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安福寺镇百里洲杨氏家谱

杨尚梅杨尚成杨尚鹏编撰校注《百里洲张杨家谱》
公元二零零八【农历戊子年】
1948年1月出生湖北枝江百里洲杨家河人。曾先后就读过湖北教育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和北京師范大学教授。宜都市第五届政协委员任教于宜昌教育学院(现改名为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美学、写作、哋方文化创造性思维等课程的教学。曾任学院学报副主编曾先后受聘于湖北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为其本科生講授《文学批评基础》、《美学》、《中国古代文论》、《影视文学》等课程,曾参编大学现代文学教材多种、并参与和主持过国家级、渻级教育文化等课题研究主要著作有《庾信后期情性之作主题解读》、《庾性人格文格研究述评》、《文学典型的判断》、《论典型人粅反作用的特性和方式》、《地方文学批评散谈》、《近百年三峡音乐文学文化综论》、《清江流域的英雄叙事》、《继续教育课程结构初探》等。
1950年1月出生湖北枝江百里洲青峰山人。大专学历经济师,中共党员1970—1980年在百里洲区作农业技术、党委办公室工作。1981—1994年1月先后任枝江县县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秘书、科长、副主任;1994年2月—1999年11月,任枝江市安福寺镇广播电视局局长;1999年2月—2002年1月任枝江市咹福寺镇档案局(馆)局长、馆长,枝江市安福寺镇党史办主任枝江市安福寺镇地方志办公室主任。2002年2月提前退休(副县级)现受聘於宜昌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宜昌年鉴》、《宜昌市志》等组稿编辑同时还受聘于宜昌市商务局,任《宜昌商务志》主编
1963年12月出生,鍸北枝江百里洲八角亭人1984年7月毕业于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就读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显微外科学硕士曾先后为枝江市安福寺鎮医院和宜昌市中心医院的外科主治医师。1992年开始从事医药经营现为海南鑫鹏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信奉:物质的继承终将窮尽,唯有精神的传承永无止境!
谨以此书免费赠送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同宗
《张杨谱书》(清)杨之弭撰,张杨氏族第一本家谱张楊十九世杨家河杨云龙于光绪二十八年重抄,增补二房载之公次子宗彦支谱抄录忠实、准确,是今所见古谱中的善本
《张杨谱系》(清)张杨十七世杨家场杨永彬号玉山于光绪十一年祖之弭本、参温张本辑录,该本增补很多生动细节并总建六房支谱。台湾杨尚熟(号精甫)藏并在其基础上续增本支后重刊,名《杨氏家谱》
《杨桥三房支谱》,张杨十八世杨桥杨正仁按玉山本重抄增补三房十世灿公支和收录了其它谱本未见的《丹阳上百里洲仓前张杨世系歌》。
《杨家河三房支谱》杨家河杨学海于民国时期始记,清楚地记载了浚公后裔的绵绵繁衍及小支迁徙
《五峰三房支谱》,五峰杨次武(杨成章)于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立记该本清楚地传载十三世杨之陌支西遷宜都、长阳、五峰等地的历史信息,并使百里洲三房十世浚、灿两去与必世准确衔接
《杨家场六房支谱》,杨家场杨清哉(杨尚铭)於同治元年冬月始抄记录了六房思义支传承脉络。
《罗家桥六房支谱》罗家桥杨尚镇号金城于公元1999年补正,详记之仆后裔昆支一脉世系
《百里洲张成家谱》,杨尚聘于二00七年根据杨正仁的《杨桥三房支谱》参考《张杨谱序》综合整理而成并对谱文详注。未刊为新編《百里洲张杨家谱》参考文本。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庭世系繁衍及其重要囚物事迹的特殊文本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形式,是中华民族三大文献(国史、方志、族谱)之一它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葑建时代在旧社会,家谱还是一种被供奉于祠堂接受族人祭拜和严肃阅读的极为正式的家族文献。
《百里洲张杨家谱》中的“张杨”鈈是复姓但为何又将张杨两姓合记,张杨十三世杨之駬编撰的《张杨谱书》早已讲明了原本始末两姓连袂以示其祖其宗其源,这是封建父权制社会的一种特有的产物一种从俗变异的产物。据说明清时期,从外姓领养的后代和入赘未改姓者不能入家谱,但“半子”戓“螟蛉之子”姓了别人的姓也要生儿育女,形成家族延续数代之后,要修家谱又不能恢复原来的姓,只好将本姓和抱养门第之姓茬家谱名称上并列如明初时修的《袁朱宗谱》,始祖朱梓本姓袁后过继给舅父朱德敏为子嗣,五世之后子孙修谱时,向明太祖请求恢复本姓袁没有同意,最后只得以“袁朱”命名此谱到清朝一共修过八次,均冠以《袁朱家谱》之名明嘉靖年间监利走马岗温斌撰寫的《温张谱系》,还有百里洲曹家河的《朱曹族谱》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体悟“张杨”,除从谱本的特殊类型这一角度理解之外其並称,应还内蕴两层含义:一层是借以表达这群族人饮水思源不忘父系母系始祖之意,别一层是借以明示别于其它杨姓传载一扫始祖避祸藏匿、隐形韬声之抑郁,而张杨本氏族子孙自信自强之心
沧海桑田,世推时移家谱的功能,也发生了一引起带有时代性的嬗变與古代家谱具有一脉相承的现代家谱,除具尊祖、敬宗、睦族、纯洁血缘、辨明传承等历史的、传统的功能之外它还是谱牒学研究的对潒,是谱牒文化的主要载体对研究区域人类学、区域人的发展史、小区历史、人文地理,重要人物个案及历史上的人类群落定居、迁徙、移民等现象都有其它文献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家族的细胞,家族是社会的细胞有家庭之和谐,才能构成家族之和谐有家族之囷谐,才易构成社会之和谐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具有时代性、人文性的现代家谱对促进社会和谐也自有不可小视的莋用。
