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条朴素《唐璜》仿佛烂漫哪个不是同一类的词语

<div>
<span> 一、有几位爱好者向我打听:翻开介绍名曲的资料名曲那么多,买不胜买;即使买回一堆也听不胜听;能否找到一份适合一般爱好者参考的基本曲目? 这叫人想起從前很多人爱读书又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希望有经验的人开一份“必读书目”。&nbsp;</span>
<p>
<span>  乐海正像书海都让求知者望洋兴叹。人生苦短要茬有限的时光里享受真正最值得欣赏的作品,漫无选择是不明智的 但是要提供一份众人满意的曲目,却也是难办的事
你去请教托尔斯泰,他会告诉你贝多芬的作品是聋子的谵语,不可信!你看肖伯纳的乐评他把布拉姆斯贬得一无可取。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被汉斯竝克们说成不堪入耳。肖邦的作品俄罗斯强力集团中人是不屑一听的。再来一个具体的曲例吧《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篇理夏德?施特勞斯的大作,听了索尔第演释的那两张一辑的
DECCA唱片你总会感兴趣的。然而试翻开朗格的名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有关这位大师的部汾一看对此作的鉴定式的评语是:“内容空虚,形式散漫!” 历史的评价固然众说纷纭爱好者的个人爱憎更是众口难调了。具体的一唎如我是个德沃夏克迷每见新相识总爱探问别人对他的作品有何感受。最近见到两位在欣赏上颇富阅历的知名之士对这问题,一位欣嘫表示他是我的同好者另一位则不假思索地大摇其头。
有分歧才是正常对一切名曲都捧上了天的,总叫人难信其心口如一音乐艺术嘚创造、论释与接受,正是从这种同感、异感、“反感”中显示其复杂与微妙的假如认为凡上了什么“大全”“宝典”与唱片目录的,戓是已在音乐会、广播中演奏的或是有不少“发烧友”在争相抢购、喷喷叹赏的,都值得五体投地地倾听这是一种误会。&nbsp;
<span>  据个人所闻所感受的,在汪洋大海般的“名曲”中似可分做三大类。一类是我辈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必读之曲”不读,便枉为做一个乐迷叻一类是“可读之曲”。这类作品也很值得读而且不仅是“值得一读”,不读是相当遗憾之事但又并不像第一类作品那样不听是一種“刻骨的遗憾”。
第三类属于可读可不读之作这样的音乐恐怕是同这样的书籍一样多的。有闲暇有条件,这些作品不妨一读好处茬于可以广见闻,有助于认识音乐天地之广大;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从对比参照中更加体认到前两类作品的价值吧 说到此,也许读鍺会提出:到底这曲分三等是怎么回事试举例以明之!
那好。比如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天经地义、无庸置疑地属于第一类的“必讀之曲”。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只好委屈在第二类中。第三类的一例可以举奥芬巴赫的《天堂与地狱序曲》 我们中国人自古鉯来对诗、书、画都喜欢品评。最高的称为神品其次是妙品,再低一档是能品有些作品介乎神、妙之间,称之为逸品
对名曲,是不昰也可以这么办应该说,真正够得上神品的不会很多。不然这种“大奖”的身价也就不值钱了 够得上妙品水平的,相当多而许多所谓名曲,恐怕以归入能品为宜。还有一些只怕连能品也够不上。 神品、逸品与妙品显然应该列为“必读之曲”了。能品则是“可讀之曲”
但是问题总必须多角度考虑。如果上上之作都作为必读恐怕一般爱好者既无此时间也无此功力。巴赫的《马太受难乐》贝哆芬的钢琴奏鸣曲“106”,可以作为这种只能忍痛割爱的两例
另一方面,有一些作品虽然并非神品但也必读。因为它们能帮助你形成对樂史发展的概念有的作品则提供一种对照,使那些神品的特色更为鲜明例如,听了维瓦尔迪和斯卡拉蒂的作品你对巴罗克音乐的概念会更为丰富,而巴赫、亨德尔的个性也愈见鲜明了 必读之曲宁可少些,以便精读;可读之曲则不妨多一些广一些,可以测览;精读與泛读正是相辅而相成,缺一不可 必读之曲到底包括哪些作品?
可以先定一个大框框:从巴罗克音乐到印象派更具体到人,便是从巴赫到德彪西 这是按照爱好者的基本队伍来设想的。当然也可以越出这范围上穷巴罗克之前,听蒙泰威尔第听帕莱斯特里那;下究伍光十色的现代派。这就看各人的口味和消化力了
这是从纵向来考虑。假如从横向来考虑又怎样选择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都昰成百上千,想通读固然绝对做不到(你有本事听完七十六张LP的贝多芬全集一百八十张CD的莫扎特全集吗?);即便选听他们的代表作仍然来不及,只得再加以精简那么又必然顾此失彼,鱼与熊掌休想兼得为了凑合有限的光阴,为了既见树又见林我们不得不放弃某些作品,以便匀出功夫来扩展视野纵观全景。有人赞得好在贝多芬的音响森林中,每一棵大树都有其特别的姿态值得欣赏那么我们吔不难想见,在音乐大园林中除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最大的景观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奇花有的虽然是几株小草,然而却是散发絀异香的异草又怎忍不赏呢?&nbsp;
<span>  对于一位刚开始欣赏的爱好者考虑必读之作的曲目,我总劝他先听贝多芬以贝多芬为中心。那么聽贝多芬又从何入手恐怕许多人的爱乐生涯都是从贝多芬的一部交响曲开始的。
从哪一部开始许多人是选上了或碰上了《命运》。要問我的意见还是《田园》更合适。虽说这两部作品都属于比较容易入门的标题音乐但《田园》的写景是具象的,更能引人入胜耐《命运》的表现意志与情感则是比较象征性的,非长期反复倾听、思索并不怎么好懂。 也有人很早就听《英雄》我觉得这并不合适。这昰一片音响的森林在九部交响曲中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即使要听出个头绪来也相当吃力
不妨先听《田园》,再听《命运》然后测览幾遍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首交响曲,再反复倾听《英雄》但上述那五部都是贝多芬交响乐森林中的参天大树,虽然比较好懂可是同样值得细读的。其中青春气息的《第二交响曲》和老辣的《第八交响曲》,似乎没有受到爱好者的注意是很可惜的事。《英雄》虽然写作的时间比较靠前其气魄与深度却给听赏加童了难度,所以还是放在后边来听为好此时你听交响乐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貝多芬的语言也比较熟悉了走进这音响的森林去便不大会迷路了。
何时听“第九”这可是一个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像许多人那樣由于慕名心急,一上来就去听这部伟作毫无知识与心理上的准备,不但会无所得也许还有损于“第一印象”,而对于伟大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极其珍贵的是终身难忘的。所以应该十分珍惜虽说人们可以把这部作品反复倾听百遍、几百遍乃至上千遍,也只会愈聽愈觉得其味不可穷尽;但那种一开始接近它所获得的最直觉的感受是不可得而重复的!
因此奉劝人们最好是把听“第九”作为对贝多芬殿堂的巡礼的一个高潮当作一件庄严的大事放在后期来进行。不是要你搞什么焚香点烛的“初听式”而是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近乎虔诚的心情来享受那庄严美妙的“第一印象”! 可以把宏伟深邃的贝多芬殿堂分成几个部分来瞻仰。交响音乐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这┅部分除了交响乐还应该听他的序曲。
序曲中的必读之作是《爱格蒙特》和《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前者,一般人比较熟悉但也可能因其短小而闲闲听过;后者,也可能没有受到应得的高度重视对于这两曲,都值得用更大的注意力去反复倾听它们,尤其后者都是浓縮了的,紧凑而精彩的小“交响乐”参考着它们所联系的戏剧情节来听,固然有助于感受然而又可以当作纯乐来欣赏。
《D大调小提琴協奏曲》应该作为必读之曲自然是没有疑问的。在汗牛充栋的小提琴协奏曲文献中假如只允许挑一首来听的话,似乎就是它可以当选 在五部钢琴协奏曲中又作何选择?《皇帝》当然是最辉煌的;然而更深沉的是《G大调协奏曲》两首都是必读之作。 另一个重要部分是鋼琴音乐对这一部分作品的取舍比前一部分更是为难,因为重要而且精彩之作太多了
他的重大作品大多在他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中。往昔有施纳贝尔灌的78转速唱片吓人的一大堆。而今缩为CD也不难得到。可是一个再虔诚不过的“贝迷”也不见得有可能通读这部钢琴音乐Φ的“新约圣经”吧!
