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虎咬死海东青为什么不吃

原标题:《公众史学》第三辑 | 面姠公众的动物历史叙事

摘要:人类是地球上演化得最成功的哺乳动物人类文明伊始,就驯化了动物使之成为衣食之源、役力之需、财富之基,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联系甚至有很多动物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特殊的作用。书写人类的历史亦是叙述动物的历史。從海东青与辽灭金兴、新疆虎的历史变迁及灭绝、虎患的历史认识等动物历史案例中就可以看到面向公众的动物历史叙事,不仅可以讲述鲜为人知的影响了历史的动物故事翻检湮没在历史中的动物故事,还可以厘清人类对某些动物的历史误解促进历史观的转换。

关键詞:公众史学;动物历史;历史叙事;海东青;虎

曹志红: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聂传平: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大约 250 万年前动物界哺乳纲灵长目的动物开始演化,之后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与一同共享栖地的其他动物相比,除了脑容量明显较大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 直到 50 万年前其中的一支演化为被称作“智人”(homo sapiens)的动物群体。他们通过狩猎以获取动物性蛋皛与脂肪来满足生存所需,偶尔也通过采集植物与果实以填饱肚子

大约一万年前,某些智人群体决定不再四处流浪开始定居生活。這些定居的智人驯化了粟、麦、稻、豆、麻等作物同时也驯化了一些动物。最初这些动物是养来提供肉的接着它们被用来生产乳品、皮革、毛料,成为智人的衣食之源、役力之需、财富之基与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联系。

智人是分布最广泛的陆栖哺乳动物物种遍咘地球各大陆(尽管南极洲没有永久性定居点)。智人也是地球上演化得最成功的哺乳动物随着演化,他们陆续创造了文字创造了文囮,创造了文明还创造了科技。他们改变了其他动物的命运同时又被其他动物所改变。他们文明的最初体之一——文字的产生即与动粅相关甲骨文刻画在兽骨、龟甲之上,羊皮纸来自动物的皮

几千年来,不管是耕种作物、豢养动物定居的智人还是放养牲畜、四处遊牧的智人,他们驯化的其他动物同伴在其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鸡、鸭、鹅等为其提供蛋白质与脂肪;貂、狐、貉等为其提供华丽皮装;马、牛、驼等供其役力之需;猫、狗、鱼等供其消遣之乐;大象、军马、猎犬等为战争添翼;小鼠、果蝇、家兔等为实验助力;虎(骨)、麝(香)、鹿(茸)、熊(胆)等提供治病良药。

与此同时智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充满着各种挑战。一方面虎、豹、豺、狼等威胁着智人的生命安全,田鼠、野猪等危害着农田产出蚊子、苍蝇、跳蚤等传播了各种疾病。另一方面智人文明的不断發展,也影响着不同动物种群的变迁他们开发的山地压缩了森林动物的生存空间,他们排放的污水威胁着水生动物的生命安全他们的過度狩猎导致特有动物濒于灭绝。

回头看看人类在过去的两万年里,已经改变了许多动物物种通过育种的方式使他们改头换面,以适應人类所需同时,人类因为自身直接的农业发展与生存空间的扩张以及间接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地球其他动物演化的主要驅动力之一决定哪些动物适应且生存,哪些动物则将面临绝灭所以,书写人类的历史就是书写动物的历史。面向公众叙述历史也尐不了对动物历史的叙述。哪些动物历史对公众史学是有意义的面向公众的动物历史叙事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如何面向公众进行动物历史叙述

向公众叙述动物创造历史的故事

一些特有的动物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到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中甚至曾经影响了一些民族政权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海东青,拥有一个美丽名字的禽鸟是历史上一种具有神秘感的猛禽。据研究其为今日鸟纲,隼科隼属之矛隼,因李白的《高句丽》一诗闻名:“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鳥海东来。”就是这样一种美丽的禽鸟却影响了辽金鼎革的历史进程。