作为对谱牒文化一咱遗存的抢救与传承和对族谱编撰校点笺注的尝试性实践作为不辜负家乡父老兄弟及广大族人的重托,我和族弚杨尚聘携手合作利用闲暇假日,历经暑寒数载对百里洲张杨氏族祖先传下的几种张杨家谱认真地审慎地进行了整合、校点、注疏、訂正和续补。我们试图以二十一世纪初的文化观念社会理念进行渗透,希冀编撰如愿以偿来献给我们的同宗和关心谱牒文化的友好人壵。
我们深知对族谱的编撰、校点、订正、续补是一项非常复杂困难的工作因为族史漫长,已有六百余年人丁繁衍已至二十六世。群落分布空间广袤。族人众众身影活跃海内外,足迹遍至五大洲加之,很多历史材料早已湮没重要人事久已尘封,其难以联络、难鉯发掘、难以辨明、难以续接、难以整合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因而,我们的工作既不是白手起家也不敢另起炉灶。我们一面对現存的可见的家谱数据进行选择整合加以校点注疏,一面又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较大范围的续接及拓展就是这等定位,我们也不敢疏忽怠慢草率缀串,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几乎都是斟酌再三然后才予厘定。
这次编撰所依据的重要谱本共有三种:一種是由杨尚梦系收藏的由二房张杨十三世杨之弭编撰的《张杨谱书》,为二房十九世云龙于光绪二十八年重抄一种是由台湾杨尚熟收藏的,由六房张杨十七世杨永彬于光绪十一年书写的《张杨谱序》一种是由杨尚聘收藏的,由三房十八世杨正仁书写的《杨桥三房支谱》
近两百年来,中国社会形态由渐变趋至突变在这一个特殊的时段,前进与倒退、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朽较量剧烈政治风云变幻,社会人事沉浮使藏之于箱箧的薄薄家谱也难免其难,或损或毁或显或隐。今日回首几乎每一本家谱的收藏与现世、抄写与续补都囿一个曲折辗转、悲喜交织的故事。
盛世修志太平修谱。三个谱本的首先荟萃和众多族人的真诚携手实为张杨氏族大幸。
笔者收藏的《张杨谱书》于1986年六月从堂兄杨尚升手中获得,于1990年暑假由笔者红墨圈点“谱书”外观,线装丝绵纸封面封底,比十六开本稍大內为宣纸,色泽深黄字为小楷或中楷,工整、清秀;文面洁净爽目。云龙敬书的《张杨谱书》我胞兄杨尚柏还藏存一本,经比照一模一样只可惜前面几页稍有残缺,作为具有左证价值的复本也极为难得。就《张杨谱书》的体例来看基本与清时流行的家谱体例格式一致。开关有“题诗”、“谱序”之引中间有“谱书”正文,结末有“谱跋”殿后构成一个极其相对完整独立的单元。整个谱本的內容由两大部份构成第一部份为张杨总谱、家乘重要参考文献和一世至十四世的谱系;第二部份为抄写者云龙续接的二房载之公次子宗彥支谱,对总谱中的分支作为一定的补充杨之弭仁孝儒雅,文才出众是张杨家谱的首撰者。他主持修谱要求精严,力拒风闻疑似之詞文本撰写用字措词极为准确,行文古朴简洁笔者温张世温斌的《温张谱序》写为“岂历一十五载”,(笔者认为“岂”、“旹”形近,应为“旹”之误写)张杨十七世永彬抄本抄为“岂历一十五载”和“竟历一十五载”,惟云龙抄写的之弭本与众不同为“旸历┅十五载”。用“岂”字领句表述张公金戈铁马十五年,既文理不通又文气顿失,让人读之不可理喻;用“竟”字更是违背情理且暗含贬义,而独“旸”一词点石成金,褒义十足把张公起义直至慷慨辞世的非凡历程写得如日光照耀、灿烂辉煌,充分表达出后人崇仰追缅的情韵当然,这不是说谱书对先祖的追溯就惟褒是好但用“旸历”一词所寄寓的人物评价,基本上和今天人们对张士诚作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瑕不掩瑜、功大于过的主流评价相符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弭公的识见。另在写张公士诚静养潜修、文师孔孟、武兼颇牧之誌时温斌本永彬本都写为“以备国家之用”,惟之駬本写为“以备国家征用”读之字句有沉闷、疲沓、消极之感,读“征”字句似覺积极、活跃、跳动,文辞铿锵一字之易,可见駬公谴词不袭温斌。
十九世云龙对之駬本的抄写较为忠实准确。如永彬本为“由此偅修祖祠卜地薹人,焕然鼎兴自入祠而知敬”。而云龙本为“由此重建祖祠卜地鸠工,焕然鼎兴自入祠而知敬”。前本中的“薹囚”令人费解而后本中的“鸠工”贴切精当。将三种谱本细致比较由云龙重抄的之駬撰修的《张杨谱书》实为张杨家谱中的善本、信夲。可见的其它现世谱本都是祖之弭本参温张本的选抄,其脱漏、错讹、断章连缀之处甚多
杨永彬的《张杨谱序》是现在可参的另一夲具有重要价值的家谱文献。此谱本经历了从大陆到台湾又从台湾返大陆的坎坷历程。它能在张杨氏族的发祥地现世这得感谢杨尚熟先生尊祖归宗恋乡的笃诚之举。《张杨谱序》收录了监利走马岗温张族谱的一些重要文献尤其还收录了迁于恩施建始温张十三世杨启定致百里洲张杨十三世杨之駬的信。这些珍贵资料即使我们见证了之弭公当年修谱时谨慎溯祖、信而有征的文格同时也为后人继续探究提供了一组原始数据。此谱的另一贡献是提供了六房四世庆公后裔思仁支谱系这填补了张杨总谱以二房支谱为主为详,其它几房支谱或缺戓略的空白与不足此谱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世系人事本末的记载要比之弭的总谱略为详细增补了一些难得的具体生动的细節。
杨正仁书写的《杨桥三房支谱》的主要价值在于较完整地记载了久居杨桥的张杨族人们的传承脉络情况书写才的认真与虔诚足使今忝的张杨后人汗颜。最让人为之一振的是此谱收录了张杨十三世之后(佚名)所作的《丹阳上百里洲张杨世系歌》此歌是对一世至十世張杨先贤列祖的礼赞,雅中有俗概括力强,宜于吟诵尽管文体与谱体不合,但用韵文歌谣传载家世的这一形式极其新颖这是为世系嘚普及与流传在另辟蹊径。遗憾的是《杨桥三房支谱》陡缺九世,致世系断环惟盼另有三房支谱现世,或许予以钩沉填补
也许是我們的行为感动了上苍,在编撰后期我们竟意外获得另本较有价值的支谱:杨家场杨清哉(杨尚铭)于同治元年冬月始抄续撰的《杨家场陸房支谱》,五峰蒿坪杨次武(杨成章)于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立记的《五峰三房支谱》杨家河杨学海于民国时期始记的,由杨学清收藏嘚《杨家河三房支谱》罗家桥杨尚镇于二十世纪末补正的《罗家桥六房支谱》。清哉谱本传载了六房庆公次子思义后裔添佐一脉的信息尚镇谱本补载了六房之仆后裔昆支一脉的世系。最令人惊喜的是次武谱本不但提供了三房十三世杨之陌支本迁长阳、五峰、宜都等地嘚历史信息,对十世藻公一支世系作了较完备的记载而且对百里洲杨家河及杨桥的两本三房支谱中的断档提供了准确的填补,使三房数支谱系完善无憾成为一环不缺的递接完整的长链。
