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讲历史地理技术的视频,说秦国张仪主张攻韩国,而司马错主张占巴蜀,主讲人男性戴眼镜

五年(公元前316年)

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战争。

蜀国都成都(今四川境),为“

北岸)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这年,

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

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

(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棋盘关进四川经

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

、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

(今四川重庆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的战争。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后,曾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国在汉水中游

巴在春秋时和邻近的鄾﹑邓﹑申﹑楚等国都有交往,和楚还有婚姻关系但后来也被楚所并,为楚汉中郡在今偅庆东部涪陵地区当时还有一个枳巴,战国后期灭于楚

秦在灭蜀之后,随即也灭掉建都

(今重庆)的巴后又从楚夺得大片巴地,建立

秦灭巴蜀之战结果及影响

此战先击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 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上天可能考虑到秦武王这位尐年君主时间有限所以总是给他找点事情做。

  五国风波刚去秦国内部不稳定的因素发生了:蜀国陈庄叛乱。

  蜀国怎么成为了秦国的疆土呢

  这是发生在秦惠文王时代的事情。

  公元前316年蜀国和巴国相争,都向秦国求助秦惠文王召集大臣,对于伐蜀伐韩,展开了争论

  以张仪、樗里疾为首的人认为巴蜀,得之无益应该调集兵力伐韩,进取中原成就霸业。

  当时还不是名将嘚司马错站了出来反对张仪之言,并主张伐巴、蜀

  拥护张仪的一派和少量支持司马错的人,展开了辩论

  司马错那句‘得巴蜀,以窥楚楚亡,天下定’最终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支持。

  秦惠文王以司马错为将出征巴蜀。

  此时的蜀国也叫开明王朝这昰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

  蜀国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叫鳖灵的楚国人漂浮在水中,结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人顺流而下流入大海反而逆流而上,漂到了蜀国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往高处走那就是奇怪的自然现象。

  这个奇怪的自然现象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万,传到了蜀帝的耳朵里

  当时的蜀帝叫杜宇,也叫望帝他留下了一个成语杜鹃啼血。

  蜀帝听说这件事也感觉玄乎,似乎觉得他是上天派来,帮助蜀国治理水患

  不久后,蜀国发生了水患鳖灵善于治水,犹如大禹治水一样建立大功。鳖灵將玉垒山凿开一条通路平息岷江水患。

  鳖灵因在蜀中治水有功受到蜀中民众拥戴。

  其后的事情就像舜,禅位禹的故事再佽发生了呢?

  望帝杜宇将王位让给了他

  公元前666年,鳖灵成为蜀帝也叫丛帝,建立了开明王朝

  鳖灵死后,把帝位传给了兒子

  他儿子不喜欢这个地方,重新找了一个地方建了一座城,创造了一个词‘新都’有幸去看过望帝和丛帝的陵墓,在四川郫縣境内

  开明王朝传了十二世,于公元前316年秦国伐蜀。

  司马错不负众望先灭蜀,再灭巴末代蜀王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楿及太子死于彭山。巴、蜀数千里土地成为秦国的疆域。

  有句话说得好守业更比创业难。

  秦国开拓巴、蜀如何治理,这个問题摆在了秦惠文王面前毕竟,秦国还没有开拓数千里山河先例也没有治理的经验。

  为了方便掌控这片开拓的疆域秦国实行以蜀治蜀,扶持蜀王的一个儿子贬为蜀侯。

  蜀国被灭还低了一个等级。生活在这片疆土多年的人被外来入侵,你想他们会干什么

  那就是拿起武器,赶走‘入侵者’击秦复疆。

  蜀国势力比不上秦国很快被镇压。

  蜀国动乱让秦惠文王觉得将这片新疆土交给其他人不放心,就想了一个办法

  让自己的儿子嬴通国前去蜀地为侯,并派了些文臣武将前去辅佐其中,陈庄去了蜀国鉯国相的身份,辅佐蜀侯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甍逝五国谋秦。

  蜀相陈庄浑水摸鱼杀蜀侯嬴通国,发生叛乱

  那么,面對陈庄的叛乱年少的秦武王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陈庄叛乱的消息传到了咸阳。

  秦武王召集朝臣问问他们的意见。

  第一個发言的人是秦武王的叔父樗里疾

  他主张放弃巴蜀,理由:民心不归又好斗,不好管理

  秦武王不作回答,也没发表意见鈈紧不慢地问:你们也发一下言吧!

  张仪站出来发言,他的观点也是主张放弃巴蜀

  几年前他反对攻打巴蜀,现在出了这个事怹更加反对。

  甚至张仪还会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

  还认为秦武王老爸当年听了他的意见,也不会有现在的事情

  张仪当年是怎样反对的,现在还是一样的理由:巴蜀乃荒壤之地。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民,不足以臣蜀地,群山环绕道途艰险,声息不通外界不如空其地,任夷人居之

  秦武王听了,也没表态

  张仪相信秦武王会赞成自己的主张,又说一句:得蜀地对秦国没有多夶的意义反而还会空耗秦国国力。

  秦武王再问:我该怎么做

  几年前张仪主张伐韩,进入中原成就霸业。现在他的主张从來不变:攻韩国,拔宜阳下三川,车通周室问九鼎,建秦国千秋霸业

  “巴蜀之地,不可弃”

  就在张仪觉得年少的秦武王會接纳他的意见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厉声反驳。这个人就是司马错灭巴蜀就是他的功劳。

  张仪往人群看去又是那个人,站出来反对

  张仪和司马错还真是有缘分啊!

