在一些土著部落仍遗留这种古风;毛利族的图霍人酋长的长女被奉为“普希”,不得与任何男性接触,成为受人景仰的贵妇;特林吉林、巴塔哥尼亚的男巫不许结婚;甚至连南印度尼尔吉里特达的“挤牛奶者”也和祭司一样,只能独身。在“无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国传统社会,不认同这个主流价值观的剩男剩女需要勇气。荷蓧丈人虽然有勇气阴阳怪气地调侃周游列国的孔子,但他却没有勇气成为剩男,孔子在他的家里见到了丈人的两个儿子。中国第一个因为信仰(为了长生不老)成为剩男的,也许是东汉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佛学传入后,汉人世界第一个皈依佛门的剩男是北魏时期朱士行(法名八戒),他也是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出家人,千百年后在吴承恩的笔下他从“朱八戒”成了蠢笨、慵懒的“猪八戒”。第一个女尼是东晋彭城(今徐州)仲令议,她的父亲官至武威太守,她在洛阳听了来自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高僧智山讲佛后潜心为佛,并于公元357年受戒。五胡乱华时的后赵有女尼在都城邺修行,前燕时多至200女尼。在儒家统治的世俗社会这些剩男剩女不入流,但北宋的林逋把这个世界的逼格提升了好几千米。这位处士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为千古绝唱。南宋孤山修建皇家寺庙,独留下他的坟墓。
举案齐眉,好大一块牌坊主流的儒家思想似乎不想放弃对剩男剩女的关心,于是在这个世界立了一个牌坊,挂了牌匾,上书“举案齐眉”四字。故事男主角姓梁,叫梁鸿,字伯鸾;女主角姓孟,叫孟光,字德曜。梁鸿的父亲是城门校尉,封为修远伯,早亡,太学毕业后在上林苑养猪(不要认为现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养猪就了不起,梁生早就干过),不小心着火烧毁邻家的财物,因家贫不能赔偿只好给邻看门。世人闻其贤德愿与之婚姻而不得。同县一位三十岁的老剩女,体肥而黑,力可举臼,非贤如梁鸿者不嫁。长得难看,眼光还很高,典型的自恋型人格。可没想到,两人真的结婚,梁鸿嫌孟女衣绮缟,傅粉墨,估计是觉得她长这么难看,越打扮越不舒服。于是猛女改变装束着布衣,隐于世,与鸿生举案齐眉。孟光应是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剩女。可惜她背着“举案齐眉”这个牌坊,与汉水的游女相比,少了几分古风余韵。据冯至先生考证,杜甫是一个剩男,他在三十岁后才娶了老婆。与孟光不同的是,剩男时期杜甫的肉体与灵魂都盛着大唐磅礴气韵与家族贵族底蕴,没有一丝汉人以孝、隐的形式搏取名誉的功利色彩。
宫女四万,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后人在考察大清时期东北婚姻状况时写道:“男女十三四岁即结婚,至二十岁以上方结婚者,俱为贫人。”一语道破天机,贫穷造就出来的大龄青年才是史上剩男剩女的主流。女子因家贫而不能出嫁,白居易有诗:“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那时纺织女工或是剩女的主力军,元稹《织妇词》告诉我们:“在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有点姿色的可以卖入宫中,汉元帝刘奭后宫多达三千,《新唐书》记载:“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她们常出现在富有同情心文人的诗文中。杜牧《阿房宫赋》云:“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她们中成为武则天的只有一个,成为皇后者凤毛麟角。在明代,偶尔有那么一两位宫女因为皇帝的荒淫,而播下龙种的传奇。如明隆庆帝临时起意和一位宫女李氏欢好,播下龙种万历帝朱翊钧;万历帝在慈宁宫解手时破了小宫女王氏的瓜,生了太子朱常洛;明宪宗十五岁登基后,迷恋孙太后宫中来自山东青州聊城的宫女万贞儿。更多的宫女的命运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所云:“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部分宫女还要成为殉葬品,明宣宗时就有十位宫女从死,这种命运居然被当时美称为“随龙蹈义”。