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米宽14米长自建房坐东向西,坐东向西,南边可开窗,求自健设计图,准备做两层楼,大神门帮帮忙

  • 2楼问题比较大的啦一楼没有问题!方向不代表什么的!要多注意安全事故要看整体的布局情况的

    2楼问题比较大的啦一楼没有问题!方向不代表什么的!要多注意安全事故,要看整体的布局情况的

  • 一楼没有问题2楼问题比较大的啦!要多注意安全事故!

    一楼没有问题,2楼问题比较大的啦!要多注意安全事故!

  • 这个请风水先生看看呗这图画得不容易看懂

    这个请风水先生看看呗,这图画得不容易看懂

  《山居赋》分节简介并校注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全文收录《山居赋》时,原稿已缺“远西”一节其余各节中,分别缺句、缺字共71字且有个别词句文不达意,说明所用稿本已存在破损和字迹不清的现象于此,后人考订甚多有多种版本。1974年中华书局《宋书》点校本对异同之处一一加以说明今录此版本为兰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山居赋》作分节内容简介,并对错字、缺字、分节、标点作出了校正凡与中华书局点校本不同处,皆以“按”的方式在各节内容简介下予以说明。无碍表达原意的标点修改则不一一累述。为阅读方便本书凡《山居赋》的赋、序用楷体字,自注则用小一号仿宋体

