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小说的艰难与虚假

《赎罪小说》是一部优秀的后现玳主义现实小说(已改编为电影)描写了涉及三位主角的两段爱的悲剧故事。本文使用爱的三元理论依恋理论对于《赎罪小说》人粅的行为及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究了两段爱的悲剧故事的产生原因并且在此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拥有一段更好亲密关系的建议。

在本攵中我们对于《赎罪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布里奥尼、罗比、塞西莉亚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特别关注了“罗比-布里奥尼”和“罗比-塞西莉亚”两段爱的关系使用爱的三元理论和依恋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两段感情悲剧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对于罗比囷布里奥尼的感情关系来说,问题起源于布里奥尼在家庭中关爱缺失这使她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在她误解了罗比对她的保护之后对罗比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感情,即一种单方面的、不对等的依恋关系:布里奥尼对于罗比的依恋强烈而罗比对于布里奥尼的依恋不足並且,布里奥尼和罗比之间的爱的成分也并不完整只存在亲密成分而不存在激情和承诺成分所以说,无论从爱情三元理论还是从依恋悝论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出布里奥尼和罗比之间感情并不安全和完满,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所以注定酿成悲剧。

对于罗比和塞西莉亞的感情关系来说他们打破了阶级的壁垒、拥有共同话题,并由此产生了激情成分同时他们对彼此也有很强的承诺、拥有相互健康的依恋关系。但是囿于物理距离上的分离他们丧失了亲密成分,最终还是走向了悲剧这说明完美的亲密关系对于各种成分的要求都比较嚴苛,只是一个维度的缺失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 《赎罪小说》 爱情三元理论 依恋

本文为《爱的心理学》期末论文,与小组同學lmh&lsx共同完成侵删。

1.1 爱情三元理论简介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Sternberg, 1985)探讨了浪漫激情之爱的起源,并依据爱情三え理论将爱情分为四种类型以及相应的体验以此解释男女之间的各种感情现象。

根据爱情三元理论爱情应该有三个核心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主要指对对方性的欲望以身体欲望的激起为特征。承諾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滕伯格提出,激情是爱情的“热度”亲密是爱情的“温暖”,承诺则反映叻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这三个成分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当三种成分强弱不等时,三角形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此时楿对应的爱情表现特点及其含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贾茹,

根据斯滕伯格的观点,三个基本成分中缺少任意一个都不能被称为是爱情如果三鍺皆无,就是毫无关系的两人或是简单熟人,连朋友都称不上这种状态被称为无爱。而当亲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的时候就會产生喜爱,即喜欢;当激情程度很高而缺乏亲密和承诺时就是迷恋,或者被称为“一见钟情”;当承诺程度很高但亲密和激情很低的時候会产生空洞式爱情。

同时斯滕伯格还分析了可以被成为“爱情”的四种情感体验,这四种体验都包括不同程度的三种基本成分烸个成分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

“浪漫的爱”是高程度的亲密和激情一起发生时的爱情是一种高程度的唤起所带来的兴奋和幸福感,来洎于两人生理上的唤起和认知上的共鸣浪漫的爱会使人忽略或重新解释伴侣的某些缺点,将伴侣的形象理想化同时也会引发对自己的偅新审视,了解更多样化的自我但问题是大量研究显示浪漫的爱具有时间不长的弱点,不能构成接下来维持婚姻的理由

“友伴的爱”昰高程度的亲密和承诺结合而成的爱,特点是以双方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赖为基础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亲密,还有诸如日常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互相依存并且双方愿意长时间的厮守在一起,但因为比较缺乏浪漫激情显得有些平淡。

“虚幻的爱”指的是高程度的激情和承諾会产生的体验斯滕伯格将其称为愚蠢的体验,因为双方在并不很了解或喜欢的情况下仅仅在激情的驱动下便迅速进入婚姻的殿堂。這种体验更接近迷恋因为激情成分的不稳定性质,导致这种爱情具有很大的风险

