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81章全文文王周易属于石器的文明,质朴亲切自然而亲地,有土朴之气。 对不对?

智慧与信仰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孔子是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孔子的天人之学 天:生命创造之源 孔子在多数时候是将天看作是自然界。 孔子认为天的言说就是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天的根本意义是“生”。 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是一切生命之源,因而也是一切价值之源,这就是“天德”。 天作为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它包含有一种内在的目的。就是生长万物,养育网宝护生命,完善生命。天降生的人人有责任来实现这个目的。这是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天命”。从这里就产生了人生的意义,使人生具有一种使命感。 孔子说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但是这种神圣性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要求人们对天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他说君子应该“畏天命”,这种敬畏也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一起的。君子应该倾听天的言说,实践天的言说。所以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完善生命。 天以生为“道”,生而又生,创造又创造,生生不息;天以生为“德”,以生命创造作为一切价值的源泉。天又以生为命”,或者说以生为“心”,也就是把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作为神圣的目的。 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仁: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 “爱人”是孔子对“仁”的最重要的解释。“爱人”,是一种普遍的爱。孔子又强调爱人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必须由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孔子说“孝悌”是“仁之本”。 礼: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 “仁”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其中孔子最重视的是丧礼和祭礼。丧礼的精神是“慎终”,祭礼的精神是“追远”。 孔子重视“礼”,首先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孔子重视“礼”,还有一种哲学的味道,那就是要使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 追求更有意义与更有价值的人生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君子”,从而能够承担重大社会责任。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以“道”作为自己的理想,提升精神境界。这个精神境界的实质就是“仁”。 孔子很重视美育。 一个人对于崇高的道德目标(“仁”),亲亲呦理论上的认识是不够的。仅仅有追求的愿望也是不够的,必须达到一种悦乐的状态,那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孔子是尽管十分重视一个人要为社会做贡献,但是在他心目中,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二、自然无为的老子哲学 《老子》又称《道德经》,以它为基础,中国古代成生的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他的思想,中国古代产生了一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这是华夏民族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的宗教。 反者道之动 这里说的“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两层意思,又互相关联。 老子的意思并不是强调事物相反相成,互相转化,那种将老子哲学等同于黑格尔辩证法学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老子是通过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分析来否定知识判断的阴影,从而宣扬他的所谓“反”的第二层意思: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 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附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老子的“道”是不加分别的,是一种“大制”,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分辨。这个“大制”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说是“混成”,老子将这称为“大制不割”。 老子在“反者道之动”的哲学中,通过“反”两层意思,强调人们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意义的根本途径。 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并非指外在的自然物,而指一种自然而然,顺应世界的态度。 老子告诫人们放下左右世界的欲望,顺应自然,这样才是解决人与世界冲突的根本途径。 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老子认为争强好胜是衰落的根源。而清净无为则可以合于自然无为的生命之道。 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 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争斗的最好方式。 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净,真实。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赤子之心”。 在老子看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本色”的背离。 三、强调变易的《周易》思想 “周易”这个名称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周易》只指《易经》,而广义的《周易》除了《易经》之外,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 伏羲是这部著作的奠基人。后来周代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周易》加以丰富。到了春秋时思想家孔子手中,《周易》又有了新的发展。一般认为,《易转》成书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从战国中期开始至汉初,最终完成。 阴阳是《周易》的基础 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 一切变化的根源就是这二气的相互作用。 中国人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世世代代谨守的两句格言,一方面强调要有刚健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宽厚包容,像天地那样,勇于承担。这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周易》讲变的道理 《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中国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无所不在的运动态势。宇宙中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变异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 《周易》符号系统以阴阳为基础,由阴阳组合成八卦,有八卦结合成64卦,无非就是为了表现生命永远在于运动的道理。 《周易》告诉人们,宇宙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宇宙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周易》的象 八卦象征着天地水火雷山风泽 四、《孙子兵法》:百代谈兵之祖 它记录“孙子学派”军事思想,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则是孙武。