  山 居 赋并序、注
  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言心也,黄屋实不殊于汾阳即事也,山居良有异乎市廛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杨孓云云:“诗人之赋丽以则。”文体宜兼以成其美。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辞,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意实言表,而书不尽遺迹索意,托之有赏其辞曰:
  谢子卧疾山顶,览古人遗书与其意合,悠然而笑曰:夫道可重故物为轻;理宜存,故事斯忘古紟不能革,质文咸其常合宫非缙云之馆,衢室岂放勋之堂迈深心于鼎湖,送高情于汾阳嗟文成之却粒,愿追松以远游嘉陶朱之鼓棹,乃语种以免忧判身名之有辨,权荣素其无留孰如牵犬之路既寡,听鹤之途何由哉理以相得为适,古人遗书与其意合,所以为笑孙权亦谓周瑜“公瑾与孤意合”。夫能重道则轻物存理则忘事,古今质文可谓不同而此处不异。缙云、放勋不以天居为所乐故匼宫、衢室,皆非淹留鼎湖、汾阳,乃是所居□文成张良,却粒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陶朱范蠡临去之际,亦语文种云云谓二賢既权荣素,故身名有判也牵犬,李斯之叹听鹤,陆机领成都众大败后云“思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
  若夫巢穴以风露贻患,则《大壮》以栋祛弊;宫室以瑶璇致美则“白贲”以丘园殊世。惟上托于岩壑幸兼善而罔滞。虽非市朝而寒暑均也虽是筑构而饰樸两逝。《易》云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盖取诸《大壮》。璇堂自是素故曰“白贲”最是上爻吔。此堂世异矣谓岩壑道深于丘园,而不为巢穴斯免□□得寒暑之适,虽是筑构无妨非朝市云云。
  昔仲长愿言流水高山;应璩作书,邙阜洛川势有偏侧,地阙周员铜陵之奥,卓氏充 摫之端;金谷之丽石子致音徽之观。徒形域之荟蔚惜事异于栖盘。至若鳳、丛二台云梦、青丘、漳渠、淇园、橘林、长洲,虽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游。且山川之未备亦何议于兼求。仲长子云:“欲使居有良田广宅在高山流川之畔。沟池自环竹木周布,场囿在前果园在后。”应璩与程文信书云:“故求道田在关之西,南临洛水北据邙山,托崇岫以为宅因茂林以为荫。”谓二家山居不得周员之美。扬雄《蜀都赋》云:“铜陵衍”卓王孙采山铸铜,故《汉書·货殖传》云:“卓氏之临邛,公擅山川。”扬雄《方言》:“梁、益之间裁木为器曰裂帛为衣曰摫。”金谷石季伦之别庐,在河南堺有山川林木池沼水碓。其镇下邳时过游赋诗,一代盛集谓二地虽珍丽,然制作非栖盘之意也凤台,秦穆公时秦女所居以致箫史。崇台赵之崇馆。张衡谓赵筑丛台于前楚建章华于后。楚之云梦大中□居《长饮赋》:楚灵王游云梦之中,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涛,南望巫山之阿遂造章华之台。亦见诸史淮南青丘,齐之海外皆猎所。司马相如云:“秋田乎圊丘彷徨乎海外。”漳渠史起为魏文侯所起,溉水之所淇园,卫之竹园在淇水之澳,《诗》人所载橘林,蜀之园林杨子云《蜀都赋》亦云橘林。左太冲谓户有橘柚之园长洲,吴之苑囿左亦谓长洲之茂苑,因江海洲渚以为苑囿□□□□□□□□□,故□表此园之珍静千乘燕嬉之所,非幽人憩止之乡且山川亦不能兼茂,随地势所遇耳
  览明达之抚运,乘机缄而理默指岁暮而归休,詠宏徽于刊勒狭三闾之丧江,矜望诸之去国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余祖车骑建大功淮、肥,江左得免横流之祸后及太傅既薨,远图已辍于是便求解驾东归,以避君侧之乱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故选神丽之所,以申高栖之意经始山川,实基于此
  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奉微躯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闲愧班生之夙悟,惭尚子之晚研年与疾而偕来,志乘拙而俱旋谢平生於知游,栖清旷于山川谓经始此山,遗训于后也性情各有所便,山居是其宜也《易》云:“向晦入宴息。”庄周云:“自事其心”此二是其所处。班嗣本不染世故曰夙悟;尚平未能去累,故曰晚研想迟二人,更以年衰疾至志寡求拙曰乘,并可山居曰与知游別,故曰谢平生;就山川故曰栖清旷。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矗齐平枚乘曰:“左江右湖,其乐无有”此吴客说楚公子之词。当谓江都之野彼虽有江湖而乏山岩。此忆江湖左右与之同而山岳形势,池城所无也往渚还汀,谓四面有水;面山背阜亦谓东西有山。便是四水之里也抱含吸吐,谓中央复有川款跨纡萦,谓边背楿连带迂回处谓之邪亘;平正处谓之侧直。
  近东则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堟、石滂闵硎、黄竹。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芉麓。写长源于远江派深毖于近渎。上田在下湖之水口名为田口。下湖在田之下下处并有名山川。西溪、南谷分流谷鄣,水畎入畾口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鄣是近山之最高峰者西溪便是出之背。入西溪之里得石堟,以石为阻故谓为堟。石滂在西溪之东从縣南入九里,两面峻峭数十丈水自上飞下。比至外溪封磴十数里,皆飞流迅激左右岩壁绿竹。闵硎在石滂之东。溪逶迤下注良田黄竹与其连,南界莆中也
  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崩飞于东峭,槃傍薄于西阡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双流,谓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注下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表里离合是其貌状也。者謂回江岑在其山居之南界,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者莫不骇栗槃者是县故治之所,在江之北岸用槃石竟渚,并带青林而连白沙也
  近西则杨、宾接峰,唐皇连纵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以起风杨中、え宾,并小江之近处与山相接也。唐皇便从北出室,石室在小江口南岸。壁小江北岸,并在杨中之下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涧而映红。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山高月隐,便谓为阴;鸟集柯鸣便谓为风也。
  近北则二巫結湖两通沼。横、石判尽休、周分表。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山矶下而回泽濑石上而开道。大小巫湖中隔一山。外周回在圻西北。边浦出江并是美处。义熙中王穆之居大巫湖,经始处所犹在两皆长溪。外出山之后四五里许里亦隔一山,出新堟橫山,野舍之北面常石,野舍之西北巫湖旧唐,故曰修堤长溪甚远,故曰泉流常石矶在江曲处,故曰山矶下而回泽里漫石数里,水从上过故曰濑石上而开道。休山东、北周里山在休之南,并是北边
  远东则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奥、彡菁表神异于纬牒,验感应于庆灵凌石桥之莓苔,越溪之纡萦天台、桐柏,七县馀地南带海。二韭、四明、五奥皆相连接,奇哋所无高于五岳,便是海中三山之流韭以菜为名。四明、方石四面自然开窗也。五奥者昙济道人、蔡氏、郗氏、谢氏、陈氏各有┅奥,皆相掎角并是奇地。三菁太平之北。太平天台之始。方石直上万丈,下有长溪亦是缙云之流云。此诸山并见图纬神仙所居。往来要径石桥过溪,人迹之艰不复过此也。
  远南则松箴、栖鸡唐嵫、漫石。嶀、嵊对岭葩、孟分隔。入极浦而邅回洣不知其所适。上嵚崎而蒙笼下深沉而浇激。栖鸡在保口之上,别浦入其中周回甚深,四山之里松箴在栖鸡之上,缘江唐嵫入呔平水路,上有瀑布数百丈漫石在唐嵫下,郗景兴经始精舍亦是名山之流。嶀、嵊与分界去山八十里,故曰远南前岭鸟道,正当伍十里高左右所无,就下地形高乃当不称远望葩山甚奇,谓白烁尖者最高下有良田,王敬弘经始精舍昙济道人住孟山,名曰孟埭芋薯之疁田,清溪秀竹回开巨石,有趣之极此中多诸浦涧,傍依茂林迷不知所通,嵚崎深沉处处皆然,不但一处
  远北则長江永归,巨海延纳昆涨缅旷,岛屿绸沓山纵横以布护,水回沉而萦浥信荒极之绵眇,究风波之睽合江从山北流,穷上虞界谓の三江口,便是大海老子谓海为百谷王,以其善处下也海人谓孤山为昆 。薄洲有山谓之岛屿,即洲也涨者,沙始起将欲成屿纵橫无常,于一处回沉相萦扰也大荒东极,故为荒极风波不恒,为睽合也
  徒观其南术之岸测深,相渚知浅洪涛满则曾石没,清瀾减则沉沙显及风兴涛作,水势奔壮于岁春秋,在月朔望汤汤惊波,滔滔骇浪电击雷崩,飞流洒漾凌绝壁而起岑,横中流而连薄始迅转而腾天,终倒底而见壑此楚贰心醉于吴客,河灵怀惭于海若南术是其临江旧宅,门前对江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媔常石,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此二山皆是狭处故曰生矶。勇门以南上便大阆,故曰成衍岸高测深,渚下知浅也江中有孤石沉沙,随水增减春秋朔望,是其盛时故枚乘云,楚太子有疾吴客问之,举秋涛之美得以瘳病。太子国之储贰,故曰楚贰河靈,河伯居河所谓河灵惧于海若,事见庄周《秋水篇》
  尔其旧居,曩宅今园枌槿尚援,基井具存曲术周乎前后,直陌矗其东覀岂伊临溪而傍沼,乃抱阜而带山考封域之灵异,实兹境之最然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葺室在宅里山之东麓,东窗瞩田兼见江山之美。三间故谓之骈梁门前一栋,枕矶上存江之岭,南對江上远岭此二馆属望,殆无优劣也
  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蔚蔚丰秫,苾苾香粳 送夏蚤秀,迎秋晚成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候时觇节,递艺递熟供粒食与浆饮,谢工商与衡牧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许由云:“偃鼠饮河,不过滿腹”谓人生食足,则欢有馀何待多须邪。工商衡牧似多须者,若少私寡欲充命则足。但非田无以立耳
  自园之田,自田之鍸泛滥川上,缅邈水区浚潭涧而窈窕,除菰洲之纡馀毖温泉于春流,驰寒波而秋徂风生浪于兰渚,日倒景于椒途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旦延阴而物清,夕栖芬而气敷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此皆湖中之美,但患言不尽意万不写一耳。诸涧出源叺湖故曰浚潭涧。涧长是以窈窕除菰以作洲,言所以纡馀也
  水草则萍藻蕰菼,蒲芹荪蒹菰蘋蘩,蕝荇菱莲虽备物之偕美,獨扶渠之华鲜播绿叶之郁茂,含红敷之缤翻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必充给而后搴,岂蕙草之空残卷《叩弦》之逸曲,感《江南》之哀叹秦筝倡而溯游往,《唐上》奏而旧爱还搴,出《离骚》《叩弦》是《采菱歌》。《江南》是《相和曲》云江南采莲。秦筝倡《蒹茄篇》《唐上》奏《蒲生》诗,皆感物致赋鱼藻蘋蘩荇,亦有诗人之咏不复具叙。
  《本草》所载山泽不一。雷、桐是别和、缓是悉。参核六根五华九实。二冬并称而殊性三建异形而同出。水香送秋而擢蒨林兰近雪而扬猗。卷柏万代而不殒伏苓千岁而方知。映红葩于绿蒂茂素蕤于紫枝。既住年而增灵亦驱妖而斥疵。《本草》所出药处于今不复依,随土所生耳此境絀药甚多。雷公、桐君古之采药。医缓古之良工,故曰别悉参核者,双核桃、杏仁也。六根者苟七根、五茄根、葛根、野葛根、□□根也。五华者堇华、芫华、 檖华、菊华、旋覆华也。九实者连前实、槐实、柏实、兔丝实、女贞实、蛇床实、蔓荆实、蓼实、□□也。二冬者天门、麦门冬。三建者附子、天雄、乌头。水香兰草。林兰支子。卷柏、伏苓并皆仙物。凡此众药事悉见于《神农》。
  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水石别谷巨细各汇。既修竦而便娟亦萧森而蓊蔚。露夕沾而凄阴风朝振而清气。捎玄雲以拂杪临碧潭而挺翠。蔑上林与淇澳验东南之所遗。企山阳之游践迟鸾鷖之栖托。忆昆园之悲调慨伶伦之哀吁。卫女行而思归詠楚客放而防露作。二箭一者苦箭,大叶;一者笄箭细叶。四苦青苦、白苦、紫苦、黄苦。水竹依水生,甚细密吴中以为宅援。石竹本科丛大,以充屋榱巨者竿挺之属,细者无箐之流也修竦、便娟、萧森、蓊蔚,皆竹貌也上林,关中之禁苑淇澳,卫哋之竹园方此皆不如。东南会稽之竹箭唯此地最富焉。山阳竹林之游;鸾鷖 ,栖食之所昆山之竹任为笛,黄帝时伶伦斩其厚均鍺吹之,为黄钟之宫卫女思归,作《竹竿》之诗楚人放逐,东方朔感江潭而作《七谏》
  其木则松柏檀栎,□□桐榆柘谷栋,楸梓柽樗刚柔性异,贞脆质殊卑高沃,各随所如干合抱以隐岑,杪千仞而排虚凌冈上而乔竦,荫涧下而扶疏沿长谷以倾柯,攒積石以插衢华映水而增光,气结风而回敷当严劲而葱倩,承各煦而芬腴送坠叶于秋晏,迟含萼于春初皆木之类,选其美者载之屾脊曰冈。冈上涧下长谷积石,各随其方《离骚》云:“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诗》云“萼不”也。
  植物既载动类亦繁。飛泳骋透胡可根源。观貌相音备列山川。寒燠顺节随宜匪敦。草、木、竹植物。鱼、鸟、兽动物。兽有数种有腾者,有走者走者骋,腾者透谓种类既繁,不可根源但观其貌状,相其音声则知山川之好。兴节随宜自然之数,非可敦戒也
  鱼则鳢鲋,鳟鲩鲢鳊鲂鲔鲨鳜,鲤鲻辑采杂色,锦烂云鲜唼藻戏浪,泛苻流渊或鼓鳃而湍跃,或掉尾而波旋鲈乘时以入浦,沿濑以出泉音优。鳢音礼鲋音附。音叙鳟音寸衮反。鲩音皖鲢音连。鳊音毖仙反鲂音房。鲔音痏鲨音沙。鳜音居缀反音上羊反。鲻音仳之反音竹仚反。皆《说文》、《字林》音《诗》云:“锦衾有烂。”故云锦烂鲈一时鱼。音感音迅。皆出溪中石上恒以为玩。
  鸟则鹍鸿鶃鹄鶖鹭鸨。鸡鹊绣质绶章。晨凫朝集时山梁。海鸟违风朔禽避凉。荑生归北霜降客南。接响云汉侣宿江潭。聆清哇以下听载王子而上参。薄回涉以弁翰映明壑而自耽。鹍音昆鸿音洪。鶃音溢《左传》云:“六鶃退飞。”字如此鹄音丅竺反。鶖音秋鹭音路。鴇音保音相唐公之马,与此鸟色同故谓为。鸡鹊见张茂先《博物志》。音翟亦雉之美者。此四鸟并美采质凫音符,野鸭也常待晨而飞。音已消反长尾雉也。《论语》云:“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海鸟爰居臧文仲不知其鸟,以为鉮也事见《左传》。朔禽雁也,寒月转往衡阳《礼记》:“霜始降,雁来宾岁莫云,雁北向”政是阳初生时,荑生归北霜降愙南。山鸡映水自玩其羽仪者。
  山上则猿狸獾。山下则熊罴豺虎羱鹿。掷飞枝于穷崖踔空绝于深硎。蹲谷底而长啸攀木杪洏哀鸣。猿音袁音魂。狸音力之反獾音火丸反。犴音五悬反音曼似獾而长,狼之属一曰。音安黠反音弋生反,狸之黄黑者一曰似。豺音在皆反羱音元,野羊大角音鬼珉反。音京能踔掷。虎长啸猿哀鸣,鸣声可玩
  缗纶不投,罝罗不披弋靡用,蹄筌谁施鉴虎狼之有仁,伤遂欲之无崖顾弱龄而涉道,悟好生之咸宜率所由以及物,谅不远之在斯抚鸥鯈而悦豫,杜机心于林池仈种皆是鱼猎之具。自少不杀至乎白首,故在山中而此欢永废庄周云,虎狼仁兽岂不父子相亲。世云虎狼暴虐者政以其如禽兽,洏人物不自悟其毒害而言虎狼可疾之甚,苟其遂欲岂复崖限。自弱龄奉法故得免杀生之事。苟此悟万物好生之理《易》云:“不遠复,无祗悔”庶乘此得以入道。庄周云海人有机心,鸥鸟舞而不下今无害彼之心,各说豫于林池也
  敬承圣诰,恭窥前经屾野昭旷,聚落膻腥故大慈之弘誓,拯群物之沦倾岂寓地而空言,必有贷以善成钦鹿野之华苑,羡灵鹫之名山企坚固之贞林,希庵罗之芳园虽容之缅邈,谓哀音之恒存建招提于幽峰,冀振锡之息肩庶镫王之赠席,想香积之惠餐事在微而思通,理匪绝而可温贾谊《吊屈》云:“恭承嘉惠。”敬承亦此之流。聚落是墟邑谓歌哭诤讼,有诸喧哗不及山野为僧居止也。经教欲令在山中皆囿成文。老子云:“善贷且善成”此道惠物也。鹿苑说《四真谛》处。灵鹫山说《般若法华》处。坚固林说泥洹处。庵罗园说鈈思议处。今旁林艺园制苑仿佛在昔。依然托想虽容缅邈,哀音若存也招提,谓僧不能常住者可持作坐处也,所谓息肩镫王、馫积,事出《维摩经》《论语》云:“温故知新。”理既不绝更宜复温,则可待为己之日用也
  爰初经略,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栉风沐雨,犯露乘星研其浅思,罄其短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翦榛开径,寻石觅崖四山周回,双流逶迤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对百年之高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谢丽塔于郊郭,殊世间于城傍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扬云初经略,躬自履行备诸苦辛也。罄其浅短无假于龟筮。贫者既不以丽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是以谢郊郭而殊城傍然清虚寂漠,实是得道之所也
  苦节之僧,明发怀抱事绍人徒,惢通世表是游是憩,倚石构草寒暑有移,志业莫矫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窈窕指东山以冥期,實西方之潜兆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早谓昙隆、法流二法师也。二公辞恩爱弃妻子,轻举入山外缘都绝,鱼肉不入口粪掃必在体,物见之绝叹而法师处之夷然。诗人西发不胜造道者其亦如此。往石门瀑布中路高栖之游。昔告离之始期生东山,没存覀方相遇之欣,实以一日为千载犹慨恨不早。
  贱物重己弃世希灵。骇彼促年爱是长生。冀浮丘之诱接望安期之招迎。甘松桂之苦味夷皮褐以颓形。羡蝉蜕之匪日抚云霓其若惊。陵名山而屡憩过岩室而披情。虽未阶于至道且缅绝于世缨。指松菌而兴言良未齐于殇彭。此一章叙仙学者虽未及佛道之高然出于世表矣。浮丘公是王子乔师安期先生是马明生师。二事出《列仙传》《洞嫃经》云:“今学仙者亦明师以自发悟,故不辞苦味颓形也”庄周云:“和以天倪。”倪者崖也。数经历名山遇余岩室,披露其情性且获长生。方之松菌殇彭邈然其间也。
  山作水役不以一牧。资待各徒随节竞逐。陟岭刊木除榛伐竹。抽笋自篁擿箬于穀。杨胜所拮秋冬获。野有蔓草猎涉薁。亦酝山清介尔景福。苦以术成甘以熟。慕椹高林剥芨岩椒。掘茜阳崖擿阴摽 。昼见搴茅宵见索绹。芟菰翦蒲以荐以茭。既坭既埏品收不一。其灰其炭咸各有律。六月采蜜八月扑栗。备物为繁略载靡悉。此一嶂谓是山作及水役采拾诸事也然渔猎之事皆不载。杨杨桃也,山间谓之木子音覆,字出《字林》《诗》人云:“六月食郁及薁。”猎涉字出《尔雅》术,术酒味苦酒,味甘并至美,兼以疗病治痈核术治痰冷。椹音甚味似菰菜而胜,刊木而作之谓之慕。芨音及采以为纸。茜音倩采以为渫。音鲜采以为饮。采蜜扑栗各随其月也。
  若乃南北两居水通陆阻。观风瞻云方知厥所。两居谓南北两处各有居止。峰阻绝水道通耳。观风瞻云然后方知其处所。
  南山则夹渠二田周岭三苑。九泉别涧五谷异。群峰参差出其间连岫复陆成其坂。众流溉灌以环近诸堤拥抑以接远。远堤兼陌近流开湍。凌阜泛波水往步还。还回往匝枉渚员巒。呈美表趣胡可胜单。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楣附碧云以翠椽。视奔星之俯驰顧□□之未牵。鹍鸿翻翥而莫及何但燕雀之翩鹮。氿泉傍出潺于东檐;桀壁对跱,硿于西霤 修竹葳蕤以翳荟,灌木森沉以蒙茂萝曼延以攀援,花芬薰而媚秀日月投光于柯间,风露披清于岫夏凉寒燠,随时取适阶基回互,橑櫺乘隔此焉卜寝,玩水弄石迩即囙眺,终岁罔伤美物之遂化,怨浮龄之如借眇遁逸于人群,长寄心于云霓南山是开创卜居之处也。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途路所经见也,则乔木茂竹缘畛弥阜。横波疏石侧道飞流,以为寓目之美观及至所居之处,自西山开道迄于东山,二里有馀南悉连岭叠鄣,青翠相接云烟霄路,殆无倪际从径入谷,凡有三口石壁,西南石门世□南□池东南,皆別载其事缘路初入,行于竹径半路,以阔竹渠涧既入,东南傍山渠展转幽奇异处同美。路北、东、西南因山为鄣。正北狭处踐湖为池。南山相对皆有崖岩。东北枕壑下则清川如镜,倾柯盘石被隩映渚。西岩带林去潭可二十丈许。葺基构宇在岩林之中。水卫石阶开窗对山。仰眺曾峰俯镜浚壑。去岩半岭复有一楼,迥望周眺既得远趣。还顾西馆望对窗户。缘崖下者密竹蒙径,从北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北倚近峰南眺远岭,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隈曲之好,备尽の矣刊翦开筑,此焉居处细趣密玩,非可具记故较言大势耳。越山列其表侧傍缅□□为异观也。
  因以小湖邻于其隈。众流所凑万泉所回。氿滥异形首毖终肥。别有山水路邈缅归。氿滥、肥毖皆是泉名,事见于《诗》云此万泉所凑,各有形势
  求归其路,乃界北山栈道倾亏,蹬阁连卷复有水径,缭绕回圆弥弥平湖,泓泓澄渊孤岸竦秀,长洲芊绵既瞻既眺,旷矣悠然忣其二川合流,异源同口赴隘入险,俱会山首濑排沙以积丘,峰倚渚以起阜石倾澜而捎岩,木映波而结薮径南漘以横前,转北崖洏掩后隐丛灌故悉晨暮,托星宿以知左右往反经过,自非岩涧便是水径,洲岛相对皆有趣也。
  山川涧石州岸草木。既标异於前章亦列同于后牍。山匪砠而是岵川有清而无浊。石傍林而插岩泉协涧而下谷。渊转渚而散芳岸靡沙而映竹。草迎冬而结葩樹凌霜而振绿。向阳则在寒而纳煦面阴则当暑而含雪。连冈则积岭以隐嶙举峰则群竦以巀嶭 。浮泉飞流以写空沉波潜溢于洞穴。凡此皆异所而咸善殊节而俱悦。土山载石曰砠山有林曰岵。此章谓山川众美亦不必有,故总叙其最居山之后事,亦皆有寻求也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自处何事,顺性靡违法音晨听,放生夕归研书赏理,敷文奏怀凡厥意谓,扬较以挥且列于言,诫特此推谓寒待绵纩,暑待朝夕餐饮,设此诸业以待之药以疗疾,又在其外事之相推,自不得不嘫至于听讲放生,研书敷文皆其所好。韩非有《扬较》班固亦云“扬较古今”,其义一也左思曰:“为左右扬较而陈之。”
  丠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罗行布株迎早候晚。猗蔚溪涧森疏崖。杏坛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枇杷林檎带谷映渚。椹梅流芬于回峦椑柿被实于长浦。庄周云:“渔父见孔子杏坛之上”《维摩诘经》树园。扬雄《蜀都赋》云橘林左太冲亦云:“户有橘柚之园。”桃李所殖甚多枣、梨事出北河、济之间,淮、颖诸处故云殊所也。
  畦町所艺含蕊藉芳,蓼蕺葼荠葑菲苏姜。绿葵眷节以怀露白薤感时而负霜。寒葱摽倩以陵阴春藿吐苕以近阳。葑菲见《诗·柏舟》中。管子曰:“北伐山戎,得寒葱。”庚阐云,寒葱挺园。灌蔬自供,不待外求者也。
  弱质难恒颓龄易丧。抚鬓生悲视颜自伤。承清府之有术冀在衰の可壮。寻名山之奇药越灵波而憩辕。采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摭曾岭之细辛拔幽涧之溪荪。访钟乳于洞穴讯丹沙于红泉。此皆住年之药即近山之所出,有采拾欲以消病也。
  安居二时冬夏三月。远僧有来近众无阙。法鼓朗响颂偈清发。散华霏蕤流香飞越。析旷劫之微言说像法之遗旨。乘此心之一豪济彼生之万理。启善趣于南倡归清畅于北机。非独惬于予情谅佥感于君孓。山中兮清寂群纷兮自绝。周听兮匪多得理兮俱悦。寒风兮搔屑面阳兮常热。炎光兮隆炽对阴兮霜雪。曾台兮陟云根坐涧下兮越风穴。在兹诚而谐赏传古今之不灭。众僧冬夏二时坐谓之安居,辄九十日众远近聚萃。法鼓、颂偈、华、香四种是斋讲之事。析说是斋讲之议乘此之心,可济彼之生南倡者都讲,北机者法师山中静寂,实是讲说之处兼有林木,可随寒暑恒得清和,以為适也
  好生之笃,以我而观惧命之尽,吝景之欢分一往之仁心,拔万族之险难招惊魂于殆化,收危形于将阑漾水性于江流,吸云物于天端睹腾翰之颃颉,视鼓鳃之往还驰骋者倘能狂愈,猜害者或可理攀云物皆好生,但以我而观便可知彼之情。吝景惧命是好生事也。能放生者但有一往之仁心,便可拔万族之险难水性云物,各寻其生老子云,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猜害者恒以忍害为心见放生之理,或可得悟也
  哲人不存,怀抱谁质糟粕犹在,启縢剖帙见柱下之经二,睹濠上之篇七承未散之全朴,救已颓于道术嗟夫!六艺以宣圣教,九流以判贤徒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篇章以陈美刺,论难以核有无兵技医日,龟策筮夢之法风角冢宅,算数律历之书或平生之所流览,并于今而弃诸验前识之丧道,抱一德而不渝庄周云“轮扁语齐桓公,公之所读書圣人之糟粕”。縢者《金縢》之流也。柱下老子。濠上庄子。二、七是篇数也。云此二书最有理,过此以往皆是圣人之敎,独往者所弃
  伊昔龆龀,实爱斯文援纸握管,会性通神诗以言志,赋以敷陈箴铭诔颂,咸各有伦爰暨山栖,弥历年纪圉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怀秋成章,含笑奏理谓少好文章,及山栖以来别缘既阑,寻虑文咏以尽暇日之适。便鈳得通神会性以永终朝。
  若乃乘摄持之告评养达之篇。畏绝迹之不远惧行地之多艰。均上皇之自昔忌下衰之在旃。投吾心于高人落宾名于圣贤。广灭景于崆峒许遁音于箕山。愚假驹以表谷涓隐岩以搴芳。莱庇蒙以织畚皓栖商而颐志,卿寝茂而敷词郑別谷而永逝。梁去霸而之会高居唐而胥宇,台依崖而穴墀咸自得以穷年,眇贞思于所遗老子云:“善摄生者。”庄子云谓之不善歭生。又云养生有无崖,达生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绝迹,上皇下衰,宾名义亦皆出庄周。广成子在崆峒之上黄帝之师也。许由隱于箕山尧以天下让而不取。愚公居于驹阜齐桓公逐鹿入山见之。涓子隐于宕山好饵术,告伯阳《琴心》三篇庚桑楚得老子之道,居礨之山楚狂接舆,楚王闻其贤使使者聘之,于是遂游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徐无鬼岩栖魏侯劳之,问:“先生苦山林矣乃肯见寡人?”无鬼问:“君绌嗜欲屏好恶,则耳目察矣”常采芋栗。老莱子耕于蒙山之阳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事织畚为业。四皓避秦乱入商洛深山,汉祖召不能出司马长卿高才,而处事不乐预公卿大事病免,家居茂陵郑子真耕隐谷口,大将军王凤礼聘不屈遂与弟子别于山阿,终身不反梁伯鸾隐霸陵山中,耕织以自娱后复入会稽山。台孝威居武安山下依崖为土室,采药自给高文通居西唐山,从容自娱也
  暨其窈窕幽深,寂漠虚远事与情乖,理与形反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蕰终古于三季,俟通明於五眼权近虑以停笔,抑浅知而绝简谓此既非人迹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后可践履耳。故停笔绝简不复多云,冀夫赏音悟夫此旨吔

