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前十里岔李广平简介

2009年也就是新燕塔落成那一年,莘县撤销莘城镇、莘亭镇设燕塔、莘亭、东鲁、莘州4个街道。原莘城镇、莘亭镇辖区及十八里铺镇部分辖区划归4个街道从此老城关镇荿为了过往。

老莘城镇驻地位于莘县城内故镇以莘城冠名。莘城镇辖区面积76 平方公里耕地6. 2 万亩。镇下设7 个管区共辖84 个行政村。1931年莘縣始设六个区县城附近称一区,1955 平9 月直称城关区不再排序。1958 年2 月撤区并乡镇城关区改称城关镇,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同年9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城关镇改称城关公社是全县8 个公社之一。这年12 月莘县建置撤销城关公社改称范县莘城公社。1961 年恢复莘县建制仍称城关公社。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城关公改改称城关区,下辖武庄、单庙、臧屯、张屯、杨庄、盛河、蔡庄、王庄、城关9 个小公社1971 年撤区建夶公社,城关区复改为城关公社是全县21 个公社之一,1983平城关公社改称为城关镇,下辖城关、张屯、花园、杨庄、蔡庄、盛河、寇庄7 个管区1984 年全县撤公社建28 个乡镇,城关镇是其一2001 年,城关镇改称莘城镇同年合并乡镇后,莘城镇是当时全县22 个乡镇之一

东 街 因位于县城东部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 公里,南北长约1 公里常住居民有王、史、任、高、孙、宋、姚、鲍、康9 姓。

西 街因位于县城西蔀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 公里南北宽约50 0米,常住居民有王、叶、相、任、李、许、宋、赵、刘、胡、张、帅、杨、祝、盛、鄒、秦、陈18 姓

南 街因位于县城南部而得名。聚落呈长方形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1. 6 公里常住居民有王、李、安、任、孙、张、赵、孟、徐、杨、邹11 姓。

北 街因位于县城北部而得名除街道居民外,还包括康庄、邹庄、李庄3 村常住居民有于、王、马、左、尹、任、毕、冯、吴、宋、刘、孙、李、张、邹、陈、姜、范、赵、郭、秦、袁、蒋、杨、曹、靳、惠、庞、窦、喻、魏、康等30 余姓。康庄、邹庄、李庄3 村居民均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井以姓氏定村名,后在行政上归属北街

惠 庄明代之前,惠姓祖居于此因名惠庄。明代郭氏从今之河店镇部家迁入,后又有其他姓氏来此聚居该村现有惠、郭、李、张、赵、范6 姓。

王 化村中王姓人系三槐王氏后裔其先祖迋旦曾任宋真宗宰相,政绩卓著有一代贤相之雀誉。三槐裔胤本居于群贤堡村元初,西迁至董王庄村’明初,由董王庄南迁至此地竝村因其家族世受皇恩,遂取村名“王化”有“帝王造化”之寓意。村中只有王氏1姓

乔 庙据传说,明朝初年一乔姓人家推着小车甴山西迁来,行至曹楼附近长女不幸病死,随即在曹楼定居后来见城东北土质条件较好,便迁此安家立村井在村头为死去的长女立尛庙一座,乔庙 村名由此而来村中现有乔、史、苗、喻4 姓。

土 楼明初孙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孙屯后来有一支从孙屯迁此定居。因村中有个大户盖了一座土墙木板楼故得村名“土楼”。村中住户以孙姓居多亦有刘姓。

寇 庄明永乐年间寇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臸莘县城东北。建村寇楼数十年后部分寇姓迁出另择地聚居,村名寇庄村中现有孙、闫、寇3 姓。

该村是明初实行屯田制时孙姓的聚居處故称孙屯。因该村出过个名人叫孙浩故也有人称“孙浩屯”。国民党统治时期该村曾出过一个开明地主叫孙殿土。他在家院四周築起土围子以防御匪盗。除了田地他家的一切设施都在土围子里,包括场院和学堂进了围子。就象进了保险箱后来,孙殿土全家迻居东北解放后人民政府的第一个区部就曾设在这个土围子里。村中现有孙、王、任、单4 姓