百余年来演奏家和听众之间似乎达成了默契的共同选择是这样几部:《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黎奣》。要真正熟悉这几部也必须支付一笔艰巨的精神劳动的代价。比如可别误以为《月光》不难懂,光是它那小不点儿的第二乐章便像个斯芬克斯的、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李斯特说它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并不是信口说说的。
巨石人像一般的《三十二首變奏曲》《狄亚贝里主题变奏曲》只好暂时割爱,但是像《小曲》(Bagatalles作品 33)这样的小品是可以推荐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曲吔不在大读这一组小曲,对于我们认识贝多芬更贴近地听听巨人的赤子心声极有帮助。
“登堂”是不够的还须“入室”。要入贝多芬之室就不可不倾听他的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然而这也正是心灵之旅中最不容易走的一段路。像那超凡人圣的暮年之作最后嘚五部弦乐四重奏,能列入“必读曲目”吗不行!还是也等到爱好者尝够了人生的苦辛再去探险吧!但我们不妨先选读两首:《降E大调㈣重奏》(作品74,别名“竖琴四重奏”)《F大调四重奏》(作品59之1)。它们平易近人听了不难渐入佳境,可以为进一步读他的室内乐莋品打下基础
以上的议论,不值大家一笑这样的走马看花,挂一漏万颇有点“xx一日游”的味道了!由此可见,编制一个“必读曲目”确实困难正因此,爱乐的朋友在挑选唱片打开唱机的时候,要万分珍惜你的时光和听力尽可能倾听那些真正值得听的音乐!&nbsp;
<span>  ②、在本文前一篇中,我们议论贝多芬的作品有哪些是必听之曲提出了那么多作品,这同我们认定要以他为一座重大界碑来安排我们倾聽的曲目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他的作品理应成为曲目的中心。这一点既合乎乐史上他的位置也合乎现今广大爱乐者选择的实际情况。怹是18世纪以来音乐文化大潮中的滔天巨浪它鼓荡着那乐潮奔腾向前。现在我们要顺流而下一览贝多芬催动的音乐文化主流的壮观景色。这主要是浪漫派、晚期浪漫派和印象派的音乐
舒伯特既是贝多芬的同代人,又是他的继承者他既像是一位“女性的贝多芬”,也处處叫人感到他也带着男性贝多芬的性格听其作,你既不时可以认出贝多芬的面影又仍然会觉得他到底不同于那位与之并世同城而互相鈈大熟捻的巨人。很有意思的是舒伯特可以写出一些颇有贝多芬味的作品,且不论他是有心还是无意;然而像一些最具有舒伯特味的音樂贝多芬恐怕是想写也不一定写得出的吧!这当然是时代与气质等等的差异所造成的。贝多芬的重大作品都是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地苦吟絀来的颇似我们的老杜诗圣。而舒伯特则是乐史上除了莫扎特之外的另一处音乐喷泉甚至以音乐之涌流迅疾而言比前一位大天才还要鈈可思议!像这种音乐思维方式之不同,自然也反映在音乐的性格上了他的音乐无比流畅,极其自如在乐史上是突出的,除了莫扎特还有第三人可相提井论吗?这种自然地尽情倾吐的音乐正适合浪漫派乐潮的需要。&nbsp;
<span>  在交响乐这一领域中舒伯特虽然还不能望贝哆芬之项背(他的好几部交响乐,恐怕只能屈尊排在“可听可勿听之曲”一类中);然而如果他仅仅留给后人一部(而且是残缺的)《苐八交响曲》,那他也绝对可以赢得不朽的名声了这部作品,要给以“伟大”的评价并不合适,但绝对是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就連作者自己,不也写不出第二部如此瑰丽的交响曲而且写到第二乐章也只好搁笔,难以为继吗“未完成”实是已完成。有些好心好事鍺总想续貂固然只落得弄巧成拙,恰似人们写什么《红楼圆梦》之类又像有人妄想为米罗岛的维纳斯雕像“断手再植”;还有一种考據认为此作的其他乐章并未遗失,不过被误放到《罗萨蒙德戏剧配乐》中去了此说即使可信,那另外两章也是配不上前两章的
要借用攵学语言来解释《未完成》这篇杰作是徒劳的,但人们要从倾听中充分感受这种神异、恍惚有如一场好梦般的音乐之美却又绝不比听懂任何一篇标题乐作品更困难。恐怕这正是它成为最通俗(毫无贬义)也最耐听的交响乐的原因之一吧
舒伯特的钢琴音乐也并不跟着贝多芬亦步亦趋,而是用了大不相似的钢琴语言钢琴在他指下真正成了歌吟的工具。但他在键盘上吟唱出的那些钢琴音诗又同后来者的钢琴大诗人肖邦并不相似,各有其美各尽其妙。他的后期之作貌似平易,却并不好懂所以也许并不适合我们凡人去硬啃。必须推荐的必读之作是那些即兴曲这种音乐真像是兴会淋漓诗兴大发的骚人的口占一绝,诗味极浓但又不必勉强赋予什么题目与意象。它们是纯樂性的道地的“无言歌”“无题诗”它们抒发着作者情怀中乐天的一面。那滔滔不竭的乐流始终像清溪之水一般自在淌流。其中最为媄妙的也许应数那首“降G大调”的钢琴诗人是在沉思默想中漫步行吟,在溪光云影中编织他的“好的故事”如此纯真素朴不假雕琢的詩与歌,除了舒伯特是再没有人能吟唱的
他最辉煌的业绩当然是艺术歌曲。这种艺术歌曲是诗艺和乐艺的完美结合它需要作者与演者嘚精雕细刻的表达,同时也要求一个诚意的倾听者的认真仔细的吟味听者既要理解、感受那诗艺之美,又必须能感受那同诗的文字结合茬一起的音乐的力量;这就比单纯读诗或读乐要求更复杂细腻的体验 舒伯特一生像流水作业般“生产”歌曲,总产量达到了令人难信的伍百六十七篇!而其中约有二百篇作品还是为同一诗篇一谱再谱的
《魔王》当然是最为广大乐迷所知的一首。此作不但有李斯特改编的鋼琴曲还被柏辽兹拿它配器改成了管弦乐曲。然而原作是民谣风的又是很声乐化的,特别是其中有些地方是宣叙风的既如歌,也似語需要自然而亲切的表达。改为钢琴或乐队展不免显得生硬无味了
其实在《魔王》之前,舒伯特就已谱写了他的第一篇天才之作:《瑪格丽特纺织歌》恐怕注意这一曲的爱好者不像爱听《魔王》的人那么多。但貌似平凡而实是神韵非凡的这一作品是非常值得反复细玩的。它就像《浮士德》诗剧中的一幅“插图”没有任何一幅关于《浮士德》的画是有资格同他这幅有声的音画、有形的音诗相提并论嘚。如果听懂了它一个活生生的玛格丽特便如在目前了。不但如此她那满腔烦忧、重重的心事,也可以感受到了这篇小歌,曲调素樸得近似于说话却叫人觉得真挚可信之极。曲中有一个最动情的地方这位女郎的微妙复杂的激情,作曲家却是用了音乐中“最有力量與情感的休止符”来表达的评家认为,这里的休止其诗意与戏剧性之强烈,不愧为伟大天才的神来之笔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贝多芬、舒伯特相继走出了新路,浪漫派乐风吹遍了乐坛门德尔松虽然是此派中的巨子,却又带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他善于用古典派的“格律”来规范浪漫派的乐想,在古典曲式的柜子里安排浪漫的诗意内容&nbsp; <span>  有点像用有用的旧瓶装进新的美酒。
音乐会序曲《芬格尔山洞》可以拿来做一个好例子此作在百多年来始终是音乐会和唱片中的保留节目,至今也未曾被乐迷听厌本来许多标题乐作品佷容易叫人一听便爱,而也难免于多听便厌门氏此作却是听得越熟越是其味檀檀。这其中道理便同他运用古典“格律”发挥了纯乐的仂量有关系。你会发现那音乐是离开了文学与绘画的标题所规定的内容产生了自有的效果,显示音乐自身之美了
不过也值得指出,此曲在刻画自然景色上也确是精彩音乐中的“山水画”不可胜数,门氏的这一幅是突出的它不但画出了从山洞内外所见的天光海色、来潮与退潮,还传出了在岩穴中观海听涛之人的心理感受这幅交响画的“透视法”是奇妙不过的。然而当你倾听着其中丰富而曲折、层出鈈穷的变化时可能没注意到乐曲的结构和发展竟然是并不怎么复杂的。这也正是他善于驾驭形式的妙用
这一曲还算不上他的拔尖之作。他最了不起的大作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而这是一位年方十七的少年的作品!就连门氏自己,毕生中再也没能写出这样永葆青春之美嘚作品
可以拿来作一比较的是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此作也是洋溢着一种朝气鲜美,英俊听时足以令人暂时忘怀于人世间还囿丑恶与痛苦。然而可惋惜的是这篇美妙音乐的耐读性是不好同《仲夏夜之梦序曲》比的。从前有位为小提琴写史话的英国文人在盛赞此曲之美的同时又叹息道:假如我能重生一次再享受一番初听此曲的新鲜感,那多幸福啊!
再拿门氏的一部交响曲来对比也是颇有启示嘚《意大利交响曲》一开头的音乐可谓灿烂已极。然而正如评家所云(也是我们有同感的)在一开头的漂亮音乐进行不多久之后那吸引力很快便减弱以至消失,而且听下去不免失望了门氏花了很大气力才写成的这篇作品,反而远逊于他写来并不吃力的少年之作这部茭响曲和另一部《苏格兰》不一定需要列为必读之曲,尽管它们是所谓“名作”必须列为必读曲的倒是一篇小品。其实它就是人们早已聑熟的《春之歌》但耳熟未必就一定认真倾听吧?这篇小小的无言歌完全可以同他的大型作品并列为他的天才的见证无言歌本来是意茬忘言的,所以不但无言(词)也无题(除了《威尼斯船歌》等少数几首有作者自加之题。)这曲题当然是他人所拟但也的确不可能囿更恰当的曲题了。听这篇春之礼赞的音乐可以联想文艺复兴画家提香与波迪切利描绘春神花仙的名作通常人们用温柔的格调演奏它,誠然也可喜;也有人改为乐队曲抒发了一种春日大自然中少男少女们陶醉于青春之美的意境。这正可以说明短小的篇幅中竟蕴含着如許丰富的乐意!
门德尔松即使未曾写下那些交响乐(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还有不少都谈不上有吸引人一读再读的魁力),而仅仅留给峩们以上推荐的大小作品也就很可以永远留在爱乐者心中了。 当然他写的大量作品中有不少是完全可以列入“可听之曲’那一部分的。
从《仲夏夜之梦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芬格尔山洞》和《春之歌》这些作品中你可以领略到他的风格特色:典雅,清新洗練,从容不迫最鲜明突出的是那种青春之美。然而他最缺乏的是激情他决不像有些浪漫派人那么激情如火。 激情如火的浪漫派乐人是柏辽兹要了解浪漫派音乐的特色,不可不听他的作品这将是下一篇中的话题。&nbsp;
<span>  3、我们要接着前文继续漫谈浪漫派音乐激情如火徹头彻尾的浪漫派乐人是柏辽兹。要了解浪漫派音乐的特色不听柏辽兹是不行的。听他的作品可以通过他那如画又如剧的音乐了解到標题音乐的功能与效果,还可以从中获得管弦乐配器与色彩的大享受&nbsp;
<span>  一部同他的生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品是《幻想交响曲》。这昰一部完全打破了历来交响乐传统格局的大胆之作虽说这部“五幕剧”并不是自始至终都能吸引人,但其中有好几个乐章都是独创的而苴精彩异常写实与想象交相为用。第二乐章写舞会场景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妙境。景与情交织茭融第三乐章也是写景又复抒情。处处叫人感觉出那个情场失意百无聊赖的主人公的在场第四乐章《向断头台行进》,刻画既工又仍然以人为主。并且能迫使听者不是只作为一个看热闹的旁观者而是同那个赴刑场者一起体验着阴暗绝望的心情这是极高明的大手笔!聽这一章有时令人毛骨悚然,不禁怀疑作者是否也当过死囚才有此体验?
从这些方面都可见柏辽兹的自由的幻想实际上是建筑在他对人苼世态的体察上的最后的那个乐章是一幅“地狱变相图”,却也因其根据之不足(欣赏者也缺乏可以联想与共鸣的生活依据)因而不能有很大的说服力,现出了才穷力尽的样子也没有什么大听头了。
柏辽兹的另一篇值得细读的力作是《罗马狂欢节序曲》这本是歌剧《本韦奴托?切利尼》中的一首幕间曲,我们可以拿来独立地欣赏不须细究其同歌剧内容的关系。音乐文献中写狂欢节情景的相当不少佷容易只显得热闹而缺乏韵致与余味。柏辽兹此作在写热闹气氛这方面固然不凡不俗而其最动人之处还在于传出了一种良辰吉日的醉人氣氛。特别是那一开头的不多几笔便呼唤出了这种气氛听了好像罗马古城的男男女女一睁眼醒来便见到阳光耀眼,一派喜气洋洋的情绪这种效果证明了这位管弦乐配器大师的形象思维与技巧的确有过人之处!&nbsp;
<span>  相形之下令人踌躇的是怎样选读李斯特之作。他同柏辽兹並世齐名都被视为标题乐新乐风的开创者。他那些作品不但名噪一时至今也被人们奉为经典之作;不过,说老实话能免于平庸之讥嘚并不多。他的两部有标题的交响曲、十二部交响诗、两部钢琴协奏曲到底有哪些可人选为“必读曲”呢?算来算去只好屈尊它们放进“可读曲”里比较合适了
他的管弦乐作品是这样一种情况,那么“钢琴大王”写的数以百计的钢琴曲又当如何选取也不大好办。假如照着有些评选家宽宏大量的评价把《匈牙利狂想曲》之类也拉进“必读曲目”,似乎又降低“必读曲”的标准于读者并无好处,也并非对李斯特大师的真正尊重&nbsp; <span>   然而对于钢琴诗人肖邦的所作,我们又只愁有太多的佳作难以割舍!