是“百代谈兵之祖”。 充满智慧的战略思想 利用对立因素造“势” 孙子对于战争中这种对立因素的转化,不是静止的分析,而是着眼于阐述如何创造条件推动对立的因素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也就是制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态势。 “慎战”的警告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学经典。他提出一整套在战争中取胜的战略战术。但是他并不鼓励当政者好战。相反他一再警告当政者要“慎战”。 《孙子兵法》自始至终是教人善战。但同时又自始至终强调战胜的残酷性和严重性。警告当政者、用兵者要慎战。这充分表现了作为军事思想家的孙子的仁者胸怀。 孙子的智慧超出军事领域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哲学的著作,而且是一部谋略哲学的著作。所谓谋略哲学,就是把战争中克敌取胜的智谋和策略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和原则。因而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五、禅宗的妙悟学说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它是在融合印度大乘佛学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而趋于成熟。慧能是它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记载慧能思想的《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著作。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美从何处寻 展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禅要恢复的活力是生机勃勃的世界 悟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心中的那层遮蔽揭去的过程,就是对本尊世界的回归。 六、天坛:对天的敬畏与感恩 中国人所祭祀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一个人格神,被祭祀的天虽然保留着神性,但同时更是大自然的象征。中国人从来没有将天偶像化。与其说中国人将天看作一个神灵,倒不如说中国人更偏重于将天看作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天敬畏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但天神崇拜的宗教性的一面日渐淡化,哲学家、思想家更愿意将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源泉。 天就是创造生命的源泉。 天坛不同于紫禁城以黄色为主调的设计,而以蓝色为主色。 没有蓝天,便没有天堂,蓝色的天幕中显露出的蓝色宫殿就是天坛设计者追求的天人和谐的境界。 天堂在突出蓝色的同时,还突出绿色。绿色世界烘托着天坛的主殿。宏图遮天按照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系统,绿色代表庶民,蓝色代表天。绿树烘托蓝天,表示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怀着进步的心情,还拱在一天的左右。 在中国人的数字观中,“九”是天的数。在“十”之下,最大的奇数就是“九”。而十代表圆满,中国人一般避免说十,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过分追求完美,反而招致灾难,所以九代表最高、极数、无限。 祈求百姓安康 人与天的交融 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生”的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孔子说的“天”,生育万物。他以“生”作为天道、天命。 生就是万物生长,就是创造生命。生生,就是生而又生,创造又创造。《易传》的意思就是说,天地以“生”为道,以“生”为德。后代的儒家思想家都继承孔子和《易传》的这个思想,强调人的人心,善心,就来源于“天地生物之心”。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我图娱悦,彼在囚牢,合情合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所谓“各适其天”,就是万物都能按照他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这样作为和万物同类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得到最大的美感。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 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 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 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 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 蒲松龄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受的生态美,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创造与交流 八、诗意的符号:汉字 符号中凝结的思想和历史 有感情的符号 优雅的形体 篆书和甲骨文相比,又在形象之外增加了圆润流转的节奏,看起来更有兴味。 九、影响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 指南针与航海术 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中国人的航海事业。 造纸术和文明的传播 在东汉蔡伦大规模造纸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西汉时期出土的植物纤维纸,是蔡伦造纸的前身。造纸术到他这里摆脱了纺织品附庸的地位。 传播知识的印刷术 在可以进行大规模复制书写的印刷术产生之前有两件事物的出现尤为重要,它们可以被视为印刷术的前声:印章、碑刻拓印 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 火药:炼丹术带来的发明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武器,源于中国的炼丹术。 十、文明流通的动脉: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9世纪末提出的。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古代通商的道路,他更是连接古代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纽带,是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的桥梁,是横贯亚欧大陆的历史文化大动脉。 时尚品丝绸 开路者张骞 向“西方”开放 中国文化发展在一段时期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向西看。这其实正是渴望开放的心理。 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方常常与神秘的希望联系在一起,那里的事物也充满了魅力。 龟兹石窟 随着佛教东传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的绿洲城邦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寺院,还修造了大量的佛教石窟。 以克孜尔为中心的龟兹石窟群,就是著名的代表,被美术史家誉为杰作里的节奏。 十一、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 防病于未然 中医的重点在防病而不是治病。中医认为,人生病的原因不在于他发病之时。没有发病的时候病根已经存在了,所以应当在人没有生病的时候下功夫。这与中医治病要治本的思想是一致的。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以防病为主。 中医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他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防御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的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 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时度。对此,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生命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人也有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为辅助。