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教庙宇对联诉求平安吉祥,财丁兴旺的对联

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上)
作者:石观音寺 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本文刊登于《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5期。网络来源:共识网。摘
要Abstract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我国拥有无可争辩的完整主权。我国沿海人民在南海诸岛所建的庙宇如天后庙、土地庙、大王庙、兄弟公庙或孤魂庙,不仅是我国人民发现、开发海南诸岛的标志和见证,而且是我国人民在南海诸岛留下的文化遗产资源,更是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从1907年日本西泽吉次入侵东沙岛事件到1933年法国抢占南沙九小岛事件,南海诸岛上的庙宇及其相关的遗迹,都是中国政府进行外交交涉并收复主权的证据链。而日本、越南、法国、菲律宾等在侵夺南海诸岛的主权时,也积极毁灭庙宇遗迹,以期强调所谓的“历史占有”。本文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考古挖掘、实地调查,全面、系统介绍了我国东沙群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的庙宇史迹及其分布、基本现况、文化变迁,并进行详实的考辨,得出了更为准确的结论。关键词南海诸岛领土主权 庙宇 史迹 水下考古一、前言---南海是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诸岛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等岛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的领土,我国拥有无可争辩的完整主权。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史前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居民就率先登上南海诸岛,进行渔猎生产,是最早来到南海诸岛的先住民,最早对南海诸岛进行开发经营和命名,是历史拥有南海诸岛的主人。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最早实行军政管辖和最早行使主权。我国人民筚路蓝缕,持续开发、经营和管辖南海诸岛,并兴建了各种中国文化设施,包括大量的庙宇。这些庙宇设施是岛礁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也是渔民岛上活动的中心。近现代以来,日本、法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在侵占南海诸岛时,相继破坏庙宇设施,以期伪造所谓的历史证据。近现代的中西文献、海峡两岸的陆上、水下考古调查,以及各类的实地调查和口述资料,都如实地记录了南海诸岛的庙宇遗迹及其变迁情况。〔例如:《民政厅调查西沙群岛情形》(《广东省政府十七年年刊》,1928年)、《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陈天锡,1928年)、《南海诸岛地理志略》(郑资约编著,商务印书馆,1947年)、《西沙文物:中国南海诸岛之一西沙群岛文物调查》(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4年)、《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4年第10期)、《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何纪生《谈西沙群岛古庙遗址》(《文物》1975年9期)、《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韩振华和李金明《西、南沙群岛的娘娘庙和珊瑚石小庙》(《南洋问题研究》1990年4期)、林金枝《东沙群岛历史考略》(《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王恒杰《西沙群岛的考古调查》(《考古》1992年第9期)、《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2年)、陈仲玉主持《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考古学初步调查》(地政丛书第29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年11月)等重要文献,都有明确的叙述。〕笔者多次在海南省进行庙宇的田野调查,走访了海南岛各县市的近200座庙宇,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25日,在海南省民宗厅、三沙市、海南省道教协会等部门邀请下,笔者与赵曙青教授、徐以骅教授等,有缘乘坐“三沙一号”公务补给船前往永兴岛,考察岛上的人文设施及仅存的兄弟公庙。海南省道教协会陆文荣会长委托省政府有关部门,协助拍照了西沙群岛部分庙宇的最新照片。郑惠榕副秘书长补充提供了海南岛的土地庙、伏波庙、龙王庙、孤魂庙的部分资料。〕本文拟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南海诸岛庙宇史迹与现况,进行考现学分析。二、正文---一、东沙群岛的庙宇史迹及其文化变迁东沙群岛由东沙岛、东沙礁、北卫滩和南卫滩组成,分布于北纬20°33’-21°58’,东经115°54’一116°57’之间,自古是我国神圣的领土,史书上的“长沙”“南澳气”“月牙岛”都是指东沙群岛。〔林金枝:《东沙群岛主权属中国的历史根据》,载《南洋问题》,1979年第6期。〕东沙岛面积约1.8平方公里,曾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之一。