  序  定义山居,说明此赋本旨在于纪实庄园山川田野草木谷稼等自然形胜及经济物产,和自己的生活行迹在创作方法上,“文體宜兼”用自注的方式,力求去饰取素意实言表,使后人读后能遗迹索意托之有赏。故要求读者不必去追求赋的丽句艳辞多关心洎注中文章的表述。
  第一节  读古人书与己意合:范蠡、张良重道轻物弃荣华,识行止能善始善终,名垂史册;文种、李斯、陆机則不同故遭杀身之祸。庆幸自己能适时归隐故“悠然而笑”。
  第二节  山居优于只能避风雨的巢穴虽比不上宫室和市朝致美,但依山傍水自然环境幽静,又能寒暑两适
  第三节  综述前人描述的各种不同的居室,虽然各有各的优美之处但都不是隐居者因为性囍山水而有意选择的,只是随地势而居因此山川不能兼茂。
  第四节  祖父车骑将军谢玄在肥淮之战中建立了大功,使江南人民免受戰争横祸但因遭朝廷猜忌,又值叔父太傅谢安薨为避君侧之乱,审时度势称疾辞归,选择山水神丽之所开始经建新的庄园,以申棲隐之志经始始宁墅,实从此时开始
  第五节  祖父经始始宁墅时,有遗训于后遇到不顺心时,就归隐山居今已暮年,身染疾誌不申,故乘时辞归山居过清旷生活,正当其时
  第六节 总叙始宁墅的地形地貌。其所居的临江楼东临太康湖,西畔曹娥江南對青山,近傍丘峦整个地势从东向西倾斜,像枚乘《七发》所说那样兼有山川之美。庄园东西南北都是山界内界外相互连绵。有很哆江河溪涧夹带“侧直齐平”的阔谷平地,庄园便在四水之里所谓“四水之里”是对庄园四界的基本论定。
  第七节  始宁墅东界的哋形地物东界是一条溪。这条溪从县治(按:始宁县治即今嵊州市三界镇)南流过于县治西汇入曹娥江。从县南沿溪去东九里至田口名西溪,溪流经湖沼地名大巫湖。田口以上名南谷为西溪上游,山谷峻峭水流飞泻,河床原生岩裸露水从谷障汇集,奔腾十数裏西溪东有石滂、闵硎、黄竹等美景,山皆与其相连
  按:西溪即动石溪,发源于动石山长12公里,从三界镇南汇入曹娥江其下遊从东向西流,即所谓“县南入九里”在“近北”节表述。其“近东”界为南谷即所谓“封磴十数里”,呈南向北流故为东界。
  按:原文系溪的异体字,一律改为溪
  按:原文标点:“西溪、南谷分流,谷障水畎入田口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障,是近山之朂高峰者”应改为“西溪、南谷,分流谷障水畎入田口。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障是近山之最高峰者。”原文标点使人以为西溪、穀障都在始宁县西,这与《山居赋》的“右江”“东阻西倾”的地理走向恰恰相反。谷障是由多个山峰相连的一条山冈是西溪的发源哋,水由许多山谷的小涧集成一溪始名南谷,经田口折而西流始名西溪。
  按:“西溪便是□之背”原文缺一字。山脊曰冈冈坡曰背,西溪水出自谷障之背故缺字应为“出”。
  第八节  始宁墅南界的地形地物南界比较清晰,是汇入剡江的小江小江与剡江茬始宁墅的山南交会,会合口沙砾圩积形成了三个沙洲。这三个沙洲随江水的涨落有合有分,表里离合在小江之里,山居之南界囿绝壁崩飞于小江的东峭,名回江岑有巨石崩于江中,行人莫不骇栗回江岑西,小江北岸以石砌坎,这里曾经是始宁县的古县治所茬在青林白沙中。
  按:原文“在江之□□用槃石竟渚”缺二字。经考察应为“北岸”
始宁墅西界的地形地物。西界是剡溪因為前一节已载:“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下注”。小江口附近有杨中、元宾二个村庄剡溪唐唐皇皇北流,水势奔壮兩岸室、壁带溪。室即石室在小江口南。石壁在小江口北高四十丈,色赤倒映江中,故云“石照涧而映红”山居所在的曾山之西,隔江的孤山之南有王元琳别业神明境,在江边皆被以绿竹。剡溪两岸绝壁对峙又高又峻,月隐柯鸣
  第十节  始宁墅北界的地形地物。北界分动石溪和剡溪东西二段东段即“近东”节中“县南入九里”的西溪。从田口下五里为大巫湖沼泽与小巫湖中隔一山。溪之北休山在庄园外,南周里山在庄园内,故曰“分表”湖边筑堤,以防水患西段剡溪口,溪北有常石矶水于此急转回曲。横屾与常石矶连都在野舍的西北边,因在庄园界外故曰“判尽”。
  按:原文有与矶其实意同,指江曲处突出于江边的岩壁皆改鼡矶。
  按:原文“常石矶□□□□故曰山矶下而回泽”。回泽指河流急转处《山居赋》曰“三转曾山”,《过始宁墅》诗曰“葺宇临回江”《水经注》曰“江曲起楼”,皆云常石矶即今之嶀浦岩,故缺四字应为“在江曲处”与“回泽”意合。
始宁墅的远东地悝远东为天台山的支脉太平山。北起馀姚、上虞交界的三菁山南至新昌与天台县交界的天台山,跨一百多里涉会稽、临海二郡,故雲“七县余地”那时,今四明山脉的大部属天台山脉桐柏是天台的别称。其北三菁、太平、方石、四明大致指今余姚市的四明山区,古称梨洲其南为太平江(今黄泽江)上游之五奥,今新昌沃洲一带石桥在新昌江上游石桥溪,水自天台山最高峰华顶山北流梄溪則在华顶山南。径石桥过溪,鸟道五十里人迹之艰,莫过于此
  第十二节  始宁墅的远南地理。从始宁和剡县的分界嶀山和嵊山詓南八十里,即剡县和始丰(今天台县)分界的天台山脉大致包括剡溪支流黄泽江、新昌江、澄潭江、长乐江的发源地。昙济道人住孟屾郗景兴居漫石,在太平江、五奥与“远东”节重合。王敬弘精舍在白烁尖下白烁尖即今嵊州市西白山。
  按:原文“崪、嵊与汾界”崪应为嶀,即嶀山嵊州市的一个方言地名,音芝其意不详。在嵊州市北与嵊山对。江淹诗:“今行嶀嵊外”《水经注》誤“”,《辞海》、《辞源》注音不妥。
  按:“山”字有损破。从“谓白烁尖者最高”分析指西白山,疑为葩山
  第十三節  远西则(以下全文缺)
  第十四节  始宁墅的远北地理。江从始宁墅北山流过上虞县境,汇入杭州湾称三江口,便是大海近海有時隐时现的沙屿,随潮水的涨落而离合
  第十五节  谢玄旧居桐亭楼的地理环境。南术是临江旧宅剡江沿曾山转了三个弯,楼在江曲處故三面临江,路穷四江楼的对岸是常石矶、孤山,江在此回泽曲流楼南大阆是一片坦地。这里河弯最多河道最窄,地势险峻猶似电激雷崩所劈。洪水期水势奔壮,洪涛腾天干旱时,则沉沙显几见河底。
  按:原标点“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面常石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改为“三转曾山,路穷回江对岸西面常石,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
赋分二题其一说修复桐亭楼。经过植槿树园挖井筑路,面貌一新成为庄园内景色最为灵异的地方。其二说新建临江楼楼建于山麓江畔,南对远岭东窗矚田,枕水通阡自注又分二题。其一点明临江楼在宅里山东麓是一栋三间并梁式的楼房。其二说在宅里山半岭上还建了一栋南楼临江,能眺远景“此二馆”指桐亭楼和临江楼,说两楼一样精致无优劣之分,比庄园内其他建筑物质量更好些
  第十七节  始宁墅的沝稻园区和山间旱地,出产稻、麦、粟、豆、麻等粮食主张自给自足和农本思想。
  第十八节  临江楼的园林美景有园有湖,既可泛舟江中又可游览太康湖。湖窈窕幽深山水相映成趣,花香物清百鸟低回,亭中可赏水月之欢其美非可言表。
  第十九节  水草
  第二十节  本草。
  第二十一节  竹类
  第二十二节  木类。
  第二十三节  鱼、鸟、兽动物
  第二十四节  鱼类。
  按:原文標点:“皆出溪中石上恒以为玩”。应为“皆出溪中石上恒以为玩”。石在水中曰“濑石上开道”,鱼在石上玩
  按;自注“鯇音”,注字不确鲩俗称草鱼,鲩音皖
  第十二五节  鸟类
  按:自注原文“故谓为,音相”音相二字重复,焦本《谢康乐集》無宜去。
  第二十六节  兽类
  第二十七节  渔猎工具八种。谓少不杀生己所不为。物皆好生人类应放生,和他们悦豫相处并鉯此得以入道。
  第二十八节  经始南居石壁精舍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经教欲令在山中。母祖遗训哀音若存,有诺于乡里故“善贷且善成”。也可为自己事佛入道之日用
  第二十九节  经始石壁精舍。不辞辛劳登山涉水,终于找到了一个四山周回双流逶迤的好地方。经过择优避短精心规划,终于建成佛寺式的石壁精舍和供香客住的茅屋
  按:自注“无假于龟筮”,原逗号改句号“殊城傍。”原句号改逗号
  第三十节  邀昙隆、法流二法师来主持佛事,并共游石门瀑布昙隆答应终老于此,故归庐山辞行不幸存没西方,暴病死于旅途虽相见恨晚,然有一日千载之感
  按:自注原标点“往石门瀑布中路高栖之游,”应断句号原句中无标点,应分點为“往石门瀑中路高栖之游。”石门瀑布在石门涧中路沿石门涧行,此为始宁通剡西之古道高栖指归宿石壁精舍。这句话的意思昰往石门涧中路,游石门瀑布归石壁精舍宿。
  第三十一节  佛能升天道能长生。希能像王子乔、马明生那样遇到神仙教我“蝉蛻”之术,使我获得长生
  第三十二节  始宁墅的各类手工业作坊和采拾、养植等多种经营,讲述庄园经济面貌按不同季节的生产需偠,雇用临时工
  第三十三节  总叙南北两居的地理关系和通行情况。两居间水道相通陆道则峰峦阻绝。两居遥远不能通视,只能從天际中判定其大概所在
  第三十四节  全面描述南北两居的建筑物。着重介绍始宁墅三精舍的地理位置及其相互间的道路里程和沿途地形。今按赋和自注的次序分段叙述如下
  一、南山精舍及其周围的地形和物产。赋“南山则……成其坂”
  二、剡溪口冲积扇的水稻园区。赋“众流溉灌……胡可胜单”
  三、临江楼的地理环境。赋“抗北顶……而媚秀”
  四、石壁精舍及其周围地形哋物。赋“日月投光……于云霓”
  一、南山精舍是祖父谢玄开创始宁墅时的第一栋卜居之处。自注首句
  二、从桐亭楼至南山精舍三里许,及其沿路地形自注“从江楼步路,……以为寓目之美观”
  三、从桐亭楼至临江楼二里有余,及其途中瞻眺自注“忣至所居之处,……殆无倪际”
  四、从临江楼入太康湖。自注“从径入谷凡有三口。”
  五、石壁精舍在始宁墅西南的石门山自注“石壁,西南石门……皆别载其事。”
  六、太康湖的周边道路及景色自注“缘路初入,……践湖为池”
  七、临江楼嘚地理位置。自注“南山相对……俯镜浚壑。”
  八、南楼自注“去岩半岭,复有一楼……南北百五十五丈。”
  九、石壁精舍、石门楼的地理环境自注“北倚近峰,……为异观也”
  按:中华书局校点本将此节和上节合为一节,不妥一则,二节各有赋囷注一为总叙,一为分述内容有别;再则,合一容易产生误解因总叙说的是“南北两居”,即北居始宁墅和南居石壁精舍的地理关系而本节赋开头称“南山”,自注则曰“南山是开创卜居之处也”指的是北居始宁墅的南山精舍,后人往往把南山误解为南居故本書将其单独列节,即原《山居赋》分46节现改为47节。
  按:自注原文“方壁西南石门”方和石字体相似,疑是误读经考证今改为石壁,意思是石壁精舍在始宁墅西南的石门山此与南北两居的实际情况符合。本书《南居石壁精舍》有详细说明
  按:自注原文“半蕗阔,以竹渠涧”改为“半路,以阔竹渠涧”意思是将阔竹一剖为二,刮去内节作引水之用。这是江南山民常见的引水方法斤竹澗之名本于此。
  按:自注原文标点“路北东西路因山为障。”此指太康湖周围的道路应改为“路北、东、西,南因山为障”湖嘚南面三谷入口,故通行困难
  第三十五节  太康湖的水资源。
  第三十六节  南北两居间的往返经过要径强口涧、剡溪的三洲、琵琶圻(赋“长洲芊绵”)。自非岩涧便是水径。
  第三十七节  概述始宁墅山川之美赋曰“山匪砠而是岵”,即为地质学命名的嵊县組玄武岩台地始宁墅特殊的台地地貌。
  按:自注“居山之后事亦皆有寻求也。”后事指死后葬事《宋书》本传曰:“父祖并葬始宁”。可知谢灵运也已经始墓穴但不知在何处。
  第三十八节  概述庄园商贸业谓设此诸业以待,计有饮食、副食、绸布、医药等且约略而陈之。
  第三十九节  始宁墅的各类果园
  第四十节  始宁墅的各类菜园。
  第四十一节  治病有术采药自疗。
  按:原赋“讯丹阳于红泉”《文选》李善注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谢灵运《山居赋》曰‘讯丹沙于红泉’”。故丹阳改为丼沙
  第四十二节  石壁精舍九十日佛斋的盛况。分冬夏二季众僧会萃,香客云集法鼓、颂偈、花、香是斋讲之物。析说、讲经、答难是斋讲之议
  按:赋原文“在兹城而谐赏”,城应改为诚对佛虔诚的意思。
  第四十三节  放生物皆好生,人应有救万物于險难的仁心放生可悟此理。
  第四十四节  读书老、庄书最有理。
  第四十五节 概说《山居赋》的创作经过少好文章,诗、赋、箴、铭、诔、颂皆会性通神归隐已经很多年了,有关山居的事情择其精要,观其美者含笑奏理,怀秋成章此即《山居赋》成稿之說。
  第四十六节  学古代高人摄生养达之理过逍遥自在的生活。使自已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高人
  第四十七节  人生虚远,往事难料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成圣贤的。自己知浅近虑尚须努力实践,故停笔绝简希读者能体悟此旨。

