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生于伏羲是什么年代代

原标题:【溯源】 从伏羲时代到春秋战国,历史至少走过了6000年以上,其间经过了七次民族大融合

大型文化专题片《老家河南》采访回答

中华民族始是民族的生命根,世世代代相传,中国华民族始祖是太昊伏羲。近代不论夏曾佑的《中国通史》,翦佰赞的《中国史纲要》,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等,是从太昊伏羲氏写起。太昊伏羲“天下王”,是中国龙的鼻祖,是中国文化始祖,是“上上圣人”,是生物生命的血缘始祖,又是文化缘始祖,民间俗称“人祖爷”“人宗爷”。

春秋时期,管子、商鞅、孔子、庄子、列子、都以伏羲为中国始祖,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中说“古者庖牺氏王天下也。……始画八卦……以佃以渔……庖牺殁,神农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作。”总历史以伏羲为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定论:

伏羲炎帝黄帝禹。

从伏羲时代到春秋战国,历史至少走过了6000年以上,其间经过了次民族大融合:一、伏羲时代各氏族的部族大融合;二、太昊伏羲与炎帝的民族大融合;三、炎黄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四、黄帝与太昊、少昊后裔东夷土著、蚩尤的民族大融合;五、尧舜禹时代禹征三苗时代的大融合;、夏商周时代的民族大融合;、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融合。中国始祖在中国远古史历史长河千秋传承。

汉代,完成了中华民族最后一次民族大融合,司马迁晚于孔子474年,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抹去了伏羲与炎帝。司马迁出台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

司马迁死后50年,刘歆比附《左传》与《易经·系辞下》,在《世经》中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复孔子之见,以伏羲为“百王先”。这就是说,伏羲就是太昊,太昊就是伏羲,称太昊伏羲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继天而王”的中国始祖,“上上圣人”首列黄帝之前的太昊伏羲、炎帝神农氏,加之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列出了以黄帝为首古帝王秩序帝轩辕氏→少昊金天→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陶唐→帝舜有虞→伯禹夏后氏,在汉代,“中华大祖谱世系”诞生:太昊伏羲帝神农氏帝轩辕氏→少昊金天→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陶唐→帝舜有虞→伯禹夏后氏。

从汉始,2000余年来,“中华大祖谱世系”历唐、宋、元、明、清,在中国历史长河里,不论如何改朝换代,世代相传,太昊伏羲是中华民族始祖独尊,坚如磐石,历代太昊伏羲氏厚享国祭。

第二关于太昊伏羲故都淮阳

伏羲王天下,建都宛丘。《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陈,太皞之墟也。”“陈,太也,”陈,即河南省淮阳,1982年淮阳平粮台古城文化遗址,是20世纪十大考古成果之一,根据考古发掘文物、地望考查与文献记载综合研究是为伏羲故都宛丘遗址⒆,宛丘是中国进入父系社会始建中国第一个原始政权

至今有新石器文化遗址伏羲故都平粮台,新石器文化遗址羲农石、太昊伏羲陵、太昊伏羲庙、伏羲画卦台及与伏羲有关的白龟池、蔡(龟)河等七处伏羲文化遗迹,还有大量的与伏羲时代远古遗风的泥泥狗等民俗。千古以来,每年农历二月,民间都要自觉举行每日几十万人的朝祖会。

第三伏羲画八卦揭示中国大道

孔子说伏羲“始画八卦”,司马迁说伏羲“作易八卦”。伏羲发现了宇宙自然的阴阳两个密码,发现了天道,象天法地,一画开天,出八卦象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符号符号,示天、泽、火、雷、风、水、山、地万物,以卦治天下。

八卦伏羲易是伏羲肇创的中国文化。伏羲八卦伏羲易,而《连山易》,而《归藏易》,而《周易》,而《易经》,构筑了中国华文化大厦,是百家文化之根,史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揭示的中国大道是至大、至公、至尊、至中、至刚、至信、至强,是阴阳物质的、对偶统一的、发展变化的、循规蹈矩的、全息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天道大宇宙观,是大公大同、共存共生、平等和谐、统一全息的世界观,是真善美的道德观,中国大道一直引领中国、一直引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伏羲八卦历三皇五帝流传至今至少八千年之久“活文物”。同时,关系当代前沿量子力学。

第四伏羲以卦治天下,肇创了中国文化,肇创了中国远古文明

一,正姓氏,废母系社会,开辟父系社会。

伏羲“正姓氏”,“自姓为风”,伏羲是天下“开姓始祖”,是第一个得姓的人。张王李赵,我你他确有所指,各有所尊,各得其所,以理人间秩序。

女子得姓,男子称“氏”,伏羲“正姓氏”,正男子,废除人类300万年来的母性掌权,女子逊位,男子掌权,废除母系社会,开辟父系社会,伏羲是第一个男姓掌权的“天下王”。“姓氏”曰文化。父系社会的现象曰文明,母系社会是野蛮社会,没有文明。中国文明史从伏羲计,所以伏羲是中国文明的创世始祖。

二,制嫁娶,正夫妻,肇创人伦。

伏羲“制嫁娶”废除母系社会的群婚、乱婚、杂婚,实行一阴一阳即一夫一妻对偶婚,肇立了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伏羲以“俪皮为礼”,部落彼此交换女子,废除了男到女部落,始到始落户男子部落。随之家庭出现,结束了母系社会300万年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野蛮历史,始有父母、兄弟、叔伯等,以正人伦。伏羲肇立的“天下第一部婚姻法”曰文化,对偶夫妻的社会现象曰文明。

