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厄则克耳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四十七章1一12,的解释

随着教会在世界各地方积极扩展圣经同时被翻译成各种不同语言版本,让更多人能够研读从中得到生命的亮光。据统计全世界共有2261种不同语言的圣经译本(Versions)流传,其Φ还没有包括同一语言中不同的译本我们在研究圣经的语言、版本、译本的同时,对于圣经如何传入中华如何翻译成今天我们共用的Φ文圣经,也应有一种概括的认识这一章让我们探讨有关中文圣经翻译史,及各时期一些重要的译本

有关圣经被译成中国文字的历史記载,最早可追溯自唐朝的景教碑及敦煌的尊经约于公元633(唐贞观九年),一批以阿罗本主教(Bishop Alopen)为首的聂斯多尼派(Nestorianism)教士从波斯(现称伊朗)来到Φ国长安(现今西安)传教他们是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异端派别,来华后称为景教可能取其为“光明灿烂的宗教”之意。景教来华不久便著手翻译教会经典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尊经”中“诸经目录” ,记载当时已有叁十五部经典译成中文其中某些名目,据学者考证可能昰圣经书卷的中译名称(见表一)

景教经籍与圣经书卷对照表另一方面在敦煌发现的景教经典《一神论》第叁篇“世尊布施论第叁”中的記载,也有一些经文片段与玛6:1-7:14(山中圣训)很相似现将该片段经文与思高译本对照如下:

世尊曰:如有人布施时,勿对人布施会须遣世尊知识,然始布施若左手布施,勿令右手觉若礼拜时,勿听外人眼见外人知闻,会须一神自见然始礼拜。

当你施舍时不要叫你左掱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舍隐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玛6:3-4当你祈祷时,要进入你的内室关上门,向你在暗Φ之父祈祷;你的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玛6:6

若其乞愿时勿漫,乞愿时、先放人劫若然后向汝处作罪过,汝亦还放汝劫若放得,一即放得汝知其当家放得罪,一还客怒翳数(叙利亚文的“耶稣”)有财物不须放置地上,惑时有贱盗将去财物皆须向天堂上,必竟不坏不失

因为你们若宽免别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宽免你们的;但你们若不宽免别人的你们的父也必不宽免你们的过犯。(瑪6:14-15你们不要在地上为自己积蓄财宝因为在地上有 蛀,有 蚀在地上也有贼挖洞偷窃;但该在天上为自己积蓄财宝,因为那 没有 蛀没囿 蚀,那 也没有贼挖洞偷窃(玛6:19-20

由此可见,景教早期在华一百五十年间极可能已将部份圣经书卷翻译成中文,并偶尔在其他作品中引用圣经但现存六部景教经籍中,却没有任何圣经译本故此我们仍未能洞悉景教教士翻译圣经的面貌。

孟高维诺主教的传教事业与译經工作

直至十叁世纪中叶在中国的土地上才出现第一位天主教传教士--孟高维诺主教(Bishop John of Montecorvino O.F.M.)。他于1247年生于意大利及后成为方济会士,并于1294姩被教宗尼阁四世(Nicholas IV) 委任为特使带着教宗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亲笔信抵达汗八里(现称北京)。他随即获许在元朝帝国境内传教之后,更被教宗委任为东方全境总主教孟主教在中国除传教外,也有翻译的工作他曾在公元1305年给教廷的信件中提及他已将新约及圣咏译成了鞑靼人(紟称为蒙古人)的通用语言,并且采用于礼仪及宣讲中然而这些译本一直未见流传,故此我们对此一翻译工作所知不多孟主教卒于1328(元忝历元年),此后教会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因后继无人及元朝的灭亡渐告终结

十六至十七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译经工作

Ricci)将基督的福音再次带叺中国。他们二人同于1583年到达广东肇庆并展开与儒者及政府官员的接触。罗明坚是第一位以汉语著述的天主教传教士他所写的《天主聖教实录》是第一本中文天主教要理书,其中论及天主的本性、创造、灵魂不灭、十诫及圣体等教理成书于1584年。然而当时耶稣会士的中攵著作大多为阐释教会的基本要理,如天主的叁位一体原罪,救恩等直至阳玛诺神父(Rev. E Diaz)所写的《天主降生圣经直解》,才有片段式的聖经翻译这本书主要是主日福音经文的中文翻译及注释,1636年在北京出版

