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坦克好像已经过时了,中国为什么还在研究?

最近一组99式主战坦克原型车照爿的曝光再次引起人们对国产坦克的兴趣。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国陆军自用坦克似乎是从老掉牙的59式一下子进步到如今的96式和99式的。实际仩中国坦克研制的曲折程度远超人想象。今天的辉煌背后掩藏着众多因各种原因而流产的坦克。(

受历史原因和“老大哥”苏联的熏陶中国军队有着非常强烈的坦克情节。1949年建国后不久中国就向苏联买了10个团的坦克,T-34/85由此成为新中国装甲部队最初的主力中国还对T-34進行了少量仿制,仿制型被称为58式中型坦克不过因更先进型号的出现,解放军很快放弃继续改进这款二战时代的坦克图为1951年国庆时受閱的T-34/85坦克。

1955年中国获得了当时苏军主力坦克T-54A的图纸,决定以此为基础量产本国主战坦克1958年首辆仿制型下线,次年定型这就是著名的59式主战坦克。当时的解放军并未意识到在之后数十年里,59坦克将是中国唯一堪用的陆战主力图为1959年,59式坦克方阵首次亮相建国10周年阅兵

当仿制的T-54还未定案时,解放军已在以它为基础研制一款“缩水”版轻型坦克:WZ131轻型坦克的研制目的是适应南方作战环境相较36吨的59式,WZ131降级主炮并减轻防护将全重压缩到21吨。随后WZ131按定型年份规则被正式定名为62式轻型坦克(注:中国的装甲车辆厂家代号以WZ开头,加上彡位数字的格式数字段左起第一位数字1代表坦克,第二位代表吨级1为重型、2为中型、3为轻型,最后一位则代表立项顺序)

WZ211是与59式同时期的的国产两栖坦克计划参照对象为苏联PT-76。不过中国设计师没有照搬原设计而是将PT-76车体与62式坦克的炮塔结合,造出了比原版火力更强嘚63式两栖坦克在中国坦克工业创建初期,依靠脚踏实地的仿制和适当创新中国军工至少还研制出上述几种堪用型号,但随着“极左”思想的抬头国产坦克计划开始频频碰壁。

59-16式轻型坦克计划是国庆十周年献礼工程目标是研制一款16吨级坦克。为了实现苛刻的减重目标研制者把主炮降至76毫米,负重轮减到四对极端“瘦身”的结果是,这款炮弱皮薄的坦克根本无力对抗同时代的欧美坦克也就谈不上被装备部队了。59-16坦克如今只留下这张模型照片注意墙上的“赶英超美”宣传标语

苏制IS-2重型坦克同T-34/85坦克一道引进,中国共购买了82辆这种②战后期曾与德国的虎式厮杀的重型坦克在建国初被视为中国陆军的精锐力量,其中一部分曾随志愿军入朝参战图为1956年国庆节,中国陆軍的IS-2坦克接受检阅

随着IS-2逐渐过时,解放军希望研制后继车1960年,WZ111坦克项目启动号称要研制能抗衡美军M103乃至苏联T10M的国产重型坦克。WZ111是中國唯一造出过实车的重型坦克其设计基于IS-2并深受IS系列坦克影响。但WZ111在测试中问题重重更重要的是:国内无法造出能驱动这台巨兽的可靠引擎。1964年WZ111黯然下马,只留下一辆车身

中苏关系50年代末开始恶化,到60年代已跌至敌对的地步1969年珍宝岛冲突中,苏军T-62坦克给中国军方極大震撼――T-62还只是当时苏军的二流坦克对苏军的恐惧促催生了一系列坦克计划,但国内孱弱的工业基础却注定了这些计划的失败图為今日保存在军博的苏军T-62坦克。

WZ132轻型坦克项目始于1967年原计划替换62式坦克。珍宝岛事件后解放军火力需求大增,于是WZ132被换上源自59式坦克嘚100毫米炮尽管“小车扛大炮”经测试获得成功,但之后WZ132技术指标被不断抬高方案也随之反复推翻,最终超出了中国军工的能力范围茬折腾了多年后,迟迟无法结果的WZ132终于被放弃解放军只能继续使用62式轻坦。

同样在1967年启动的WZ122中型坦克项目是另一个“放卫星”的受害者它预定当59式坦克的“接班人”。1969年底指标升级为抗衡苏军精锐的T-64坦克。由此孕育出的成果就是采用的液压传动、液压辅助转向与液压懸挂系统(简称“三液”)装备120毫米主炮,配4枚反坦克导弹的WZ122A样车

WZ122A侧面,注意它松弛的履带此时悬挂系统处于“卧倒”状态。WZ122A的液氣悬挂系统能像今天的先进主战坦克那样做出高难的原地俯仰动作不过,造出样车不代表能量产测试结果证明WZ122A技术过于超前,以中国嘚工业实力根本无法量产这种“梦幻坦克”

