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版本是怎样的呢

1.2K19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weixin.qq.com/r/hzkpMTPEB254rXdS92yV (二维码自动识别)下篇:虽然是介绍的是天一阁版兰亭序,不过应该能回答很多人关于现存兰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真迹的问题。。。。话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诞生后。书圣老王同学一直认为这是神仙馈赠的礼物把它作为传家宝,留给了自己的子孙。本来如果不出意外,兰亭序也就应该在老王家这样静静成为了传说直到200多年后,一个著名的“贼”改写了这个历程这个贼就是↓除了是个优秀的好皇帝还是书圣王羲之同学的超级忠粉那。。。作为一个优秀的粉丝,没见过偶像也就算了。要是连偶像创作的顶峰作品都没见过,那是多么痛苦的事!!!于是,皇帝李世民同学用尽了各种手段最终把原来几乎已经成为传说的兰亭序骗到了自己的手里(对,就是骗到的)(具体细节可以编成一部优秀的探案小说,有兴趣的同学找度娘吧)从此。。。兰亭序再现江湖。。。不过没过几年老李临终。。。兰亭序就这样被带进了棺材从此彻底告别了人间。。。--------------------------插播一下---------------------------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由于↓都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所以,很有可能这两位。。。压根儿就没理会先皇的遗愿,直接把兰亭序带进了↓不过,无论在谁的墓中,反正兰亭序真迹在历史上就这么静静地消失了。。。---------------------————-插播结束----------————-------------本来,兰亭序的故事到这里也该结束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小李子只能算个损粉好端端的兰亭序大家都没见过,怎么能证明偶像的功力。作为一个优秀的粉丝,怎么能这样!!!那问题就来了怎么流芳百世呢?开个新闻发布会?办个展览?写本书,出本画册?拍部电影、电视剧?好吧。。。当时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请最好的工匠、书法家来copy这份兰亭序好的copys越多,流芳百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了。那问题就又来了在那个没有复印机也没有照相机,copy基本靠手的年代。当时人是怎么样完整地还原王羲之真迹?这个就得稍微介绍一下了咱们老祖宗发明并精炼的两项暗黑手艺,那就是临 跟 摹↓摹就是用一张半透明的纸放到真迹上对着描写其中最著名的“双钩廓填法”又叫“双钩填墨法”就是牛x的古人靠这两项技能几乎能完整地copy真迹,好的临摹作品往往被称为下真迹一等同样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下真迹一等”兰亭序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唐太宗李世民同学请了当时全国最好的书法家、最棒的工匠对兰亭序进行了临摹。现存“唐人五大摹本”虞本、褚本、神龙本、黄绢本、定武本就是当时诞生的“第一批摹本”而自从唐太宗过世后,兰亭真迹永久性退隐江湖。因此,这批摹本也就成了最最最最接近真迹的摹本是后世其他兰亭临摹作品的鼻祖。在这五大摹本中,其中四个版本而只有神龙本现在大家公认的作者叫做简单的说就是当时专职临摹书法作品的官吏。也就是↓专家级的临摹高手所以↓是现在普遍被公认为最好的《兰亭序》摹本那神龙本到底有多真?举几个例子这。。。。简直就是接近像素级的copy临摹呀!!!!(copy专家的水平果然厉害)所以,现在。。。。无论是印刷品、课本、报纸、电视等,大家只要看到《兰亭序》不出意外,一般就是这篇↓神龙本兰亭序----------------------------编外话-----------------------------神龙本兰亭序的艺术、历史、人文等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摹本因此,它是现在公认最接近书法界神作的版本作为顶尖级的国宝,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由于实在太珍贵故宫也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公开展出。