通过内在生命网络将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诊断人的病症必须再整体性上下功夫。 中医认为,人身体内部除了有形的整体,还有一个无形的整体。生命的整体并非是部分相加,而是活的整体,生命是一种动态系统。中医讲人体各部分相互关连,更讲气脉流通。 这就牵涉中国文化中重要概念“气”的问题。中国人将天地自然以及诗人的生命视为一个整体,都来自于气。气是生命的基础,这个气不仅指人呼吸的气体等,还指人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因气而活着,决定生命的是一个气脉流动的整体。 穴位和经络 在针灸疗法中有一个重要术语叫穴位。针灸是根据病情对不同的穴位进针。 中医认为,人的内在世界是一个生命网络,中医的经络学说就是尝试对这一网络进行描述。 在中医看来在人体这个错综复杂的生命网络中,直行的部分叫经,横行的部分叫络,经和络,上下左右内外贯串起来,将人体连接成一个整体。经络可以说是人的生命体的隐藏系统。 针灸和推拿,这两个中医中最典型的诊治手段,就是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的。 十二、大唐盛世的开放气象 中国人向来把来自远方的人当做可尊敬的朋友来看待,并且真诚的相信他们身上必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希望自己的文化在域外人面前能展示一种魅力和吸引力。 大唐盛世的历史表明,当中华文明处于强势地位时,它具有开放性和伟大的包容性,它对于外的文明不是拒绝冲突,而是吸纳包容,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艺术领域的开放 隋唐时,在宫廷宴会和典礼上有大型歌舞表演。隋唐有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不仅包含了汉族乐舞和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乐舞。而且包含了印度,缅甸,柬埔寨等许多外国乐舞。 胡乐相伴的是胡舞,其中最有名的是胡旋舞、胡腾舞和拓枝舞。 宗教领域的开放 基督教传入中国,就是在唐太宗的时候。那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教聂斯托利派。他们自称景教。 当时唐朝的外来宗教还有袄教和摩尼教。袄教起源于波斯,当时中国人又称之为拜火教或火袄教。 据文献记载,最晚在唐高宗时代摩尼教已传入中国内地,他的教义得到了武则天的赞许。 唐太宗对于外来宗教这种开放包容的政策植被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哲学和信念。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就是生命创造,这是宇宙的根本。所以外来的文化,只要有利于民生福利人伦风化与社会安定,就符合道德要求,就应该得到容纳,也就是唐太宗诏书中说的“济物利人,宜行天下”。 人的生命和宇宙的创化高于一切。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生生之德”,看重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命和生活本身。 玄奘,义净:学习异质文化的热情 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十三、郑和下西洋: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先进的航海文明 与这些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相比,郑和下西洋时间上比他们早,规模上也比他们大得多。 航海首先需要可靠的航海能力,中国在公元九世纪左右就开始将指南针运用到航海活动中了。 后人发现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牵星术”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平安航行的法宝。 面向海洋的开放心胸 唐代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海洋贸易之路则更为发达,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那种将中国文化概括为内容的文化的说法并不准确。郑和的航海编队具有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先进的技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是中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共享太平的愿望 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为了在世人面前显示大明帝国的强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和顺万邦,与远近各国相安无事,一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想。 在国与国之间,反对霸权,反对欺凌弱小,要互相尊重,保持和平的格局,这是永乐皇帝外交的总方针。 互相尊重,这是郑和与所到国家交朋友的法宝。 十四、祈求和平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和平的标志,是人们在和平的愿望下修建的。绵延万里的长城,包含着这个东方民族要过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个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民族,才会投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去修长城。中国人对和平生活的追求,从世世代代修长城这一事实本身,就能得到体现。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长城给予民族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他的实际军事价值比起来,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在隔离中融合 一道高墙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实体隔离开来,限制了交流的自由,古代中国人出关入关的艰难,令人叹息。长城的隔离确实使南北文化的交流受到的一定的阻碍。 但是这样的人为阻隔又给各自的文化发展保留了一定的空间,将两种不同文明的冲突降到了最低点。 中国历史上曾形成过所谓长城经济带,尤其在长城的数十个关口中,形成了南北双方往来长城下的格局。虽然交流双方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长城作为一种新的地理因素。重新规定了人们行为的位置,进而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很长时间里,长城两边的农牧两大经济体互相依存,长城之内的农业经济需要长城之外的畜牧业和药业的补充,而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对农业经济的依存则更深长城成了农牧经济的汇聚线。长城的存在造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长城的“精神” 长期以来,长城还被中国人当做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巍峨的长城横亘在中国的北方,它的存在就说明众志可以成城,群体团结的力量可以移山倒海,创造人间奇迹。 长城的美 十五、紫禁城的灿烂和威严 一条看不见的龙脉 北京城的面貌在明朝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时就基本确定。 紫禁城的色彩 紫禁城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黄色象征着皇权,所以紫禁城以黄色为主调,红色则是吉祥的颜色,黄色和红色都是暖色调,是向外扩张的颜色有热力和令人激动的感觉。 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思想就是要通过体量极其巨大,色彩极其辉煌的建筑语言,把普天下所有人从精神上压垮,从而在所有人的心里上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艺术与美感 中国人将艺术当做提升人生境界,慰藉心灵的媒介,艺术是中国人生哲学的延伸,中国的艺术传统是一部记载中国人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的活的图画,反映出中国人用美的方式生活着的优雅形态。 十六、音乐:以乐治国与以琴养生 以乐治国 编钟是中国早期典型的乐器,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使用,到了西周使用就更普遍了。 1978年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现今知道的最著名的一套。 这套编钟分为三层,共有65件钟器组成。上面第一层的叫钮钟,第二层,第三层的叫甬钟。 中国有以乐治国的传统、这组豪华编钟所呈现的就是这一传统的缩影。