明英宗良心发现,死前下令,“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长期幽禁在宫廷,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怨旷无聊,宫女与宫女之间,或太监与宫女之间结为“夫妇”,搭伙共食。关于这个群体“对食”的阴暗一面,自汉代至明代,史籍及笔记记载不绝。有姿色不能进宫者或为“妓”。并非所有的妓都像唐时士人追逐的薛涛、红拂女、鱼玄机、公孙大娘、李娃、霍小玉、玉箫、杜秋娘、苏小小。宋徽宗宠幸的李师师,宋理宗钟情的唐安安,明代风骨嶒峻的柳如是,侠肝义胆李香君,或留下诗文几卷、风情万种、美谈一段。更多的是“老大嫁作商人妇”,空弹琵琶,或许月亮从西边出来,才能遇到白居易这样的知音。
“打光棍”,做官府的爪牙汉代聘皇后的礼金是金二万(铜钱),虽厚,皇帝从来不缺老婆。蒙古人统治时期明确规定了聘财:“庶人上户一百贯,中户五十贯,下户二十贯。”对于普通老百姓,这笔礼金不轻。大宋时“里巷之民贫不能聘”,老实贫男孤独一生,幸运者还可“引伴为妻”(即同性恋)。部分通过自宫后入宫脱贫致富,这种剩男,殷商称为“寺人”。这个群体有多大?唐中宗时,太监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明天启三年,征募太监缺额3000人,结果应征者多达2万人,“编制办”不得不扩编1500人,剩下的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山堂别集》一书中记载,一个村就有900男子净身准备入宫。清光绪帝时太监多达9000人,因为财政匮乏不得不裁减编制,最后还留下了1900人,宣统帝时宫里还有500人。那些天性顽劣的贫男,多成了唐宋时街头的闲人、帮闲。“光棍”在明代并不是一个中性词,专指这类闲人,又叫“逸夫”“喇唬”“打光棍”。他们与官府勾结,充当其爪牙,其实就是无恶不作的二流子、地痞、无赖。明代有两位著名的“打光棍”王玉、王海,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专门在通政司与兵防衙门前,拦截告状的平民与送问囚犯。此外,军营也是一个庞大的剩男集中营,所以后世流行“当兵一年母猪变貂禅”一说可以为证。如果碰到一个好上司,老兵或许还可以成一个家。一个例子是,宋朝镇江妓女韩香与叶姓将军的公子交往,因为身份的原因,叶将军不许他们二人结婚,将她许给了一名听话的老兵。可惜这个老兵没有福分,韩香情迷叶公子,自尽而亡。
青衣半世,然后只影空房奴在古代罗马,只有特殊的奴隶才享有一夫一妻制的特权,公元三世纪,德尔图良才提出允许奴隶结婚。很多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有严格意义的西方奴隶制,但奴婢制长期存在却是事实。奴婢是史上剩男剩女又一主力军。有时婢女非但婚姻不能自主,生命还时有危险。晋代的石祟,在酒席上居然以砍杀婢女为乐事。在唐代元代明代都有明确规定主仆不可为婚。近世奴婢制在部分地区十分盛行。明时广东人林钺岩十分同情这群剩男剩女,“人家畜奴,及笄而嫁者,十无一二。往往逗留淹固,蹉跎岁月,至三四十岁,犹不知正夫妻之伦,完室家之好”。徽南人多地少,丈夫一般外出经商,所以盛行奴婢,“妇持家政,以男仆入室为嫌,畜婢无配,甚至终身不享。此风休宁为最”。也有少数幸运的婢女。魏晋时期名人裴秀就是尚书令裴潜魏与灶婢女合生,宋代的名臣陈了翁、潘良贵都是婢女所产。明御史大夫吉秉中儿子吉之任在游虎丘时迷恋上一官家的奴婢秋香,卖身为奴与秋香接触,这情节看官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后来的小说家们把吉之任偷换成唐伯虎。清人陶澍与黄氏有婚约,娶亲当日女家悔婚,黄家婢女主动“调包”被陶家娶回而不知。陶澍后来中进士,成为两江总督,这位婢女勇敢地捉住了自己的幸福,不仅告别剩女时代而且搏了个诰命出身。如此好运气的毕竟少数,大部分奴婢过着“白发盈头,犹是双鬟婢子;青衣半世,然后只影空房”的孤独生活。清代潮阳陈家的家奴金祥在陈家中道衰落之时,非但没有离开而且凭着自己的经营本领帮助陈家再致富,年过四十仍不婚,后劳累而死。金祥是孤身奴仆的经典榜样。“自梳女”,原来“不落家”古有汉水游女,在五代后周恭帝显德六年(959年)有女子社团“女人社”,但女性独身主义流行则是近世之事。广东不愧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的“自梳女”与“不落家女”就是中国女子独身主义的先锋。