三,伏羲以离卦原理,仿蜘蛛制网造罟(生产力),伏羲超越原始自然物的木棒、旧石器,发明网罟以佃以渔,猎取有剩余产品,兴“六畜”——马、牛、羊、鸡、犬、豕,出现了部落村,进入了畜牧时代。依离卦结网原理曰文化,“六畜”、畜牧时代的社会现象曰文明。

四,伏羲创造中国龙,创信仰治天下。

《左传》载“太昊氏以龙纪”,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伏羲王天下后,面对天下万邦部落各式各样的混乱信仰,用上帝信仰的威严,取材于云天九曲十弯的云龙,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创造了马头、尾、鹿角、爪、鱼鳞和须创造了中国龙,中国龙曰文化;龙的子孙,龙的民族,龙的国家曰“文明”。

五,作甲历,纪时纪月纪年

伏羲观天文作甲历,起于甲寅,支干相配为十二时辰,六甲而天道周矣。岁以是纪,而年不乱;年以是纪,而时不易;东西南北以是纪,而立不惑。甲历曰文化,春夏秋冬规律纪时纪月纪年等社会现象曰文明。

六,伏羲肇创王道政权,始建都。

伏羲生于成纪(甘肃天水)王天下”,一统天下万种部落,始建都宛丘(河南淮阳)“陈,太皞之墟也。”“伏羲世号太昊,都于陈。”伏羲创昊昊王业,统一天下,中国进入父系社会,始建都,此谓中国第一个王道政权。王道政权曰文化。“首都”现象曰文明。

中华民族始祖伏羲肇创了中华民族文化:一伏羲八卦、二姓氏、三对偶夫妻、四中国龙、五甲历、六王道政权,说的是文化,关系的是生命法则。所以《易经》是生命经,中国文化是生命文化。从伏羲历三皇五帝至今流传,发展变化的是生较力,与时俱进的是文明,有了文化才有文明,文明是文化的载体。

母系社会没有文化,没有伏羲,没有文化,没有文明。

第五中国龙伏羲时代的断代

《左传》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伏羲王天下,天下部落万邦,各有各部落的信仰,天下一片混乱,如何统一天下人心?为威慑天下,伏羲通天,受天上云天龙启示,汇天下各部落信仰标志,以马头、尾、鹿角、爪、鱼鳞和等部落信仰标志,创造了中国龙,成为天下的信仰,血缘部落非血缘部落,凡天下均是龙的部落龙的子孙。三皇五帝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直到伯禹夏后氏,一条龙,都是龙的传人。

百年考古发掘了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6500年以前的蚌壳龙,1994年,辽宁省查海出土了距今达8000年的褚石龙。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历代皇帝自均称“真龙天子”,中华56个兄弟民族都自称“龙的子孙”。中国龙的鼻祖太昊伏羲氏。

龙的断代就是太昊伏羲的断代,太昊伏羲的断代为距今8000年。

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是中原裴李岗、贾湖文化,距今9000年至7800年,伏羲故里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年。

所以太昊伏羲时代距今8000年,从目前考古发掘看,是。

从孔子、管子、列子所言,伏羲时代是狩猎畜牧时代,晚期有农业萌芽。

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始祖,千脉一系,万姓同根。中国姓氏肇创于伏羲,女子得姓,男子称“氏”,伏羲“正姓氏”,“自姓为风”,伏羲是天下“姓始祖”,是第一个得姓的人。氏,指男性,伏羲结束母系社会,开创父系社会后,方创姓氏,伏羲氏是父系社会的开端,故三皇五帝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帝颛顼高阳氏等无不称氏。氏由伏羲时代部落信仰而致,若这个部落信仰鹿,共便是鹿氏;若信仰牛,就是牛氏;若信仰鱼,就是鱼氏等等。姓氏是生命根象征,世代相承,直到黄帝才开始封姓,黄帝25子,封25姓,到了周代实行分封制,170余国,便封170余姓,随时代变化,姓氏越来越多,至今中国有2万多姓氏。有来源可考的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38%在当代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源于河南省。

太昊伏羲陵上泥泥狗是远古部落遗风遗存,千种泥泥狗,飞禽走兽,应有尽有,伏羲殁,仲春二月,龙的子孙汇聚伏羲墓前祭奠伏羲,黄河改道,各式各样原因,他们远迁,但仍不忘祖先,使者用泥泥狗代表本部落奠祖,天下部落万邦,各式各样泥泥就出现了,至今陵庙有泥泥狗流传,所以称泥泥狗是“真文物”“活图腾”。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转载自《今夜外滩》公众号

本公共账号发布的文字及图片除部分原创外,其余均摘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版权属原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本文小编有部分内容重新原创编辑整理。

二、本平台原创文章版权声明

⊙本平台原创整理文章,欢迎转载,转载本文须注明,来源:达观天下(微信IDaazzss528),侵权必究。⊙部分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合作及商务合作@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2、优质7年蓝冠网店推介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衍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两兄妹。
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姑娘,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于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现在在中原地区还有在三月十八祭祀伏羲的风俗)。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与女娲、盘古等的神一样是人头蛇身),这雷神在《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本来就是一个龙身(蛇身)人首的“龙种”。他也是人祖女娲的哥哥。在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所以伏羲女娲以兄妹而为夫妇之说乃确实不可易。
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此说即为伏羲女娲再造人的传说大略。又在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六章中有:「清初陆次云的《峒溪纤志》中里面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至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后,才得到这些苗族的传说。按他们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在《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
   而在这之后,伏羲为了人类的未来着想,从而与妹妹【女娲】结婚,开始不计辛劳地繁衍后代,才有了现在的人类。应该说,伏羲才是人类的父亲,而开天地的盘古,对于伏羲来说,只是创造了伏羲,并不是创造了人类。