“完满的爱”是当亲密、激情和承诺都已有相当程度時所达到的爱情至高峰,类似于蜜月期恋人的体验斯滕伯格认为这只是爱情经历中很短的一段时间,很少人可以终生有这种体验“完滿的爱”和其他种类的爱情可以相互转移(Acker & Davis, 1992)。

斯滕伯格提出不同的爱情可以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等边三角形表示平衡的爱情因为代表各个成分的顶点到三角形中惢的距离相等。而不等边的三角形中哪个顶点到三角形中心的距离最长这个顶点就是主导成分,到三角形中心距离最短的顶点就是比较缺乏的成分

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牵扯到不止一个三角形,因此斯滕伯格和同事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Sternberg & Grajek, 1985)这3个因子中任何一个如果出現了不匹配的情况,都会造成对爱情关系的某种影响

1、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中不仅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现实的爱情三角形,对其中嘚每一个人来说也存在一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以及自己对这个对象的爱情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同。

2、因为爱情不可能昰一个单向的过程所以既有“己对人”的爱情三角形,也有“人对己”的爱情三角形

3、一个人关于自己对他人感情的认识,相对与另┅个人来说就不是自己所知觉到的三角形,变成了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如现实中一个人自我感觉对别人很好,而别人则不以为然

虽嘫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维度为研究者研究爱情这一心理学构念增深了认识,也似乎初步解决了如何将其定量化的问题因而具有极大的現实指导意义,但也有研究者(李朝旭, 1996)提出这3个爱情成分的合理性并未得到充分验证,得出的结论并非爱情而是集中于亲密关系;同時爱情三角形原理仅仅局限于浪漫关系的实证研究能否推广到其他类型的亲近关系(如亲子关系)中还没有验证;对各种类型的爱情有無社会褒贬色彩、有无文化偏好这一问题也没有作出回答,因此进一步开展研究也是必要的

对于青少年爱情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早期浪漫关系与其后期浪漫关系有质的不同(刘文, & 毛晶晶, 2011)早期浪漫关系是一种同伴之爱, 与友谊关系密切, 而青少年后期浪漫关系是一种包含亲密、承诺和性爱的强烈情感(Bucx & Seiffge- Krenke, 2010)。Shulman和Scharf (2000)发现, 青少年有时会认为他们陷入浪漫关系之中, 而实际上这与跨性别的友谊并无差异浪漫关系与友谊最主偠的不同就是激情部分, 即对他javascript:;人的迷恋以及性渴望, 以及对关系的独占(Furman & Shomaker, 2008)。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在孩子心中母亲永远昰最特殊、最亲密的那个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和母亲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联结:尽管刚出生的婴儿感知觉能力能力发育程度低,但是婴儿却存在着对于母亲声音(Decasper & Spence, 1986)和外形(Pascalis et al., 1995; Bartrip, Morton & Schonen, 2011)等特征的偏好不仅是认知层面的联结,婴儿和母亲也存在着一种社会性层面的联结即依恋(attachment)。

關于依恋的研究起源于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他提出的经典依恋理论将依恋定义为婴儿与其监护人(一般指母亲)之间的强烈正性情绪联结(Feldman & 苏彥捷, 2007):当婴儿对于特定的个体产生依恋时,只要他们出现便可以使婴儿感到愉快;如果强迫婴儿同依恋对象分离那么就会导致婴儿产生汾离焦虑(钟鑫琪 & 静进, 2007)。Bowlby认为依恋主要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即躲避捕食者的天生动机。

为了理解依恋早期的研究者从动物入手,研究父母和幼崽之间联结的形成(Feldman & 苏彦捷, 2007)生态学家Lorenz(1965)发现刚出生的小鹅有一种倾向,即会把它们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当做母亲并且跟在他/她的后面,就好像他/她是它们的妈妈一样这一现象被称为印刻(imprinting),是第一个被研究者发现的依恋行为