约自明代中后期起,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遂有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为“自梳女”,以示终生不嫁,也称“马姐”“姑婆”(这是一种贬称,宋代对非主流身份与职业的女性叫“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和稳婆),死后称“净女”。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这种风气达到高潮。如广东番禺南村一年之中女子出嫁不过数人,至1909年,甚至无一人出嫁。1953年调查,番禺第四区大龙乡有2028名妇女,其中自梳女245人,占12%。日,顺德成立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现在广州天河棠下仍有没有离世的自梳女,《羊城晚报》曾作过报道。“不落家女”是指有婚约仍不赴夫家的女子。他们与“自梳女”一样是南粤的“历史特产”。
好意外,突然“剩”下了即使没有贫穷,剩还是不剩,是一种天意,万般不由人。“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战争这种意外因素往往产生剩男剩女无数。另外一种意外是中国特色。古制《礼记·内则》:“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这个“有故”特指父母双亲故去,即使婚约在即也不得不推后三年,因为要丁忧三年为孝,丁忧期间结婚或行房事都被认为不孝,皇帝如果要在服阙期间让官员担任公职,那叫夺情。因此产生的意外剩男剩女可算是制度性剩男剩女。假设某种极端情况,男女双方四位父母相继辞世,订了婚约的男女甚至可能一等十二年。除此,民间也有不少男女已经订婚,但因对方之变故突然被剩下的案例。元朝留下的部分文献讲了这样的事情,至元七年女伴姨,经媒说合与一男订婚约,但是女子二十四了,对方不来娶,女家一气之下告官。官家判男家结案状抵达到三十天必须娶,否则女家可以别嫁。这算是订妻不娶女为剩。与之相反,也有女家反悔的。至元六年八月期间,李仲和受了财钱三十五两、红花等订情聘礼,将其女丑哥聘给了郭伯成儿子驴儿,两年后女家又收取石姓家财钱一十五两,召入舍为婿。就这样,郭驴儿被“剩”下了,官家判女方离异赴郭家当媳妇。这种因为意外,突然剩下产生的民间故事,在明清小说中大量存在,也成为一些说书人极好的材料。
官府安排,靠得住吗?除了那些独身主义者,大部分剩男剩女还是希望早日成婚过上正常人生活的。如果遇上好的皇帝,好的制度,剩人们的婚姻问题或由组织来解决。譬如晋武帝时女子十七岁没有嫁,地方官必须充当媒人,给女子找到夫家。唐太宗真是一个好皇帝,贞观二年下诏:希望州、县官人解决普通老百姓中没有婚嫁的剩人,如果男女自由恋爱,官人不得阻止;对二十岁以上男子,十五岁以上女子,妻丧达制之后的男人和孀居服纪已除的寡妇,鼓励他们结婚;对那些因为贫穷出不起礼聘金的,鼓励乡里的富人资助完婚。这位明君将其列入公务员的年度考核:“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导勤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如果细细梳理,“组织”这样急着让剩男剩女们告别单身,并不是从人性中寻找另一个刚性需求出发,而是为了多一个人头,多一份人头税。汉惠帝这道诏令的用意不是很明显吗?——“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是人头税,到了年龄不嫁就要上缴五倍的人头税。以一当五,当然划算!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对那些老无所依的“独”,王朝的体恤少得可怜。西汉是对剩男剩女们比较关心的一个朝代,但在陈谷烂在仓里的文景盛世时也没有给他们发放抚恤金,倒是武帝时有过七次,有过底层生活经历的汉宣帝发放过十二次。孤寡老人们或一次得到帛二匹,或絮三斤,米四石。
<a href="http://bbs.tiexue.net/post2_.html" target="_blank" title="墨如枫著墨如枫著<汉朝旧事〉(每日更新)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邦的父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