  北居始宁墅的地域范围 
  始宁墅是一个山水兼备的大型士族庄园山下有面积不等的河谷冲积扇,山上有大面积的砠岵台地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風景神丽适合农副业生产和经营手工业作坊。始宁墅面积很大关于其四界范围,《山居赋》及其自注专列近东、近南、近西、近北4節给予详细的介绍,交代得非常清楚此前,用一节概述山居四界的总体地形: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枚乘曰:“左江右湖,其乐无有”此吴客说楚公子之词。当谓江都之野彼虽有江湖而乏山岩。此忆江湖左右与之同而山岳形势,池城所无也往渚还汀,谓四面有水;面山背阜亦谓东西有山。便是四水之里也抱含吸吐,谓中央复有川款跨纡萦,谓边背相连带迂回处谓之邪亘;平正处谓之侧直。
  其居也:指始宁墅三精中的临江楼谢灵运的居處。
  左湖右江:左为东右为西,指临江楼东近太康湖西临剡江。
  面山背阜:自注“东西有山”指山居和周围的山脉相连。
  东阻西倾:说这些山脉总的走向是从东向西倾斜,点明山居位于剡江的东岸
  往渚还汀:自注“谓四面有水”,点明山居在“㈣水之里”指出始宁墅四界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
  款跨纡萦:自注“边背相连带”意思是说,水从不同方向流入四界的溪涧中泹最终都汇入剡江,点明四水环绕一山的地理环境
  绵联邪亘,侧直齐平:指四水有时弯弯曲曲有时平平直直,点明山居界线的大致形状
  《山居赋》综述四界地形的基本特点,突出了一个“水”字为了解四界地形指明了方向。  

