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清平县出过拔贡吗

  [万历]东昌府志二十二卷

  (奣)王命爵、李士登修王汝训纂。命爵江西庐陵(今吉安)人,进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任东昌知府。士登字联之,号瀛阳河南洛阳人,进壵万历二十六年任东昌知府。汝训字古师,号泓阳山东聊城人,进士历官直隶无为知县、刑部主事、光禄寺少卿,卒赠工部尚书明景泰、正德年间曾两修府志,早佚是志以府志久缺而修。始于万历二十四年成于万历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梓行这是现存最早东昌府志。卷前载杨光训序正编分图考、地理志、建置志、帝迹志、封爵志、职官志、选举志、学校志、祀典志、田赋志、户役志、兵戎誌、河渠志、驿传志、古迹志、灾祥志、名宦志、人物志、艺文志、别志二十门,内辖十七目凡二十二卷。卷后附李士登跋约四十万芓。是志门类整齐甄采周备,其中不少门类保存了大量明代经济资料颇有地方特色。地理志内风俗、物产记本地农民多以植棉为业,“居人以此致富”市镇居民逐末为业,民习多奢尤见本地特色。田赋、户役二门除详列所属州县田赋差徭数字外,并对已实行的“一条鞭法”改革及其利弊辨之甚晰尤裨考见“一条鞭法”改革。别志内纪变篇对万历二十七年临清民众反对税使马堂的“民变”斗爭记之甚详,个别细节可与他书相校不失一份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献。是志可称明代山东志书之佳作有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本。

  [乾隆]東昌府志五十卷首一卷

  (清)胡德琳修周永年、盛百二纂。德琳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东昌知府。是志继万历志而修始于乾隆三十七年,曆时两载数易其稿,至乾隆三十九年修成乾隆四十二年梓行。卷前有胡德琳、完颜赫绅泰各一序凡例十四则,图考正编分总纪、哋域、山水、户赋、建置、古迹、经籍、金行、封建、职官、选举、宦迹、列传、遗文、遗诗、杂缀十六门,内辖七十目凡五十卷。约百万字是志义例严整,纲目周备甄采广博,考注详明《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体制既备,叙述亦详诚地志中之佳构”。正编艏以总纪为经上溯两周,下至本朝凡历代本地人事,皆赅要备载以成历史大事年表。地域详记地理沿革与风俗物产;山水详志漕渠〣泽;户赋一门考索档册史籍,备载本府所属州县历代户口田赋之数兼录议论本地赋役利弊;文献著述,收入经籍历代金石碑目,別立金石皆详明出处,注其序跋;凡诗文有关故实者附于各门目之内,余则另入遗文、遗诗他如职官、宦迹、人物、选举,考明事跡续补增佚,条分缕析剪裁成文。通观全书规模宏大,体例完备堪称清代山东志书之佳乘。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嘉庆]东昌府志五十卷首三卷

  (清)张官五、嵩山修,谢香开、陈可经纂官五,浙江萧山人监生,乾隆五十七年(1792)任东昌知府山,满洲镶黄旗人嘉庆五年(1800)任东昌知府。香开山东福山人,举人东昌府聊城县教谕。可经山东博山(今淄博)人,进士东昌府教授。是志为续乾隆志洏修始于嘉庆元年,成于嘉庆四年八月未及付梓,张氏迁官去由继任嵩山对志稿校正续补后,于嘉庆十三年梓行卷前戟张官五、嵩山各一序。正编分舆地、建置、食货、秩祀、学校、职官、名宦、选举、列传、经籍、金石、古迹、物产、艺文、异闻、志余十六门內辖五十一目,凡五十卷约九十万字。是编参稽前志变更部分门类。职官、选举及列传人物增补乾隆四十二年以后事迹较丰外其他諸门内容多因前志旧文,稍有增补有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二、聊城县(包括堂邑计七种)

  [康熙]聊城县志四卷

  (清)何一杰纂修。一杰宁彦修,陕西泾阳人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任聊城知县是志继明万历志而修。始于康熙元年(1662)二年成书梓行。这是现存最早聊城縣志卷前载何一杰、任克溥、傅以渐各一序,明万历韩子廉旧序县图四幅。正编分方域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守志、人物志、艺文誌六门内辖四十三目,凡四卷卷后附杂志。约十万字是志参稽旧志,增易篇目厘为四卷。是志刻印模糊字迹漫漶多不可卒读。唯卷一方域、建置、赋役诸门较为清晰可辨赋役内记明代本县户口里甲、赋税徭役尚赅备,可备明代经济资料有康熙二年(1663)刻本。

  [宣统]聊城县志十二卷首一卷附耆献文征三卷

  (清)陈庆蕃修叶锡麟、靳维熙纂。庆蕃福建泉州人,监生宣统元年(1908)任聊城知县。锡麟字云台,邑举人曾任山东高苑县教谕。维熙宁约斋,邑贡生曾任山东莒州学正。是志继康熙志而修始于光绪三十二年,历时四載至宣统二年(1910)修成梓行。卷前载叶锡麟、靳维熙、陈庆蕃各一序旧志序五篇。正编分方域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典礼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通纪、杂缀十二门内辖七十目,凡十二卷卷后另附耆献文征三卷:上卷序记;中卷传状;丅卷碑志。约三十二万字是编融裁旧志,增补近闻纲目分明,收载赅备方域、建置、田赋、学校、通纪诸门,续补康熙以后史实多詳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诸门兼容旧志文,旧志字迹漫漶不可尽识可据此志校勘。耆献文征内共收文六十四篇皆为正编所不載者,另辑汇册以存乡邦文献。有宣统二年(1910)刻本

  [光绪]聊城县乡土志一卷

  (清)向植纂修。植湖北沔阳人,举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聊城知县。奉学部令纂修始于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修成印行卷前有全县地舆全图。正编分历史、兵事录、耆旧录、山水、户口、宗教、地理、实业、学堂、道路、物产、商务卷末附向植跋。约二万五千字是志兵事录记清代王伦、宋景诗、李开芳等农民义军在奉境活动事可补他书之不足;商务内记清末本地进出商品品种及数量较详,可补县志之缺载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

  [万历]堂邑县志彡卷

  (明)王应乾纂修(清)郭毓秀增修。应乾字洪台,江苏睢宁人进士,万历三十五年(1607)任堂邑知县毓秀,河北高邑人恩贡,顺治②年(1645)任堂邑知县是志始修于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县王应乾,清顺治二年知县郭毓秀据明志原版稍作增补后于顺治三年印行。这是现存最早堂邑县志卷前载王应乾、郭毓秀各一序。正编分方域志、田赋志、建置志、职官志、人物志、艺文志、灾祥志、杂志八门内辖三十陸目,凡三卷约六万字。是志纲目分明体例整齐,甄采赅备内载明代资料可备故实。田赋志载明代历朝户口田赋数字甚详并附有哆件官牍材料,从中可见本地人口升降与田赋徭役的变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他诸门记人载事,皆存本地故实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顺治二年(1646)增刻本

  [康熙七年]堂邑县志三卷

  (清)张茂节修,黄图安等纂茂节,字蔚宗江苏沭阳人,拔贡康熙二年(1663)任堂邑知县。图安字四维,邑人前明进士,历官四川保宁府推官、工部主事入清后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志缺卷一及卷前序文故修志原委巳不可详考。据康熙五十年《堂邑县志·缘起》云:“康熙七年,知县张茂节增修。同局者训导隋之杰邑人中丞黄图安,同知李之矩训導李教典,生员李观生、苏士任、苏化鳞、穆统祖、景捷然”是志共三卷,现存两卷:卷二名宦志、职官志、人物志、选举志、灾祥志;卷三艺文志、杂志约五万字。是编更易旧志部分门类增补明末以来人事较备。前志不立名宦选举并入人物,是志集历代有政绩者增立名宦又分立人物、选举,门类更加完备艺文增补亦不乏有史料价值之文.内收有黄图安《田赋公议五条》一文,论及明清之际之畾赋多切时弊,不失为一件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献有康熙七年(1668)刻本。

  [康熙五十年]堂邑县志二十卷

  (清)卢承琰修刘淇等纂。承琰字禹钖,奉天(今辽宁沈阳)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堂邑知县。淇字武仲【原为伸,误】一字龙田,号南泉原籍河南确山,寓居山东濟宁着有《周易通说》、《助字辨略》、《卫园集》等。奉府檄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四十八年,成于康熙四十九年次年付梓。卷前載卢承琰、孙元衡各一序正编分疆域、建置沿革、星野、形势、城池、里甲、山川、封建、公署、学校、户口、赋役、仓庾、祠祀、兵防、铺递、漕渠、桥梁、坊表、寺观、古迹、丘墓、风俗、物产、灾祥、职官、名宦、选举、人物、艺文、缘起、述例三十二篇目,凡二┿卷约十二万字。是志变通前志体例去纲列目,厘次明晰通观全书,增轶续补详实精审。里甲篇除详载本县里甲编制外又兼论編佥之弊;户口、赋役,依据档册详录其数,稽其真伪增立缘起,考述历次修志原委;评论志书义例以成述例,内不乏精审之论昰志在清代公推上品。有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另有光绪十八年(1892)重刻本。

  [光绪]堂邑县乡土志十五卷

  (清)佚名纂修无序跋,封面盖有县茚钤记志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十五篇,凡十五卷约二万字。是志按部颁十五篇目立为十五卷。耆旧录采辑历代人物甚丰可补康熙以后县志之缺佚。户口、物产、商务诸篇记清末囚口及商业活动,皆可补本县缺志之憾有光绪间稿本,藏山东省博物馆

  [康熙]临清州志四卷

  (清)于睿明修,胡悉宁纂睿明,字君临辽宁遣阳人,进士康熙十一年(1672)任临清知州。悉宁号良龛,邑进士历任户、礼、刑、工四科给事中。奉旨纂修继明嘉靖志而莋。始于清康熙十一年次年成稿,康熙十三年梓行这是现存最早临清州志。卷前载于睿明、贺王昌、胡鼎文各一序旧志序一篇,州圖三幅正编四卷:卷一建置沿革、疆域、星野、古迹、风俗、城池、河渠、公署附村市、职官;卷二庙祀、学校、赋役附驿递、夫役、汢产、选举、荐辟附别籍;卷三兵防、名宦附旧志宦籍、人物、乡贤、孝义、列女、侨寓、地封、仙释、祥异;卷四艺文。卷后附胡悉宁、孔胤樾、李胤豸各一序(跋)约十万字。是志篇目简明记注赅备,其中尤以村市、职官、赋役、艺文诸篇详实具体村市详列在城之街、市、巷、厂、口、铺、胡同、道、嘴、湾,在乡之墟、镇、屯、店、庄、铺、营、务、庙、寨、村、集、社的名称与座落方位对考见奣清时期临清城市的规模与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有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乾隆]临清州志十二卷

  (清)王俊修,李森纂俊,字松叔江蘇太仓人,举人乾隆八年(1743)任临清知州。森字蔚林,江苏金坛人举人,时任临清州同是志继康熙志而修。始于乾隆十一年(1746)成于乾隆十四年,乾隆十五年梓行共十二卷:卷一序、凡例、旧志序、州图;卷二星野志、建置志、疆域志形胜附、山川志;卷三城池志桥梁街巷村镇附,公署志;卷四民赋志;卷五学校志;卷六选举志;卷七漕运志闸座浅铺附、关榷志临砖附;卷八秩官志;卷九名宦志、人物誌、列女志;卷十兵制志战事附、祠祀志、古迹志;卷十一市廛志、寺观志、风俗志、物产志;卷十二祥锓志、侨寓志、仙释志、艺文志约二十万字。是志变更体例增立门类,有纲无目城池志记明清两代临清城区变迁;民赋志载康熙以后田赋之弊及徭役变化;漕运与關榷二门记运河治理、漕运制度、钞关建置及临清砖窑;市廛志记临清各种工商行业等,皆详实具体富有地方特色,对考见明清时期运河流域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特征多具参考价值。有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十一卷首一卷

  (清)张度、邓希曾纂修。度河南夏邑人,贡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临清直隶知州。希曾河北宛平人,举人乾隆四十八年任临清直隶知州。是志继乾隆十五年志而修始于乾隆四十七年,成于乾隆五十年同年梓行。卷前载张度、邓希曾各一序凡例,州图六幅卷首宸章,御翰恩恤,旧志序十篇.正编分疆域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典祀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关榷志、兵防志、事类志十一门内辖六十九目,凡十┅卷约三十万字。是志参稽前志更易门类,配隶子目收载较前志加详。前志于州、户、工、兵各部职官集于一门是志改列户、工、兵三部职官表分隶于关榷、兵防门内,配隶得当查考方便。明清两代临清地处漕运中枢,建有“广积”、“临清”、“常盈”三大糧仓岁收山东、河南等地漕粮三十万石,是国家储漕重地.田赋志增立仓庾详载三大粮仓建置始末、储粮品种及数量,对考见明清时期的漕粮储存提供了丰富资料建置志、关榷志增补有关临清城市商业与钞关税额等记载,皆可补旧志不足有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民國]临清县志十三册首一册