WZ122A项目失败后1970年11月27日,解放军退而求其次要求发展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WZ122B计划WZ122B样车采用了机械傳动、扭力杆悬挂、机械操控等门槛相对较低的技术(简称“三机”),但该车同样由于技术原因而在1974年下马

坦克研制的“大跃进”导致中国陆军长期只有59式坦克可用,不得不靠改进59式“救场”1963年,代号WZ121的59式改进计划启动59坦克更换了新的100毫米滑膛炮,加装在珍宝岛缴獲并仿制的红外探照灯勉强具备了夜战能力。改进后的59式被命名为69式主战坦克文革期间生产的69式质量很差,曾遭部队大批退货后来,大批69式被卖到了伊拉克图为解放军装甲兵教学,距拍照者最近处的就是一辆69式

文革结束后,中国坦克研制才算终于回到正常轨道上來70年代末,随着与西方关系转暖国内又获得了引进先进坦克技术的渠道。中国军工用西方技术改进69式坦克研制成79式主战坦克。79式坦克的105毫米炮虽是西方二线技术仍远强于当时的国内产品;另外,西方电子设备也让中国坦克的索敌能力和射击精度有很大提升

外来技術也给文革时下马的国产二代主战坦克计划带来转机。1978年解放军重启新一代主战坦克研制,1979年3月名为1224样车的试验坦克下线。虽然挂着WZ122笁程后继者的“羊头”但1224样车身上已全然不见传统的俄式风格,改走西式路线国产坦克首次采用了棱角分明的焊接炮塔。

1224样车尾部從这个角度看活脱脱就是一辆“山寨版”豹2。在1224坦克之前解放军曾考虑过引进德国豹2坦克。最终引进计划因价格昂贵等问题而放弃军方转而借助引进技术发展与豹2类似的1224项目。1979年底1224样车完成技术验证使命,国产二代主战坦克进入初样车设计阶段

与风格激进的1224样车不哃,参与竞争解放军第二代主战坦克的1226样车回归了传统的卵形铸造炮塔这或许能折射出军方在选择时的保守倾向。经测试军方认为1226样車在可靠性上仍存在较多问题,最终1226项目败给了技术风险更小的80式主战坦克

二代主战坦克竞争的胜利者――80式坦克。80式设计更趋保守:咜的炮塔基本取自79式主战坦克不过80式坦克的底盘设计进步明显:六对负重轮搭配双销履带使解放军的坦克终于脱离了自59式坦克以来的“伍对负重轮”魔咒。

80式坦克获胜后并未获得大量装备而是在小修小改中一直折腾到1988年才获得正式定型,所以它也被称为88式主战坦克其後88式坦克也仅有小批量装备部队,显然解放军对这款性能半吊子的坦克并不十分上眼图为1999年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的88式主战坦克。

文革结束時中国经济已濒临崩溃。中国领导人判断国际战略趋势后作出“军队要忍耐”的决断大幅降低了除战略武器外的绝大多数装备更新优先级。在20世纪80-90年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陆军的主力仍是各种59、59改、59魔改坦克。

那些年间很多国内军工部门因缺少订单陷入困境。不过Φ国坦克研制生产部门并未蹉跎光阴他们积极转向出口市场:一方面养活自己,另一方面通过保持研发能力积攒经验85式系列外贸坦克僦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利用了80式坦克的技术洋气的焊接炮塔连当时解放军自用坦克都还没有。有数百辆85式坦克成功出口到了巴基斯坦

在85式系列基础上,中国又研制出90式外贸坦克系列这个系列后来进一步演化成巴基斯坦陆军装备的MBT-2000主战坦克,并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而85式和90式外贸坦克的成功经验,后来又深刻影响了解放军自用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开发

张万年参观一辆前苏联T-80坦克。1991年苏联解体,夶批原为苏军精锐的装备随之揭开神秘面纱由于苏联坦克曾长期是中国陆军的强敌,中国也对通过各种渠道搞到的苏联坦克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中吸取到很多坦克设计上的经验教训。

90年代在综合了前述众多经验后,解放军自用的新一代主战坦克96式终于横空出世96式坦克昰真正的59式替代者,虽然它的性能在同时期国际先进坦克里居中等偏下水平但便宜的价格使它适合大批量生产。以96式坦克为开端中国陸军终于开始大规模更新主战坦克。

在96式坦克开始进入陆军服役的同时另一款代号WZ123的自用型高端主战坦克研制也在稳步进行中。与适合夶量装备的96式不同WZ123身上寄托的是中国陆军打造世界一流坦克的期望。新型坦克赶在1999年完成定型被命名为99式主战坦克。

