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瑞士人把《西游记》翻译成德语版西游记到底有多

原标题:22岁来中国美院留学的瑞士人,用17年翻译82万字德语版《西游记》,获赞「西游记十级学者」

用一句话证明对《西游记》的真爱

可能我们都要输给这个外国人——

她14岁自学中文,22岁来中国美术学院留学

期间迷上《西游记》,为了把它译成德文

她在西湖边一待就是二十年

当我们对《西游记》的印象还停留在电视剧时

这个勇敢而坚毅的女「唐僧」

17年时间独立完成了

82万字《西游记》的德文翻译!

将这部古典名著普及到西方世界

这是一次真正的「东方取经」

去年10月,瑞士女汉学家林小发

翻译的德文版《西游记》问世

首印2000册全部卖光

林小发也因为这部《西游记》

于3月23日获得莱比锡书展翻译大奖

「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

更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思维方式的

这正是‘世界文学’的真意,

一种来自全世界、面向全世界的文学。」

14岁因为中国杂技团到访

林小发1968年生于瑞士比尔,一个钟表业小城,当地通行德语和法语。

1983年3月,一个来自中国广西的杂技艺术团到访比尔。14岁的小姑娘林小发一下子被介绍册上的中国字迷住,回到家照着上面的字一笔一笔描,走上了自学汉语的道路。那本册子至今在她家中珍藏。

上世纪90年代,林小发来到中国,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和版画系学习。偶然的机会,她在上海古籍书店读到了《西游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世界观深深吸引了她。

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只有《西游记》没有德文全译本。而《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此前已被德国汉学家弗兰茨?库恩(中文名孔舫之)完整地译成德文。

「在德语国家的文坛,这本书原来是不存在的。」在瑞士人林小发Eva Lüdi Kong的印象里,除个别人略知一二,德国人与瑞士人对《西游记》几乎一无所知。

德语世界原来有《西游记》的两种译本。一种是原东德译者赫茨费尔德(Johanna Hertzfeldt)在1962年翻译出版的《西方朝圣(Die Pilgerfahrt nach dem Westen)》,依据是中文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译本,但采取总结性的翻译方式,诸多的诗词、回目、对话等均被删除。

另一种转译自1942年出版的英文节译本《猴子:中国民间小说(Monkey: Folk Novel of China)》。《猴子》由英国汉学家阿瑟·韦理英译,胡适作序,翻译了原书100回中的30回。英译本主角名叫「猴子」,没有回目,也未翻译诗词,开篇即言道:「自世界起始,有一块石头……」

相形之下,林小发的翻译相当严谨。

《西游记》人物繁多,同一人物还可能有别名。主角孙悟空,就另有美猴王、齐天大圣和行者等诸多称谓。林小发的处理是:孙悟空音译,其余意译。

「唐僧」怎样译,林小发犹豫好久,先用汉语拼音「Tangseng」,后来改译为「来自中国的高僧」。原文里的「唐」,她翻译成「China」,这样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古代中国。唐三藏的「三藏」,原意是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她先选用汉语拼音,后来发现其他译著通常采用梵文音译Tripitaka,就沿用了这个通译。

神灵和妖精名的译法,需要想象力,像小妖伶俐虫和精细鬼,分别译成「伶俐的小动物(Flinkgetier)」和「精细的小鬼(Feingespenst)」。前者的getier,特指昆虫、蜗牛大小的动物。麒麟山小妖有来有去,译为「又来又去的那个(der kommt und geht)」。「都是紧贴中文的意思翻译的,也是书里的特色,采用意译方法翻译人名。」王蕾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她对译本的第一感觉是「德语非常有气势,很流畅」。

在林小发看来,成语大多不难翻译。「沉鱼落雁」译成德语,比中文长一些,大意是「她太美丽,令鱼儿羞得潜往深处,使大雁惊得自天空坠落」,算极端的例子。

译回中文的德文版《西游记》

今年2月底,译林出版社资深德语编辑王蕾读到林小发的德语版《西游记》,吃了一惊!