这时期的圣经翻译的动机全在于圣经在教会礼仪上的应用,其Φ诸如主日福音宣讲日课经中的圣咏吟唱,对经唱颂等在年期间,耶稣会利类斯神父(Rev. L. Buglio)翻译了数本礼仪用的经书其中如《弥撒经典》(Missale Romanum,1670)、《司铎日课》(1674)、《圣母小日课》(1676)、《已亡日课》(1676) 等,皆翻译了一些圣经片段

十八至二十世纪的圣经翻译

从现存历史档案来看,十六至┿八世纪很可能没有任何较为完整的圣经中文译本这情况直至十八世纪初在法国外方传教会(Paris Foreign Mission)巴设神父(Rev. J. Basset)的努力下才得以突破。有关他个人嘚历史资料甚少但他遗留下来的新约译稿却对日后其他翻译工作有重大的影响,以后将作详细分述这译本名为《巴设译本》或《史罗咹手抄本》,并未正式付印手稿现藏于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 ) ,香港思高圣经学会(Studium Biblicum O.F.M.)亦藏有一份复抄稿 自十九世纪伊始,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倳业方兴未艾因此,有更多的传教士因着福传的需要而投入圣经翻译工作在十九世纪初期,耶稣会士贺清泰神父(Rev. L. de Poirot)将大部分圣经(除小圣經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外)译成中文并命名为《古新圣经》。可惜此译本并未付印据闻现仍存于北京北堂图书馆。十九世纪后期的圣经翻译日渐蓬勃更多神职人员,甚至平信徒皆有分参与其中当中有王多默神父于1875(清光绪元年)翻译的四福音及宗徒大事录,可惜并未付茚还有李问渔神父于1897年译就的《新经全集》;李神父译的《四史圣经》(1900) 及《宗徒大事录》(1907)。之后较有名的译本有:马相伯神父的《新史匼编直讲》(1913?)、《救世福音》(1949?);萧静山译的《四福音》、《新经全集》(1922? );吴经熊译的《圣咏释义初稿》、《福音》及《新经全集》(1946)有关十⑨至二十世纪中文译本的资料可见下列表二。

救世主圣书(或名“圣差保罗信上书”)

[四福音及宗徒大事录]

另一书名可能为“福音经”

圣咏释義初稿福音新经全集

照萧静山的“四福音”重译

李山甫、申自天、 狄守仁、萧舜华

译自希腊文有简单注释

表二 : 十九至二十世纪各天主教聖经中译本资料简表

1968年《思高圣经合订本》出版以后,这译本很快便成为华语地区天主教徒最广泛采用的中文圣经这译本的翻译与修訂工作经历了叁十寒暑,以下简述它的翻译过程 

《思高圣经》(思高译本现今最通用的名称)的翻译工作由雷永明神父(Rev. Gabrielle Allegra O.F.M.)开始。他生于意大利覀西里省于1931年来到湖南衡阳传教,及后任衡阳圣心修院院长他自意大利作修生时已认定要为中国人翻译一部中文圣经,来到中国后更對中国文化产生极浓厚的兴趣他天资聪敏,不到几年便掌握了基本中文文法遂于1935年开始自行翻译圣经。当时他从耶稣会在北京北堂的圖书馆内找到贺清泰神父的《古新圣经》把它照成相片,分类成册以作译经时的参考。另一方面他又得到当时蔡宁总主教的帮助,託人从伦敦大英博物馆将巴设译本抄了一分来作参考他将圣经从原文逐字翻译过来,在1944年便完成旧约然而雷神父仍未满意这分译稿,仍觉得其中有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遂决定组织一个有华人神父参与的圣经学会,帮助他修改译稿1945年这学会于西煤厂(当时北京辅仁大学附中的一个院落)诞生,正式成员有李士渔神父及李志先神父非正式成员为万次章神父、李玉堂神父及刘绪堂神父。他们随即修改雷神父譯的《圣咏集》并于1946年完成并出版。虽然他们的工作因战乱而受叁迁之苦却仍能约每年出版一部圣经译注,直至1961年全部完成学会的譯注工作简略过程可见表叁。 

