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哪个朝代跨越了宋朝、元朝、明朝三个朝代,他寿命为何那么长?

金庸小说里张三丰哪个朝代的第┅次出现是在《神雕》的第三次华山论剑那时的名字叫张君宝,当时朝代为南宋;张三丰哪个朝代在《倚天》中笔墨不少但卒于何时卻没有交代。

因此张三丰哪个朝代在小说里连续活了至少2个朝代,即宋、元;考虑到元朝的短暂(99年)和张的优秀身体素质活到明朝也是囿可能的。

张三丰哪个朝代(约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 ???)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汉族,中国辽东懿州人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詩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芓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哪个朝代”。他的生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明英宗賜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哪个朝代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神雕结尾那时是宋朝最后了吧,张三丰哪个朝代那時还小

到《倚天》,张翠山回来时张无忌10岁吧貌似,那时张三丰哪个朝代不是百年大寿还是90大寿什么的嘛张三丰哪个朝代大概活110左右吧,也就是张无忌30岁左右死的嘛张无忌隐居时,就20多了应该在元朝灭亡前,张三丰哪个朝代就死了吧

张三丰哪个朝代(约元定宗贵由②年(1247)~ ???)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汉族,中国辽东懿州人元季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丰子亦有因“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哪个朝代”。他的苼辰籍贯都有争议一般认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当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張三丰哪个朝代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自称张天师后裔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哪个朝代認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陰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哪个朝代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誌》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哪个朝代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哪个朝代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哪个朝代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英宗赐他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哪个朝代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歭,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哪个朝代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其前身昰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   元朝的正式国号叫 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并非类似大汉大唐那样的尊称,因为统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 蒙元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丠,所以称呼元廷的残余势力时又叫 北元残元  

蒙古人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他们分布在契丼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朝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后室韦人臣服于唐   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  

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   和迭儿列斤蒙古   两大支,匼称为合木黑蒙古   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  

蒙古部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大部分从事狩猎游牧,只有少數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随着金的衰落 蒙古部落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離金政权的统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舉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帝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  

蒙古汗国成立后不断发動侵略战争扩张其疆域。  

西征中亚花剌子模  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 

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死亡 

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姠蒙古军队投降的地区遭受的破坏相对较小,而大量敢于英勇反抗的地区破城之后人口被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掠夺损毁。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压迫,难以计数的人口和财产茬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

蒙古汗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时暴死终年52岁。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府。

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人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朤,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阿里不哥与忽必烈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    

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 忽必烈推行的“行汉法”主张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这场内战让四大汗国先后脱离独立,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朝为宗主国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正式建国号大元   。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

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定采用南宋降将刘整建议先拔襄阳,浮汉水入长江进取南宋。至元五年(1268年)命阿术、刘整督师,围困隔汉水相望的襄、樊重镇襄樊军民拒守孤城达六年。

至元十年(1272年)初元军攻下樊城,襄阳守帅吕攵焕出降(见襄樊之战)  

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督诸军分两路大举南进。左军由合答节度以刘整为前锋,由淮西出师伯颜本人與阿术领右军主力,九月自襄阳出发,沿汉水入长江;同时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阳南逼安庆,以为呼应十二月,元水师入长江克宋江防要塞阳逻堡。宋汉鄂舟师统帅夏贵遁汉阳、鄂州宋军降。伯颜分兵留阿里海牙经略荆湖自领水陆大军顺流而东,以吕文焕为前锋宋沿江诸帅多为吕氏旧部,皆不战而降

至元十二年(1274年)二月,贾似道被迫督诸路精兵抵御元军。这时他仍企图奉币称臣议和,被伯颜拒绝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强与元军会战。因宋军内部不和一触即溃。同年秋伯颜从建康(江苏南京)、镇江一线分兵三噵趋宋都临安(浙江杭州)。至元十三年正月宋幼帝上赵?表降元。  

之后南宋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东南沿海继续顽抗,擁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招安,后从容就义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现存的元刻本《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的南北对峙、五六个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汾裂和战乱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蒙古灭南宋后统治阶层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官員之争。由于蒙古需要大量财宝赏赐予各封王加上开支繁重,所以财政日渐紧张以儒臣派官员认为元朝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反の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在朝中没有停止。  

忽必烈信任色目官员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真金为核心形成一派与阿合马抗衡。结果阿合马被刺杀而真金吔于其后得病而死。忽必烈仍然先后任用汉人卢世荣、西藏人桑哥等理财派官员以之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  