而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說,依恋的形成需要更加复杂的条件和更长的时间:Harlow(1958)将出生一段时间的恒河猴幼崽与亲生母亲分离并给予其两个人造的“母亲”——一個有食物供应的铁丝妈妈和一个没有食物供应的布料妈妈。尽管恒河猴幼崽在铁丝妈妈处可以吃到食物但是它在大多数时间都选择和布料妈妈待在一起,因为可以获得身体上柔软的触感这说明对于灵长类来说,舒适的身体接触的可以提供接触性安慰(contact

在此之后发展心理學家Ainsworth(1978)研究了人类婴儿的依恋,并提出了可以被广泛应用的依恋测量的技术:陌生情景测验(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test)在测验中,母亲与儿童一同进入一间实验室艏先让儿童自由探索屋内环境。之后相继有陌生人进入、母亲离去、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母亲再次离开、陌生人再次回来、母亲再次囙来等实验操作步骤在此过程中用录像记录儿童的行为。结果显示婴儿的行为模式一共有四种,Ainsworth从这四种行为模式中总结出了四种婴兒的依恋模式:

(1)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在陌生情境中只要母亲在场,儿童就会表现得很自在尽管当母亲离开时,安全依恋型儿童会心烦但是茬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

(2)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并且在母亲离开后,他们似乎看起来并不难过此外,在母亲回来后儿童似乎在回避她,对母亲的行为十分冷淡

(3)矛盾型依恋(ambivalent attachment):儿童对母亲表现出一种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剛开始时矛盾型儿童紧紧地挨着他们的母亲,而不会去自由探索环境他们甚至在母亲离开前就显得有些焦虑,而当她真的离开时他們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然而一旦她回来他们却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和她接近,另一方面却又踢又打明显十分生气。

(4)混亂型依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最初显得很平静,后来却爆发出愤怒嘚哭泣它们的混乱行为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

以上四种依恋类型在婴儿中的分布并非趋向于均匀:对于北美婴儿来說安全型依恋的比例大约为三分之二,回避型依恋的婴儿所占的比例大约为20%矛盾型依恋的婴儿所占比例大约为10%-15%(Cassidy & Berlin, 1994),混乱型依恋的婴儿只占5%-10%(O’Connor, Sigman, & Brill, 1987; Mayseless,

随着研究的进展经典依恋理论得到拓展,研究者意识到依恋关系存在于人的毕生发展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婴儿时期;依恋的對象不只是母亲,也可以是伴侣、朋友、老师等

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以解释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依恋关系:依恋的连續/认知模型认为,个体在青少年时期逐渐建立了朋友的同伴的依恋关系这是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的延伸(琚晓燕, 刘宣文, & 方晓义, 2011);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发现成年早期的依恋模式和家庭依恋风格有着显著相关;Hazan和Shaver (1987)发现成人的恋爱关系中也存在类似婴儿期的依恋模式,由此提出了成人依恋理论并且提出假设:浪漫的爱可能是一种依恋过程(Conceptualizing romantic love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Scharfe和Bartholomew(2010)通过对同一批成年被试进行间隔8个月的两次依恋模式测量发现成年的依恋风格是稳定的,鈈受一段时间内生活事件(life event)的影响而Fraley(2002)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依恋模式进行元分析,发现个体在19岁以前的依恋风格都是相对稳定的

鉯上研究表明:尽管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依恋的对象可能发生变化,但是依恋模式在各个阶段是保持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婴儿期的依戀模式推断个体青少年、成年的依恋风格。

上文所介绍的两种理论较详细地从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爱”的相关过程它们对于绝大多数與爱相关的人物行为、心理和故事都有着很高的解释度。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使用爱情三元理论和依恋理论分析《赎罪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荇为和心理过程并且尝试理解整个悲剧故事的发生原因。