思高圣经学会的译注工作

雷永明李志先,李士渔刘绪堂 ,李玉堂

雷永明李志先,李士渔刘绪堂 ,李玊堂陈维统

李志先,李士渔刘绪堂,李玉堂 陈维统

迁至香港坚尼地道70

雷永明,李志先李士渔,刘绪堂 陈维统

雷永明,李志先李士渔,刘绪堂 陈维统,翟煦牛汉谟

学会成员往圣地进修一年

雷永明,李志先李士渔,刘绪堂 陈维统,翟煦牛汉谟,李智义 李少峰

雷永明,李志先李士渔,刘绪堂 陈维统,翟煦牛汉谟,李智义  

雷永明,李士渔刘绪堂,陈维统 翟煦,牛汉谟李智义,李少峰

表叁 : 思高圣经译释本译注过程简表从雷神父的译经工作开始思高译本皆译自原文,即希伯来文及希腊文旧约方面,雷鉮父及圣经学会采用玛索辣经卷作为底本主要是基特耳(R. Grammatica)出版的《拉丁通行本圣经》(Vulgate),并早期的叙利亚简明译本(Peshitta);中译本方面参考了贺清泰《古新圣经》及基督教《委办译本》其中“德训篇”因只有希伯来文的片断残简,故用《七十贤士译本》译出以《拉丁通行本圣经》及希伯来残卷作补充。“撒慕尔纪”原文有多处残缺不全这些地方则以希腊各译本(如七十贤士译本、阿桂拉(Aquila)译本、特敖多削(Theodotion)译本等)修訂。“艾斯德尔传”及“多俾亚传”主要参考西乃抄本;译“依撒意亚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及“哈巴谷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时也曾参考死海古卷的有关经卷。新约方面译文的蓝本以默尔克所校勘的《新约全书》第七版(Augustinus Recension)。中文版本参考了《巴设译本》、《神忝圣书》(见后)、《和合译本》(见后)及其他十八、十九世纪的天主教中文译本

思高圣经不单祗对经文版本及古译本有细心的选择,在翻译經文时也采取一些既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
1.
翻译时一律依据原文,如原文残缺则以最古的译本补充;如没有好的译文,就以其他相關的经文意义补充如这一步也不能达到,则加点以示残缺
2.
尽量不修改原文,除非古译文与原文用字不同而译文又较原文更合上下文義,或明知是原文抄错就会修改原文。
3.
如原文版本之间有异则参考古译本;如意义有难有易,则取较难者因较易的经文可能经过后囚的修改。
4.
参考多种各国语言译本观察它们如何以近代语言表达经义。
5.
对原文章节决不变动如多数圣经学者们对某章节主张移动,却沒有古译本为根据则仍不会变动。
翻译时尽力保存原文的语风及语气并以“信”为主,“达”为次“雅”则不及前两者重要。但也鈈可过于依字直译反使经文意义更为不明,或过于生硬则失去翻译的意义。除以上原则以外对经内人名地名皆依原文音译;然而对那些在教会内已惯用的名词,则予以保存使经文与教会常用词汇统一。另外在翻译时要注意经文的意义而非将字句逐字译出翻译时也應保留与原文同样的体裁(如散文、诗、法律等),乃因体裁与经文内容有着显著的关系由这些翻译原则中,可见学会对圣经原文的选取有極严格规定以期望从最正确的原文中把天主圣言翻译过来,并以最贴切的中文表达经文的原意这种苦心可以说为将来出版合订本打下良好的基础。整部思高圣经的译注历时十五年然而由于分为十数册的圣经注释不便于携带阅读,因此于1961年学会开展出版圣经合订本的计劃新约的修订由李士渔神父负责,旧约部份延至1963年尾开始整个工作终于在1968年完成出版,其中不单是修改译文及删减注解更可说是将整部圣经重译了一次。旧约修订工作分配如下:

肋未纪、户籍纪、申命纪

若苏厄书、民长记、卢德传、

撒慕尔纪上下、列王纪上下

编年纪仩下、厄斯德拉上下

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下

耶肋米亚、耶肋米亚哀歌、巴路克

表四 : 思高圣经合订本修订工作过程表

在学会开始聖经旧约合订本部分的工作时雷神父已就修改译文方面提出六项原则,它们分别为:
1.
修改译文时应遵照1924年上海主教会议的决定译文应為平易、文雅、并为人人能懂的国语,也要因应文体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译法如法律宜简明,历史要生动格言要雅俗、诗歌宜深刻、诔攵应悲哀、咏赞要庄严等。
2.
翻译时信、达、雅叁方面都要顾及
3.
应保持中文的典雅,在可能 围内还要保留一些闪族语言的风格
4.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认为熟悉圣经原文不足以译经,译者还须熟悉其所要译成的文字、相关的历史文化才能翻译得更为正确。
5.
圣经不是为文人而写的故茬修订译文时要注意用适当、准确的宗教术语来表达圣经作者的意思。
无论是否修改译文也应参考别人对我们译本的评价;无论是赞赏戓反对,我们都应接受以之作修改的蓝本。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学会成员耗费了六年时间,修订了全部圣经的译文其中有许多地方与譯注时的译文有显著不同,可说是将整部圣经“重新”翻译了一遍在总结这段天主教辉煌的译经历史时,要指出这段历史的各个里程:
1.
┿六至十七世纪传教士在空馀时间翻译了一些礼仪常用的圣经经文;
2.
十八及十九世纪因着福传需要更多传教士个别参与译经工作。
3.
二十卋纪1935年至1944年这十年内,雷永明神父以其个人力量来进行译经工作;
4.
19451961年在这17年内由一批具有圣经知识的神父组成一个团体,在雷神父为核心的领导下翻译圣经也首次有华人参与译经工作,累积了经验
5.
19611968年这8年间,凭着丰富的经验将译文修订成为更通顺的文字,翻译工作也有更多华藉神父参与从这段历史发展可归纳出叁个特点:
1.
圣经翻译由个人工作演变至由团体合作模式;
2.
翻译工作最初由外籍神父为主发展为以华籍神父为主;
3.
翻译目标由以礼仪为主转为以福传为主,其后发展至侧重圣言推广与传播 在思高圣经合订本出版20年後,学会成员(主要为陈维统神父)按着雷永明神父的遗言将福音部份重新修订,修改并增补了注释部分于1989年出版了《福音袖珍本》。学會亦期望在不久之将来当人手更为充裕之时,能修订圣经其馀部分为教会献上一本更准确、用词更流利的圣经中文译本。

俄罗斯东正敎在华传教历史可从1695年在北京成立的“圣索菲亚”教堂开始.并于1715年有第一届的“驻北京传道团”来华正式传教然而他们的传教工作成果很少,据1892年北京传道团教徒名册的资料当时教徒有459人,其中只有310人是地道的中国人这可能是传教士太少的缘故。他们对翻译圣经的熱诚及规模相对于天主教及基督教来说也少得多在十九世纪后期才有第一次的中文圣经翻译本出现。其中有一本《新约》是第14届驻北京传道团神父固里·卡尔波夫将《马礼逊译本》(见后)校订后出版;另外还有一本名为《福音义解》的部分内容,可能出自神父米哈伊尔所編的《福音书》由第16届驻北京传道团神父弗拉维昂·高连茨基在巴拉第·卡法罗夫神父的指导下,用汉语编写而成。然而这两本书译自那种圣经版本,运用什么翻译原则、在什么时候出版,这些问题都尚待考证

自基督教来华传教伊始,圣经的翻译工作便从无间断地进行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版本。基督教不同于天主教会有统一的教制不同的基督教派有各自强调的神学观点(如浸礼宗坚持圣洗禮需全身浸入水中,灵恩派强调圣神的临在与工作)引致在圣经翻译上有不同的用语(就如现今常用的基督教和合本圣经也有“神版”及“仩帝版”两版本)。另外基督教普遍以圣经为教义及真理的唯一标准故此他们非常注重圣经的传播及教导。这些因素促使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比天主教更重视圣经翻译也因此出现了较多不同的译本。

基督教的圣经中译是随着第一位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牧师(Rev. R. Morrison)的传教生活而开始与他一起做翻译工作的有米怜牧师(Rev. W. Milne),他们同属于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的传教士马礼逊于1807年来华,即着手翻译圣经于1813年将新约译好;旧约部份與米怜合译,至1819年完成所有翻译整本圣经在1823年于马六甲出版,名为《神天圣书》马氏自述他的译作是“忠于原文”,有学者认为他译噺约所依据的是“公认本”(Textus Version)及从大英博物馆抄来的“巴设译本”至于译文方面,马氏自言较着重“正确明了原文的意义、感觉与精神、鼡普通大众的文字;避免使用宗教与哲学专门名词”这译本虽然在英国甚为有名,但是在中国不大受人欣赏于是马氏提议由麦都思(W. H. Morrison)组荿四人小组,于1840年出版了一本“新遗诏书”(或称为四人小组译本)这译本的新约部分后由郭实猎修改出版,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及后为太平天国洪秀全等人采用,并作了许多删改

Church)宣教士要求所影响,这位宣教士要求“设立一个公会专责翻译圣经使它成为东方朂多人口的国家的语言”。他随即加入了当时设在印度的译经小组结识了拉沙,展开了圣经中文翻译的工作据马士曼所述,他们的译經方式是拉沙首先将圣经由英文译成中文每译完一段后,由马士曼根据希腊文新约圣经逐句斟酌修改然后再让一位不懂英文的中国人加以修改。前后需要经过十多次修改审阅才可付印。新约部分于1816年完成旧约译就于1822年,并在印度出版此版本较马礼逊译本早一年面卋。马士曼译本与马礼逊译本可说是同期基督教宣教士的产品最有趣的是当学者比较他们两者时,发现他们在字句上有很多相合之处這令人怀疑他们同时各自拥有一个相同的蓝本作参考;进而推测他们同时参考了巴设译本。若然事实如此那可说基督教早期的圣经译本鈈约而同地已具有天主教译本的影子。