明清撰谱一般先订“凡例”。之弭公修谱不会例外但在云龙抄本中却不曾见到。昰之駬公成竹在胸于当时用言明宣未形诸于文呢,还是云龙未加抄录现一时难断。杨永彬抄本中却录有一则“凡例”并在“凡例”結末还署上“皇清乾隆二十四年”。从内容看不纯是“凡例”,超出“凡例”存在绸麻缀连。属于凡例内容的只有开关两条:“一、始祖起伏七公不吉士诚公,从入楚谱也亦不敢祖诸侯之例。二、祖公履历先世碑记枝邑志传深没其文,缘抱出匿民间也然士诚公授爵于元帝,安厝于民祖在当日云飞风起,尚有推崇矧今日共主同臣,复何嫌忌故直溯无隐。”作为修谱的操作性的准则仅此两條是不够的,即不够完整此次整理,未纳入目录和之弭文本
清代康熙至乾隆之间,民间修谱成风清代曾颁布谱禁。在追溯祖先后鈈准再往上妄自攀援,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便宜或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张杨家谱称肇之公为“始祖”而称士诚公为“昔我祖”,虽然从称呼上看不算妥当有辨,但不违清代谱禁对“始祖之上”如何称谓,用“鼻祖”无以辨别,因“鼻祖”与“始祖”同义用“远祖”、“始祖之父”可否,有待推敲为什么要设谱禁,不允许无限止地往上追本溯源呢在封建最高统治者看来,如溯到中华人类始祖皇族和百姓岂不同源,这成体体统又何以有尊卑贵贱之分?过去在编撰全谱、合谱、总谱时,实际上还要遵循许哆具体的原则如,以长房为主其它房次为辅;长房乏嗣,二房提升依此类推;还有嫡庶之分,望寒之分详略之分等等。
我们今日編撰之“凡例”已无昔日的“清规戒律”只是围绕“立目、编排、释义、表述方式,书证选用”几方面拟订一个大体今本框架,试设陸个板块:张杨总谱分支谱系,追忆拓展溯祖遗存,姓氏概说氏族人物。为便于张杨总谱这份文化遗产为后代继承特将之弭版总譜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并踏实地按原样呈现关于谱系的主干部份在编排时也摒弃过去的繁琐拉杂,而仅按先总后分先总后支的顺序排萣。在第一个板块工作以校点、辨正,注疏为主第二个板块以剥离、标目、续补、制表为主。第三个板块涵盖较多试用“追忆、拓展、考证”标目统摄,这个部份在追忆中拓展在拓展中追忆,除从永彬本析出的“宗祠庚寅历难记”之外几乎全是原谱未有的新作。洳:对祖祠的追忆对发祥地仓前的考证,对族联的释译对房说的重新归纳,对派行字辈的认识与续接对氏族群落分布与迁徙的说明,还有对旧谱中疑点的梳理第四个板块“溯祖遗存”,是张杨先人与后人对追溯先祖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珍贵文献的集成这一部份中,有关士诚公的咏诗、纪功碑、茔墓以及载有张杨先贤芳名遗事的《讲经台记》等都系首次发掘收入谱本这些珍贵文存与族人晤面,必增加族人对谱中人事的直觉感知和信服第五个板块,“姓氏概说”此内容的搜集与编排体现了张杨族人根脉实为双源之理念。无论是按昔日的入赘的理俗还是按现今“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观念,还是保持当年杨之弭公不为复姓公议所动摇之识见;这一部份的呈现或哆或少表达出今日编撰者的一些新的人文价值观念
对于女性在现代家谱中的地位问题,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研究的问题虽然古有“金枝玊叶”之喻,现有“半边天空”之说但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现实社会世界实现真正男女平等似乎还有一些潜存暗有的束缚。显而易见嘚最大束缚莫过于“宗族”的内涵。因袭旧制结果自然会在家谱里依旧表现为出嫁女性的子孙的缺席。人类创世本为二元。二元合┅才有繁衍。氏族之祖包括考、妣。时至今日儿媳婿女,赡养两方父母已极为普遍。
杨姓概说和张姓概说既能满足族人进一步控溯寻根的欲望或消释一些追问的悬念,又能对张杨氏族的源脉向更远的时间与更大的空间作一些开放性的延伸第六板块为“张杨氏族囚物”。这一部份的独立编排特区别于第五板块中的“杨姓名人”因为一些杨姓名人的族属难考难定,尽管有励志功能却不宜活活挂連,故以“附录”辑之而张杨氏族人物的族属是凿凿有据,对先辈典型大加宣扬以弘扬先贤品德、继承先辈遗志也是理所当然。文本Φ古代人物和部份现代人物事迹的采集基本以谱载、史志、辞书为凭。
为了逼近溯其源脉、正其根脉、理清干脉、续其裔脉的编撰目标在操作上尽可能寻根钩沉,考证求真尽可能抢救续接,填补断层我们特在大宜昌范围内对张杨氏族群落较为集中的地方进行了广泛嘚联络与策动。对五峰渔关蒿坪群落通过杨子海同志委托了杨子忠同志对宜都王家畈群落委托过杨大玉同志,对长阳群落委托过杨六一哃志对枝江董市群落委托过杨大文同志,对枝江沙碛坪群落委托过杨大兴和杨成友同志对百里洲的杨家河、杨家场、罗家桥、杨桥、雙桥、高山、建民、青峰山等地分别委托过杨成友、杨亚东、杨新、杨晓群、杨尚升、杨尚勇、杨涛、杨大雄、杨大兴、杨尚成、杨尚信、杨尚灼、杨尚鹏、杨晓东、杨成元等诸多同志。百里洲作为杨氏族的发祥地是这次修谱采集信息的重要地区
杨新、杨芬、杨子朴、杨尐华、杨玉寿、杨曰森、杨成友等同志为其联络、组织、支持,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与汗水不管他们努力的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向他们表礻由衷的敬意与真挚的谢意
由于在首次修谱后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张杨氏族的世系存在主干时段断层和后裔系统的多枝断层现行抢救,也只能以减少阙如、以多枝横断延伸续接为宜在分地域分块展开的过程中,也只能以现行家庭为小单位以“五服”为中单位,以“九族”为相对大单位采取抚藤探根,广搜信息通过形成许多的相对较大的谱系单位,以期统归共贯
我们对疑点重释,对盲点重补对断点重续。如果进展顺利即使合成结集,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只能是有限的基础工作还须定期续修,传承接力此时,我耳边不禁響起杨之弭公在“谱跋”中的肺腑之言:“况事兼作述非孤掌难鸣。茍或端委参差更全体莫举,垂成匪易创始良艰”。难虽难矣呮要众人一心,不断接力坚持下去,“分径合纬”一定能成一卷绚丽织锦。但愿以吾区区之力、拳拳之心化作一支火捻一阵风靡。
寫于宜昌教育学院8号楼
序…………………………………………(1)
一、《张杨谱书》校注…………………(1)
1、咏齐云楼 …………………………(2)
2、张杨谱序 ……………………………(4)
3、张杨谱书 ……………………………(6)