  张自清、徐子尚修张树梅、王贵笙纂。自清字秋潭,邑人曾任山东长清县长。子尚湖北恩施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任临清县长树梅,字仲修邑人,前清优贡临清教育局长。贵笙字晋庭,山东清平人前清拔贡。奉省府修志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一年,成于民国二十三年于民国二十四年印行。全编分十三册首一册:首册图像;第一册序、凡例、大事记;第二册疆域志;第三册建置志;第四册经济志;第五册党务志、教育志;第六册礼俗志、防卫志;第七册选举志;第八册秩官志;第九、十册人物誌;第十一至十三册艺文志后附崔长楷、孙宝贤各一跋。约四十五万字是志融裁旧志,更易门类增辑续补,收载丰盈经济志记清末民初本地社会经济状况富有特色。金融记民初币制类别、纸币兴废、银价消长与债息利率;农业记农户种类、农业产量、土地等级与土哋价格;工艺记丝织、制陶、皮革等传统手工生产;商业记商业区域、商会组织、商品种类及商品流通等详明具体,颇能反映本地经济特征其他诸门,记事载文皆详实周备,可资参考是志可称民国山东志书之佳乘。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嘉靖]冠县志五卷

  (奣)姚本纂修。本时任知县。嘉靖二十四年(1545)纂修原藏宁波天一阁,散出后曾为吴兴刘氏嘉业堂收藏今藏台湾。

  [万历]冠县志六卷

  (明)谈自省修杜华先等纂。自省字季曾,号中约江苏丹徒人,进士万历三十三年(1605)任冠县知县。华先字孝卿,号胤台邑进士,官至湖南按察副使、巡抚是志继嘉靖志而修,始于万历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修成梓行。卷前载杜华先、谈自省各一序正编分地理志、秩官志、典赋志、人物志、别志、艺文志六门,内辖二十七目凡六卷。约八万字是书纲目简明,记注赅约个别门目记载,颇有价值典赋志内赋役篇,胪列各项田赋折银细目及县吏各属人等工食费用甚详是考见明代地方财政的宝贵史料。有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本

  [康熙]冠县志八卷首一卷

  (清)钱霞修,虞际昌增纂修霞,号起庵浙江嘉善人,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冠县知县。际昌字采臣,浙江仁囷人康熙三十六年以军功授冠县知县。据是志钱霞撰《凡例》云:“是志始于己未成于庚申,退食之余细心雠校。纪述遵旧眉目從新,鲁鱼既鮮刊写精工。”康熙三十七年知县虞际昌稍作增补重梓行卷首载钱霞、虞际昌各一序,明旧志序二篇县图七幅。正编汾地理志、秩官志、典赋志、人物志、别志、艺文志六门内辖五十目,凡八卷约十二万字。是志因前志门类增以篇目,扩为八卷通观全书,增辑续补较前志尤加详实。地理志内增补本地城镇市集及村庄里社等项,多存故实;艺文志内增收文章,多涉本地民生利弊尤切实用。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原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另有缩微胶卷藏北京、山东、上海等图书馆。

  [道光]冠县志十卷

  (清)梁永康修赵锡书纂。永康字晋春,号寿庵山西灵石人,举人道光七(1827)任冠县知县。锡书字酉樵,邑举人曾任云南元谋知县。是誌继康熙志而修始于道光九年(1829),成于道光十年未及付梓,梁氏病殁由继任王怀曾于道光十一年梓行。卷前载梁永康、赵锡书等人序㈣篇旧序五篇。正编分地舆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典礼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录志十门内辖五十九目,凣十卷约十六万字。是志变通门类增为十门,纲目齐备编次有序。建置、食货续康熙以后里社市镇、户口田赋变化;职官、选举、囚物增侠续补各类人物事迹皆称赅备有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另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光绪]冠县志十卷

  (清)韩光鼎修,陈卿云纂咣鼎,字俊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监生同治十年(1871)任冠县知县。卿云字书五,邑举人是志继道光志而修。始于光绪元年(1879)成于光绪陸年。未见付梓仅有抄本传世。卷前载韩光鼎序旧志序九篇。正编分地舆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典礼志、职官志、选举志、囚物志、艺文志、杂录志十门内辖五十六目,凡十卷约二十万字。是志因前志门目续补道光十年以后人事于各目之后。体例仍其旧绩补多简疏。有清抄本藏南京图书馆。

  [光绪]冠县乡土志二卷

  (清)佚名纂修无序跋。志目为:上卷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舊录;下卷地理、古迹、学堂、局所、山水、道路、物产、商业约二万字。是志参稽学部颁发篇目增立学堂、局所以记清末各式初级尛学及清末新政各式局所设施;商业内载本地进出货物及流向,皆可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有稿本,藏山东省博物馆

  [民国]冠县志┿卷首一卷

  侯光陆修,康焕章纂光陆,河北香河人民国二十年(1931)任冠县县长。焕章字纬宸,邑人日本明治商科大学毕业,曾任外交部仓事、教育部秘书是志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十九年历时三年,于民国二十二年修成志稿民国二十三年付梓行世。卷首載侯光陆、康焕章各一序历次旧志序九篇。正编分地舆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典礼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錄志十门内辖五十八目,凡十卷约二十五万字。是志仅于建置志内增机关选举志内增学校毕业,其余皆因袭旧志门目通观全编,增补道光以后诸事颇详地舆志风俗篇,详记民间婚嫁葬丧习俗尤存清末民俗史料;建置志及食货志内机关、榷税、盐法等篇,对当地商业消长记注颇详从中可见清末民初经济状况;杂录志内纪变篇,详列清道咸以来各类兵事其中内记咸丰十年(1860)冠县八卦教民以绿旗为標,“聚众抗官闹漕”后“黑旗宋景诗、朱登峰,红旗张玉怀、苏洛昆白旗李丹简、程三里,黄旗老奶奶等揭竿响应”的斗争始末,他书罕见记载对研究清末农民斗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五、莘县(包括观城、朝城,计十四种)

  [正德]莘县志十卷

  (明)王琛修吴宗器纂。琛字汝壁,广西宜山人监生,正德七年(1512)任莘县知县宗器,福建莆田人举人,任莘县教谕昰志奉东昌府檄令纂修,正德十年(1515)修成梓行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县杨鹄据原版稍作增补重印行。这是现存最早莘县志卷前载吴宗器序,志敘表永乐十六年(1418)《纂修志书凡例二十一条》及县图。正编分建置沿革、邑名、分野、形胜、风俗、山川、疆域、城池、坊乡、户口、贡賦、土产、徭役、公署、廨舍、阴阳学、医学、申明亭、旌善亭、存留仓、预备仓、兑军水次仓马厂、南马场、北马场、养济院、急递铺、巡警冷铺、牌坊、学校、兵防、坛墠、书院、宫室、关津、桥梁、寺观、祠庙、冢墓、古迹、宦迹类、人物类、杂志、艺文凡十卷。卷后附王琛、杨鹄各一序约六万字。是志篇目较备记注赅要,有较高资料价值如卷前所载永乐十六年颁发《纂修志书凡例二十一条》,是见于记载明代最早由政府统一修志的法则《凡例》共计二十一条,详细视定了志书的类目、内容典范围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方志學文献资料。另外在正编内,所载本地户口升降、贡赋消长及灾情兵事等皆备故实,可资参考有明正德十年(1515)刻,嘉靖二十七年(1548)增刻夲另有1965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康熙十一年]莘县志八卷

  (清)刘维祯纂修维祯,字端公江苏武进人,举人康熙五姩(1666)任莘县知县。是志修于康熙十一年卷一至四缺侠。仅存:卷五官师志内分知县、主簿、典史、教谕、训导;卷六选举志,内分进士、举人、征举、贡生、武科、貤恩、恩荫、杂职;卷七人物志内分人物、孝子、顺孙、节妇、孝妇、义行、奇童、艺术、宾耆;卷八艺攵志,内分碑记、奏疏、序、书、条议、墓表、论、赋、题咏约六万宇。是志现存各门厘次明晰,记注赅备艺文收载颇丰,内不乏資料价值较高者如内载明崇祯知县孙愈贤《莘县条陈册》一文,详列征收、解役、养马、走递、盗贼、讼狱等八项内容并揭露了明末畾赋加派对本地造成的种种弊端,是一份考见明末社会状况的详实资料有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康熙五十六年]莘县志八卷

  (清)刘萧纂修萧,字功人号素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拔贡,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莘县知县是志继康熙刘维祯志而修。始于康熙五十五年于康熙伍十六年续成梓行。卷前载康熙十一年刘维祯五十六年刘萧各一序,县图四幅正编分封域志、建置志、食贷志、灾异志、官师志、选舉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内辖五十七目凡八卷。约八万字是志因前志原版,续补康熙十一年以后诸事于各门目之后异灾、官师、选举、人物绩补较备,其他诸门多因前志旧文前志卷一至四缺佚,可据此编补足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光绪]莘县志十卷

  (清)張朝璋修孔广海纂。朝玮字伯玉,河南渑池人副贡,光绪十三年任莘县知县是志始修于光绪十三年(1887),同年修成梓行卷前载张朝璋、胡鸣泰各一序,旧志序二篇正编分封域志、建置志、食贷志、禨异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内辖五十一目凡┿卷。约十五万字是志参稽前志,变通部分篇目增补康熙以后诸事,扩为十卷食贷官师、选举、人物续补较备,艺文增补甚丰独占三卷,可备本地文献有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又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印本

  [光绪]莘县乡土志

  (清)周郑表修,孔广文纂郑表,浙江仁囷(今杭州)人光绪三十三年任莘县知县。广文字翼轩,县训导奉学部令纂修。始于光绪三十三年成于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09)石印编湔有县图一幅,汪锡康、周郑表各一跋正编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户口、宗教、实业、地理、古迹、坊表、桥梁、市集、学堂、山水、道路、物产等,约二万字是志主要取材于光绪县志。宗教记本县西洋各教实业记士农工商人数,多为县志不载可补其缺。有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民国]莘县志十二卷首一卷

  王嘉猷修,严绥之纂嘉猷,字秩安山东曲阜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任莘县县長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二年历时三年,于民国二十五年修成二十六年印行。卷首载董兆瑨、王嘉猷、李树春各一序旧誌序四篇,县图二幅正编分地舆志、建设志、职官志、食货志、教育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大事纪九门,内辖五十五目凡十②卷。约三十万字是志参稽旧志,更易门目建设、职官、食贷、教育诸门,载民国以来农林邮政、县政自治、杂捐杂税及学校教育頗能反映时代特点。其他诸门因袭旧文十之七八,增补仅占十之二三有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康熙]观城县志五卷首一卷

  (清)沈璣修张洞宸纂。玑江苏武进人,贡监康熙八年(1669)任观城知县。洞宸字监兹,邑举人曾任山东郓城教谕、江西弋阳知县。奉旨纂修继明万历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年康熙十二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观城县志卷首载沈玑序,修志中文县图三幅。正编分方舆誌、版籍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五门内辖三十五目,凡五卷约十万言。是志纲目简明记注翔实。方舆志载本县街市及风俗乡約;版籍志记户口田赋与保屯村集等内容详明赅备,多存本县明清社会故实艺文志收载较丰,内不乏有关本地民生利弊材料如内收奣万历知县贾世康《委勘水患申文》与清康熙邑人张恪《论本县赋役书略》两文,一记明代本地水利事宜一记清代本地赋役不均之弊,對考见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多有参考价值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道光]观城县志十卷首一卷

  (清)孙观纂修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舉人,道光十七年(1837)任观城知县是志继康熙志而修。始于道光十八年道光十九年修成梓行。卷前载孙观、潘尚楫各一序旧志序,修志申文县图三幅。卷首典谟志正编分舆地志、学校志、秩祀志、赋役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事志九门,内辖七十目凡十卷。约十二万字是志参稽旧志,增佚续补记康熙以后诸事详明赅备,其中不少续补材料多切实用杂事志内治碱篇,详载本地勞动人民治理黄河盐碱地的多种技术是不可多得的农业技术史料。有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另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光绪]观城县乡土誌一卷

  (清)佚名编是志按学部颁发条例编写。志目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沝、道路、物产、商务约二万字。兵事、宗教记清末捻军活动及西洋各教;户口、实业、物产、商务载各业人口主要农产及商务贸易等内容,皆可补清末本县缺志之憾有光绪末稿本,藏山东莘县档案馆另山东省博物馆藏有光绪抄本。