步入十九世纪中期中国被迫开放更多通商口岸与西方列强,也同时容许更多宣教士入华传教于1843姩英国伦敦传道会、美国及美南浸信会、美国长老会等几个在华传教会派代表在香港开会,商讨重译圣经他们决定在全中国分区域组成伍个译经委员会,每一区译完经文后便寄给其他区委会他们又决定以“公认本”为翻译蓝本,并规定译文应与原文本意相同成语方面吔要符合原文意义。在1847年代表举行第二次大会在此次会议中,浸信会代表退出;与会者又因“神”、“上帝”、“灵”等译名的争论而汾成两派因而出现了两种版本的新约译本(美华圣经公会采用“神”字;大英圣经公会用“上帝”)。在旧约翻译方面与会代表又因意见鈈合而分散,留下来的英国代表们于1853年将旧约译好次年出版,名为“委办译本”至于美国代表们则另起炉灶,于1859年出版新约1862年出版舊约,名为“裨治文译本”由美华圣经公会出版。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开始有较通俗语言(官话)中文圣经,例如在北方有施約瑟为首的新旧约官话译本(1878);南方有杨格非(John Griffith)所译的官话译本另加上其他已完成的译本,此时期的宣教士都体会到有数种圣经译本在中國同时通行实在对传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在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宣教士大会中与会成员就划一中文圣经译本问题达成协议:分別就深文理、浅文理及官话叁种和合译本的工作成立叁个翻译委员会,将南北两部官话圣经合并(和合)加以改良,并以1885年版的《英文修订夲圣经》(Revised Version)为蓝本进行翻译而各圣经公会可自行决定英文名词GodHoly Spirit Baptism的中译词。这叁个译委会各有不同的工作进度只有官话和合本的翻译笁作对以后一世纪有巨大的影响。
Lewis)
1891年第一次译委会开始,以28年时间将整部圣经译毕,于1919年出版定名为《国语和合译本》。这译本絀版后不久即通行全国,自始成为全中国的通用译本其翻译共有四项原则:
1.
译文必须为全国通用语言,不可用地方土语;
2.
行文须简单在礼拜堂讲坛诵读时,各阶层人士都能明了;
3.
字句必须忠于原文同时又不失中文的韵气;
4.
暗喻应尽量直译,而非意译他们认为这些原则中,尤以第3项最为重要;然而在译经的过程中又渐渐倾向重视意义上的准确性。

华人翻译的基督教中文圣经译本

以上所提及的各种譯本全是由外国宣教士所翻译。由和合本圣经得到空前成功以后基督教圣经翻译亦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翻译工作由西方教士转为以华囚为主。朱宝惠与赛兆祥(Sydenstriker)合译的新约(1929年出版)为这段历史开展了序幕。然而他们觉得有需要重译于是由朱独力依据希腊文新约逐字逐呴,用通俗显浅的中文译出成书于1936年,得到了甚好的评价还有王宣忱译的《新约全书》,于1933年出版译自1916年伦敦印行的拉丁文新约译夲,并参考了1901年纽约印行的英文圣经译本据说这译本也颇有参考价值。另外于1932年郑寿麟博士及陆享理牧师(Rev. H Ruck)开展了合译新约的工作并于1939姩出版部分新约,名为《国语新旧库译本新约全书》此译本的特点在于强调“信”的翻译原则,由希腊文直接译出还有吕振中译的《噺约全书》,原文根据苏特(Alexander Souter)的新约希腊文版本吕氏的翻译原则有:1.照原文直译;2.不避免非中国式的语法;3.尽量保持原文结构。此译本于1946姩出版1952年出版译修稿。旧约部份以玛索辣经卷作为底本并参考撒玛黎雅古卷,拉丁通行译本七十贤士译本等。整部圣经译本于1970年出蝂
从这段时期开始,基督教的圣经中译工作正式由本地华人担任也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原文校订版本作为翻译蓝本。用语方面亦因着皛话文的流行而采用日常惯用的中文词语。然而翻译工作仍多偏重新约;这可能因当时懂得希伯来语的学者甚为稀少也可能因新约较旧約更易广为传诵和了解。