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鱼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李月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做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琴慰藉心灵 琴又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丝弦乐器。 中国琴乐最重清幽的境界,名曲《平沙落雁》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境界,他所描写的是秋天江畔的景色。 桓伊的笛曲《梅花三弄》就是沟通灵魂的音乐,后来此笛曲被改为琴曲,成为千古名曲。他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来歌颂人的超越功利的审美情怀,受到人们的喜爱。 十七、青铜器中凝结的精神 中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距今4000多年前,持续1500多年时间,也就是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 神秘的礼器:大盂鼎 大玉鼎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他是西周康王时期的作品,距今大约有3000名。这是一件祭祀所用的鼎器。 商周时期,握有权力的人热衷于铸造庄严巨大的青铜器,将它作为国家的礼器、权利的象征。 商代青铜器为了追求庄严而过于方正,而大盂鼎在混穆庄严之外又多了圆润流畅,典雅秀美的特点,使人感到一种妩媚。 飞旋的精神:莲鹤方壶 被视为春秋中后期中国青铜艺术的代表。这堆青铜宝器一改西周之前青铜器的浑穆风格,轻盈而秀美,优雅中不乏亲切。 速度的魅力:马踏飞燕 这座青铜奔马雕塑为东汉时期的作品。这是一匹骏马奔驰的雕像。这匹青铜奔马展示的正是速度的魅力。 蜀国的祭器:三星堆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主要是宗教祭祀用品,反映出3000多年前属地浓厚的宗教氛围。巨型青铜立人像是中国早期青铜器中罕见的全身青铜人像。 青铜神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最为别致的雕刻。 十八、无声的军阵:秦始皇兵马俑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古老的灿烂文化。 兵马俑的发现 秦陵地下宫殿 这次个巨大的兵马俑坑只是秦始皇陵的一组陪葬坑。 驱使天下的帝王气势 充满生气的彩绘雕塑 兵马俑引起世人轰动,除了它的不凡气势之外,还在于她的雕塑艺术达到极高的水平。 十九、佛像:永恒的微笑 莫高窟中观音菩萨的美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著名的石窟艺术省地。敦煌莫高窟的佛像不计其数,其中最有特点的是观音菩萨雕像。 在印度佛教中,观音原是一位男性佛,但到了中国,被渐渐女性化,她柔美善良,慈爱,宽容,几乎所有美的东西都凝聚到她一身。 麦积山佛像的淡淡笑意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佛像造型主要以泥塑为主,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 有学者称此地为中国雕塑博物馆。麦积山石窟雕塑除了受到印度风格影响之外,还体现出强烈的世俗化特点。 龙门的光明之神 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的南郊,这是中国最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卢舍那佛像是整个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在佛经中,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佛友,光明遍照的意思,它以永恒的光明破除世间的黑暗,使众生产生信心,卢舍那大佛就是一座光明之身。 青州佛像的会心微笑 青州佛像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佛的微笑,这里的佛像不是突出微笑的神秘,而是突出其含蓄恬静的一面。 二十、飞舞的线条:书法 书法艺术与写字有关,但不等于说将字写的好看一点,就是书法艺术了。 中国有书法,艺术得力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形式感提供了条件,一是毛笔,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中国绘画的独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毛笔。 舞的节奏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就是这一内在线条(或者叫气脉)而言的。一笔书不是说一笔写成,笔与笔不断的连在一起,而是一气相连。 “一笔书”的提倡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书法如兵法 兵法中有一个概念叫“势”。 佣兵的人要善于造成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态势。书法也是如此,也要有剑拔弩张之势。似动而飞动,将发而未发,孕万钧之力等待最佳时机。 “势”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书法在形式上努力造成内在的不平衡,在不平衡中产生冲突,形式内部厮杀起来,使力量最大化。 “势”其实就是一种张力形式。 风流潇洒的《兰亭集序》 这件书法作品透露出活泼的区位,字里行间有一种流荡回还参差错落的美,显示出飘逸不凡的气质。 沉着凝重的颜体 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既重书法之“骨”,如人的身体有骨头才能立得住,又重书法的“筋”,有筋才能产生运动感。有“筋”还有“骨”还不够,他的字还能做到方正平稳,坚韧厚实,不露筋骨。将骨力参与其中才是颜体的根本特点。 颜真卿晚年名作《颜家庙碑》,充分体现出“藏”的特点。 二一、水墨画的韵味 中国的水墨画在世界上是很独特的画种。他不用或少用色彩一般只有浓墨不同的黑色墨水在白色的纸或绢上作画。水墨画之于中国画,就如同油画之于西方绘画,它是中国画的典型面目,也是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形式之一。 一般认为,唐代诗人王维是中国第一位水墨画家。在他之前中国绘画都是着色的。王维受到道家和禅宗哲学的影响,在中国书法的启发下,创造了水墨画。 到了唐末五代及北宋初年,水墨画超过了着色画的影响,成为中国画的主要形式。 无色的世界 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黑白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色的世界,不是她完全没有颜色,而是说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中国画本来很重视色彩。早期的中国画被称为丹青就是对色彩的强调。 这种局面到唐五代发生了变化。 唐代书法艺术家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的观点。“同自然之妙有”是说,书画艺术应该具有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造化自然是最朴素的,他排斥人为排斥文饰。这种“同自然之妙有”的追求,体现在山水画创作中,就是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 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和画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从此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观念。 超越形似的造型原则 中国绘画没有谨守透视的原则,甚至有意回避透视问题。 中国在1500多年之前就有系统的艺术史著作。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说,及绘画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以“气韵生动”为第一。1500多年以来,气韵生动,一直是中国化的最高原则,主张精神境界的呈现比形象的描摹要重要得多。 真正的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视觉上,而应该用心灵的眼去观物。画家应该画出意念中的世界,而不应局限于视觉中的具体存在,这就是“以大观小”。这里的“大”就是人心灵的统摄力。 中国画画的是想象中的空间,是表现一种精神境界。 宋元山水境界 说到中国山水画,人们常常要提到“宋元山水境界”。大约自公元十世纪到14世纪这段时间里,水墨画进入发展的成熟期。 宋元山水传统强调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境界,是一个重视呈现人心灵境界的传统。 郭熙论画重“三远”,一是平远,一是高远,一是深远。三远的方法并不和科学透视的要求,但却能突出山水的气势和境界。 元代四位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吴镇,黄公望和王蒙在画史上被称为元四家。 明清以来水墨新创造 北宋山水重在气势。元代山水中,在空灵淡远的境界,而明清以来,像八大山人,石涛这样的大师,却重在自我个性的表现,重在笔墨情趣。