围绕东沙岛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晚清至民国期间,先后发生多次外交争议,岛上庙宇史迹一直是解决主权归我的重要证据。据外国考察者的记录,至迟在清嘉庆十八年,中国渔民就在岛上建有天后庙或大王庙:“日,罗斯船长及其同伴调查者,在访问这个浅滩时发现了它们。登陆后,在岛西部发现了一个可供船只停泊的深海湾,那里是每个春季中国渔民到此捕鱼的庇护所,岛上建有一个中国庙,已破烂不堪。”〔J.霍尔斯贝格《印度指南》卷二,1855年第7版,第367-368页,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91-592页。〕这是我们所见关于东沙群岛庙宇的最早记录。清宣统二年(1910年)《东目庙笔记》也记载:“是岛为闽粤渔户营业之所,由来已久。岛上有大王庙,为各渔户所公立,沿海渔船,不下数百艘。”〔天目:《天目斋笔记》,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165页。李长傅《东沙岛和西沙群岛》(《地学杂志》第13卷89期,1922年8月)亦有论述。〕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日本人西泽次吉带人有计划地侵占东沙群岛并强毁岛上的庙所,是周边国家有计划地侵略南海诸岛之始作俑者。清政府为与日本进行领土主权交涉,不仅派兵进行了实地巡察,而且具体问询了东沙岛上渔民的经历,从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庙宇史料。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以东沙岛有庙宇的证据,向日本驻粤领事提出严正交涉,东沙岛是中国有主之岛,要求日本人退出东沙岛:1一是“据提督镇冰所派飞鹰猎船管带黄钟瑛报告所称,岛上旧有中国渔民所建天后庙,日人西泽来时将之毁去,以图灭迹。”〔郑资约编著:《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72-73页。〕是年润二月初一日两广总督张人骏报清庭外务部与日本交涉:“东沙系粤辖境,闽粤渔船前往捕鱼停泊,历有年所,岛内建有海神庙一座,为渔户屯粮聚集之所。西泽到后,将庙拆毁,基石虽被挪移而去。石块及庙宇,原地尚可指出。该岛应属粤辖,此为最确证据,岂能为无主荒境。……西泽毁我庙宇,逐我渔民,在岛年余,获利甚厚。揣彼用心,以为神庙已毁,无可作证。”〔《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另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148页。〕润二月初四日又电:“西泽擅自经营,毁庙驱船,种种不合,实系日本侵夺,并非华人放弃,似未便予以保护。粤无出海大船,稽查亦恐难周,拟乃饬商令撤退之说,并要以毁庙损失,渔业及私运磷质各项之赔偿。……”润二月六日又电:“建庙屯粮,渔业尤公法所特认。庙本完善,且有存粮,为西泽所毁拆,并有旧址。”3月26日又电:“岛上庙宇被毁及沿海渔户被驱逐,历年损失利益,交由两国详细公平估值,由西泽赔偿。”〔《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清宣统一年润2月4日,第4页;另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149页。〕2二是“又当时新泗和渔船般主梁带往来东沙近四十年,和在该处捕鱼,于宣统元年正月复往东沙,为日本人所逐。”〔郑资约编著:《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72页。〕3三是清末广东香山县渔商梁应元禀称:“缘同等向香港机利文街开张兴利煤厂并悦隆鱼栏,历年均有渔船往来广东惠州属岛之东沙地方,捕鱼为业。于光绪三十二年,忽有日人多数到岛,将大王庙一间毁拆。查该庙系该处渔户公立之所,坐西北向东南,庙后有椰树三株。现下日公然在此开控一池,专养玳瑁;前时该庙之旁,屯有粮草伙食等物,以备船只到此之所需,今已荡然无存。……并斥逐我船离岛。商等因念此岛向隶我版图,渔民等均历代在此捕鱼为业,安常习故,数百余年。今日人反客为主,商等骤失常业,血本无归,固难隐忍;而海权失落,国体攸关,以故未肯轻意离去。本月二十日,适遇我国飞鹰兵轮并海关开办巡轮两双前来查勘该岛,商等即将一切情形缮禀,恳请代为转详各大宪,力求保护。”〔郑资约编著:《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72页。〕根据1928年陈天锡编著《东沙岛成案汇编》所附“梁胜等供词”,描述了东沙岛庙宇的源起及日人大肆破坏庙宇的情形:1一是“船主梁胜供,现年六十八岁,系香山县人,住南门街,父母俱故,妻子无存。小的自同治八年,在同安祥大渔船雇工,前往东沙岛捕鱼为活。……每年往东沙岛三次。并于光绪廿五年,在东沙岛边搭盖大木厂一座,长二十八丈,阔四丈八尺,共用去银四千余元。……小的初到岛上,见树木林深,并由小的经手,种有椰树三株。又见有大王庙一间,系旧的,小的于二十二年,签银二千元左右修好。又倡建兄弟所一间,即祠堂,用银五百元。至二十九年,新东及各伴,又再签银七百余两重修。洋面有兴利船一只,同往捕鱼。又小的船上各伴,自同治十二年起,至光绪三十三年七月止,共死去各伴一百三十二人,均在岛上安葬,其死之姓名年月,用簿注明。如一半不论病死或不测,均由东家每名补回他亲属或父母妻子安家银三百元,历安抚异。不料,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初二日,有小输轮一只,见有日本人九名到东沙岛,输泊岛边上岸,带有干粮等物,居住十余天。每日四围盼望,又入深林树木之中,迨后有输船来接九人而去。又至三十三年八月二十日,有大兵轮一艘,载有日本人约二百余,俱西装服色,有无士人,难以分辨,车至小的大渔船,走过船来,有携剑者,有携刀枪者,要赶小的等不准在此岛左右捕鱼,即刻要小的开行,小的等不允,遂将舢板四只打烂,木料浮于海面。此三四日间,又见兵输日人登岛,将大王庙、兄弟所,尽行毁拆,用火焚化。又见岛上有坟塚百余座,用铁器掘开,取出各骸骨,将胶菜木栏尽拆,又砍伐岛上树木堆起,将百多具尸骨,架着火棚尽行烧化,推入水中。