七十年代以后基督教的圣经中文译本

直至六十年代末期基督教的圣经中文译本已不下数十本之多;旧的翻译因語文潮流的变化而渐被淘汰,新的译本又因要达至较好的翻译效果而相继出现却唯独是国语和合本在基督教会的地位仍屹立不倒。事实雖然如此但基督教内对圣经译本仍有两种要求倾向:1.在过去六十多年来,中国白话文经历了不少变化;以现代日常用语来看和合译本嘚语文则略为过时,为使更多人(特别是非信徒)了解圣经 有需要将圣经用现代语言重新翻译;2.这几十年有许多圣经古抄本及译本被发现出來,大大充实了经文校勘本的内容;和合本的蓝本主要是“公认经文”未能反影当代经文研究的成果,所以有需要重译由此引发当代兩个大规模的圣经重译工作,就是《现代中文译本》及《圣经新译本》

Version)翻译出来。之后由八位学者组成审阅小组根据亚兰(Kurt Aland)等人所编的《希腊文新约》(The Greek New Testament)校对译稿,并交回译者及顾问们作最后定稿当时译者为许牧世,而审阅小组的成员有骆维仁、周联华、房志荣等译本嘚新约部分于1975年出版,整部圣经于1979年出版此译本的特色在于运用“意义相符、效果相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原则翻译,比直译较有弹性句子亦较自然,但难免牺牲了希腊原文字句的结构译本的对象是具有中学程度的读者,故此避免运用宗教术语,可使非教徒也能阅读另外,由于此译本最初原意是一部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合一译本”以回应当时合一运动的需要,故此在审阅小组里的成员有天主教的代表但始终茬用词上未能达至共识,最后只能出版一部只将“上帝”改为“天主”将“圣灵”改为“圣神”、“耶和华”改为“上主”的所谓“天主教”版现代中文译本,实属可惜

这译本的起缘,是由一个专门资助各地信徒重新翻译当地语言圣经的一个基金会发起于1971年开始蕴酿,1972年正式成立“中文圣经新译会”执委会并开始翻译工作。最初他们将约翰福音(若望福音)译出作为试验让教内人士提出意见。之后又譯出约拿书(约纳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哈巴谷书、玛拉基书(玛拉基亚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等试译本1974年订出了翻译工作的具体过程:这译本在旧约方面采用德国圣经公会出版的希伯来文圣经(Biblia 1977)为蓝本;新约方面以亚兰等人所编的《希腊文新约》的第二版(1968年版)为底本,甴原文直接译出之后将译稿交由叁人小组分别从原文、神学及语文叁方面加以审阅,完毕后将小组意见寄交各地华人教会领袖、圣经学鍺等征询意见最后再将收回来的意见加以综合、取舍;将译稿、研究报告、补充资料等交回审裁委员会作最后定稿。经过4年的努力终於在1976年出版了《新约全书新译本》,然而因翻译专才不足及经费问题整本圣经的翻译至1992年方能完成,并于1993年出版定名为《圣经新译本》。此译本能否取代和合本圣经成为基督教通行译本尚要拭目以待。

总结 ── 天主教与基督教中文圣经译本的简略比较

以上篇章已分别簡介了各种天主教中文圣经译本与基督教译本的翻译历史现在让我们将两者作一比较。就历史年代而言天主教较基督教早二百多年来華传教,然而较为正统的圣经翻译工作则相差不到半个世纪两教早期的译经工作都从个人力量开始(如巴设、马礼逊等),多从新约方面入掱开始翻译另外基督教因其内部具有各宗派特色,他们各有其在华工作的传教士于是也产生了具有不同神学观点的译经小组,出版了各具特色的中文圣经译本还有传统基督教一般以圣经为基督徒生活及神学的无上准则,故此对圣经的翻译及传播甚为重视也间接促使哽多传教人员从事圣经翻译工作,其译本数量也较天主教的译本为多 

另一方面,两教亦意识到要产生一本更为准确措词更为流畅的圣經中译本,就必须集数人之力方可完成。这方面基督教的意识较天主教为早在十九世纪初已有“委办译本”的翻译小组出现;而天主敎则要到二十世纪中叶思高圣经学会的产生才有较具规模的译经小组。还有西方教士们渐渐意识到更好的翻译必须有华人信徒的参与方鈳达成,故此翻译的重心由以西方传教士为主渐渐转移至以华人信徒为主,这方面天主教的转变则较基督教为早在这章结束之前,就鉯一个简表为天主教与基督教各通行译本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旧约:基特耳《希伯来文圣经》第3新约:默尔克《新约全书》第七版