像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更重在突破传统范式,表达心中的宇宙。 二二、唐诗:中国人的千古绝唱 杜甫诗的沉郁之美 杜甫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沉郁。 “沉郁”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 儒家的“仁”是一种普遍的的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及孔子所说的“泛爱众”,“爱人”。 杜甫诗的沉郁一个特色是对于人间疾苦的深切体验和同情。这是杜甫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的体验和感受。 杜甫诗的成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由对人世沧桑的深切体验而引发的一种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沧桑感。 李白诗的飘逸之美 李白诗的美感用一词来概括就是“飘逸”。 “飘逸”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道家的“游”有两个内容,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一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李白诗的这种飘逸之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飘逸的美感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这种扩大不是一般视觉空间的大,而是超越时空,无所不包的大。 飘逸的美感是意气风发的美感,飘逸的美感是清新自然的美感。 王维诗的空灵之美 王维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空灵”。 “空灵”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物那永恒的宇宙本体,这就是禅宗的悟。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就是空灵。 禅宗其实人们一种新的觉悟就是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要人们从当下瞬间去体验永恒。 王维诗给人的美感,就是这种空灵的美感,就是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欣赏,体验眼前“一朝风月”之美。,从眼前的花开花落,体验到宇宙的永恒。永恒就在当下这时人们的心境不再是焦灼,也不再是忧伤,而是平静恬淡,有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二三、心灵世界的歌吟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之际伴随新的音乐即燕乐而产生的一种新体歌诗。这种新的音乐以胡乐为主体,以琵琶为主要的伴奏乐器。为了配合这种新的乐曲,从隋唐之际到中晚唐时期,发展起丁一种长短句形式的新体歌词,到了宋代,形成了高峰。 宋词(包括之前的唐五代词)的意象和情趣的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文人(连同市井百姓)的生命情调的直接呈现,是词人的心灵世界的歌吟,可以说,宋词是一种最心灵化的 艺术。从内容上说,宋词有几个关注点一是关注日常的生活, 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体验生命的情趣;二是关注男女 爱情,宋词描写爱情生活的名篇特别多, 烛摇红影,月满西楼,所以有“词为艳科”之说;三是关注离别,在亲人、情人的离别中表现生命的情调。四是超越具体的事件和场景,关注整个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找一种精神的归宿。 宋词的意象和情趣的这种特色可能是受到宋代社会的时代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学者普遍认为,宋代都城开启了中国近世的城市模式,宋代都市生活体现出平民化,世俗化,商业化,娱乐化的特点。 宋词作为当时文人的心灵的歌影,是一种时代的歌吟。 “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词很多名片是描写日常生活的美感的。词人享受平凡的生活,并从中感受生命的喜悦。 “众里寻他千百度” 宋词连同唐五代词中描写男女爱情的名句很多。 “多情自古伤离别” 宋词连同唐五代词有很多名片,通过描写离别和思念来表现作者的心灵节奏和生命情调。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宋词连同唐五代词中有许多名篇超越了对生活中某个具体事件,场景的感受和体验,而对整个人生发出一种感叹,这种感叹是词人心灵深处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归宿的追问,是一种带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感和历史感。 二四、明清小说:在艺术享受中品味人生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还有一大批优秀的短篇小说集。 明清长篇小说从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来区分,可以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四种主要类型。 《三国演义》:三国历史的全景画 《三国演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从东汉末年至西晋灭亡,东吴这100多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争斗的全景画。 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又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展现这一幅五彩缤纷的历史图景。 “三奇三绝”: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水浒传》:英雄人物性格的塑造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他描写宋代下层社会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社会黑暗势力的迫害下起来造反,“撞破天罗归水浒,揭开地网上梁山”的故事。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不同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像林冲这样随着遭遇和命运的变化而性格不断发展的英雄人物,这是《水浒传》在小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西游记》:孙悟空的英雄主义精神 《西游记》是讲唐僧取经的故事,但《西游记》的第一主人公是孙悟空。 孙悟空的故事分为前后两大板块,前100块是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后一板块是像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和各种妖魔鬼怪斗争的故事。这两大板块的故事包含有不同的意蕴。 《红楼梦》:“有情之天下”毁灭的悲剧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事态,深刻揭示了封建贵族制度的腐败。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说,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的人生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解放。曹雪芹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追求春天。但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就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是一个春天的时间,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对少女的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 《红楼梦》是一个带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倾向的人生理想在封建“末世”遭到毁灭的悲剧。 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二五、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 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产生的基础。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中国就出现了瓷器,到了宋代(960--1279)瓷器进入了成熟期。