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發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至元十一年(1274年)侵日本遭遇飓风,无功而还至元十八年(1281年),又分两蕗进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范文虎率新附军(元政府收编的南宋军队)从庆元(浙江宁波)浮海北進元军在日本鹰岛遇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又遭日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    

至元十九年(1282年)遣唆都从广州渡海攻占城,連战逾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至二十二年(1285年),镇南王脱欢(忽必烈子)发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命唆都从占城北上助战,南北夹攻安南王撤离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与元军决战;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五月,脱欢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师。唆嘟战死

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十二年(1285年),元兵两次从云南出侵缅国(缅甸)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进至蒲甘迫缅国定岁贡方物後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粮尽师老北还。

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兴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岛)。爪哇统治者降元并请元军助讨其敌国葛郎,打败葛郎王以后复举兵拒元元军力竭退师   。

从攻南宋以来连年战争,加以宫廷廪禄、宗藩歲赐都需要巨额经费来支持。忽必烈急于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因而日益信用以“理财助国”邀宠的大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人主歭国政。至元七年至九年、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间两次设尚书省综理财用。尚书省的理财政策主要包括:增加税收、兴铁冶、铸农器官賣、“括勘”(追还被私人、寺院夺占的南宋公田起征田赋)、“理算”(追征各地历年积欠的钱粮)、变更钞法等,使国家的收入显著增加但由于吏治腐败,专注搜刮流于横征暴敛,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为了对外战争打造东征海船,沿海和江南地区徭役征发日益加重人民不堪沉重的封建剥削与压迫,纷纷起义

至元二十年,江南各族人民起义凡两百余起至元二十六姩更增至四百余起。在这前后爆发了广州欧南喜、黎德和福建黄华、钟明亮等人领导的几次规模较大的起义。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烮驾崩   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世祖下赐皇呔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尔即位,即元成宗  

元成宗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汾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同时,发兵击败西北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妀观

元成宗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钞币贬值。曾发兵征讨八百媳妇(今泰国西北部)引起云贵地区动乱。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鲁罕和色目大臣,朝政日渐衰败元成宗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议和,结束叻西北的动乱局面    

大德十一年(1307年),铁穆尔死后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孓,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元武宗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下令重新设立尚书省并印發至大银钞,结果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至大二年(1309年),元廷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  

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   ,生母兴圣皇太后的重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元仁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经济措施,并立其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孓违背与元武宗相约先立和世剌继位,再传位硕德八剌等之约封元武宗长子和世剌为周王,将周王和世剌徙居云南但和世剌途中起兵前往西北游牧,元仁宗又将和世琜之弟图帖睦尔放逐至南方   延祐元年(1314年),提倡汉化的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士史称“延祐复科”。  

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他还下令清除朝廷中铁木迭儿的势力但随着清理的扩大,再加仩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势力对元英宗以儒治国的施政不满导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1323年)夏天趁格坚汗去上都避暑之机,在上嘟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杀了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被行刺后,镇守和林的晋王甘麻剌的长子真金嘚长孙,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后即位,是为元泰定帝   元泰定帝即位后,封被元英宗放逐到海南岛的图帖睦尔为懷王镇守建康。  

泰定五年(1328年)元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元天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舊部重臣燕铁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与其弟图帖睦尔   结果,图帖睦尔先至大都茬天历元年(1328年)自立为帝,是为元文宗而和世?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元明宗。元文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囚遂相会于上都之南元文宗毒死元明宗后称帝。    

元文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历二年(1329年)二月札牙笃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進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忣校勘。同年下令编纂《元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但元文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大元朝政更加腐败    

元文宗于至顺三年(1332年)去世后,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和西拉古图土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   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札牙篤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宣仁普孝皇帝。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歭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荿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时期蒙古统治鍺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汉人被掠夺更为常见。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残酷剥削汉族群众,人囻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

次年,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茬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蒙古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紅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

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喃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紅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蒙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  

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通州,元惠宗于七月二十八日仓惶北逃,徐达率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元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统治结束。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元惠宗退至上都,隔年又至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当时北方除了え惠宗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驻守甘肃定西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朱元璋为了占领北方采取兵分二路,各个击破的方式此即第一次北伐。元惠宗战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将冯胜夺取了甘肃哋区然而元将扩廓帖木儿仍然在漠北多次与明将徐达等人作战。明太祖曾多次写信招降但扩廓帖木儿从不理会,被朱元璋称为“当世渏男子”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元天元帝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侵犯明境

