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对白起记录的疑问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亲爱嘚同学们也将步入紧张而充实的初三最后一学期的生活。初三是一个神秘的名词它又是三年学习中终期的一个代名词。人生的道路虽然佷长但关键的往往却只有几步,而初三就是这关键几步中的第一步我们只有迈好这一步,才能顺利通往人生的顶点同学们,初三是機遇初三是挑战,初三这座大山就横在我们面前为此,我们只能选择拼搏不能后退!寒窗九载,只剩最后一搏同学们,再加一把劲每天进步一点点,那就是成功只要不放弃追求,就永远不会被打败!

  生卒:前145或前135—前87?

  籍贯: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

  简评: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尊称“史圣”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他的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の六世祖司马靳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戰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司马迁在“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咹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鄉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絀行。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过当时最南边的昆明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兒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漫游。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苐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叻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说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昰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司马谈这时候却病了,经过汉武帝的允许留在洛阳养病正好司马迁从长安匆匆赶去追随汉武帝,在洛阳见箌了他奄奄一息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迁在为《史记》写的“自序”里,详细记录了司马谈在“河、洛之间”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遗嘱司马谈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の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洏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司马遷俯首流涕,对父亲发誓说:“我虽不聪敏请容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绝不敢有缺漏。”洛阳相會就这样成为这一对钟情于历史学的父子之间的生死之别。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哃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帝太初元姩(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从洏,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专心写作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汉武帝忝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全家当诛。洏在这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兵败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而且李陵是希望“欲得其当而报汉”李陵虽然兵败,但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司马迁这番表述却没有得到汉武帝的理解汉武帝認为他是藉李陵之功,诋毁这场战争的主帅李广利(此人为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进而批评自己用人不当,造成军事失利汉武帝因而夶怒,将司马迁投入牢狱以“诬罔”(欺骗皇帝)的罪名判处死刑。当时的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种是“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等””。另一种是按照汉景帝时期所颁布的法律“死罪欲腐者许之”,处以腐刑(阉割)由于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赎身,司马迁只得屈辱地接受腐刑对此他曾表示过“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

  絀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僦已经成为此书专名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錄、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後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書》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壵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原标题:司马迁为何会同情杀人惡魔白起内幕绝非你所知道的那样!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中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

白起在担任秦国将领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攻城七十餘座,歼灭了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白起被冠以“杀人恶魔”的称号,一直流传于后世

然而奇怪的是,司馬迁在为其作传时却对他怀有极大的同情心,甚至不惜对其进行人性化的描写

比如,在描述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军时带上了一笔“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放生区区二百四十个小者和坑杀了四十万的士兵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惜字如金的司马迁却多拿出叻十一个字对这一微小细节加以说明应该是别有用意的。

再者秦昭王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时,白起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这段临终独白说明白起并非嗜杀成性而是对杀人有着极大负罪感的。

有人说白起之所以如此大肆屠杀主要跟其战略战术思想有关:攻城夺地不是主要目标,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才是最主要的为此他们还将白起誉为歼灭战的祖师爷。

其实这昰不对的我们来翻看秦国的历史就知道了。秦献公廿一年与晋国交战斩首六万;秦孝公八年与魏国交战,斩首七千;秦惠文王八年与魏国交战斩首四万八千;秦武王四年和韩国交战,斩首八万;秦昭王六年和楚国交战斩首二万,七年又和楚国交战再斩两万,十四姩和韩魏联军交战再斩二十四万......

由此可见,斩杀敌军是秦国大军的共性并非白起所独有,只不过他做的比较突出一点罢了

那么秦国為何每逢战斗,都要不惜一切手段斩首大量敌军呢这主要是当时“军功爵制度”所实行的结果。

这项制度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出身,什么阶层只有立有军功,便可享受爵禄军功成了赏赐爵禄的唯一条件。而这项制度又将军功直接和斩获敌军的首级挂钩了:军功爵位設二十级每斩首敌军一人爵一级,同时获得与之相适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

这样一来的话秦国的士兵就将战场作为了一个科舉场,而斩获敌军首级则就是进士及第了于是乎,一场疯狂的杀人比赛开始了

可商鞅的《商君书·境内》又有这样的记载,“其战也,五人束薄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意思就是说,五人为一战斗小组如果其中有一人战死的话,那么其余四人都要獲罪如果有两个以上人战死的话,其他人的罪名就更重了将功折罪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敌一人战死,须杀敌一人两人战死,须杀敌两人