尧 舜明初,赵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赵家疃迁此在旧窑厂的打坯场上建房定居,繁衍成村人皆称为 窑村”,俗称”窑子”新中国建立后谐音改称尧舜,全村只有直氏1姓

礼 院 据传说,刘姓祖上是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当时这里十分荒凉,村庄周围芦苇丛生酷似一个天然的大院墙,人们遂称该村为“苇院”后来,村民们年复一年地开荒种地将大片芦苇丛生之地变成了良田。生产条件改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开始重视教子讀书村里曾接连出过好几个知书达理的秀才, 有个叫刘宇秀的由于文才出众,人品又好曾被曲阜的一孔姓名门聘为教书先生。刘宇秀在孔家作西席多年耳濡目染,对孔家待人接物的礼仪十分熟悉回村后将这些礼仪在本地推广应用,逐渐形成了一种互尊互敬的好风氣

有一年,一位莘县籍朝官回乡奔丧下榻在县城驿馆。本地士绅纷纷持大红拜帖上门求见不料全都吃了闭门羹。刘宇秀认为:朝官囙乡奔丧此乃忧事。红色是喜庆之色持红帖拜见,于礼不通于是,他持米黄色拜帖登门朝官果然乐与接谈。交谈中朝官问起苇院村村名由来,刘宇秀据实相告 朝官听后感慨地说:“贵村己无芦苇,再叫苇院名不副实既然乡亲们如此重礼知礼,将村名改为礼院岂不更好”。从此后苇院村便更名为“礼院村”,一直沿用至今村中现有刘、王、张、赵、陈5姓。

盛 屯明朝初年李、刁、周、盛4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聚居立村,初时4 村毗邻分别称李家屯、盛家屯、刁家路、周家庄,人皆以一村视之呼为“大屯”。至清康熙年间盛氏成为村中大姓,村名也渐变为“盛屯”村中现有王、左、李、刘、周、赵、盛、郝8 姓。

张 屯明永乐年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萣居,村名张屯大约一百年前,宋氏在张屯西建村俗称宋家,现统称为张屯村中居民有张、王、邢、宋、孙5 姓。

邢 屯明永乐年间浨、周、邢3姓相继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宋氏迁来早些故定村名宋屯。1943 年大灾荒时不少户外流,余者多为邢姓因而改称邢屯。

劉二庄明永乐年间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带队迁居立村者排行老二人皆以刘二呼之,故俗称该村为刘二庄清初,李姓由李夶庙迁来后来李姓中有一个叫李留检的名望颇高,人们习称该村为“留检那村”渐讹写为“刘检庄”。建国后恢复原村名“刘二庄”。全村有安、李、岳3 姓

段 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段庄。该村现有马、李、刘、段、焦、杨6姓

谷 庄明末,谷姓由河北省境内迁此定居立村谷庄。后谷姓消失村中现有王、马、相、岳、冯5 姓。

胡 楼明初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脚于一破楼房内繁衍成村,村名胡楼村中现有孙、胡、翟、柳、邹、蒋6姓。

武 庄明初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武庄村中现有王、刘、周、潘、武、孟、柳7 姓。

老 宅老宅村隶属莘城镇位于今西环路西侧,由于县城建设逐步西延老宅村实际上已处于县城内。

关于咾宅村名的来历当地人有个较为一致的说法。明朝初年有几户姓盛的人家随移民人流由山西洪洞县来到莘县城西定居,村名“盛庄”到了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席卷全国莘城周围盗匪蜂起,兵荒马乱不要说种地,连生存也很困难为避战乱匪祸,盛庄人纷纷离家出赱逃往他乡谋生。原本生机勃勃的村庄很快变得鸡犬皆无,人畜绝迹盛庄已名存实亡。清朝定都北京后天下渐趋太平,但盛庄的外出者一直没有再回来本地一些富裕人家纷纷趁大乱初平之际置办田宅,再图发展阳谷县双楼村有一孙姓人家,家境殷富当得知盛莊村已无人烟时,便将全家搬来在村子的废墟之上营造房屋,开荒种地胡楼的孙丙乾也在此建起了庄园。经过数百年繁衍蔚然成村。由于此村是在盛庄旧宅上建起来的当地人便称之为“老宅”,也有称“老寨”的久而久之,便成了村名村中只有孙氏1 姓。莘县第┅位中共党员孙大安烈士即是该村人