   闻―多在《伏羲考》中论证指出,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
   伏羲氏本名最大可能是“匏析氏”。在陶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是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先民可能会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用做取水用具,又逐渐形成制瓢技术。这就是“匏析成瓢”。
   伏羲氏本名另一个可能是“匏系氏”,就是把葫芦系在腰间增强浮力以便涉水渡河的意思。《鹖冠子.学问》称:“中河失船,一壶千金。”后人注释说:“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
   一说伏羲即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神话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始画八卦,取火种、都陈。在位15年。 人类始祖伏羲生于甘肃天水、长于河北新市(新乐)、殁于河南淮阳。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又拥有着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式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
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我国古代多以圣人为神,传说优羲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过,黄帝所归。”“太白皋爰过”,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白皋、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为东方天帝,这就是他的神职。
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具大贡献是始画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八卦台,北临黄河,南依连山,东据虎牢,西望洛川。此处原是河洛交汇处,自古以来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在一万多年前,便有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成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发祥地,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如今这里仍然是一个村落,叫洛口村。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洛口村寨门时,寨门横额镌刻“古洛油”三个大字。两边刻有石楹联,上联是“涂光休气兆北阈”;下联是“赤文绿字焕东周”。概括了古洛响辉煌的过往岁月。
现今古成纪有规模的伏羲庙有三处和伏羲台一处,即位于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秦安泰山庙的伏羲庙,河北新乐伏羲台。尤以淮阳县的太昊陵规模宏大,太昊伏羲陵庙,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周围五省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畜。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臭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在《乾坤谱》中的伏羲作八卦过程图:《乾坤谱》