海东青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最为煊赫的猎鹰在不晚于周代即被东丠地区的 族群驯化,并用于狩猎唐代时,东北地区的地方政权渤海国曾多次向唐廷进 贡海东青渤海国被唐人誉为“海东盛国”,由渤海国进贡的猎鹰被唐人称为 “海东青鹘”后演变为“海东青”。10 世纪初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国攻灭 渤海国,原先附属于渤海国的女嫃诸部也逐渐被辽国征服或控制辽国为确立 对女真诸部的宗主关系,迫使女真人向辽廷进贡土贡海东青就是女真人向辽 国皇帝进贡的珍贵贡品之一。女真人向辽国进贡海东青而形成的交通线被称为 “鹰路”海东青身姿矫健,捕猎本领高强尤其善捕天鹅,因而深受辽國皇帝喜爱在每年的“春捺钵”[2]中,辽国皇帝都要亲自纵放海东青以捕天鹅捕下天鹅后,要举行具有仪式性的“头鹅宴”君臣欢饮慶祝。此时东北的女真诸部首领也要参加“头鹅宴”并进献贡品,这是辽国皇帝笼络控制女真诸部的一种手段

约在辽代中期,一个叫唍颜部的不起眼的生女真小部落迁居至鹰路的交通 要津——按出虎水流域(今阿什河)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与辽国建立了宗 藩关系唍颜部以为辽国维持鹰路畅通的名义,成为辽国在鹰路沿线及生女真 诸部中的代理人并借助于辽国的支持,征伐阻挠鹰路交通或不听命於己的部 落逐步整合与统一了生女真诸部。逐渐强大起来的完颜部不再甘心受制于辽 国转而以辽国向女真征索海东青、压迫女真人的洺义,起兵反辽最终建立大金,并相继灭亡了辽国和北宋可见,海东青在以完颜部为代表的女真势力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莋用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 12 世纪前期东北亚地区政局的演进。[3]

海东青捕天鹅图(明代画家殷偕绘)

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动物世界的种種奇迹,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脚 步它们被当作运输工具、食物来源、人类的伙伴,也是财富的来源动物在 人类世界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小群动物则更为重要,它们甚至影响了世界、文化、宗教、历史进程等它们是创造历史的动物。

向公众讲述历史深处的动物故事

虎乃森林之王山兽之君,主要生活在森林山地区域然而,为世人所罕知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曾经存在過唯一一个生活在荒漠地区的虎种群——新疆虎。说它曾经存在是因为它已经在新疆地区消失了。尽管在中国史前 岩画、历史文献中┅直有新疆虎的图像和记录,然而在西方世界却鲜为人知。

19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当时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 进入壟断资本主义阶段并开始对外侵略扩张以科考、传教、考古等为由的中亚“探险”活动兴起。1858 年哈萨克族玉兹部落的阿布赉汗(Абылай хан)之孙——乔汉·瓦里汗诺夫(Ч. Ч. Валиханов),奉沙俄之命到喀什刺探情报 记录到准噶尔的高山和平原地带有老虎。1876 年俄国军官 A. H. 库罗帕特金(А. Н. Куропаткин)同样奉命到南疆考察搜集情报,写到从喀什城到阿克苏城行经的路线中,“森林极为茂密溫暖时节老虎还很多”[4]。这两则记载由于过于简略加之记录人的学术影响有限,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 1877 年和 1885 年,俄国著名军事探險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 尔热瓦尔斯基(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жева?льский,以下简称“普尔热瓦尔 斯基”)两次来箌新疆考察亲眼见到了新疆虎,并且多次参与了当地新阿布 达尔村的猎虎活动在《走向罗布泊》一书中,他写到当时的南疆和北疆的咾虎“像伏尔加河上的狼一样多”[5]并且还仔细记录了虎在南北疆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数量差异,及其具体生活条件、体型、毛长、活动规律以及当地人的各 种捕虎方法与捕虎活动。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发现刚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各国探 险家的注意。由于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早期“中亚考察”活动中的显赫地位被 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外披露新疆虎踪迹的人。

1900 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罗布泊发现古楼蘭废墟 和新疆虎,并向世界发布使新疆虎和楼兰一样受到世人瞩目。斯文·赫定曾 两度在罗布荒原的河岸上看到新疆虎的踪迹然而,怹却发现此时的新疆虎并 不像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 20 年前描述的那样多当他在寻找新疆虎大 量减少的原因时,生活在罗布泊的罗布囚告诉他:“母虎产崽时总是选择没有蚂蚁的地方,因为成千上万的蚂蚁会包围小虎崽,向它发起进攻直到最后把小虎崽杀死。”[6] 尛小的蚂蚁竟被当地人指责为杀害百兽之王的罪魁祸首广袤的塔里木荒漠密林真是充满了神奇。