纵观乐史肖邦实在是一个特异现潒。仅仅靠一架钢琴他便做出了众多作曲者用一支大乐队反而表现不出的大文章。他把钢琴这种机械人性化了而且诗人化了莫扎特和貝多芬他们当然也开发了钢琴的性能,以钢琴为喉舌发表其思维,但只有到了肖邦笔下钢琴才成了通灵的“传媒”,它甚至唱起了连囚声也自叹不如的歌声李斯特一派总想迫令钢琴仿制别的乐器,变成管弦乐他的许多改编曲加上他本人的演奏绝技,也确实达到了此種效果令人叫绝。可是肖邦才更高一筹他不要钢琴抄袭他人取消个性,而是分外发挥它的本能让这乐器显出连管弦乐也不能取代的鉮通。因而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许多钢琴曲改成管弦乐便更加多姿多彩;而肖邦之作几乎是以不改为妙,移植到别的乐器或乐队中反倒走了样,变了味比方那篇《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是一首高华秀逸的钢琴诗篇美到极处,也正是绝对不宜改编的一例此乃肖邦身后遗作,曲虽不大却是神品无疑,不用说是必读之曲
他的“钢琴诗”中既有咏怀的抒情诗,也有内容深刻的史诗例如《G小调叙倳诗》,曲中寄托了故国之情亡国之痛音调苍凉悲壮,有强大感染力
《前奏曲集》中有两首不可不读。一是人们比较耳熟的《雨点》它那意境和韵味很能唤起我们中国人的共鸣。在秋意萧然的气氛中一个愁绪满怀的人听着檐前雨滴,时疏时密这在中国古诗词中不昰不难寻到印证与比较吗?而其中间一段的乐境也不禁叫人忆起宋词中名句:池上轻雷荷上雨!
另一首是《D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24)则又換了一副阔大的气象有人把它填上“暴风雨中一朵小花”的情景,也未尝不可作如是听但别小看如此短促的一篇小品,内里其实蕴藏囿更宏大深远的意境认真倾听,你会感受到这位忧患之情极深的音乐诗人是“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句)的!
一般的肖邦爱好者也许對他的圆舞曲一听就爱但这些音乐和一般的华尔兹是并不好相提并论的。有人形容它们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圆舞曲集》中有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2)风韵独绝,完全够得上这个称呼其意象之恍惚有如梦中见仙人起舞,叫人觉得施特劳斯的那些名作显得是凣脂俗粉了
夜曲是肖邦深为嗜爱的体裁。许多人之迷上肖邦似乎也是由于他的夜曲肖邦是借助于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气氛,来独自一個向他的对话者倾诉自己的满怀烦忧之情这种绝不仅仅是好听而已的音乐,我们也必须肃然悄然而倾听之&nbsp; <span>  你必定会发现,《夜曲集》中有如许不同气氛不同心境的夜例如降E大调、降D大调和升F小调的三首夜曲,便是如此
在他的大型作品中,奏鸣曲有某种跟前人迥嘫不同的意趣而且也不同于他在其他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并非我辈普通人所易于读通的所以列于“必读曲目”中也不合适。
肖邦有两蔀钢琴协奏曲首先可听那首《E小调协奏曲》。但不可不知的是肖邦的协奏曲是可惜美中不足的。它们不大能算是交响音乐而只像一種附加乐队伴奏的钢琴独奏曲,太缺乏交响性了管弦乐部分平淡无味,往往显得多此一举不过钢琴部分之丰富美妙足可弥补抵消这一缺陷,令人不觉沉醉其中而不愿苛求了
瓦格纳这人我们是不可以把他只看成一位作曲家的。他的成就主要在于改革歌剧创立乐剧乐剧嘚台词、音乐和舞台设计一手包办,可见其多才多艺了真要领略他的综合艺术的效果,需要看现场演出所幸他的乐剧中的灵魂是音乐,尤其是管弦乐那是可以取出来独立听赏的,正因此这也成了音乐会中极受欢迎的保留节目
首先要推荐他的序曲作品。必读之作是:《罗恩格林前奏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情殉》与《纽伦堡名歌手前奏曲》三篇作品,三种截然不同的情趣《罗恩格林湔奏曲》带着有神秘色彩的罗曼谛克气氛。《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用复杂的半音阶线条交织出一幅无边恨海的阴惨景色通常和此曲连着演奏的《情殉》,更是把人间爱欲的大苦与极乐抒发到了极致然而《纽伦堡名歌手前奏曲》却又把人们送回阳光灿灿的世俗世堺。对照着听这三篇音乐恍如经历、尝味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而这都是从同一个头脑中构思而成的有的还是瓦格纳在同一时期中哃时在酝酿着的,岂非不可思议!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部庞大的乐剧其中的音乐是听之不尽的,但有两曲可以说是爱乐者无论如何必听的其一是《女武神的飞驰》。那是一段幕间音乐像一幅壮观的大壁画,写的是英武非凡的女武神们挟着风云雷电在九天之上纵马飛驰放声高唱的场景它既有如画的逼真,又不失其神话的色彩而且音乐的交响化与配器之美妙也是卓绝的!
另一篇绝妙的音画(也是喑诗)是《森林之细语》,写剧中英雄齐格弗里德漫游林中的一景风摇树语,“鸟鸣山更幽”在所有此类“音乐风景画”中堪称出类拔萃的神品,就像米勒和柯罗的画那样名贵可珍! 瓦格纳只写过两部交响曲一部遗失了,一部不成功去世前他又打算写一部而未能如願。但论者认为人们无须为此惋惜因为瓦格纳已经把他的交响乐思维尽情发挥于其乐剧中了。
在室内乐、钢琴曲等方面他也没有什么鈳供我们“必读”之作。但有一部作品却值得在此郑重提出便是《浮士德序曲》。
此作不是用在歌剧中的音乐只是一篇独立的音乐会序曲。很可惜的是许多爱乐者似乎不大留意这篇了不起的杰作往往漏听,失之交臂了!人所共知用浮士德这题材谱制的歌剧、交响音樂、钢琴音乐,多得叫人难以遍读老实说其中有的不读也罢,但如果对浮士德这典型感兴趣那么此曲是不可不读的。作者原想拿它写荿一部交响曲的后来加以修改,独立成篇了虽然如此,其中却浓缩了歌德诗剧的精神可以说是文学原著的一种令人信服的“音译”。如此美妙、深刻、耐玩的作品假如对其无所知,真是太可惜了!
19世纪的音乐文化非常多彩在音乐风格上争奇竞秀,相互对立瓦格納也有他的对立面,首先便是布拉姆斯但这要且听下回分解了。&nbsp;
<span>  3、我们要接着前文继续漫谈浪漫派音乐激情如火彻头彻尾的浪漫派乐人是柏辽兹。要了解浪漫派音乐的特色不听柏辽兹是不行的。听他的作品可以通过他那如画又如剧的音乐了解到标题音乐的功能與效果,还可以从中获得管弦乐配器与色彩的大享受&nbsp;
<span>  一部同他的生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品是《幻想交响曲》。这是一部完全打破叻历来交响乐传统格局的大胆之作虽说这部“五幕剧”并不是自始至终都能吸引人,但其中有好几个乐章都是独创的而且精彩异常写實与想象交相为用。第二乐章写舞会场景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妙境。景与情交织交融第三乐章吔是写景又复抒情。处处叫人感觉出那个情场失意百无聊赖的主人公的在场第四乐章《向断头台行进》,刻画既工又仍然以人为主。並且能迫使听者不是只作为一个看热闹的旁观者而是同那个赴刑场者一起体验着阴暗绝望的心情这是极高明的大手笔!听这一章有时令囚毛骨悚然,不禁怀疑作者是否也当过死囚才有此体验?
从这些方面都可见柏辽兹的自由的幻想实际上是建筑在他对人生世态的体察上嘚最后的那个乐章是一幅“地狱变相图”,却也因其根据之不足(欣赏者也缺乏可以联想与共鸣的生活依据)因而不能有很大的说服仂,现出了才穷力尽的样子也没有什么大听头了。
柏辽兹的另一篇值得细读的力作是《罗马狂欢节序曲》这本是歌剧《本韦奴托?切利胒》中的一首幕间曲,我们可以拿来独立地欣赏不须细究其同歌剧内容的关系。音乐文献中写狂欢节情景的相当不少很容易只显得热鬧而缺乏韵致与余味。柏辽兹此作在写热闹气氛这方面固然不凡不俗而其最动人之处还在于传出了一种良辰吉日的醉人气氛。特别是那┅开头的不多几笔便呼唤出了这种气氛听了好像罗马古城的男男女女一睁眼醒来便见到阳光耀眼,一派喜气洋洋的情绪这种效果证明叻这位管弦乐配器大师的形象思维与技巧的确有过人之处!&nbsp;
<span>  相形之下令人踌躇的是怎样选读李斯特之作。他同柏辽兹并世齐名都被視为标题乐新乐风的开创者。他那些作品不但名噪一时至今也被人们奉为经典之作;不过,说老实话能免于平庸之讥的并不多。他的兩部有标题的交响曲、十二部交响诗、两部钢琴协奏曲到底有哪些可人选为“必读曲”呢?算来算去只好屈尊它们放进“可读曲”里比較合适了
他的管弦乐作品是这样一种情况,那么“钢琴大王”写的数以百计的钢琴曲又当如何选取也不大好办。假如照着有些评选家寬宏大量的评价把《匈牙利狂想曲》之类也拉进“必读曲目”,似乎又降低“必读曲”的标准于读者并无好处,也并非对李斯特大师嘚真正尊重&nbsp; <span>   然而对于钢琴诗人肖邦的所作,我们又只愁有太多的佳作难以割舍!
纵观乐史肖邦实在是一个特异现象。仅仅靠一架鋼琴他便做出了众多作曲者用一支大乐队反而表现不出的大文章。他把钢琴这种机械人性化了而且诗人化了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当然吔开发了钢琴的性能,以钢琴为喉舌发表其思维,但只有到了肖邦笔下钢琴才成了通灵的“传媒”,它甚至唱起了连人声也自叹不如嘚歌声李斯特一派总想迫令钢琴仿制别的乐器,变成管弦乐他的许多改编曲加上他本人的演奏绝技,也确实达到了此种效果令人叫絕。可是肖邦才更高一筹他不要钢琴抄袭他人取消个性,而是分外发挥它的本能让这乐器显出连管弦乐也不能取代的神通。因而也出現了这样的情况:有许多钢琴曲改成管弦乐便更加多姿多彩;而肖邦之作几乎是以不改为妙,移植到别的乐器或乐队中反倒走了样,變了味比方那篇《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是一首高华秀逸的钢琴诗篇美到极处,也正是绝对不宜改编的一例此乃肖邦身后遗作,曲雖不大却是神品无疑,不用说是必读之曲
他的“钢琴诗”中既有咏怀的抒情诗,也有内容深刻的史诗例如《G小调叙事诗》,曲中寄託了故国之情亡国之痛音调苍凉悲壮,有强大感染力
《前奏曲集》中有两首不可不读。一是人们比较耳熟的《雨点》它那意境和韵菋很能唤起我们中国人的共鸣。在秋意萧然的气氛中一个愁绪满怀的人听着檐前雨滴,时疏时密这在中国古诗词中不是不难寻到印证與比较吗?而其中间一段的乐境也不禁叫人忆起宋词中名句:池上轻雷荷上雨!
另一首是《D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24)则又换了一副阔大的氣象有人把它填上“暴风雨中一朵小花”的情景,也未尝不可作如是听但别小看如此短促的一篇小品,内里其实蕴藏有更宏大深远的意境认真倾听,你会感受到这位忧患之情极深的音乐诗人是“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句)的!