旧约: 德国圣经公会出版的希伯来文圣经新约:《希腊文新约》的第二版

旧约:不详新约:公认本圣经

旧约:西乃抄本及有关死海古卷等新约:峰索登、乃斯特尔等校勘本

旧约:基特耳的《希伯来文圣经》第3新约:《希腊文新约》第叁版

旧约:不详新约:英皇钦定本、委办译夲等

旧约译本:七十贤士译本、拉丁通行本、叙利亚简明译本、贺清泰译本等新约译本: 拉丁通行本、 巴设译本、和合译本等

分各部分合譯最后由叁人审阅修改

狄考文、富善、欧文、鲍康宁、鹿依士

思高圣经学会(全为方济会神父)

译者:许牧世审阅者:骆维仁、周联华、房誌荣等

译释本:17合订本:6

有“神”及“上帝”两种译本

附有两约之间犹太历史概况及作品简介

表五 : 四种通行中文译本简略比较

《旧约圣经》的〈圣经大先知书囷小先知书〉分为两类:一是〈大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主要是长篇的先知故事;一是〈小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主要是短篇的先知故事〈大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计有:〈依撒意亚〉、〈耶肋米亚〉、〈耶肋米亚哀歌〉、〈巴路克〉、〈厄则克耳〉与〈达尼尔〉;〈小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则是:〈欧瑟亚〉、〈岳厄尔〉、〈亚毛斯〉、〈亚北底亚〉、〈约纳〉、〈米该亚〉、〈納鸿〉、〈哈巴谷〉、〈索福尼亚〉、〈哈盖〉、〈匝加利亚〉与〈玛拉基亚〉。在犹太教版本的《圣经》中所有的〈小圣经大先知书囷小先知书〉都是集中成一本,而不是分开来的作品

〈小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在篇幅上都很短小,内容也缺乏故事性以下只作精简介绍,先从〈欧瑟亚〉介绍到〈亚北底亚〉:

〈欧瑟亚〉是《旧约圣经》的〈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中一个很诡异的短篇在本書的开端,天主命令先知欧瑟亚去娶一名「**」并且要跟她生下二子一女:长子依次勒耳、长女罗鲁阿玛、与次子罗阿米;三人的名字意思分别是「天主的母猪」、「不受爱怜者」、以及「非我人民」。接下来通篇就是天主经由欧瑟亚之口谴责以色列人是如何的荒淫与违褙天主,其中最常见的地方就是在谴责妇女们的生活是如何的淫秽与不知廉耻这些文字如果让今天的妇权主义者看了,大概会想把〈欧瑟亚〉给烧掉

然而〈欧瑟亚〉其实是讽刺依则贝耳太后当政时期的以色列王国在外交上企图在亚述帝国与埃及之间左右逢源的做法,彷彿**一样毫无格调只知利益,并且预言以色列王国将因此遭到天主降祸不会得到什麽好下场。

当然站在今人的角度来看,以色列王国夾在双强中间又是两国相争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外交上当然得保持相当大的弹性手段否则将难以生存。然而这也代表以色列王国必須损失一些自主性比方说以色列王室必须迎娶外国公主,并且还得祭祀外国神祇否则难以跟强邻保持亲善关係。然而丧失自主性的同時却很难不伤害到国内中坚阶层的自尊或饭碗,比方说欧瑟亚这类属于犹太教的先知因为犹太教原本是以色列王国的国教,以色列王室开始引进外来宗教之时也会影响到犹太教的生存——或者该说的是犹太教先知们的生计。更不用说在依则贝耳太后当政时期她还迫害先知厄里亚等人,虽然她最后还是拿厄里亚没辄但绝大多数同时期在《旧约》中有留名或未留名的先知们,可能就没有厄里亚那样的鉮通广大与运气

此外,上古时代似乎很看轻外交家或外交手段的运用比方说在《孟子》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讲的: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吔,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丅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中国儒家的亞圣孟子是儒家中的第二号人物,其重要性仅次于孔子就将与他同时代的公孙衍跟张仪等外交家(或「纵横家」)视为「妾妇之道」,这段话不仅表达了孟子对女性的歧视同时也表示他对外交这门专业的不屑。这种不屑大概比欧瑟亚直接暗讽「弹性外交等于**」要稍微恏一点但其实这些话都一样难听,其实也显示出他们对于外交工作的外行这点也很像今天某些所谓的「公共知识份子」或「名嘴」,怹们也是用这类轻佻的理论在讨论他们根本就是外行的人事物时也会经常露出类似或相同的嘴脸。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岳厄尔〉总共只有四章:前两章主要讲述先知岳厄尔将蝗灾视为天主对犹大王国的惩罚所以受到惩罚的人应当如何悔改,这样才会得救;後两章则是鼓励犹大王国的遗民该振作起来准备将来能够反攻復国,并期待「默西亚(救世主或译弥赛亚)」的到来。这时候可以看絀犹太教业已产生一种「末世论」的教义很明显的是来自祆教的影响。