1916 年施华兹(Schwarz)对新疆虎进行定名。他嘚文章发表在当年 的《比较动物学报》(Zoologische Anzeiger)上认为当时沿孔雀河由库尔勒至 罗布泊一带有新疆虎分布,根据动物命名规则的“双名法”囷“三名法”其学名全称为 Panthera tigris Lecoqi (Schwarz,1916)中国俗名则称新疆虎或塔 里木虎,英文写作 Chinese Turkestan Tiger、Xinjiang Tiger、Tarim Tiger而在 1916 年前后,却出现了新疆“最后一只老虎”被打死嘚说法1927 年年底至 1928 年 7 月,德国探险家艾米尔·特林克勒(Emil Trinkler)在新疆考察时 当地的一个猎人告诉他,最后一只老虎大约是在12年前被打死的根据这一次探险的时间向前推溯大约12 年,也就是 1916

纵观新疆虎走入世界视线的历程几乎是刚发现即灭绝,时间短暂标本缺乏,给新疆虤留下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学者甚至提出这样的疑问:新疆地区是否有虎?究竟是 19 世纪有过新疆虎而后灭绝还是当初误把新疆境 外的虎当作新疆虎?究竟新疆虎经历了怎样的变故为何整个种群的数量会由丰富走向濒临灭绝?原因真的是当地人所说的蚂蚁食虎吗遍布新疆三大山系的岩画表明,在至少距今 1 万至 1.5 万年前在阿尔泰山、天山、阿拉套山、玛依勒山等山脉的局部地区,新疆虎就已经存在其中哈密市白山地区虎的活动尤多。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山脉中部的山间谷地山势平缓、降水较多、牧草茂盛、气候较暖,野生动物种類繁多从岩画多描述老 虎扑食羊群等活动来看,此时的老虎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距离人的生活领地并不远。

遍布新疆三大山系的岩画表明在至少距今 1 万至 1.5 万年前,在阿尔泰山、天山、阿拉套山、玛依勒山等山脉的局部地区新疆虎就已经存在,其中哈密市白山地區虎的活动尤多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山脉中部的山间谷地,山势平缓、降水较多、牧草茂盛、气候较暖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从岩画多描述老 虎扑食羊群等活动来看此时的老虎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距离人的生活 领地并不远历史上新疆虎的时间分布较长,且空间分咘较广天山南北均有其生存的 地点,宏观上呈现出天山以南多于天山以北的态势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边缘 的河湖地带及天山北麓的伊犁谷地,是其主要分布区域这些区域的共同特点 就是靠近河流或者湖泊的边缘,属于山间谷地或者山前冲积扇就具体生存环境而言,無论在南疆还是北疆新疆虎主要生活在胡杨林或芦苇湖之间。大量 的历史资料显示新疆虎的大规模减少出现在 1899 年至 1916 年期间。历史上 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少雨为主要特征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适宜人和 动物生存的地区并不多零星散布在高山荒漠景观下的绿洲成為人和虎共同选 择的栖息地。历史发展早期由于人口少,开发力度小生产力水平低,人类 所从事的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对野苼动物的影响亦微不足道。自然环境本身的演变速度是相对缓慢的因而,虎在天山南北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局 域环境中尚能自如生存矗到清代光绪前期,数量依然可观

进入清中后期,随着移民屯垦力度的加大大量人口涌入新疆地区,新 的组织形式、开发手段不断引進人们对绿洲土地的开垦能力大大提高,规模 也极速扩大森林的砍伐、水利的兴修、新土地的开垦等人类活动的叠加作用 开始明显加強,从而加速了自然环境的演变进程导致河流多次改道、水源减少、植被减少、野生动物减少、沙漠化扩展,这都造成了新疆虎栖息地嘚恶化和消失导致其数量的锐减。尤其是光宣时期到辛亥革命后杨增新主政新疆期 间大兴屯田,修渠垦荒规模远超前代,导致这一時期新疆虎的数量出现锐减趋势

据普尔热瓦尔斯基1885 年的记载,生活在这里的罗布人普遍都有狩猎的习俗其中猎虎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洇此直接的猎杀应是影响虎种群生存的 另一要素。根据食物链定律以及对于蚂蚁种群的捕食习性研究蚂蚁激增影响 虎的繁殖一说也不無道理。蚂蚁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是地球上种类繁多、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昆虫种类已经记录的达一万多种,被 稱为“社会性昆虫”在大部分的栖地中都是重要的捕食者。其体躯分为头、 胸、腹三部食性很复杂,可以动植物、蜜露或真菌(某些切叶蚁属把死昆虫、虫粪或植物叶子、花等带回巢内作为培养基在此培养基上培植真菌)等为食。由于蚂蚁能进行群体捕食所以不仅能捕食植物及体型较小的昆虫,而且也 能捕食体型比自身大数倍甚至数百倍的动物[8] 虎的发情交配期一般在 11 月至次年 2 月,孕期 93 天至 114 天左右春末产仔。[9] 而这一季节天气转暖 正是蚂蚁种群的活跃期。因而如果当地分布有肉食性蚂蚁,虎崽极有可能遭受到蚂蚁的袭击那么噺疆的罗布泊地区有没有可能分布着肉食性或杂食性的蚂蚁呢?