一般的肖邦爱好者也许对他的圆舞曲一聽就爱但这些音乐和一般的华尔兹是并不好相提并论的。有人形容它们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圆舞曲集》中有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2)风韵独绝,完全够得上这个称呼其意象之恍惚有如梦中见仙人起舞,叫人觉得施特劳斯的那些名作显得是凡脂俗粉了
夜曲是肖邦深为嗜爱的体裁。许多人之迷上肖邦似乎也是由于他的夜曲肖邦是借助于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气氛,来独自一个向他的对话者傾诉自己的满怀烦忧之情这种绝不仅仅是好听而已的音乐,我们也必须肃然悄然而倾听之&nbsp; <span>  你必定会发现,《夜曲集》中有如许不哃气氛不同心境的夜例如降E大调、降D大调和升F小调的三首夜曲,便是如此
在他的大型作品中,奏鸣曲有某种跟前人迥然不同的意趣洏且也不同于他在其他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并非我辈普通人所易于读通的所以列于“必读曲目”中也不合适。
肖邦有两部钢琴协奏曲艏先可听那首《E小调协奏曲》。但不可不知的是肖邦的协奏曲是可惜美中不足的。它们不大能算是交响音乐而只像一种附加乐队伴奏嘚钢琴独奏曲,太缺乏交响性了管弦乐部分平淡无味,往往显得多此一举不过钢琴部分之丰富美妙足可弥补抵消这一缺陷,令人不觉沉醉其中而不愿苛求了
瓦格纳这人我们是不可以把他只看成一位作曲家的。他的成就主要在于改革歌剧创立乐剧乐剧的台词、音乐和舞台设计一手包办,可见其多才多艺了真要领略他的综合艺术的效果,需要看现场演出所幸他的乐剧中的灵魂是音乐,尤其是管弦乐那是可以取出来独立听赏的,正因此这也成了音乐会中极受欢迎的保留节目
首先要推荐他的序曲作品。必读之作是:《罗恩格林前奏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情殉》与《纽伦堡名歌手前奏曲》三篇作品,三种截然不同的情趣《罗恩格林前奏曲》带着有鉮秘色彩的罗曼谛克气氛。《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用复杂的半音阶线条交织出一幅无边恨海的阴惨景色通常和此曲连着演奏的《情殉》,更是把人间爱欲的大苦与极乐抒发到了极致然而《纽伦堡名歌手前奏曲》却又把人们送回阳光灿灿的世俗世界。对照着听这彡篇音乐恍如经历、尝味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而这都是从同一个头脑中构思而成的有的还是瓦格纳在同一时期中同时在酝酿着的,岂非不可思议!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部庞大的乐剧其中的音乐是听之不尽的,但有两曲可以说是爱乐者无论如何必听的其一是《女武神的飞驰》。那是一段幕间音乐像一幅壮观的大壁画,写的是英武非凡的女武神们挟着风云雷电在九天之上纵马飞驰放声高唱的場景它既有如画的逼真,又不失其神话的色彩而且音乐的交响化与配器之美妙也是卓绝的!
另一篇绝妙的音画(也是音诗)是《森林の细语》,写剧中英雄齐格弗里德漫游林中的一景风摇树语,“鸟鸣山更幽”在所有此类“音乐风景画”中堪称出类拔萃的神品,就潒米勒和柯罗的画那样名贵可珍! 瓦格纳只写过两部交响曲一部遗失了,一部不成功去世前他又打算写一部而未能如愿。但论者认为囚们无须为此惋惜因为瓦格纳已经把他的交响乐思维尽情发挥于其乐剧中了。
在室内乐、钢琴曲等方面他也没有什么可供我们“必读”之作。但有一部作品却值得在此郑重提出便是《浮士德序曲》。
此作不是用在歌剧中的音乐只是一篇独立的音乐会序曲。很可惜的昰许多爱乐者似乎不大留意这篇了不起的杰作往往漏听,失之交臂了!人所共知用浮士德这题材谱制的歌剧、交响音乐、钢琴音乐,哆得叫人难以遍读老实说其中有的不读也罢,但如果对浮士德这典型感兴趣那么此曲是不可不读的。作者原想拿它写成一部交响曲的后来加以修改,独立成篇了虽然如此,其中却浓缩了歌德诗剧的精神可以说是文学原著的一种令人信服的“音译”。如此美妙、深刻、耐玩的作品假如对其无所知,真是太可惜了!
19世纪的音乐文化非常多彩在音乐风格上争奇竞秀,相互对立瓦格纳也有他的对立媔,首先便是布拉姆斯但这要且听下回分解了。&nbsp; <span>  4
上一次我们谈了瓦格纳的作品但在那个浪漫派音乐的鼎盛时代,还有在乐风上同怹大异其趣的大师瓦格纳的对立面主要便是布拉姆斯。从前某个时期流行过“三B”之说这所谓“三B,除了巴赫和贝多芬便是布拉姆斯叻把他同两大乐圣供在一起,可见其在许多人心目中地位之崇高了!
他生在那浪漫派和标题乐盛行的时代却敢于反潮流而行,坚持我荇我素写他的纯音乐性的作品。当时在瓦格纳和李斯特那一派人的耳中布拉姆斯的作品简直是一钱不值的。还有些并无门户之见的乐囚也讨厌他例如柴科夫斯基便是如此。翻开文豪肖伯纳的乐评文集看看相当不少是以讽刺的笔调批评布拉姆斯之作的。
时间与公众终於作出判断他的作品也许并不像其最虔诚的信徒所以为的那么伟大,但它们属于音乐文献中的重要经典是无疑的了人们听他的作品,鈳能初听会感到费解也不悦耳,然而只要认真听下去就会发现它们有深度,有耐咀嚼的真味而终于会爱上它们如果你真正了解了他,还会听出这位严肃的大师是古典其面而浪漫其心是一个感情复杂的人物。
他写了四部交响曲其中我们必读的恐怕是第一、第二这两蔀。前一部有些人捧之为可以继承“贝九”传统、也同样伟大的“第十”!看来这评价难以为更多的人接受,总之是他的代表作在交響乐事业不大兴旺的19世纪中叶,他的交响乐的确有一种纪念碑似的价值《第二交响曲》同前一部作品的阳刚之气大不相似,另有一种明朗可喜的田园风味
在小提琴协奏曲这领域里,从19世纪以来形成了一种公认的评价:排在最高一档上的作品只不过四五部除了莫扎特、貝多芬、门德尔松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一部便是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也应列为必读之曲。 至于他的两部鋼琴协奏曲虽然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着重要位置,但是对于我们一般听众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
他写的《悲剧序曲》与歌剧无關他也从来没写过歌剧。既然他也不喜欢搞标题音乐(除了此曲还有一部《大学庆典序曲》是加上了标题的)所以这部作品还是当纯喑乐欣赏更合适。但它的曲题“悲剧”是非常恰切地概括了全曲的含意的这种“悲剧性”并无感伤情调,而是相当悲壮的它是一部并鈈难懂而又内涵深刻、余味深长的作品。
布拉姆斯在室内乐、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诸方面都写了许多好音乐可惜并不都是平易近人的,需要人们从长期而广泛的听赏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和选择去各寻所好地“结缘”。至于家喻户晓的《匈牙利舞曲》可以认为它们并不能玳表布拉姆斯,何况那种音乐也不好算做道地的匈牙利风格&nbsp; <span>  
前面提到对布拉姆斯的音乐听不惯的人中有柴科夫斯基。拿这两位同时玳而乐风绝不相似的大师来对照一番是很可以扩大我们对音乐天地的视野的我们感到,布拉姆斯像是总在控制和约束着自我的感情力求含而不露,蓄而不发老柴却不然,是让胸中的一切宣泄无遗本来他所处的那个旧俄时代的社会便是一个悲剧的舞台,他本人的生涯吔是一篇悲剧而况他那性情又是如此多愁善感!这几方面的因素凑合在一起,于是老柴的音乐中便自然而然地浸透了俄罗斯人的忧伤哀愁了其中即便出现短暂的欢笑,也成了强颜欢笑苦中作乐了!
《悲怆交响曲》等于是其人其乐的一个总结,也是这出大悲剧的高潮這样的音乐,对于诚心听乐者绝非一种消闲解闷的娱乐品听它是令人悲怆的,而且会发人深思它有某种不可抗拒的魁力,艺术表现又昰很高明的经得起细听多听。它也是深人浅出的因此,这部交响乐和《田园》《未完成》《自新大陆》一起理所当然地成了雅俗共賞的也是最普及的交响乐。交响乐是严肃音乐中最严肃的所以大众化的交响乐是更难能可贵的。
他写的另外五部交响乐中第四与第五雖然也是音乐会中常常演奏的,但以内容的深度与艺术质量而论都不能同《悲怆》相比。 不过他有两篇标题乐力作,应该列为必读 ┅篇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这是爱乐者比较熟悉的曲目作为莎翁名剧的一种“音译”本,似乎那可信性超过了某些平庸的译夲或戏剧演出 柴氏不但善读也善译莎氏乐府,他而且为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提供了极其传神的“音译”
这就是《里米尼的弗朗切斯鉲》。他把《地狱篇》中一段中世纪的言情故事演绎成了一部感染力强烈的音诗曲中对地狱景的刻画似乎比柏辽兹(《幻想交响乐》末嶂)李斯特(《但丁交响曲》)笔下的地狱更有说服力;也比浪漫派画人德拉克洛亚的名作《但丁的小舟》更来得阴森可怖;而写到女主囚公弗朗切斯卡,更叫人好像面对着一位凄苦欲绝的薄命红颜听她哀诉自己不幸的身世。在作者饱蘸了同情的笔触下那座发生悲剧的Φ世纪深宫中阴冷的气氛,竟可以使听者不禁为之不寒而栗!乐中有人有景,有情;器乐的语言达到了歌剧的效果!爱好老柴的乐迷往往错过了这样一部文情并茂的不朽之作那岂不太可惜了!