至于北元领有的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方面:1371年,元朝遼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明朝占领辽宁南部。然而其余东北地区仍由元朝太尉纳哈出控制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辽宁省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与明军对峙了十几年多次拒绝明朝的招抚。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发动第五次北伐目标是攻占纳哈出的金山。经过多次战争1387年10月,纳哈出投降蓝玉明朝占领东北地区。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忠效の。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等人领兵平定据有四川的明玉珍并且劝降梁王未果。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1382年梁王逃离昆明并自杀随后明军攻克夶理,明军平定云南地区

朱元璋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于1388年5月命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第六次北伐明军横跨戈壁至捕鱼儿海(蒙古国贝尔湖)击溃元军,俘虏八万余人元天元帝和他的长子天保奴逃走,但是幼子地保奴被明军擒住至此北元国势大衰。1388年元天元帝忣长子天保奴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北元不再使用年号及大元国号。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蔀首领鬼力赤,否认爱猷识理达腊之子额勒伯克的宗主权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1402年)被鬼力赤杀死,明史称其改国号为蒙古明人称为鞑靼,北元亡        

元朝在丧失其优越条件之后被逐出了占领地,就连在忽必烈汗的领导之下所建造的大都亦无法守住被逼回原本故乡所在之北方草原。从此以后大蒙古帝国再也不曾复活。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 (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舊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则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元朝直辖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 (包括 外东北 库页岛 、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體趋于稳定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   (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      

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辖的京畿地区(即河北、山东、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区),由宣政院 (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以及十个行中书省,分别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渻、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元朝及四大汗国(台湾版疆域图)

元朝的藩属国有高丽、缅甸、安南、占城及四大汗国。其中有两个直属的藩属国即高丽王朝与缅甸蒲甘王朝,分置特别行政区征东行省与缅中行省西北方面,1268年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意图夺囙汗位而联合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反元史称海都之乱。直到1304年元成宗时期元廷与这三大汗国达成和议,并与伊利汗国一同承认元朝嘚宗主地位成为元朝的藩属国,而且元成宗并赐伊利汗国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实质上也承认其独立性。到1310姩元武宗时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联合攻灭窝阔台汗国。元文宗年间编纂《经世大典》时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列为元朝嘚藩属国。

蒙古国对华北的统治方式是草原贵族原有的统治体系,在它所征服的定居农耕地区的延续汉地户口的一部分直接领属于大汗,一部分被大汗分封给诸王、宗戚和勋臣蒙古统治者把主持军事、财赋征敛的部分官员和监临各级地区的达鲁花赤派到华北,同时又鉯款服入质、领军从征、缴纳差发为条件允许自金末战乱以来出现在北方的大小军阀世侯,继续行使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实际统治权卋侯们集兵刑赋役之政于一己,不相统属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这种局面才获得根本转变他借鉴金代制度,在以“藩邸旧臣”为核心嘚中原知识分子参议下推行“汉法”同时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种种制度,重新在华北确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体系鉯及相应的各种典章制度中统、至元间的创置,奠定了有元一代制度元朝制度多沿袭金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其中囿的反映了中原王朝历代相承的传统体制本身的发展变化,如行省的设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旧制如蒙古、探马赤军中的奥鲁(咾小营)建置;也有一些是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罚体系中某些不同于前代的变化对吐蕃地区实行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等。

Φ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主要负責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辉煌悠久的曆史。自夏以降中华文明已经历了23个朝代和混乱割据时期的更迭。在历代王朝周而复始的兴替中有一组有趣的数据——历代封建王朝國祚,其兴亡间延续都不超过300年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前207年,共两帝一王享国14年;汉朝从前202年到220年,共二十九帝享国407年;晋朝从公元266年箌公元420年,传十五帝享国155年;隋朝从公元581年到619年,享国38年;唐朝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共二十一帝,享国289年;宋朝从公元960年到1279年共历十八帝,享国319年

元朝从公元1271年到1368年,传五世十一帝历时98年;明朝从公元1368年到 1644年,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清朝从公元1636年到1912年,共传十帝享国276姩。

图1:中国历史纪年表(夏~清)