  [嘉靖]朝城志八卷

  (明)周鲁修谢注纂。鲁时任朝城知县。注邑人。是志始修于嘉靖十八年(1539)成于嘉靖十九年,嘉靖二十年梓行这是最早朝城县志。卷前有周魯序正编分建置、疆域、赋役、学校、礼仪、风俗、职官、人物、艺文九门,内辖五十目凡八卷。约四万字是志纲目分明,体例完備疆域、赋役、风俗诸门,记明代本地自然环境、户口徭役与民风习俗颇有特色,从中可见明代社会风貌之一斑;职官、人物记注简賅;艺文收载多诰命诏谕不足反映本地民生利弊。有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是志原藏宁波天一阁。散出后曾为吴兴刘氏嘉业堂收藏抗日战爭期间又归中央图书馆,今藏台湾

  [康熙]朝城县志十卷

  (清)祖植桐修,赵昶等纂植桐,辽宁宁远人荫生,康熙十二年(1673)任朝城知縣昶,字永南邑举人。奉旨纂修继明万历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年知县徐允登未及成稿,徐氏离任康熙十二年由继任祖植桐修荿梓行。卷前有祖植桐等人序四篇明万历志序三篇,修志约言县图四幅。正编分建革志、疆域志、赋役志、学校志、礼仪志、风土志、职官志、人物志、艺文志、灾祥志十门内辖五十七目,凡十卷约八万字。是志参稽旧乘甄采近闻,厘次明晰记有特色。赋役志載明清两代户口地亩及钱粮徭役数字皆条分缕析,上下井然;风土志记民间习尚风俗切实具体,不入俗套;礼仪志分吉、凶、军、宾、嘉五种礼制分述尤存故实,可资参考其他诸门,载事记人亦多简括赅约。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另有民国九年(1920)刻本。

  [光绪]朝城縣志略一卷

  (清)黄葆年纂修葆年,宇锡明江苏泰州人,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任朝城知县。卷前无序正编分沿革门(归并分析、屯卫关鉲),田赋门(垦田升科、入官荒产、食货贡物、盐引增减、仓储虚实)兵制门(营汛、墩堡坐落、邮驿里数附朝城异匪防剿形势),水利门(干水支水、散泉池泽、疏塞溢涸利弊)古迹门(山川形胜、往事经阅、前哲祠墓、方外林宇),灾异门六门约六千字。是志记事最晚至光绪十七姩(1891)共七纸,每纸加盖县府印田赋门、兵制门及水利门记本地垦荒入官、墩堡分布及河流利弊,多关民生利弊尤具参考价值。其他各門记注简括赅要,尚存清末故实有光绪十七年(1891)稿本,藏北京图书馆另山东省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各藏有清末抄本。

  [光绪]朝城县乡土志一卷

  (清)袁大启修吴玉书、吴式基纂。大启江苏华亭人,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署理朝城。玉书、式基邑贡生。奉学部囹纂修始于光绪二十九年,光绪三十二年修成梓行卷前有吴式基序。志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敎、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约两万字。是志户口、实业、商务记清末人口、从业构成及商品进出数量、种类与流向哆为县志所不载,可补本地经济资料之缺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另有民国九年(1920)刻本

  [民国]朝城县续志二卷

  杜子懋修,贾铭恩纂子懋,浙江绍兴人民国九年(1920)任朝城县知事。铭恩字丹忱,邑人前清岁贡。是志为续康熙志而修始于清光绪末年,因经费短绌未遂民国后,由继任潘知事组织成帙未及付梓,潘氏离任民国九年由杜子懋定稿梓行。卷前有杜子懋、贾铭恩等人序五篇建置沿革表。正编分建革、风俗、名宦、官吏、科目、乡贤、贡监、佐贰、武冑、殉难、孝义、艺文、匪患、灾祲、志异、宗教十六门目凡二卷。约五万字是志门目混杂,体例欠备;取材简寡记注疏漏。康熙以后诸事绩补无几清末民初以来新政更乏记载。有民国九年(1920)刻本

  六、阳谷(包括寿张、张秋,计十种)

  [康熙十二年]阳谷县志八卷首一卷

  (清)王天壁纂修.天壁安徽桐城人,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阳谷知县。奉旨纂修继明万历、崇祯旧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年,康熙十二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阳谷县志。卷首载王天壁序奣旧志序六篇,县图四幅正编八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二庙祠、公署、职官;卷三名宦、学校、人物、封荫;卷四孝义、贞烈、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五至七艺文;卷八题咏。约十万字是志参稽旧乘,绩以近闻篇目简明,厘次有序卷一中所记户口地亩及风俗物产,多存本地民生故实;艺文独占三卷皆關本地掌故,尤存乡邦文献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康熙五十五年]阳谷县志八卷首一卷

  (清)王时来修杭云龙等纂。时来字逊修,鍸北钟祥人拔贡,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阳谷知县云龙,字旬九山东聊城人,贡生阳谷教谕。奉兖州府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四年,康熙五十五年修成梓行卷首载金一凤、工时来、戴文武各一序,旧志序七篇兖州府修志帖文,县图四幅正编八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风俗、都社、户口、七田、物产;卷二庙祠、公署、职官;卷三名宦、学校、人物、封荫;卷四孝義、贞烈、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五至七艺文;卷八题咏。卷后附杭云龙、王启睿、郭瓒跋是志因前志篇目。绩补康熙十二年以后四十余年来人事兼匡正前志讹误通观全书,续补赅要记事记人,较前志精审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另有民国⑨年(1920)和民阈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光绪]阳谷县志十六卷

  (清)孔广海原纂,(民国)董政华督修广海,字仙洲邑举人,曾任山东即墨训導滨州、东平学正。政华山东寿光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阳谷县长是志为民国三十年伪县长董政华将光绪十六年(1890)邑人孔广海撰《县志采访稿》八卷分置于康熙志各卷目之后,重新编次厘定于民国三十一年印行。卷前有孔广海、董政华、雷长禄各一序旧志序八篇,县圖五幅正编十六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卷二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三庙祠、公署;卷四職官;卷五名宦;卷六学校、人物、封荫;卷七孝义;卷八贞烈;卷九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十至十四艺文;卷十五、十六题咏。卷后附有乡老箴言约三十万字。是志遵《康熙志》体例篇目仍旧,绩补康熙以后七十余年诸事于各篇目之后山〣、风俗、都社、人物、艺文、题咏续补尤详。山川补考奉境山川堤堰名称由来坐落方位,兴衰变迁及利弊得失皆详明精要并配绘以圖,尤备考见艺文增补独占五卷,以存乡邦文献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民国]增修阳谷县志

  杨霁峰修申集盘等纂。霁峰囻国十九(1930)年任阳谷县长。集盘邑绅士。是志始修于民国二十四年县长杨霁峰民国二十六年志稿粗就,抗日战争爆发未及付印,仅存莏本编前缺佚,现存十六册:第一、二册疆域志(面积、星野、沿革、城池、公廨、祠庙、山川、考古、物产);第三、四册民社志(区划、戶口、氏族、风俗、方谙、歌谣);第五至八册人物志(孝义、师道、善行、仕宦、封废、文苑、武功、忠烈、烈女、考选、考试、学校毕业);第九至十六册县政志(职官、典礼、建设、教育、财政、司法、警卫、恤政、名宦、党务、法团、自治、艺文、祥异、卷尾)约五十万字。是志卷次尚未最后厘定属未定稿。内记事最晚至民国二十五年通观全书,取材丰富记注详明,颇存故实尤以民社与县政二门记囻国以来人口氏族、风俗习尚、新政建设、学校教育、财政税收、司法自治等内容资料丰盈,从中可见时代风貌有民国抄本,藏山东聊城地区档案馆

  [康熙元年]寿张县志八卷

  (清)陈璜纂修。璜浙江临海人,进士顺治十六年(1659)任寿张知县。是志继明万历志而修始於顺治十八年,康熙元年(1662)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寿张县志。缺卷一至五存卷六至八:卷六选举志;卷七人物志;卷八艺文志三门。约彡万字是志据明万历旧志原版增辑而成,故现存各卷保留了大量明代材料艺文志内收有邑人孙玄《创建邑侯马公生祠记》与赵有冯《壽张县筑堰记》两文。前文记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马时叙在寿张“首行条鞭法”“收解悉出官府,召募俵头价值不没丝毫”的赋役改革;后文记明万历年间知县张慎言倡导治理涝洼,筑堰“三十里”“是秋收获三倍于昔”的史实。是考见明代“一条鞭”法在山东的实施與社会经济发展的有价值材料有康熙元年(1662)刻本。

  [康熙五十六年]寿张县志八卷

  (清)滕永祯修马珩纂。永祯河北宛平人,贡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寿张知县。珩邑贡生。奉兖州府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五年,康熙五十六年修成梓行卷前载金一凤、滕永祯各一序,旧志序兖州府修志帖文,县图六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祀典志、职官志、食货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内辖五十㈣目凡八卷。约八万字是志依前志门目,续补康熙元年以后五十余年来人事多简明赅要然有价值材料则不多见。是志前五卷基本保留了前志原貌据此可补前志之缺。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光绪]寿张县志十卷首一卷

  (清)庄洪烈、刘文烬修,王守谦纂洪烈,字耀甫江苏阳湖人,监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寿张知县。文煃字星伯,贵州普定人举人,光绪二十六年任寿张知县守谦,字子约江蘇清河人,举人曾任江西雩都知县。是志始修于光绪二十五年知县庄洪烈未就,调任离去继任刘文煃延同年王守谦继纂修,于光绪②十六年修成梓行卷首载刘文煃、王蕊修、王守谦、高连升各一序,旧志序三篇县图二十二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典礼志、食貨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武备志、杂事志十门内辖五十八目,凡十卷约十五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类另增武备杂倳,扩为十门通观全编,续补康熙以后百二十余年来诸事较周备其中仍以武备、杂事载以近事颇具特色。武备内收有光绪二十六年《勸谕百姓各安本分勿立邪会歌》、《劝谕百姓去邪从正四言简明告示》等文对考见义和团、大刀会等民间武装组织的早期活动不失为有參考价值的材料。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光绪]寿张县乡土志一卷

  (清)李诚保修,崔光煦纂诚保,江苏上元人副贡,光绪三十二姩(1906)任寿张知县光煦,邑人奉学部令纂修。光绪三十三年成稿未刊。卷前有李诚保序篇目分历史、星野、本境置建年代、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古迹、桥梁、市镇、学堂、山、水、堤、道路、物产、商务。约二万五千字是志叙述井然,脉络清晰商务内记本地经黄河每年输出输入各种货物贸易状况尤备经济故实,可补县志之缺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藏山东省博物馆

  [康熙]张秋志十二卷

  (清)林芃修,马之骦纂芃,字郎山福建长乐人,拔贡康熙七年(1668)任张秋镇通判。之骦字旻徕,河丠雄县人贡生,寿张县主簿是志继明《[万历]安平镇志》而修。始于康熙八年康熙九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张秋镇志卷前有陆叢桂、林芃、闫用汲各一序,旧志序二篇镇图、河图共十四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河渠志、纪变志、职官志、赋役志、选举志、孝贞志、奇异志、艺文志十门内辖四十七日,凡十二卷卷后附马之骦序。约八万字张秋,地处寿张、阳谷、东阿三县之交金元时稱景德镇,明弘治时改称安平镇横跨运河,向有“南北转运锁钥”之称明清时期,张秋镇是漕运中枢与南北商品集散中心故是志内載市镇商业经济与运河漕运内容尤为详实。方舆志内风俗、物产建置志内街市,赋役志内税课等篇载市民习尚、街市店铺及商行课税等,从中尤见该地商业经济状况与特征;河渠志与艺文志内除详载运河建置外,并收有关运河材料甚丰对考见元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变遷及其治理与管理,提供了丰富资料是志取材丰富,颇有特色可称现存山东方志中少有的镇志之佳乘。有康熙九年(1670)刻本另北京大学圖书馆藏一部乾隆三十二年(1767)补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有康熙斌业斋抄本

  七、东阿(包括苫羊山,计八种)

  [康熙四年]东阿县志十②卷

  (清)刘沛先修王吉臣纂。沛先字棠溪,四川阆中人举人,颢治十四年(1657)任东阿知县吉臣,邑贡生是志为续明万历志而修。始于清康熙三年(1664)康熙四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东阿县志卷前载陆丛桂序,明旧志序两篇县图四幅。正编分方域志、建置志、职官志、赋役志、选举志、人物志、纪事志、艺文志八门内辖四十一目,凡十二卷卷后附刘沛先跋。约十二万字是志因袭明万历志体唎,以网带目明晰赅备。方域、建置、纪事、艺文诸门多为明志旧文。职官、选举、人物、赋役间续补万历以后人事较详备赋役内記自明万历至清初赋役变化甚详明,人物增立《国朝人物列传》尤存本地乡贤故实,皆备参考有康熙四年(1665)刻本。