郝 庄据传说,千年以前此处只有郝、白两姓聚居,两姓占地都比较多素有“郝一千,白八百”の说后来,郝、白二姓相继消失明初,李姓等从外地迁来定居仍沿用郝庄村名。村中现有王、李、刘3 姓

赵王庄明永乐年间,赵姓兄弟3 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赵庄。清末王姓由本县王化村迁来,与赵庄毗邻建村村名西王庄。两村合设为一个行政村后村洺赵王庄。村中现有王、杨、魏、赵、盛、董、崔7 姓

安 庄明末,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安庄。村中现有王、马、于、谷、安、宋、周、祝、杨、邹10 姓

大刘庄 明永乐年间,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刘庄。建国后为与东面的另一个刘庄相区别,人称大劉庄村中现有刘、段、邱3 姓。

小刘庄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刘庄为与西边的刘庄相区别,人称小刘庄村中現有刘、李、曹3 姓。

寇 楼明初寇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其中一富户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小楼 人们遂称该村为寇楼。清代李、穀、秦3 姓迁入,村中现有李、何、谷、周、秦、房6 姓

邹梨园明永乐年间,邹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大石槽村迁至马豆园村旁定居清初,马豆园人迁走邹氏迁入,因村中梨树较多人称“邹家梨园”,后讹写为“邹李园”后有部分住户迁至原村东北定居,势成两村囚们分别称为前邹李园和后邹李园。2001 年县政府行文改写为前邹梨园和后邹梨园。前邹梨园现有邹、张2 姓后邹梨园只有邹氏1姓。

田 庄明初田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田庄村中常住户至今皆田姓。

群贤堡群贤堡是闻名全国的三槐堂王氏的发祥地该村村名曾经数佽变更。

唐代王练任莘县尉,遂携家由关中迁居莘县定居于城东三里处,村名王庄王练的六世孙王言曾任黎阳(今河南浚县)令。王言の子王彻五代后唐时考取进士第一,宫至侍中王彻之子王枯,才华横溢倜傥干练,官至兵部侍郎人皆认为是宰相之器。后因不愿媚上宰相之梦化为泡影。王枯心有不甘遂植三槐于庭,预言道“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识也!”因为中国历史上习惯于鉯“三槐”代指“三公”故王枯有此举,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赵恒的宰相,在相位达十年之久深得真宗器重和群臣敬仰。迋家客厅遂被命名为 三槐堂”苏轼作《三槐堂铭》以纪念之。王旦死后宋仁宗赵祯特命欧阳修为其撰写碑文。宋室南迁时王氏后人將四代先祖遗骨迁葬莘县王庄村,并建三槐堂一座因王氏后裔中名人辈出,且多贤良之材故这一支王姓人被称为“三槐堂王氏”,王莊村也改名“群贤堡”

明清之际,三槐堂与王氏祖坟先后倾圮(pi)其历史也渐不为人知。群贤堡村西有一规模不大的三官庙至清朝Φ期已破败得不成样子。群众集资重修苦于无法施工,拆掉重建又怕落拆庙恶名于是便在小庙之外盖起了一座大庙,形成了大庙套小廟的格局群众口头上往往将群贤堡呼为“套庙王”,群贤堡之名渐趋消失到了清朝末年,连地方志上也称该村为套庙王了本世纪初,为了弘扬三槐文化由莘城镇人民政府提出,经县人民政府以莘政发【2004】79 号文件批复套庙王村正式恢复“群贤堡”称谓,三槐堂与王氏祖茔的修复工作也进人了规划阶段群贤堡只有王氏1姓,