   阆中,自古便山灵水秀,地灵人杰,在辈出人杰俊彦中,伏羲的母亲华胥,无疑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伟大母亲了。
据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意思是说,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为踩了雷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路史》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地也。”《周地图》解释说:“阆中水为渝水。”《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览胜》云:“彭池,即今之南池也。”沧海桑田,原先碧波荡漾,华胥曾在此嬉玩而孕育过伏羲的阆中南池,如今已成为高楼林立的七里镇新城区。中国最早的文献、战国时成文的《山海经》在探索这段历史脉络时说:“西南有巴国。太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由此推论,伏羲还是最早的巴人祖先。
   不仅如此,阆中在秦汉时期便有“伏羲乡”。巴人领袖范目帮助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刘邦封范目为“慈凫乡候”。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慈凫”是“伏羲”的重唇音,后代史学家误将“伏羲”作“慈凫”。
   同时,阆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关于伏羲的物证和传说。解放初期,在阆中今七里镇马皇山上一直有座巍峨的伏羲殿,“文革”中被毁;在七里镇干鹤村,至今仍有一座伏羲、女娲凭两扇石磨滚落合起而定婚的“合起桥”;阆中灵山脚下的东河里,静卧着大量的五彩石,据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残物;七里坝旁的黄士包,也传说是伏羲之妹女娲抟黄士以造人的地方-------
   伏羲对阆中历史文化的贡献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伏羲在河南陈州当选为部落总首颔后,曾三次回到母亲华胥的家乡阆中,完成了两大发明,一是结网捕鱼;当时,今七里镇一带还是烟波浩淼的湖泊水泽,称彭池、南池。他看到百姓在沿岸用树杈、石块击打游鱼,命中率很低,于是便从蜘蛛结网捕捉飞蛾受到启示,试着用林中的藤蔓编织成鱼网捕鱼,省事、省力,收获又丰。吃不完的鱼,他又教百姓用树皮编成鱼篓囤养起来,这就是嘉陵江流域的渔民至今仍在使用的“巴篓”;其二是教会人们打猎。他看到这里的百姓狩猎方式和武器落后,便用石头、木棒、竹片制作成锋利的武器。遇到大兽,就执锐器群起而攻之。按他教的办法和发明的武器打猎,收获很多。吃不完了,他又教人们将那些受轻伤的小兽豢养起来,从而揭开了人类饲养猪、马、牛、羊、兔、狗的序幕。伏羲又注重生态平衡,一次他打死了一只鹿,别人为他欢呼,他却潜然泪下说,这是一只有孕的鹿,我不该打死她!伏羲从动物世界颔会了万物的循环,并在他的卦象理论中将这种循环理念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后来文王演周易,八卦,实际上就是对伏羲的卦象,以及易经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证和归纳总结。
阆中在古代早期叫“琅环”。《辞海》、《辞源》说:“琅环”是天帝藏书的地方。“琅”即“阆”,“天书”就是伏羲博大精深的六十四卦说(六十四卦是文王,八卦是伏羲)。据说,古代的大学问家陈抟、鬼谷子、张良都曾到阆中学习、感悟过“天书”。孙膑通过鬼谷子传授“天书”后写成了《孙子十三篇》(十三篇是孙武写的,不是孙膑),而张良更是辅佐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杜甫亦曾到阆中来感受“琅环”灵气,所以在阆中写下了近视眼70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弘扬伏羲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历史学的角度看,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和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三皇”文化的研究将日益突出,中华文明史的较为确切的年表将会从公元前2070年推向更早的年代。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天水境内发现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与有关伏羲氏族的传说故事及史料记载有着种种吻合,成为最终揭开中华文明本源之谜的有利条件。可以说,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把中华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华文明史可能是8000——10000年。从源流史的角度看,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伏羲文化所体现的哲学思维、科学走向、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今天我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于破除迷信、揭露邪教异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伏羲文化的民族本源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内聚力,团结海内外华人,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弘扬伏羲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是进步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伏羲文化正以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感召着一批又一批龙的传人投身祖国的建设发展,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为伏羲的成就,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遁甲开山图》、《通鉴外记》说在太昊伏羲之后有天下的15个部落联盟,都承继了伏羲的称号,他们分别是: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通鉴外记》有,其他2书无)、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易纬·稽览图》说由甲寅伏羲氏到无怀氏,一共是57882年。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六、创制古代历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
   在天水麦积区(原叫做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上。这块石头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后来,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现在去卦台山,你还能看到这些地方。而且,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至于八卦的功绩,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以它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现在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而且,当代的许多学科也都深受其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据说,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
   有这种可能: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领,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称 “伏羲”(因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自古及今,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争讼不已;伏羲是人还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们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上述这些问题便会自然得到解决。
   一、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最早记载伏羲的是出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然庄子此公好古,“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设譬,借以形象说理,未可当作信史。《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2处出于“内篇”,3处出于“外篇”。在“内篇”与“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属于“内篇”的《庄子·人间世》:“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在这里将伏羲列在禹、舜之后。《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地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这里是说“道”体无形、功用无限,狶韦氏运用“道”来整顿天地,伏羲氏运用“道”来调和*****气。此段人神相杂,星月并现,十分混乱,《庄子》的许多注家疑为后人添加。我认为指其为后人添加则未必,但起码说明伏羲在这里尚未从神话脱形为人祖。
《庄子》“外篇”学术界历来认为是战国末或秦汉时期庄子后学所增益,不出于庄子之手,时代晚出。《庄子·胠箧》:“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伏羲位列轩辕黄帝之后,神农之前。《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庄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窃,伏戏、黄帝不得友。”在这两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颇近于后世所列。
   《庄子》一书之中,伏羲名号有三种写法,或记为“伏羲”、或记为“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地位渐次升高。这说明在庄子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庄子》之后的典籍,如《管子》、《荀子》、《商君书》诸书所记伏羲,或为由《庄子》移入,或为秦汉所掺。《易·系辞》托名孔子所作,其实大部分为秦汉间人所撰。《系辞下》记载伏羲功业最著:“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影响甚大,但叙述伏羲功业如此全面系统,当出于秦汉年间,不会早于《庄子》。
   《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所记伏羲有两处,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封禅书》中借管仲言:“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司马迁治史严谨,由于当时对伏羲传说语多谶误,难以辨识,虽不否认,但记之存疑。
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详见下析)《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白虎通义》言:“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是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业:“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我们注意到,皇甫谧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他一方面把伏羲当作一个古帝,另一方面将《庄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称统统纳入伏羲名下,“皆袭庖牺之号”,其实是把伏羲当成一个时代,这样,伏羲的赫赫功业,就未必是一人所创。(注:由于象形文字出现在铜石并用时代,造字者乃黄帝轩辕氏的助手仓颉,故伏羲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造书契”的说法立据不足。)
   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诏》和唐太宗《修晋书诏》均以伏羲为中华文化的肇始者,所谓“伏羲以降,因秦斯及,两汉继绪,三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笔备焉”。至唐开*****间,司马贞为《史记》补写《三皇本纪》,综述、补充前世有关伏羲的文献材料,成一篇较为完备的史传。至此,伏羲在历史古代典籍中历史化的过程全部完成。
   统上所述,在传世文献典籍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是在战国中晚期以后从《庄子》开始出现并逐渐载入正史的。春秋以前典籍未见伏羲。战国以至秦汉,时代越往后,关于伏羲的记载越详细,伏羲功业越卓勋,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这说明,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凌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
   二、原始神话中作为创世神的伏羲
   追溯伏羲传说的源头,有两条路径,除了上述从古代传世文献中找寻其踪影外,还有一条路径,即神话学、民俗学的方法。
