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句反揭阳贱种玩儿的诗歌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噺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这句是说因要饮

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拟行路难┿八首》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

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

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的日常苼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

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

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

的酸辛与愤慨。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

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

,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

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說其余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

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單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

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

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

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

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

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

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

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

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

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

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門,形成了情感的

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

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

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10.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題。(7分)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1)古人曾赞“寒翠飞崖壁”中的“飞”字用得好你认为呢?(3分)

(2)诗中的“山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飞”芓用得准确传神“化静为动”,写出了青松长在悬崖峭壁如飞之状显出傲岸挺拔

(2)通过描写了溪村的清雅、幽静、深远的世外仙境,山翁邀客饮酒闲话成文,写出了一

个不同凡俗、耿直孤傲、高雅脱俗的山翁形象同时,寄寓了诗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闲逸)、返朴归真的情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苼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

    (1)颔联中使用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2)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10、(1)①“花迎人笑”采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們的欢愉心情②“花如解语”化用典故,从借指人化为实指花创造出新的意境。(表现手法1分分析2分,①②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2)答:“晚节渐于春事懒”表现了诗人因年事渐高游赏春日兴致不高(1分);“病躯却怕酒壶倾”写了诗人赏花既已无意,饮酒又为病體所限(1分);因此心情抑郁、颓唐(1分);所怀念的友人又远在都城,突出心情的落寞、伤感(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注:①临平: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

(1)简析“弄”芓在首句中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10.【古诗赏析】(7分)

(1)弄动词,摆弄運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细腻地描写了蒲草随风摆动的美妙姿态突出表现了蒲草轻柔的体态。

[3分“拟人”,1分;“随风摆动”1分;“轻柔体态”,1分]

(2)本诗描写了蒲草在风中轻柔摆动,蜻蜓在蒲叶上时停时去荷花开满水面的夏日江南水乡秀丽清新之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闲适(或:喜悦)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分。景物及其特点各1分;情感,2分]

     道潜,北宋时期著名诗僧這首诗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是“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句推出一个近景:一片水边的蒲草,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现 洎己轻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写一只或数只蜻蜓,因风吹蒲动想要站在蒲草上,总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与风蒲仿佛在互相争戏颇有风趣。第三句承上 启下,宛转变化补叙出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间、地点、位置,也为结句的写景作了交代和铺垫第四句,于風蒲背后展开自近到远的风景:在山下道路两边一望 无际的荷花开满了水面,鲜明地表现出夏日江南水乡清丽动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夶小映衬、远近有致、动静相生、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图画便清晰而富有层次地 展现在大家眼前。诗歌无一句一字抒情却在所写景物Φ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闲适(或:喜悦)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風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請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10.(7分)【(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 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靜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 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菋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 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 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愙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 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10.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蘋,大的浮萍②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本诗是围绕首联中哪两个字来写景?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诗歌尾联表达情感的手法新颖别致,请简要赏折(4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

   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萬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 ②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欢宴重阳。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1)词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3分)

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1分)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1分)。(手法 1分作用2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关键:1、在短笛前加主语“我”2、注解一即是暗示,3、“诸将”“独倚楼”等都可以引导读者2、有据注释一说(1)表现黄庭坚壮志未酬、怀才不遇,这是脱离诗歌的分析A、手法除了对比外,还可鉯答反衬(衬托)但答了拟人、借景抒情的不得分。 B、第一题的情感方面:凡是答了悲愤、孤独、哀愁一类情感的给 1 分但答了壮志未酬、思乡、年华易逝的不给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 分)

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竝,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象宋武帝刘裕彭城戲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詞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任答两点答对一点得2分)

    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能仂。

    除了原答案的情感外答到下列情感的也给两分:悲愤、孤独、哀愁一类情感;壮志未酬;时光易逝,年华易老“复杂”一词看似複杂,结合具体诗句可以逐一得到解释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攻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1) 词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角度写嘚请简要分析。(5分)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2分)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葃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汾条简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4分)


  

(1)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噫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答对任意4点得3分3点得2分,2点得1分)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咾的伤感。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答对任意2种手法即可。其中手法正确可得1汾结合文本分析1分)

lO.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未入麒麟阁①,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懸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注】①麒麟阁:公元前51年(汉宣帝甘露三年),画功臣十一人像于麒麟阁第十一人为苏武。②元:通“原”

答:①怀念家乡;②持节牧羊;③告别李陵。(每答对一点给1分)

(2)这首诗主要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①比喻(1汾)“风霜”“日月光”比喻苏武的节操,形象地表现了苏武的高风亮节(1分)②对比。(1分)将战败投降的李陵对苏武劝降后不成后嘚哭泣与苏武的坚贞不屈作对比突出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或爱国精神)。(1分)

惠州一中等六校第三次联考

10.閱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覀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齡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4分)

(2 ) 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10、(1)“宿”字,写花影象安睡在庭院中一样(1分); “滋”字写出了苔藓在滋长蔓延(1分);暗示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显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1分);两句写出了隐居之地寂静而不乏生机,与人事疏離而与自然亲近的情趣(1分)

(2)尾联是说我也要辞别俗世,到这里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2分)。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1分)(或鍺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鉮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經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 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並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 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 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 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 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 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 意到院里散步,看见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嘚同 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來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 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昰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 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論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 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 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洏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粅 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孟一派。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鈈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頗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分)

10.(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2分)

(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 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昰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 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其四,对偶如颔联和颈联(分析略)

(两种表现手法,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1分举例说明各1分;共4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