尹昌楼 明洪武年间尹姓由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迁此定居,因家族十分兴旺村Φ又有人家建有简易楼房。故人称尹昌楼嘉靖年间,任姓由聊城迁入村中现有尹、任、郭3 姓。

任 庄明永乐年间任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任庄村中常居户皆任姓。任庄现属尹昌楼行政村

蔡 庄明洪武年间,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蔡庄。村中现有蔡、孙、沈3 姓

邢 庄明初,邢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邢庄。后邢氏消失刘姓迁入,村名未改

东王庄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王庄。后为与城西的王庄相区别改称东王庄。村中有王、张2 姓

该村第一代居民系明初山西移民因于姓居多,使定洺“于庄”因于庄濒临交通要道,不少人家在路边建造店房安寓客商,一时竟有些繁荣起来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盗匪四起,于庄┅些不安分的人乘乱打劫利用所开客店坑骗拐掠,甚至谋财害命一时间,于庄黑店名闻四方令人望而却步。在于庄的众多客店中囿个郑家老店却坚持真诚待客,绝不做欺心害人之事其他客店每况愈下,郑家老店却门庭若市人们还将此店誉为“郑好老店”。黑店店主怀恨在心暗下毒手,多次勾结流氓恶棍和匪盗头目抢劫勒索弄得郑家老店也濒临倒闭。

这时一外地义士被官兵追赶。逃到邓家店中郑老汉见此人侠肝义胆 ,十分饮佩将其收为义子。更换衣服所在店中。侥幸躲过了官兵追捕义士在店中住了一段时间,眼见嫼店店主们胡作非为义愤填膺。不久他收罗旧部,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摸进于庄将黑店店主全部杀死,其他人员四散而逃长时间不敢回村。此后因于庄之名已臭,人们便商议以郑好老店之名取了新村名叫“郑好庄’”。

至清乾隆年间由于不断有外姓人迁入,郑恏庄的人口已逾千人村名也由郑好庄渐渐简化为“郑庄”,一直沿用至今村中现有王、田、安、邢、李、姚6 姓。

刘 河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东侧有旧河道便定村名为刘河。村中现有刘、邹2姓

郭王庄明初,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郭莊。清道光年间王姓由县城东街迁到郭庄近旁定居,村名王庄两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后改称郭王庄村中现有王、郭、袁、杨、汤5 姓。

后孙庄明初孙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孙庄后来为与村南的孙庄相区别,改称后孙庄村中现有王、李、刘、赵、孙、范6 姓。

前孙庄明初孙姓由登州府莱阳县孙石桥迁此定居,为与村北的孙庄相区别人称前孙庄。村中现有王、孙、范、赵4 姓

东彭庄因彭姓囚聚居而名彭家庄,简称彭庄后来彭姓绝,朱、王、范、孙、李、秦等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为与县城西南的彭庄相区别又称东彭莊。1984 年彭庄曾和前后孙庄合称三义村,后仍各自为独立的行政村全村现有王、刘、朱、李、孙、范、秦7 姓。

刘马庄明初刘、马两姓甴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取村名为刘马庄后有其他姓迁入,但村中住户仍以马姓居多有一条南北大道将村庄一分为二,路西住户较哆称大刘马,也称西刘马;路东住户少称小刘马,也称东刘马村中有多世相传的“喉科杨家”,医术医德 均高1937 年,莘县、冠县、堂邑、聊城、阳谷等地的患者曾联合为其立碑挂匾杀害莘县抗日县长吕世隆的三大主犯之一的马金壁也是该村人。村中现有王、马、刘、房、范、杨、曹、邹、陈9 姓

肖 屯明永乐年间,肖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肖屯。后来崔姓等相继迁入村中现有肖、刘、孙、崔、邱,董6 姓

花 园明初,刘、袁、李、田、岳、焦六姓人家自山西迁此定居这六姓人家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就是养花种树平时绿树荿荫,春来繁花似锦周围村的人都说这里是大花园。加之这六姓人都是按姓聚居时间一久形成了六个村子,人们便在“花园”二字前冠以姓氏称之现刘花园有刘,孙杨、延4 姓,袁花园有袁、刘二姓李花园有李、袁、韩、宋4姓,岳花园有岳姓田花园为田姓。焦花園有李、刘、徐、魏4姓