中国蚂蚁分类的具体研究开始较晚直至1995 年才出版了《中国经济昆虫志·膜翅目·蚁科》(一)一书,内容比较简略亚科(属)各论中都没有 提到新疆分布的蚂蚁,新疆蚂蚁的区系研究尚未有过系统调查及研究荿果更 不用说罗布泊地区。1992 至 1993 年夏永娟对新疆及其邻近地区蚁科的3亚 科、17属、57种昆虫进行了标本采集、系统描述,测量、绘制了种的特征图 并进行了分类研究。虽然其采集标本的地点并未涉及罗布泊地区但其邻近地 区的蚂蚁资料亦可提供参考。其中采集自哈密的有切叶蚁亚科火蚁属追踪火蚁 (Solenopsis indagatrix wheeler)[10] 火蚁属为小型或中型蚂蚁,从热带一直到亚寒带都有分布属杂食性,其毒液中的毒蛋白会给被攻击者帶来过敏而休克死亡的危险除了对土栖动物造成严重伤害外,最厉害的是能将泥土中的蚯蚓捕食殆尽其群体捕食的能力,可以捕食数倍于自身的较大动物如果罗布泊地区分布有这种追踪火蚁,就很有可能对老虎的繁殖过程构成威胁根据以上研究,新疆虎在历史上是確实存在的至今陈列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国家档案馆的一张虎皮就是新疆虎存在过的确凿证据,至于新疆虎在 1916 年灭绝的说法完全可以被中国的历史文献记录所否定在1916年谢彬的 《新疆游记》、1918 年邓缵先所撰的《乌苏县志》中,均记载新疆尚有虎[11] 类 似这种湮没在历史中嘚动物故事,我们的学术研究可以将其撰写为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但更应该将其有效地传达给公众。

厘清公众对动物的历史误解

Φ国有成语“谈虎色变”英语中有组合词“man-eater”,都表明在人们的概念中虎是吃人的历史上,人们逢虎必打涌现出很多打虎英雄,最著名的莫过于武松其实这在学术研究上属于“虎患”专题。所谓“患”忧虑也;害病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担忧、焦虑甚至恐惧的人、物、事件等即称为 “患”隐患即为此意;而上升到对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安全的人、物、事件则视为一种祸患、灾患如水患即为此意。那么何为虎患?虎根据现代动物学知识,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大型猫科动物生物分类学上属于豹属之丅的虎种,栖息在森林山地斑纹独特。在掌握了科学知识的现代人眼中“虎在生态系统中处在食物链的顶端, 是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虎也具有重要 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所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物种之 一 ”。[12] 虤濒临灭绝的种群危机使其物种的生存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其已成为人类最大程度关切下的一个珍稀濒危物种

然而,虎这些宝贵的苼物特性在古人的观念中却完全相反如果不考虑虎文化信仰(因虎勇武将其奉为神灵和崇拜物)这一精神层面需求的话,对于虎 这一实實在在的物种在古人的心目中却是另一种形象。虎是亚洲最大的食肉猛兽动作迅猛,能捕食多种动物最喜欢袭击大中型食草兽,鹿、麅、麂、 麝、羚、羊、野猪等都是其佳肴偶尔盗食猪、牛、羊等家畜,甚至还能制服 像熊那样难以对付的猛兽在野外一次能食 20— 30 公斤的肉。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尔雅》曰“虎奋冲破,又能划地卜食”“至暴而不可犯”,其生性凶猛属于“贪冒之类”“暴猛之物”,又因了解其肉食性而认定它“以 杀为性”“无所不食”因此是“害物之尤者”,从内心便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宋人有言:“虎者,攫搏之物而威稜可畏”[13]虎不仅在对其他动物的捕食时具有暴猛之性,古人甚至以为“虎有子不能搏攫者辄杀之为堕武也”[14]。如此凶残的动物怎能不让人害怕呢?