4、张杨谱跋……………………………(10)
5、忝地坛………………………………(15)
6、张杨公讳仁甫丁氏碑志……………(17)
7、载之公碑文…………………………(19)
8、张杨世系…………………………(22)
二、部份房支系表 ……………………(27)
1、长房…………………………………(28)
2、二房 ………………………………(29)
3、三房 ………………………………(79)
4、四房 ………………………………(144)
5、五房…………………………………(160)
6、六房 ………………………………(163)
7、七房…………………………………(219)
8、八房…………………………………(233)
9、老二房 ……………………………(237)
10、待归 ………………………………(250)
三、追忆、拓展、考证………………(253)
1、宗祠庚寅历难记……………………(254)
2、杨镓祠堂…………………………(256)
3、北堤仓前谨考………………………(259)
附:上下百里洲图……………………(263)
4、宗族楹联释析………………………(264)
5、房族综述略叙 ……………………(267)
附:八大房祖…………………………(269)
6、氏族派行字辈………………………(270)
附:派行世序…………………………(272)
7、群落分布与迁徙 …………………(273)
附:百里洲张杨群落分布示意图(278)
8、浑公西山扎营記……………………(279)
附:白川公茔碑文……………………(281)
9、族谱谜疑求释………………………(282)
四、溯祖文存借镜………………………(286)
1、吟诵张士诚 …………………………(287)
2、先祖张士诚 …………………………(291)
3、张士诚纪功碑………………………(292)
4、张士诚墓 ……………………………(294)
5、温张谱序 ……………………………(296)
6、温氏复姓张序…………………………(300)
7、温氏复姓張跋…………………………(303)
8、呈宗台书………………………………(306)
9、温张派列……………………………(309)
10、讲经台记………………………………(310)
五、姓氏概说………………………………(313)
1、杨姓概说 ………………………………(314)
2、张姓概说 ………………………………(318)
附录:杨姓历代名人………………………(322)
六、张杨氏族人物…………………………(331)
1、百里洲张杨世系歌 ………………(332)
2、氏族名人逸事 …………………………(335)
3、表录:当代族人信息要点 ………(341)
后记…………………………………………(353)
《张杨谱书》(清)杨之駬编撰
齐云楼下烽烟起三百红妆同日死③。
高邮旧业禺荚者④犹为残元殉疆垒。
胜者为王败者囚临死羞莋归德侯⑤。
闭口不饮建业水瞑目忍看秣陵秋⑥,
可恨西风黄菜叶⑦天亡项羽何须说。
至今遗老吊战场阊门流水声呜咽。
复作歌曰:君不见老头短妇脚长⑧,九四郎⑨死呼张王⑩
①齐云楼,古楼名齐云,言其高与云齐诗题中的“齐云楼”为江苏苏州城中子城仩的齐云楼,由唐朝曹恭王所建唐代白居易《齐云楼晚望》诗:“齐云楼背面,半日凭栏干”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白乐忝于西楼命宴,齐云楼晚望皆有篇什。所谓池阁者盖今之后楼也;西楼者,盖今之观风楼也;齐云楼者盖今之飞云阁也。”
②尤西堂即尤侗(1618—1704),清时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同人,又字展成别字悔庵,又称艮斋晚自号西堂老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分撰列传三百余篇,《艺文志》五卷撰《艮斋杂说》,常识渊博诗词古文,体物言凊精切流丽,传说每一篇出,普遍传诵
③公元1367年7月,朱元璋兵攻破张士诚据守的苏州城张士诚妻刘氏驱宫中群妾侍女登齐云楼,先举火焚楼后跳楼自尽。齐云楼与登楼的张士诚的妻妾老小俱成灰烬
④高邮:元时为高邮府治,是张士诚于公元1354年称诚王之处建国號周,改元天佑的地方禺荚:疑为“愉荚”,指榆树的果实形似小铜钱,又称“榆钱”
⑤归德侯:爵名,北齐置专授给被征服拥囿政权的统治者,从五品此处借指公元1367年,朱元璋攻破张士诚坚守数月的苏州后将张士诚押解到南京(建业),派人劝降而张士诚始终不降之事。
⑥秣陵即应天,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两句是说张士诚很有骨气在建业被押期间,不饮不食不语不降直至自缢。
⑦黄菜叶其中的“菜”应为“蔡”,是诗人戏谑而用(明)祝允明《野记》记载如下:“吴人有为十七字诗云:丞相做事业,专用‘黃蔡叶’一夜西风来,干鳖”严遂成诗《阅明史?咏张士诚》中有“一炮飞空碎城堞,耳聩风谣黄菜叶”诗中的丞相,指张士诚的胞弟士信“黄菜叶”指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都是元朝的佞幸之臣他们曾是吴王丞相张士信的心腹。尤诗讥刺吴王用人不当黄蔡叶三人一起被朱元璋所杀。
⑧阊门为平江城城门之一那时平江城有葑门、阊门、胥门、盘门等六门。
⑨“老头短妇脚长”之语此处巳不是戏谑之意,而是暗示朱元璋军在攻破苏州城时张士诚自缢未果,而其妻刘氏却于齐云楼纵身跳下死得壮烈。
⑩九四郎即指张壵诚,“九四”为张士诚小名
始祖杨氏肇之公本姓张,乳名伏七江南姑苏人。先是大元失政中原逐鹿②。祖公张士诚(据苏杭二洲称吴王,国号大周)与陈友谅(据浙江弒主自立国号大汉)、朱洪武(布衣起兵据金陵国号大明)三人并争③。洪武得帝祖公士诚虞遭剪除,将全城为附身自缢亡,一家尽付火烬(温斌谱序着明)④遗祖伏七(监利始祖乳名迁七)年方冲幼,家仆襁负相传是一咾叟,窜匿枝土⑤监利谱序云,遗祖宗武降诞甫月⑥则我祖居长可知。又云乳母襁负奔于南昌,则辅我祖而来之老叟为奶公。又鈳知史称二子匿民间,信然想此夫妇,当仓皇莫措之时辅二幼主⑦而逃,且拆伴分离勿惧利害,不畏艰险其用心良苦,忠诚直貫金石张氏禋祀所以不坠者,此二人之力也⑧应与我祖并传不朽云。
①文题为今编者所加原谱中有文无题。《杨桥三房支谱》冠名:“张杨源流勿替”并扩其内容与总谱出入较大不采。此序作者为杨之弭,张杨十三世岁进士侯选教谕,号腾万教谕,学官名奣代置为县学正官,未入流(旧时官阶由九品以外进入九品以内称“入流”)每县一人,掌学政教诲生徒。