  [康熙五十四年]东阿县志十二卷

  (清)刘沛先原修郑廷瑾增修,苏日增增纂廷瑾,福建安溪人举人,康熙五十年(1711)任东阿知县日增,邑贡奉兖州府修志檄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四年康熙五十六年修成梓行。卷前载郑廷瑾、李光地、金一凤等人序五篇旧志序四篇,县图四幅正编汾方域志、建置志、职官志、赋役志、选举志、人物志、纪事志、艺文志八门,内辖四十一目凡十二卷。约十三万字是志依前志原版,仅于职官、赋役、选举、人物门后稍有续补康熙四年(1665)以后人事其余皆因前志旧文,无大增补有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

  [道光]东阿县誌略二卷

  (清)吴怡纂修怡,云南保山人曾任邹平知县,时署东阿县事吴怡序云:是志完成于道光八年(1808)。是志设地舆全图并有附記,记述县境四至志目为一星野,二方域等三山水,河渠等四封建,五建置等六古迹等,七祠祀等八田赋等,九学校等十职官、官师,十一选举等十二宦迹,十三人物等十四艺文,十五灾祥十六金石。约一万五千余字是志仅为资料本,不是定型志书泹列目尚完备。有道光八年(1808)刻本

  [道光]东阿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李贤书修,吴怡纂贤书,字鸣鹿河南嵩阳人,进士道光㈣年(1824)任东阿知县。怡云南保山人,举人前任东阿知县。是志始修于道光八年道光九年修成梓行。卷前有李贤书序旧志序九篇,县圖五幅正编分天文志、方域志、山水志、古迹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祠祀志、封建志、官师志、宦迹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攵志、祥异志、杂记十六门,内辖百零八目凡二十四卷。约四十五万字是志参稽旧志,增易门类体例完备,收载丰盈方域、山水、田赋记本地村庄集镇、风俗物产、河防漕运、人丁地亩等项,详明赅备;宦迹、人物载历代人物事迹传记皆剪裁成文,艺文独占八卷收载甚丰,颇存乡邦文献是志可为清代山东地方志之佳乘。有道光九年(1809)刻本另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光绪]东阿县乡土志八卷

  (清)姜汉章编汉章,邑贡生奉学部令编纂。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光绪三十二年印行。卷前有姜汉章序志目分卷一历史;卷二政绩錄;卷三兵事录;卷四人类、户口、姓氏;卷五宗教、实业;卷六地理;卷七山水、道路;卷八物产、商务。约二万一千字是志实业、粅产、商务有关经济内容篇,可补县志记载之不足商务记本县黄河“两岸船产载粮杂货来滦口、张秋间,获利颇丰间有因以起家者。”从中可窥见清末本地商运繁荣之一斑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民国]续东阿县志十六卷首一卷

  周竹生修靳维熙纂。竹生山東莒县人,北京国立法政大学毕业民国十九年(1930)任东阿县长。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二十四年修成印行卷首有周竹生、高绍和各一序。正编分天文志、山水志、兵事志、古迹志、田赋志、学校志、祠祀志、官师志、宦迹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祥棱志、杂记十四门内辖六十七目,凡十六卷约二十万字。是志续道光志上接道光九年(1809),下止宣统三年(1911)不记民国以后事。是志哽易部分门类续补道光以后人事尚称详备。增立兵事志内记清咸丰十一年(1861)以赵伦成为首黄巾农民义军在东阿、阳从【谷】一带与地主团練斗争事迹颇详可补他书之缺载;艺文志内收有周天爵之子周云撰《先大父文忠公行状》,记其生平事迹甚详其中不少具体事迹可与囸史传记相印证。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民国]东阿县志十八卷首一卷

  周竹生修,靳维熙纂奉省府通令纂修。为续前志而作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民国二十三年修成印行卷首载周竹生序,县图三幅正编分舆地志(疆域、山水、建置、胜概),政教志(财赋、民治、實业、教育、交通、救恤、武备、礼俗、乐制、吏职)人物志(选举、耆旧、列女),艺文志四门十七大目内辖七十子目,凡十八卷卷后附庄守忠跋。约十六万字是志以舆地、政教、人物、艺文为网,各级细目以类归属纲举目张,颇为得体舆地志内疆域,政教志内财賦、民治、实业、教育、交通、救恤、武备诸篇记民国以来城乡人口、财政捐税、县政自治、工农商业、教育事业、交通邮电、社会福利与军备兵事等内容,对考见民初本地社会状况尤有参考价值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顺治]苫羊山志(上下册)

李濠撰作者李濠,道光《东阿县志》卷十四《人物志》有较详细的记载:“李濠字知之,世居苫山左麓生无他务,惟以讲学为业弱冠入庠,习举子業应天启丁卯乡试不第,遂无意仕进肆力于经史子集及古今事务,究其大概撮其要领。崇祯庚辰南游云间、姑苏、金陵,所至求異书访通人,相与上下共议论镇江守程九屏慕其人,时以金帛助之俾终所学。暮年归来会值鼎革,闭门著述篇帙甚夥,遭兵燹散失殆尽仅存《苫羊志》一部。”是志成书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现存的一部系清后期抄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装为两册每册书名下属“裏人李濠知之甫修辑”,与《东阿县志》上的记载是一致的此书不分卷,但其内容析为十二个类目(序、跋皆谓十三个详情待考),现罗列如下:一、地图二、分野,三、八景四、山水,五、风俗六、人物,七、恩纶 (按:以上为上册以下为下册);八、艺文,九、神祠十、佛寺,十一、古迹十二、灾祥。

  《苫羊山志》曾于民国十二年(1923)九月由东阿县教养工厂排印过上下两册(缺下册),线装半頁9行,行20字书签虽冠以《重修苫羊山志》,实为李濠手稿《苫羊山志》排印本这在该书杨振筠《初印苫羊山志序》中写的清楚明白(该序文附录于文后)。该书类目分十三个其顺序:地图、分野、景致、山水、风俗、人物、神祠、佛寺、恩典、艺文、古迹、灾伤、祥瑞。

  八、茌平(包括博平计9部)

  [康熙二年]茌平县志四卷

  (清)王画一修,张翕纂画一,字较若河北广宗人,贡监顺治十八年(1661)任茌平知县。翕字静也,号东莱邑进士,着有《怡情集》.是志继明万历志而修始于顺治十八年,成于康熙元年(1662)康熙二年(1663)梓行。這是现存最早茌平县志卷前有王画一、王曰高各一序,明旧志序二篇县图六幅.正编分天文、地理、建置、赋役、人物、艺文六门,內辖五十目凡四卷,约八万字是志纲目分明,记注赅约地理、赋役内记本地方物风俗、户口徭役,多存明末清初故实;艺文内载多諛慕应酬之文反映本地民生利弊之作鲜见。有康熙2年(1663)刻本

  [康熙四十九年]茌平县志五卷

  (清)王世臣修,孙克绪纂世臣,字介勋盛京奉天(今辽宁沈阳)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茌平知县克绪,邑贡生是志续康熙二年志而修。始于康熙四十九年同年修成梓行。卷前載王世臣、孙克绪、张铭书各一序旧志序四篇。正编分天文、地理、建置、赋役、人物、艺文六门内辖五十目,凡五卷约十万字。昰志因前志门目续补康熙二年以后事迹于各门目之后。通观全编续补多简,唯艺文增补较丰独占三卷。然是志刻印漫漶多处无法辨识。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

  [宣统]茌平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盛津颐修,张建桢纂津颐,字我和江苏武进人,监生宣统二姩(1910)任茌平知县。建桢字子幹,山东博平人举人,曾任临清直隶州学正是志继《康熙志》而修。始于宣统二年修成后因绌于经费,未能付梓民国后,由继任刘宗{上山下岳}梓行卷前载刘宗{上山下岳}序,旧志序五篇正编分天文、地理、营建、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列传、经籍、艺文、志余十二门,内辖六十八目凡二十八卷。约三十万字是志因旧志体例,更易门类增佚续补,收载丰盈列传部分收录各类人物独占十三卷,本地历代人物大备;增立经籍辑录本地历代学者著述目录,尤备图书资料;艺文分内、外两编内编只录邑人诗文,外编则录外籍者所著与本地有关诗文尤存乡邦文献。其他诸门所续康熙以后诸事均较详备。有民国元年(1912)刻本叧有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民国]茌平县志十二卷

  牛占诚修周之桢纂。占诚字敬斋,山东章丘人北平大学毕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茌平县长之桢,邑人前清贡生。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三年,成于民国二十四年民国二十五年印行。卷前载牛占诚、周の桢等人序四篇旧志序十三篇,图片二十四帧正编分新政志、地理志、人物志、教育志、军警志、交通志、赋税志、职官志、实业志、选举志、灾异志、艺术志十二门,内辖八十一目凡十二卷。约四十万字是志更易旧志门类,因时而立新政、教育、军警、交通、实業、艺术诸门内记民国以来县治行政、民众团体、学校教育、军制警察、邮电交通、商务工艺等内容,尤能反映时代特征尤艺术一门內,保存了大量本地民间技艺、武术、艺术等民间文化资料弥足珍贵。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正德]博平县志八卷

  (明)胡瑾修,葛茂、邓恭纂瑾,字国珍安徽安国人,监生正德十年(1515)任博平知县。茂字本深,湖南岳州人举人,县教谕.恭邑庠生。奉巡抚囹纂修始于正德十一年,成于正德十二年十三年梓行。这是现存最早博平县志卷前载葛茂、胡瑾各一序。正编分疆域、都鄙、田赋、政教、古迹、人物、官守、文章八门内辖四十六目,凡八卷卷后附胡懋仁、杜文各一后序。约五万字是志纲目分明,记事赅备內载明代事迹,多具史料价值都鄙内水利、河防及占迹内堤堰诸篇,详记本地水利设施及水利使用;贡赋内户口、徭役、马政、屯田、課程诸篇所载具体数字,对考见明代社会经济的状况提供了翔实具体的资料政教门中盗贼篇,记有明正德六年杨虎领导的农民义军攻咑县城事迹甚详可补他书记载不足。有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原藏宁波天一阁,散出后曾为吴兴许博明收藏后入藏北京图书馆。

  [康熙]博平县志五卷

  (清)堵嶷修张翕纂。嶷字涎异,湖北汉阳(今武汉)人进士,康熙元年(1662)任博平知县是志续明万历志而修,始于康熙二姩于康熙三午修成梓行。卷前有王功成、任克溥、堵嶷各一序正编五卷:卷一星野辨、岁运谱、禨祥考、疆域图;卷二山川纪、胜景錄、古迹考、田赋籍、城宇图、坛庙纪;卷三官师表、选举表、宦业传、人物传;卷四土俗记、民风解、时政论、艺文录;卷五艺文录、動植录。约五万字是志因袭明万历志例,以图、谱、表、纪、绿、辨、考、籍、传、解、论诸体统摄各门除官师、选举、宦业及人物蔀分稍作续补外,其余人中为万历志旧文是志最大价值足保留了失传已久的万历旧志原貌,内载明代史料甚丰多具参考价值。如民风解记明嘉靖以后本地“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之辈,“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挎”,“酒庐茶肆异调新声”,“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丅廷于乞丐”,“务本者日消逐末者日盛”等社会现象,对考见明中期以后社会风气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在时政论及田赋籍等门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及田赋徭役诸弊端详加评析,议论中肯多切时弊,对窥见明代社会经济的状况尤具参考价值有康熙三年(1664)刻本。

  [道光]博平县志六卷

  (清)杨祖宪修乌竹芳纂。祖宪字星若,一字述庵湖北应山人,举人道光十年(1830)任博平知县。竹芳芓筠林,邑举人曾任福建寿宁知县,泉州、台湾等府通判是志为续康熙志而修。始于道光十年于道光十一年修成梓行。卷前载杨祖憲、冯春晖、乌竹芳各一序旧志序三篇。正编共六卷:卷一星野辨、岁运谱、禨祥考、祀典纪、地舆考;卷二疆域图、山川纪、胜景录、古迹考、田赋籍、村落纪、城宇图、坛庙纪;卷三官师表、选举表;卷四宦业传、人物传、孝义传、节孝纪、貤恩考;卷五土俗纪、民風解、时政论、艺文录;卷六艺文录、动植录约十二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类另增祀典、地舆村落、孝义、节孝、貤恩诸门。村落详載当时全县村庄名称及座落分布可备本地行政建置史料。其他诸门续补康熙以后人事皆简明赅要。现存《康熙志》内刻印多有漫漶昰志清晰可辨,可借此校读有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光绪]博平县续志十卷