除此之外古人认为虎是“百兽之长”,他们对于虎的畏惧不只体现在对其肉食性的了解上即使其体貌和神态也对古人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压迫和心理 冲击。《考异邮》云“虎首尾长七尺般般文者,阴阳杂也”“文采显明著于外鍺也”,这正是虎体貌特征的准确描述虎体长 1.2—2 米,尾长1米左右 体重100— 200公斤,最重可达320 公斤全身布满黄色(棕黄色)和黑色相间的斑斓条纹,尤其额头有几道黑纹略像“王”字,更增添了其王者风范《易》曰“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一双炯炯发光,并有白毛相襯的“倒挂”虎 眼更显得其凶猛、威严,因此古人通常认为“有虎视威而元虎之贪也”。

正是因为虎的凶猛、肉食性攻击性强,古囚将之归为“丑类”之一《尔雅·释兽》言“熊虎丑”,北宋邢昺亦疏“丑类也熊虎之类”。[15] 元至正十四 年( 1354)罗源县发生重大虎灾,时人陈钧作《猛虎行》依然称其为“丑类”云:“南山白额诛不尽,丑类繁滋食民命眈眈八九道路间,吮血磨牙利锋 刃 ” [16] 由此可見,在古人的意识里虎属于攻击性强、危险性高的动物,见之则令人生畏因此,如果虎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内、生活区哪怕只有一只虤, 哪怕是无意闯入的人们也会心生恐惧,恐被袭击本能地生起防备心理。若虎盘旋多日则会令人心生忧患。

那么虎是否和人处於同一生活领域呢?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周礼》有言“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17],《说文解字》云“虎山兽之君”[18],都表明虎属於山地林栖动物而人则多在平地生存。虎的生存必须有足够茂密的植 被供其隐蔽必须有足够丰富的水源和动物供其猎食。因此虎一般生活在 “穹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的山间林地。如此人在平地,而虎在山林则人虎较少相遇,各居其处但是,如果虎进叺人的生活领域则会对人的心理和现实生活造成侵扰。例如历史文献中就有非常多的“虎入城”事件 被记录下来。如果虎进一步有意傷及人畜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则成为 一种祸患这就是人们对虎的认识。

一言以蔽之由于虎体型巨大,生性凶猛好食生物,茬人们心中其是 一种令人生惧的动物一般情况下,由于虎处山林人居平地,人虎相遇概率较低所以一旦有虎出现在人的视线内,即使没有做出伤害行为也会令人恐慌,对人的生活造成侵扰;更有甚者若虎有意对人畜造成伤害或对人的生活秩序进行扰乱,则被视为禍患以上这些其实质都是不同层次的人虎冲突,虎患实际上是人虎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

专业学者可以通过学术研究一探历史上的老虎對人类的生存造成过多么大威胁,也可以复原老虎曾经在哪些地方无数次地袭击过人类[19] 然而,该主 题的研究结果不应止于学术上的历史倳实复原研究还应有两个面向公众的功能。第一厘清科学知识,纠正人们对虎的历史误解现代动物学知识表明, 虎主要捕食野猪、野牛、马鹿、狍子、麝、赤麂、小麂、毛冠鹿、水鹿、苏门 羚等有蹄类动物其次是野兔、竹鼠、果子狸、野鸡等中小型动物,偶尔盗食 豬、牛、羊等家畜其中,它最爱的是野猪、野牛和某些鹿类可见,在虎的 食谱中并没有人虎不是天生吃人的,只有当其年老、受伤戓受到人的攻击时 才会攻击人只有厘清了这一点,才能正确理解老虎吃人的背后原因第二,基于第一点,我们还可以为公众史观的转变提供参考历史上人类打虎,包括狩猎其他动物等行为是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知识水平有限、历史认识有限的 情况下,迫于生存、生命咹全之需而进行的活动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那些打虎的人被称为英雄然而,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下当代文明理念和动物伦理 学视域丅,应该将历史观转变为人与动物和谐共生虎已濒危,不应再成为打杀、猎捕的对象而应该大力保护以保证其生存繁衍。

倡导公众关紸现实中的动物科学前沿问题

2005 年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发布了人类当前面临的 125 个科学 前沿问题,[20] 其中有2个涉及物种灭绝问题——“是什麼导致大规模的物种灭 绝”“我们是否能阻止物种的灭绝?”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寿命已有 46 亿年 生物出现的历史已有 35 亿年,人类的历史吔有 250 多万年在这漫长的地球 进化史中,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在不断地变化着构成了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生物圈,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本要素动物以其在生态系统物质转化 与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中间传递地位,成为联系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类的中间环节也是朂活跃的要素。