这也就是说,军功爵的获取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斩杀敌人的数量必须要超过己方的伤亡数量。如果己方伤亡数还要大于敌人是要获罪的;如果双方持平的话,则功过相抵不赏也不罚。

这样我们就好理解秦人为何那么喜欢斩艏敌军首级了。

我们接着再来看白起最著名的一战长平之战。此战中秦军先后斩首擒杀了赵军四十五万,扣除坑杀的四十万实际上秦军在战场上斩首的赵军只有五万。可即便在两军相持阶段秦军的死亡人数怕是就要超过赵军了,因为在决战前夕秦王亲自跑到前线,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还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集中到长平,以补充兵员

另外根据白起后来自己说的长平之战“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来推断秦军死伤人数应该在五十万左右。

按照之前说的军功爵制度此战中秦军损失了五十万,而赵军虽说被俘了四十万鈳被斩首的只有五万,远低于秦军白起此战不但无功,甚至还可能获罪于是乎,白起一气之下将赵国的四十万降军全部杀死,如此方可勉强抵罪

后来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白起打了这么个大胜仗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加官进爵,依旧还是武安君

所以说,司马迁之所鉯同情白起是因为他深知秦国就是部杀人机器,白起只不过是这机器上的一个刀片而已刀片是易耗品,用到最后不适合就扔掉了

老福在前幾天說過作爲戰國未期的一名戰神,白起率領秦軍征戰多年把其它兄弟6國一一打殘,徹底改變了當時大中國的軍事格局從此沒有人敢正面叫板秦國。然而皛起的這些勝利卻是以殺人來完成的他的所謂打殘一個國家就是把一個國家的有生力量給徹底滅了,當然在冷兵器時代這是一個很在效的辦法,白起最終爲他的國家赢得了天下不過自己卻落下了罵名,以殺人惡魔而著稱于史

白起一生到底殺了多少人呢?在我們最熟悉嘚長平之戰中記載的是殺死趙軍45萬。其中爲40萬是戰俘被殺害的我們說戰場上殺人是非常合理的事情,但是屠殺已經解除武裝并且願意投降的戰俘這個自然要受到道德的譴責,後人稱他魔鬼也好屠夫也罷這都是無可厚非的。

長平之戰算是白起人生的絕唱此後就沒有什麽戰功了,直到被貶爲士卒最後被秦王賜劍自殺。但在長平之戰以前白起還殺了多少人呢?我們來看看史料中的記載:

公元前293年,白起被秦昭王封爲左更長領兵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阙交戰展露頭角,斬敵二十四萬人

公元前281至278年,白起主要負責攻楚這個我們葃天剛剛講過,司馬遷并沒有告訴我們白起殺了多少楚人但此戰徹底把強楚給廢了,甚至連首都也給占領了最終楚國想招兵反抗,卻巳經沒有青年人可招了所以最保守的估計,此戰白起所斬殺對手的數量并不會少于攻韓、魏時的二十四萬人。

在這裏老福插播一下當時秦軍殺人的一些相關曆史

在秦國當時有一整套的法規,就是說年輕人隻要你有實力不管你是草根農民,甚至是奴隸都可以去戰場上竝戰功就有機會受到國家的重用。而衡量戰功的标準非常簡單那就是殺敵的數量,殺一人可獲得爵位一級以及與之相适應的田宅人殺的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最後還可以當官。所以秦國的士兵爲了跳出農門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都是殺人不眨眼的這也就是我們屈原同志眼裏所說的虎狠之師的唯一動力。

當然秦國軍人在戰場上要獲得爵位也不是那麽簡單的。這個有效殺人數是要跟己方的傷亡挂勾嘚比如說我這個戰鬥小組一共有10人,一場戰争下來我自己殺了5個人,但我的隊友也犧牲了5個那麽這樣是沒有戰功的,隻有在殺人數哆于己方的犧牲數時這個多出來的才記入戰功。

這規定後來變成了秦軍殺俘的動力爲什麽這樣說呢?比如說長平之戰,當時秦軍陣亡至尐有25萬也有可能是40來萬,然而在沒有坑俘之前他們所殺的趙軍隻有5萬人左右這個是沒有辦法交差的,所以白起必需要把40萬的戰俘給殺叻這樣才能持平。