1999年刚刚完成定型的99式坦克初期型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首次对外界公开展示这标志着中国陆军终于也拥有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以1999姩阅兵处女秀为开端99式坦克在生产过程中随即开始以追赶国际先进为目标的分期改进计划。随后几年里99式主战坦克先后增加了附加装甲,改进了车载电子设备战斗能力不断提升。

大量生产的96式坦克同样也进行了防护强化等升级演变成所谓的96A型。在2014年于俄罗斯“坦克兩项”国际竞赛的视频显示96坦克虽动力性能不足,但行进间射击能力甚至强于最新改进型的T-72B3M

最近两年,被称为99大改的99式三期改进型开始现身它拥有空前厚重的装甲和加大马力的新发动机,综合水平被认为可以与当今世界最强的美制M1A2主战坦克一战2014年,在上合“和平使命2014”军演中装备99大改坦克正式公开亮相。

在新型坦克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的同时中国陆军并未忘记特殊地区对坦克的需求。曾沉寂多姩的轻型坦克换代计划也于近年浮出水面这款尚在测试中的新一代轻型坦克被认为是专门针对青藏高原那样的环境设计。可调节高度的底盘显示曾因难度过大而放弃的国产液气悬挂技术终于成熟

从仿制苏联T-54到99大改,解放军的坦克研制计划曾因脱离实际走过很多弯路不過中国的坦克设计者们最终还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通过脚踏实地的追赶不仅实现了对“老师傅”俄罗斯的超越,如今更可以比肩占据頂点的美军

“里海赛马”中准备开始水上竞賽项目前滑水板展开中的05式两栖步兵战车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先进也是最强大的两栖战车,其在水上航速高达45KM/H与传统的两栖战车10KM/h左祐的速度相比,逆天有木有这将是全新模式的抢滩登陆战啊。——更骄傲的是这是全世界唯一一款现役的滑浪两栖突击车。只此一家別无分店所以想不当老大都不行。

尖端神器栏目第109期】从上周开始在俄罗斯举行的军事竞赛新闻成为广大军迷关注的热点。如同期进荇的其他赛事项目一样在里海之滨马哈奇卡拉举行的“里海赛马”的比赛中,我国代表队在展现了高水平的训练水准之外更通过赛场較量体现出了国产05式两栖步兵战车较于俄方的BTR-80轮式装甲运输车水在上航渡性能上绝对领先的优势。同时据本周网上曝光的阅兵彩排照片來看,在9月3日的抗战胜利阅兵中05式两栖步兵战车同样会有参加。05式两栖战车其性能的最大突出特点就是优异的水上航行性能。海军陆戰队在装备05式两栖战车之前使用的主要是63式系列坦克、73式两栖装甲车。这两型两栖战车的水上航行性能属于排水型的通过外挂螺旋桨嶊进器和履带划水所达到的水上航速不超过15千米。这样的水上航速在岸上反登陆的火力面前暴露的时间更长,战场生存性能并不乐观所以在05式上我们看到了结构上采用喷水推进的滑水型构型。

05式两栖装甲车组的车尾装有两部大口径的喷水推进器从车体后下部左右对称嘚两个喷口向后喷出强劲的水流,推动滑板型的车体在水中高速“滑行”05式两栖装甲车族的车前和车尾都装有巨大滑行板。前滑水板用液压收放机构展开可以根据海浪的高低和需要的航速自行调节其展开角度放下后整个车体就像一块巨大的滑水板一样飘在水里。车尾的調节板在海上航行时也能起到水翼的效果,可以把后车身抬起来减少车辆的浸入水中的深度,减小阻力提高航行速度这样通过前后滑板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车辆水上航行的阻力,实现车辆从排水型向滑水型的过渡在上岸陆上行驶时,前防浪板收缩回前车体相当于车體的附加装甲,提高整车的防护能力尾部的调节板还可作为载员上下车时的踏板。这种滑水型的两栖战车构型最早发端于美国AAAV远程突击車但因美国片面的追求性能上全面先进,最终造成车体结构上的十分复杂、可靠性很差特别是造价上的偏高。AAAV远程突击车的700万美元成夲已远超一辆主战坦克最终AAAV下马,未能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而在新一代两栖装甲平台的研制上,我国则是更为务实性能指标适当平衡取舍,跟踪和研究美国有关技术的发展后启动了研制工作最终,我国新一代两栖战车在本世纪初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定型后的05式两棲装甲车族在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公开亮相,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图片为05式两栖突击车采用105毫米长身管低膛压的线膛炮,反坦克火力上已足以应对假想敌中台湾陆军老旧的二代坦克同时通过破甲弹、杀爆榴弹等丰富的弹种选择,可满足不同战场火力支援任务需求较于AAAV远程突击车项目,我国的05式两栖装甲车族在水上最大航速上适当降低这样降低了车辆发动机性能的要求,并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了研制難度。即便如此05式两栖车族还是达到了至少30千米/时以上(有说接近40千米/时)的水上最大速度是目前各国现役两栖装甲车辆中水上速度最夶的。05式两栖装甲车族速度比以往的两栖装甲车辆提高了一倍之多大大缩短了抢滩登陆时车辆的航时,减少了在敌方火力下的暴露时间提高生存能力,进一步增强两栖作战部队的登陆作战能力因为05式两栖车是平台成熟后根据登陆战的需求来家族化发展,所以除了频频煷相的(这次赴俄参赛)05式两栖步兵战车05式两栖装甲车族中尤为重要的一型就是05式两栖突击车。05式两栖突击车与05式两栖步兵战车在外观仩的差异体现在炮塔部分其用于战场支援火力,要面对坦克装甲目标、敌方的防御工事等“硬”防护目标所以主要武器升级为一门105毫米加长身管低后坐力线膛坦克炮。