「德语版《西游记》的开头译得太流畅了,一晃神我还以为在读《创世纪》!从翻译层面可以说做到了信达雅,而且德语译者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

王蕾随手把第一回《灵根孕育泉源流出 心向圆满大道生成》译成中文,发到自己的微博上。网友们马上炸锅了:「值得全部翻译回中文!」

中文版《西游记》的开篇,吴承恩是这样写的: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下面是王蕾译回中文的德文版定场诗:

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

谁都没有见过那时的景象。

强大的云雾世界清朗起来,

如果你们想要了解那种力量,

那么这书定是最好的一本:

《在西游之路上摆脱所有的灾难》。

回译成中文的《西游记》

被认为「史诗范儿十足!简直就是《指环王》了!」

而且章回标题都是对仗的

书中的诗词也最大限度得到了保留

王蕾又接着译了《猴王出世》一节:

《西游记》德译本第二回 《猴王出世》 王蕾译

这座山最顶上却有一块神石。这块石头高36.5尺,对应周天365度,周长24尺,对应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此外它还有九个孔隙、八个窟窿,对应九宫八卦。自创世以来,这块石头就接受了天的真理与地的秀丽,太阳的力量与月亮的光辉浸透了它,使它在很久以后产生出魔力,在内部孕育出一个仙胎。直到一天,石头迸开,出现一块像玩的球一样大小的石卵。在风的作用下,它变成一个石猴,有着所有的五官和四肢。

这猴子立即学会了爬和走,它向四方都鞠了躬,从眼中便射出两道金色的光线来,直射到北斗的星宫之中,甚至惊动了天上伟大神圣的玉帝。他被闪烁的金光炫目时,正由仙臣们环绕着,在金阙云宫中的高天之殿上。他立即命令千里眼和顺风耳将军打开南天门侦查。得令后,二人来到门前观看探听。不久后返回报告说:

「金光射出的地方,是东胜神洲大陆上傲来国的花果之山。这山上原有一块神石,从中长出一枚卵,经风变成一只石猴。这猴刚才向四方鞠躬,于是眼中射出金光来,到达我们的宫殿。可只要它一开始吃喝,金光就会减弱,最后消失。」

玉帝仁慈地说:「凡间万物都由天地的力量中生成。这不是什么怪异的事。」

可那猴子现在能够走、跑、蹦、跳了;他吃草木,喝溪泉之水,采摘山花,寻觅果实。猩猩与鹤是他的同伴,狍子和鹿环绕着他。夜晚他歇在石崖之下,白天便漫游群山和峡谷。这话很有道理:

「在群山的世界中没人知晓时历,

冬天过去了也不会提到新年。」

有一天,又热又闷,石猴与其他猿猴在松树凉爽的树荫下玩耍。这一群玩了一阵之后,都要去邻近的山泉中戏水。那水涌成急流,潺潺作响,喷溅而出。

「这道泉水会是从哪儿来的呢?」猴子们问道。「我们今天也没什么事,我们去寻找源头吧!玩去咯!」

一声欢呼,整群猴子立即响应。它们沿着溪流向山上攀登,直至水流跌下之处。那是一道瀑布,从上面岩石中涌出。

「好水!好水!」猴子们欢呼拍手。「我们中谁有胆量,钻到瀑布后面去,寻找通向源头的路?谁若是办成了,又毫发无伤地回来,我们愿意立刻拥戴他为王。」

它们连喊了三遍,石猴突然从闹哄哄的猴群中跳出来大声说:

好勇敢的猴!瞧,他闭上眼睛,屈下身体跳跃!他高高跳起,从瀑布正中穿过。随后他睁开双眼,四下打量。这里面却没有水也没有波浪;他面前清清楚楚地有一座狭窄的铁桥。在他身后,水注入桥下石缝之中,遮住了大门。他大胆上桥走了几步,四处观望。他看到的,就好像是有人居住一样。确实,这是个好地方!长久打量之后,他跳过桥,左瞧右看,终于在正中间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花果之山的应许之地,水帘之洞的洞中天堂」。