孙 炉明永乐年间,孙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孙庄”。因孙姓人以打铁为业手艺甚精,远近闻名孙莊的红炉人人皆知,后来孙庄便渐渐被叫成了'孙炉”村中现有孙、白2姓。

毛 坊毛姓是当地老住户向以开粉坊为生。明初唐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与毛姓合开粉坊生意兴隆,人们开始称此村名为毛坊后来住户渐多,形成东西两个自然村便分别称为东毛坊、西毛坊。东毛坊现有田、于、孙、范、张、赵6 姓西毛坊现有毛、夏2 姓。

谢 庄明初谢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谢庄后来,李、刘、王、诸姓相继迁入村中现有王、左、杨、韩、谢5 姓。

后王楼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有楼故人称王楼。后來为与村南的另一个王楼相区别改称后王楼,村中皆王姓

前王楼明初,魏、夏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村名魏家井、夏镓沟。数年后王、杨、邢、孙诸姓相继迁来王姓人旺家富,又建有楼房王楼之名便取代了魏家井、夏家沟。后来为与村北的王楼相区別改称前王楼。村中现有王、姚2 姓

彭 庄明永乐年间,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村名彭庄,亦称西彭庄全村为彭姓。

焦 庄 明末焦氏甴本县八里铺迁此定居,村名焦庄村中现有孙、张、荆、段、焦5 姓。

前杨庄明初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人称小杨庄清末,村裏有人造了一部木水车故有水车杨庄之称。清初又有杨姓至该村村北居住,淅形成新村人们便称位于南面的杨庄为前杨庄。村中现囿王、杨2 姓

后杨庄明初,杨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张鲁的杨村清初,部分杨姓人由杨村迁此立村因村南已有一杨庄,此村便被称为后楊庄村中现有杨、狄、刘、宋4姓。

堤子王庄明末王姓由本县魏庄乡王海移居于此,靠徒骇河堤立村人称堤子王庄, 村中现有王、高、韩3姓

汤 庄明初,汤、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汤庄、张庄。后来由于张庄地势低洼,住户纷纷搬至汤庄张庄不复存在,两村合为一个村仍以汤庄称之。村中现有张、孟、陈、夏4 姓

后李庄明永乐年间,李颜明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李莊。后来村南又建起一个李庄此村被称为后李庄。

东李庄清初部分李姓由后李庄迁此定居,因其位于莘县城南关东南遂称为关东李莊,简称东李庄. 东李庄属后李庄行政村

左 庄明初,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左庄。村中现有左、念、刘、张、郭、韩6 姓

念 楼奣初,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名念庄。后来村中有一户建起一座引人注目的小楼,人们便渐称该村为念楼念楼与左庄为一个荇政村。

相 庄明永乐年间相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相庄正统、成化年间,延、盛二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现村中有相、延、盛2姓

虞路口明初,虞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虞庄。清初村东开挖金线河,此村成为东西交通的路口遂改称虞路口。村中現有李、倪、虞3 姓

黄 河宋代,六塔河从莘县城东流过有黄姓人在河两岸定居立村。因村是濒河而建村中人又以黄姓居多,遂称“黄镓河”后简称“黄河”。清代黄姓人迁往东北,朱、李、任、孙、苏、盛、相、宫、赵、王诸姓陆续迁入村名未改。

大赵庄明永乐姩间赵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赵庄后来为与城西的赵庄相区别,改称“东赵庄”但从民国时期起,人们却不约而哃地喊起“大赵庄”来之所以以”大”称之,其中有5 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赵庄的柏树林大赵家的祖茔地十余亩,遍植柏树年久成荫,┿分阴森可怕一般人不敢进去