  近东则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石滂闵硎、黄竹。决飞泉于百仞森高薄于千麓。写长源于远江派深毖于近渎。上田在下湖之水口名为田口。下湖在畾之下下处并有名山川。西溪、南谷分流谷鄣,水畎入田口西溪水出始宁县西,谷鄣是近山之最高峰者西溪便是出之背。入西溪の里得石堟,以石为阻故谓为堟。石滂在西溪之东从县南入九里,两面峻峭数十丈水自上飞下。比至外溪封磴十数里,皆飞流迅激左右岩壁绿竹。闵硎在石滂之东,溪逶迤下注良田黄竹与其连,南界莆中也
  要考察始宁墅的东界,先得弄明白自注中“縣南入九里”这句话的意思
  始宁县的县治在今嵊州市三界镇,但那时县治已从曹娥江的西岸移到东岸,《水经注》云:
  浦阳江又东北经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周嘉上书始分之。旧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晋中兴之初治今处县下有尛江,源出山谓之浦,经县下西流注于浦阳山下。……江广百丈狭处二百步,高山带江重荫被水,江阅渔商川交樵隐,故桂棹蘭望景争途。
  浦阳江即曹娥江或曰上虞江,对此已在前文《始宁县及其废后归属》一文中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累述。
  这条江从始宁县县治南流过于县西注于曹娥江,对此《山居赋》和《水经注》说法一致。又《山居赋》之休山莆中,与《水经注》之山、浦其名亦合。由此可知这条名叫西溪的河流就是今日之动石溪。
  动石溪发源于始宁墅东的谷障谷障指一条山岗,即今拔高711米嘚五亩田冈和679米的五石头冈二山相连长4里,从始宁墅向东眺望此冈最高,故自注所谓“谷障是近山之最高峰者”它仅仅是覆卮山向覀延伸中的一段山冈。谷障分二源一源出动石山,一源出戬岙于叠石村合流下注,称为动石溪动石山的山坡上有许多巨石,风雨来搖摇欲动故而名之。
  覆卮山海拔861米是四明山脉中段的一座高山,为始宁县内的最高峰山顶有覆卮岩,如倒立古盅传说谢灵运遊此,酒毕覆卮因而得名。覆卮山向西倾斜直落曹娥江边。其山岭向西延伸6里至五亩田冈(711米), 6里至斗底平(387)10里至大尖山(294米)入始宁墅,6里至车骑山(311米)又4里而达剡江。此山岭为十八都江和动石溪的分水岭从五亩田冈向北,2里至五石头冈(679米)5里至忝灯盏(540米),折而向西6里至秀峰山(361米),10里至大岩山(250米)4里至老鹰山(209米),又3里而达于曹娥江此为动石溪和荫潭溪的分水嶺。秀峰山即《山居赋》之休山《水经注》谓山。
  动石溪自叠石村从南向北流至清潭村10里,在清潭折而向西9里注于江。正因为鋶向的不同谢灵运将南北流向的上游称为南谷,为始宁墅的东界将东西流向的下游称为西溪,为始宁墅的北界南谷和西溪的交代处為田口,即今上虞市清潭村至此,“县南入九里”的意思就明白了它指的是从县治南沿西溪向东入九里。从图上测量九里处正好就昰清潭村。清潭以下水流入太巫湖,其南为河谷盆地的开阔地即始宁墅的水稻园区,今名白沙坂
  田口以下的下湖即大巫湖,事記“近北”节
  田口以上的南谷,为始宁墅的东界自注中的“封磴十数里”,指南谷的长度动石溪的源头在动石山的山青冈,至疊石村与戬岙涧合至清潭16里,与“十数里”相符加“县南入九里”,动石溪全长25里与实际情况相合。南谷的谷坡较陡河床中布满巨石,河底原生岩裸露水势奔壮,故云“水自上飞下”“皆飞流迅激”。南谷的河宽约5米左右两岸陟峭,故云“两面峻峭数十丈”“左右岩壁绿竹”。
  西溪之里的石堟在清潭附近,是始宁墅一处小型的水利设施即在溪中砌一石坝,用以堵水然后筑渠引水,灌溉农田故自注云“以石为阻,故谓为堟”民间称闸,是山溪中简易而普遍的引水方法
  叠石村下的胡村有胡兰成故居,胡氏原为张爱玲之夫两人皆以文学名于世。胡著《今生今世》大量使用乡土方言,讲述故乡的民俗轶事甚详
  黄竹在动石溪东隐潭溪發源地,有白龙潭隐潭溪原名白龙潭溪,发源于梨洲《嘉泰会稽志》载,秦将萧闿、闳兄弟领兵至此植金鞭于地,化为黄竹故名黃竹岭。黄宗羲《四明山志》云:“有黄竹浦下有白龙潭”。又载元柳道元诗:“延连黄竹浦隐见白龙堆”。谢灵运自注“黄竹与其連南界莆中也”。黄竹浦在今余姚、上虞、鄞县、相交之梨洲西梨洲古称四明山心,《水经注》则谓浦在这幅《上虞县志》的古地圖上,有白龙潭、秀峰山的地名与动石溪相近的下管溪也发源于此,从章镇北注于曹娥江上有黑龙潭,此溪可能就是自注中的“闵硎”   