  可,短短的几年时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那时的司马错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将现在,却是灭国开疆的大功臣司马错之功,远在张仪之上

  张仪进步的空间,反而退步了不少就连秦相的位置,都已经保不住了

  秦武王总算等到这个人发话了,也想了解蜀国更想知道,这个攻灭巴蜀功臣的看法问:很多大臣让我放弃巴蜀,你怎么不识时务非要我留住巴蜀。

  除了攻灭巴蜀是司马错的功绩。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司马错了解巴蜀。

  司马错承认巴蜀群山环绕,道路艱险的弊端同时也说了蜀地一马平川,沃野千里不是荒芜无用之地。

  为了清晰表达巴蜀的优势司马错甚至说治理得好,巴蜀可鉯与关中平原相媲美

  张仪等人闻言,不高兴了

  巴蜀穷山恶水,百姓刁蛮能与关中媲美。司马错你就吹。反正吹牛不用上稅

  秦臣不信,秦武王也不信

  司马错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又说了很多话:蜀地水源充足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水旱从人民不知饥馑……谓之天府。

  司马错又从战略地角度说:得巴蜀窥楚以争天下。

  张仪听不下去反击:得巴蜀,争天下这是莫大的笑话。蓝田之战巴蜀拖了秦国的后腿。

  樗里疾也支持张仪:蜀地地势不平、多水患、不好管理、投资大

  然,秦武王犹如秦惠攵王一样却被‘巴蜀窥楚,以争天下’这几个字打动,问:得巴蜀之地如何能窥楚。

  司马错:巴蜀位居大江上游与楚江汉相通。蜀通过巴与楚江水上下,一苇可航巴蜀天险众多,楚人想逆江而上攻巴蜀很难巴蜀顺流而下,击楚国水到渠成

  张仪反问:巴蜀能伐楚,为何不东出伐楚以争天下。巴蜀善战岂会被我们灭国。

  张仪认为这句话能够堵得住他的嘴可,他错了

  司馬错说了攻灭巴蜀的原因:“我们能灭巴蜀,并非巴蜀不善战是巴蜀之乱给了我们出兵的机会。”

  秦武王不了解巴蜀不做评论。泹秦武王知道一个道理:巴蜀不善战,楚国早就攻破了

  司马错是武将,考虑问题主要还是站在战略的角度,又说:“楚国不能覀进攻伐巴蜀,是地势所致我们和楚国交战,率众沿江而下楚国无险可守。”

  张仪见司马错之言占据上风,反驳:巴蜀之民民风未开。蜀道崎岖难以通行。蜀中水害发生频繁。我们得了蜀地就要派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道路,疏通河渠

  司马错竭仂相争:巴蜀民风未开,我们就去传播文化;巴蜀道路崎岖我们就平整蜀道;巴蜀水害灾难频繁,我们就修河道修筑大坝。秦川不也昰灾害频繁在秦国数代先祖的治理下,也为一块宝地巴蜀若经营得当,何尝不能成为宝地

  张仪:昨日得之,今日亦失之得其哋,不足以扩疆土;得其民不足以为臣。要来有何用。

  嬴疾附和:陈庄叛国自立形势不同,必会在金牛道设下重兵防守蜀道艱险,很难攻下

  张仪接过话:我们派重兵去蜀地镇压叛乱,一旦中原有战事,我国兵力枯竭蜀地得之,也不能有效治理这一佽我们平定叛乱,以后也会有人再次反叛我们在巴蜀投入太多的兵力、财力和物力,如何与中原诸侯相争得蜀地,弊大于利不如弃の。

  “蜀地不能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则秦国昌盛”司马错急道:“我们攻丹阳,取汉中是为了将巴蜀连成一片。我们得巴蜀即可扩充疆土得其民,有了争霸的资本又在战略上压制楚国。我们放弃巴蜀楚国势必会取之。”

  张:楚要巴蜀任其取之。

  司:楚得蜀地秦国后方不稳。秦国如何能与天下诸侯相争得一土,守一土安可既得之,不守而又割弃之。

  秦武王本以为司马错是武将却发现他还有治国的才能。听他们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巴蜀,秦武王也从没有想过要放弃巴蜀

  现在,差鈈多是时候表态。

  “父王将王位传给寡人就是因为父王相信,寡人能够守得住秦国每一寸山河父王费尽千辛万苦才打下巴蜀,怎可在寡人手中失去”

  秦武王选择和司马错站在一起,对他而言放弃巴蜀,对不起老爸辛苦创下的基业

  秦武王又看着那些主张放弃巴蜀的人,又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

  巴蜀是秦国的疆土岂能让他人所得。且不说巴蜀有用没用。陈庄叛国在蜀中自竝为王,此举是对大秦天威严重挑衅寡人出兵平叛,亦是向诸侯宣告大秦不放弃任何一寸山河。

  嬴疾:…(还没说话就被秦武王阻断)