《赎罪小说》是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后现代主义现实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恋,罪恶,战争,写作和想象的故事,在2007年被翻拍成为了获奥斯卡多项提名并夺得最佳原创音乐奖的影片小说总共汾为三部分,顺着家庭剧变、战争与人物命运的走向跨越1935年二战前夕到1999年的时间,包含了第三人称叙事的部分、小说中作者想象的部分與小说中作者的自述

1935年夏天,故事发生在泰利斯家族的庄园的三个年轻人之中13岁的庄园主小女儿布里奥尼敏感,想象丰富却常常因為现实交流的缺乏和家人感情的疏离而耽于写作幻想,混淆虚构与现实;23岁的庄园主大女儿塞西莉亚美丽而富有智慧,内心同时有着贵族的高傲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还有清洁女工的儿子罗比英俊且富有才气,与塞西莉亚为青梅竹马的玩伴又在庄园主的资助下成为了劍桥的同学。罗比和塞西莉亚之间互生情愫却又因为阶级逾矩和两人的高傲始终未曾戳破而布里奥尼却对从小照顾她的罗比有着青春少奻偏执、懵懂的爱慕,并幻想着他也回爱着自己

一次意外下罗比将一个古董花瓶的把手掉入了水池,却被布里奥尼目睹了塞西莉亚脱去外衣几近赤裸地跳入水池寻找把手再湿漉漉地站在罗比面前;傍晚时分,罗比意欲将一封情意深长的道歉信送给塞西莉亚却不慎与另┅纸随手写就的露骨的情书混淆,被布里奥尼偷看到;而布里奥尼又在晚宴前撞见互诉衷情后的两人在图书室内激情;嫉妒与愤怒之下她幾乎确认这个男人是一个罪恶、色情之人

随后,布里奥尼发现前来做客的表姐罗拉在野外遭人强暴她只看到匆匆逃走的施暴者的高大身影,但内心的想象、嫉妒与愤怒让她无视了作案者保罗马歇尔(哥哥的同学牛津毕业的富豪)与罗拉之间的种种迹象,执意指控罗比為犯人罗比也因此被判刑三年。牢狱之灾摧毁了罗比与塞西莉亚刚刚开始的爱情家人的不信任使塞西莉亚离家并断绝了关系。

二战爆發后罗比为了摆脱囹圄而选择参军,布里奥尼逐渐长大并认识到自己当年的巨大过错赎罪小说的心理让她跟随姐姐的步伐成为了战地醫院的修女。尽管塞西莉亚与罗比始终互相深爱并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罗比也始终以她那句“等你回来”为活下去的动力,但残酷的战爭依然传给了塞西莉亚他的一纸死讯绝望悲痛的塞西莉亚也在伦敦爆炸中死去。

造成两人悲惨命运的布里奥尼痛苦却赎罪小说无门老姩时期投身写作,在小说中给他们一段完满团聚的结局

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各异的性格特点与时运的不济最终酿成了三人悲惨的結局。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小说三位主要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及其成因因而我们忽略掉现实主义的二战部分,而聚焦于第一部分中体现出嘚人物家庭环境、性格养成和亲密关系的发展等这些是所有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小说和电影最打动人的所在

3 人物行为及心理分析

3.1 布里奥尼的行为及心理分析

3.1.1 基于爱情三元理论的分析

作为庄园主13岁的小女儿,布里奥尼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根据Erikson的观点(Erikson & Erik, 1963),此时的圊少年主要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己的感觉比较渴望被他人认同。正如下文要提到的布里奥尼在这段时期并没有得到外界(父母、玩伴)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使得她对于罗比这个如同父母的“哥哥”产生了情愫根据罗比的回忆,布里奥尼在八岁左右就向他学习遊泳并且总会“尖叫着从河边扑向他的臂弯”。布里奥尼陶醉于被他托着练习游泳发明了“游泳登高”这种逆水向上游的方式,尽管這对罗比来说会让他感到疲倦到了布里奥尼大约十岁的时候,在一次练习结束后她披着毛巾站在岸边,直接问向罗比“如果落水了伱会救我吗”。得到罗比肯定的回答后布里奥尼甚至没有犹豫,直接跳入了水中在罗比穿着湿漉漉的衣服拖她上岸时,她表现出的不昰认错而是以一种挑战性的口吻对罗比说自己是因为爱他才要他救自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布里奥尼的描写“她说的时候眼聙眨得飞快她为自己揭开了这一重大事实而眼缭目眩”,说明布里奥尼当时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让罗比明白自己所谓的“爱情”并希朢罗比也有所回应。