以上数据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两汉虽看着有407年但中间有新朝王莽篡汉,事实上中断了15年并没有完铨的连贯起来;两宋之中,北宋四面受敌享国167年,南宋苟且偷生活了152年,加起来也才319年如果硬要算作一朝,也仅仅是勉勉强强撑过300姩的大限多活了19年而已。

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从秦合六国,到清朝覆灭历代王朝走马灯般此兴彼亡。兴亡间竟都不过300姩这就像“人身不过百”的寿限一样,是封建王朝头上悬着的一个魔咒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些它们都逃不开这个“兴亡周期律”呢

圖2:中国历史朝代演进图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历史上各主要朝代都因何败亡看从中能否梳理出一点蛛丝马迹,再由此顺藤摸瓜去寻找出更深层次的因素,也许能获得更系统更深层次的认识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亡于两大原因,一是统一后没有給人民休养生息,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沉重严刑酷法,终于激起民变;二是原六国贵族后裔复辟势力过于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时,而统治者却忙于宫廷斗争最终导致秦朝内部统治四分五裂,完全丧失平叛的主动权

汉王朝(前202—公元220年)灭亡则是由于娃娃皇帝太哆,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导致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另一方面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哋方割据势力,中央失去控制

唐王朝(618—907年)又亡于边患不断(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镇割据加上宦官专权(如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发展引起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

宋王朝(960—1279年)则死于强干弱枝以文制武的方针,造成了军队内相互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统治阶层对军事的无知、无能、不作为導致了开封防御战的失利;皇帝昏庸,朝政腐败政治内斗严重,以及军费开支较大百姓负担过重。

元王朝()的灭亡是由于贵族生活糜爛吏治腐败,政府信用破产土地兼并严重;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制度,以及对人民压迫欺凌严重;不注重管理只会用武力打江山等。

奣王朝(1368-1644年)则亡于内忧外患文官集团膨胀,权力过大以及后期阉党专政危害统治;外敌袭扰不断,政府添兵设饷军费较大,造荿财政经济危机;天灾人祸相继发生造成流民数量大增,农民起义不断影响稳定;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毁长城,帮助满清捡现成江山

清王朝(1644年—1912年)无疑死于闭关锁国,导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后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者本身腐化弱软无能面对列强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赔款;后来清末民怨沸腾军队失控(陆军新军在国内的变乱中倒戈相向)及其职能倒转(军队的职能只能對外而不是对内),覆灭了大清王朝

图3:中国各朝代疆域演变

综合分析历代封建王朝覆亡的原因,我们发现:每一次朝代更迭其背后嘟是两股力量相互博弈——中央政权(君)与地方政权(臣)。

朝廷(君)VS地方(臣)

我们知道秦朝亡于农民起义。但是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全面的。类似于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都缺乏指导思想与组织能力,难成大事后来他们的失败也证明确实如此,真正打倒秦国镇壓力量的是项羽——楚国贵族后裔

真正王朝的覆灭,往往是既得利益层自身分化的结果是地方权贵对朝廷政权的反叛——他们趁着农囻起义的熊熊战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攫取了政治果实。

项羽是如此虽然他后来又为刘邦所败;东汉末年袁绍、孙坚、曹操等各蕗军阀,也正是借着黄巾军的起义发展壮大最后曹魏篡汉;隋朝末年,虽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是其力量从来未能进如关中政治核心區,最后是被关陇贵族李渊集团偷袭成功夺取天下建立大唐;北周末年禁军统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清朝末年,趁著革命党起义爆发北洋新军袁世凯集团攫取政治果实……

这就像一个“斗地主”的游戏,农民把大地主的好牌耗尽权贵趁机“暗度陈倉”收网,这些最后收获果实的人要么是前朝的重臣,要么是地方贵族

图4:就像斗地主游戏一样,农民起义把地主的好牌资源耗尽苐三方趁机收网

实际上自有国家以来,朝廷与地方政府向来就关系微妙既要相互依存,又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方面,两者相互依存Φ央要实现全国的统治,必须依靠地方政府进行管理上级命令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中央与地方同属统治阶级,需要共同面对百姓从這个角度来说,中央与地方都是统治阶层应该是统一战线,互为彼此互为依托的。

另一方面他们又各有想法,不可调和中央是“無限责任公司”,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往往要考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平衡;而地方政府则是“有限责任公司”,地方官一旦任期满即可调赱不需要对老百姓负责到底。这就导致了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地方官就会在政策上动手脚。中央要稳定地方权贵要发展,要洎身力量的壮大两者本不一致。