石猴喜不自禁,强迫自己停止观望,急忙走到出口,再次闭上眼睛,屈身跳跃,跳到洞外。

「妙极了!妙极了!」他向围住他的猴群喊道。

「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

「里面根本就没水!那里有一座铁桥。桥的对面是个住处,就像天造地设的一样!」

石猴笑着解释说:「这瀑布从桥前面的石缝中流出;它下落的水流遮住了入口。桥边生长着花和树,有座石头的小屋,里面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正中一块石板,写着:‘花果山,水帘洞。’这是我们可以安家的地方。我们住在里面,就不用再担心上天的脾气了。」

周围的猴子都高兴地喊道:「你先走,带我们去!」

石猴又闭上眼,屈身跳跃,猴子们都追随着他。它们跃过桥,抓起碗盆,挤着灶头,为争夺床铺而扭打;总之,它们就像群猴子一样行动,一刻也别想安歇。直到它们搬来推去地筋疲力尽,这场混乱才停止。

石猴笔直地坐在高处的位子上说:「诸位!‘不遵守诺言的人,还有什么用?’今天你们说了,谁能进得来,再毫发无伤地出去,谁就应当做你们的王。我如今就进来又出去了,还把你们带进来,给你们弄了这个洞穴世界作为安静的栖身处。你们很幸运,被我们这个大家族接纳,你们难道不愿意在我这个王面前鞠躬吗?」

话音未落,所有猴都向他鞠躬,喊道:「大王千岁!」从此,石猴登上高高的宝座,不准再提他名字里的「石」字,自称「美猴王」。

从德文重译回中文,许多人觉得,《西游记》又有了全新的阅读乐趣。有网友很想知道知道乌巢禅师那里的《心经》有没有翻译?车迟国斗法的时候,喝圣水的那一段又是怎么译的?还有网友表示:从德文再译成中文然后出版的话,我100%买!

王蕾一摊手,「我读的是Kindle试读版,看不到那么后面。」

懂德语的网友准备追到德国亚马逊去入一本。不过一看价格,德文版《西游记》定价88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得七八百!相比国内的书价,在德国看《西游记》绝对是土豪行为啊~~~据说今年德国人还出了《三国演义》全译本,更贵,要99欧!这么一比较,在中国买书简直太幸福了!

她到在西湖边待了20年

大家又把目光集中到神奇的译者身上。是谁中文、德文兼修,不仅读懂了《西游记》,还全部译成德文了呢?

王蕾贴出一张林小发去年在法兰克福书展的照片,面前的新书就是当时刚出版的德文版《西游记》。不过,网友关注的焦点是:富光杯!

要知道在德国,一般酒店连开水都不提供。林小发不仅随身携带富光太空杯,里面还泡着枸杞茶,这个生活方式也太像中国人了!

还有网友激动地认出:林小发是中国美院教过自己的老师:

「这是我研究生的老师呀,瑞士人,在中国20多年了。当年她是坐着火车况且况且穿越欧亚大陆来的中国。读的是中国美院版画系。特别淳朴,特别不物质,我们经常看她骑着那种后座带娃的二轮来上下班,眼神特别干净。」

林小发确实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年,而且是在杭州,她的普通话比绝大多数江南人更标准,听不出丝毫的洋腔洋调,言谈间诗句俚语已信手拈来。1990年起,林小发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和版画系学习,获学士学位;2006起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德学院任教。

1990年代,林小发在上海古籍书店头一次读到中文版《西游记》,却连开篇的定场诗都读不下去。她学了半年古文诗词再读,定场诗不是问题了,而且能体会小说的寓意。她这才把书买了下来,回家一口气读完。