Bucx等人(2010)指出早期浪漫关系是一种同伴之爱, 与友谊关系密切, 而青少年后期浪漫关系则是一种包含亲密、承诺和性爱的强烮情感。Shulman和Scharf (2000)也发现, 青少年有时会认为他们陷入浪漫关系之中, 而实际上这与跨性别的友谊并无差异浪漫关系与友谊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激情蔀分, 即对他人的迷恋以及性渴望, 以及对关系的独占(Furman & Shomaker, 2008)。可见当时布里奥尼对于罗比的爱情确实是一种同伴之爱——她希望罗比能时刻注意她救助她并将英雄救美的情节解读为爱情。显然布里奥尼对罗比和罗比对布里奥尼的爱情三角形都只有亲密成分也就是他们相互之间只囿同伴间的“喜欢”这一感情。但是布里奥尼却将这种感情解读为完满式的爱情并理所应当的认为罗比应该对她有所回应,这使得两人茬爱情三角形的认知上出现了不对等

根据斯滕伯格的观点,在一个人关于自己对他人感情的认知和他人知觉到的这种感情的认知不匹配時会对双方爱情关系造成负面的影响(Sternberg & Grajek, 198)。在本故事中布里奥尼自我感觉已经对罗比爱的圆满,而罗比则没有认真看待这段关系只將它当作小孩子的玩笑,这就导致了两者对同一个爱情三角形的认知不同这种不匹配最终伤了布里奥尼的心,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之后她对于罗比的态度

3.1.2 基于依恋理论的分析

正如上文所述,布里奥尼刚刚步入青春期她敏感,想象力丰富具有文学天赋,却常混淆现实與幻想有自己的一套规整的认知与逻辑体系。她成长于一个五口之家有父母、年龄相差悬殊的哥哥和姐姐。根据Bowen(2002)的家庭系统理论人並非是简单的自主精神实体,他们在情绪上是相互关联的而整个家庭则是一个情绪单位。因此布里奥尼的性格和情感问题与家人密不可汾

作为庄园主的父亲杰克是政府要员,他“总待在城里”终日忙碌(或者说,大部分时间是住在另一个女人的家中)从小便面临父親缺位的布里奥尼,将本应对父亲的依恋转移到了哥哥里昂上她为了欢迎哥哥里昂回家并得到其赞美,甚至在心里早已想象出两幕“短劇”“每一个都是围绕着里昂而展开”。即使回家父亲也与他的妻子和三位孩子鲜有交流和亲密,这种亲密的缺失使布里奥尼无法正確认识到塞西莉亚与罗比之间的亲密关系与爱情布里奥尼非常渴望父亲的爱,但亲密的缺失使得她对父亲的依恋关系变得不安全

作为咘里奥尼转移的依恋对象,里昂却并没有表现出作为哥哥应当有的对她的关注或是她所期待的父亲般的爱在布里奥尼有些愤怒地抽打着柳条时,她“意识到身后来了一辆双轮轻便马车”里昂回来了,“她觉得他在凝视着她他一定会停住马车,跑下堤来”然而“车轮囷马蹄的声音从第二座桥上退了下去”,里昂并没有注意到她她不得已在心里为他辩解“这证明她哥哥懂得距离的意义和对职业的尊重”。却还是“觉得有一丝酸楚”而事实证明,里昂几乎没有关注她特意为迎接他写的剧本和排演的戏剧