   近人对于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前辈学者闻一多所著《伏羲考》[1],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 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伏羲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被广泛征引,已为不易之论。但近来亦有疑议者,林声认为伏羲的传说不是由古苗蛮民族的遗裔传入的,南方少数民族中洪水后兄妹相婚的传说起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记载的盘古;伏羲与女娲也本不相干,两者合谱归宗成为“一家人”是在唐开*****之后[2]。常金仓认为闻一多是从抗战时“中华各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政治目的出发立论,以政治代学术,以西方图腾说和人类学理论附会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创世立据不足[3]。二人均对伏羲是南方民族的创世神和祖先神的身份提出疑问。
《论衡·谈天》:“说易者曰:‘*****气未分,浑沌为一。”《说文》中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这个混沌之物即*****气,*****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神”,应该就是伏羲。
考索于文字训诂可知,伏羲即为“*****气”,其字本义是“司气”。《说文解字》释“伏”为:“伏,司也,从人从犬。臣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为俯伏。”“羲”,《说文解字》释为:“羲,气也。从兮,义声”。“羲”的义项可从“兮”字求索,《说文解字》释:“兮,语所稽也。从八,象气越亏也。”又释“亏”为:“亏,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兮”字的本义是气息缓慢延长、越来越弱(故常作为语气词,用于语末表达语气)。因而“羲”的字义本源就是“气”,“羲”字读音也像吹气之声,所以段玉裁从音训上注“羲”为“谓气之吹嘘也。”至于伏羲又写为“伏戏”、“伏犠”等,皆为“羲”字的演化。
   “太一”、“太极”形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同样,伏羲也源于“混沌”,其原型也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气。
在上文所述《楚帛书甲篇》所记载的创世神话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而且《淮南子·精神》所描述的宇宙创生过程与《楚帛书甲篇》颇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世界开始于一团混沌之气,后阴阳剖分,化生万物。对照《楚帛书甲篇》,这里的“二神”当指伏羲、女娲。伏羲、女娲为阴阳二神。从哲学角度上说,是阴阳两仪;从神话角度上说,是伏羲、女娲二神。在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代表阳;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阴。伏羲、女娲结婚生育四子,才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
在原始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创世之前的这个混沌体被形象地表述为葫芦。从混沌到世界的创生过程,被形象化地叙述为葫芦从中央剖开。亦即所谓天地剖判,阴阳分离。《诗经·緜》便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的记载,这是古文献所见把人之由来,追溯到葫芦瓜的最早一例。而后在民间神话中,葫芦剖判的母题衍生出大量洪水方舟型的故事,葫芦作为容器成为人类再生的象征,并进而将葫芦人格化为是盘古、伏羲。
盘古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位创世大神。而对于盘古与伏羲的关系,前辈学者多有定论:盘古就是伏羲,二者皆由葫芦(混沌)而出。1941年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一文中说:“伏羲一名,古无定书,或作伏戏、庖牺、宓羲、虑牺,同声俱可相假。伏羲与盘瓠为双声。伏羲、庖牺、盘古、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他并结合《述异记》有“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之说而论断:盘古氏夫妻当即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类之伏羲氏夫妻。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与盘古龙首蛇身雷同,进一步证明盘古即伏羲氏。[6] 闻―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与葫芦”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论证指出,盘瓠、伏羲乃一声之转,“明系出于同源”,伏羲与盘古都是葫芦所生,或者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由此而成为人类的始祖。
   从音训上说,“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意即为“糊涂僧”判断“糊涂案”。而闻一多考论“葫芦”即是“盘古(瓠)”,“盘瓠”、“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这样,“混沌——葫芦——盘瓠——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则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先是追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想象一个创世之神,再把这个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产生即是这样一个将神话传说哲学化、观念化,又将这一传说和观念历史化的过程。
   四、太昊伏羲并称及其在古史帝王系统中地位的确立
   我既已说伏羲是上古创世神,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那么他又是如何进入历史,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并被推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呢?这就要从伏羲与太昊的并称和太昊的身份论起。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当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
太昊,古籍中或记为“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东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与华夏抗衡的部族,它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对此,学界已无疑义。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皞之虚也。”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淮阳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后,其后裔属地渐次东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顼,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各支才逐渐被鲁、齐、越等国吞并,融入华夏。《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也就是说,这时东夷各支已不再以独立的实体存在,成了华夏族的“编户”,与华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华、夷的交融和合,东夷的祖先和首领太昊、少昊等也纳入到华夏的古帝序列中。
   在可靠的史籍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的,乃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刘歆与其父刘向俱为西汉学者,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世经》存录于《汉书·律历志下》。在《世经》中,刘歆从西汉末年的政治需要出发,突破传统的以黄帝为历代帝王之首的体系,以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与神农并称,列于黄帝之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上古帝王世系的建立,始于战国。战国时阴阳家邹衍按照五行说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此之谓“五德终始说”。《史记·历书》:“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自此以后,人们都以这种学说作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据。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黄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这个推演顺序到了汉代出现了问题:一是从邹衍所构建的古史帝王世系看,所叙述的只有黄帝、夏禹、商汤和周朝四代。而其后直到西汉,人们的古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改变,认为在黄帝之上还有伏羲氏、神农氏和炎帝等古圣帝王,三代以前“三皇”、“五帝”依次代立,《吕氏春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只叙述黄帝以来的四代,未能全部涵盖,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二是邹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系的,五行相克相胜,则在政权更替上倾向于革命。而刘歆所处的西汉末年,刘汉皇室政权危机,外戚王莽势力强大,因而有“异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争议,禅让说一时兴盛。刘歆与王莽关系至密,任王莽“国师”,是禅让说的主要支持者。为了给王莽代汉提供合法依据,刘歆提出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从《世经》可知,刘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刘歆在排定这个世系次序时,是先否定汉兴之初依五行相胜说所定汉为土德的说法,确定汉为火德,那么代之者应为土德,王莽自称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为土德,这样王莽代汉而立成为必然。
   那么刘歆为什么要将伏羲与太昊并称呢?
刘歆根据当时人们的古史观念,将古帝的代序从黄帝向上推,认为最古的帝王应是伏羲。同时按照他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刘歆据此而推:“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以太昊为古帝之首。二是从《易传》中找到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刘歆接着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立,神农、黄帝皆继太昊伏羲而立。
   东汉班固的《汉书·郊祀志赞》和荀悦的《汉纪·高祖纪》对刘歆创立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的过程均有记述,荀悦言:“及至刘向父子,乃推五行之运,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于汉,宜为火德。其序之也,以为《易》称‘帝出乎震’,故太昊始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
刘歆从其政治目的出发,将伏羲与太昊相附而并称,推之于古代帝王世系之首,其后班固引之于《汉书》,后世史籍相继采从此说。但是,刘歆此说并非是完全无据的妄说,今天来看,对刘歆的说法应有如下认识:首先,它是当时人们历史意识的表现,随着人们历史意识的丰富,司马迁从黄帝开始排定帝王世系已不足以反映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上古帝王,因而需要再向上推溯,重新安排上古帝王世系。其次,如上所述,伏羲传说本始于南方楚地,而太昊是东方夷族的先祖,随着战国、秦汉时民族血脉和文化大交流融汇,伏羲与太昊的传说合流成为可能,司马迁仅以华夏先祖黄帝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已不能完全反映当时民族和合、文化融汇的实际情况,而以太昊伏羲为百王之祖,表现了当时民族统一、文化主脉已经形成。其三,刘歆排定的古帝王世系宣扬了“圣王同祖”的思想,将先王古帝同纳于伏羲一系,有利于民族凝聚,文化一统。
在讨论了伏羲在传世文献的记载、神话传说中的遗存及其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过程后,我们看到,伏羲传说经历了一个从神话到历史的演化过程。伏羲是人们意识中的产物,是先民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构想的产物,最初的形态存在于原始的创世神话之中,而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随着人们思维形式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丰富,原始神话经历了一个观念化、哲学化和历史化的过程。关于伏羲的传说和想象也进入了原始哲学和历史之中,于是人们将创世神话中的伏羲抽象为宇宙的本原和起始的概念,将作为创世神祗的伏羲想象为人类的祖先和帝王,伏羲因此而进入历史领域,成为了历史上的最早的帝王。至于伏羲最后成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确立在古史帝王世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于刘歆一方面根据人们历史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其政治需要,以其新五德终始说将伏羲附援于太昊,重新排定古史帝王世系的结果。认清了伏羲这个从无到有,从神到人,从神话、观念到历史的演化过程的实质和真相之后,我们就会看到,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争讼不已问题,其实都不一定是问题。