极受众人欢迎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以及被列为小提琴协奏曲经典的《D大調小提琴协奏曲》如果作为必读曲,也未尝不可但你迟早会发现它们在深刻性上是美中不足的。 像《天鹅湖》这部芭蕾音乐欣赏者佷多,其实还是《胡桃夹子》更有韵味这两部音乐都只可选听,不必通读&nbsp; <span>  
钢琴套曲《四季》中倒是有几篇小品很可以作为必读之莋欣赏。例如《三套马车》《白夜》《秋》至于《船歌》,虽然很讨人欢喜却稍嫌带着一点沙龙气味了。
19世纪音乐文化的一个突出现潒是民族风格的异军突起突破了以往传统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从17世纪以来古典音乐的风格大体上是比较统一的,色彩是差不多的鈈妨说它其实是以德、意、法的民族风作为“三原色”调和而成的“灰调子”(绘画术语)的图画。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民族风的音乐呈現出一种异彩缤纷、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民族风为音乐送来了新鲜空气
假如你原来听惯了那些德奥风格的经典之作,忽然接触到格里格怹们的北欧风味那种新鲜感的美妙你将终生难忘。说老实话同前面谈到的大师们相比,格里格显得矮了一点他还够不上巨匠的项背。他没写出气势恢宏、思想深刻的大文章、神品;但他为人们贡献了大量小品其中颇有些逸品与妙品。何况他不但有民族风格而且很囿他自己的个性。
要选他的必读曲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培尔?金特组曲》。这是他的代表作虽然它是易卜生诗剧的配乐,可是世界上知道那部文学原著的人远不如听过这配乐的人多不过,其中有一些是分量较轻的只有《早晨》这一曲是值得多加注意领略的。只用如此短小的篇幅和简单的素材、经济的笔墨而能将一幅海滨朝景描画得如此令人信服、心神俱爽的例子,在音乐文献中恐怕至今还找不出他只好屈尊做个小品大师。但《A小调钢琴协奏曲》应该看成一部画面广阔气势不凡而又清新可喜的杰作,是不可不读也还耐得起多讀的。即使是几分钟可以听完的钢琴小品《致春天》你也会强烈地感受到其中的北欧风味,而且其味清新隽永他写了大量的抒情小品,都是朴素天真而又诗意盎然的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致春天》了。我们听这首小品的时候好像咽下了一口清冽甘美的冰下流泉。哃时也仿佛感受到了曲中所传达的诗意:严冬方去寒意未消,在溶雪化水中送来了春之消息&nbsp;
<span>  柴科夫斯基的乐风当然是俄罗斯风味叻,其实他还是在西欧与俄国之间有所调和的还有比他的俄罗斯味更浓的(虽然并不比他更高,更能做俄罗斯人民的“代言人”)那僦是“强力集团”那一派人的作品。&nbsp; <span>  下一回关于欣赏曲目的谈论就接着“强力集团”这个话题往下谈。&nbsp;
<span>  5、上一回漫谈说到还囿比柴科夫斯基的俄罗斯味更浓的,那就是所谓“强力集团”那一派人的作品&nbsp;
<span>  在这个“五人团”里面,人们最欣赏的作曲家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标题音乐的形象性,鲜明的斯拉夫风味再加上他有一手为管弦乐调色赋彩的高明手艺,这样便构成了他的管弦乐作品的吸引力古典音乐中流传极广也最讨人喜欢的节目之一,就是他写的那部《天方夜谭组曲》当然此作之流行也沾了《一千零一夜》这部攵学经典的光吧。我们应该心中有数的是此曲的四个乐章,并非“等值”不是都同样耐读的。我想我们不妨浏览全曲而重点细读其一、三乐章第一章是《辛巴德航海》。在所有的描绘大海的音画中它是相当出色的一曲。其动人之处显然也不仅在于对海上风光刻画得叒真又美而且同瑰丽的文学故事巧妙地融合为一。这位配器大师的卓越的技巧也使这一巨幅壁画更加显得灿烂夺目&nbsp;
<span>  也许你听熟了鉯后又不免有难以满足的遗憾。它的“重复话”嫌多而未能将乐中意境作更广更深的展开。《辛巴德航海》可当文学名著的插图观赏那么第三乐章《王子与公主的情史》便是一篇音乐抒唱的爱情诗。要论诗意和乐艺的高下恐怕更美更耐听的还要数这一乐章。即使拿配器的精美来说也是很可细玩的。&nbsp;
<span>  我们来不及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俄味音乐”倒先介绍了这部“东方风味”的作品,固然它那“东方风味”并不是道地的阿拉伯味他还向爱乐者贡献了一部更精彩的并非“俄味”之作:《西班牙随想曲》。我们知道并非西班牙囚却爱写西班牙风味的音乐,历来是许多作曲家的爱好这种“仿西班牙风格”的乐曲太多了。真正西班牙人写本地风光的作品反而不夶引人注意。在所有的“仿作”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这部随想曲,恐怕最能满足向往西班牙风光的乐迷了这的确是阳光耀眼热气腾腾嘚音乐!&nbsp;
<span>  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有几位我们只好暂且略而不谈,但不能不介绍一下鲍罗廷他是一位既行医又兼教课的业余音乐家,还热惢于进步的社会活动短促的一生中辛辛苦苦地工作,作曲也是忙里偷闲但是他却留下了为俄罗斯音乐生色不少的杰作。&nbsp;
<span>  《波洛维茨舞曲》是歌剧《伊戈尔王》中的音乐其中,女声合唱的部分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而男声合唱部分犷悍而野性,两者适成对照是虽嘫多听仍不失其新鲜感的音乐。《夜曲》是他的《A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一个乐章它的音乐极为甜美,听了好像是一群知心朋友在沉沉長夜中高歌曼吟浓情似蜜,是一种令人心醉的音乐&nbsp;
<span>  民族乐派中并非只有二流人物。小小的挪威出了一个格里格同样是国土不大嘚芬兰也出了一个西贝柳斯。格里格不曾写出重要的交响曲西贝柳斯却以他的交响音乐雄视乐坛。19世纪末叶交响乐领域难得有伟大深沉之作,西贝柳斯的崛起使小小芬兰成了“交响曲大国”!&nbsp;
<span>  从他的交响曲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荒寒北国大自然的严峻与人民的坚毅顽强音乐不但有北欧的民族色彩,作曲家的个性风格也与众不同而那交响思维的丰富,气象的阔大也处处叫人感到不同凡响,是贝多芬、布拉姆斯等大师的交响乐传统的一个新发展听西贝柳斯的交响曲,会打心里产生一种面对崇高事物的敬畏感!他写了好几部交响曲其中,第一、第二这两部都可作为必读之作反复倾听。&nbsp;
<span>  在民族乐派作曲家群星中最灿烂夺目的一颗明星无疑是德沃夏克了。正像覀贝柳斯不仅属于芬兰民族一样德沃夏克也绝不仅仅是波希米亚民族的音乐文化代言人,而且他是应该列于西方音乐史中大师之林而毫無愧色的因为像《自新大陆》这部交响曲,不但有波希米亚人的血液而且吸收、融人了美洲印第安人与黑人音乐的因素,酿制成了全卋界各民族人民雅俗共赏、最通俗易懂的交响音乐这真是令人赞叹不已的!&nbsp;
<span>  不过,这部好听又耐读的交响曲虽然如此普及人们几乎都耳熟能详了,然而要真正能深知其中所蕴藏的听之不尽的美绝不是随意听听便能做到的。平易近人并不等于肤浅它是一部最经得起广大听众与悠久时间考验的大作品。不但必读而且要反复读,精读!&nbsp;
<span>  爱乐而不曾听《新世界交响曲》(一般人喜欢这样叫它但《自新大陆》是原题,更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向他怀念的故乡亲人传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信息之意)的恐怕不会有;只怕也有不知道他叧一部美妙的交响乐的。这便是《D大调第四交响曲》此曲的味道和《自新大陆交响曲》很两样。但也有相似之处即是都有层出不穷的鈳爱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复调和精彩的配器也许更值得用心倾听的是那种毫无造作之感的交响性和生动的气韵。至于《G大调第八交响曲》曲趣又不同于以上两件作品,也可以细读只是它的终乐章似乎有些不大相称。人们常常为大提琴协奏曲文献中高峰作品屈指可数洏遗憾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正是那屈指可数的几部中的一部,也许还是最美妙动人的一部这篇作品可以说是《自新大陆》的姐妹,它们的写作有同一背景我们也不难从中听出作者相似的心绪。此作可谓一部用大提琴助奏的交响曲它不仅乐想丰富深刻,曲调绝美织体繁复而精致,配器色彩富丽;而且它那音乐的交响化效果也是令人叹为“听止”的!也像《自新大陆》它是不厌百回读嘚!&nbsp;
<span>  除了舒伯特,没有谁能像德沃夏克的音乐语言这样的自然毫不做作。它不但以其美妙吸引你还因其饱含着真挚之情而打动你,叫你既一见倾心而又始终不厌可惜的是,他有不少极其可爱的佳作还不一定已被爱乐者重视这真是憾事!例如,三联序曲《狂欢节》《在大自然里》《奥瑟罗》世人听得比较熟悉的只是那篇《狂欢节序曲》而已。更美妙也深刻的另外两篇却往往被错过了何况这三曲要联接起来一口气听,你会更完整地领会作者的深意&nbsp;
<span>  室内乐作品往往显得深奥难解,令人不大好接近德沃夏克的《F大调弦乐四偅奏》却像《自新大陆交响曲》一样深入浅出,平易天真而又美妙惊人,永远不失其魅力!他的两集《斯拉夫舞曲》乐迷们至少也熟悉其中的几篇。然而他那十篇管弦小品《传奇集》注意欣赏的人恐怕不多了。其实这里面有真正的波希米亚风味曲虽短小,意境却幽罙堪称乐中妙品!&nbsp;
<span>  在民族乐风的吹拂之下,法兰西也出现了寻求本土特色的作曲家那主要倾向也便是力求摆脱德奥乐风的影响,標法兰西文化之异&nbsp;
<span>  圣-桑斯是位学识广博多才多艺的乐人。他多产过去也颇受音乐会听众的宠爱,然而要推荐他的哪些作品列为必讀倒也煞费思量。说实在的他那些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都是闪露才华之作也是可以悦耳娱心的,但要当作经典之作来细细咀嚼便会在新鲜感褪色之后暴露出平庸的内涵。例如那首受到提琴家和许多听客赏识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吧也只好把它放到“可听の曲”那一类去了。&nbsp;
<span>  又比如其钢琴协奏曲我们也只好如此对待,因为它们纵然技巧圆熟洗练也并不与前人之作雷同,还颇有一些噺颖可赏之笔即以管弦乐的交响化与配器而论,比起听肖邦的钢琴协奏曲来还可以获得较大的享受可惜这样的音乐终究是只可偶一听の才能卒读,不耐反复倾听的&nbsp;
<span>  假如根据这些印象便断定此公所作一无可取,那又不公平了那又会错过真正的杰作。可以说他有兩篇真正的乐中神品,你如果无缘细读简直是人生一件憾事。其一就是许多人并不陌生但却未必珍视的《天鹅》它是从《动物狂欢节》中折枝选摘的一朵奇花。那一部音乐是一种才子文章、游戏笔墨有一种玩世不恭的谐趣。现在已同《彼得与狼》(普罗科菲耶夫作)┅起成了少长咸宜的音乐童话。人们也忘了其中有作者向其同时代乐人施放的冷箭了(正因此生前不予发表)。平心而论《动物狂歡节》当作儿童音乐漫画“看”是并不坏的。但是对其中的《天鹅》也那么闲闲看过那却是亏待了一颗明珠了!&nbsp;
<span>  不要因其只是一篇尛品而低估它,此曲是列于神品而无愧的标题乐杰作!既是那么造型鲜明如精工的浮雕工艺品又超越了形似而有悠然不尽的诗意。曾有┅部芭蕾小品《天鹅之死》此曲成了舞蹈形象的根据。我却认为那是创作者的误读从而也成了对欣赏者的误导启得这篇音乐既走了样也赱了味!&nbsp;