小的在渔船上亲见,于是三四日内,一并将小的船驱逐,即驶回澳门。自被逐后,并未到过东沙岛一次,所供是实。”(陈天锡:《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之《东沙岛成案汇编》,1928年,第65一66页。)2二是“代表人周华社供,现年四十八岁,香山县人,……小的初到东山岛时,见有旧大王庙一间,至光绪二十二年由梁胜修过,间说用过银二千元左右,至二十九年,各新东签题得银七百余两,又梁胜倡建兄弟所一间。……小的亲见伊等将大王庙、兄弟所毁拆,用火烧了,翌日又将木棚拆落,又见有坟墓一百余所,用手指着叫伊同来多人,将铁器挖掘,尽将尸骸挖出,共一百三十二具,将拆落木棚之木料,又叫人在山林处砍些树木,搭为棚样,堆上骸骨,用火烧着,化为灰烬,推落海中。”(陈天锡:《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之《东沙岛成案汇编》,1928年,第67一68页。)3三是“广安祥船户东主李广呈供。……又见其将大王庙、兄弟所拆毁焚烧。翌日又将木厂拆下,将各伴之坟墓,掘出骸骨,架棚烧尽,推在海中。胜等三四日间,驶回澳等语。商等十载经营,一旦尽失。闻此情形,异当愤恨。当因东沙岛不知归何处管辖,无从应诉,是以暂时隐忍。现闻大宪与日人交涉,定将该岛收回。所有毁烂舢板四只,值银二百元。被烧大王庙、兄弟所,值银三千元。”(陈天锡:《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之《东沙岛成案汇编》,1928年,第69一70页。)根据陈天锡汇编的“测量海道人员在岛举动之报告”,宣统三年(1911年),香港九龙夏税司赴东沙岛的测量人员,“建造大王庙一所,岛神庙一所”。当时的李道回复夏税司时,批评“犹复造神庙二所,尤属该测量人员职务所不应为之事,深堪骇诧。自应照请贵税务司查照,迅将顾德志等建造神庙二所,擅取擅毁物件理由,切实查明办理”云云,而夏税司复文则答复称“至于建造神庙之事,事则有之,然非新建。该岛原有古庙两所,一为该岛中人已略为粗修,一为本巡工司所带去之工役华人等见其颓败不堪,略予修葺,俾得有所崇拜,以冀神灵默为保佑。葺修庙宇,虽无实益,然亦无损。彼等系一片虔诚,实不便阻拦,故听修之”云云。(陈天锡:《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之《东沙岛成案汇编》,1928年,第193-194页。)1920年代,隶属南方国民政府的广东地方政府与隶属北洋政府海军部的全国海岸巡防处(驻上海)之间,还发生了相互争夺东沙群岛管辖权的争议。与此同时,日本、英国、美国也再次窥伺该岛的资源开发。根据田心的记述,他先后四次进驻东沙岛,前后九年,从事无线电观象台服务。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琉球、台湾一带的渔民长期在东沙岛一带进行渔业活动。1925年7月,上海全国海岸边防处在岛上设立一个无线电观象台和灯塔,以利南海上的航行。设台前居然又引发了东沙岛究竟隶属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地区还是中国的争议,终无效果。“最后还是在无意中在岛的海滩上拾到了三身木偶,据说这三身木人是中国仅有的神像。这东西大概是那批麻风病者所遗留的神像,因此就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在他们之前先发现这岛的。我们这时终于得到了最后的胜利。这真是意想不到的。以这样三身木制的神像,竟会解决了一块土地的主权。现在为纪念这三身神像,还建筑了一座小庙,在离台不远的西北方,到了年节也照例烧香上供。”(田心:《东沙岛》,载《沙漠画报》1943年第6卷第15期,第5页。)至于三尊木制神像究竟膜拜何方神圣,已不得而知了。综上,我们可了解如下事实:壹其一,东沙岛上有大王庙或天后庙、海神庙,其至少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就存在,并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收梁供胜等人筹资修复,是东沙岛渔户的公立之所。清代渔民举证的大王庙或海神庙,与兵船管带黄钟英所报告的天后庙应该指同一座庙,兼祀妈祖与大王。(韩振华、李金明认为岛上分别有天后宫与大王庙,“这两种庙日人都毁灭之,以消灭该岛早已归属中国的证据之一”。参见韩振华、李金明:《西、南沙群岛的娘娘庙和珊瑚石小庙》,《南洋问题研究》,1990年4期。)贰其二,自同治十二年(1862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沙岛从事渔业生产而去世的船民达132人,均在岛上安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十九年(1903年)梁供胜等人筹资倡建、重修兄弟所即祠堂,以供奉那些去世渔民的神主牌位。兄弟所是我国渔民有计划开发东沙岛的历史见证。叁其三,日本人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三十三年(1907年)先后两次登陆东沙岛,并摧毁岛上的大王庙、兄弟所及去世疍民132人的坟墓,以期达到长期侵占的目的。在证据面前,日本只能承认东沙最早开发者为中国。肆其四,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龙上岛测量人员复造了二座庙宇,应是日本所毁之大王庙与兄弟所(祠堂,岛神庙?)。至于原大王庙之地置,清末渔商梁应元称庙“坐西北朝东南”。陈仲玉主持《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考古学初步调查》称,位于岛内海北岸的“东沙遗址”应是原大王庙旧址(图1)。(陈仲玉主持:《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考古学初步调查》,台湾地政丛书第29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年11月,第36页。)至于1925年上海全国海岸巡防处修建的供奉三尊神像的庙宇,应不在原大王庙旧址。