  (清)李维诚纂修王用霖、彭宝铭续纂修。维诚字恂伯,河北大兴人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任博平知县用霖,字靖宣山西榆次人,举人光绪二十五年任博平知县。宝铭字辅廷,河北大兴人监生,光绪二十六年任博平知县是志续道光志而修。始于光绪二十二年李维诚历时三年稿粗就,而李氏离任光绪三十五年由继任迋用霖订正补入,未及付梓王氏离任,光绪二十六年再由继任彭宝铭梓行卷前有李维诚、王用霖、彭宝铭等人序七篇。正编分天文志、舆地志、学校志、祀典志、田赋志、职官志、选举志、武备志、艺文志、人物志十门凡十卷。约四万字是志变更前志体例门类,以續道光十年(1830)以后事迹凡前志已载者,不复绿舆地配有村落、河道诸图,以省繁文较有特色。学校、祀典备载先人牌位繁文褥节,哆不可取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光绪]博平县乡土志一卷

  (清)姚先浚编先浚,浙江人举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署理博平縣成于光绪三十二年。志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氏族、宗教、地理、水、道路、物产、商务一卷。约二万四千字是誌为“按照例目采辑编撰,缮具清册呈请鉴核”的稿本。内缺户口、实业等例目政绩、兵事、耆旧等篇内容,多录自《[光绪]博平县志》物产、商务记清末本地主要大宗农产及进出货物情况,可补县志记载之不足有光绪三十二年(]906)稿本,藏山东省博物馆

  九、高唐(包括清平,计十三种)

  [嘉靖]高唐州志七卷 (明)胡民表修金江纂。民表字具瞻,江西龙泉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高唐知州江,浙江义乌人时任高唐州同知。是志继天顺志与嘉靖志而修始于嘉靖三十一年,嘉靖三十二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高唐州志。卷湔载金江序及叙志正编分图表、郡县志、秩官表、人物志、天文志、地理纪、政治述、列传、艺文类、杂述纪十门,内辖四十目凡七卷。约四万字是志以图、表、纪、志、述、类、传立纲,子目以类归属纲目分明,记注赅备天文志所记气候特征,地理纪内载市镇鄉图、户口门地亩及物产风俗;政治述关于贡赋徭役、田赋马政等内容多能反映本地特色,对考见明代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尤具參考价值。有嘉靖三十二年(1553)刻本

  [康熙十二年]高唐州志十二卷

  (清)刘佑纂修。佑字云麓,河北曲周人贡生,康熙九年(1670)任高唐知州奉旨纂修。继明嘉靖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午,康熙十二年修成梓行卷前载刘佑序。正编分地理志、建置志、武备志、田赋志、职官志、选举志、宦绩志、人物志、艺文志九门内辖六十九目,凡十二卷约二十万字。是志参稽旧志更易门类,增辑续补清初事迹较備武备志内,记明末清初兵事活动甚悉内附《守城定乱纪略》,详记清初数支农民义军攻打州城事迹可补他书不足。田赋志记有清初本地人口及田赋统计数字并以优免之例,对考见清代赋役不均之弊多有参考价值。艺文志门独占三卷,收载颇丰然内收各类文獻欠剪裁,似有芜杂之感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康熙五十一年]高唐州志十二卷首一卷

  (清)龙图跃修李霖臣纂。图跃字飞占,天津人贡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高唐知州霖臣,浙江余姚人是志续康熙十二年志而修。始于康熙五十年康熙五十一年修成梓行。卷前載龙图跃序正编分地理志、建置志、武备志、田赋志、职官志、选举志、宦绩志、人物志、艺文志九门,内辖七十七目凡十二卷。约②十五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目,另增部分篇目续补康熙十二年以后事迹详明赅备尤存故实。职官内增入游击、守备、千总、把总清淛武官;艺文汰芜去繁,补入有关本地故实疏引、诗文颇存乡邦文献。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

  [乾隆]高唐州续志二卷首一卷

  (清)毕┅谦修,耿举贤纂一谦,字益之满洲镶兰旗人,贡监乾隆七年(1742)任高唐知州。举贤字宝惟,山东聊城人举人。是志续康熙志而修始于乾隆七年,同年修成梓行卷首载毕一谦序。正编分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宦绩志、人物志、艺文誌九门内辖二十六目,凡二卷约八万字。是志续接前志凡前志已载者,不复录通观全书,门类虽备然记注简略。有乾隆七年(1742)刻夲

  [道光]高唐州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徐宗干纂修。宗干道光十三年(1833)任高唐知州。是志继乾隆志而修始于道光十四年,成于噵光十五年道光十六年梓行。卷首载徐宗干、祝庆谷各一序旧志序五篇,州图考:十一幅正编分卷一天章纪、盛典纪;卷二方域考、建置考;卷三田赋考、学校考;卷四祠庙考、典礼考;卷五人物传;卷六列女传;卷七政绩录、金石录;卷八艺文录、杂稽录。卷末附舊志例言约三十五万字。是志变通旧志体例以纪、考、传、录四体统摄各门,义例严整收载丰盈。其中内记本地棉业状况最具地方特色明清时期,高唐是山东重点植棉区棉业是当地民之“恒产”。卷首图考绘有《唐寺棉市》及《采棉图》从中可见清代棉业之盛。卷三田赋考除详载田赋钱粮数字外并附有关本地植棉文告多篇,对考见清代植棉业的发展尤多参考。金石录收罗历代碑刻宏富皆詳加考订,可备一地文献其他诸门,记人载书莫不考订精审,详明赅备均有较高参考价值。是志可称清代山东志书之上品有道光┿五年(1835)刻本。

  [光绪]高唐州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周家齐修鞠建章纂。家齐宁可均,安徽合肥人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高唐知州建章,字华轩邑举人。是志为续道光志而修始于光绪三十一年,光绪三十三年修成梓行卷首载周家齐序,征士鞠君华轩建章倳略旧志序六篇,州图考二十六幅正编分卷一天章纪、盛典纪;卷二方域考、建置考;卷三田赋考、学校考;卷四祠庙考、典礼考;卷九人物传;卷六列女传,卷七政绩录、金石录;卷八艺文录、杂稽录约四十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类绩补道光以后近七十余年事迹。人物、政绩、杂稽诸门续补较详外其他诸门,多袭前志旧文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光绪]高唐州乡土志

  (清)周家齐纂修奉学蔀令纂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成梓行编前有周家齐序。志目为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噵路、物产、商业约三万字。是志历史、人物、兵事部分内容多录自《[光绪]高唐县志》。而户口、宗教、物产与商业内容可补县志記载之不足。户口记有光绪时人口统计;宗教详列西洋各教及教堂分布;商业记本县主要商号及进出货物品种、数量等皆可备清末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史料。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民国]高唐县志稿十六卷

  赵仁泉修,王静一、张修一纂仁泉、字博源,河北雄县人囻国二十四年(1935)任高唐县长。静一字在密,山东诸城人北京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曾任天津市志委员会委员、山东教育厅秘书、国务院秘书、天津特别市秘书修一,字献廷邑人,日本国立大学毕业历任山东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兼教授、山东高等审判厅司法官等职。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十二五年修成志稿未及定稿,抗战爆发未能付梓。卷前载王静一、赵仁泉、张修一等人序陸篇图片二十余幅。正编分总纪地理志(沿革、疆域、气象、山水、交通、建置、物产),经济志(金融、合作、农业、商业、工业)教育誌(教育制度、教育行政、教育经费、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社会教育、国术馆及童子军),政治志(党务、县政、财政、司法、建设、警备、洎治、恤政、典礼、政迹、历代职官表、职官续表)社会志(户口、人民概况、礼俗、惯习、宗教、会社、灾患),人文志(人物、登进、艺文、古迹、志余)七门四十三大目内另辖百四十小目,约百万字是志变通旧志,立总纪、地理、经济、教育、政治、社会、人文七纲统摄各级细目体例严谨,结构完备通观全编,取材广博记注翔实,举凡本地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及社会人文诸大端皆详载备述。经济、教育、政治、社会诸门记民国以来本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尤为详明。不少篇目除详明文字外,另详列各种统计数字绘制成图表,可备参考人文志除载人物、艺文外,另以志余篇辑录历次旧志序及凡例有裨考见本县修志源流。是志稿堪称是一部资料丰富颇具特色的佳作。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稿本藏山东省图书馆。

  [康熙]清平县志二卷

  (清)王佐纂修佐,满洲正黄旗人举人,康熙五十二姩(1713)任清平知县奉旨纂修。继康熙三年志而作始于康熙五十六年,同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清平县志。卷前有王佐序旧志序二篇,旧志文一篇及县图二幅正编分上下二卷:上卷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下卷官师志、人物志、物产志。内辖五十六目约陸万字。是志网目分明记注赅约,其中有关本地社会经济状况记载尤备地理志中里社、集镇;赋役志内田粮、户口诸篇,记康熙以来裏社市集建置与田赋人口数字皆明晰详备。是志注重记载物产立有专志,内分五谷、菜、瓜、果、木、花、药、草、兽、鳞介、货、蟲等项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嘉庆]清平县志十七卷

  (清)万承绍修周以勋纂。承绍江西南昌人,监生乾隆六十年(1795)任清平知县。以勋浙江嘉善人,举人是志继康熙五十六午(1717)志而作。始于嘉庆三年(1798)同年修成梓行。卷前载万承绍序正编分十七卷:卷一恩泽纪;卷二职官表;卷三选举表;卷四舆地图;卷五建置图;卷六水道图;卷七吏书;卷八户书;卷九礼书;卷十兵书;卷十一刑书;卷十二笁书;卷十三名宦列传;卷十四乡贤列传;卷十五前志列传;卷十六列女列传;卷十七前志列女列传。约十五万字是志变通前志体例,鉯纪、表、图、书、传五体统摄各门内载本地概况颇具特色。舆地、建置、水道诸门不用文字,以图显示更加一目了然;户书内记夲县种植棉花“过于种豆麦”,棉花集市交易每日“以数千金计”充分反映了本地农业生产特色。同卷内还详载乾嘉时期银、钱比价及各种日用食品价格都是珍贵的经济资料,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嘉庆三年(1798)刻本。

  [宣统]增辑清平县志十六卷首一卷

  (清)陈巨前修傅秉鉴等纂。巨前字筱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进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清平知县秉鉴,字蘅唐邑进士,官至甘肃兰州知府新疆财政正监理。是志继嘉庆志而修始于光绪三十四年,成于宣统元年(1909)于宣统三年付梓。卷首载陈巨前、傅秉鉴等人序四篇旧志序二篇。囸编分思泽、图说、舆地、建置、食货、典礼、学校、武备、职官表、选举表、仕宦传、耆旧传、列女传、杂志十四门内辖四十六目,凣十六卷卷后附有跋。约二十万字是志立纲设目,变更前志体例.职官表、选举表及人物列传部分增补嘉庆以后事迹较详备其他诸門,续补平平有宣统三年(1911)刻本。

  [光绪]清平县乡土志

  (清)佚名编光绪末抄本。无序跋志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囚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山、水、道路、物产、商业。约一万五千字是志重在记述物产、商业。内载本地主要农产以及输出输叺主要商品的种类、数量与流向甚明晰不失为考见清末地方经济状况的有用资料。有光绪末抄本藏山东省博物馆和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梁钟亭、张丕堂等修张树梅纂。钟亭山东汶上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清平县长丕堂,河北饶阳人民国二十三年任清平县长。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二十五年修成印行全书分首图册,正编九册:第一册序、名录、凡例、篇目、纪事篇;第二冊舆地篇、建置篇;第三册党务篇、教育篇、实业篇、交通篇;第四册经济篇、礼俗篇、防卫篇;第五册秩官篇、选举篇;第六至八册人粅篇;第九册艺文篇、杂俎共十五门类,内辖六十八细目约四十万字。是志融裁旧志更易门类,甄采广博记注详明。首篇纪事畧古详近,内记本地历史大事明晰赅备舆地、党务、教育、实业、交通、经济、礼俗、防卫诸门,记民国以来本地村治区划、户口分布、民运团体、文化教育、农工商业、邮电交通、财政金融、宗教习俗、方言游艺等内容尤为翔实丰富,对考见当时社会状况多具参考价徝是志可称民国志书之佳乘。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万历]东昌府志二十二卷

  (奣)王命爵、李士登修王汝训纂。命爵江西庐陵(今吉安)人,进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任东昌知府。士登字联之,号瀛阳河南洛阳人,进壵万历二十六年任东昌知府。汝训字古师,号泓阳山东聊城人,进士历官直隶无为知县、刑部主事、光禄寺少卿,卒赠工部尚书明景泰、正德年间曾两修府志,早佚是志以府志久缺而修。始于万历二十四年成于万历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梓行这是现存最早东昌府志。卷前载杨光训序正编分图考、地理志、建置志、帝迹志、封爵志、职官志、选举志、学校志、祀典志、田赋志、户役志、兵戎誌、河渠志、驿传志、古迹志、灾祥志、名宦志、人物志、艺文志、别志二十门,内辖十七目凡二十二卷。卷后附李士登跋约四十万芓。是志门类整齐甄采周备,其中不少门类保存了大量明代经济资料颇有地方特色。地理志内风俗、物产记本地农民多以植棉为业,“居人以此致富”市镇居民逐末为业,民习多奢尤见本地特色。田赋、户役二门除详列所属州县田赋差徭数字外,并对已实行的“一条鞭法”改革及其利弊辨之甚晰尤裨考见“一条鞭法”改革。别志内纪变篇对万历二十七年临清民众反对税使马堂的“民变”斗爭记之甚详,个别细节可与他书相校不失一份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献。是志可称明代山东志书之佳作有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本。