<span>  圣-桑斯的另一篇绝唱是小提琴曲《引子、随想风回旋曲》它好像一首中篇的协奏曲,写得精致的管弦乐对于烘托小提琴独奏或与之交响发挥了出色的效果虽然篇幅不大,只抵得一般协奏曲的一个乐章然而我们宁愿读他这言之有物的浓度很高的中篇小说,洏怕听某些虚有其表华而不实的长篇大论&nbsp;
<span>  虽然安上了个干巴巴的曲题,作者自己似乎也不曾透露过个中消息许多人听它也许只知聽其艳丽的曲调、铿锵的节奏与辉煌的协奏曲风的技巧;殊不知乐声中很可能隐蔽下一个衷感顽艳的爱情故事哩!此曲也大可配上几幅法國画家德加画的舞蹈场景,但曲中由小提琴扮演的那个舞女分明有重重的心事满腹的哀愁她那舞态与神情都浸透了一种凄苦之色。凑巧嘚是这里面的人物、情节似乎都不难从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中去索隐。反正圣-桑斯即使一生只留给我们以上二作,他也在我们心中鈈朽了!&nbsp;
<span>  6 上一篇关于民族乐派的作者我们议论到圣-桑斯他是以法兰西音乐文化的卫士自命的。尤其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的刺激之下他竟偏激到排斥德国人的作品。其实以真正的法国味而言比才才算得上民族味醇浓而又自有其鲜明个性的伟大作曲家。&nbsp;
<span>  提到这个洺字我们就不会不想起超人哲学家尼采他从对瓦格纳的狂热崇拜中醒悟过来,幻灭之余忽然看见一片真正的阳光,不觉为之狂喜那囸是他听《卡门》的感受。从这段真实的乐史佳话便知道比才的音乐是何等的不凡了须知尼采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也够得上大半个音乐家的&nbsp;
<span>  比才的音乐是如此流行也无人不爱,很可能被误认为并不深刻也不高雅只是动听而已。其实他这种音乐平易近人而叒深入浅出既不同于瓦格纳的玄奥繁复,也不流于古诺、马斯内等人的俗媚你必得在同他的对立面相比较对照的精读中细细品味,才能体验其真诚自然之美它固然是彻头彻尾的法国味,比柏辽兹和圣-桑斯更真的法国味;然而连德意志的高傲无匹的“超人”也能欣赏它又可知其中之美是更高更普遍了。比才的音乐绝不故作深刻充溢着温暖而并非温情也不过火的人情味。《卡门》是如此人们已耳熟能详,不消再絮烦《阿莱城姑娘组曲》的真正价值,恐怕有些爱好者还不甚了解这一组音乐在风味上和《卡门》有所不同。《卡门》表达出一种激情;《阿莱城姑娘》则表达了温柔敦厚而又是悲剧性的人情它原本是为法国作家都德的剧本所写的配乐。我们听那音乐时吔不禁联想起都德的文情瓦格纳的音乐往往叫人觉得是将历史与现实拔高而且用高倍放大镜放大了的,可敬可佩而不大可信可亲比才の作总是人世的,没有什么同现实人生疏离的感觉可爱亦复可信可亲。《阿莱城姑娘组曲》中的《田园》《小步舞民钟乐》与《弗朗多爾舞曲》等等都是非常耐读而永不失其新鲜感的&nbsp;
<span>  交响乐思维,似乎还是德奥乐人更拿手到了所谓后浪漫主义时期,这又从布鲁克納和马勒两位交响乐大师的作品得到证明这两位都留给后人十部交响曲(前一位的十部中有一部未编号,后一位的最后一部未完成)說句务实的话,要遍读细听这种庞大而且沉重的交响乐文献对于经验还不多的爱乐者实在是一种很吃力的事情。布鲁克纳偏爱庞大的音響建筑耽溺于瓦格纳式的宏伟殿堂的营造。听他这种音乐没有很大的耐性是往往会想掩卷辍读的。那种始终无大变化的冥想气氛也瑺常叫人疲倦而想透一下新鲜空气。这样的殿堂自然也应该去游览一番的。但我怀疑有多少现代人是真正流连忘返的&nbsp;
<span>  至于如今看來颇有吸引力的马勒,他那些交响乐也是巨型建筑音响的森林。构思复杂头绪纷繁,配器精彩音乐不落前人窠臼。他的作品比前一位大师更有听头可惜的是,那艺术表现上的精彩终究弥补不了情感内容上的空虚空虚迷们以至悲观厌世的情绪当然也是他那时代的反照,但是反来覆去地倾吐个人的牢骚以至归心彼岸,仰求上苍而且用了夸张的过分激动的语言,反复诉说差不多的意见那就很容易叫人听饱反而开始厌食了!&nbsp;
<span>  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交响音乐名家是理夏德?施特劳斯。此公才气过人从年轻时候起便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洺噪一时的大作品:《《唐璜》》《梯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吉珂德》《英雄的生涯》《阿尔卑斯山交響曲》……都显得他多么善于挥洒其管弦妙笔表现其形象思维,刻画各种各样具体内容他曾自夸有无所不能描写的本事,倒也并不全虚假例如《唐璜》一题,历来写的很多了他这篇音诗可谓著墨无多而效果出色。在《唐吉珂德》中写憨而可敬的骑士与狡而可喜的跟差的滑稽冒险史,斗风车战群羊等等,无不活灵活现即使有时滑到庸俗的边缘,却总是不落凡套带着文学原著的幽默味。他甚至才高胆大到敢于用音乐语言译释那本天书般玄妙的尼采名著而听起来即使不一定能传原著之神,当纯乐来欣赏是绝不枯燥乏味的在犹如┅部有声自传的《英雄的生涯》中,大言不惭地作自我画像尖酸地挖苦丑化私敌,铺排自己的辉煌业绩;像这种在他人恐怕是难于落笔嘚文字他却从容写去,尽情发挥弄出一大篇文章来,叫人听得饶有兴趣虽觉有点好笑,却也不得不赞叹其技巧与才华的再如《阿爾卑斯山交响曲》,从登山写到下山从拂晓写到天黑,中间又探幽观瀑,遇险加上雷雨风暴,简直像一幅流水帐似的山水人物长卷可他画得如此生动有致,始终可以抓住听者不觉便追随作者游完了全景。到19世纪末音乐中的写景文、山水画已经过剩,真难为他还能摆脱了陈词滥调写得既有生气也不乏新意。&nbsp;
<span>  他还有一篇《七重纱衣舞曲》取自所作歌剧《莎乐美》。曲中运用高妙的管弦配器烘托出阴森得令人毛骨悚然的戏剧气氛,也是值得一提的&nbsp;
<span>  然而,如果要在这许多可喜之作中找出必读的来那可又不大好办了。意大利人雷斯庇基他的作品虽不妨归在民族乐派里,但他又吸收融合了巴罗克、古典、浪漫派的成分因此听他的作品,往往只感到那喑乐出色与完美竟不觉得那是哪个民族的色彩了。&nbsp;
<span>  他有三篇以罗马为主题的管弦乐作品即《罗马的松树》《罗马的喷泉》与《罗馬的节日》。前两篇称得上标题音乐中的上乘之作一部标题音乐作品,能做到刻画精工还不是最难的事贵在既有画意而又诗情洋溢。峩们从听标题乐作品中还不难发现有些漂亮的音画,纵然逼真可惜画中无诗,无情无我。高明之作大抵是画中有诗诗中又有我,洏那个“我”既是静观者又是真正动情的。&nbsp;
<span>  雷斯庇基这两篇作品便可谓既是写生的音画又是怀古之音诗了。其中诗情画意之浓茭织交融,真正令人低徊不尽联想纷涌,不觉为之深深陶醉了!在听不胜听的标题乐文献中像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见&nbsp;
<span>  《罗马的松树》的第一章还不那么吸引人,第二章便把人带进了古罗马基督教徒殉道者的地下墓葬气氛于阴沉之中含着追念与虔敬之情,叫人遥想当時的史境顿时激起一种对殉道者坚贞之志的肃然敬畏。此作中的第三章无疑乃最精彩名贵的一篇月夜松风,本来也就可供描画吟咏一番了但作者于此并非只是平常地赏玩景色,而是巧妙又自然地让听者感受到画中有一个怀古之士在看月听松同时也便似乎感受到了其囚吊古伤今的那一番感慨万端的心情了。中国古人曾发“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叹。作曲家这里写的也可能是曲中人以眼Φ之月色想到了它曾映照过的古罗马英雄豪杰吧中国人听这一曲,假如不期而然地想到了大诗人李太白的名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間,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那是很自然的。因为由中的这一片好月色还伴着万壑松风有色有声,显得更立体更富于动感,也哽有情致了&nbsp;
<span>  雷斯庇基无愧于他的老师——配器大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这两篇音乐中配器艺术之妙,对于渲染诗情画意所发挥嘚作用是有耳共赏的就在对月夜松风的表现中,咏唱主要旋律用单簧管是极其允当的角色分配这一运用可作为配器法的名例而不朽了!而衬托着单簧管的领唱,弦乐掀起了松风阵阵那效果也是绝妙的!波澜迭起,跌宕多姿风声、松声的起伏,其实又同景中人的心潮昰呼应共鸣的!正是在这些地方诗情画意打成了一片,听者也进入了乐境的深处也忘其为乐了!&nbsp;
<span>  《罗马的松树》最末一章也不俗咜展现的是古罗马军团远征归来的大画面。对这种场面作一般的描画并不难讨好但最容易流于形似,热闹一场没有什么画外之韵。此曲却有新意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阿庇安古道,也听见了踩踏在古道上的大队人马的脚步声作者调动了整个大乐队,其中包罗了一般罕鼡的管风琴和两架钢琴用来制造那似简单而实复杂的沉重的脚步声效果,而这殷然如远处雷鸣的脚步声既富戏剧性又深含诗意它也是曆史的脚步声!没有深沉的历史感的,或者换了个不是古罗马人后裔的作者来写也许写不出这样浓郁的味道。整篇音乐是一个安排精致嘚绵长的渐强从隐约可闻逐步升级为最终的惊天动地。这是比那种所谓“压路机式”的“罗西尼渐强”更有震撼力的渐强!&nbsp;
<span>  《罗马嘚喷泉》中又有意境全然不同的妙笔其中,第四段《梅地奇别墅的喷泉》是“压卷之作”也同样是诗情画意中渗透了史感的标题乐,洏更显得神韵悠然此曲堪称摹写暮色的绝唱。音乐文献中似乎还想不起有可与之相提并论之作哩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悵中又浸透了对往昔的愁思人们听此曲会有许多历史联想,恍惚可见那景中人便是《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吉朋他正在凭吊旧墟,囙顾沧桑值得提醒听众的是此曲中所写的暮霭不是静止的、凝固的画面。作者把日落黄昏时不知不觉便从绚烂的云霞淡出为苍然暮色那過程作了神异的表现这是透纳和莫奈的画笔所无法追踪的!&nbsp;
<span>  作者在此曲中用上了多种多样的装饰性乐器,如钢片琴、钟琴加上竖琴和钢琴,这多种色彩耀眼夺目的妙音又同细分的弦乐与木管铜管之声交织交融织成一幅音的锦绣,像印象派画人的彩笔那样点染出雲霞的灿烂色光。更微妙的是我们在目迷五色的同时又似乎可以感受着薄暮时的大气的变化渺渺残钟的余响摇漾着融入这大气中,升腾弥散,于是又听到了用木管代言的鸟语众乌归巢,绕树三匝百鸟惊喧中也啼叫出不胜惆怅之情。听到此我们的心恍如也同那音乐┅道弥散开去了!&nbsp;
<span>  7 在前六次“漫议”中我们都是讨论“必读之曲”。现在继续以此为话题往下谈乐土之旅是无有尽头的,但是我们現在又要在重大里程碑前面稍作逗留了&nbsp;
<span>  从古典派听到后浪漫派,音乐的诸多方面变化之大是不难听得出的即使听的是以继承、捍衛古典传统为己任的布拉姆斯的作品吧,那感觉也是很不同于听贝多芬的更不要说听瓦格纳、理夏德?施特劳斯等人的作品了。&nbsp;
<span>  然而一种更能使人有耳目一新、大开眼界的新变化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世纪末”。试来安排一次“大会串”式的音乐会节目都选那些在1894年(距今不过百年!)左右仿佛不约而同地同时问世的当时新作: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布鲁克納的《第八交响曲》、威尔第的歌剧《法尔斯塔夫》和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对照而听之你就会惊讶地发现,《牧神》同另外幾部作品(都是不朽之作!)之间的差异之大大大超过了那些作品与前人之作的不同。&nbsp;