据1935年《奉派调查东沙岛报告书》载:“岛东尚有渔人酬资建筑之洪圣庙一座。在捕鱼时期,以便储粮之用。”(胡应球:《奉派调查东沙岛报告书》,载《桅灯》,日,第34期;另见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286页。)1936年黄坚志寄刊在《东方杂志》第33卷第6期的东沙岛图片,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岛上的最早建筑物——天后庙”的图像资料(图2)。图片分析该座天后庙应是新修的水泥砖墙,是报告书所说的渔民新修的洪圣庙或海岸巡防处所修的庙宇,不得而知了。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当时东沙岛上渔民或疍家依旧在膜拜妈祖、大王。现东沙岛新修的大王庙(详后文)位于岛东,与民国报告书所说的洪圣庙的位置应该距离不远。图1:现东沙岛东沙遗址、新大王庙的位置图图2:东沙岛上的最早建筑物天后庙(黄志坚摄影,1936年)韩振华、李金明判断原东沙庙宇大王神为金龙大王之类,“凡商船出入必备牲礼,投海中,遥祀之”,值得商榷。(韩振华、李金明:《西、南沙群岛的娘娘庙和珊瑚石小庙》,《南洋问题研究》,1990年4期。)近世的金龙大王信仰,主要与江南地区的漕运有关,最初是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后来演变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申浩:《近世金龙四大王考——官民互动中的民间信仰现象》,《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王元林,褚福楼:《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其实,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并无此类信仰传统。南海渔民兴建的洪圣庙,所祭拜的是南海神祝融,又称洪圣大王。因此,东沙岛原日人所毁坏的大王庙所祭当是南海神洪圣大王或者龙王(五龙大王)。按:隋唐以来,南海祭祀被纳入国家祀典,列为礼制中的中祀(岳镇海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始设南海祠于广东南海县南海镇,历朝先后加封南海神为“广利昭明帝”“南海洪圣广利王”“南海昭顺洪圣广利王”“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南海昭明龙王之神”等封号。(黄淼章:《古代帝王对南海神的封号》,载《岭南文史》2001年第2期。)因南海神和妈祖有功于郑和的西洋航行,明永乐七年(1409年)又敕封南海神为“宁海伯”,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明代伐安南叛乱时也派人祭告南海神。今海南定安县黄竹镇第头村广利明皇大帝庙就祭拜南海神,圣诞也是农历二月十三日。海南岛上的大王庙俗称龙王庙,主要崇拜的是五龙大王。作为国家祭祀的龙王祭祀时间为二月上辰日,与南海神的圣诞时间相近。海南的龙王崇拜与南海神“昭明龙王”崇拜理应有相叠之处。如清康熙《文昌县志》卷2《建置志》、清咸丰《文昌县志》卷5《经政志》、光绪《昌化县志》卷6《政经志》、清宣统《乐会县志》卷3《建置略》(下文引),皆将南海龙王庙祭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并由地方官捐廉致祭:龙王庙,每岁春秋仲月上辰日致祭。祝文: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襄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尊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几筵,肃陈牲币。尚飨。……以上各庙每岁遇神诞期由地方官捐廉致祭。笔者曾经实地调查了海南岛多座龙王庙或大王庙的情况,都与南海诸岛的渔业生产和海神祭祀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东沙岛的大王庙非祀“金龙大王”。海南岛大王庙的龙王公(亦称龙王神灵)和龙王太子(龙太子元帅),有人身造型、龙身造型两种。渔民或疍家出海前,都必须先到大王庙里拜龙王公、龙王太子、兄弟阴神,祈愿保佑出海平安,捕捞丰收,回来后再到庙里还愿。而出海后,在南海上的祭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渔船上进行,在船头摆供品,然后祭拜,拜的神有慈航真人(观音)、玉皇大帝、妈祖、土地公、兄弟阴神。一种是在停泊的南海诸岛上就地取材(如珊瑚石),设立小神龛或去岛上小庙(旧庙)祭拜,里面一般是放土地公或者是兄弟阴神的木主神位。(访问对象:郭世荣,现年70岁,陵水新村渔民,曾到西沙、南沙捕鱼多年,日。)1一是海口美兰区灵山镇东和村龙王庙(图3),主祀“通洲大王”,人身造型,兴建甚早,清嘉庆、道光、同治、光绪等朝,以及1999年皆有重修,庙内有藏头“大王”楹联:“大海深恩万里溯平舟万载,王天浩福一骤风顺业长兴”“大宇巍峨神灵显赫千秋仰,王威浩荡恩光普照万古钦”“大业繁荣村富裕,王恩浩荡海平安”。匾额有“义气正大”“安海定民”等。龙王庙并列兄弟庙。图3:海口美兰区灵山镇东和村龙王庙(右为兄弟庙,郑惠蓉摄影)2二是海口美兰区新埠镇新埠村大王庙(图4),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创建,亦祀五龙大王,人身造型,其匾额题为“大王庙”,门联题“大恩敷四海,王泽被渔人”,匾额有“威震海岛”“恩敷四海”等。图4:海口美兰区新埠镇新埠村大王庙(陈进国摄影)3三是陵水县城龙王庙(图5),创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77年),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重修,1995年新建。清乾隆《陵水县志》卷4《祠祀志》有记载,内有“丹荔黄蕉隆海外,珠宫贝阙焕陵阳”“龙恩普天下,王受万民拜”等对联。