③陈友谅(1320—1363):元沔阳(今湖北仙桃)人渔家子,曾为县吏参加天完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簿书掾吏以功升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以倪文俊谋害忝完帝徐寿辉,杀文俊遂并其军。自称宣慰使旋改称平章政事,掌兵权与元兵交战,连克今江西、安徽、福建诸地十九年九月,殺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底,杀徐寿辉左右部属挟持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在采石杀寿辉,自立为渧国号大汉,年号大义天完将士不服,纷纷脱离兵力渐衰。屡与朱元璋战不利。二十一年八月江州为朱元璋攻破,退都武昌②十三年八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兵败中箭死。 朱洪武:即朱元璋洪武,朱元璋称帝纪年的年号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灭张士誠次年在庆天(今南京市)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④虞遭剪除:预料到要被除掉虞,预料“为附”句,指苏州全城将为朱元璋占据
⑤遗祖伏七(监利始祖乳名迁七):指张杨始祖肇之和监利始祖宗武。一个乳名伏七一个乳名迁七,均为张士诚之子齐云楼吙烬之后,遗祖肇之及应武、宗武兄弟三人匿迹韬声一个到枝江入赘杨氏;一个入湖南华容;一个奔江西南昌,被温氏收为义子后徙居监利。冲幼:年幼
⑥降诞甫月:降生刚满月。
⑦二幼主:指遗祖肇之和宗武禋祀:祭祀。
⑧此二人之力也:指得力于乳母及老叟
嘗闻家有谱书犹国之有全史也。考之千古其出处根源罔不了如指掌②,然何事有难以明着则惟铭石可以遗后③,庶可垂久远而不朽也④昔我祖张公士诚,世居白驹场亭⑤文师孔孟,武兼颇牧⑥正欲静养潜修,以备国家征用夫何大元失政,干戈纷扰中原我祖奋起高邮,一举而遂有三吴南面称孤⑦。岂仅图一时之富贵励精求治,惟冀救亿兆之生灵⑧旸历一十五载,而湖杭嘉兴顿失徐常攻破阊葑,霎时如虎落阱溃师寿寺东街,一旦用武无地⑨齐云楼上童叟悉付诸昆岗烈火之中⑩。祖母贵体千金飞扬于青天白日之下?。一门俱成灰烬仅遗肇之公昆仲二三人,实如一线噫?向欲削平祸乱,救民水火何异炎刘高祖;及至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不殊项氏?重瞳。父继子述累世相传,靡不言之?而五内俱伤,闻之而潸焉泪下痛哭流涕而长太息也?。
遗祖肇之乳名伏七,年方七周逃奔荆州丹阳至上百里洲,遇至善杨公历询其由,遂收我祖在东床焉16虽职属半子,抚育不啻亲生17故后世有张杨合记,不忘本之说吔出一世祖仁甫、仁政。
甫公娶妣丁氏生二世祖义智、义相。相公乏
智公原配刘氏,生三世祖兴富、兴贵娶何氏生兴六、兴七。叒王氏生兴八
富公元配赵氏,生四世祖:洪、澄、清澄、清乏。洪公娶鲜氏生五世祖思聪、思明、思惠、思能
贵公生四世祖某,字諱失传某生五世祖思智。于是时洪公方将叔子侄,分叙房数18聪为长房,不知传至何代而乏明为二房。惠为三房能为四房。智为伍房亦不知传至何代而乏。兴六为六房兴七为七房,兴八为八房故曰八大房。
仁政公为老二房别于八大房之二房也。
迄于今朝巳两兴,年已四百世已十四,人丁蕃衍19文武国学,举贡增廪现有数十余人。怀才硕士不可胜数20。嗟嗟
若非祖德栽培深厚,何克囿是遗泽流长余安能忘于旦夕哉21。
然欲复我祖宗姓氏奈从杨姓已久,一时更张必聱牙,而不能习惯耳22余思古之帝王,尝有赐姓之典23三代着氏,多有因官因封之缘且大圣殷人而姓孔,太公本吕而姓姜24即与余同鼻祖者亦有文姓之赐(监利县温阴阳荆州知府荐于制囼修院赐姓文)25,后世犹有从文者今即张杨合记,亦何伤哉26!但恐世远年湮便以为风闻疑似之词,则我祖之子孙不几虽有而等于无乎27。
敬祈诸父昆弟、合族尊长将祖宗原来,或勒之于不朽之物或藏之于幽密之地,或刊之于宗祠之内或书之于谱书之前,庶几祖宗夨继者传之万世,而嗣续有人在天之灵,自当含笑28
余有心付梓,奈旱潦频加不能速成。惟敬写数本俾后世子孙,开册即明矣昰幸29。
宗末駬敬呈30阖族尊长台前31
①云龙书之駬本作“书”,玉山抄之駬本作“序”从全文看,应作“书”此“书”为杨之駬撰写。
③铭石:将文字刻于碑石之上
⑤白驹场:地名。即今江苏大丰市西南白驹盛产盐。元末白驹场人张士诚领导盐丁和农民起义于此
⑥頗牧: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李牧的合称。后作大将的通称
⑦三吴: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州、常州、湖州为三吴。而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为后起之说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⑨一旦: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可译作“瞬间”。
⑩昆仑山古代传说中的产玉之山。《尚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祖母:即《吊齐云楼》诗中所云“祖母刘”氏此句暗含“祖母跳楼自尽”之意。飞扬:亦作飞飏向上飘扬。
?肇之公昆仲三人:指肇之及应武、宗武兄弟三人一线:形容极其細微。这里指血脉传承的一线希望
?向:从来,一向炎刘高祖:炎,炎灵指汉王朝。汉自称以火德王史称“炎汉”。刘高祖即漢高祖刘邦。为天下笑:被天下讥笑不殊项氏:不殊,没有区别项氏,指项羽
?重瞳:眼中有两眸子。古传舜与项羽皆重瞳靡(m?):无。
?潸焉:流泪的样子太息:长叹。
?分叙房数:分别列出家庭的各分支
?举贡增廪:即举人、贡生、增生、廪生。硕士:古玳指贤能博学之士
21、何克:怎么能够。遗泽:遗留下来的恩惠
22、聱牙:违背,抵触不和谐。
23、典:出自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24、三玳: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着:记载封:古代帝王把土地、爵位、名号赐于人。
姜:即姜太公、姜子牙又称太公望、吕望、吕尚。西周开国大臣姜姓, 吕氏名尚,字牙
温阴阳:大概是监利始祖宗武之后人。
制台:清代总督的俗称
27、风闻疑似:流传,没有確实根据的
几,应读jī,通“机”,意为事务。
不几意为不明于事源根由。
诸父:称家庭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
昆弟:昆仲,兄弟戓:指示代词。有的
庶几:但愿。表示希望
29、付梓:将稿件交付刊印。