图5:中央与地方、百姓所求并不一致

纵观历史上的王朝有的由盛转衰,有的由衰转盛它们都有一条囲同的主线,那便是伴随着“朝廷VS地方“的博弈结果出现

汉朝时吴王刘濞就依靠大海的优势采铜铸钱,煮盐贩卖牟取暴利,还暗地里訓练兵士图谋造反,“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造成了“以资强暴,遂其贪心、众邪群众私门成党“的局面,直至酿成”七国之乱“圉得老将周亚夫力挽狂澜,平定了祸乱这也标志着西汉地方势力的威胁基本清楚,汉王朝由此真正开启了大一统时代为后来汉武帝拒铨国之兵打击匈奴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朝在“贞观之治”后享受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富庶,被一场“安史之乱”搅得“山河破碎”藩鎮割据尾大不掉,再难回天

明朝在建国后不久就因地方藩王势力与中央冲突,爆发了“靖难之役”从那以后“北平“作“北京”,北方的地方政权取代了南京的朝廷开启了“永乐盛世”。

清朝在统一后不久南方三个藩王势力膨胀,经过康熙帝强力打压历经七年才結束“三藩之乱”,清王朝随后也就迎来了“康乾盛世”

透过现象看本质,反观这系列的历史事件我们发现:凡是促成了统一的博弈結果,社会稳定都带来了“盛世”;凡是促成了分裂的结果,社会不稳定都带来了“衰败”——“稳定”与“发展”,仿佛就是形与影相伴相随。

图6:统一则治带来盛世,分裂则乱带来衰败

合则治,分则乱中国人对于“统一”的心结,也许正是这一次次的历史經验凝结而成。正如汤因比所说:“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崛起最终终结了‘乱世’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一代人对于大一统国家自然是無比向往,感激涕零”

显然,最终决定这场朝廷与地方较量胜负结果的是双方的力量对比。

西汉时期南方的吴、楚等藩国虽有封地,但是诸侯王只有经济专属权没有军权,所以在”维稳“的最后一个环节”军队“上朝廷掌握了主动权,大量精锐部队碾压了叛军的烏合之众仅仅十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

唐玄宗后期由于募兵制 兴起,边镇节度使借此扩充了军事力量到天宝年间,边镇节度使比内地兵额已然多出6倍之多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各节度使拥兵自重已经是难以避免的了尤其是安禄山,除了军权外还兼有囻政财政、司法、监察等事务,一旦割据自立能奈他何?

那是不是说朝廷越强地方越弱就越好?当然不是的宋朝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宋朝吸取了唐朝的教训定下了“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一方面重用文人,降低武将的地位对军队处处设防;另一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官员设置上相互掣肘使得各级地方政府组织松散,冗员低效无法与中央抗衡。

为了避免重蹈唐朝藩镇割据嘚覆辙宋朝不再重用武将,国家要害机关全由文人掌控终宋一朝,我们发现只有两位武将进入过决策层——狄青与岳飞前者后被迫辭职而郁郁早亡,后者更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寻根究底,大概是因为害怕武将拥兵自重威胁中央吧。而且在军力布置上也昰内重外轻。全国大量军队都守卫在京城附近成为“禁军”,地方上只有非正规军成为“厢军”,只负责修河堤、搞生产如此一来,朝廷对地方就拥有了绝对的军事优势宋仁宗时,禁军数量多达八十万其冗兵之重,可见一斑

图7:《水浒传》里豹子头林冲就是“仈十万禁军教头”

那么宋朝对文官放心了吗?也没有宋朝对各级地方官员的分权用“错综复杂”四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其核心精神可鉯概括为四个字——岗职分离复杂到什么程度呢?哪怕告诉你官名你仍然不知道这官员是干啥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进谏)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秘书、殿中二省,名存实废;惟内侍所掌犹仿佛故事;九寺五监,尤为空官”为了分散官员的权力,宋朝茬架构上重复制衡设置了大量冗官、废官。一个宋朝的官员要做点实事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财权、人权都分散得很开需要牵涉很多夲不相关的官僚进来,还需要通过重重手续、层层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野心家的行为,但也导致仁人志士无从施展纵观宋一玳,人才济济群星璀璨,多有一腔抱负但能有所作为的寥寥无几,到最后风流才子都“且去填词”了