五龙大王神像系人身造型,后列设多个神主牌位,靠右侧写着“敕赐龙门七洲巡海镇国苏相公神位”,旧时七洲洋包括“千里石塘(南沙群岛)”“万里长沙”(西沙、东沙群岛)(韩振华:《七洲洋考》,《南洋问题》1981年第3期。)。早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就提及航海者“去怕七洲’,多祈求海神保佑。这类神主文字是我国对南海行使主权管辖的历史记忆符号,说明国家祭祀南海龙王的巡海范围一直包括南海诸岛。图5:陵水县城五龙大王庙“七洲巡海”牌位(陈进国摄影)4四是三亚崖城港门五龙大王庙,建庙甚早,尚保存一口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仲冬铸造的铜钟,为“广东琼州府保平港人氏发心敬奉洪钟,五龙大王案前永远祀奉”。龙王公为一个仰起的龙首造型,后附龙王神主牌位(图6),庙联有“八卦震为龙龙见在田施德泽,五行金生水水宗于海布恩波”“始平沐浴龙王,后裔诚宣信民”等语。图6:三亚市港门五龙大王庙龙首造型(陈进国摄影)5五是琼海潭门镇草塘村龙王庙(图7),建筑形制简陋,主要供奉龙王太子,为一个完整的龙身造型,前设香炉、香烛等,龙身后书“英灵显赫”“崇升大吉”字样。庙宇建在现草塘村文化室旁边,文化室外墙刻有标语“大海航行一帆风顺”。草塘村是著名的渔村,渔民多往西沙、南沙群岛捕鱼作业,出海前都要祭祀龙王庙龙太子和兄弟庙阴神牌,一是祈请海上神灵保佑,二是安抚海上阴神以防其作乱。图7:琼海潭门镇草塘村龙王庙龙身造型(郑惠蓉摄影)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疍家的大王或龙王崇拜习俗,不仅仅是受汉人龙王文化或南海神洪圣文化的影响,也有疍家“龙户”自身信仰的底色。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蜑,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揖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合浦珠池蚌蛤,惟蜑能没水探取。”〔(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0页。〕周去非《岭外代答》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5页。〕疍家先民为多闽越人,在海南后衍生为黎、苗等少数族群,多延续闽越古俗,断发文身,崇拜蛇种,故又称“龙户”。《淮南子·原道训》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汉代刘向《说苑·奉使》载:“(越人)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灿烂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明代邝露《赤雅》记载:“蜑人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种。”〔(明)邝露:《赤雅》,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页。〕清初岭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说:“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7页。〕所谓“龙子”“蛟龙”“鳞虫”之类,统称“水神”。疍家剪发文身以像蛟龙之形,以期避免海上或水中“鳞虫”的伤害。东沙岛现隶属于台湾高雄市旗津区中兴里管理,历经日本人毁坏和几次修复的大王庙,早丧失真正的遗迹,然而历史记忆依然在场。1948年以后,东沙岛大王庙另起炉灶,改祀关圣帝君,兼祀南海女神妈祖、观音菩萨、土地公等各式神像(图8-9),成为多数驻岛人员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以及东沙的台湾官兵一处抚慰心灵的避风港。(台湾“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全球资讯网”之“四:心灵信仰”,http://www.cga.gov.tw/GipOpen/wSite/ct?xItem=83582&ctNode=8730&mp=999)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陈仲玉记录了海军陆战队414营支持连于日所立的《东沙大王庙志碑》(图10):图8:东沙岛大王庙外观[34]图9:东沙岛大王庙匾额及对联[35]图10:东沙岛上的《东沙大王庙志》[36]民国三十七年夏天,关圣帝君之圣驾乘独木舟漂流至防区第三据点,全岛官兵欣喜之余,乃于现地建庙奉祀,承天意之庇佑,信众所求均能应验,迄今香火绵延,防区官兵乃尊称为“东沙大王”,期间于民国五十五年完成整建,其后陆续翻修始有今日规模,不仅成为防区官兵精神寄托,亦为南海作业渔民之心灵支柱。(陈仲玉:《南中国海诸岛上的碑碣》,载《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670页。)1948年漂流来的独木舟仍保存于庙右侧,也被认为具有神力,尊为“龙船”。庙额刻“东沙大王庙”,庙前柱刻有两幅对联:“一片忠心贯日月,满腔义气薄云天”“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关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后方柱联嵌镶“赤兔追风马”“青龙偃月刀”及忠义情操,都有深意。(台湾“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全球资讯网”之“四:心灵信仰”,http://www.cga.gov.tw/GipOpen/wSite/ct?xItem=83582&ctNode=8730&mp=999)台湾驻岛官兵平时除奉献香烛外,退伍之后也有人会打造金牌送给关圣帝君,长年下来累积了数百面。海巡官兵专门成立“大王庙务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海巡署”东沙副指挥官、2名中队长、心理辅导官、上士等人,平时都由负责总务工作的上士将每面金牌造册编号,存入公务行政办公室的保险柜。