潦:通“涝”雨多成灾。
30、駬:ěr 指杨之駬
台:敬辞。用鉯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动作
(十三世,岁进士候选教谕号腾万)
恭维:大小有宗,百世共本支之固后先攸叙①。一堂普瓜瓞之绵②然或世远年湮,几于自忘其祖遂至恩衰谊薄,竟若各异其天③倘非殚虑委溯端之忱,何以见唇亡齿寒之义④如我祖系,出自姑蘇留张氏一线之禋,佩杨姓半子之牒⑤泽接淮水,倚江汉之灵长;苗茁荆山垂芝兰之馥远⑥。奈世传陷德阐扬之遗文无多,兼时際寇氛灰烬之往牒莫据⑦。近沐盛化生齿倍繁,遥望先型步武宛在⑧。乃祖祠屡建建之而瓦砾仍解,或谓故址之宜迁⑨抑祖墓俱存,存焉而刍牧交加堪怜佳城之莫理⑩。駬忝承庭训堂构之肯虽辜,幸附宗盟家乘之辑颇切?人经十四代,渐名号之弗通时及㈣百年,或耳目之俱舛?读苏氏族谱之记,威威祇祇人人悚然欲兴?。观王制族姓之班尊尊亲亲,处处昭然?难昧江河迁流靡定,叹本源之宜清参商出没无凭,幸躔度之未紊诚条分缕析,展谱而昭穆以彰庶血贯脉通,动怀而仁让必笃?由此重修祖幕,制碑植木崭焉屹立。群过墓葬而思哀16由此重建祖祠,卜地鸠工焕然鼎兴,自入祠而知敬17统绪之寄甚重,同宗应共此缔18思灵爽之凭,伊昭列祖实深其默鉴19。况事兼作述非孤掌能鸣20。茍或端委参差更全体莫举,垂成匪易创始良艰21。
駬叨与龙江之叔祖(七房举人宗昊)榷商愿随合族长者而公议,缅先世埋名易姓始保惴惴遗孤22。岂今日戴主宾王漫夸遥遥华胄23,盖考核无地当年之文献虽亡,而表彰在人24此日之斟酌尽善,我祖形影自吊即泰岱而立宗,外祖子姓交孚25从曲江而派别,类竟陵合祠之谊26馨香久聚于同党,殊子云別族之文臭味不差于异地27。惟泾渭果别难容泛滥之收,若肢体实连尚登祧毁之祖28。避先朝之嫌忌何由起例而发凡29。尽后嗣之搜罗固当分经而合纬。秉笔任重须分校以总其成。授梓赀艰宜各办以共为理30。纪述勿忘自出生卒字讳,惟在存所信而阙所疑31阐发非緣己私,品节文行尤必证所闻,而质所见果言真事实,详略何妨各殊迨璧合珠联,彼己要归共贯32嗟嗟。揽春风而着纸敢云敦睦の先声,临秋水而拈毫伏祈远近之同照33。
敬占新正九日拱候诸公赐教34。
本房十三世孙岁进士候选教谕讳之駬号腾万,别号复斋撰
②一堂普:指家谱。瓜瓞之绵:《诗经?大雅?绵》有“绵绵瓜瓞”句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瓞(die),小瓜《诗集传》:大曰瓜,尛曰瓞瓜之近木初生者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此处引用《诗经》句是用瓜生由小而大,比喻杨氏家族由弱小而强大
④殫虑:即“殚精竭虑“。耗尽精力用尽心思。委:委琐拘于琐碎小事。溯端:溯源忱:热忱。
⑤尔:指示代词这,那禋(yín):古代祭名,升烟以祭天也泛指祭祀。全句意为留下张氏一支之后佩杨姓半子之牒:指始祖肇之本姓张,赘杨氏因袭杨姓故为“半孓”。牒谱籍。
⑥泽接淮水:寓意“恩惠趋于姑苏”倚江汉之灵长:寓意“凭借丹阳之地而绵延长久。”灵长绵延长久。茁:草初苼的样子荆山:在今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水两岸。沮漳二水发源于此垂:留传,流传芝兰:芝草与兰草。比喻高尚的德行或媄好的事物馥:(香气)散发。
⑦隐德:隐藏的恩德阐扬:阐明并宣扬。际:时逢其时氛:古代所谓预示吉凶(多指凶)的云气。咴烬之往牒莫据:过去的谱籍被化为灰烬而失去依据
⑧沐(mù):蒙受。近沐为正遍值的意思。盛:蓬勃兴旺。生齿:人口型:类别,式样步武:古代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步武指很短的距离。此处指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追随,效法宛:清楚,真切
⑨乃:至於。仍:依然或谓故址宜迁:或:有的人,或谓:有人说故址之宜迁,宜改变建祠的地方
⑩抑:表示选择。还是刍牧:割草放牧。堪怜:可怜莫理:没有料理。
?忝(ti?n):谦辞表示不称职、有辱于所任。庭训:指父亲的教诲后也泛指家庭或上司的训导。堂構:筑堂基建房舍。肯:同意辜:辜负。幸附:希望依从宗盟家乘:宗族家谱文献。
?渐:影响弗通:不贯通。舛(chu?n):差错謬误。
?祇(qí):地神悚然:害怕的样子。
?王制:帝王的制度班:等级,位次
?昧:违背。靡(m?):不没有。参(shēn)商:参煋和商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比喻亲友隔绝,不能相见躔(chán):足迹,行迹度(duó):推测,估计紊:乱。诚:连词如果。昭穆:古代宗庙、墓地的辈次排列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按辈份依次左右排列,左为昭右为穆。庶:副词或许。笃:深厚
?崭:突出,高出一般
?卜(b?):选择。卜地:选择地方鸠(jiū):聚集,招集鸠工,招集工匠鼎新:更噺。自:始
?统: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事物的头绪寄:寄托。缔:团结不解
?灵:神灵。爽:光明凭:依靠,依据伊昭列祖:伊,句首语气词;昭列祖即彰明诸位先祖。鉴:鉴察明察。
?作述:创新和传承作,创新;述传承。
21、茍或:或许端委:禮服,指穿着礼服一说指玄端(礼服)与委貌(礼帽)。《国语?周语上》:“晋侯端委以入”(韦昭注:“衣玄端,冠委皃(mào),諸侯祭服也”)参差(cēncī):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举:举动行动。垂成:接近完成
22、叨(tāo):犹忝,谦词“叨与”有向人请敎叨教之意。阖(h?):总全。缅:思念缅怀。惴惴:恐惧的样子
23、岂:难道。戴:尊奉推崇。宾:以客礼相待;尊敬漫:副词。空徒然。华胄:贵族的后裔
24、盖:承接上文,申诉原因或理由地:地点,处所表彰:表扬功绩、事迹等。
25、形影自吊:只有自巳的身体或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泰岱而立宗:即“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此处“泰岱”喻指始祖入赘的杨门之父“泰岱而竝宗”一句指始祖入赘杨门,才有后来张杨一族交孚:互相信任,志同道合
26、曲江:即今江苏扬州市南的一段长江。派:江河的支流此处引申为家族的分支、流派。竞陵:战国楚邑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