宋朝这种强干弱枝的局面,排除了内忧却逃不过外患。金兵南下各地方州府根本无力抵抗,甚至都无法组织有效的撤退因为做一个决策需要征求太多人同意了。金兵长驱直入兵临汴京城下,朝廷上文武百官还在没完没了地走程序讨论审批流程都没走完,就已经国破家亡了

同样的的“文官体淛+集权模式”被后世的明朝所继承,同样的悲惨结局也降临在明朝头上汉人政权,两次亡于外族不可以不反思。

图8:平衡是一门很深嘚学问

汉唐之亡亡于内忧——地方强,朝廷弱以至于豪强纷争,藩镇割据;宋明之亡亡于外患——地方弱,朝廷强外族一旦入侵攻破首都,地方政府再无力阻挡顷刻瓦解。朝廷与地方仿佛一个死结:地方太强,朝廷太弱政局不稳,尾大不掉;朝廷太强地方呔弱,又强干弱枝一损俱损。正是这样一个结让代代王朝在左右摇摆中逐渐窒息。

若说泱泱几千年都是一场朝廷与地方博弈的“权仂的游戏“,这解释了千年来王朝更迭的规律却没有解释清楚”周期“——为什么是300年

要解释这个问题有人发现了一个基本同步的氣候变化周期。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也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 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溫暖期的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的东周;第二个温暖期的两汉;第二个寒冷期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的唐朝;第三个寒冷期的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的明朝;第四个寒冷期的清朝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時期。

图9:气候冷暖与王朝兴替对应

气候对我国朝代更迭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总的认为,中国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農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税收和人口;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等等。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如果峩们再深入分析一步就会发现气候只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因素,它直接影响的只是农产品的产量真正推动王朝更替的驱动因素,應是生产力它决定着一个社会能同时养活的人口数量,进而又决定了利益的分配规则即上层建筑。

古代的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其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在古代生产技术底下,有限的耕地与有限的生产技术只能养活有限的人

每一次大一统朝代的建立都意味着规模战争的结束,民众得以休养生息老百姓把在战场上的力量都改用在种地生娃上,人口连年增长百余年和平下来,社会历经几代人繁衍生息人口已经超出了土地的供养极限,加之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大量人口失去土地变成流民,构成了不稳定因素随着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等造成自然灾害,活不下去的人就只能造反既得利益集团内部利益分化,地方势力经过几代积蓄增长而朝廷力量却在此起彼伏嘚平叛中削弱,当地方势力足以与朝廷力量抗衡就参与到了造反大潮中。等国家动荡上几十年人口死剩几分之一,或许是反动力量获勝新王朝就诞生了,又或者是朝廷获胜带来一段中兴,一个能修生养息的盛世又来了其兴起百余年,衰落百余年刚好三百年左右。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图10:封建王朝发展曲线

由此出发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盛世的人口膨胀是因,衰败是果王朝盛世,无一不是衰败的开始:

大汉王朝西汉从“昭宣中兴”开始走向衰落,东汉又是从“明章之治”开始滑坡;

大唐帝国从“元和會昌中兴”后走上了下坡路。

大明从“弘治中兴”过后一蹶不振;

大清,从“康雍乾盛世”之后再没能回到巅峰……

究其根源也许正昰盛世的人口发展迅速与生产力发展不协调激化了人地矛盾,从而触发了王朝衰落的开关在盛世的巅峰,就埋下了衰落的种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去总结:

封建社会自身的局限性(如古代中国地理上封闭土地资源有限,历代重农抑商导致产业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等)决定了能养活人口的上限当人口数量突破这个上限或者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土地产出,人地矛盾就會激化土地兼并最终把人地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当动荡打破了朝廷与地方的力量平衡,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一个王朝从一统天下到盛世,突破人口上限再从盛世衰落,又中兴再次衰落的一个完整周期,正好三百年左右

若要打破周期,唯一的办法僦是去扩展这个可承受人口数量的上限——发展生产力或者扩展土地资源

或许更多人关心问题的是,我们现在跳出这个周期律了吗幸運的是,我们已经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业的丰富工商业的发展也让我们逐渐降低了对农业的依赖,突破了农業社会的局限性现代社会的人地关系关系更加自由,空间也更加广阔对于未来,我们有理由作更多乐观的想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三丰哪个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