1999年,读过原著和两种德文译本的林小发自己动手翻译《西游记》。在她眼中,那是本独特的小说。「它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给读者展开两层平行的内容,一是故事的叙事层面,二是隐喻于诗词和回目中有关修行悟道的层面,多以故事人物和情节比喻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动静。」

那时候她学得最认真的,大概是王力主编的著名教材《古代汉语》。「现在翻开一看,发现整本都布满密密麻麻的手写注释和翻译笔记,自觉有趣,看来那时还真学得好认真。」林小发记得,她还认真学习了另一本唐诗集,结合书里的解释和现代汉语译文,阅读、查词典、背诵。

丈夫孔国桥是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他的古文功底与中文文笔都相当不错,也给林小发带来许多帮助。有意思的是,儿子也意外地帮她提高了中文水平。「小朋友两岁时喜欢读唐诗,倒背如流,非常可爱,后来上学读唐诗时,倒不喜欢了。」

林小发翻译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足足花了17年。对她来说,漫长翻译过程中的成长与挫折,恰恰应和了《西游记》的主题——取经

十余年下来,林小发俨然成了「西游记十级学者」。在中国美院给学生开讲《西游记》时,甚至中国学生询问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我告诉他们:你去细读《西游记》的原版就会了解很多」她笑言。

翻译十年未能找到出版商

《西游记》,吴承恩 著,

黄永年/黄寿成 点校,中华书局

最初译出了十回后,林小发曾把译稿和小说简介寄给几家德国出版社,但都被婉拒。当时德国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西游记》,更不知道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大约有十年,她都没找到愿意出版德译《西游记》的机构。是否继续翻译,她也踌躇过,但终究没有放弃。

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正由中国担任主宾国,林小发遇到了雷克拉姆出版社(Reclam)的编辑迪特·梅耶尔(Dieter Meier)。后者恰好对中国文学感兴趣,才令小说能够出版。那时,林小发已经翻译到第60回了。雷克拉姆出版社成立已经近190年,专门出版世界文学名著,以特有的黄色封面袖珍装闻名,便于学生购买和阅读,促使日本的岩波书店及中国商务印书馆后来出版了类似丛书。

七年后的法兰克福书展,林小发译《西游记》首发,也是黄色封面,却并非袖珍装。封面上美猴王手搭凉棚眺望。

瑞士著名汉学家冬玛轲评价:林小发翻译《西游记》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其贡献将延续至少数十载。

若能激起中国人重读原著

命运女神是公平的,劳苦功高者终有所酬。

3月23日,被称为「德国最受追捧的文学奖之一」的莱比锡书展奖揭晓,该奖分别颁给文学类、非虚构类、翻译类的作(译)者各一人,奖金总额为6万欧元。瑞士女汉学家和翻译家林小发凭借其翻译的《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获得翻译大奖,奖金1万5千欧元。

瑞士驻华大使馆的官方微博转发了这个好消息。

德国刮起一了股西游旋风,林小发译的《西游记》首批2000册一售而空,正在加印。那么问题来了,德国人能看懂《西游记》吗?

原来为了帮助德国读者了解《西游记》的文化背景,林小发做了大量注释,在书后还有一个五十多页的后记,其中18页是详细的神仙列表。林小发还挨个介绍了《西游记》中主要出场的各路神仙的来龙去脉。《西游记》故事的形成和小说接受史,佛教和道教寓意,数字、卦象、五行、方位等元素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自己对多个版本的考察,以及为何选定《西游证道书》为翻译底本,她也详细地说明了。

图为德语版《西游记》插画。(林小发供图)

比如对「天干地支」这种难懂的中国概念,林小发在《西游记》中是这样翻译的:

关于天地的数字我们知道,一个世界周期持续129 600年。它可分为十二个时代,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对应。每个时代有10 800年。我们先以一日里的时间为例:在午夜的子时,稀薄的阳气产生,丑时鸡鸣,而寅时光线尚被遮盖,卯时则太阳升起。辰时跟在早餐之后,巳时对应一天的工作。午时太阳位于天空的正中,未时就向西移动,在晚饭时间申时之后,它就在酉时落下。戌时属于黄昏,亥时人们休息。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循环往复的六线图形。中断的线条代表着昏暗、寒冷、下降的阴的力量,连续的线条代表着明亮、温暖、上升的阳的力量。这张图说明了一日的时间与一年的时间的循环,并同时代表了万物的生成与消亡。