宋瓷代表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当时有钧,定,官,哥,汝五大名窑,名窑的瓷器均具创造性,一直是后代模仿的对象,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自然天成之美 很多瓷器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瓷学术语叫“开片”。开片本来是瓷器制作中的缺陷,到了北宋却变成了人们的追求,而且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它是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由瓷器内部应力作用所产生。 哥窑(浙江龙泉)是宋代诸窑中追求开片的典范。 中国瓷器追求纹理,其中隐藏着深厚的哲学内蕴和美学,只去中国文化有重视纹理的习俗。 中国瓷器追求裂纹就是追求自然天成的趣味。 中国瓷器的色彩就是追求自然的意味。宋瓷以天青,天蓝为贵。 纯净如青花 瓷器追求纯净优雅的美,这在青花瓷中体现最为充分。 青花瓷在唐代之前就有了,而真正形成规模并有杰出创造则是在元代,明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 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是青花瓷的至上之品。 青花何以在中国词坛独占鳌头,主要因为他与中国人长期追求的文化和美学精神相契合,这就是平淡天真,自然,从容。 含蓄内敛的境界 中国瓷器多体现儒家美学的特点,在他温润细腻的追求中,可以看出儒家温柔敦厚的美学倾向。在他含蓄蕴藉的风格中,也可以看出儒家美学内敛的气质。 宋代是中国儒学复兴的时代,也是瓷器成熟的时期,二者之间绝非巧合。儒家思想促使了宋瓷的突出发展,温润而内敛的儒家审美准则,给造瓷者很大的启发。宋代瓷器追求内在的质感,它的表现方式不是《放》,而是“藏”,正是这“藏”,使得中国瓷器很耐看,有余味。 元代景德镇始创的釉里红瓷器,就是“藏”的代表。 儒家美学强调温润细腻,但又推崇一种内在的力的冲荡。 斗彩瓷器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斗彩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右下和右上是彩釉的两种类别,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的彩瓷叫釉下彩,在烧后的瓷器上彩绘,经过二次烘烧这样的彩瓷叫釉上彩。 中国瓷器还追求画意,瓷器中一般都有图案,这些图案往往取自山水和花鸟画。 明末清初以来瓷器绘制中还融入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如对光影的追求和对阴影的注意时,画面富有立体感。流行于清时的粉彩就是如此。 粉彩被称为软彩,以区别于那些没有注意层次变化的彩画。 二六、烟雨迷离中的江南园林 中国人建造园林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了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三足鼎力的格局。 曲径通幽 中国人重含蓄。 园林的风神与韵味 江南园林多在细节中出韵味。 石头的意味 没有假山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的中式园林。 空间的美感 江南园林多是小园,为了小中见大,“望”就特别重要。就是要使游览者可以望出园区,从小空间网到大空间忘到一个新的境界,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 窗子起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园林常常把窗子设计成扇形,称为“便面”。 江南园林常常在窗外布置一根石笋,几根竹子。 不带窗子中国炎陵里的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在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的作用就是把游览者的目光从小空间引导大空间。 为了丰富游览者对空间的美感,中国造园家往往采取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 二七、京剧:“角儿”的艺术 京剧脸谱的绚烂之美 脸谱主要是用在“净”“丑”这两种角色的脸上。“净”又称““花脸””,“丑”就是“丑角”。 脸谱有两种用意,一种是表明剧中人的身份和性格。 在一种用一是体现人们对这个角色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如何静的可恨的,崇高的,可笑的等等。 脸谱除了这种含义外,它本身又具有一种色彩。美图案美这种色彩美图案美作为形式美相对独立出来也值得欣赏。 同时,京剧脸谱这种色彩美图案美又渲染了整个京剧舞台的五彩缤纷的绚烂之美。 唱念做打 “戏”并不是剧本所写的故事情节,而是京剧舞台在观众面前呈现的一个意象世界,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 京剧演员的表演,最基本的手段,被人们概括为四个字:唱念做打。唱念做打,其实就是歌舞的结合。 京剧中的“唱”在首要地位京剧首先是一种唱腔艺术,京剧中凡是有名的戏都有事,我咁精彩的唱段,并在观众中广为流传。京剧唱腔的韵味,往往体现了京剧艺术的最高境界。 " 念 ” 是指 念 白 , 就是 人物 的说话 , 在 京剧 中 主要起叙事的作用 。 念 白 分韵 白 和京 白 两种 。 韵 白 是 音乐性很强的 朗诵 , 比较文雅 。 有身份的人一般用韵 白 。 京 白 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加工而 成 的朗诵语言 , 具有干净 、 利落 、 爽快的特点 。 一般是身份低的 人使用 。 “ 唱 ” 要有韵味 , “ 念 ” 也要有韵味 。 “做”和“打”是演员利用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和情境。由于京剧艺术的虚拟的特点,所以演员的做和打的表演有极其广阔的空间。 京剧表演的独特性在于唱念做打,集合于一两个主要演员身上。 京剧的意象世界(“戏”)的生成,主要依赖“角儿”唱念做打的表演,特别是依赖“名角”的表演。这就是京剧艺术和其他戏剧艺术形式在美学上最大的区别。 “虚拟”之妙 京剧表演艺术的一个显眼的特点是“虚拟”。“虚拟”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动作的虚拟,一方面是环境的虚拟。 是你的妙处在于突出演员的表演,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丰富的意蕴和无穷的趣味。 “看戏看角儿” 京剧观众走进戏院目的不仅是看戏,而且是看一眼兴,因为他们知道京剧的戏是演出来的戏的意蕴是在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之中。 他们欣赏的重点是演员,特别是名演员的表演。就是所谓看戏看角儿,这是京剧欣赏的第一个特点。 京剧观众还有句话:越是熟戏越爱看。 进去欣赏的第二个特点是观众常常把演员表演的技巧美和形式美从舞台整体意象世界中分离出来欣赏,一句唱腔,一个特技都可以博得观众的掌声。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是旦角演员和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在许多方面对京剧艺术进行革新。没来放的表演全面显示了中国古典美的理想境界,具有永恒的魅力。 二八、绚烂多姿的民间艺术 景泰蓝:闪着宝石光彩的工艺品 景泰蓝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及青铜艺术,瓷器和雕刻诸种工艺制作技巧于一身,是一门地道的北京绝活。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 年画:渲染过年的热闹气氛 年画在内容上多表现祝福吉祥和喜庆之一。中国幅员辽阔,年画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北方的年画最著名的要数天津的杨柳青,南方年画最著名的要数苏州的桃花坞。 年画的喜庆气氛在杨柳青年画中体现最为充分。 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则体现出江南纤巧细柔的特点。 桃花坞年画曾传到日本,影响了日本浮世绘的绘画。桃花坞年画中的仕女图,以其形象清新,美貌而著称,受到人们的喜爱。 剪纸:剪刀剪出的世界 剪纸艺术在农村地区尤为流行,中国的喷漆艺术也需要剪纸作为模型。 刺绣:十指下的春风 从事刺绣的多为女子,所以刺绣又被称为“女红”。 中国有四大名绣,即苏州的苏绣,广东的粤绣,湖南的湘绣以及四川的蜀绣。 历史上有“苏绣猫,湘绣虎”说法。越秀擅长绣鸟类,以百鸟朝凤最有名,而蜀绣则擅长绣山水,人物。 皮影戏:灯和影的艺术 这种创自中国的戏剧形式在时30级就传到了中东,到了18世纪便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并系产生于2000多年之前,到了宋代,皮影戏已十分发达,中国皮影戏的主要形式此时都具备了。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它的成功给现代电影以很大启发。 皮影戏表演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演员的唱功和“手功”。 民俗与风情 二九、《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风景 汴河两岸的风情长卷 这是一幅五米多的长卷,采用的是中国绘画手卷式的形式。 