(《东沙岛东沙大王庙金牌遭窃,台海巡部门抓内贼》,/tw//3838606.shtml)这或许是当今最独特的军人庙管会组织。据《联合报》报道,日,东沙群岛居然发生首宗盗窃案,大王庙共269面退伍兵酬神金牌被盗。毋庸置疑,清末东沙岛船主梁沙岛上的兄弟所,形同渔民的祠堂。这些不幸去世的渔民多属于疍民阶层,又称“疍家”“龙户”,南海诸岛上一直活跃着他们从事生产生活的身影。兄弟所充分反映了南海疍户和汉家渔民的信仰。〔李宁利:《明清时期的疍民社会与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10 期〕南海诸岛的发现、命名、开发以及用以宣示中国主权的历史证据,都离不开南海疍民和汉家渔民的历史性贡献。至今,我们在琼海潭门镇、陵水新村港等地的海上疍家,仍然可以看到移动的“渔船祠堂”或“渔船庙宇”,即疍家在渔船上供奉神灵和祖先的神主牌位,并每日烧香敬奉(图11-12)。笔者在陵水新村港的一户樊氏疍家渔船上看到,主厅堂其实是一座移动的祠堂或庙宇,横批“金玉满堂”,对联“神恩庇佑如山高,祖德扶持似海深”,神主牌位分别写着神明和祖先的牌位“敕赐显灵南朝护国侯王神主位、敕赐显灵护界什大王神主位、敕赐显灵一关老爷神主位,樊家堂上香火列位有感高真神主位”以及“显化考妣讳樊太公(婆)、二公(婆)、三公、四公XX之神主位”等等,左右供奉二位神像及香炉,堂前三盘水果等。渔民或疍家在船上吃饭前,也必先供奉一碗熟食给堂上的神明和祖先。同时,海南陵水的渔民和疍家也在渔船上张帖“恩光普照、财丁兴旺、水陆均安、三江娘娘、龙门大爷除瘟疫、灾难、灭煞”或“恩光普照、人丁清吉、六畜均安,五龙大王斩除瘟疫灭煞”等字样(图13-14)的平安符。渔民和疍家所奉祀的龙门大爷(龙王)、五龙大王、三江娘娘(妈祖天妃)等海神,与南海诸岛的庙宇神明是一脉相承,我们藉此可以还原或想像出早期东沙岛上渔民和疍家兴建大王庙(天后庙)及兄弟所并加以膜拜的历史场景。三、南沙群岛的庙宇史迹及其最新发展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最南和最大的群岛。其位于北纬3°40'至11°55',东经109°33'至117°50'。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南海传统海域面积的五分之二。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早在三国时期康泰《扶南传》就用“涨海”指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史书所说的“千里长沙”当然也涵盖南沙群岛。明代以来我国渔民使用的各种《更路簿》所记载的南沙群岛地名(琼人俗名)最多、最具体。二战期间,法国、日本都试图侵占南沙群岛。1970年以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共侵占了我国南沙数十个岛礁。目前,南沙群岛有据可查的庙宇史迹,共有太平岛(台湾管辖)、中业岛(菲律宾侵占)、南子岛(菲律宾侵占)、北子岛(菲律宾侵占)、西月岛(菲律宾侵占)、马欢岛(菲律宾侵占)、南威岛(越南侵占)、南钥岛(越南侵占)、奈罗礁(越南侵占)、鸿庥岛(越南侵占)等岛屿。特别是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南沙岛礁后蓄意毁灭我国人民开发、经营、命名南沙群岛的历史证据。1956年3月,菲律宾海事学校校长克洛马组织所谓“探险家”40余人,进窥我南疆,定名为所谓的“自由邦”,是为“克洛马事件”。1956年,台湾当局随即先后派出海军立威部队巡弋(6月2日-14日)、威远部队巡弋并屯驻太平岛(6月29日编组、7月11日登陆太平岛)、宁远部队(10月2日分巡南钥、中业岛、双子礁等,并再截获克洛马的训练船),巡弋并进驻南沙群岛。《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南沙行》(1956年国民党海军巡航南沙纪行,张振国)等文献,真实地实录了南沙群岛的庙宇遗迹,以及当时中国大陆军民登上太平岛上宣示主权所留下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等“反动标语”等(《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第五编之“立威部队侦巡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112页。)。有鉴于南海诸岛庙宇史迹是涉及我国领土主权的关键证据,笔者拟完整地摘录各种历史文献、考察报告、考古调查、口述资料等相关内容,并附出处于后(引文所附年份为作者考察或记录时间),略尽疏辨:1太平岛(1)(伊都阿巴岛-太平岛)发现一间用树叶盖成的小屋,一块整齐的蕃薯地,一座小庙,里面有一只拜佛用的茶壶、装竹筷子的瓶子,还有中国渔民的家属神主。草屋里挂着一块木板,写着中国字,大意如下:“余乃船主黄德茂(Ti Mung),于三月中旬带粮食来此,但不见一人,余现将米留下放在石下藏着,余今去矣”。荒无人烟的神秘的一幕!(1933年)〔《关于黄德茂的情况调查》、《1933年法刊说海南渔民往南沙群岛从事渔业活动》,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34页、第564-565页;此系日香港《南华早报》以《法国新岛屿》为题刊转载的法国殖民者在《图解》(法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2)岛上有大陆常见的土地庙,用青砖砌盖,神主牌位上写着“福德土地龙神之位”。(1947年)(李景深:《南沙,我曾为你巡航》,载林道远编:《南沙告诉我们》,北京:海军出版社,1988年,第244页。李景深系于日随国民党海军登上太平岛见证收复南沙主权。此文系其回忆录。)(3)(太平岛)在丛林中有一座土地庙,门上悬有“有求必应”四个鲜明大字,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迹。