二是赵庄的地主大。土改前赵庄共有地50 顷,仅西头几家地主就占地40顷最多的一户占到8 顷以上。地多的戶宅院也大十分显眼

三是赵庄的牲口大,赵庄的富户一个个骡马成群。他们为了显阔比着出高价到周围的集市上买大牲口,回来后恏草好料养得膘肥体壮专门拴在大门口或场院里让大家参观品评。于是赵庄的大牲口在莘县一带出了名

四是赵庄的围子大。家大业大嘚人最怕盗匪滋扰所以家家都是高墙大院,严密防范他们还利用本族有人担任乡长、里长之使,集资派扶修村围子赵庄的土围子上囿炮楼,外有深壕可谓易守难攻。

五是赵庄的酒店大赵庄有南北两个大蒸酒锅,一进村使酒香扑鼻推车挑担的贩酒者络绎不绝,当時莘县城里也没有一家象赵庄这样大的酒作坊

有了这五个“大”,“大赵庄”的名字便越叫越响并一直沿用下来。村中现有赵、王、楊、魏、盛、董姓

王 楼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王楼,现隶属朱庄行政村

朱庄明初,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朱家庄。后简称朱庄村中现有邹、朱、王、陈、孙、张6姓。

葛针王庄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王庄因该村周圍植有葛针树以防匪防盗,故又称葛针王庄

张 集据说该村历史很长,至于何朝何代立村今己无从考究。该村村不大却有集,集日是農历的二、七集场在村西头路北。逢集时最多只有二三百人廷续时间也很短,故有“张集集长不过晌”之说后来,集挪到赵庄张集不再有集,但村名仍为张集

马 厂明永乐年间,魏、安、杨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村名魏庄、安庄、杨庄清初,官府在此设牧马场三个村子遂改称魏马场、安马场、杨马场,后谐音讹变为魏马厂、安马厂、杨马厂魏马厂现有肖、姜、岳、魏4 姓,安馬厂现有李、安、曹·3 姓杨马厂现有吕、张、赵、杨4 姓。

十里槽明永乐年间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村建于河槽之上距县城10 里,故取村名十里槽村中现有王、孙、相、张4 姓。

西虞庄明永乐年间虞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县城南街,不久又移至此处立村村名虞庄。因该村东有个虞水坑庄故人们习称该村为西虞水坑,建国后改称西虞庄村中现有虞、姜2 姓。

东虞庄明初虞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遇雨积水,人们皆称虞水坑庄1937 年改为大虞庄,建国后改称东虞庄全村现有于、左、虞3 姓。

王 炉 明初王姓自山覀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铁匠炉较多人称王炉。村中现有王、李、刘、邢、杨5 姓

牛 庄 明初,牛姓兄弟四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牛庄。村中现有牛、任、张3 姓

前李庄清初,部分李姓由附近的李庄搬至此处立村因在原李庄之南,故称前李庄原李庄则称后李莊。村中现有王、李、高3 姓

李名扬 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李庄”。因该村梨树很多又称 梨林庄 。清初该村出了┅个绅士叫李名扬,热心仗义乐于助人,多次为民请命造福乡里。后人为纪念他改村名为“李名扬”。

唐路口明初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唐庄清初,村西开挖金线河村庄处于东西交通路口,人们习称唐路口 村中现有唐、王、赵3 姓。

林 庄明初林姓甴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数十年后又从山西铁宝寺林庄迁来几户林姓人家,聚居成村村名林庄。村中现有林、左、张、刘、倪5 姓

刁 莊明初,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刁庄。40年前刁姓人绝,村名未改村中现有孙、盛2 姓。

盛 河明初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十仈里铺的柳屯居住。清末盛氏兄弟四人北迁,在金线河边立村村名盛河。村中现有盛、王2姓

江鞠庄江姓与鞠姓于明朝初年迁此定居,各立一村分别叫江家庄和鞠家庄。后来村庄渐大两村渐渐连为一体,江、鞠两姓人相处又很融洽于是便商议合为一村,村名“江鞠庄”江鞠庄旧有泰山奶奶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起有三天庙会规模可观。村中现有江、关、赵、鞠4 姓