对于上古传说时代伏羲、炎帝、黄帝、尧、舜、太昊、少昊、蚩尤等帝王,古史记载存在着许多混乱。上世纪二十年代“古史辨”学派提出许多疑问和考辨,随着现代的考古发现,我们对于上古史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古代文明的探源和对古帝世系的研究又成为热点,但由于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缺陷,许多问题仍聚讼不止。例如伏羲的地望(或文化),则有西部仰韶文化说、西部马家窑文化说、东部大汶口文化说、中原说、中原裴李岗文化说、长江流域说。炎帝(神农氏)的地望有黄河上游说、中原说、黄河下游说,有长城以北红山文化说,有长江中游湖南、湖北说;黄帝的地望有陕北说、渭水流域说、中原说、华北说、长城以北红山文化说,也有黄河下游说。甚至有人认为“黄帝和伏羲实际上是同一个人”,“黄帝作为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就是起于东夷的舜”,“神农炎帝就是《尚书》中所记中国最早的君主——尧”[7]。“炎帝就是蚩尤”[8]。因而有人针对上古帝王传说研究中的混乱情况说:“关于传说时代的研究、关于‘三皇五帝’的研究,也许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论证,然而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只是一个0或者是一个负数”[9]。造成这种混乱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许多研究论证只是推测或是将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简单比附,缺乏科学、历史的方法。
从我们对伏羲的讨论可知,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及其世系,有些在历史文献中地位确立的过程较晚,是人们观念中的产物,或者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附会的结果。我曾在《论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确认》一文中谈到,周代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提到黄帝。《尚书》从尧写起,整个一部《尚书》没有出现“黄帝”字样,甲骨文中也未见“黄帝”。黄帝的名号源于“五方”观念。从甲骨文看,殷人已有了五方的观念,卜辞中就有东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记载。“四土”加上“中商”就是“五方”。五方观念大约在西周初年开始演化为“五方色”的观念,以“五色”显示“五方”。《逸周书·作洛》载:“周公……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周人起于黄土高原的陕地,以黄色为贵。沿袭殷人五方观念,周人也将天下划分为五方,并以五方色称五方之帝。王权所在地洛阳为中土,中土为黄,则国称“中国”,帝称“黄帝”。《淮南子·天文》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黄帝在周代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理念有关,是周族加强对四方各族统治的需要,也就是说,黄帝只不过是一种政治理念的形态化[10]。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的本身也是历史性的。历史事实是一回事,对历史的记忆是一回事,对于历史的表述又是一回事。史前时期,文明初开,历史记载全凭口耳相传,由于历史意识本身的历史性,先民们探究和传诵历史时,难免会因为历史意识的局限和出于人为的目的而附会历史,因而可能有虚构和想象的成份。对此,顾颉刚先生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的观点,也就是说,古人对上古帝王及其世系的创造过程,是做加法,逐渐敷衍产生的。那么我们在对古史帝系做研究时,则应采用做减法的方法,既不可把神话当成历史,也不可仅凭史籍的记载而断然结论,对历史文献,也应历史地去看,参照考辨,去伪存真,溯其流,探其源,廓清历史真相。
   伏羲,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太平御览·诗含神雾》记载:在一个极乐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中有位姑娘,一天,她来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玩耍,偶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就踩到这个巨大的脚印上,结果竟象有了什么感应,便这样怀了孕,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人首蛇身,取名宓牺(即伏羲)。由于伏羲的降生是其母踩了雷泽中的"大迹"而受孕的结果,因此,先人们认为他是"雷神"之子,遂推其为人民的君主,百王的首领。
伏羲的历史功绩巨大,就医药方面来说,是伏羲创造了八卦和九针。《易传》说:在远古时代,是包牺氏统治天下,他经常仰头观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俯身察地形,考查山川泽壑走向。又观鸟兽动物皮毛的纹采和生长在大地上的各类植物各得其宜的情况,近从己身取象,远从器物取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创造八卦,用来通晓万事万物变化的性质,用来分类归纳万事万物的形状。《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补充一点关于伏羲的传说
   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很多。但是有些传说却把我弄糊涂了。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今天河南淮阳有个小国叫宛丘国。有一天,有外族人入侵。国王很着急,命大臣们想办法。敌人人多势众,宛丘国是国力贫弱。大臣也都是束手无策,不发一言。国王说,谁能退敌就把公主许配他。这时候,宛丘国城门外,一条大河上游来了一只巨大的白龟,白龟上站着一只黄狗。那黄狗大叫三声,顿时飞沙走石。来侵的敌人全部被风吹上天空,又重重落下,无一幸免。就这样敌军退了。国王很高兴,正准备安排庆祝的时候,黄狗上殿来对着他叫。这时候他才想起许下的诺言。作为国王是不能说话不算数的,否则就不能领导国家了。但公主不愿意,嫁给条狗谁愿意啊?这时,宰相说,那狗是上天的神物,只要把它扣在瓮下49天就能变成人。国王就命人这样做了。到了41天时,公主耐不住了,心想也该差不多了啊。就揭开了瓮,谁想下面是一个怪物,长着一个俊美的男人头,身子还是狗的形状。
   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伏羲。意思是人狗啊。伏字就是一个人加一犬,羲字是古代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中的啊。
   但是,又传说伏羲的妻子是女娲。在很久以前,人类遭遇洪水,都死了。只留下伏羲和女娲两兄妹。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就结婚了。那么,宛丘国的公主是女娲吗?而且,传说中说他们两人都是人首蛇身。那么,人首狗身怎么解释?
   还传说,女娲用黄泥造人。既然,她和伏羲结合了,繁衍人类。那么和黄泥造人的传说就成了矛盾了。人类到底是怎样起源的?还有女娲补天的传说,既然伏羲是她的兄长兼丈夫,那么就该和她一起补天啊。但为什么不见伏羲参与补天的传说呢?
   女娲是双系神,女娲造人在前,有个公主被取名叫女娲与伏曦结婚在后。补天的女娲是女娲神,女娲与伏曦作为两个古人成神是后来的事情。造人,补天的女娲与女娲与伏曦的女娲不是同一个神明。当时用女神的名字给自己女儿取名的人不止那个国王一个。
   天水出土的鲵鱼纹瓶
   伏羲被人们称之为“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他领导定嫁娶;做网罟;画八卦;造琴瑟;设官职……按照常理来说,创造了如此功绩的伏羲其形象应该是聪明英武,然而自春秋战国以来,关于伏羲的形象却是“人首蛇身”,尤其在汉代以后,伏羲“人首蛇身”的图案更是被作为装饰图案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无疑是一种怪物。难道“人文始祖”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怪物”?从人们的情感来说,把伏羲的形象作为装饰图案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崇拜敬仰,或者把他当作“守护神”。
   显然,伏羲的本来面目并不是“人首蛇身”。那么伏羲为何以“人首蛇身”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呢?
   12日,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在兰州举行,记者就“伏羲为何是‘人首蛇身’?”这一问题采访了天水师范学院的刘雁翔先生以及其他的专家学者。
   刘雁翔先生是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编审,长期致力于陇右文化的发掘研究。他认为在上古时代,并不是伏羲一人被描绘成蛇形,除伏羲之外,还有女娲、黄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据统计,《山海经》中所记载的454个人物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138个。可见,用蛇形来描述先祖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崇拜方式。
   要解开伏羲为何是人首蛇身这个谜团就必须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来研究这种文化现象。刘雁翔先生翻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对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进行了探究。最终,他将古籍中零散的记载串连起来,发现了“人首蛇身”的来龙去脉。
   从古代的记载来看,伏羲姓风。关于“风”字,在《说文》中有“风动虫生”的解说,在甲骨文的卜辞中,“虫”和“巳”为同一个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虫为蛇”之说。由此可见,风与蛇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姓氏的起源来看,上古时期人们的姓氏大多与部落的图腾有关系,有些姓氏就直接来自于部落图腾。由此看来,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就是从风姓部落的图腾“蛇”演化而来。那么在远古时期,古成纪地区真有一支崇拜蛇,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在繁衍生息吗?
   “人首蛇身”是误解
   对于记者的问题,刘先生认为,伏羲部落并不是以“蛇”为图腾的,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是人们的一种误解。其实,应该是“人首龙身”,而这个龙则是从大鲵演变而来。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伏羲的形象应该是‘人首鲵身’而不是‘人首蛇身’。所谓的蛇身实质就是简化了的龙。”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太嗥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这就是说,龙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图腾。
   刘先生认为,蛇是龙的原型,龙的形象是蛇演变而来的,这种见解是似是而非的。蛇系爬行动物,而传说中的龙和水的关系密切,民间故事中就有四海龙王之说。从记载来看,有“龙,水物也”;有“龙生于水”;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之说。尤其是龙的本领非常强大,远远超过了蛇,蛇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显然,龙的原型不是蛇而是其他的一种动物。
   揭开龙的原始形象
   既然龙和蛇之间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龙的原始形象究竟是什么呢?
   “龙的原始形象首先是古成纪地区的一种动物,与当时的原始先民的关系密切,能给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唯其如此,人们才有可能把它当图腾。”这几点也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蛇很快就排除了,因为蛇的攻击性强,而且蛇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并不密切。那么究竟什么水生动物和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呢?
   沿着“龙为水物”的思路类比,则与龙同为“水物”且鳞身的非鱼莫属。刘先生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看到了一条关于龙鱼的记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这种龙鱼长着一支角,似狸而陵居,还能够乘云直上。
   这种龙鱼究竟为何物呢?对于龙鱼的解释《尔雅》中说:鲵之大者谓之。鲵鱼又名人鱼,俗称娃娃鱼。
   鲵鱼属两栖科,一般身长60厘米—70厘米,大者达到180厘米,栖息在山谷溪流中,以鱼、蛙、虾为食,叫声和小孩啼哭相似。如今天水市东南部林区的曲溪风景区尚有成群的鲵鱼生活着。
考古发掘证实,在6500年前,天水的气温要比现在热,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生活着大量的喜暖动物,其中有苏门答腊犀牛、猕猴、象等动物。但到了距今6500年—5000年时,气候发生变化,逐渐变得寒冷干旱起来。我们可以得知在6500年前,天水的自然环境要比现在好得多,适合鲵鱼活动的地域一定非常广大。那时先民的生存发展和鲵鱼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它如同小儿哭泣的叫声,就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启示。生活在此地的伏羲部族遂以鲵为图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把鲵的形象绘制到了许多地方,如今在天水武山、甘谷出土的两件人首鲵鱼纹瓶,就是当时先民对鲵鱼图腾崇拜的一个缩影。天水出土的鲵鱼纹瓶,从一个侧面证明,龙的原始形象就是鲵鱼,它们正是原始的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部族的图腾神。
   可见,“人首蛇身”其实就是对“人首龙身”的误解,伏羲部族的图腾应该是一个简化了的大鲵。
   伏羲创造了神,女娲创造了人,神农氏创造了兽,伏羲跟女娲同为人面蛇身,故有人认为此二人是兄妹或者姐弟,不过山海经,史记等书中并无记载,是以一本日本的古书中的记载确定此二人为兄妹或者姐弟关系。
   更有传说此二人婚配创造了华夏民族,此事更是子虚乌有,伏羲跟女娲两位创世神属对立关系,神与人从创立之初便不合,后女娲作出很大牺牲,放弃自己的创世神威而死,而使神与人从此无法接触,此传说的来历应该也来自日本,据凤凰卫视美洲台介绍,日本神话中大和民族是由兄妹二人结婚后创造出来的。日本神话源于中国神话,但受北欧神话跟希腊神话影响很大。