(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16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日登陆太平岛。)(4)太平岛:渔民俗称“黄山马”,八十多年前,渔民在该岛西北部建庙一座,并以当时某人名命名曰“伏波庙”。渔民还在岛西北部挖水井一眼,种植椰子树二百棵左右。(1974年)(《琼海县潭门等地区渔民在西南沙群岛进行生产和居住情况的调查》(日整理),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1页。)(5)在黄山马(今太平岛),还看到我们渔民先辈所建的天妃(天后婆)庙,用珊瑚垒砌低矮的小庙,我们到岛后都要去祈求保佑平安,这天妃庙建成至此时,至少至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日本人也在岛上建庙,比较大,用石和砖垒砌,不知奉什么神,庙内安放有木盒,内盛死人骨灰。日本人建的庙是新的,我们渔民先辈所建的庙是旧的。听说日本庙后来被飞机炸毁了。(1977年)(《渔民梁安龙的口述材料》,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25页。)2中业岛(1)现在虽无人居住于此,然而昔时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岛,由椰子林中之祠堂及掘井之遗迹观之,则可推想当时或者在此举行发祀,也未可知。(1918年)(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昭和15年12月版,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5页。小仓卯系于1918年到南沙群岛探险后回来写的书。)(2)在太平岛与中业岛上,都有一座土地庙。这是我国数千年里风俗习惯的传统,那是几块宽大的石板所架成,三尺来高,二尺多宽,中间供养着石质的土地神像,虽经多年的风雨的侵蚀,而且已经驳杂模糊,而其雕塑的衣冠形式乃隐约可辨,其南威、南钥、西月等岛均有类式小庙。(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39-40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日登陆太平岛,14日登陆中业岛。)(3)当我们行至岛西端时,竟发现有竹制旗竿与绳子,并有几椽茅屋。这种茅屋的建造,颇有我国建筑之风味:竹竿为缘,阔叶为盖,中间铺以柔草。观其形像,似有人起居其间,但搜遍全岛每一角落,已空无一人,或许是我国渔民在此小憩后遗留的痕迹。茅屋东约十二公尺处,有水井一口,其形式与深处,与太平岛者相彷佛,而且亦极清澈可口,可供三五十人饮用。(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276-277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日登陆中业岛。)3西月岛(1)南海渔民亦常来此,建有神庙一,坟三,其为我国领土,亦无疑义。(1934年)(胡焕庸:《法日觊觎之南海诸岛》,载《外交评论》第3卷第5期,1934年5月。)(2)该岛亦无人居留,岛之南端丛林间我立威部队于四十五年六月十一日所竖立之国旗,仍飘扬于岛上,旗杆以南靠海边有石板架成之小庙一座,无神位,旗杆下有石碑上题“西月岛”,旁刻“中华民国卅五年十二月立”,仍完整无损。(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143页。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日登陆西月岛。)(3)西月岛在太平岛的东北。……南端有椰树数株,……树旁有一石碑,刻“西月岛”三字,字甚大,笔力有劲,右旁刻“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十个小字。另外,在海边有石板架成之小庙一座,但已破坏不堪,上刻文字亦模糊不辨,也许是我早期渔民所建。庙北百码左右,有水井一口,直径达五十公分,亦因长久无人使用,水已污浊不能饮用了。紧靠井栏不远处,亦有石碑一块,但甚小,亦无字迹可寻。(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66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日登陆西月岛。)4南威岛(1)岛上西南部原有椰子树六株,其旁有一人工所凿水井,石彻土地庙一座,现椰树已全为风暴所摧毁,水井可食用,味极咸。(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50-52页。)(2)岛的中央有石碑一具,刻“南威岛”三字,旁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一行小字。顺石碑走十数步,有百年古井一口,边缘满生绿苔,考为我国清代渔民所凿。岛西另有高丈许土地庙一座,内有香炉一只,但无神像,想因年久湮化了。(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72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日登陆南威岛。)(3)地面设施,仅有淡水井乙口,系土法筑成,其中淡水较太平岛略带咸味,惟尚能使用。另有木板搭成之小土地庙一座,中无神位,但有香炉一具,此外别无其他建筑物。(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第118页。台湾海军立威部队系于-10日登陆南威岛。)5南钥岛(1)劳达岛(南钥岛)……岛上植物有新生之檬树,六棵椰子树及其他什树。现虽无人居住,然居住之遗迹犹新,在神龛所插棒香之香棒尚存。在一大树之下,有茅屋一间,旁有一茶壶,一炉灶。(1934年)(凌纯声:《法占南海诸岛之地理》,载《方志月刊》第7卷第5期,1934年4月;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255页。)(2)该岛无人居留,亦无菲人所留字迹,仅有水泥块筑成之小庙一所,高约一公尺,内置壶一柄及饭碗数个。