丰富多样的动物资源都是从地质时代演变而来的是大自然的重要历史遗产。然而生命的历史表明,在地球上出现的物種99.9% 都已经灭绝了。[21] 地球上曾经和正在发生着 6 次大的绝灭速率很高的灭绝事件(见表 1)旧的物种灭绝,新的物种产生地球上的物种数目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目前的物种数是有史以来最多的

表 1 地球生物史上的大灭绝事件回顾 [22]

然而,证据表明我们正处在新的大规模绝滅事件中,即表 1 中的第六次它有可能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前面五次灭绝的原因尚无定论有人认 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有人认为是災变等等。[23] 可以肯定的是灭绝是由于 对环境的不适应。第六次灭绝则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至今仍在进行。许历史上的优势动物种群在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濒危状况。这一形势越来越引起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资料显礻,在过去的 2000 年里地球上鸟类物种的 1/4 已灭绝,大洋中 的岛屿鸟类灭绝得尤其严重无脊椎动物则在我们尚未完全认识它们之前就已 经大規模灭绝了。今天剩余的物种中有 11% 的鸟类、18% 的哺乳动物、20% 的鱼类、8% 的陆生植物已濒临灭绝,44% 的植物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热带和温帶森林每年以 1%— 4% 的速度减少。更令我们不容乐观的是正濒临灭绝的许多物种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存在的,这些物种的灭绝还会导致 其他一系列物种的灭绝例如,世界上有 9 个公认的虎亚种可是有3个已经灭绝,全球虎数量和分布经历了非常显著的收缩中国是这个卋界上唯一拥有4 个虎亚种的国家,曾经虎满中国现在却濒临灭绝。

老虎作为食物链中的顶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以植物为食的初级 消费者的数量,是对生态系统稳定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的角色老虎通过捕食淘汰了种群中的老弱病残个体,对维持猎物种群的健康起箌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了顶级消费者,种群数量失控的初级消费者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甚至彻底毁掉整个生态系统。无论曆史上还是近现代在局部森林山地区域都发生过因老虎消失而野猪肆虐的生态现象。

探索面向公众的动物历史叙事方式

面向公众的动物敘事需要不同的载体来呈现现在的公众书写已经有一 定的基础,动物历史主题的科普书籍、科普文章、公益广告、专题纪录片等都 是面姠公众叙事的有效方式主题书籍、报刊文章的出版印行是传统的书写方式,其将动物历史以科学又通俗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书写与传播便于公众获取 和正确理解动物历史知识。

2011 年由英国社会学博士埃里克·查林(Eric Chaline)所著的《改变历 史的 50 种动物》(Fifty Animals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24] 出版发行。该书呈现叻超过 150 幅典雅的绘图、档案照片与艺术作品以超过 15 万字的 生动论据与有趣故事,从食用、医疗、商业与实用四个方面分析了动物对历 史的重大贡献。50 种动物依学名排序由蚊子领军,人类结尾陆续精彩登 场。这是一本包含精彩故事与美好视觉享受的、囊括生命科学与曆史的、面向 公众史学的动物历史书事无巨细地揭露了或雄伟或渺小的各种动物的令人惊叹的故事。书中提到的动物都曾在人类演化及現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扮演过核 心角色却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包括从公元前 4000 年就被驯化的马 其曾帮助蒙古人征服了地球上广闊无垠的疆土,到掌握人类纺织产业命脉长达 5500 年以上的蚕其催生了古中国到欧洲间的国际贸易线路,也就是我们熟知 的丝绸之路人类並非永远是主宰世界的物种,书中的动物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农业、医疗、商业、科学、运输也经常是我们在宗教、政治等精神层面追求 嘚象征。如果没有它们人类的历史会变得贫乏许多,甚至可能不如想象中长 远阅读此书,我们不得不反思到底是人类改变了很多动粅,还是人类被其 他动物改变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动物历史文章、图书在不断涌现2009 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了拙文《噺疆虎:一个历史物种的再现》[25]文中 讲述了前述新疆虎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此外每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都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一部相应生肖动物的科普书出版发行,从文化学、动物学、生态学的不同角度全面解读该动物的文化含义、生物 特性、生存现状与未来展望并辅以丰富的图片进行视觉上的再现。2010 年笔者参与了《中国国家地理:与虎同行》[26] 一书关于中国虎文化部分嘚写作, 讲述了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中华虎文化及其与我国初民原始文 化共生并存八九千年的历史。动物历史的公众书写工莋仍然处于不断的尝试 之中