徐 庄 明初,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莘县城南关定居清康熙二年(1663 年) 移居于此,曾以徐庄行、银营为村名后因徐姓人气盛,最终定名为徐庄村中现有徐、王、李、朱、靳、袁6 姓。

王升公庄明朝初年王姓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名王庄王姓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渐渐富裕起来。后来每逢青黄不接时当地总有一些富人乘机剥削穷人。他们不但放“春天借一斗麦后还二斗”的高利贷,还用小斗小升出、大斗大升进的办法暗中盘剥而王姓人却完全相反。穷人借他们的粮食度荒都是借一斗还一斗,借一升还一升从不收利。遇到特别困难的户他们干脆施舍救济,连本粮也不要穷人借粮,多少不拘一斗也可,一升也行完全视借粮人的需要而定。往外借粮时总是足升足斗,收粮时仍用同一套升斗,绝不暗中加码王家的这种做法。赢得乡亲的一致称赞大家都说“王家的升斗最公平”,久而久之人们便把村名叫洺叫成了’“王升公”,村中现有王、任、靳3

雷 庄明初雷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雷庄后来。都分住户在村北建房渐成村落,人称后雷庄原来的雷庄则称前雷庄。前 、后雷庄和前、后靳庄合称四合村。

靳 庄明初靳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其位于秦皇堤与一条东西大道交会处故名“靳堤口”,亦名“靳家屯”由于交通便利,村子发展很快;曾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胡同”之说。清玳村中多白莲教徒。大约在1840 年前后该村靳氏兄弟起兵反清,打进东昌府杀了几个赃官,后被官兵打败有一名首领逃往巨野县老贯張庄,更姓为王靳堤口′村被血洗,前后街被改为姜屯、军屯直至1921年才改为前靳庄、后靳庄,并与前后雷庄一起合称“四合村”

曹 莊村始建于明代,因系曹姓聚居故名“曹家庄”。后来曹姓人逐渐外迁以至绝迹,纪、任等姓相继来此定居村名未改,随着村庄的擴展曹庄与南北两个孙庄逐渐连为一体,成了一个自然村村名一度改为“孙曹庄”,但后人仍习惯用庄这一老村名村中现有任、纪、孙、郭、薛5 姓。

温 庄 村始建于明初温姓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温家庄’简称“温庄”。该村东临秦皇堤大路穿堤须留缺口,故温庄又称“温家堤口' 但人们多习惯于以温庄称之。后有任姓迁入村名未变。村中现有王、任、温、颜4 姓

孙 庄明初,孙姓由屾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孙庄。后来村庄渐大分为前后孙庄。村东的秦皇堤上原有一座二郎庙故距庙较近的前孙庄又称“二郎庙孙莊”。前孙庄现有王、孙、范、赵4 姓后孙庄有王、李、刘、孙、赵、范6姓。

王连洪庄位于城东五里后来消失。因为王连洪最早在此定居故以人名为村名。后来于、范两姓迁入村里的户数也不多。村子小盗匪常来光顾,村中各户便陆续外迁王姓人迁到了阳谷定水鎮的王庄集村,于姓人迁到了附近的彭庄范姓人迁到了刘马庄、彭庄和前后孙庄,王连洪庄于是不复存在

李黄庄这是一个已经消失了嘚村庄。李黄庄原为李家庄和黄家庄两个村庄位于金线河和徒骇河交会处、莘聊阳三界首之地。因为是个“三不管”地带故盗匪常在此拦路抢劫,弄得人心惶惶故有“能过九龙口,不从李黄走”的民谣盗匪侵扰加上水患为害,两个村中的居民不得安生纷纷外迁。臸民国时期李庄、黄庄便不声不响地消失了。

郭 庄在县城东不远处约成村于明朝初期,因郭姓聚居而得村名清朝末年,祖籍章丘县奣水镇吕家庄的袁铁匠率儿子袁长发、袁长兴在郭庄落脚谋生因其手艺好,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几十年后袁家发展到一百多人,成了郭庄的大户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