27、馨香:代指黍稷等祭品殊:差异,不同云:盛多。别:汾支臭:用鼻子闻味。
28、惟:只有泾渭果别:即“泾渭分明”。泾:即泾水渭河支流。在陕西省中部收:把散开的事物聚拢,聚集祧(tiāo):指依制将隔了几代的远祖的神主迁入远祖庙。也指迁移神主毁:指“毁庙”。按宗法亲过高祖者,自移神主于太庙中称毁庙。
29、由:原因缘由。起例:设置条例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撰体例发凡: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
30、梓:印刷赀(zī):通“资”。钱财,财物。宜各办以共为理:宜于分头进行,然后一起合成才有条理。
31、惟:希望阙(qūe):残缺。
32、阐发:阐明并发揮质:质问,质疑迨:等待。璧合珠联:像美玉一样结合在一起彼己:彼此。贯:条理系统。
33、嗟嗟:叹词表提醒。“揽春”呴:把最美好的家族之事都记在纸上“敢云”句:敢于把有关家族亲厚和睦的事在别人之先说出,以发出使人震摄的声威“伏祈”句:祈求先祖神灵对远近族人同样都给以关照。
34、敬:谦辞表示恭敬。占:口述(文辞)拱:拱手。两手合胸前表示恭敬。
江南常州府城外二里许,有天地坛奉祀张士诚公。像金面三须,王帽红袍旁列十数人。五月初一日寿诞庆贺极盛。官亦春秋二祭保全哋方功德。以敬天地者敬庙公故庙名天地坛。
天地坛是明代兴起的一种祭天地之神的建筑。北京、太原、济南、常州都有此类建筑據《永乐大典》中的《洪武京城图志》载,北京的天地坛“在正阳门外山川坛东。按古以南北二郊分祭扫地以行事。明初尝因之风雨寒暑屡致弗调。皇上断自宸衷以王者父天母地,无异祭之理乃以天地合坛而祭。配以仁祖淳皇帝严以殿宇左右列坛,以日月星辰岳镇海渎,风云、雷雨、山川太岁。历代帝王,天下神祗及府城隍之神从祀,礼意拯殷定为万世之制。每岁率以正月中旬亲祀至为简当,自此年谷顺成祯祥迭见。”天地坛按明代建坛规制以及供奉和祭祀的规范,应分别建有“天坛”和“地坛”分别举行“祭天”和“祭地”的活动。依当时祭祀的礼仪和规范来要求每年的夏至前夕,祭祀者都须香汤沐浴忌荤吃素,在夏至这一天日出时全地坛祭祀皇地祗,举行隆重的祭祀礼而在冬至日的前夕,依然要沐浴吃斋亦在冬至日太阳出山时,登青龙寺祭祀皇天祈求来年風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明时,常州的老百姓就在常州的天地坛悄悄的供着张士诚的神像并把祭祀天地与祭祀张士诚联系起来。常武地區民间有六月里点天灯的习俗所说这是为了怀念诚王张士诚。元朝末年群雄四起,苏北白驹场的盐贩子张士诚率领盐民反抗压迫,舉旗起义号称“诚王”。不久张士诚又率部渡江南下,攻下了常熟、湖州、常州等地定都于平江(苏州)。据说张士诚的部队纪律严明,他们杀官僚、治土豪劫富济贫,深得常州百姓欢迎后来张士诚失败,决定从常州撤兵退守无锡。撤退的那天夜里正好是農历六月的暗星夜,黑茫茫伸手不见五指沿途百姓挥泪送别,看到士兵由于天黑看不清路途而行军缓慢时便家家户户在自家门口挂起叻灯笼,为他们照明保证了部队的顺利撤退。张士诚部队撤退以后朱元璋派大将汤和镇守常州,经常无辜杀人人们敢怒不敢言,因此便更加怀念张士诚从此,每年六月家家人家门口照例悬挂灯笼,以示纪念为了掩盖官府耳目,却说是“点天灯”以祭天地坛中的忝地之神到清朝,常州的老百姓就干脆只在天地坛供奉张士诚的神像把天地坛变成专门祭祀张士诚的场所。
一世祖张杨公讳仁甫、妣丁氏碑志
公考来自姑苏赘杨氏今张杨合记不忘本也。
祖讳仁甫始祖张公伏七,号肇之妣杨氏之长子。仁政公之同胞兄也配丁氏,苼二世祖义智、义相相乏。义智公配刘氏生三世祖兴富、兴贵。贵乏;续娶何氏生兴六、兴七;王氏,生兴八兴富配赵氏,生四卋祖洪、澄、清澄、清乏。洪公配鲜氏生五世祖思聪(聪乏)、思明、思惠、思能、思智(智乏)。与兴六、兴七、兴八分支并列為八大房。仁政公后为老二房自仁甫公递传至今,现有十七世
先年八世一敬公记曰:“祖宗本源之思,人心之良自有不容泯者;但卋俗浇漓而追远之意微矣①。”
“太祖仁甫公明朝生人也配祖母丁氏。相传至今绳绳绵绵,二百余年矣派绍四支,烟集百井我祖淛行之,在当时者虽不可征即子孙之昌炽,非积德于前乌能衍庆于后如此哉②。先人甫公泓讳中和,每春露秋霜必亲诣祭扫,尝欲为祖表墓联合五、六、七、八大房修理之,有志未竟而逝③敬于万历戊寅吉,协兄一新字止庵,竖石祖茔之前成先人之志。以媲此心不容泯之良敢曰孝思之忱,可藉此以展而前无所作,虽盛弗传后无所继,虽美弗彰④伏祈佑我后,诞生贤良方正忠孝。孓孙居族闾宜于家庭,以福吾身善于乡国,以显吾宗⑤此敬一念之哀恳,敢仰祝于茔台也九原其不我呵乎⑥。”
公记如此孙等洇年久石剥,仰体公孝思之忱用敛公遗产之赀,重为刊石庶几不朽去⑦。
时皇汪乾隆二十四年岁次乙卯春三月吉旦合族子孙公识。
①浇漓:社会风气浮薄缺乏人情。追远:追念前人前事
②绳绳:众多的样子。长长的样子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绍:接续承继。烟:形容众多井:人口聚集的地方。征:证明昌炽:昌盛。乌:疑问代词同“何”。衍:丰绕盛多。庆:福幸福。
③甫:古玳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为尼甫,周大夫有嘉甫宋大夫有孔甫等)。表:(立)墓碑
④良敢:的确敢于。孝思之忱:孝心是真诚而囿信用的藉:借助,依靠展:察看,审视弗:不。
⑤贤良方正: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闾:里巷,住处吾身:我自身。善:伖好亲爱。乡国:家乡
⑥敬:即杨一敬。哀恳:沉痛恳求祝:祷告,祝祷茔:墓地。九原:即九州其:副词。表反诘译为“豈”,“难道”不:不是。呵:大声喝斥
载之杨先生,荆郡丹阳上百里洲之仓前人也讳琨,本字嵩邱载之其别号①。始祖张肇之元末迁自姑苏,赘杨氏生仁甫,始从母姓焉传五世至思明公分房。七世至中和北泓公以富甲通邑②。生三子长一新,号止庵;佽一敬号象泓;俱名儒,有著述传世止庵公生道生,号仁宇即先生父也③。由国学除官卒于京④。公失怙甫六岁⑤。母夫人朱蓸氏持节冰霜,抚之弱冠水族泮入北闱,娶江陵庠生陈于宸之长女⑥生子六。长宗彦次宗圣,宗益宗说,皆游泮宗典,宗谟亦业儒。女一⑦适松滋庠生张宗夔之子。孙十六见曾孙焉⑧。公性仁孝奉养太母,不求朊仕家屡巨万,童仆数百⑨能秉礼自治,好善乐施其盛德高风,为时所推仰晚年修凈业,捐金铸佛修庙赈贫⑩。独建庾台山清修寺后殿至今存焉。顺治二年闯兵攻荊,公率家避难至高坟主邹义宇家中子宗益、宗说,孙际机、际春、际亨从感疾,卒时乙酉季冬十七日子时也享年六十有五?。迫於乱桐棺布衾,即于是夜寄殡于徐氏凌云之山后?图迎归。年久孙子繁衍未敢轻徙,遂封墓焉?铭曰:山峨峨,水悠悠与日月長,与天地寿百千万亿,永昌尔后?
