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倡导寡言慎行,都又说对于异端言论要批判,这里边会不会有矛盾?他如何判断对方的言论就是异端言论呢

【摘要】:柳宗元笔下的孔子形象,在唐代文人学者中显得独具一格。柳宗元认为,孔子首先是一个现实的人,之所以获得圣人地位,是其主体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必然结果。柳宗元的这一观点在客观上质疑了自汉代谶纬之学以来加在孔子头上的神性光环。这一独特的孔子形象,是柳宗元在思想上具有异端色彩的具体表现,是其实证性的批判意识的直接产物。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徐玉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杨国学,王春玲;[J];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谢建兆;[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吕肖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陈秋笳;[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孙昌武;[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郭学英;[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杨柳;[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黑龙江大学 吕丽辉;[N];哈尔滨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原标题:《论语》“为政篇”原文、译文、习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论语·为政》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 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 段中孔子列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不会犯罪,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D. 选文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C(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并不是不会犯罪)

2)孔子这里把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比作风,百姓的道德品质比作草,强风吹来,草就会随风倒下,这说明执政者的道德力量能感化征服百姓,这样百姓就能“有耻且格”。这就是孔子“道之以德”的形象说明。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于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馔: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

3)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孝顺父母就是要事以诚敬,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还要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要符合礼义。

C.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4)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

(1)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

(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3C(对父母而言,要特别为子女的疾病担忧。错在“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唯其疾之忧”是个宾语前置句,即“唯忧其疾”。)

4)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持之以恒。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于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馔:吃喝。

(1)对以上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创新设计》)

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解析:应是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答案:C

2)答案: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事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予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1)C(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项“就算真正做到了‘孝”’有误。“做到‘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这种理解还是片面的,孔子听讲的“孝”,范围很广,不是仅停留于形式,还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2)孔子认为孝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诚心诚意地孝敬父母。如果仅是替父母办事,给父母饭吃,那是不够的。孝决不仅仅是赡养,更应该做到敬重。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2.5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无违:不要违背礼制。③樊迟:姓樊: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④御:驾驭马车。⑤孟孙:指孟懿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尽孝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针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最主要的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D、孔子所说的“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在孔子看来孝悌与政治相通的,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1C.“仁”是孔子思想核心。“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仁”为本体的一种具体表现。

2)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一切依礼而行,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 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 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 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1)(3) 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答对一点得2)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官得俸禄的方法。

B.孔子告诉他“减少过失”的方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先和大家讨论,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

C.孔子告诉他“减少懊悔”的方法是“多看别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去做”。

D.言语方面少犯错误,行动方面避免后悔,这就是谋求做官的秘诀。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2·17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B(“减少过失”的方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先保留不说,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

2)孔子提出,不管是当官,还是治学,都应当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这样虚心,才能提高自己的为官和知识水平。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章谈的是如何摆脱小人干扰的问题。

B.孔子认为“让老百姓服从”的方法是“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奸邪小人的上面”。

C.孔子一贯主张德治。孔子提出一个为政用人的原则:亲君子,远小人;荐举贤才,选贤用能。

D.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孔子提出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其珍贵的价值。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A(本章谈的应该是如何从政的问题)

2)这两段谈的都是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德治”,不赞同季康子的“刑治”。孔子强调道德教化,认为为政者应当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老百姓才会对当政者尊敬、尽忠。这种强调下面宣传的主张,和孔子的礼治思想是相符合的。

宋明理学“异端”观研究

孔子提出“异端”这一重要哲学概念,后学对“异端”的解读则莫衷一是。尤其在宋明时期,二程、朱熹以佛教为主要的“异端”;陆九渊则以无师承或者师承不正为根本“异端”;阳明及其后学则以词章功利俗学为主要“异端”。这些“异端”观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儒者为维护儒家人伦纲纪与政治治理的核心价值观而针对主要挑战对象进行的批判,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理学“异端”观。对“异端...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