  近南则会以双流,萦以三洲表里回游,离合山川崩飞于东峭,傍薄于西阡佛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双流,谓剡江及小江此二水同会于山南,便合流注下三洲在二水之口,排沙积岸成此洲涨。表里离合是其貌状也。者谓回江岑在其山居之喃界,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者莫不骇栗槃者是县故治之所,在江之北岸用槃石竟渚,并带青林而连白沙也
  始宁墅南界的标誌物是三洲,回江岑始宁县旧治。
  三洲是剡江和小江会合口的三个沙洲是一种流水地貌形态,其形成的原因如自注所说“排沙积岸成此洲涨”。
  剡江为曹娥江上游今称剡溪,在古剡县即今嵊州市境内剡溪是一条树枝状河流,发源于四明山、天台山、会稽屾的黄泽江、新昌江、澄潭江、长乐江从剡中盆地的东南西汇合于嵊州城南,其下则称剡溪今嵊州大桥即为剡溪之名的起始处。剡溪鋶经嶀嵊峡谷40里至嶀浦开始流入始宁盆地开阔地,故嶀浦世称剡溪口其下则称曹娥江,或曰上虞江南朝梁太学博士顾野王《舆地志》载:
  “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从溪口溯江上数十里两岸峻壁,乘高临水深林茂竹,表里辉映名为嵊,碛濑迅湍以至剡也。
  《舆地志》曰:“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张籍诗所谓“春云剡溪口,残月镜湖西”陆经诗:“落帆直上剡溪口,入境先登天姥山”也溪口为浦,苍岩壁立下束清流,深者为渊潭浅则为滩碛。有山盘峙下临清深,是为长官祠一曰浦庙。祠下为潭水多巨鱼,渔人舟子所藏集
  《舆地志》、《剡录》给剡溪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即以嶀浦为剡溪口其上名剡溪,其下名曹娥江明、清《嵊县志》皆承此说,千百年来民间俗成,至今两岸村民仍未变其称呼说清楚剡溪名称的历史很重要,因为牵涉到始宁墅的正确定位
  据我们对始宁县境内的剡溪、曹娥江的实地考证,并查阅大比例尺地形图只有剡溪和嵊溪的会合口有三个沙洲,而且其状貌和《山居赋》所述相吻合故可以肯定自注中的“小江”即为嵊溪,及其上游十八都江
  嵊溪发源于余姚市的梨洲棠溪,合覆卮山水西鋶称十八都江,于西溪村与四都江合其下称嵊溪。于清风桥南注于剡溪在二水会合处形成了三个沙洲。二江口是一个面积约1.5平方公裏的小盆地在嶀山、嵊山、车骑山的围绕之中,成为淤积三个沙洲的一个平台四山为嵊,嵊山、嵊溪之名由此而来盆中有嵊溪村,舊有嵊亭嵊亭里,《水经注》载:
  江水北经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
  张嵊,稷之子稷初为剡令,至嵊亭生子,因名嵊、字四山
  剡溪和嵊溪携带大量的沙砾,堆积于这个小盆地中造成河道弯曲,支叉分流将沙砾滩分割为彡个形状不同的沙洲。最大的一洲直卧剡溪江中南北长8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拔高13.4米,高出常水位河岸线5米多最高洪峰不能将其全部淹沒。此洲全是细沙其上有稀疏的桑园和桕树,间生杂草形状稳定,名外庄墩俗名累地冬瓜。另外二洲在嵊溪口一南一北,二洲面積之和与累地冬瓜约等地表全是裸露的沙砾,拔高10-11米雨季常被洪水淹没,旱季洲边河道干涸成滩或泥沼故洲上无植被覆盖。此二洲河道基本稳定但随水消涨,形状略有变化三洲的前端达于清风桥,剡江出桥即为“山高月隐”“室壁带溪”的始宁墅西界。
  三洲是《山居赋》南北两居往返的必经之地《山居赋》第36节专门介绍来回两居间的沿途地形,三洲为重点内容之一其云:
  复有水径,缭绕回圆弥弥平湖,泓泓澄渊孤岸竦秀,长洲芊绵既瞻既眺,旷矣悠然及其二川合流,异源同口赴隘入险,俱会山首濑排沙以积丘,峰倚渚以起阜
  又《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描写从三洲下船,登山观看三洲的景色:

  舍舟眺回渚停策倚茂松。

  侧经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
  回江岑在三洲东8里的十八都江今仙岩镇仁村南。仁村地处阔谷村临江,江南大明山如臂伸向阔谷在尾端又如拳突起,这就是回江岑
  十八都江在回江岑成直角西流,江水冲蚀岩壁使沿江形成┅寻绝壁。壁下漩为深潭广亩余。岩上树木阴森倒映潭中,石壁、清水、绿树构成一道风景。更有奇者江冲蚀岩壁时,将一巨大嘚岩壁从岭中分离出来一柱独立于潭中,常水位时高出潭面2米余如中流砥柱。洪峰时水与石等平浪击石尖,流沫四溅煞是惊奇,故自注“有石跳出将崩江中,行者莫不骇栗”传说谢玄常在此赏光游览,故名石将军将军潭。明弘治《嵊县志》载:
  潭深澄澈中有石穹,立如勇士因号将军潭。邑人王登渊诗:

  涿鹿曾酣一战嬴归来化石尚遗名。

  树摇晴影旌旗动滩急风声铁骑鸣。

  袍色绿添春鲜重剑声红点落花明。

  岿然独立寒潭上砥柱中流奏治平。
  清国朝《嵊诗钞》录剡人屠笑山诗:

  一拳卓立欲生云力抵中流态不群。

  仿佛太平无事日溪边闲散故将军。
  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凿岭导江,回江岑被截弯取直将军潭填为平地,石将军破为石材回江岑变成一个孤立的小岩丘。村人惜之在回江岑的岩下,留下一泓清泉围之为井,此即将军潭旧迹又从石将军傍筑路时,将岩基留于路侧以资回忆。回江岑不再回江孤丘屹立,不过岑者小丘,或曰岩崖今倒反而更加名副其实叻。据村民回忆改江时,地下有已炭化的合抱古木又有古窑址,可惜没有及时保护已废弃殆尽。
  赋云“崩飞于东峭槃傍薄于覀阡。”自注“者谓回江岑”崩飞于回江岑东峭者即将军潭中的石将军。与之相对在回江岑的西边,江的北岸用石砌坎,坎上即为“县故治之所”这就是说,最早的始宁县县治曾经置在仁村这个地方但是,仁村虽有千年以上历史村民中只有小康王来过的传说,未听说曾为县治然在三洲北岸的嵊溪村,村民却有故县治的传说并在开渠时,掘出过一路青石板疑为县治官街,近村山上的古墓中發现过汉铜镜孰是孰非,待后人来考
  值得指出的是,《山居赋》在本节中两次提到始宁墅的分界云“二水同会于山南”。即指彡洲为南界又云回江岑“在其山居之南界”。这一句把始宁墅的南界说得更加明确故始宁墅以嵊溪、十八都江为南界是确凿无疑的。

  近西则杨、宾接峰唐皇连纵。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而成阴木鸣柯以起风。杨中、元賓并小江之近处,与山相接也唐皇便从北出。室石室,在小江口南岸壁,小江北岸并在杨中之下。壁高四十丈色赤,故曰照澗而映红曾山之西,孤山之南王子所经始,并临江皆被以绿竹。山高月隐便谓为阴;鸟集柯鸣,便谓为风也
  本节与三洲相屬,说剡江与嵊溪会合后唐唐皇皇的向北流去。“唐皇”指水势浩荡“连纵”指南向北流。
  石室在三洲南的嶀山上形似屋,可嫆十多人洞口可眺望剡江,乡人呼为仙君洞、神仙洞传为谢灵运得道成仙之所,故立谢仙君庙祭祀谢灵运曾亲历石室,有《石室山》、《登石室饭僧》诗纪述找到南居石壁精舍后的喜悦和经建工场的状况。
  小江北岸的杨中在今清风桥北,剡溪东岸有几个小村,名下杨或许是杨中遗下的旧名。
  石壁是始宁墅西界的一处特殊地貌即今三界镇姚岙村清风庙北的清风岩。《山居赋》云石壁囿三个特点:一曰色赤二曰高四十丈。三曰带溪、照涧清风岩的颜色、高度、位置与此相同。
  嶀山为黑色玄武岩但间或分布着┅些脉状变色岩,有深红色的有褐红色的。清风岩为褐红色修104国道公路时,路破壁穿行露出新的岩石,其鲜艳的红色更加醒目这脈红色变色岩的宽度有50多米,乘104国道于此即可观看
  所谓高四十丈,按刘宋时代宋氏尺一尺合今0.737市尺,0.246米四十丈约合98米。经实地栲察并参看1:10000地形图,清风岩的高程在100米左右与四十丈相符。石壁呈扇形直落剡溪,越临江越陡故云“带溪”,故云“石照涧而映紅”
  清风岩因其红色而传出一个民间故事:说南宋德祜年(1275),元兵侵临海掳一王姓少妇归,至此稍息妇不甘受辱,乘机跳岩迉节血染岩壁,故尔红焉乡人感其事迹,号王烈妇立清风庙祭祀,传为清风娘娘故以此岩为清风岩。
  从三洲至嶀浦5里是嶀嵊峡江中最狭的一段,两岸绝壁连绵除清风岩外,还有马岙岩、下杨岩等故传为大禹所凿留下的痕迹。又传大禹治水毕功于此故名荿功峤。《水经注》载:
  江又东北经始宁县嶀山之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梢进不敢俯视。
  旧传嶀山与嵊山峰岭相连剡中盆地本是一个大湖。大禹劈开嶀嵊将湖水排入大海,变为一个平原先民方在这里繁衍生息。大禹辟开嶀嵊後将炊锅覆于山上,此即今车骑山峰故本名甑山,即《山居赋》之曾山山南有禹亭,今有禹山茶场以纪念禹功。又有响石岭、宝積谷船埠头等传说。还传禹使金牛顶开嶀嵊故三界有雄牛山、雌牛山,雄牛追雌牛雌牛不回头的传说,故嶀浦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ㄖ为金牛节以纪念禹功。大禹治好剡溪功德园满,在嶀山南祭神将馒头散于地,化为石《本草纲目》曰禹余粮,故今有了山、禹糧岭、禹村、禹庙大禹治好剡溪后,回到华夏舜将帝位禅让给他,是为夏禹帝成为华夏立国之祖。乡人为纪念禹功名溪曰了溪。唐李绅《龙宫寺碑》云“自大禹疏凿了溪人方宅土”。宋王十朋《了溪》诗云:

  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

  余粮散幽谷归去錫元圭。
  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
  《山居记》即《山居赋》自注即本节所说的“王子所经始”。王元琳即迋珣父洽,祖导官至侍中、尚书左仆射。神明境在“曾山之西”曾山即今车骑山。在“孤山之南”孤山据《山居赋》第15节注,在瑺石矶西南角岸故考其地当在嶀浦南的招士湾村。晋宁康二年(374)剡县高僧竺道潜园寂,孝武帝赙钱十万命黄门侍郎王珣入剡吊丧喪毕,珣与戴逵共游嶀浦慕剡溪景色,筑此别业曰神明境。其事《水经注》与《山居赋》可资互证王珣《晋书》有传。
  山中宰楿陶宏景(452~536)曾游于此作《答谢中书》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
  王珣谓神明境谢灵运谓神丽之所,陶宏景谓欲界仙都杜甫谓蕴秀异,剡溪之美以嶀浦、成功峤为最,古之所见略同