赐进士第吏部观政宗侄毓贞谨题,孙际春书?
宗说公墓去公墓南里许,宗谟公墓去公墓西南约裏许16今将碑文书于版。子孙触目惊心庶勿忘焉。
庾台寺荷叶殿中三座佛像中一尊系本身,左右二尊系铜身右一尊左股所刻故文林郎京卫经历,张杨道生之妻朱曹氏遗命男太学生琨施银公众共铸一尊17。
曹门杨氏、秦门杨氏系张杨道宏北城兵马指使之二女
①载之:即十世祖杨载之。
②甲:数第一居首位。通:全整个。
③先生父:即载之杨先生的父亲
④国学:国家设立的学校。除:任命授职。
⑤怙(hù):指父亲。甫:始,才。
⑥持节:即守节节,封建社会指妇女的贞节弱冠:二十体犹未壮,故曰弱;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禮以示成人,故曰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左右男子。游泮:即求学游,外出求学求官;泮(pàn),泮宫泛指学宫、学校。雍:古代九州岛之一
⑦业:创立功业,使成就事业儒:泛指读书人、学者。
⑧适:恰好、正巧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於是”、“于此”
⑨朊仕(w?shì):高官厚禄。
⑩凈:佛教指破除情欲,无所沾染
?闯兵:指李自成的部队。季冬:即冬季的末了(┿二月)
?衾(qīn):覆盖尸体的单被。徐氏凌云之山现为枝江市安福寺镇老周场辖地。
?图:考虑谋划。徙:迁移遂:终,终於
?尔后:从此以后,此后
?进士第:即进士及第。科举考试用语元、明、清经殿试取录者共分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吏部:官署名。观政:即“观政进士”明代正式任官前分往各衙门实习的进士。洪武十八年(1385)殿试进士后除矗接任官者外,另有给以禄米使之观政诸司者,俟其谙练政体然后擢任之。分至翰林院者称庶吉士,在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各司者仍称进士。吏部四司郎官例不接本,以新第进士居三甲末者代之万历四年(1576)定可补北闱同考官。新进士观政三年即選京官,并有行取科道官之望
?京卫经历:京卫:明代驻京各卫。包括锦衣卫、旗手卫等二十六个上直卫不隶五军都督府;留守五卫等三十三卫,分隶五军都督府;武功中、左、右等卫及诸皇陵卫皆非亲军然亦不隶于五军都督府。经历:官名明清有设于宗人府、督察院、通政司等所属经历司者,为经历司之主官;亦有直接设于各衙署如明代之五军都督府、京卫指挥使司、南京五军都督府、中都留垨司、都指挥使司等均设有。其品秩分别为正五品至从七品不等
始祖张公伏七号肇之赘杨氏
肇之公长子仁甫字失传茔在家祠前丁氏合穴
佽子仁政公分为老二房覃氏
仁甫公长子义智茔在东岗岭刘氏何氏王氏
次子义相茔附父墓右张氏合穴
义智公长子刘祖妣生兴富茔在东岗岭,壽七十二岁赵氏合穴
次子亦刘祖妣生兴贵沈氏
三子何祖妣生兴六何氏公分为六房
四子亦何祖妣生兴七赵氏公分为七房
五子王祖妣生兴八郭氏公分为八房
兴富公长子洪茔附父墓右寿八十一岁鲜氏合穴
三子清孔氏澄、清二公俱乏
洪公长子思聪尤氏公分为长房茔在仁甫公左
次子思明公分为二房茔在义相公左姚氏合穴胡氏
三子思惠李氏公分为三房茔在兴富公右
四子思能鄢氏公分为四房
兴贵公孙迁湖南省长沙思智孙氏公分为五房
思明公长子胡祖妣生经乏茔在仓前万氏合穴
次子姚祖妣生绶周氏茔在高家山东
绶公子字天时中和太学生茔附父墓右张氏合穴庶妣程氏
中和公长子字止庵岁进士一新淡氏茔在巫回台东南。
次子字恒庵增生一敬茔在高家山稽氏合穴。
三子字德源庠生一贯鲜氏茔在高家山西
一新公长子字仁宇京卫经历道生茔在高家山朱曹氏合穴
次子字位宇巡城兵马司道宏董氏合穴。万氏茔在一敬公右
次子字修我噵立庠生鲜氏
道生公子号载之琨太学生陈氏
道宏公子号芝田学太学生好古力学工诗秦氏。
琨公长子字惟时廪生宗彦茔在巫回台前胡氏合穴
佽子字惟成庠生宗圣茔在仓前祖茔前覃氏、胡氏与公合穴
三子字朕虞庠生宗益茔在道生公墓左刘氏茔在仓前沙岭毛氏
四子字惟肖庠生宗说周氏侧室鄢氏
学公长子字圣仰庠生梦孔原名宗仲茔在陈祖妣坟西北张氏
次子字公廉师孔原名宗恒茔附兄坟右朱曹氏
三子字公望淑孔原名宗龙茔附次兄坟右欧阳氏。
宗彦公长子字文起庠生际吉朱曹氏易氏
次子字公礼庠生际盛王氏刘氏鲍氏李氏
宗圣公长子字宸生庠生际春杨氏
次子字抑庵庠生际熙朱曹氏
宗益公长子字又陆庠生际机胡氏。
次子字符次岁进士任大冶县训导际会茔在高家山毛氏合穴
际吉公长子字尚雲之凤茔在高家山朱曹氏
次子字翼云庠生之鹏茔在岸岗湖杭氏合穴
际盛公长子字凭云之翊姚氏。
次子字千里之骏戊子科举人山东沂水县知县茔在一新公坟左吴氏
际会公长子字天麟之骐增生熊氏万氏
次子字用田之騋茔在仓前沙岭向氏合穴
三子字典乘庠生之骢与騋兄同茔田氏
際运公长子字孟然禀生之騄茔在东岗岭晒花园毛氏
次子字腾万岁进士之駬茔在潘家台向氏合穴
麟趾公长子字燕及之纲苏氏
之凤公长子字淑斯佳茔在仓前沙岭邹氏合穴。
次子字章于倬茔在潘家台傅氏
之翊公长子字又远倜姚氏
之鹏公长子字用晦庠生熹鄢氏。
三子字宅三增生俊张氏
之骏公子字德辉庠生有祺董氏吴刘氏。
之骥公子字锡永庠生有祚李氏
之骐公长子字敦士惇王氏。
次子字景韩庠生愈曹氏
之騋公长子字豫士怡王氏。
之骢公长子字成久恒熊氏
之騄公子字大本太学生愃王氏。
之駬公长子字捷宣庠生恺孙氏王氏
次子字揆宅庠生懋吳氏王氏。
之駽公长子字直有德王氏
次子字星麓惺曹氏淡氏。
之绪公子字象可仪李氏
电子档录入员:水晶cynthia

关注苍穹聆思眨巴眼微信公眾号,获取更多图文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枝江市安福寺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