2015年故宫院庆九十周年办的《石渠宝笈》特展神龙本兰亭序 坐镇 “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编外话结束----------------------------讲了那么多,该讲讲天一阁馆藏的丰版兰亭序了还是得从唐太宗讲起。。。话说老李发动copy运动后↓得到了一大批高仿版兰亭序↓为了发扬偶像的书法艺术于是,他就把这些高仿版兰亭序赏赐给了皇亲重臣。。。↓神龙本兰亭序也就从此流落到了民间。到了明代。。。这份流落在民间的神龙本兰亭序到了一个叫做丰坊的收藏家手里作为书法家兼王粉,丰坊也同样发扬了唐太宗不重视版权的优良传统。。。他用双钩法临摹了一份神龙本复制品为了让这份复制品保存得更久,干脆把临摹出来的兰亭序↓从而石刻版的神龙本摹本诞生。。。↓这就是丰版兰亭序据现在有限的资料来看,丰坊是历史上第一个把神龙本兰亭序摹刻成石碑的人。因此,这块丰版兰亭序也就成为了现存最早的神龙本石刻摹本,距今大概500多年。由于神龙本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大书法家丰坊的手艺,500多年的历史价值等等等等。。。。。丰版兰亭序已经成为天一阁馆藏书法作品中的镇馆之宝,享誉书法界。不过。。。以为剧情就这么结束了,那你就错了2000年左右,现在著名的书画研究专家王开儒先生对天一阁博物馆馆藏的丰版兰亭序进行了仔细研究他发现...故宫收藏的神龙本兰亭序很多地方居然还比不上丰版兰亭序比如。。。然后他继续研究了下去。。。。。发现↓丰坊在收到神龙帖后,嘉靖五年,30岁左右就把神龙本卖给了另一个收藏家最后,流传到了故宫博物院这就是现在的国家级重宝——神龙本兰亭序然而,到了晚年50岁左右丰坊才摹刻了天一阁馆藏的丰版兰亭序并且在书画专家王开儒先生的眼里也就是这意味着什么??王老师进行了极其仔细的考据并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揣测他认为。。。也就是说,他认为。。。现在故宫馆藏的神龙本,是丰坊的赝品。。。这爆点够大的吧。。。。。于是。。。。2008年12月新华社发出王开儒《冯承素本是伪作》通稿,《鉴宝》杂志发表其全文,日新华社又发出《兰亭序有新发现》,次日央视新闻播出。成为一时热议的话题。那好奇的你肯定会问真的神龙本去哪里了?历史记载。。。1562年丰坊家的藏书楼——万卷楼大火心灰意冷的丰坊把幸存的藏品及房产都卖给了他的知己↓于是,丰版兰亭序石刻也就成了天一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原神龙本兰亭序最有可能就是在那次大火给彻底烧了好吧。。。王开儒先生的假设如果是真的,那意味着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结束----------------------------现在去天一阁旅游,我想您要是看到这个↑对,就是丰刻版兰亭序我想您应该不会再走马观花了吧。 (二维码自动识别)赞同 7.1K35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大风号出品
书法历史人物-王羲之
我是小编,关于书法历史人物将给大家详细介绍,希望您对书法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书法历史人物-王羲之简介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山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和其子王献之合成为“二王”。背景王羲之在当时晋代的豪门大士族,王氏家族素来重视培养家族成员的文化素养,王羲之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更是闻名于世,是东晋的丞相,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室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成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作品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其作品除《兰亭序》外,还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时晴贴》《乐毅论》等相关事迹入木三分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袒腹东床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 兰亭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羲之艺术馆王羲之书法水平在历史上最高吗?
我的图书馆
王羲之书法水平在历史上最高吗?