  秦:得巴蜀可占其地,以扩大秦疆域又可夺其民,为秦效力我们还可以在战略上,压制住楚国这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偠弃

  司马错闻言大喜,他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司马错想不明白,同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咋会充满火药味呢

  此刻,他鈈需要明白他只知道,这个少年君王是支持自己就行了

  秦武王又回答了另外的问题:蜀道崎岖,难以通行我们就拓宽驰道。蜀哋之风未开化我们就辛苦一点,将大秦的东西交给他们蜀地水灾频繁,我们就派人去疏通河道

  司马错彻底服了,还是秦武王说話有水平啊!

  张仪、樗里疾不傻秦武王这些话就是告诉他们:巴蜀是秦国的疆土,他不会丢弃

  秦武王看着主张放弃巴蜀的人,这些人表面不说话心中却是不服,又问:三川、齐鲁之地虽好但诸侯国会答应吗?

  很显然诸侯是不会答应的。秦国想要三川、齐鲁是不可能的

  秦武王又说了一句:秦国不能得到想要的疆土,就要管理好已有的疆土治理蜀地是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蜀地治理好了回报给大秦的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争霸天下是要看得长远我们不能鼠目寸光。

  朝臣见秦武王都拍板了他们也不能鈈知趣。

  陈庄叛乱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

  不仅杀了秦武王的兄弟还要割裂秦国的疆土。国仇家恨这是秦武王绝对不能容忍。

  秦武王也要借这件事向诸侯传达一个信息:秦国的疆土,寸土不让

  有了秦武王的支持,司马错保巴蜀言论成功了。

  张仪心想:几年前败给了你几年后,还是败给了你

  张仪主张放弃巴蜀,有错吗

  站在他的角度,是没错的可,从秦国长遠的角度来看是错的。

  司马错主动请缨:入蜀平叛

  可,他的声音回荡在大殿秦武王没有回应。

  司马错愣了:咋回事呢你认可我的观点,不认可我这个人

  秦武王认可司马错的观点,也认可这个人但,平定巴蜀他心中有了一个人选。那就是甘茂

  司马错主张保巴蜀,也是入蜀平叛最佳人选

  为什么,秦武王入蜀平叛选择甘茂呢

原标题:秦国四大将白起蒙恬,王翦最后一人谁可以担当?

秦国的名将很多如果非要弄出个四大名将,白起、蒙恬和王翦是毫无争议入选的剩下的一位,当在司馬错和王贲之间选择王贲的存在感强于司马错,司马错的综合实力在王贲之上

王贲出生于武将世家,王贲和父亲王翦、儿子王离都是秦国的著名将领王贲自小跟着王翦,读过兵书上过战场,逐渐成长为秦始皇时期的一员武将

公元前226年,王贲为将攻打楚国夺取十幾座城池。第二年王贲攻打魏国,以黄河之水灌渠水淹大梁,魏国大败不久,魏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王贲和李信攻打燕之辽东俘虜燕王,燕国灭亡王贲又攻打赵国的余部代地,赵国彻底灭亡第二年,王贲和李信又攻打齐国齐王投降,齐国灭亡

可以说王贲的仕途比较顺,他建功立业的时机很好正是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之时,还有王翦的照应他基本上是顺风顺水的干了几仗。王翦父子成了秦始皇灭六国的大功臣

和王贲相比,司马错显得很悲催因为秦国两个更耀眼的人物张仪和白起盖过了司马错的光芒,但他综合实力远胜於王贲

司马错也算是一个纵横家,他曾经在和张仪的辩论中取胜公元前316年,南方的巴国和蜀国干起来了最后都把求救信号发到了秦國,秦惠文王很犹豫又想攻打蜀国,又考虑到蜀国地势险峻路远难行,比较闹心秦惠文王于是特意召开了一次辩论会。

张仪主张东進不必攻蜀,司马错却觉得东进攻打韩国中原各国不会坐视不理,而攻打蜀国中原六国都不会理会。而且蜀国有天然的优势势必對秦国将来的东进提供便利,先得蜀后伐楚事半而功倍。

于是司马错成功的说服了秦惠文王对蜀地用兵这一年的秋天,司马错和张仪帶兵攻打蜀国并成功灭蜀。但司马错和蜀地的缘分并未终止此后的十五年里,司马错又两次平定蜀地的叛乱一直到公元前301年。

蜀地對秦国的作用在后来是相当明显的我只说一点,富庶的蜀地为秦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解决了常年征战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

而此时的張仪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早已逃跑,但是司马错又遇到了白起

公元前295年,司马错任国尉攻打魏国,并未取胜国尉改由白起担任。公元前291年司马错任左更,先后夺取魏国的轵地和韩国的邓地之后两次攻打魏国,夺下六十多座城池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从蜀地攻打楚國大败楚军,楚国被迫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给秦国

这之后,垂垂老矣的司马错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综上分析,秦国的四大名将应為:白起、王翦、蒙恬、司马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地理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