在古老的《易经系辞》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人认为这一段话道出了中国易学的源头,那么易学的源头是什么,这种源头与中国文化的演变又有什么关系?有关这些问题,伏羲八卦和周易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田园女士说:

(田园女士,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主修软件,世界经济和金融学,获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后潜心研易,本着追溯易学根本的精神,发掘上古中华文明的根源,并运用现代知识解读中华文明,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建立了全新的“伏羲易学”)

我们知道伏羲的话是最早画八卦的,那么这个伏羲易和周易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可以这样说,周易是一个阶段的易经,这个阶段实际上是非常长的历史,这个阶段经历了将近三千年。其实易最早就是伏羲易,易它有一个演变的历史,周易之前还有一个归藏易,归藏易之前还有一个连山易,再之前就是伏羲创易。这些易都是在伏羲的那个基本的原理之上慢慢演化出来的,都是适用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的易。那么我们知道现在讲到周易,肯定很多人都把它和预测学联系起来。不仅预测一个个人的命运的吉凶,还能预测一个企业,预测一个,甚至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有人说还能预测人类,他的命运的这个吉凶祸大家都知道,文王“演易”不过三年,伏羲创易的时候应该时间非常非常短,我想如果说有的人在易学上一辈子研究,最后的研究结果并没有什么特别高的心得,那可能是方法错了.再说易本来的意思就是简单容易,一个知识,你要搞复杂了,它不可能流传几千年,它只有简单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才会被大家喜闻乐见,所以就从我自己开始就说,我原来是学金融的,在银行工作,在金融系统工作,后来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对国学感兴趣,开始研究中国的国学,但是国学其实最根本的在易上。之后我发现《周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我看不懂。我就是云山雾罩,最后我发现了这张图。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圆圈,中间是一个方的,其实就是六十四卦。后来我就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所有的东西全都在这张图里,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医药,统统地都在这张图里。这张图里不仅仅是蕴含了这么多知识,还蕴含了我们上古的历史。