王羲之书法水平在历史上最高吗?一点号书法密码有人说,王羲之书法水平不是最高,何也?自从唐太宗李世民大力宣扬王羲之的书法之后,历代书法家和书法批评家都对王羲之推崇倍至,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代书法,则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而王羲之就是这最高峰上的至高点,被誉为“书圣”。一千多年来,几乎没有人怀疑过以上的观点,也许只有米癫子米芾酒醉时才把王羲之的书法大骂了一通,其余的就很难听到什么批评意见了。那么,王羲之真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吗?其实并不见得。一、东晋的书法并不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撇开以刀刻为主要书写工具的甲骨文不管,以毛笔书法为代表的中国书法应该是从秦朝开始的,只不过当时的书体还比较单一,主要以小篆为主。汉代则出现了隶书,三国和西晋时期才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了草书、行书、楷书等新书体。应该说,此时的草书、行书、楷书等新书体还是很不成熟的。而此后不久的东晋时期还正是新书体发展的初期,我们很难想象,就在新书体出现才一百多年的东晋,中国书法就达到了它的最高峰,而此后近一千五百年的发展竟没能超越这一高峰。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高潮和衰弱的过程,比如中国古代诗歌,从最早的《诗经》到清代的诗歌,至少经历了两千五百年的发展史。毫无疑问,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出现在唐代,而杜甫和李白就是最高峰上的至高点,而李白、杜甫的时代距《诗经》的编定年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在此之前,古代诗歌已经经历了几次发展高峰,《诗经》是一个高峰,楚辞是一个高峰,魏晋诗歌是一个高峰,而在盛唐的李杜则是最高峰上的至高点。在李杜之前,已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诗人,如屈原、曹植、陶渊明等等,可以说到唐代,诗歌已经有了很高的发展起点,再加上唐代科举制度的大力推行,重视以诗取士,唐代诗歌的高度繁荣也就理所当然了。而作为盛唐诗歌最强音的李杜诗歌,自然是这最高峰上的至高点。其他的艺术形式,如古代散文,从春秋战国的诸子散文开始到明清的小品文,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最高峰出现在经历千年发展之后的宋代,而中国绘画拥有更长的发展史,高峰也出现在宋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其最高峰的出现总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唯独发展历史同样漫长的中国书法的最高峰却被认为出现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初期,这本身就是令人怀疑的。虽然东晋时期书法风气很盛,书法的发展水平也确实很高,但毕竟起点较低,也就是说在东晋之前,我们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大书法家。大概在王羲之之前的书法家中,最值得一提的只有张芝和钟繇了,虽然后人对张钟二人有极高的评价,但张钟二人的书法真迹在唐宋就很罕见了,现在则早就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评价张、钟二人的书法的依据只能是唐人的评价,而唐代以前或唐代初期的书法批评家又无缘见识以颜、柳为代表的唐代书法和苏、黄、米为代表的宋代书法,所以,他们二人得到的仅次于王羲之的评价也不能证明他们的书法高出后世的这些著名的书法家。更何况,从后人临摹翻刻下来的作品来看,无论张的草书还是钟的楷书,都还带有明显的隶意,也就是说他们正处在新书体的发展阶段,还远没有达到新书体的高峰。至于王羲之的师父卫夫人,连王羲之本人也认为其水平有限。既然王羲之的前辈水平有限,而王羲之的出现就突然令中国书法达到了其两千多年发展史的最高峰也就是令人怀疑的事了。二、王羲之被推上“书圣”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极力宣扬东晋以后书法的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从唐代开始至明清,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书法,而且很多著名的大诗人、大文学家都是书法家,他们的出现更提高了书法的艺术品质,书法在原有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众所周知,君临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欣赏王羲之的书法,甚至到了极度崇拜的地步,他大肆收集王羲之的真迹,又命令他的名臣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诸遂良等大量地临摹翻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传播天下。王羲之的名贴《兰亭序》更是被推上了神话般的地位,出现了无数的临本、摹本、刻本,后来又由于真迹陪葬昭陵,《兰亭序》更是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数人以毕生精力临摩研习,乃至后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一代圣主的推崇,天下掀起了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热潮。这种影响不仅仅限于当时,而是影响了今后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史。历代的帝王、书法家、书法批评家都对王羲之有太多的赞美之辞,王羲之终于被推上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峰。其实王的书法在东晋乃至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得到高度评价,甚至还不如他的儿子王献之。应该说艺术的评价水平是和艺术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如果说东晋的书法水平是最高的,那么东晋的书法批评水平也应该是不低的,但王在东晋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直到李世民的出现。而反观其它的艺术形式,如李杜的诗歌,在当时就与日月同辉;如韩苏的散文,在当时就有万人景仰。这也使人怀疑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当然,书法家的水平不能只看批评家对他的评价,还要看他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的实际水平。