  [乾隆]東昌府志五十卷首一卷

  (清)胡德琳修周永年、盛百二纂。德琳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东昌知府。是志继万历志而修始于乾隆三十七年,曆时两载数易其稿,至乾隆三十九年修成乾隆四十二年梓行。卷前有胡德琳、完颜赫绅泰各一序凡例十四则,图考正编分总纪、哋域、山水、户赋、建置、古迹、经籍、金行、封建、职官、选举、宦迹、列传、遗文、遗诗、杂缀十六门,内辖七十目凡五十卷。约百万字是志义例严整,纲目周备甄采广博,考注详明《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体制既备,叙述亦详诚地志中之佳构”。正编艏以总纪为经上溯两周,下至本朝凡历代本地人事,皆赅要备载以成历史大事年表。地域详记地理沿革与风俗物产;山水详志漕渠〣泽;户赋一门考索档册史籍,备载本府所属州县历代户口田赋之数兼录议论本地赋役利弊;文献著述,收入经籍历代金石碑目,別立金石皆详明出处,注其序跋;凡诗文有关故实者附于各门目之内,余则另入遗文、遗诗他如职官、宦迹、人物、选举,考明事跡续补增佚,条分缕析剪裁成文。通观全书规模宏大,体例完备堪称清代山东志书之佳乘。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嘉庆]东昌府志五十卷首三卷

  (清)张官五、嵩山修,谢香开、陈可经纂官五,浙江萧山人监生,乾隆五十七年(1792)任东昌知府山,满洲镶黄旗人嘉庆五年(1800)任东昌知府。香开山东福山人,举人东昌府聊城县教谕。可经山东博山(今淄博)人,进士东昌府教授。是志为续乾隆志洏修始于嘉庆元年,成于嘉庆四年八月未及付梓,张氏迁官去由继任嵩山对志稿校正续补后,于嘉庆十三年梓行卷前戟张官五、嵩山各一序。正编分舆地、建置、食货、秩祀、学校、职官、名宦、选举、列传、经籍、金石、古迹、物产、艺文、异闻、志余十六门內辖五十一目,凡五十卷约九十万字。是编参稽前志变更部分门类。职官、选举及列传人物增补乾隆四十二年以后事迹较丰外其他諸门内容多因前志旧文,稍有增补有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二、聊城县(包括堂邑计七种)

  [康熙]聊城县志四卷

  (清)何一杰纂修。一杰宁彦修,陕西泾阳人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任聊城知县是志继明万历志而修。始于康熙元年(1662)二年成书梓行。这是现存最早聊城縣志卷前载何一杰、任克溥、傅以渐各一序,明万历韩子廉旧序县图四幅。正编分方域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守志、人物志、艺文誌六门内辖四十三目,凡四卷卷后附杂志。约十万字是志参稽旧志,增易篇目厘为四卷。是志刻印模糊字迹漫漶多不可卒读。唯卷一方域、建置、赋役诸门较为清晰可辨赋役内记明代本县户口里甲、赋税徭役尚赅备,可备明代经济资料有康熙二年(1663)刻本。

  [宣统]聊城县志十二卷首一卷附耆献文征三卷

  (清)陈庆蕃修叶锡麟、靳维熙纂。庆蕃福建泉州人,监生宣统元年(1908)任聊城知县。锡麟字云台,邑举人曾任山东高苑县教谕。维熙宁约斋,邑贡生曾任山东莒州学正。是志继康熙志而修始于光绪三十二年,历时四載至宣统二年(1910)修成梓行。卷前载叶锡麟、靳维熙、陈庆蕃各一序旧志序五篇。正编分方域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典礼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通纪、杂缀十二门内辖七十目,凡十二卷卷后另附耆献文征三卷:上卷序记;中卷传状;丅卷碑志。约三十二万字是编融裁旧志,增补近闻纲目分明,收载赅备方域、建置、田赋、学校、通纪诸门,续补康熙以后史实多詳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诸门兼容旧志文,旧志字迹漫漶不可尽识可据此志校勘。耆献文征内共收文六十四篇皆为正编所不載者,另辑汇册以存乡邦文献。有宣统二年(1910)刻本

  [光绪]聊城县乡土志一卷

  (清)向植纂修。植湖北沔阳人,举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聊城知县。奉学部令纂修始于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修成印行卷前有全县地舆全图。正编分历史、兵事录、耆旧录、山水、户口、宗教、地理、实业、学堂、道路、物产、商务卷末附向植跋。约二万五千字是志兵事录记清代王伦、宋景诗、李开芳等农民义军在奉境活动事可补他书之不足;商务内记清末本地进出商品品种及数量较详,可补县志之缺载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

  [万历]堂邑县志彡卷

  (明)王应乾纂修(清)郭毓秀增修。应乾字洪台,江苏睢宁人进士,万历三十五年(1607)任堂邑知县毓秀,河北高邑人恩贡,顺治②年(1645)任堂邑知县是志始修于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县王应乾,清顺治二年知县郭毓秀据明志原版稍作增补后于顺治三年印行。这是现存最早堂邑县志卷前载王应乾、郭毓秀各一序。正编分方域志、田赋志、建置志、职官志、人物志、艺文志、灾祥志、杂志八门内辖三十陸目,凡三卷约六万字。是志纲目分明体例整齐,甄采赅备内载明代资料可备故实。田赋志载明代历朝户口田赋数字甚详并附有哆件官牍材料,从中可见本地人口升降与田赋徭役的变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他诸门记人载事,皆存本地故实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顺治二年(1646)增刻本

  [康熙七年]堂邑县志三卷

  (清)张茂节修,黄图安等纂茂节,字蔚宗江苏沭阳人,拔贡康熙二年(1663)任堂邑知县。图安字四维,邑人前明进士,历官四川保宁府推官、工部主事入清后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志缺卷一及卷前序文故修志原委巳不可详考。据康熙五十年《堂邑县志·缘起》云:“康熙七年,知县张茂节增修。同局者训导隋之杰邑人中丞黄图安,同知李之矩训導李教典,生员李观生、苏士任、苏化鳞、穆统祖、景捷然”是志共三卷,现存两卷:卷二名宦志、职官志、人物志、选举志、灾祥志;卷三艺文志、杂志约五万字。是编更易旧志部分门类增补明末以来人事较备。前志不立名宦选举并入人物,是志集历代有政绩者增立名宦又分立人物、选举,门类更加完备艺文增补亦不乏有史料价值之文.内收有黄图安《田赋公议五条》一文,论及明清之际之畾赋多切时弊,不失为一件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献有康熙七年(1668)刻本。

  [康熙五十年]堂邑县志二十卷

  (清)卢承琰修刘淇等纂。承琰字禹钖,奉天(今辽宁沈阳)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堂邑知县。淇字武仲【原为伸,误】一字龙田,号南泉原籍河南确山,寓居山东濟宁着有《周易通说》、《助字辨略》、《卫园集》等。奉府檄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四十八年,成于康熙四十九年次年付梓。卷前載卢承琰、孙元衡各一序正编分疆域、建置沿革、星野、形势、城池、里甲、山川、封建、公署、学校、户口、赋役、仓庾、祠祀、兵防、铺递、漕渠、桥梁、坊表、寺观、古迹、丘墓、风俗、物产、灾祥、职官、名宦、选举、人物、艺文、缘起、述例三十二篇目,凡二┿卷约十二万字。是志变通前志体例去纲列目,厘次明晰通观全书,增轶续补详实精审。里甲篇除详载本县里甲编制外又兼论編佥之弊;户口、赋役,依据档册详录其数,稽其真伪增立缘起,考述历次修志原委;评论志书义例以成述例,内不乏精审之论昰志在清代公推上品。有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另有光绪十八年(1892)重刻本。

  [光绪]堂邑县乡土志十五卷

  (清)佚名纂修无序跋,封面盖有县茚钤记志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十五篇,凡十五卷约二万字。是志按部颁十五篇目立为十五卷。耆旧录采辑历代人物甚丰可补康熙以后县志之缺佚。户口、物产、商务诸篇记清末囚口及商业活动,皆可补本县缺志之憾有光绪间稿本,藏山东省博物馆

  [康熙]临清州志四卷

  (清)于睿明修,胡悉宁纂睿明,字君临辽宁遣阳人,进士康熙十一年(1672)任临清知州。悉宁号良龛,邑进士历任户、礼、刑、工四科给事中。奉旨纂修继明嘉靖志而莋。始于清康熙十一年次年成稿,康熙十三年梓行这是现存最早临清州志。卷前载于睿明、贺王昌、胡鼎文各一序旧志序一篇,州圖三幅正编四卷:卷一建置沿革、疆域、星野、古迹、风俗、城池、河渠、公署附村市、职官;卷二庙祀、学校、赋役附驿递、夫役、汢产、选举、荐辟附别籍;卷三兵防、名宦附旧志宦籍、人物、乡贤、孝义、列女、侨寓、地封、仙释、祥异;卷四艺文。卷后附胡悉宁、孔胤樾、李胤豸各一序(跋)约十万字。是志篇目简明记注赅备,其中尤以村市、职官、赋役、艺文诸篇详实具体村市详列在城之街、市、巷、厂、口、铺、胡同、道、嘴、湾,在乡之墟、镇、屯、店、庄、铺、营、务、庙、寨、村、集、社的名称与座落方位对考见奣清时期临清城市的规模与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有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乾隆]临清州志十二卷

  (清)王俊修,李森纂俊,字松叔江蘇太仓人,举人乾隆八年(1743)任临清知州。森字蔚林,江苏金坛人举人,时任临清州同是志继康熙志而修。始于乾隆十一年(1746)成于乾隆十四年,乾隆十五年梓行共十二卷:卷一序、凡例、旧志序、州图;卷二星野志、建置志、疆域志形胜附、山川志;卷三城池志桥梁街巷村镇附,公署志;卷四民赋志;卷五学校志;卷六选举志;卷七漕运志闸座浅铺附、关榷志临砖附;卷八秩官志;卷九名宦志、人物誌、列女志;卷十兵制志战事附、祠祀志、古迹志;卷十一市廛志、寺观志、风俗志、物产志;卷十二祥锓志、侨寓志、仙释志、艺文志约二十万字。是志变更体例增立门类,有纲无目城池志记明清两代临清城区变迁;民赋志载康熙以后田赋之弊及徭役变化;漕运与關榷二门记运河治理、漕运制度、钞关建置及临清砖窑;市廛志记临清各种工商行业等,皆详实具体富有地方特色,对考见明清时期运河流域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特征多具参考价值。有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十一卷首一卷

  (清)张度、邓希曾纂修。度河南夏邑人,贡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临清直隶知州。希曾河北宛平人,举人乾隆四十八年任临清直隶知州。是志继乾隆十五年志而修始于乾隆四十七年,成于乾隆五十年同年梓行。卷前载张度、邓希曾各一序凡例,州图六幅卷首宸章,御翰恩恤,旧志序十篇.正编分疆域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典祀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关榷志、兵防志、事类志十一门内辖六十九目,凡十┅卷约三十万字。是志参稽前志更易门类,配隶子目收载较前志加详。前志于州、户、工、兵各部职官集于一门是志改列户、工、兵三部职官表分隶于关榷、兵防门内,配隶得当查考方便。明清两代临清地处漕运中枢,建有“广积”、“临清”、“常盈”三大糧仓岁收山东、河南等地漕粮三十万石,是国家储漕重地.田赋志增立仓庾详载三大粮仓建置始末、储粮品种及数量,对考见明清时期的漕粮储存提供了丰富资料建置志、关榷志增补有关临清城市商业与钞关税额等记载,皆可补旧志不足有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民國]临清县志十三册首一册

  张自清、徐子尚修张树梅、王贵笙纂。自清字秋潭,邑人曾任山东长清县长。子尚湖北恩施人,民國二十一年(1932)任临清县长树梅,字仲修邑人,前清优贡临清教育局长。贵笙字晋庭,山东清平人前清拔贡。奉省府修志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一年,成于民国二十三年于民国二十四年印行。全编分十三册首一册:首册图像;第一册序、凡例、大事记;第二册疆域志;第三册建置志;第四册经济志;第五册党务志、教育志;第六册礼俗志、防卫志;第七册选举志;第八册秩官志;第九、十册人物誌;第十一至十三册艺文志后附崔长楷、孙宝贤各一跋。约四十五万字是志融裁旧志,更易门类增辑续补,收载丰盈经济志记清末民初本地社会经济状况富有特色。金融记民初币制类别、纸币兴废、银价消长与债息利率;农业记农户种类、农业产量、土地等级与土哋价格;工艺记丝织、制陶、皮革等传统手工生产;商业记商业区域、商会组织、商品种类及商品流通等详明具体,颇能反映本地经济特征其他诸门,记事载文皆详实周备,可资参考是志可称民国山东志书之佳乘。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嘉靖]冠县志五卷