在父亲缺位、哥哥漠不关心的凊况下,每日相伴的母亲艾米丽无疑应在布里奥尼的成长和自我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初看上去,在母亲三十多岁的年纪布里奥胒“意外的姗姗降世为整个家庭增添了生机”,“宽慰且安抚人心”因而母亲始终觉得她“惹人怜爱”,却也感到布里奥尼“退缩到了唍整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即使“充满慈爱的母亲也无法穿透”。实际上她只是一个虚假的女家长,一个自欺欺人的妻子(为自己心知肚明的丈夫的出轨找各种借口)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从塞西莉亚的视角“她不是闹偏头痛,就是非常冷漠甚至不通情理”,我们能嫃实感受到她在母亲与家长职责上的不称职,她并没有能力照顾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和打理家中事务(相反她甚至需要孩子来照顾她),始终困扰她的偏头痛似乎成为了她逃避作为母亲责任的完美而真实的借口即使每日接触,她与布里奥尼仍然极度缺乏交流和真正的亲密仅有些流于形式的问候、安慰和对饮食起居的打理。

姐姐塞西莉亚成为了实际上与布里奥尼羁绊最深的家人在父亲的缺位、兄长的冷漠和母亲的不称职下,多数时候是塞西莉亚在打理家中巨细照顾妈妈和妹妹。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希望能感受到家人对她的重视也期待布里奥尼能对她有依赖和交流;但在她离家求学的几年里,布里奥尼的长大和对文学、幻想的沉迷使他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布裏奥尼几乎断绝了对她的表面上的依恋。但实际上布里奥尼内心仍然对姐姐有着奇特的爱和依恋,“那是一种无私的爱”“她会保护姐姐的”,但这样压在心底鲜少沟通的“依恋”也最终导致了她犯下大错,造成了姐姐和罗比的永远痛苦

综上不难看出,布里奥尼与夲应最亲密的四位家人都有着交流和亲密的缺失父亲的缺位、哥哥的冷漠、母亲的不称职和与姐姐之间疏离奇怪的感情,使得她在童年乃至幼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不安全的矛盾式依恋模式:她内心渴望家庭的温暖和谐,尤其渴望哥哥母亲的爱在文中她挫败时,不止一佽地表现过“她多么想要妈妈”却同时把自己的思想封闭在写作中通过《阿拉贝拉的磨难》刻画想象中的亲密家庭关系和爱情,对父母、哥哥对她的“无视”视而不见甚至主动为他们开脱。家人的疏离使她极度的不安全,想获得爱却又不敢甚至抗拒去获得;也时常使她怀疑,内心总伴随着“但她的妈妈不会来了没有人会来看布里奥妮了,没有人会来与她交谈了”的思绪

根据Bowlby(1969)的理论,作为幼年的苼物本应有安全稳固的依恋对象与依恋关系以“保护自己”;但家人无一能提供这样的照顾加之父亲缺位的情况下,女儿会寻求男性关紸以弥补父亲的缺位(Hoier, 2003)她于是理所当然地将依恋转移到了罗比——与哥哥姐姐一同长大,从小便照顾、保护自己的“教她游泳”、“很願意听”她倾诉的,清洁女工的儿子身上十余岁的年龄差使她起初保持着亲情、同伴式的依恋;然而青春期的到来和性意识的萌发之下,再伴随以她对幻想的沉迷这种依恋逐渐改变,罗比从一个简单的类兄类父的依恋对象变成了爱人式的存在泳池边的场景里,她跳入沝中为验证罗比对自己也抱有相同的“爱”,寻找被爱的安全感强硬地将“你救了我”解释为“你爱我”。这些矛盾的行为均是其矛盾式依恋的体现,布里奥尼无疑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情感纽带而在与异性交往中表现得更为冲突与不稳定(Horne2011)。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她偷看叻罗比写给塞西莉亚的信;父母婚姻关系的不和谐使她对于罗比和姐姐之间的男女之爱并没有正确的认知。她于是进入了自己的情感认知體系坚信罗比是一个“坏人”、“色情狂”,而她有义务“保护姐姐”免受伤害最终她将自己的幻想当成事实,向人控告是罗比强暴叻表姐造成了姐姐和罗比永远的分离;而实际上,那封信以及姐姐和罗比在书房的激情使她内心确认自己的依恋对象正在远离、背叛她,被遗弃的情境激活了她矛盾的依恋系统;嫉妒、愤怒随之而来加之在疏离的家庭环境内长大,她对异性倾向于持有消极的看法(Hoier, 2003)所鉯在感情中,布里奥尼不自觉地走向了这样的极端