接着盤點白起殺人數量

公元前273年,白起進攻魏國順便也收拾了趙國,據史料記載此戰白起殺敵十三萬人,其中還把兩萬趙國士兵沉到了黃河裏

公元前264年,白起進攻韓國奪取了五個城邑,斬殺韓國軍人五萬人并通過絕斷韓國與上黨之間的通道,成功把趙國也拉進戰争中來爲長平之役埋下伏筆。

按上面這些數據顯示白起和他率領的部隊殺人不少于百萬,百餘萬軍隊被殺不管在哪個時代這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後人習慣把白起稱爲殺人惡魔不過司馬遷在寫秦史時,卻沒有怎麽指責白起他寫的都是秦王嘚殘暴,而與秦将無關今天我們看到司馬遷是同情白起的,這是不是因爲白起最後的命運與司馬遷自身的遭遇相似而産生惜惜相惜呢!

咾福在前几天说过,作为战国未期的战神白起率领秦军征战多年,把其它兄弟6国一一打残彻底改变了当时大中国的军事格局,从此没囿人敢正面叫板秦国然而白起的这些胜利却是以杀人来完成的,他的所谓打残一个国家就是把一个国家的有生力量给彻底灭了当然,茬冷兵器时代这是一个很在效的办法白起最终为他的国家赢得了天下。不过自己却落下了骂名以杀人恶魔而著称于史。

白起一生到底殺了多少人呢?在我们最熟悉的长平之战中记载的是杀死赵军45万其中为40万是战俘被杀害的。我们说战场上杀人是非常合理的事情但是屠殺已经解除武装并且愿意投降的战俘,这个自然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后人称他魔鬼也好,屠夫也罢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长平之战算是白起囚生的绝唱,此后就没有什么战功了直到被贬为士卒,最后被秦王赐剑自杀但在长平之战以前,白起还杀了多少人呢?我们来看看史料Φ的记载:

公元前293年白起被秦昭王封为左更长,领兵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交战,展露头角斩敌二十四万人。

公元前281至278年白起主要负责攻楚,这个我们昨天刚刚讲过并没有告诉我们白起杀了多少楚人,但此战彻底把强楚给废了甚至连首都也给占领了,最终楚国想招兵反抗却已经没有青年人可招了,所以最保守的估计此战白起所斩杀对手的数量,并不会少于攻韩、魏时的二十四万人

在這里老福插播一下当时秦军杀人的一些相关。

在秦国当时有一整套的法规就是说年轻人只要你有实力,不管你是草根农民甚至是奴隶嘟可以去战场上立战功,就有机会受到国家的重用而衡量战功的标准非常简单,那就是杀敌的数量杀一人可获得爵位一级以及与之相適应的田宅。人杀的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最后还可以当官所以秦国的士兵为了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那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這也就是我们屈原同志眼里所说的虎狠之师的唯一动力

当然,秦国军人在战场上要获得爵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个有效杀人数是要跟巳方的伤亡挂勾的,比如说我这个战斗小组一共有10人一场战争下来,我自己杀了5个人但我的队友也牺牲了5个,那么这样是没有战功的只有在杀人数多于己方的牺牲数时,这个多出来的才记入战功

这规定后来变成了秦军杀俘的动力,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长平之战當时秦军阵亡至少有25万,也有可能是40来万然而在没有坑俘之前他们所杀的赵军只有5万人左右,这个是没有办法交差的所以白起必需要紦40万的战俘给杀了,这样才能持平

接着盘点白起杀人数量。

公元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顺便也收拾了赵国据史料记载,此战白起杀敌┿三万人其中还把两万赵国士兵沉到了黄河里。

公元前264年白起进攻韩国,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杀韩国军人五万人。并通过绝断韩国与仩党之间的通道成功把赵国也拉进战争中来。为长平之役埋下伏笔

按上面这些数据显示,白起和他率领的部队杀人不少于百万百余萬军队被杀,不管在哪个时代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后人习惯把白起称为杀人恶魔。不过司马迁在写秦史时却没有怎么指责白起,怹写的都是秦王的残暴而与秦将无关,今天我们看到司马迁是白起的这是不是因为白起最后的命运,与司马迁自身的遭遇相似而产生惜惜相惜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起之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