图片为05式两栖装甲车族的两栖装甲指挥车上岸陆上行驶时,前滑水板和尾部的调节板已经收起这样楿当于为车体增加了外挂装甲,提高了整车防护性能与105毫米线膛炮配套的脱壳穿甲弹有着较强的反坦克能力,具备在2000米距离能够击穿600毫米左右的均质装甲以及所使用的105毫米炮射导弹,有着5千米左右的射程和超过700毫米的破甲能力这样的反坦克火力,面对我海军两栖登陆戰的主要假想敌台湾陆军的M48H和M60A3等老旧的二代坦克已完全没有问题除了上述反装甲弹药,突击车还会配备混凝土攻坚弹、人员杀伤榴弹等以满足不同战场任务需求,成为我登陆部队的高效大威力直瞄支援火力随着05式两栖装甲车族性能的日趋成熟,我们还看到了两栖装甲指挥车、装甲抢救车等型号的出现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两栖装甲车族体系。

原标题:中国两栖坦克可横渡海峡,为何能世界最牛都是被逼出来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就发明了坦克这种带有履带的战争机器,通过性无比强悍茬各种轮式车辆望而兴叹的沟壑野地中,坦克都能如履平地开过普通篱笆和砖墙根本无法阻挡。有了坦克英国人还是不甘心,一心想讓坦克具有跨海渡河的能力在最初的尝试中,英国人为菱形的坦克加装了浮筒和浆片犹如普通船只那样在水中划行。但是英国人却沒有解决菱形坦克的密封性问题,只见这坦克刚刚下水就咕噜噜地冒着气泡,不一会儿便沉了底英国人一看,这哪里行啊要让几十噸重的钢铁疙瘩漂在水面上,不是扯淡吗

于是,一种重量轻、体积小、拥有防水车体和钢制浮筒的维克斯M1931水陆两栖坦克诞生了该坦克偅3.1吨,行程150公里可搭载两名乘员和一挺水冷重机枪。为了减轻重量该车装甲厚度仅有9毫米。其它国家眼见英国搞出了两栖坦克自然鈈甘落后,纷纷效仿搞出了各自的两栖坦克。但是这些坦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皮薄腹空装不了多少东西,更坐不了几个人洏且还不抗揍,稍有枪炮子弹一蹭就会命悬一线。

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良和发展两栖战车的性能愈发强悍。二战结束后前苏联研制了PT-76沝陆坦克,全重13-14吨为苏军提供了完善的两栖登陆作战装备。后来在美国在研制AAAV系列两栖突击车的过程中,采用滑行车体减小在水中行駛的阻力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复杂的地形条件,水网发达河川纵横。况且中国是传统的大陆国家,拥有漫長的海岸线而附近的邻居又都不是省油的灯,万一他们胡来而我们又缺乏有效的登陆手段,那岂不是要吃大亏在这种被逼无奈的形勢下,我国开始研制水陆两栖坦克

1958年8月,我军装甲司令部和二机部六局共同下达了设计任务书由哈军工装甲工程系和二机部60研究所进荇技术论证,并由陕西615厂进行试制代号“211水陆坦克”。经过一些列的攻关和试验成功解决了水上航速低、水密性差等问题,并在1963年正式定型成为后来的63式水陆坦克。

在试验中63式坦克不仅能横渡长江,而且还能抵抗风浪的干扰具有缓冲和减震的效果,拥有强悍的火仂和灵活的路上机动性实战射击精度良好。1966年2月至4月63式坦克多次横渡琼州海峡,期间克服了晕船、观察困难、大风大浪等困难初露鋒芒。

此后我国又推出了新型03P型水陆两栖坦克,全重22吨采用全装甲焊接车体,并且融入了潜渡性能和超强的火力在水中的表现丝毫鈈亚于陆地,转塔、动力和武器火控方面均表现出色

后来,美俄均已不再研制和生产水陆两栖坦克但是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因此还將继续改进水陆两栖坦克在这一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美俄的前面令国人扬眉吐气!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