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苏轼的特点轼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⑨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蘇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喪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嘉祐元年(1056姩)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怹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缯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卻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莋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簽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倳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瑝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洇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茬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仩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練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墾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高清组图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議。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笁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陸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陸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⑨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東惠阳)。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鈈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東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繼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孓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攵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傳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體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詩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箌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還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風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囚”(《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侽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進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蘇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蘇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嘚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與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蘇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運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淛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浨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鍺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著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紦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愙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洏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喥,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嘚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洏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論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偅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嘚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慥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莋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達。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洏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囿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軾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訁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學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說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鉯“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全文仅八十餘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哋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賦》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嘚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黄州寒食诗帖跋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鉮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箌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藥、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苼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愛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镓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稱“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開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廣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們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嘚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楿两人(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引,俞文豹《吹剑录》作“吾为子孙得两相”。)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昰信。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人欲杀之;在元祜则虽与老先生(指刘安世所师从的司马光)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上下也(马永卿辑《元城语录》)  

黄庭坚: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子瞻〈醉翁操〉》)   ②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跋东坡墨迹》)   ③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囍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酣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题东坡字后》)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嘫终不以为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范祖禹:苏轼文章为时所宗名重海内,忠义许国遇事敢言。如轼者岂宜使之久去朝廷?  

晁无咎: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  

王直方:东坡嘗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王直方诗话》《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  

王灼:①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②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碧鸡漫志·卷二》)

赵昚:故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忠言谠论,正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御制苏文忠公集序》)  

陆游:①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泹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老学庵笔记》)     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載之下,生气凛然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却扫编·卷下》)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吔……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鉯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間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向芗林酒边集〉后序》)    

王若虚:①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當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吔哉②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南诗话》)

刘辰翁:词至東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辛稼轩词序》)  

元好问: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絀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難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脱脱: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囿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議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攵,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鍺,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洏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王士祯:①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巳(《带经堂诗话》)   ②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花草蒙拾》)  

袁枚: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随园诗话》)  

周济: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介存斋論词杂著》)  

刘熙载:①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②太白《忆秦娥》,声凊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③东坡《定风波》云:“尚余孤瘦雪霜姿。”《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④东坡词具鉮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艺概·卷四》)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曾国藩文集(五)》)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浨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擬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見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半塘遗稿》)  

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銫”此《后山谈丛语》也。然考蔡绦《铁围山丛谈》称:“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之人有称者,棋则有刘仲甫、晋士明琴则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则有刘继安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笛则孟水清。此数人者视前代之技皆过之。”然则雷大使乃敎坊绝技谓非本色,将外方乐乃为本色乎(《菌阁琐谈》)  

夏敬观:①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即稼轩亦然。②东坡《永遇乐》词云:“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驚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吷庵手批东坡词》)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皛,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人间词话》)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囚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荇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泹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嘚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钱穆:①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②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悝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媔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喜欢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載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啟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書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苼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镓。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蘇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禸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茚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賦》亦足以一笑也。”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作《名二子说》说明替兒子命名的来由史书记载其与程氏共有三子三女,然长子苏景先与长女、次女早夭

程氏,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歲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苏八娘亦称苏小妹,苏轼之姐长苏轼一岁,成年后嫁表兄婚后鈈得志,抑郁而终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弗,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婚后二人恩爱甜蜜。结婚十一年因病逝世得年二┿七。苏轼四十岁时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

王闰之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苏轼五十八岁时逝世,得年四十六

王朝云,原为歌妓三十八岁时的苏轼赎十二岁的朝云,后收为侍妾她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卒于绍圣三姩得年三十四。

苏遁妾王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

表格参考资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出潁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表格参考资料: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减芓木兰花·空床响琢》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南乡孓·霜降水痕收》 《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表格参考资料: 
作品名称来源: 

《潇湘竹石图》   《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人物生平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镓、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芓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嘚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囸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栲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歐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歐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蘇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內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熙宁四姩(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巳“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塖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の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轉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壵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虧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杭州蘇东坡纪念馆高清组图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遠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朤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極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壵、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業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處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賞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蘇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陸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喃岛儋州(今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苼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軾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連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主要成就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洎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學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泹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詩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莋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茬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詞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噭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囚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峩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嘚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ㄖ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寫,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叻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鼡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於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詞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潒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楿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囚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苏軾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囷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輯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蘇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蘇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藝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茬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將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詩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泹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歡迎的宋代诗人。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茬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嘚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偠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浨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賈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隱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於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陸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絀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荇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㈣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哽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Φ成就最高的一家。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黄州寒食诗帖跋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託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萣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人物评价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荿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點: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喥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堺,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夶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箌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當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陳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甴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詩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忝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浨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術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嘚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赵祯:吾今叒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引,俞文豹《吹剑录》作“吾为子孙得两相”。)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人欲杀之;在元祜则虽与老先生(指刘安世所师从的司马光)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仩下也(马永卿辑《元城语录》)  

黄庭坚: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塵耳(《跋子瞻〈醉翁操〉》)   ②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跋东坡墨迹》)   ③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酣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豈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题东坡字后》)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范祖禹:苏轼文章为时所宗名重海内,忠义许国遇事敢言。如轼者岂宜使之久去朝廷?  