画卷的叙述在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展开。 这幅长卷的三部分分别描画乡野河流和街衢之景,各部分以一个重点景色为中心,初段着重画杨柳,中断以桥梁为中心,末段则一城门为中心。 三个部分形成起伏回环的节奏开始时的悠远和虹桥下的紧张街衢中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艺术强调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幅画也有体现。 北宋的城市文明 到了北宋时期,世界文化更加发达,北宋都城汴梁虽然没有鼎盛时期的长安规模大,但人口已经达到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且他的商业繁荣程度更胜过当年长安。 汴梁的崛起与汴河分不开。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全盛时期的生活。 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清明上河图》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 这种安的和谐的气氛,这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正是《清明上河图》这幅民俗风景画的无比价值之所在。因为这种对于安乐和谐生活的幸福感和美感,这种自在的生活正是显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清明上河图》显示的就是这样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三十、老北京的风情和韵味 老北京的饮食风味 北京城里有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开业于同治三年。 以经营涮羊肉而著称的东来顺是一家清真饭馆。 砂锅居开业于清乾隆六年。 烤肉季创办于道光28年。 仿膳饭庄开业于1925年,位于北海北岸游园在清宫内当差的赵仁斋创办。 京城内还有一家“管家菜”餐馆,即谭家菜。谭家菜属于粤菜。 胡同和货声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北京胡同里还有独特的吆喝声和响器声。 吆喝用的是北京地方的语言和音调,是地道的京腔京调京韵京味。 北京城里的吆喝是一种充满感情的生活之歌,能够给心灵短暂的慰藉,又是一闪而逝的美的享受。 喧闹的天桥 老北京的天桥是十分有名的地方,那是一个集中展现老北京民俗风情的游览景区,汇集的表演,戏剧,曲艺,杂耍的各种戏园子,游乐场和酒馆,茶馆,小吃摊点摆货摊棚。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天桥逐渐兴旺起来。 在天桥的艺人中,曲艺艺人和和杂技艺人占了大多数。 老北京的庙会 乾福寺庙会是当时北京城所有庙会中规模最大的。庙会是普通老百姓的游乐场所,庙会的内容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联系。但是他又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它是一种超出日常生活的游乐一种精神享受,所以为大人小孩所向往。 老北京百姓的休闲生活 休闲的核心是一个“玩”字。玩是自由的,超功利的。用北京人的话说就是找乐子。 喝茶饮酒是老北京百姓休闲的主要方式。 三一、老上海的现代风情 老上海是中国近代最国际化的大都市。 最开放的城市 有人说,上海是“滩”,“滩”就是开放的体系,它没有边界和界限。 老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的都市,性格就是面向海外,所以上海成为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最大门户。 老上海的开放和国际化的都市性格在外滩的建筑中表现的最鲜明。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因而也是侨居外国人最多的城市。 上海的开放在犹太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上海成了犹太难民逃离地狱的一叶方舟。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表现在外边的物质技术的层面,而且已经深入到人的内在的文化心理层面。 追求时尚 老上海人追求时尚,这是老上海的都市感性。老上海人追求时尚,在当时的主要内容就是追求洋派,即追求西方风味。 上海人追求时尚,追求洋派。但并非全盘西化,特别在生活习俗方面,上海老百姓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土文化,即江浙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石库门与弄堂风情 石库门是伴随上海的都市化而产生的一种民居建筑。上海的时空门建筑最早产生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一种占地少用料省造价低的房型,这种房型大多为“三上三下”式,楼下正中为客堂,两旁各有一厢房,楼上形式也与楼下相似。 石库门连排就构成里弄。里弄又称弄堂。 弄堂生活习俗的一个特点是开放性。有人说上海人开放的心态可能和弄堂生活的这种开放性有关。 三二、中国服饰的东方神韵 典雅的唐装 唐中宇唐代有关因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以这样的朝代为这种服装命名,说明对中国古老文化的认同,但这并不表明唐装就是唐代流行的服装样式。今天人们使用的唐装一词,其实是对中式服装中一种特殊样式的称呼。 唐装是20世纪形成的服装样式,它是在清代满人服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融入了一些西方服装的元素。 唐装四大要素:对襟,立领,连袖,盘扣 唐装一般都有花卉文字图案装饰,这可以说是唐装的生命,这些花卉文字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旗袍的惊艳 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的女子旗袍是上海人的创造。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和中国南方服饰以及西洋晚礼服的融合。 旗袍的美,含蓄细腻,活泼又不留一张狂,优雅大方而合于自然天性,充分考虑东方女子身材的特点,突出了女子身材的曲线美。 自然本色的蜡染 大约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蜡染。 在中国服饰史上,蜡染是一种流传时间长,流行范围大,实用领域广的服装工艺。 蜡染是在布匹着色的过程中,以蜂蜡作为防止染色的材料,从而形成特殊的效果。 绚烂的戏剧服饰 戏剧服饰是从人们平时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服饰很多重要特点凝固在戏剧服饰中。 戏剧服饰,又称“行头”。在舞台上一般通过行头就能判别出角色的身份。 中国戏剧服饰体现出传统美学追求的镂金错彩的美。 中国戏剧服饰中,旦角的水袖极有魅力。 三一、中国的美食 中国饮食的地方风味 明清以来公认的有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四川菜是麻中带辣,麻才是川菜独有的风味,四川有被称为“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的配料。 粤菜追求新奇好生猛海鲜。浙江菜风味清淡精致,玲珑,是南方菜的代表之一。 每个菜名都有一段故事 进餐时的温情气氛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尤其是在节日,应该围坐一起,那是团圆的象征。 在中国,为了款待客人,主人常常会亲自分菜。这种进餐习惯对中国人的性格也有影响,热热闹闹的饮食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世界上进餐方式主要有刀叉,筷子和手抓三种。筷子在今天仍然是很多亚洲国家使用的,进餐工具,虽然就两个小竹棍却以简驭繁,使用起来十分灵活。 厨师的高超技艺 中国餐饮的品质重视手工的制作。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三四、茶香四溢的人生 4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有饮茶的习惯了,在19世纪之前,世界各地饮用的茶叶基本都来自中国,英文中茶叶译为tea就是根据中文(福建读音)的音译。 喝茶的妙用 喝茶人,首先在取一个“清”字。茶室清洁心灵之物。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茶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与中国哲学思想正相合。 喝茶人在茶中追求“闲”。 喝茶人还讲究一个“敬”字,中国民间有敬茶的习俗。在敬茶中,既体现出中国人好客的传统,也体现出待客敬心的精神。 品茶的门道 中国人喝茶,一看水,二看茶,三看茶具,四看火。 饮茶需要好水,所以中国人形成了爱泉的传统,泉因人好茶而得名。相传陆羽行遍天下,尝各地之水,后来以济南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以无锡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以杭州龙井的虎跑泉为天下第三泉。 