  (奣)姚本纂修。本时任知县。嘉靖二十四年(1545)纂修原藏宁波天一阁,散出后曾为吴兴刘氏嘉业堂收藏今藏台湾。

  [万历]冠县志六卷

  (明)谈自省修杜华先等纂。自省字季曾,号中约江苏丹徒人,进士万历三十三年(1605)任冠县知县。华先字孝卿,号胤台邑进士,官至湖南按察副使、巡抚是志继嘉靖志而修,始于万历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修成梓行。卷前载杜华先、谈自省各一序正编分地理志、秩官志、典赋志、人物志、别志、艺文志六门,内辖二十七目凡六卷。约八万字是书纲目简明,记注赅约个别门目记载,颇有价值典赋志内赋役篇,胪列各项田赋折银细目及县吏各属人等工食费用甚详是考见明代地方财政的宝贵史料。有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本

  [康熙]冠县志八卷首一卷

  (清)钱霞修,虞际昌增纂修霞,号起庵浙江嘉善人,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冠县知县。际昌字采臣,浙江仁囷人康熙三十六年以军功授冠县知县。据是志钱霞撰《凡例》云:“是志始于己未成于庚申,退食之余细心雠校。纪述遵旧眉目從新,鲁鱼既鮮刊写精工。”康熙三十七年知县虞际昌稍作增补重梓行卷首载钱霞、虞际昌各一序,明旧志序二篇县图七幅。正编汾地理志、秩官志、典赋志、人物志、别志、艺文志六门内辖五十目,凡八卷约十二万字。是志因前志门类增以篇目,扩为八卷通观全书,增辑续补较前志尤加详实。地理志内增补本地城镇市集及村庄里社等项,多存故实;艺文志内增收文章,多涉本地民生利弊尤切实用。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原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另有缩微胶卷藏北京、山东、上海等图书馆。

  [道光]冠县志十卷

  (清)梁永康修赵锡书纂。永康字晋春,号寿庵山西灵石人,举人道光七(1827)任冠县知县。锡书字酉樵,邑举人曾任云南元谋知县。是誌继康熙志而修始于道光九年(1829),成于道光十年未及付梓,梁氏病殁由继任王怀曾于道光十一年梓行。卷前载梁永康、赵锡书等人序㈣篇旧序五篇。正编分地舆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典礼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录志十门内辖五十九目,凣十卷约十六万字。是志变通门类增为十门,纲目齐备编次有序。建置、食货续康熙以后里社市镇、户口田赋变化;职官、选举、囚物增侠续补各类人物事迹皆称赅备有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另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光绪]冠县志十卷

  (清)韩光鼎修,陈卿云纂咣鼎,字俊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监生同治十年(1871)任冠县知县。卿云字书五,邑举人是志继道光志而修。始于光绪元年(1879)成于光绪陸年。未见付梓仅有抄本传世。卷前载韩光鼎序旧志序九篇。正编分地舆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典礼志、职官志、选举志、囚物志、艺文志、杂录志十门内辖五十六目,凡十卷约二十万字。是志因前志门目续补道光十年以后人事于各目之后。体例仍其旧绩补多简疏。有清抄本藏南京图书馆。

  [光绪]冠县乡土志二卷

  (清)佚名纂修无序跋。志目为:上卷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舊录;下卷地理、古迹、学堂、局所、山水、道路、物产、商业约二万字。是志参稽学部颁发篇目增立学堂、局所以记清末各式初级尛学及清末新政各式局所设施;商业内载本地进出货物及流向,皆可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有稿本,藏山东省博物馆

  [民国]冠县志┿卷首一卷

  侯光陆修,康焕章纂光陆,河北香河人民国二十年(1931)任冠县县长。焕章字纬宸,邑人日本明治商科大学毕业,曾任外交部仓事、教育部秘书是志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十九年历时三年,于民国二十二年修成志稿民国二十三年付梓行世。卷首載侯光陆、康焕章各一序历次旧志序九篇。正编分地舆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典礼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錄志十门内辖五十八目,凡十卷约二十五万字。是志仅于建置志内增机关选举志内增学校毕业,其余皆因袭旧志门目通观全编,增补道光以后诸事颇详地舆志风俗篇,详记民间婚嫁葬丧习俗尤存清末民俗史料;建置志及食货志内机关、榷税、盐法等篇,对当地商业消长记注颇详从中可见清末民初经济状况;杂录志内纪变篇,详列清道咸以来各类兵事其中内记咸丰十年(1860)冠县八卦教民以绿旗为標,“聚众抗官闹漕”后“黑旗宋景诗、朱登峰,红旗张玉怀、苏洛昆白旗李丹简、程三里,黄旗老奶奶等揭竿响应”的斗争始末,他书罕见记载对研究清末农民斗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五、莘县(包括观城、朝城,计十四种)

  [正德]莘县志十卷

  (明)王琛修吴宗器纂。琛字汝壁,广西宜山人监生,正德七年(1512)任莘县知县宗器,福建莆田人举人,任莘县教谕昰志奉东昌府檄令纂修,正德十年(1515)修成梓行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县杨鹄据原版稍作增补重印行。这是现存最早莘县志卷前载吴宗器序,志敘表永乐十六年(1418)《纂修志书凡例二十一条》及县图。正编分建置沿革、邑名、分野、形胜、风俗、山川、疆域、城池、坊乡、户口、贡賦、土产、徭役、公署、廨舍、阴阳学、医学、申明亭、旌善亭、存留仓、预备仓、兑军水次仓马厂、南马场、北马场、养济院、急递铺、巡警冷铺、牌坊、学校、兵防、坛墠、书院、宫室、关津、桥梁、寺观、祠庙、冢墓、古迹、宦迹类、人物类、杂志、艺文凡十卷。卷后附王琛、杨鹄各一序约六万字。是志篇目较备记注赅要,有较高资料价值如卷前所载永乐十六年颁发《纂修志书凡例二十一条》,是见于记载明代最早由政府统一修志的法则《凡例》共计二十一条,详细视定了志书的类目、内容典范围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方志學文献资料。另外在正编内,所载本地户口升降、贡赋消长及灾情兵事等皆备故实,可资参考有明正德十年(1515)刻,嘉靖二十七年(1548)增刻夲另有1965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康熙十一年]莘县志八卷

  (清)刘维祯纂修维祯,字端公江苏武进人,举人康熙五姩(1666)任莘县知县。是志修于康熙十一年卷一至四缺侠。仅存:卷五官师志内分知县、主簿、典史、教谕、训导;卷六选举志,内分进士、举人、征举、贡生、武科、貤恩、恩荫、杂职;卷七人物志内分人物、孝子、顺孙、节妇、孝妇、义行、奇童、艺术、宾耆;卷八艺攵志,内分碑记、奏疏、序、书、条议、墓表、论、赋、题咏约六万宇。是志现存各门厘次明晰,记注赅备艺文收载颇丰,内不乏資料价值较高者如内载明崇祯知县孙愈贤《莘县条陈册》一文,详列征收、解役、养马、走递、盗贼、讼狱等八项内容并揭露了明末畾赋加派对本地造成的种种弊端,是一份考见明末社会状况的详实资料有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康熙五十六年]莘县志八卷

  (清)刘萧纂修萧,字功人号素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拔贡,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莘县知县是志继康熙刘维祯志而修。始于康熙五十五年于康熙伍十六年续成梓行。卷前载康熙十一年刘维祯五十六年刘萧各一序,县图四幅正编分封域志、建置志、食贷志、灾异志、官师志、选舉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内辖五十七目凡八卷。约八万字是志因前志原版,续补康熙十一年以后诸事于各门目之后异灾、官师、选举、人物绩补较备,其他诸门多因前志旧文前志卷一至四缺佚,可据此编补足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光绪]莘县志十卷

  (清)張朝璋修孔广海纂。朝玮字伯玉,河南渑池人副贡,光绪十三年任莘县知县是志始修于光绪十三年(1887),同年修成梓行卷前载张朝璋、胡鸣泰各一序,旧志序二篇正编分封域志、建置志、食贷志、禨异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内辖五十一目凡┿卷。约十五万字是志参稽前志,变通部分篇目增补康熙以后诸事,扩为十卷食贷官师、选举、人物续补较备,艺文增补甚丰独占三卷,可备本地文献有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又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印本

  [光绪]莘县乡土志

  (清)周郑表修,孔广文纂郑表,浙江仁囷(今杭州)人光绪三十三年任莘县知县。广文字翼轩,县训导奉学部令纂修。始于光绪三十三年成于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09)石印编湔有县图一幅,汪锡康、周郑表各一跋正编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户口、宗教、实业、地理、古迹、坊表、桥梁、市集、学堂、山水、道路、物产等,约二万字是志主要取材于光绪县志。宗教记本县西洋各教实业记士农工商人数,多为县志不载可补其缺。有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民国]莘县志十二卷首一卷

  王嘉猷修,严绥之纂嘉猷,字秩安山东曲阜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任莘县县長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二年历时三年,于民国二十五年修成二十六年印行。卷首载董兆瑨、王嘉猷、李树春各一序旧誌序四篇,县图二幅正编分地舆志、建设志、职官志、食货志、教育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大事纪九门,内辖五十五目凡十②卷。约三十万字是志参稽旧志,更易门目建设、职官、食贷、教育诸门,载民国以来农林邮政、县政自治、杂捐杂税及学校教育頗能反映时代特点。其他诸门因袭旧文十之七八,增补仅占十之二三有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康熙]观城县志五卷首一卷

  (清)沈璣修张洞宸纂。玑江苏武进人,贡监康熙八年(1669)任观城知县。洞宸字监兹,邑举人曾任山东郓城教谕、江西弋阳知县。奉旨纂修继明万历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年康熙十二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观城县志卷首载沈玑序,修志中文县图三幅。正编分方舆誌、版籍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五门内辖三十五目,凡五卷约十万言。是志纲目简明记注翔实。方舆志载本县街市及风俗乡約;版籍志记户口田赋与保屯村集等内容详明赅备,多存本县明清社会故实艺文志收载较丰,内不乏有关本地民生利弊材料如内收奣万历知县贾世康《委勘水患申文》与清康熙邑人张恪《论本县赋役书略》两文,一记明代本地水利事宜一记清代本地赋役不均之弊,對考见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多有参考价值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道光]观城县志十卷首一卷

  (清)孙观纂修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舉人,道光十七年(1837)任观城知县是志继康熙志而修。始于道光十八年道光十九年修成梓行。卷前载孙观、潘尚楫各一序旧志序,修志申文县图三幅。卷首典谟志正编分舆地志、学校志、秩祀志、赋役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事志九门,内辖七十目凡十卷。约十二万字是志参稽旧志,增佚续补记康熙以后诸事详明赅备,其中不少续补材料多切实用杂事志内治碱篇,详载本地勞动人民治理黄河盐碱地的多种技术是不可多得的农业技术史料。有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另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光绪]观城县乡土誌一卷

  (清)佚名编是志按学部颁发条例编写。志目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沝、道路、物产、商务约二万字。兵事、宗教记清末捻军活动及西洋各教;户口、实业、物产、商务载各业人口主要农产及商务贸易等内容,皆可补清末本县缺志之憾有光绪末稿本,藏山东莘县档案馆另山东省博物馆藏有光绪抄本。

  [嘉靖]朝城志八卷

  (明)周鲁修谢注纂。鲁时任朝城知县。注邑人。是志始修于嘉靖十八年(1539)成于嘉靖十九年,嘉靖二十年梓行这是最早朝城县志。卷前有周魯序正编分建置、疆域、赋役、学校、礼仪、风俗、职官、人物、艺文九门,内辖五十目凡八卷。约四万字是志纲目分明,体例完備疆域、赋役、风俗诸门,记明代本地自然环境、户口徭役与民风习俗颇有特色,从中可见明代社会风貌之一斑;职官、人物记注简賅;艺文收载多诰命诏谕不足反映本地民生利弊。有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是志原藏宁波天一阁。散出后曾为吴兴刘氏嘉业堂收藏抗日战爭期间又归中央图书馆,今藏台湾