伏羲易和中华文明之根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一个中华文明的源头,这个源头的话不仅是文明的源头,也是一个智慧的源头。它最核心的这样一个哲学的思想,或者说最核心的那个就是“易”实际上它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模拟,它类似像一个,这张图就像一个数学模型一样,但是这个模型,它只是对自然的模拟,它不是一个纯数学的这种计算,它是跟自然一一相关的。就是大自然客观存在在这个地方,然后有一位圣人,这个圣人聪明得了不得,然后他就上下观察,最后就总结出了这么一个易,这么一个六十四卦。然后这个六十四卦实际上是用一种很抽象的方法,把非常复杂的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笼罩在里了,而且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学的一种表述,而且是一种规律的一种真理的一种提炼.伏羲的传说看似神乎其神,互相抵牾,难以圆通,但绝不是凭空编造。在其传说的背后折射着古史的影子,包含着历史的真象。通过对传说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伏羲:伏羲众多的名号都是同音通假,并无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同一语音的记录而已。闻一多先生《伏羲考》根据神话情节和古音相转,认定伏羲即“匏瓠”也就是葫芦的意思,寓意先民的葫芦崇拜习俗和人类出自葫芦的传说。伏羲的形象应当是中国原始社会西方部落一位伟大首领形象的放大。人首蛇身是图腾主义的痕迹,“蛇身”也就是“龙身”。伏羲不仅代表个体,也代表群体,更代表一个时代。伏羲时代的历史背景和考古学上的前仰韶文化大体相当,距今约70005000年。在伏羲时代,原始畜牧业大发展,原始农业起步,农牧并举,其发明创造是当时仰韶文化时期原始文明的曲折反映。伏羲是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文化符号,伏羲的传说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伏羲是什么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