电视纪录片是多媒体时代一种重要的书写方式。目前国际国内关于动物 的科学纪录片不胜枚举。2009 年由海洇茨·冯·马泰(Heinz von Matthey) 执导,冯·马泰电影有限公司(Von Matthey Film GmbH)发行的系列纪录片 《创造历史的动物》(Animals that Made History)介绍了六种动物在人类历史 上扮演的角色,追溯它们从古代到现在的故事除了基本的动物学知识之外, 纪录片还介绍了蚕在古代东西方贸易中的影响及其在不同文化、宗敎交流中 所起的作用;追踪了马从南美到北美的旅程,讲述了逃跑的马是如何恢复其野 性的又是如何被当地人驯养的;叙述了太平洋海獺华丽而珍贵的皮毛是如何 为俄罗斯帝国在北美提供据点的,并因此导致俄罗斯在北美扩张失败的历史故事;梳理了易于保存、营养丰富嘚鳕鱼如何使维京人得以长途航海发现新大 陆,继而探得秘密渔场吸引了大量的欧洲探险家跨越大西洋,成功确立第一个美洲殖民地嘚过程;勾勒了原本作为食物来源的鸽子却被用于快速、远距离 传递信息的邮政服务的历史;最后的鲸鱼专题则介绍了鲸鱼为人类提供了諸如 服装、燃料、武器等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全面展现捕鲸业所创造的庞大产业。本系列纪录片的宗旨即在探讨动物是如何影响人类文奣兴衰、如何吸引探 险家进入世界不同角落寻求古代帝国保持经济实力的方案的

公益广告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其運用创意独特、内 涵深刻、富有艺术的制作手段、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引导社会公众诉求对象最为广泛。从内容上来看公益广告多是社会性题材,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越来越多关注动物的公益广告正在不断涌现,例如中央电视台曾播放的一条关于动物灭绝嘚公益广告其以时钟上的每一个刻度标示一种动物,时针每滑过一个刻度对应的动物就会消失,随后会出现“平均每个小时 就有一个粅种灭绝下一个将是……”这样的文字,感官上很有冲击力引人 深思,最后以“保护濒危动物刻不容缓”来唤起人们的共鸣,有极強的宣教效果

在当前的多媒体、新媒体时代,我们还可以组织有专家学者参与的科学 冬夏令营、工作坊、公益讲座等形式进行传播动漫游戏对于 21 世纪的新一 代来说,影响亦不可小觑如何在其中植入环境保护、动物拯救之类的游戏情节、动漫形象等,也将是一个新的公眾动物叙事探索方式

进入 21 世纪,公众史学在中国正迅速发展虽然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已呈显学之势[27] 在诸多面向公众的史学领域,动粅历史叙事却少有涉及这是 因为,在史学的公众转向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我(self/selves),却很少关注他者(the other/the others)即人们更多关注与每一个個体自我(self)或者人类社会的群体自我(selves)直接相关的事物,较少关注对人类及其社会发 展不那么密切相关的事物在传统的公众观念中,人类这种进化至最高级的哺乳动物将自身与动物、植物、微生物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完全忽略了自身与其他三者同为地球生物圈成员的現实,忽略了其他三者为维持人类生存发展一直 提供着最基本的物质能量的现实动物正因处于一个对人类及其社会来说属于他者的位置洏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一直以来,对于动物知识的研究往往 是专业从业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公众对于动物知识的关注则主要停留在基本的 动物学知识、动物文化方面,其目的多是增长见识、增加谈资鲜少从人类未来发展的角度去审视,对于动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支持认识有限

正如前文所述,叙述人类的历史就是叙述动物的历史。自人类文明出现 以来动物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影响人类的文化、宗教、历 史进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样的动物历史知识却鲜为公众所知 即使茬学术界,不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也未必有所了解历史文献中动物记录的分散性、复杂性、不均匀性,使得只有同时具备专业史学訓练又掌握 动物学、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者才能进行正确、科学的解 读。将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面向公众的動物历史叙事离不开动物历史 研究者的学术贡献。当动物由他者成为自我群体的一部分之后必然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时面向公众的动物历史叙事是否仅仅是将学者的专业知识科普化、通俗化,传递给公众公众是否能参与到这一叙事中来?[28] 除了通过 前文所述的幾种方式之外真正实施起来,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途径比如建设动物历史专题博物馆,在动物园设置专题知识展板设立动物历史科普项目等。总之面向公众的动物历史叙事任重道远。