但不幸的是虽然王留下了很多作品,但真迹几乎没有了,著名的《兰亭序》当然是摹刻本,就连名列“三希堂”之首的《快雪时晴》帖,其文物价值似乎更在其书法价值之上。而从《兰亭序》来看,其字姿婀娜妩媚,与传说中的魏晋人物有的那种萧散简远之气似乎相去甚远,所以很难从现存的书法作品来肯定王羲之书圣的地位。三、历代书家对王羲之的高度评价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崇古”情结中国人的“崇古”向来是最出名的。我们的古人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总是要先说“古之圣人如何如何”,我们历来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圣明的时代在上古时代,最圣明的君主是尧舜,最大的圣人是孔子,最好的医师是华佗。其实就先不说别的,最好的医师是华佗就简直是一个笑话。同样的,在书法领域,也需要一个圣人,这个书法圣人首先在书法领域要能算得上古人,当然要有一定的书法水平,在唐太宗的极力鼓吹下,人们选择了王羲之。中国的古代书法家往往就是中国的文人,中国的文人是谦虚的,但往往又是自负的,又具有文人相轻的特点,他们往往自称不敢与古人相比,但跟本朝相比还是绰绰有余的。如赵孟 、董其昌等都说过这样类似的话。他们往往对古人谦虚,对今人自负,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四、唐宋时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期中国书法的最高峰应出现在唐宋时期。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各种书体日趋成熟,各种书体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一个书法家精通所有的书体也就越来越困难,因此,各种书体的最高峰由不同的书法家达到也就不足为奇了。具体地说,楷书的最高峰是颜真卿,草书是张旭、怀素,行书则是宋代的苏轼,其主要理由如下:1、楷书方面,唐代书法历来被称为“尚法”的书法,而讲求法度正是楷书发展到一个极高水平的直接体现。有唐一代涌现了大批著名的以楷书见长的书法家,如:初唐的欧、虞、诸、薛,以及后来的颜真卿和柳公权。而颜真卿更是大家中的大家,是唐代楷书的集大成者。颜真卿的书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体现出了大唐王朝的磅礴与雄浑。唐王朝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时期,唐代的艺术水平也无疑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天下之能事毕矣。”苏东坡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艺术全才,诗词文赋,书画医佛无所不精,加之他时出唐王朝之后文化艺术同样高度繁荣的宋王朝,他无疑是最有权评论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水平的。当他在评价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形式的最高成就时,在书法领域选择了颜真卿而不是王羲之,把颜真卿和杜甫、韩愈相提并论,他无疑是慎重的,也无疑是结论性的。因此,颜真卿的楷书作为中国古代楷书艺术的最高峰是毫无疑问的。虽然王羲之的楷书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那更多是楷书发展初期的所体现的那种原始的古朴的美,那是一种风格,但那绝对不是最高水平,就好象甲骨文所体现出的那种古朴苍凉之美,那也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原始美,不是书法的最高水平。2、行书方面,虽然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但前面已经提到,那更多是由于唐太宗极力鼓吹的缘故,其实,就《兰亭序》所表现出来的妩媚婀娜之风来看,几乎不是王羲之的风格,至于所谓的萧散简远的晋人风骨更是一点也无。其实行书的真正高度繁荣是在宋代,以著名的苏、黄、米为代表,而以苏轼为最高峰。二王父子的行书水平也很高,但那是发展的起步阶段,唐代则不时尚行书,虽然颜真卿的行书也倍受后人推崇,而他的《祭侄文稿》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但颜真卿毕竟以余力为之,乃无意为之。书法,有意为之为第一层次,无意为之为第二层次,先有意为之而后无意为之为最高层次。而王、颜的行书都是第二层次。而宋人的行书才是最高层次。由于宋王朝的时代特色,宋代的文人已缺少了唐代文人的万丈雄心,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书法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后人所概括出来的“尚意”倾向。而行书也包括行楷书、行草书的繁荣正是符合了这种“尚意”潮流。应该说宋代的文人生活在唐代文人的阴影下是不幸的,他们要想从唐代文人的阴影里走出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也正是靠创新,宋代的文学艺术又在唐代之后出现了高度繁荣。宋词是一个例子,宋代的古文运动也是一个例子。书法艺术也是一样,只有创新才有出路。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书法家就是走一条完全不同于晋人和唐人的路。注重我书写我意,注重个人情感的宣泄。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从这里都可以看出,苏轼是很注重创新的,他既不同于晋人的尚韵,更不拘泥于唐人的法度,是无法之法。从刚才所说的书法的三个层次来看,苏的书法是最高层次,苏还曾说过,“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就是一种有意而后无意的境界。唐代著名的书法批评家张怀谨曾说过,杰出的书法家,自然要有极其娴熟的书写技巧,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有“天性”即天赋,所谓:“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从这一点上说,宋代的书法家无疑是有天赋的。宋代的书法家往往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在文艺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天赋。如苏、黄、米、宋徽宗等,他们的书法往往体现了他们自身的文学修养,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气质,是他们真正天性的流露。