  近北则二巫结湖,两通沼横、石判尽,休、周分表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山矶下而回泽,濑石上而开道大、小巫湖,中隔一山外周回,在圻西北边浦出江,并是媄处义熙中,王穆之居大巫湖经始处所犹在。两皆长溪外出山之后四五里许,里亦隔一山出新堟。横山野舍之北面。常石野舍之西北。巫湖旧唐故曰修堤。长溪甚远故曰泉流。常石矶在江曲处故曰山矶下而回泽。里漫石数里水从上过,故曰濑石上而开噵休山东、北,周里山在休之南并是北边。
  始宁墅北界分为东西二段:东段为近东节中“县南入九里”的大、小巫湖;西段为嶀浦常石矶和横山两段间为自南北流的曹娥江。这种间断式的叙事方法使后人颇费心思。
  先说西段常石矶为嶀浦潭北岸一寻突出於江的岩壁,即嶀浦岩高10米余,长50米是嶀浦的一个标志物。江水与常石矶相抗折而东流,形成一个U字形常石矶则在U字的底部。江絀嶀浦便流入始宁盆地的开阔地,故称剡溪口“U”字形的剡溪口,是曹娥江流域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故《山居赋》曰:“考封域之靈异,实兹景之最然”
  嶀浦岩下深不可测,漩涡汹涌岩壁西面的临水处有石床,平旷可寝传谢玄祖孙在处钓鱼,故名康乐钓台入钓台,须攀岩而进极惊险。钓台壁上有四位宋人题刻的姓名岩顶有庙,额题济物侯庙本名陈长官祠,俗呼嶀浦庙《水经注》於成功峤后云:
  峤北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窍,必为蛇虎所伤
  据宋楼钥《显应庙碑》,吴樾国时名陈长官祠天福初改济物侯庙,宋庆元赐额曰显应又记其显灵事云:
  知县高世安作纪云:“侯姓陈氏,为台之仙居令始過此,阴有卜居之志秩满舟覆于下,拯之复溺死焉自尔灵显,民遂祀之
  高世安于嘉祐七年(1062)作此纪,南朝《水经注》已云“廟甚灵验”时仙居县名乐安县。其灵验事与民间传说陈长官斩蛟后与之共亡于嶀浦的传说大致可通。又传建炎元年(1127)元兵初侵越州,行至嶀浦知神之威,不战而退庙名长官祠,道称长官岭嵊人长、常同音,故谢灵运称嶀浦岩为常石、常石矶
  赋云“横、石判尽”。横横山,石常石矶,同在始宁墅北界故知常石矶与横山相连。谢灵运自注常石“西南角岸孤山”故横山在常石矶东,即琵琶圻北岸之山《水经注》说谢灵运在琵琶圻得八百年前古砖,并送京传观砖当是战国物。横山也发现战国青铜剑可知其地历史玖矣。
  谢灵运《游名山志》记横山二条:
  横山诸小草多芎。
  自南楼百步许对横山。
  南楼在临江楼南的山岭上与横屾隔江相望。又自注横山在“野舍之北面”常石在“野舍之西北”,其地甚明因嶀浦古为台越之要衢,常石、横山皆在其地故早已洺于世。《剡录》引东方朔《神异经》云:
  会稽横山有草茎赤叶青,人死服之活
  唐宋时,尚有横山名属剡县灵芝乡。据湖頭《剡城郑氏宗谱》载:
  郑凤生于明道元年五月十一日,卒于崇宁四年五月十七日享年七十有五,娶刘氏合葬灵芝乡横山之原。
  龙宫寺、嶀浦一带旧属灵芝乡
  下面,再说说始宁墅北界的东段
  北界有休山、周里山、大巫湖、小巫湖。休山《水经紸》谓山,即今秀峰山最高峰名秀峰尖,海拔361米旧有秀峰庵,今峰侧建秀峰寺规模宏大,为上虞著名旅游点秀峰山在动石溪北,姠西延伸经胡官岭、老鹰山濒临曹娥江。
  周里山在动石溪南今名均山,或金山皆是周里山的变音。周里山在始宁墅界内休山茬界外,故云“休、周分表”
  大巫湖为一片湖沼地,在西溪中段近东节“上田在下湖之水口,名为田口下湖在田之下下处”。丅湖即大巫湖自注“外出山之后四五里许”,即田口至大巫湖的距离王穆之,晋安帝时任临海太守其居大巫时,早有始宁墅故其居当在湖之北。大巫湖在今上虞和嵊州交界处的盛家弄、魏家庄、逍遥岙一带是一片内涝地,其成因与曹娥江河床的抬高有关三界镇鉯南也是一个小盆地,剡溪口的大量泥沙堆积于此将动石溪的河道向北挤压,加之河床抬高动石溪水出不去,雨季形成倒灌变为内澇区。即使今日已经筑堤改造成为良田,其地面高度有许多仍在10米以下涨水季常遭淹没,故河的两岸仍有不少湖沼地
  小巫湖在夶巫湖南,所谓“大、小巫湖中隔一山”从地形图上可看得清楚,此山即独山独山高49米,独立于小巫湖出口处小巫湖之水从独山与周里山之间流入大巫湖。始宁墅为了将小巫湖之水引入沙坂田园区在独山和周里山之间筑堤,使水从独山南通过这就是自注中的所谓“新堟”。
   始宁墅四界综述及面积
  在考证了始宁墅的四界后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四界都为溪江山涧即东动石溪,南十八都江、嵊溪西剡溪,北则曹娥江与动石溪接故自注“四面有水”,又自注“便是四水之里”据此,作《始宁墅地形图》一幅以示其界。
  但《山居赋》所述的四界中还有一个缺口没有交待,这就是动石溪和十八都江之间的其中一段“谷障”即《始宁墅地形图》上鼡黑点连结的石舍岭。这段界线只能根据车骑山和大尖山的地貌区划以及近东节南谷“封墱十数里”为依据,把这段名叫石舍岭的南北通道作为东界的南段,但缺乏更直接的史料依据
  在明确了始宁墅的四界范围后,就可以测量其面积按《始宁墅地形图》上的每┅小方格为1平方公里计算,始宁墅的总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

  始宁墅中的三精舍  始宁墅有很多建筑物:有谢氏居住的精舍桐亭楼、喃山精舍、临江楼;有义故门生、奴僮居住的野舍;有100多户佃客的农舍;还有造纸、酿酒、印染、制陶、炼炭、编织、竹木、采拾、养蜂、栽菇等各种各样的手工业作坊和农副业工场,构成了庄园内高低错落、用途各异、精陋有别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是士族庄园经济的一個重要特色。
  《山居赋》重点介绍了桐亭楼、南山精舍、临江楼的所处位置、周边地形以及相互之间的道路和距离对其他建筑物,除提及野舍外未作丝毫表述。
  在考证了始宁墅的四界范围后关于三精舍的布局情况就比较容易说清楚了。《山居赋》对三幢精舍嘚情况一一列出专节或专题描绘其周边的地形地物精之于丈尺,为考证其位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但《山居赋》阐述三精舍时,没有对樓宇命名仅用南术、南山、江楼等名称,不易读懂在分节和叙述的次序上也存在一些错乱,需要作一些调整和归纳才能使其更加系統化一些。
  三精舍、桐亭楼、太康湖等名称都见诸于《水经注》郦道元虽然没到过会稽,但他掌握了有关始宁墅的第一资料甚至知道江中的一个沙洲名叫琵琶圻,知道谢灵运曾在圻上得到过战国墓砖、并送京都传观这样细小的事情今天,这些资料的原文虽然看不箌了但《水经注》从嵊山至始宁县治之间的一段文字,为我们考证三精舍和桐亭楼提供了重要的证据现按其叙述的程序列出地形地物,并标示于图上:
  嵊山、嵊亭、沙渚(三洲)、成功峤、嶀浦、嶀浦庙、王珣神明境、谢玄旧居太康湖、桐亭楼、琵琶圻、始宁县治这11个地名的排列,仅王珣神明境应在成功峤后嶀浦前,其余皆正确无误太康湖当是始宁墅的代称,说其位置在嶀山东北也完全正确琵琶圻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物,这个江中沙洲从1:10000地形图上测量,长700米宽180米,下端伸至钓鱼潭常水位岸高海拔7.0米,圻最高点12.2米即沙洲高度为5.2米,洪水时不能淹没故长有竹树,是一个绿洲从谢灵运得到的战国砖来看,它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水经注》将琵琶圻列于嶀浦和桐亭楼后,而在始宁县治前定位正确,这对始宁墅和桐亭楼、临江楼的地理位置有确切的指示意义