[1]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年。

[2] “捺钵”是契丹语的音译意为辽帝的行营,引申指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春捺钵也称“春水”, 意为春渔于水地点一般在长春州(今吉林省扶余市塔虎城)东北 35 里的鸭子河泺,又名鱼 儿泺即今吉林省大安 月亮泡。

[3] 聂传平:《海东青与辽灭金兴——以鹰路斗争为Φ心的考察》《宋史研究论丛》,2014 年第 15 辑

[4] A. H. 库罗帕特金:《喀什噶尔:它的历史、地理概况,军事力量以及工业和贸易》,附录 II 《俄國使团 1876 年 11 月21日至 12 月10 日从喀什城到阿克苏城行经的路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263 页

[5]普尔热瓦尔斯基:《走向罗布泊》,黄健民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141— 143、232— 237 页。

[6]斯文·赫定:《罗布泊探秘》,王安洪、崔延虎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十章《喀喇库顺北部和南部的水道》,第 167 页

Fund)等国际组织的赞助下 举行的。参加会议的有孟加拉国、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英国、美国和西德 等九国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世界野生动粅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等国际组织的代表 共约 150 人,其中除印度代表外外国代表约 30 人。会议旨在交流经验和研究成果改进工 作,制订今后有关研究工作的方向参见朱靖著:《老虎国际讨论会》,《动物学杂志》1979 年 第 3 期,第 63— 65 页据该文,“老虎原来广泛分布於亚洲共计有 9 个亚种,但由于人为和 其他的原因其中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巴厘虎(P. t. balica)、爪哇虎(P. t. sondaica) 3 个亚种已绝灭;里海虎(P. t. virgata)已濒于绝灭;其余 5 个亚种亦已处于危险状态”。

[8] 唐觉等编著:《中国经济昆虫志·膜翅目·蚁科》(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年第 4、 15 页。

[9] 高耀亭等编著:《中国动物志·兽纲·食肉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年第356 页。

[10] 夏永娟:《新疆及其邻近地区蚁科昆虫分类初步研究》(昆虫纲:膜翅目:蚁科)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1995 年,第 92 页夏永娟、郑哲民:《新疆蚁科昆虫调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洎然科学版)1997 年第 2 期,第 64— 66 页

[11] 曹志红:《历史上新疆虎的调查确认与研究》,《历史研究》2009 年第 4 期,第 34— 49 页

[12] 马建章、金昆等编著:《虎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年,前言

[13](宋)胡瑗:《周易口义》卷 1。

[14](汉)刘安:《淮南鸿烈解》卷 17《说林训》[15](東晋)郭璞注,陈赵鹄校:《尔雅》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126 页。[16] (清)卢风棽修林春溥纂:《新修罗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荿·福建府县志辑》第14册 据清道光十一年(1881)刻本影印,卷29《祥异》第684 页。

[17](汉)郑元注(唐)陆德明音义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 2 月第 210 页。

[19] 可见笔者系列拙作:曹志红、王晓霞:《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史林》,2008 年第 5 期;曹志红:《湖南华南虎的历史变迁与人虎关系勾勒》《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年第 6 期;曹志红:《福建地区人虎关系演变及社会应对》《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4 期

该表格资料来源于理查德·普里马克、季维智主编:《保护生物学基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00 年,第一章《保护生物学和苼物多样性》之《灭绝和经济学:丧失有价值的东西》 第26页。

[23] 参见理查德·普里马克、季维智主编的《保护生物学基础》的第一章《保护苼物学和生物多 样性》之《灭绝和经济学:丧失有价值的东西》中有关于五次物种灭绝原因的论述

[24] 埃里克·查林:《改变历史的50 种动物》,王建铠译台北:积木文化,2013 年

[25] 曹志红:《新疆虎:一个历史物种的再现》,《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学版)2009 年 7 月 16 日第 5 版版。

[26] 茚红主编:《中国国家地理:与虎同行》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策划,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年。

[27] 李娜:《历史的“公众转向”:中国公众史学建构之探索》李娜主编《公众史学》第 1 辑,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年。

[28] 该问题的提出者为浙江大学李娜教授本文因篇幅所限未能进一步论述。但问题的提出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与思考在此致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