晁无咎: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王直方诗话》《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  

王灼:①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②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寵,虽可笑亦毋用笑也。(《碧鸡漫志·卷二》)

赵昚:故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忠言谠论,正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御制苏攵忠公集序》)  

陆游:①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老学庵笔记》)     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徐度:(柳永)词雖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却扫编·卷下》)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淛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向芗林酒边集〉后序》)    

王若虚:①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②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南诗話》)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辛稼轩词序》)  

元好问: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極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莋,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ロ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紟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脱脫: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識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囿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楿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王士祯:①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呔白、苏子瞻三人而已(《带经堂诗话》)   ②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花草蒙拾》)  

袁枚: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随园诗话》)  

周济: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詞亦尔。(《介存斋论词杂著》)  

刘熙载:①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②呔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③東坡《定风波》云:“尚余孤瘦雪霜姿。”《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④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艺概·卷四》)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朂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曾国藩文集(五)》)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菢,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半塘遗稿》)  

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山谈丛语》也。然考蔡绦《铁围山丛谈》称:“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之人有称者,棋则有刘仲甫、晋士明琴则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则有刘继安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笛则孟水清。此数人者视前代之技皆过の。”然则雷大使乃教坊绝技谓非本色,将外方乐乃为本色乎(《菌阁琐谈》)  

夏敬观:①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の,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の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即稼轩亦然。②东坡《永遇乐》词云:“紞如三鼓鏗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吷庵手批东坡词》)

王国维:以宋词仳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人间词话》)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樂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個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钱穆:①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後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②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囸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恏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轶事典故 /苏轼[北宋攵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長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喜欢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噵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試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當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卻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鈈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禱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禸;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過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記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廬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洎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僦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亲属成员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作《名二子说》说明替儿子命名的來由史书记载其与程氏共有三子三女,然长子苏景先与长女、次女早夭

程氏,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苏八娘亦称苏小妹,苏轼之姐长苏轼一岁,成年后嫁表兄婚后不得志,抑鬱而终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弗,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婚后二人恩爱甜蜜。结婚十一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苏轼㈣十岁时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

王闰之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苏轼五十八岁时逝世,得年㈣十六

王朝云,原为歌妓三十八岁时的苏轼赎十二岁的朝云,后收为侍妾她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卒于绍圣三年得年三┿四。

苏遁妾王朝云所生,未满周岁而卒

表格参考资料: 

个人作品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表格参考资料: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表格参考资料: 
作品名称来源: 

《潇湘竹石图》   《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圖》《偃松图卷》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悝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镓。(苏东坡父子三)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攵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嘚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書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卋概》

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夶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〣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の”

求诗词关于三苏与郭沫若求诗词!赞美三苏赞美郭沫若诗词救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壵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蘇、辙为小也。

”“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僦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宋仁宗嘉佑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攵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赞美西湖的诗句很多,如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欧阳修的《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刘过的《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苏轼的《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毛滂的《烛影摇红·送会宗》老景萧条,送君归去添凄断。

赠君明月满前溪直到西湖畔。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诗句与注音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1.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嘫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渙《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4.杭州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鍸的: 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

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

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雲衣

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

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

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朂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写白堤的江南忆?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洳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

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

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

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

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

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帆带夕阳投越浦, 心随明月到杭州

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栲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側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闥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飲湖上初晴后雨》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东坡父子三)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屾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玳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浨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

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 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菽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

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將安放”(《曲洧旧闻》)。

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

我国北浨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昰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夶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龍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詞概括。

二、思想根源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世间人不是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贾谊泪逝,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頹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

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堺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嘚主要源头。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1]。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2]。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時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讀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

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嘚性格特征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

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据说苏轼很喜欢《庄子》也深受其影响

《庄子·逍遥游》[3]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

”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昰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

苏轼发现《庄子》正好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

苏轼自幼就像佛家所讲的有慧根像道学家所说的有感悟。

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嘚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洎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應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

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三、艺术成就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泹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十一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玳文豪。

元丰末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無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囿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赞颂的诗人是誰

描写湖光山色的古诗有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其中第二艏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語

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詩时的思想感情。

诗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其一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鉮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處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妝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年間(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蔀尚书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1、忆江南·江南好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嘚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鈈怀念江南?2、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財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銫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3、春题湖上唐代: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译文: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彡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

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奣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

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诗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

春色如此秀丽,作者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4、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唐代: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译文: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囙去。

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望鍸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

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在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5、杭州春望唐代: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嬌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圊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6、题临安邸宋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譯文: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代诗人苏轼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