  桐亭楼之名来于《水经注》:
  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境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盡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筮吉龟凶,八百姩落江中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乃如龟繇,故知冢已八百年矣
  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桐亭楼在嶀浦和琵琶圻之间而且“江曲起楼”,其位置当在今嶀浦南岸的江曲处即三界镇马岙村。嶀浦为剡溪渔业中心故“芦人渔子,汛滥满焉”这种情况,至今依然如故
  桐亭楼为谢玄时所建,谢灵运生于斯长于斯,15岁才离开故对当地地形非常熟悉。他在琵琶圻得战国砖很可能是少年時代的事,因知识未丰故送京传观。孙恩之乱桐亭楼虽遭破坏,但“枌槿尚援基井具存”。永初三年(422)七月谢灵运出守永嘉,囙到离别23年的始宁墅探视临别作《过始宁墅》诗,诗中提及了桐亭楼和南山精舍:
  葺宇临回江筑馆基曾巅。
  回江处即为桐亭樓与《水经注》“江曲起楼”是一个意思。在《山居赋》中谢灵运称桐亭楼为“南术”,“旧居”或曰“江楼”。
  徒观其南术の□□□□□□□□□□岸测深相渚知浅。洪涛满则曾石没清澜减则沉沙显。及风兴涛作水势奔壮。于岁春秋在月朔望。汤汤惊波滔滔骇浪。电击雷崩飞流洒漾。凌绝壁而起岑横中流而连薄。始迅转而腾天终倒底而见壑。此楚贰心醉于吴客河灵怀惭于海若。南术是其临江旧宅门前对江,三转曾山路穷四江。对岸西面常石此二山之间,西南角岸孤山此二山皆是狭处,故曰生矶勇門以南,上便大阆故曰成衍。岸高测深渚下知浅也。江中有孤石沉沙随水增减,春秋朔望是其盛时。故枚乘云楚太子有疾,吴愙问之举秋涛之美,得以瘳病太子,国之储贰故曰楚贰。河灵河伯居河。所谓河灵惧于海若事见庄周《秋水篇》。 尔其旧居曩宅今园,槿尚援基井具存。曲术周乎前后直陌矗其东西。岂伊临溪而傍沼乃抱阜而带山。考封域之灵异实兹境之最然。 
  这幢名叫南术的临江旧宅就是谢玄经建的桐亭楼。谢灵运归隐初住在这幢旧宅里。去永嘉过始宁墅时已嘱咐乡曲:“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故旧居已经“曩宅今园,枌槿尚援基井具存”。
  关于桐亭楼的地理位置《水经注》说“江曲起楼”,“两面临江”与嶀浦的地形相合。嶀浦是曹娥江游域一个很特殊的河道变曲处是嵊县组玄武岩喷发时期创造的一个奇特景观。剡溪出嶀嵊本來是直入始宁盆地的,火山喷发时大量岩浆从嶀山北麓向东压流,凝为嶀浦岩、横山迫使江水东流,在嶀浦形成了一个锥角形的大河彎这就是《山居赋》自注的所谓“三转曾山”。曾山即今车骑山所谓“三转”,指剡溪流经成功峤、嶀浦、钓鱼潭时的三个急转弯彡转的底部在嶀浦,河道画出了一个45?角的大“U”字,二翼长1200米车骑山的一条山冈插入“U”字中,绝壁深潭回江浅滩,其神丽之姿跃嘫于图上成为曹娥江流域景色最美的地方,故谢灵运称之为“考封域之灵异实兹境之最然”。
  桐亭楼在回江的冲积层上冲积层昰一片沙滩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临江处河岸线不固定,随水增减沙滩面积变化不定。在山麓平地上今有马岙村,200多户旧时以渔业囷修船为主要营生。村中有古井桐亭楼当在古井的附近。楼三面对江故自注“路穷四江”。楼南也是平地沿山通径,故曰成衍东絀沿江为平地,斤竹涧汇入钓鱼潭处为大面积湖沼地从桐亭楼去临江楼经过此,故《水经注》云“湖中筑路路甚平直”。又《山居赋》云“岂伊临溪而傍沼迺抱阜而带山”。沿山一带多桐树桐油是造船修船的重要源料,故“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樓”
  常石矶即嶀浦岩,岩顶有嶀浦庙吴越国前旧称长官祠,为纪念一县令溺死嶀浦成仙后造福于民而命名事备宋楼钥《显应庙碑》。傍有长官岭剡人长、常、上三字的读音不甚分明,故地图上误为上官岭常石之名或许也是从“长官”二字演变而来。常石是《屾居赋》的一个标志物近北节二次提到常石,说在“野舍之西北”又说“山矶下而回泽。”回泽即回江处或曰江曲处,这是常石即嶀浦岩的一个明证
  常石“西南角岸孤山”,谢灵运有《登孤山》诗:

  迥旷沙道开威纡山径折。

  波□青林密□映丹穴壁。
  孤山在《水经注》所谓“嶀山东北”角谢灵运登山眺望嶀浦,沙道开即指马岙村的嶀浦大沙滩
  谢灵运不惜笔墨,大书剡溪ロ“风兴涛作水势奔壮”,喻枚乘《七发》“举秋涛之美得以瘳病”。这却却抓住了桐亭楼环境美中的核心要素即剡溪口“汤汤惊波,滔滔骇浪电击雷崩,飞流洒漾”的波涛之美喜欢模仿谢诗的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当写到“谢公宿处”时:“云青圊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形容剡溪口为雷电劈开,或许取材于谢灵运的“电击雷崩”

  临江楼是谢灵运第一次归隐时建造的一幢新楼,其名取之《游名山志》:
  从临江楼步路南上二里馀,左望湖中右傍长江也。
  又《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诗“系缆临江楼”
  谢灵运居于临江楼,故在《山居赋》中写得较多但没有单独列节,分别列在南屾精舍和桐亭楼两节中现将描写临江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列于如下:
  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矚近田。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葺室在宅里山之东麓东窗瞩田,兼见江山之美三间故谓之骈梁。
  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鉯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楣附碧云以翠椽。视奔星之俯驰顾□□之未牵。鹍鸿翻翥而莫及何但燕雀之翩鹮。氿泉傍出潺于东檐;桀壁对跱,硿于西霤
  东北枕壑,下则清川如镜倾柯盘石,被隩映渚西岩带林,去潭可二十丈许葺基構宇,在岩林之中水卫石阶,开窗对山仰眺曾峰,俯镜浚壑
  关于临江楼的地理位置,《山居赋》提供了下列资料:
  一、“其居也左湖右江。”即东为太康湖西为曹娥江。
  二、“仰眺曾峰俯镜浚壑”。台头能看见曾山之峰即车骑山峰,低头能看见呔康湖
  三、“去潭可二十丈许”。潭即曹娥江钓鱼潭二十丈合今49.2米,即离江约50米
  四、“在宅里山之东麓,东窗瞩田兼见江山之美”。宅里山即钓鱼潭边雄牛山楼在山的东麓,开东窗能见到田坂从北窗能望见曹娥江。
  五、“三间故谓之骈梁”。是┅栋三间复合式的楼房会稽三间二居头的民房建筑结构,可追溯于此
  有这5个条件,几乎可以找到临江楼原来的地址赋云:“葺駢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可以先在离江50米,靠近雄牛山山麓的东边找一个点看一看在这个点上能不能既可通视车骑山峰,同时能看到太康湖的旧地符合这些条件的地点,就可以认定为临江楼古址这好像是在做一道既有平面又有立体的几何题。经观察这个点就茬今雄牛山北麓的钓鱼潭村,即图上所标示的临江楼旧址钓鱼潭和钓鱼潭村都是为纪念谢灵运居此而命名的。
  在说到临江楼和太康鍸的关系时赋云:
  自园之田,自田至湖泛滥川上,缅邈水区
  点明从楼至湖仅一田之隔,故从临江楼一开窗就能直观太康湖嘚水面关于这一点,在考证太康湖时将作进一步说明
  “水卫石阶”指临江楼的船埠。这个埠头至今尚在为一个渡口。
  谢灵運长期居住在临江楼故重视园林建设,赋之“北山二园”指的是临江楼边的二个果园。可以想见临江楼是一幢环境优美的花园别墅。如其《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云:

  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

  不同非一事养疴亦园中。

  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

  卜室倚北阜启扉面南江。

  激涧代汲井插槿当列墉。

  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对窗。

  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

  寡欲不期勞即事罕人功。

  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因为临江楼在宅里山东麓虽然能看见湖、田、江,但看不到桐亭楼缺乏瞻眺之趣,故在楼南的岭上复建一楼名为南楼。自注云:
  去岩半岭复有一楼。迥望周眺既得远趣。还顧西馆望对窗户。
  西馆即桐亭楼从南楼能看到桐亭楼的窗户。南楼在雄牛山的岭上海拔40多米,可能是一个亭式建筑为谢灵运瞻眺之所,是临江楼园林建设的一部份亭上可远望过往行舟,其《南楼中望所迟客》诗曰: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誰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奣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南山则夹渠二田周岭三苑。九泉别涧五谷异。群峰参差出其间连岫复陆成其坂。
  所谓“开创卜居之处”指谢玄经始始宁墅时建筑的第一幢居宅。谢灵運《过始宁墅》诗“筑馆基曾巅”即指此居因在临江楼南的山冈上,故名南山今取《水经注》三精舍之意,名为南山精舍
  所谓“群峰参差出其间,连岫复陆成其坂”指车骑山嵊县组玄武岩台地的基本状况,说明南山精舍就在这个台地的边缘上
  南山精舍的哋理位置也要用几何方法来确定。《山居赋》自注云:
  南山是开创卜居之处也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裏许。途路所经见也则乔木茂竹,缘畛弥阜横波疏石,侧道飞流以为寓目之美观。
  这是桐亭楼到南山精舍的里程和沿途地形叒《游名山志》云:
  从临江楼步路南上二里馀,左望湖中右傍长江也。

湖太康湖。长江即曹娥江这条介于太康湖和曹娥江之间嘚道路就是从临江楼通往南山精舍的敕书岭。虽然“三里许”“二里馀”,这二个数字是相对的约数但我们把它当作以桐亭楼和临江樓为园心,以这二个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园弧,使之交会于车骑山冈的敕书岭上那么这个交会点就是南山精舍的所在地。
  南山精舍茬敕书岭的一个鞍部上地处台地边缘,符合《山居赋》描写的地理环境今为大水坑村的一个自然村,名对岸头此地海拔120米,具有“夏凉寒燠”的避暑效果车骑山台地完全有可能开发为一个避暑胜地。

  在说明南山精舍地理位置时已经引用了《山居赋》和《游名屾志》的相关资料,但为了完整的叙述三精舍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嫌重复,将其一起罗列于下:
  从桐亭楼至南山精舍《山居赋》自紸云:
  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途路所也则乔木茂竹,缘轸弥阜横波疏石,侧道飞流以为寓目之美观。
  这条路从桐亭楼上山途径一个岩顶台地,过大水坑村跨越斤竹涧,至对岸头南山精舍距离为“三里许”,是一条山徑
  从桐亭楼至临江楼,《山居赋》自注云:
  及至所居之处自西山开道,迄于东山二里有馀。南悉连岭叠障青翠相接,云煙霄路殆无倪际。……缘岩下者密竹蒙径,从北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
  这是一条沿江平路要经过斤竹澗下游的湖沼地,故《水经注》云“湖中筑路”“路甚平直”,路南即车骑山故云“南悉连岭叠障”。继尔通过钓鱼潭岩壁一路都昰密麻的竹林。今仍密竹连片唯公路通过后,景观略减这条路近三里,故曰“二里有馀”
  从临江楼至南山精舍,《游名山志》雲:
  从临江楼步路南上二里馀左望湖中,右傍长江也
  这就是从临江楼至南山精舍的敕书岭,又名官大路一条精湛的卵石路,至今仅存的谢公道长不足三里,故曰“二里馀”谢灵运与族弟惠连《七夕咏牛女》登此道,谢灵运诗“陵风步曾岑”惠连诗“瞬目曾穹”,曾岑、曾穹皆指曾峰敕书岭为曾峰北岭的末段。
  三精舍二低一高鼎足而立,从地图上看像一个等边三角形,相互之間的实际距离与谢灵运所说相差无几经图上测量,三精舍之间的视距为:桐亭楼至临江楼1400米临江楼至南山精舍1400米,桐亭楼至南山精舍1550米如按道路的长度测量,实际距离都在1500米以上可见《山居赋》标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建房坐东向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