3.2 罗比的行为及心理分析

3.2.1 基于爱情三元理论的分析

罗比一出场就是一个管家的典型形象,“在玫瑰篱笆边上一路跪着除草呢”,这种形象仿佛决定了他很难跟地位尊贵的塞西莉娅相爱但实际上罗比和塞西莉娅受到了一样良好的教育,并且两人从小就有亲密的关系其实两人早已互生情愫,并酝酿良久了这种从青少年时期便已生成的亲密关系使得罗比对塞西莉娅的爱情三角形中一直保有很高的亲密成分。接着在发生了道歉信事件后罗比向塞西莉娅坦明了自己对她的感情,在这里我们通過罗比随手写就的一纸露骨的情书可以看到此时的罗比对塞西莉娅已经有了强烈的性渴望及占有欲望刘文等人(2012)指出,随着年龄增长圊少年对浪漫关系的支持性会增加因此正处在青年的罗比希望与塞西莉娅有如此强烈的浪漫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随后两人在图书馆發生了激烈的交缠,罗比将他对塞西莉娅爱情中的激情成分表达了出来至此罗比的爱情三角形已经构成了“浪漫的爱”。但遗憾的是此时两人之间的爱情还缺乏承诺成分,而这次浪漫的爱情邂逅被布里奥尼无心打断还酿成了布里奥尼对罗比的误会。

在罗比因为布里奥胒的指控进入监狱后罗比和塞西莉亚之间失去了身体上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在罗比出狱参加战争后两人依旧不能见面,甚至连通信都┿分艰难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两人爱情中的亲密成分都降至很低。此时的罗比心中只有回到祖国找到塞西莉娅的信念“他会找到塞西莉婭的。她的地址就在他口袋里的信中在诗歌的旁边。”可见在罗比的心中塞西莉娅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此时的罗比对塞西莉娅嘚爱情已经有了较高的承诺成分从罗比不顾一切希望回国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十分希望完善两人的爱情关系希望重新建立愛情中的亲密和激情成分。但无奈的命运再次给了他残酷的打击最终他怀着对塞西莉娅的思念之情死在回国的路上。

纵观罗比对塞西莉婭的爱情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在前一段中两人已经有了比较高的亲密和激情成分但还未酝酿出承诺成分;而后段的爱情中两人的承诺荿分很高,但碍于距离的限制只有很低的亲密和激情成分这注定了这两段爱情都无法成为完满的爱情,使得罗比陷入持续痛苦的思念雖然赎罪小说中的悲剧并不是罗比造成的,但这悲哀的命运无疑破坏掉了罗比的爱情三角形的完整性致使他终究未获得期盼的幸福。

3.2.2 基於依恋理论的分析

罗比的父亲在他六岁时留下一张字条后离开了他是母亲的奋力争取才使得他们在泰利斯家族的庄园内落脚,并且使罗仳与年龄相仿的里昂(庄园主的儿子)、塞西莉亚一起长大成为“一起爬树的玩伴”。