(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第148页。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康舰系于日登陆南钥岛宣示主权。)(3)(南钥岛)发现一座石块架设的土地庙,其中供养有石质土地神像,内有酒杯两个,饭碗四只,酒壶一把,均系瓷质,虽说质素粗劣,但使我们感动,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陆上的民间风味。岛上无其他建筑物,更无其他水井。而尤为可贵者,岛上唯有一根椰子树,特别高,特别直。(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78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日登陆南钥岛。)6鸿庥岛岛之中央丛林中有我国土地庙一座,内供有神像、香炉,庙旁对联,虽经多年风雨侵蚀,隐约犹可辨认,编者于民国卅八年四月巡视该岛,亦曾供奉香火,盖此岛常为我南海渔民前往渔捞处所之一也。(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49-50页。)7北子岛(1)昔时闻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现在虽无人居住,但其房屋用地及墓地遗迹观之,也可推想。(1918年)(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昭和15年12月版,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7页。)(2)在北子岛North langa(North cast cay,South west cay)有两座坟,碑一,载“同治十一年翁文芹、同治十三年吴○○”。(约在年)(《新南群岛沿革略记》,台湾总督府档案抄本,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0页。1939年,日本入侵中国南沙群岛,划归台湾总督管辖,并妄改称“新南群岛”。)(3)孤魂庙:相传清代同治年间,老渔民吴口天在石塘,也就是今天的南沙北子岛附近打鱼。……从清澜港来南沙群岛捕鱼的渔民发现了吴口天老汉的遗体,都痛哭流涕。大家用木板钉了一副棺材,把他安葬在北子岛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孤魂庙,还用这段木头雕了吴老汉的塑像,放在庙中。每年初一、十五,渔民都到这庙里拜祭,永远纪念这位勇斗妖婆娘的老汉。(1983年)(讲述者:佚名;1983年许和达采录于南沙群岛,载陈志勤、符军超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2002年9月。)8-9奈罗礁、马欢岛在南沙各岛,凡有人住的地方都有庙,铁峙(中业岛-引者加)、红草(西月岛)、黄山马(太平岛)、奈罗(信双子群岛)、罗孔(马欢岛)、第三(南钥岛)、鸟子峙(南威岛)等岛,都有我们渔民祖先建造的珊瑚庙。渔民到南沙后都要到庙里去祈求保佑平安和生产丰收。渔民死在南沙的也不少,我亲自见到渔民林猷钊(文教人)死在黄山马,还有一个人保陵港的渔民死在第三。传说的就更多,‘一百零八个兄弟公’就是一例,108个兄弟中有72个孤魂和36个兄弟。72孤魂是我们渔民先辈在西、南沙下海作业过程中先后死去的,36个兄弟则是同在船上因遭风暴遇难的。……在南海航行曾流传一个传说,说天气恶劣时,桅顶有一颗星,这时就要用饭团投入海祭之,以保平安。传说这颗星是女神的化身。相传古代有个女人要去南洋,但船上规定不能带女的,若运载了女的就会运气不好,就会有全船覆没的危险。后来那个女人苦苦哀求,船上总簿心慈,把她关在箱里藏起来,送饭给她吃。一次送饭时被船主发现,就把那位女人推下海去,女的死后化为神,专门给人指点凶兆。于是,每当天气不好时,桅顶就有一颗星。(1977年)(《渔民王安庆的口述资料》,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5-416页。)从上述资料可知,我国渔民最早发现和开发了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和定居的生活,留下了大量的中国文明印迹。渔民不仅在南沙群岛上修建各类庙宇,而且经常举行祭拜活动。而南沙群岛庙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妈祖庙(天后婆庙)、土地庙、孤魂庙(兄弟公庙)。庙宇供奉有石质或木雕的神像、香炉、陶瓷酒杯、酒壶,材质有珊瑚石板或木板、水泥等垒砌,并有抽签的签筒(太平岛所谓的装竹筷子的瓶子应该是签筒)、庙宇对联等,都是我国南海疍家发现和经营南沙群岛的最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化遗产。石观音寺公众平台声明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石观音寺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功德款乐助开户: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市黄陂区支行户名:石观音寺账号:0107587开户: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黄陂支行户名:石观音寺账号:04799宗场证字:石观音寺(F)机构代码:石观音寺()石观音寺三 楚 胜 地
金 刚 道 场【微信号】shiguanyins@石观音寺_新浪微博新浪微博官方认证账号「石观音寺」支付宝【供养方法】进入支付宝钱包→点击“扫一扫”(扫此二维码)→成功显示“石观音寺”账号信息→输入供养款额→点击“确定”。禅林APP下载苹果/安卓苹果版
相关微信文章: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邮箱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庙宇对联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