今年49岁的林小发非常低调,对获奖之事不愿多说。针对记者在采访邮件中特别提到的德文版《西游记》又翻回中文一事,远在瑞士家乡的林小发用流利的中文回复:

「若能激起中国人重读原版的话,我很开心。译回中文有趣,能读原著是福!」

来源|深夜读书馆 南方周末

【中华网文化频道综合】去年12月,德国大报《法兰克福汇报》首次将《西游记》作为最适合圣诞节馈赠的书籍之一推荐给读者。短短数月,《西游记》德文版首批2000册几乎一售而空,现正加印。要知道,88欧元的定价即使对爱书的德国人而言也不是个小数目。

在每年3月颁出的德语地区最重要图书奖项之一莱比锡书展奖上,瑞士译者林小发(Eva Luedi Kong)凭借其翻译的《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摘得这一德语地区图书行业重要奖项的翻译类大奖。从1999年到2016年,她以一人之力,用十七年时间完成了《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

一个瑞士人的十七载“取经路”

最初译出了十回后,林小发曾把译稿和小说简介寄给几家出版社,都是婉拒。大约有十年,她都没找到愿意出版德译《西游记》的机构。是否继续翻译,她也踌躇过,但终究没有放弃。

“在德语国家的文坛,这本书原来是不存在的。”在瑞士人林小发(Eva Lüdi Kong)的印象里,除个别人略知一二,德国人与瑞士人对《西游记》几乎一无所知。

德语世界原来有《西游记》的两种译本。一种是原东德译者赫茨费尔德(Johanna Hertzfeldt)在1962年翻译出版的《西方朝圣(Die Pilgerfahrt nach dem Westen)》,依据是中文原版及一百回俄文译本,但采取总结性的翻译方式,诸多的诗词、回目、对话等均被删除。另一种转译自1942年出版的英文节译本《猴子:中国民间小说(Monkey: Folk Novel of China)》。《猴子》由英国汉学家阿瑟·韦理英译,胡适作序,翻译了原书100回中的30回。英译本主角名叫“猴子”,没有回目,也未翻译诗词,开篇即言道:“自世界起始,有一块石头……”

林小发翻译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足足花了17年。对她来说,漫长翻译过程中的成长与挫折,恰恰应和了《西游记》的主题——取经。

德国汉学家孔舫之(弗朗兹·库恩,Franz Kuhn)译介过大量中国小说,节译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本及《金瓶梅》,还有《今古奇观》《肉蒲团》《儿女英雄传》及茅盾名作《子夜》等,类型极多元。但他没有翻译《西游记》。

“他的译法实在太自由了,不仅大量删除,也有很多随意增减的内容,比如一个成语可能会译成成语故事,另一个成语就忽略不译,整体上看歪曲了不少。”孔舫之的译著引起很多争议,但德文文笔又令人佩服,甚至创造了一批带有中国情调的德文词汇,“当时许多德文读者印象深刻,心中一直留下一种‘库恩式中国文学’的美感。”

相形之下,林小发的翻译相当严谨。

《西游记》人物繁多,同一人物还可能有别名。主角孙悟空,就另有美猴王、齐天大圣和行者等诸多称谓。林小发的处理是:孙悟空音译,其余意译。

“唐僧”怎样译,林小发犹豫好久,先用汉语拼音“Tangseng”,后来改译为“来自中国的高僧”。原文里的“唐”,她翻译成“China”,这样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古代中国。唐三藏的“三藏”,原意是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她先选用汉语拼音,后来发现其他译著通常采用梵文音译Tripitaka,就沿用了这个通译。