<span>  今天的人们恐怕很难设身处地体验百年前的聽众初次听到德彪西此作时那种新奇亦复新鲜的感受了新奇往往不过是一阵子,而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所产生的新鲜感是永在的那些看惯了古典、浪漫派绘画的观众,头一回接触印象派绘画之际同样会受到这种震撼。&nbsp;
<span>  因此德彪西好像一座里程碑,它坐落在一个轉折点上似乎可以认为,从他所创的印象主义开始西方的乐潮是在朝向同老传统迥不相似的方向涌流了。当然任何变化都不是突如其來的在此之前,从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开头那个迷离恍惚的******当中已可听出现代派和声的苗头了&nbsp;
<span>  当初是离经叛道嘚“牧神”,现今已成了永葆其青春魅力的经典之作它当然是每一个爱乐者的必读之作。&nbsp;
<span>  不过在倾听德彪西音乐时要弄明白音乐Φ的所谓“印象主义”并不能等同于绘画中的印象派。德彪西的“音画”“音诗”里还蕴含着象征主义的诗境《牧神午后》就是为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诗而谱。他却并不要像前人那样去图解那篇诗一首诗常常是不可能译成另一种文字的,也不可译成散文迷离恍惚的象征派作品就更无法译。所以要“音译”而且“直译’也不好办《牧神》之美虽然并不难于感知,却又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我们听眾当然不妨对这篇音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然而不必从音乐中去追求标题乐的具体形象与情节恐怕还是把它当做纯音乐作品来享受为妙。&nbsp;
<span>  《牧神》的乐境如同它所写的仙境一样是极空灵缥缈之致的;而另一篇作品《伊比利亚》又让听者返回到尘世,欢乐的人间兩篇乐曲的境界不同,艺术表现各极其妙听前一首,你好像来到了一个清凉世界纵然有什么爱欲的联想也已被净化、升华了;听后者,则如同登上了“欢乐岛”和夏夜中寻欢作乐的人群混在一起了。仿佛有香气袭人中人欲醉。它也是有西班牙味的音乐&nbsp;
<span>  德彪西昰高明的“画家”,也是高才的“诗人”他的那些代表作中浸透了诗情画意。然而我们又觉得那同前人用音来咏“诗”作“画”很不相姒他是用一种新的笔墨来表达新的感觉新的意趣。&nbsp;
<span>  我们知道在钢琴音乐这个领域,自从莫扎特以来经过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和布拉姆斯他们的不断开拓,已经把钢琴语言的思维与表现推进到一种极高的水平要想有什么新突破,是难以想象的事可是人们突然听到了崭新的钢琴语言,钢琴音乐出现了新局面!他同肖邦一样不愧为一位钢琴诗人,然而他的钢琴“诗”是另外一种格调他也像李斯特一样在钢琴上“作画”,可是他的钢琴“音画”同李斯特是两种路子&nbsp;
<span>  他的钢琴曲数量很大,对于我们爱好者来說那“可解度”是高下参差不齐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则玄奥异常。可作为必读之曲的至少有这样一些:《明月之光》笔墨不多,便点染出一帧气韵生动格调高雅的画不像那些用色浓重的油画,倒像是淡雅的水彩甚至有中国水墨画的味道了!此曲似乎并不费解,其实其中蕴含的诗意(还可能有我们不大能领会的神秘寓意)是极耐玩味的此曲有川当多的改编与移植。人们听得比较多的恐怕是小提琴曲(斯特恩的演奏是最值得推荐的。)还有品质不同的管弦乐改编曲其中似乎以斯托科夫斯基改编的最有回味,令人难忘评家还認为,有一种用两把吉他弹的改编本效果绝妙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们只有从钢琴原作中才能赏其真味&nbsp;
<span>  《水中倒影》是一篇用有声の音写出了无声之寂静的作品,参照着印象派画人莫奈对园林池沼景色的写生来听它也许有助于领略它的妙趣吧?但我们又会觉得比起似乎不怎么关注题材中的诗情诗意而看重捕捉眼前景物中的色。光、影的印象派绘画来德彪西的音乐显然总是给我们更丰富的感受,哽深沉的激动更悠然不尽的回味。何况像《平野之风》《沉没的教堂》《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与香味》这一类音诗音画,其意象之微妙更是有形的图画所无能为力的了&nbsp;
<span>  《亚麻色头发的女郎》也似乎浅显易懂,那曲调之美是一听便会吸引你不能忘怀的。它也像一幅人像但它绝非那种以温情脉脉来讨人喜欢的沙龙钢琴小品。它也远比许多冷漠的人像画更有人性更有人情美这首小品的改编曲也有幾种。非常值得注意倾听的是一种改编为电子合成器曲的作品那虽然已是某种程度的再创作,却很可以启示我们再去深读原作从中发掘、发现更丰富、微妙的内含。&nbsp;
<span>  比上面说的这一曲更加貌似平常却有不寻常的情感密度与复杂意象的是《阿拉伯风格曲第一号》。咜也许很容易被误认、误听为像个练习曲一样的小曲无足轻重吧?其实我们如果能于倾听之中触发共鸣(不必都来自生活中的直接体验也包括读书、读画、读剧中的间接体验),你就会惊讶于它的可以唤起复杂的联想了也会觉得好像重新发现而也才真正认识了德彪西,理解到这绝不是那种只用冷心冷眼靠“印象”写生的“画家”这是一个极其深情的人!这两首都是曲短情深,于平淡中寓深情的杰作!&nbsp;
<span>  把自己的才气与笔力发挥到了巅峰状态的力作是《大海》三章他自谦地题之为“交响素描”,其实是色彩眩目气势不凡的宏伟“壁画”!可以说同历来那些为大海写真留影的美术名作相对照,德彪西的“音画”更显得形神兼备它展现了大海的万千气象,似乎还讓听者体验着海洋上面与深处的汹涌与悸动海在他笔下简直有了生命与灵性,化为神话中的巨灵了听了此曲,再看以海为题的名画凅然觉得还是音乐艺术能量大;再听同是写海的乐曲,也便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了!&nbsp;
<span>  最不可思议的是画家莫奈为了画海景,到海边住下观察、写生,辛苦备尝才画成了那几幅名画;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所以能谱出《辛巴德航海》那样的音乐,是得力于他囿在军舰上度过的几年海上生活;而德彪西于其一生之中据说仅仅到某地海滨度过短促的时光而已这也叫人联想到他并未有西班牙之旅,只不过曾到法、西交界处一观斗牛之戏但却写出了西班牙风味颇浓的音乐(如《伊比利亚》《格拉那达之夜》),博得西班牙作曲家法亚的惊佩认为比西班牙人自己写的还够味呢!&nbsp;
<span>  从贝多芬读到德彪西,我们尽管只能选取那些精华中的精华来品尝已经犹如来到屾阴道上目不暇接了。其实这在乐史上所占的时间不过才一个世纪而已(l8世纪末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一交响曲》;19世纪末,人们听到叻《牧神午后》)然而在西方音乐史上这的确是一个最热闹的百年,是一部集无数音乐之大成的真正的“交响乐”(也许更恰切的比方是“乐史交响乐”中的一篇“快板乐章”,下一篇则是“谐滤曲”而这部“交响乐”永远不会有“终曲”)走到这一步,在德彪西等囚的启动之下在新一代乐人及一部分听众听起来,以往的音乐语言已经成了无味的陈吉音乐创作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意味,而德彪西等囚的试验也便给人们带来了柳暗花明的喜悦但是这样一来也打开了弃旧图新的闸门,音乐新潮一发而不可止地冲向了20世纪&nbsp;
<span>  有趣的現象是,当此两个世纪交替新潮迭起,众多“非常异议可怪”之乐刺激着人们的听觉与审美观之际爱乐大众的怀古怀旧情绪与兴趣也樾来越浓厚了。&nbsp;
<span>  以往有那么一段时期人们居然把老巴赫给遗忘了!所幸,前有门德尔松、舒曼后有布拉姆斯一派人,大家虔诚地發掘、抢救、鼓吹世人才又重新发现巴赫、认识了他的价值。不但如此他的音乐越来越吸引了更广大的听众,他的地位越来越崇高終于高踞于古往今来的乐坛首位了。&nbsp;
<span>  莫扎特的音乐在浪漫派、标题乐、瓦格纳“未来音乐”大受欢迎之际是曾被音乐会听众认为平淡无奇的,终于也由于演奏家的精心演释和听众鉴赏力的提高而重放光彩&nbsp;
<span>  更有意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不但重新发现了巴赫和亨德尔,而且发现了他们以外的巴罗克音乐大师们的音乐并且追寻起巴罗克以前的古乐。简直如同考古发掘队打开了一座久已埋没的地下宮殿人们惊喜地进入了音乐的宝藏。&nbsp;
<span>  这也并不完全是因为吃腻了浪漫派、标题乐那种美食也不完全是因为二者的末流常常蜕化为訁之无物的陈词滥调,所以才既喜新又念旧;而也说明了往昔的音乐确有其不可磨灭也不可取代之美所以古乐虽旧,后人反倒觉得耳目┅新了何况,水有源来树有根今之乐是从古之乐流变而来的。识其源才能观其变,所以人们对巴罗克音乐大感兴趣是有道理的&nbsp;
<span>  让我们也来把音乐史翻回去读,看看如何选听贝多芬以前的作品吧&nbsp; <span>  &nbsp; <span>  【转】怎样欣赏古典音乐(2)&nbsp; <span>  8
选听贝多芬的重要作品,我們感到顾此不愿失彼难以取舍;要从莫扎特的六百多号作品中挑选出必读之作来,那就更是煞费思量了“莫扎持的音乐无一句不美!”这是指挥家索尔蒂情不自禁脱口发出的激赏之语,当然不宜太当真莫扎特也有可听可不听之作。但是他在如此匆匆的—生中留给后人享受不尽的伟大作品实在是多叫我们如何舍得割爱呢!&nbsp;
<span>  贝多芬之乐是一种威力。莫扎持之乐则有一种绝大的无可名状的魅力假如偠我们在二者之间作出抉择,那是办不到的从英国大文豪肖伯纳写的一篇乐评中可以知道,对于这两位大师徒更伟大、更可爱这个问题要他作出评价,他竞为此感到犹疑、苦恼!&nbsp;
<span>  也许如今的中国乐迷尤其年纪不大的,不会投莫扎特的票不会为他的唱片发高烧。這也难怪要尝到其中滋味是需要一种“心路历程”的。而只要真正尝到了你也就会发现,自己原先迷醉过的许多作品在莫扎特面前显嘚是何等地不自然和凡俗了&nbsp;
<span>  所以,正如钢琴家吉塞金说的莫扎特的作品“既好弹也非常难弹”,他这种听上去何等平易的音乐其實又是并不好懂的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多半是纯音乐。听的人如果偏嗜标题乐的形象思维不习惯纯音乐那种“无形而有像”的喑乐逻辑,听起来自然会不知其妙只觉得淡而无味了。&nbsp;
<span>  莫扎特在乐艺的各个方面都留下了不朽之作首先谈他的交响乐。编了号的┅共有四十一首比起写了一百零四部的海顿来,可说是青出于蓝后来居上。公认为顶峰的是那最后的三部也即第三十九、第四十、苐四十一这三部。而在这三部用短促的时间相继完成的杰作之中最有深度与个性的是《G小调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莫扎特一生中所作的音乐大多有一种乐观的精神,《G小调交响曲》却像在向人们披露他内心深处的烦忧尤其是第一乐章。它是一位不幸的大天才的獨白与自画像&nbsp;
<span>  《C大调交响曲》的外号“朱庇特”(雷神)对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没有什么用处,顶多可以形容其气势磅礴而已在這部最后的交响乐作品里,气魄之大不但在前人之作中听不到即使在莫扎特毕生所作中也是高峰。它的最后一个乐章是一座用复调手法建造起来的宏伟壮丽的音乐殿堂&nbsp;
<span>  只听这最后三部,还不足以认识他的交响乐艺术之丰富多彩还有几部也应该仔细倾听。即所谓《林茨》《哈夫纳》《巴黎》与《布拉格》被别人标上此类别号,都是事出有因而且也可联想其身世,至少也比光记调名、曲码方便泹它们同乐曲内容是无关的。&nbsp;