特别是苏轼,他的诗歌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也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水平,作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最后完成者,其散文也代表了唐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在绘画方面,他还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创始人,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苏轼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文学艺术全才,他的书法就是他无与伦比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其书风天真烂漫,豪迈洒脱,既无王羲之婀娜之态,又无颜真卿做作之姿,作品所流露的书卷气决非王、颜可比,所以,苏东坡的行书才是中国书法行书发展的最高峰。在草书方面,最高峰应是张旭和怀素。应该说,草书是最适合于书法家书写性情的书体,当然更适合于表现豪迈、洒脱、奔放不羁的性情。而王的性格显然不是很适合于草书的要求,反观张旭和怀素则不然。张旭是唐代著名的酒中八仙之一,绰号“张颠”,其诗歌也有一定名气,而其草书更是和裴旻的剑,李白的诗并称“三绝”,能与李白的诗并称,其草书的水平可想而知。而怀素更被称为“狂素”,他的一生就是草书的一生,他就是为草书而生的,甚至他就是草书的化身了。所以他被后人誉为“草圣”也就不足为怪了。综上所述,虽然王羲之在草书,行书、楷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中国书法史上罕见的诸体皆精的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史的一座丰碑,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史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书法家,从单种书体上说,王羲之并不是真正的最高峰。真正的最高峰,楷书颜真卿,草书张旭和怀素,行书苏东坡。(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讨论)王羲之“神作”十五种欣赏1:初月帖《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2:得示帖《得示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或响拓而形成的唐摹本。《得示帖》与《丧乱帖》、《二谢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称为“丧乱三帖”。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释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3:二谢帖《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4: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纸本,纵25.6厘米,横21.5厘米。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曾为王时敏等递藏,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5:行穰帖《行穰帖》为唐代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作品,2行,15字。《行穰帖》笔画厚实,不显锋棱,有篆籀意味。字势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多变。释文: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6:何如奉橘帖《奉橘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行书,2行,12字。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法书作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7:孔侍中帖《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书,3行,25字。《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丰筋”于此帖尽显。作品墨迹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8:快雪时晴帖纸本墨迹。贴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现存此帖为唐代双钩填廓法临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①。未果为结②,力不次③。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9:妹至帖王羲之《妹至帖》,摹本,纵25.3厘米,横5.3厘米。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1973年首次公开发表。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10: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帖》纵24.8厘米,3行,20字。行草书。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作品行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行、点画时方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力。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11:平安帖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口口人近集存想明日归复悉口口由同增慨12:丧乱帖《丧乱帖》和《得示帖》、《二谢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13:上虞帖《上虞帖》草书,唐代摹本,现藏上海博物馆。硬黄纸本 纵23.5厘米 黄26纸本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14:姨母帖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15:雨后贴《雨后帖》,纸本 25.7×14.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使转。与都下□信,戴适过于□也。羲之。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羲之兰亭序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