茶叶的种类很多,从制作方法上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等。绿茶是中国茶的主要种类,占产量的七成左右。 中国人的茶具并不总是用瓷器,陶具往往成为饮茶人的挚爱。 中国饮茶讲究火候一要活,二要慢。 中国茶道中有四观的说法,即观色香味形。 中国民间有很多风俗与茶有关,婚俗中就有不少。茶树是种下种子而长成的,不能移栽,由此象征婚姻的忠贞不移,所以结婚时要种茶树,比喻今后双方不变心。又把订婚礼称为"茶礼",南北都有这样的风俗,至今在不少地方流行。女子受聘称“吃茶,"订婚、结婚被称为"受茶。订婚的定金被称为"茶金”。 三五、酒中有深味 中国人有几千年饮酒的历史,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13000。多年前,黄酒就成为人们普遍的饮料,越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就有了白酒,白酒和黄酒是中国两种最主要的酒类。 人们饮酒不仅是身体之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心灵的需要。 酒以成礼 酒以成礼是《左传》中的一句话,几千年前酒便成为中国人祭祀必备之物,在人们焦急艳影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酒与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人强调喝酒时要循礼自治,反对纵酒失德。 酒融进人的灵魂 古代很多人人志士,他们本是忧国忧民,饮酒又更加激起他们的万丈豪情。 抚慰人生 醉来把笔猛如虎 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很多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喜欢在酣醉中创作,酒推动他们的艺术生命走向高潮。 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张旭齐名,被后人誉为“颠张醉素”。 酒令是一种至今还在流行的民俗形式。喝酒行酒令,用以增浓喝酒的气氛。酒令有熟练和雅令两种。猜拳就是俗令。雅令有多种形式,有作诗的,有对对联的,有猜字谜的,通过这些文雅的游戏来佐酒取乐,酒令于是成了中国人智慧游戏的一种形式。 三六、深巷中的民居 这里所选的北京四合院,丽江古城,皖南民居,西塘古镇和永定客家土楼五种民居类型。一个是北方城市名居,一个是少数民族民居,一个是山地村落民居,一个是江南水乡民居,还有一个是客家人特别的建筑形式。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突出特点在“院”上体现出来。 四合院作为北京民居的主要形式,自元代定都北京开始就已经出现。 北京四合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合院最令人称道的是它与自然的融合。四合院中一点一滴都显现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消散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没有一般市井的通衢大道,没有严谨的布局,一切似乎都得之于自然,使这座古城,无处不散发出一种自由的格调。 丽江的水系也在渲染着消散的格调。 人们用“三房一照壁”来概括丽江古城纳西居民的特点。 粉墙黛瓦的皖南民居 今天我南所存留的明清两代的民居建筑考究,风格独特,规划严谨,有大量的艺术雕刻。被称为徽州民居第一村的西递,是胡姓聚居的古村落。 马头墙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 宁静的水乡西塘 西塘在浙江嘉兴,位于上海和杭州之间,这个占地规模并不大的古镇有悠久的历史,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被称为“吴根越角”——吴国和越国的交界处西塘大致规模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形成,今所见西塘著名的桥梁望仙桥就是宋代的遗迹。 西塘的民居建筑突出了幽深的特点。 石皮弄两边的种福堂和尊闻堂便是西塘最著名的两处建筑。 西塘的幽深还体现在民居的进上深上。它将中国艺术“庭院深深深几许”精神贯彻于其中。 福建永定土楼 土楼大多年代久远,期末以前的建筑占七成以上,大多为明代中期以来的建筑。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些民居的主人是客家人。永定土楼是“远方来客的家”,客家人将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奉献给让他们止泊的居所。 客家土楼,是“土的艺术”。这些土楼大都衣裳r键使用的材料不外乎土,石,竹,木,其中未加烧焙的生土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 外粉一般不加粉饰,黄土的颜色与大地绿林天际融为一体,那是客家人追求的人与天地相融相合的理想。 客家土楼有多种样式,其中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圆形土楼后起。这种被称为“土圆楼”的建筑,最能体现客家土楼的特色,它是客家人的伟大创造。 余永定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可以说是客家土圆楼的代表。 被称为“八卦楼”建筑群将天圆地方的观念八卦的图式结构以及中国人时空一体的思维融入其中,使得这座土楼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集中具体呈现。 客家土楼的历史,突出了平等聚居的观念。 这样的拒绝方式也强化的人们敦邻睦居的观念。 三七、功夫与蹴鞠 天下功夫出少林 少林寺产生的少林功夫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少林寺位于河南嵩山初创于公元五世纪末年。 少林功夫对中国武术有广泛的影响。 少林拳术中有一招是叫一指禅,他被称为少林秘诀之一。 少林武功不光是为了锻炼身体,更讲求内在的心性修炼。 圆转流动的太极拳 “太极”中国哲学的术语。《周易》将八卦的产生,归根于太极。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将太极视为万物之本原。太极为圆相,包有阴阳二气,太极拳所根据的正是这一道理。 圆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 太极拳中阴阳变换强调刚柔相济,在轻柔匀缓的动作中,表现大化流动的意蕴。太极拳有一种行云流水的美。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道教的导引之术。太极拳是内外结合,外练身手,内练心气,特别注意气的吐呐。 功夫由心起 以静制动,是中国功夫的重要特点之一。 以柔克刚是中国功夫的另一重要特点。 从总体上说中国武术又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并不以攻击为主要目的。练功是为了防身,而不是去攻击人。少林功夫的三大目的:护寺,防身和健体,并不包括攻击。练武者不尚武是中国武术思想的重要特色。 蹴鞠屡过飞鸟上 蹴鞠,又称蹴球,“蹴”是踢的意思,蹴鞠就是踢球。蹴鞠在宋代就直接叫足球了。 中国足球,据说在远古的黄帝时代就已经产生。 汉朝时,蹴鞠运动就更为流行了。球场被称为“蹴城”,成长方形,而足球是圆的,符合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汉时的皮球已经是皮做的,但不是充气的。唐代的足球运动推动了马球运动的流行。 自唐代开始,足球演化成节日民俗活动。在唐代和宋代,寒食节(清明前一天)蹴鞠成为一种广泛开展的民族活动。 自唐代开始,足球还成了一种女子也能参与的运动。 三八、围棋:智慧的游戏 中国人所说的琴棋书画,其中的棋就是指围棋。 烂柯山的棋局 围棋可以抚慰人的心灵。 落子的智慧 围棋不是世事,但世事尽在棋中,下棋人和观棋人就在棋局中体味世界的奇妙。 围棋是“方圆黑白世界”——棋盘是方的,棋子是圆的棋子中黑子有181枚,白子有180枚。 围棋是模仿天地的创造。 和平的游戏 围棋对中国人的竞争哲学有出神入化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对中国竞争胜败思想的概括。围棋中的胜利者不一定是消灭对方,不一定是剥夺对方的生存权,而是平等竞赛多得为胜。第二,围棋的胜利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在竞争中营造共同生存的格局。 围棋有独特的胜利观,下围棋不仅为了取胜,还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中国哲学本来就对胜败有独特的理解,如老子说:“大成若缺”。胜利和失败,仅一点之差,而且互相包含。 我也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争棋无名局”。他表现的也是中国哲学的一种核心思想。 围棋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围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不是对手,不是敌人,两人共成一盘棋。 用手来交谈 在中国围棋被用来作为心灵交流的工具,围棋有一个别称叫“手谈”。 围棋不是确立一个对手,而是请来一位同好。 围棋是与一位同好来交流心灵来共同创造一个好局,最终共同生存,达到心灵愉悦,这是中国人的围棋之道,也是中国人的竞争之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道德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