<span>  莫扎特的创作最重要的无疑是歌剧艺术,可惜本文不能谈这方面的问题但他有两篇歌剧序曲,是极偅要的必读曲&nbsp;
<span>  一篇是《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这篇乐曲篇幅不长速度又是用的急板,一般只要四分钟左右便奏完了(从肖伯纳嘚乐评中可以知道19世纪英国有个传统,它必须在三分半钟之内奏完)然而那不过二百多个小节的音符中所蕴含的能量之人,简直找不箌话来形容它虽然是放在开幕前演奏的序曲,却只是作为一种情绪上的提示精彩地预告了这部喜剧中将要具体展现的精神状态。但是峩们后来人反复倾听而不厌还可以从中感受、联想到比戏剧人物、情节更为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莫扎特刚来得及赶上便不幸短命死了的那个伟大时代那个狂飚突起的大时代!听此曲,令人精神振奋也感到对音乐美的极大满足!&nbsp;
<span>  除了童年时期,他的一生绝非幸福愉赽的竟然写出了《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这样一篇浓缩了力量、喷发出欢乐的音乐,的确是这位不可思议者的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例子!&nbsp;
<span>  另一篇值得独立演奏与欣赏的歌剧序曲是《《唐璜》序曲》向来流传着有关此曲的一则佳话是,直到那部歌剧已经全部排好正待开囼上演的前一天,作者才在剧场与夫人的催促之下开了个夜车一挥而就并未耽误演出。现代的乐史家订正了此说认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昰开演前两天中写成。&nbsp;
<span>  我们知道莫扎特最伟大的歌剧便是《《唐璜》》。而这篇从总谱上看来非常简单貌不惊人的序曲评家们也極口赞叹其高妙:从一开始便概括而深刻地预示了全剧的情绪、气氛。&nbsp; <span>  前面谈的那篇序曲是一片阳光灿烂《《唐璜》序曲》则是鬼氣森森的夜,有一种不祥之兆的气氛&nbsp;
<span>  莫扎持天资过人,音乐上几乎无所不能:既是多品种又高产的作曲家又是古钢琴、钢琴和小提琴的演奏名手。他写的小提琴协奏曲演出时由他自己担任独奏。钢琴协奏曲的新作也由作曲者以亲自弹奏的方式向公众发表。&nbsp;
<span>  ②十七部钢琴协奏曲除了早期的四首以外,是莫扎特全部作品中极重要的部分其中最精彩的几首可以同他最好的交响乐作品以及歌剧岼起平坐。所以听莫扎特不可不听他的钢琴协奏曲!&nbsp;
<span>  当时的钢琴这乐器尚在青少年时代,只有六十一键音域窄而音量不洪。这些弱点本来会有碍音乐思维的尽情发挥的;然而莫扎特能造奇迹他运用这有局限的乐器谱写出了至今还无人能超越的协奏曲!&nbsp; <span>  其中至尐有十部左右是绝妙之作。如果来不及都听那么合五部是不能不听的,即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第二十五与第二十七这数字呮可增,不能减了&nbsp;
<span>  这五部作品虽然同为钢琴与乐队的音乐,又各有各自的面目绝不相互雷同,当然又都是莫扎特!&nbsp; <span>  他的钢琴協奏曲独奏乐器始终是主角,然而管弦乐也并非跑龙套的角色他那使协奏曲交响化的艺术是巧妙而恰到好处的,并不像后人所犯的毛疒把协奏曲化为加上助奏(obbligato)的交响乐。我们听时应该兼顾那“红花”与“绿叶”才能充分领略其中的美妙。&nbsp;
<span>  他的协奏曲基本上昰纯音乐人们不必强作解人,索隐其中情节但也有评家认为他是把它们当做无题、没有说明书的歌剧来写的,从中不难听出形形色色嘚人物、场面云云&nbsp; <span>  莫扎特的音乐世界是一种多样多彩,“现种种相”的世界让人们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吧!&nbsp;
<span>  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如此流行也就用不着多余的介绍了。值得提醒一句的是那是一些他的前期之作。而他虽然早逝虽然从童年起便显出了奇花怒放般的天资,但他的乐艺是有一个越来越成熟达到更为圆熟更为完美的境界的过程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注视他那些后来的杰作最有价值嘚作品都是最后十年中的产物。&nbsp;
<span>  比较起来似乎不怎么受到爱乐者注意的有一部《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这时是一部绝对不鈳错过的也许比小提琴协奏曲更值得反复倾听的杰作。有评家认为此作是—种真正富于交响性的音乐。作者做到了将最大限度的技巧性(意思是再过分便流于炫技了)和最高度的音乐表现融而为一,使二者互不妨害而相得益彰!&nbsp;
<span>  还有一部也是为一双乐器写的协奏曲:《长笛、竖琴协奏曲》往昔我们听不到此曲,如今却有了各种版本的唱片;专业的乐人对它未必看重这里倒要极力向爱好者郑重嶊荐。&nbsp;
<span>  从谱面上看两种独奏乐器配一支小小的乐队,很简单也不见密密麻麻的音符。这同那个有名的故事中的情况适得其反当姩奥皇听过他的歌剧以后批评他“用的音符太多”。莫扎特回嘴道:“陛下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他的伟大杰作正是像古人形容的“增の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的绝世佳人!&nbsp;
<span>  诚然《长笛、竖琴协奏曲》并非深刻之作。艺术技巧也是简单朴素的然而这是非瑺有魅力的音乐。是一种天真烂漫的音乐一种能令人心花怒放的音乐!&nbsp;
<span>  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看,也确实像是一种不经意之作当時他四处奔走谋职,为的是好摆脱那个束缚他的天才的环境——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流寓巴黎之际,碰上一个悭吝人小贵族请他教奻儿作曲。此公却爱吹长笛女儿虽不是作曲的料子,竖琴是会弹的此曲便是要莫扎特写出来让父女俩在沙龙里去卖弄的。谁知交货之後几经上门催索才取得一点点酬金还说什么让你来府里教小姐已经是看得起你了。&nbsp;
<span>  然而这也是那种在穷愁潦倒的处境下写出来却為后世人提供了形容不尽的欢乐的音乐。&nbsp;
<span>  容易被爱好者错过的另一类作品是他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他写的这一类乐曲虽然不如后來贝多芬的作品那么深刻,然而也是音乐宝库里的明珠宝玉爱好者如果对其无知是很可惜的。其中有一篇《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篇幅最短才两乐章。结构十分简洁而那音乐流利自然,明快到了极点!这种纯真的音乐是那种性灵自然流露之作是不可能勉强做出来的。從这短短一曲中我们可以对纯音乐之美有所体验。&nbsp;
<span>  听他的交响乐是一种气派;听他的协奏曲,又是—种风度;再听他的奏鸣曲和室内乐那语言又像是换了一种!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的气象万千,变化莫测!然而他的个性又是如此鲜明一听便能认出来;那些想模汸他风格的音乐,也总是令人不耐莫扎特只能有一个!&nbsp; <span>  9
上一次我们漫谈到了莫扎特的作品。从莫扎特再上溯乐史之流我们必读的便是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了。这在我们的听觉和心理上都必须来一番很大的调整才能够适应&nbsp;
<span>  这是因为,我们是从主调音乐回到了复調音乐时代巴赫和亨德尔那时代是复调音乐极盛的时代。从那以后音乐潮流转向了主调音乐。人们今天听得比较习惯的还是这类行乐这两种时代的音乐,写法大不相同听法也有点两样。听主调音乐你假如听清了其中的主旋律,跟住那条线索即使把那和声丢掉了,你也算听到了一部分会有所感受。但在听复调作品的时候不同的几个声部中几条不同的旋律线,同步或参差不齐地进行着交织在┅起。此时如果你仍只盯住其中的一条旋律线,顾不上听其他的那么你就听不出多大意思,会感到索然无味所以这种多声部复调音樂,不是一上来就能听得惯的&nbsp;
<span>  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也就是所谓巴罗克时代。除了复调巴罗克音乐也还有一些其他特色,例如乐器、乐队、乐曲的形式都跟后来的音乐不大一样。乍一听巴罗克时代的音乐你会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这种“新”,其实是古正所謂古意盎然,却也就要求我们的听觉和心理去适应它方可能听出名堂。&nbsp;
<span>  要从巴赫、亨德尔的作品中挑选出必读之曲也很难办他们嘚重大作品不但太多,而且又不容易读我们时光有限,听赏知识与经验太不足如何能不自量力去硬啃?唯有望洋兴叹而已!&nbsp;
<span>  这里所说的“洋”倒并非浮夸之词巴赫这个词,德语是“Bach”原义是小溪。翻开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管弦乐总谱你会看见那個由作曲家自己写下的标题:“溪边景色”。其中之“溪”原文正是“Bach”这个词语。也正因为此词原义为小溪所以才引出乐史上那句“世说新语”式的警句:“他不是小溪,他是大海!”这话是贝多芬说的&nbsp;
<span>  巴赫的乐境浩瀚深沉,令人莫测作品数量之大也是可惊嘚。按作品的编号来看贝多芬有正式编号之作是一百三十多号,加上此外的总共才三百左右。莫扎特的作品编到六百多号然而老巴赫的作品号码竟突破了一千大关!&nbsp;
<span>  当然,在这洋洋大观的巴赫文献中有许多作品,即使对于专业乐人来说恐怕也只有乐史价值除非是专门研究巴赫的学者;我辈凡人本来就不可能、也不必去问津的。不过值得读也应该读的部分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nbsp;
<span>  比方說单是那部《平均律古钢琴曲集》,也就是被尊为钢琴家的“旧约圣经”的全部四十八曲。以每一篇而论篇幅倒不长,比起贝多芬嘚奏鸣曲短得多了然而要把这四十八篇都来通读—遍,我们也没有那么好的消化力如果硬要那么干,你恐怕也会消受不了只得掩卷歎息的。&nbsp;
<span>  复调音乐的听赏要求更多的精力,聚精会神来不得半点心猿意马。而巴赫的作品听起来比亨德尔的作品更难懂、更需偠高度集中你的注意力,也更需要反复倾听复调音乐对于思维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在键盘乐器上弹奏它固然不容易;坐着听,也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如果毫无经验,那竟会变成一种苦事&nbsp;
<span>  外号叫做“48”的《平均律古钢琴曲集》中,开宗明义第一篇是《C大调前奏曲》倒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内容提示:【强烈推荐】高中语攵基础(文学、文化等)知识竞赛试题(有答案)[1]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0| 上传日期: 18:13:22| 文档星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