神灵和妖精名的译法,需要想象力,像小妖伶俐虫和精细鬼,分别译成“伶俐的小动物(Flinkgetier)”和“精细的小鬼(Feingespenst)”。前者的getier,特指昆虫、蜗牛大小的动物。麒麟山小妖有来有去,译为“又来又去的那个(der kommt und geht)”。“都是紧贴中文的意思翻译的,也是书里的特色,采用意译方法翻译人名。”

在林小发看来,成语大多不难翻译。“沉鱼落雁”译成德语,比中文长一些,大意是“她太美丽,令鱼儿羞得潜往深处,使大雁惊得自天空坠落”,算极端的例子。

小说有五十多页后记,其中18页是详细的神仙列表。林小发还介绍了神仙的世界,《西游记》故事的形成和小说接受史,佛教和道教寓意,数字、卦象、五行、方位等元素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自己对多个版本的考察,以及为何选定《西游证道书》为翻译底本,她也详细地说明了。

外国人看不懂四大名著?从无人问津到广受欢迎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某些翻译生硬令人看不懂等原因,让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某些地方并不是那么受欢迎。

以德国为例,“整体上说,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参差不齐,德国的文学界还没有系统地接纳中国文学。”翻译家林小发说,“不过,目前情况逐渐好转,中国文学已被正规的德国文学出版社看重。”

西欧的某些出版社在读了一位翻译者提供的中国作品中的细节后表示,人物间的对话和想法,让他们觉得特别陌生,看不懂,也没有办法入戏,无法产生一种共鸣。

英国汉学家John Minford,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香港时,知名学者、文学评论家宋淇先生为他起了个中文名字叫“闵福德”。可以说他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还被学界视为不可多得的汉学家。

上世纪70年代,在牛津毕业后的几年里,闵福德的家人、朋友相继离世,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死亡阴影。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当时正在翻译《红楼梦》的闵福德从其中参悟到了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本超越人世爱恨情仇的书。它讲如何看破红尘,但同时又如此深刻而详细地展示着红尘中一切的细节和人之为人的情感。”

除了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中国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连环画也被翻译成海外版,被西方读者广泛接受。法文版连环画,更是风靡法国。

中国女孩司墨和法国小伙尼古拉·亨利翻译的法语版连环画,被法国专业漫画网站BDzoom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的翻译让读者完全沉浸在中国文化中。这个亚洲民族的礼仪、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都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法国著名漫画评论家劳伦·梅利强也评价说:“《水浒传》连环画这种形式在法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阅读它,感觉就像在11世纪末的宋朝漫步。”

翻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敲门砖

从四大名著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知,到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擒获世界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2016年曹文轩捧得国际安徒生奖桂冠……一部又一部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一个又一个中国人,在国际文坛上崭露头角,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而这些荣耀,也有那些在背后默默翻译中国文化作品的翻译者们的一份力量。

其实,我国从很早开始就有一些古代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海外版本并发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

文学翻译者打破了不同语言、文化间的隔阂,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如历时近4年才完成的《三体》系列英文版,其精准的翻译使得该书上市后受到空前欢迎,中国科幻文学的国际知名度由此得到提高。

各个国家对翻译都非常的重视。目前国际通行做法,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资助,对翻译家们提供各种其他形式的帮助和支持。据了解,中国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签订了相互翻译对方经典作品的协定,中国图书已经进入到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鼓励更多的海外翻译家投入到中国图书的对外翻译出版中来,中国政府专门设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6年来资助了3700种图书的对外翻译出版。已成功举办10年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共表彰了法国、俄罗斯、德国、美国等32个国家的69位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

文学就是一个桥梁,让不同文化的人可以互相了解,进而认可。中国文学浓缩了中国文化,无论三千多年传承至今的《诗经》,还是当代作家们笔下描绘普通人生活的作品,都传递着中国人丰富的情感、梦想、信仰和追求。如何让世界各国人们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走出去,文学翻译是关键。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语版西游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