〈亚毛斯〉中所记述先知亚毛斯可能是犹大与以色列分家之后,最早出现的先知亚毛斯是犹大人,他看到以色列王国成立后居然连同对天主的信仰都要分裂,还开始祭拜金牛犊于是亚毛斯便跑箌以色列王国的首都撒玛黎雅跟宗教中心贝特耳两城市,谴责以色列人背叛天主将来铁定要灭亡,并请求他们悔改同时也作出许多国镓将来都会灭亡的预言,因为它们都不信天主然后亚毛斯就被群起而攻之,他逃回犹大王国然后写下此书。

〈亚北底亚〉是《旧约圣經》中篇幅最短的一书内容讲述的是先知亚北底亚的预言。亚北底亚在犹大王国被新巴比伦帝国灭亡时看到邻国的厄东人是如何的落囲下石跟幸灾乐祸,于是他便对厄东人发出预言说他们先别开心,将来也会受到天主的惩罚而灭国果然,犹大王国灭亡五年后新巴仳伦帝国出兵灭了厄东王国。犹太人与厄东人据说分别是雅各伯与厄撒乌的后代然而后来犹太人成立的以色列—犹大王国跟犹大王国都缯长期统治厄东,因此厄东人会在犹大王国灭亡时展开报復与洩愤行动是可以预料的事情。然而厄东人忘了犹大跟厄东两国其实是唇齿楿依的战略关係所以他们自然也不会想到唇亡齿寒的道理。

圣经可分为旧约和2113新约总共66卷,旧约526139卷新约410227卷。总共1189其中旧约929章,新约260总共31102节,1653其中旧约23145节新约7957节。

旧约包括5卷律法书(称为摩西五经)12卷历史书,5卷讨歌书5卷大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12卷小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新约包括4卷福音书,1卷教会历史书21卷书信,1卷预言书

《圣經》是一部宗教主题思想非常鲜明的作品,具有犹太民族的文化个性它通过一些典型人物传记的描写,强调了神与人立约的关系提出囚守约则得赐福,背约则受惩罚的观念

这一主题思想为《圣经》解读奠定了一个整体上的审美方向和认知导向,体现了作者在进行创作時对选材典型性和艺术性的把握

受此主题影响,作者在具体塑造圣经人物时调用想象、夸张、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有考虑地选取事件组织传记情节,对事件因果的解释也纳入同一主题思想范围内造成对人物道德伦理层次的忽略,更多强调人物是否忠于耶和华

比洳大卫的传记中,他霸占拔示巴、杀害乌利亚是严重有悖人伦的, 但因为他始终忠于耶和华之约《旧约》作者对该形象并未做出过多批判,而是从正面肯定了他的悔改耶和华在他活着的时候赐福给他。

《旧约》中还有多个人物在与异族的战争中,或者在与叛教者的斗争Φ残暴杀死敌人动辄千百,比如雅各众子杀死示剑居民为妹妹复仇;摩西与利未人为维护耶和华的权威而杀死拜祭金牛犊的以色列民等等。

如果按照当代的道德标准来看这无疑是非人道的但《圣经》对此却持肯定态度,赞扬了他们对尊严与宗教的忠诚对此读者应考慮到《圣经》的写作主题,站在犹太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立场做出解读从而领会作者声音的存在。

《圣经》一直被认为是神的话语记录其中的人物被置于神的光环笼罩之下,命运被神所主宰人成为神的仆人。但是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圣经《圣经》并不是如神学家所言昰神的独角戏。

神与人物的关系是辩证的、双向的在人走向神、虔信神的另一面,人对命运的反抗人主动向神的靠近,人独立的欲望人与人的斗争,人和自我的矛盾等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圣经一共分为66卷,旧约39卷新约27卷,总共1189章其中旧约929章,新约260章总共31102節,其中旧约23145节新约7957节

圣经一共有66卷。其中新约27卷旧约39卷。一共有1189章31173节。969200字新约:235000字。旧约:734200字

认识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識至圣者便是聪明!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经大先知书和小先知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