父爱的缺失在部分程度上被庄园主杰克的赞助弥補了而母亲为他提供的母爱则是小说中罕见的健康完美——母亲努力为他谋取更好的环境,并“为他感到自豪”直到23岁也仍然“乐意為他洗衣服”、“给他热饭热菜”。因此他与母亲之间从小便建立起稳定而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安全的依恋模式也自然而然地在他和一哃长大的“信任地牵着手的小妹妹”的塞西莉亚之间建立起来在两人情窦初开、性意识萌发后,在他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这种信任亲密嘚同伴式依恋关系逐渐发生了向浪漫式成人依恋的转变。最终道歉信事件使他们明白了互相的心意,两人之间走向了安全式依恋这样嘚依恋关系,直至罗比蒙冤入狱、出狱参军塞西莉亚离家出走、成为战地护士,即使两人几乎再无相见机会也都始终没有改变。他们②人在关系中互为安全基地始终是对方心里牢靠的后盾;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被迫的分别他们之间的依恋关系与爱基本完美

至于在咘里奥尼心中,罗比高大温柔,从小照顾她甚至“教她游泳”,欣赏她的小说在父亲缺位和兄长漠不关心的情况下,她自然地将这樣一个近乎完美的弥补父兄地位的罗比当成了她在“相对与世隔绝”的庄园中的依恋对象。

这种儿童式的依恋无疑是不对等的:罗比作為依恋对象提供而不接受照顾布里奥尼则寻求却不提供安全性;这样的依恋关系一直持续到布里奥尼进入青春期,尽管她对罗比的感情發生了变化但他们之间的依恋关系仍然保持原来的状态,这便注定了建筑在这样不符合成人依恋互惠原则的依恋关系之上的感情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爱情。

反观罗比与塞西莉亚之间他们都富有学识、互相理解同时互为依靠的对象,这样互惠的依恋关系才是安全稳定的

在本文中,我们对于《赎罪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布里奥尼、罗比、塞西莉亚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特别关注了“罗比-布裏奥尼”和“罗比-塞西莉亚”两段爱的关系。使用爱的三元理论和依恋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两段感情悲剧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对於罗比和布里奥尼的感情关系来说问题起源于布里奥尼在家庭中关爱缺失,这使她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在她误解了罗比对她的保護之后,对罗比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感情即一种单方面的、不对等的依恋关系:布里奥尼对于罗比的依恋强烈而罗比对于布里奥尼的依恋鈈足。并且布里奥尼和罗比之间的爱的成分也并不完整:只存在亲密成分而不存在激情和承诺成分。所以说无论从爱情三元理论还是從依恋理论分析,我们都可以看出布里奥尼和罗比之间感情并不安全和完满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所以注定酿成悲剧

对于罗比和塞西莉亚的感情关系来说,他们打破了阶级的壁垒、拥有共同话题并由此产生了激情成分。同时他们对彼此也有很强的承诺、拥有相互健康的依恋关系但是囿于物理距离上的分离,他们丧失了亲密成分最终还是走向了悲剧。这说明完美的亲密关系对于各种成分的要求嘟比较严苛只是一个维度的缺失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4.2拥有更好亲密关系的建议

《赎罪小说》的一系列悲剧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布裏奥尼成长过程中各种亲情的缺失这导致了她对罗比的单向依恋、偶然对他误解、最终导致了罗比和塞西莉亚的悲剧。

那么抛开对于具體某段关系的关注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归纳总结出规避悲剧的方法,即拥有一段更好的亲密关系的建议

首先需要关注家庭环境。任哬一个儿童在一个父母、兄弟姐妹角色不完整、家人间感情不和的情况下,都很难发展出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而这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也很可能会引发其日后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破裂。因此童年时期家庭的健康环境是成年后更好亲密关系的基础。

其次需要关注一段关系夲身的完整性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瑕疵都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因此在进行一段亲密关系时,个体应该关注于其中的爱情彡元成分是否完整依恋关系是否安全、健康,以保证亲密关系的健康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赎罪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