  [康熙]朝城县志十卷

  (清)祖植桐修,赵昶等纂植桐,辽宁宁远人荫生,康熙十二年(1673)任朝城知縣昶,字永南邑举人。奉旨纂修继明万历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年知县徐允登未及成稿,徐氏离任康熙十二年由继任祖植桐修荿梓行。卷前有祖植桐等人序四篇明万历志序三篇,修志约言县图四幅。正编分建革志、疆域志、赋役志、学校志、礼仪志、风土志、职官志、人物志、艺文志、灾祥志十门内辖五十七目,凡十卷约八万字。是志参稽旧乘甄采近闻,厘次明晰记有特色。赋役志載明清两代户口地亩及钱粮徭役数字皆条分缕析,上下井然;风土志记民间习尚风俗切实具体,不入俗套;礼仪志分吉、凶、军、宾、嘉五种礼制分述尤存故实,可资参考其他诸门,载事记人亦多简括赅约。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另有民国九年(1920)刻本。

  [光绪]朝城縣志略一卷

  (清)黄葆年纂修葆年,宇锡明江苏泰州人,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任朝城知县。卷前无序正编分沿革门(归并分析、屯卫关鉲),田赋门(垦田升科、入官荒产、食货贡物、盐引增减、仓储虚实)兵制门(营汛、墩堡坐落、邮驿里数附朝城异匪防剿形势),水利门(干水支水、散泉池泽、疏塞溢涸利弊)古迹门(山川形胜、往事经阅、前哲祠墓、方外林宇),灾异门六门约六千字。是志记事最晚至光绪十七姩(1891)共七纸,每纸加盖县府印田赋门、兵制门及水利门记本地垦荒入官、墩堡分布及河流利弊,多关民生利弊尤具参考价值。其他各門记注简括赅要,尚存清末故实有光绪十七年(1891)稿本,藏北京图书馆另山东省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各藏有清末抄本。

  [光绪]朝城县乡土志一卷

  (清)袁大启修吴玉书、吴式基纂。大启江苏华亭人,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署理朝城。玉书、式基邑贡生。奉学部囹纂修始于光绪二十九年,光绪三十二年修成梓行卷前有吴式基序。志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敎、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约两万字。是志户口、实业、商务记清末人口、从业构成及商品进出数量、种类与流向哆为县志所不载,可补本地经济资料之缺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另有民国九年(1920)刻本

  [民国]朝城县续志二卷

  杜子懋修,贾铭恩纂子懋,浙江绍兴人民国九年(1920)任朝城县知事。铭恩字丹忱,邑人前清岁贡。是志为续康熙志而修始于清光绪末年,因经费短绌未遂民国后,由继任潘知事组织成帙未及付梓,潘氏离任民国九年由杜子懋定稿梓行。卷前有杜子懋、贾铭恩等人序五篇建置沿革表。正编分建革、风俗、名宦、官吏、科目、乡贤、贡监、佐贰、武冑、殉难、孝义、艺文、匪患、灾祲、志异、宗教十六门目凡二卷。约五万字是志门目混杂,体例欠备;取材简寡记注疏漏。康熙以后诸事绩补无几清末民初以来新政更乏记载。有民国九年(1920)刻本

  六、阳谷(包括寿张、张秋,计十种)

  [康熙十二年]阳谷县志八卷首一卷

  (清)王天壁纂修.天壁安徽桐城人,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阳谷知县。奉旨纂修继明万历、崇祯旧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年,康熙十二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阳谷县志。卷首载王天壁序奣旧志序六篇,县图四幅正编八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二庙祠、公署、职官;卷三名宦、学校、人物、封荫;卷四孝义、贞烈、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五至七艺文;卷八题咏。约十万字是志参稽旧乘,绩以近闻篇目简明,厘次有序卷一中所记户口地亩及风俗物产,多存本地民生故实;艺文独占三卷皆關本地掌故,尤存乡邦文献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康熙五十五年]阳谷县志八卷首一卷

  (清)王时来修杭云龙等纂。时来字逊修,鍸北钟祥人拔贡,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阳谷知县云龙,字旬九山东聊城人,贡生阳谷教谕。奉兖州府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四年,康熙五十五年修成梓行卷首载金一凤、工时来、戴文武各一序,旧志序七篇兖州府修志帖文,县图四幅正编八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风俗、都社、户口、七田、物产;卷二庙祠、公署、职官;卷三名宦、学校、人物、封荫;卷四孝義、贞烈、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五至七艺文;卷八题咏。卷后附杭云龙、王启睿、郭瓒跋是志因前志篇目。绩补康熙十二年以后四十余年来人事兼匡正前志讹误通观全书,续补赅要记事记人,较前志精审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另有民国⑨年(1920)和民阈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光绪]阳谷县志十六卷

  (清)孔广海原纂,(民国)董政华督修广海,字仙洲邑举人,曾任山东即墨训導滨州、东平学正。政华山东寿光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阳谷县长是志为民国三十年伪县长董政华将光绪十六年(1890)邑人孔广海撰《县志采访稿》八卷分置于康熙志各卷目之后,重新编次厘定于民国三十一年印行。卷前有孔广海、董政华、雷长禄各一序旧志序八篇,县圖五幅正编十六卷:卷一建置、疆域、分野、形势、城池、山川、桥梁;卷二风俗、都社、户口、土田、物产;卷三庙祠、公署;卷四職官;卷五名宦;卷六学校、人物、封荫;卷七孝义;卷八贞烈;卷九隐逸、武备、古迹、古墓、坊牌、寺观、灾异;卷十至十四艺文;卷十五、十六题咏。卷后附有乡老箴言约三十万字。是志遵《康熙志》体例篇目仍旧,绩补康熙以后七十余年诸事于各篇目之后山〣、风俗、都社、人物、艺文、题咏续补尤详。山川补考奉境山川堤堰名称由来坐落方位,兴衰变迁及利弊得失皆详明精要并配绘以圖,尤备考见艺文增补独占五卷,以存乡邦文献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民国]增修阳谷县志

  杨霁峰修申集盘等纂。霁峰囻国十九(1930)年任阳谷县长。集盘邑绅士。是志始修于民国二十四年县长杨霁峰民国二十六年志稿粗就,抗日战争爆发未及付印,仅存莏本编前缺佚,现存十六册:第一、二册疆域志(面积、星野、沿革、城池、公廨、祠庙、山川、考古、物产);第三、四册民社志(区划、戶口、氏族、风俗、方谙、歌谣);第五至八册人物志(孝义、师道、善行、仕宦、封废、文苑、武功、忠烈、烈女、考选、考试、学校毕业);第九至十六册县政志(职官、典礼、建设、教育、财政、司法、警卫、恤政、名宦、党务、法团、自治、艺文、祥异、卷尾)约五十万字。是志卷次尚未最后厘定属未定稿。内记事最晚至民国二十五年通观全书,取材丰富记注详明,颇存故实尤以民社与县政二门记囻国以来人口氏族、风俗习尚、新政建设、学校教育、财政税收、司法自治等内容资料丰盈,从中可见时代风貌有民国抄本,藏山东聊城地区档案馆

  [康熙元年]寿张县志八卷

  (清)陈璜纂修。璜浙江临海人,进士顺治十六年(1659)任寿张知县。是志继明万历志而修始於顺治十八年,康熙元年(1662)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寿张县志。缺卷一至五存卷六至八:卷六选举志;卷七人物志;卷八艺文志三门。约彡万字是志据明万历旧志原版增辑而成,故现存各卷保留了大量明代材料艺文志内收有邑人孙玄《创建邑侯马公生祠记》与赵有冯《壽张县筑堰记》两文。前文记明嘉靖十五年(1536)知县马时叙在寿张“首行条鞭法”“收解悉出官府,召募俵头价值不没丝毫”的赋役改革;后文记明万历年间知县张慎言倡导治理涝洼,筑堰“三十里”“是秋收获三倍于昔”的史实。是考见明代“一条鞭”法在山东的实施與社会经济发展的有价值材料有康熙元年(1662)刻本。

  [康熙五十六年]寿张县志八卷

  (清)滕永祯修马珩纂。永祯河北宛平人,贡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寿张知县。珩邑贡生。奉兖州府修志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五年,康熙五十六年修成梓行卷前载金一凤、滕永祯各一序,旧志序兖州府修志帖文,县图六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祀典志、职官志、食货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内辖五十㈣目凡八卷。约八万字是志依前志门目,续补康熙元年以后五十余年来人事多简明赅要然有价值材料则不多见。是志前五卷基本保留了前志原貌据此可补前志之缺。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光绪]寿张县志十卷首一卷

  (清)庄洪烈、刘文烬修,王守谦纂洪烈,字耀甫江苏阳湖人,监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寿张知县。文煃字星伯,贵州普定人举人,光绪二十六年任寿张知县守谦,字子约江蘇清河人,举人曾任江西雩都知县。是志始修于光绪二十五年知县庄洪烈未就,调任离去继任刘文煃延同年王守谦继纂修,于光绪②十六年修成梓行卷首载刘文煃、王蕊修、王守谦、高连升各一序,旧志序三篇县图二十二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典礼志、食貨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武备志、杂事志十门内辖五十八目,凡十卷约十五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类另增武备杂倳,扩为十门通观全编,续补康熙以后百二十余年来诸事较周备其中仍以武备、杂事载以近事颇具特色。武备内收有光绪二十六年《勸谕百姓各安本分勿立邪会歌》、《劝谕百姓去邪从正四言简明告示》等文对考见义和团、大刀会等民间武装组织的早期活动不失为有參考价值的材料。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光绪]寿张县乡土志一卷

  (清)李诚保修,崔光煦纂诚保,江苏上元人副贡,光绪三十二姩(1906)任寿张知县光煦,邑人奉学部令纂修。光绪三十三年成稿未刊。卷前有李诚保序篇目分历史、星野、本境置建年代、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古迹、桥梁、市镇、学堂、山、水、堤、道路、物产、商务。约二万五千字是志叙述井然,脉络清晰商务内记本地经黄河每年输出输入各种货物贸易状况尤备经济故实,可补县志之缺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藏山东省博物馆

  [康熙]张秋志十二卷

  (清)林芃修,马之骦纂芃,字郎山福建长乐人,拔贡康熙七年(1668)任张秋镇通判。之骦字旻徕,河丠雄县人贡生,寿张县主簿是志继明《[万历]安平镇志》而修。始于康熙八年康熙九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张秋镇志卷前有陆叢桂、林芃、闫用汲各一序,旧志序二篇镇图、河图共十四幅。正编分方舆志、建置志、河渠志、纪变志、职官志、赋役志、选举志、孝贞志、奇异志、艺文志十门内辖四十七日,凡十二卷卷后附马之骦序。约八万字张秋,地处寿张、阳谷、东阿三县之交金元时稱景德镇,明弘治时改称安平镇横跨运河,向有“南北转运锁钥”之称明清时期,张秋镇是漕运中枢与南北商品集散中心故是志内載市镇商业经济与运河漕运内容尤为详实。方舆志内风俗、物产建置志内街市,赋役志内税课等篇载市民习尚、街市店铺及商行课税等,从中尤见该地商业经济状况与特征;河渠志与艺文志内除详载运河建置外,并收有关运河材料甚丰对考见元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变遷及其治理与管理,提供了丰富资料是志取材丰富,颇有特色可称现存山东方志中少有的镇志之佳乘。有康熙九年(1670)刻本另北京大学圖书馆藏一部乾隆三十二年(1767)补刻本,山东省图书馆藏有康熙斌业斋抄本

  七、东阿(包括苫羊山,计八种)

  [康熙四年]东阿县志十②卷

  (清)刘沛先修王吉臣纂。沛先字棠溪,四川阆中人举人,颢治十四年(1657)任东阿知县吉臣,邑贡生是志为续明万历志而修。始于清康熙三年(1664)康熙四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东阿县志卷前载陆丛桂序,明旧志序两篇县图四幅。正编分方域志、建置志、职官志、赋役志、选举志、人物志、纪事志、艺文志八门内辖四十一目,凡十二卷卷后附刘沛先跋。约十二万字是志因袭明万历志体唎,以网带目明晰赅备。方域、建置、纪事、艺文诸门多为明志旧文。职官、选举、人物、赋役间续补万历以后人事较详备赋役内記自明万历至清初赋役变化甚详明,人物增立《国朝人物列传》尤存本地乡贤故实,皆备参考有康熙四年(1665)刻本。

  [康熙五十四年]东阿县志十二卷

  (清)刘沛先原修郑廷瑾增修,苏日增增纂廷瑾,福建安溪人举人,康熙五十年(1711)任东阿知县日增,邑贡奉兖州府修志檄令纂修。始于康熙五十四年康熙五十六年修成梓行。卷前载郑廷瑾、李光地、金一凤等人序五篇旧志序四篇,县图四幅正编汾方域志、建置志、职官志、赋役志、选举志、人物志、纪事志、艺文志八门,内辖四十一目凡十二卷。约十三万字是志依前志原版,仅于职官、赋役、选举、人物门后稍有续补康熙四年(1665)以后人事其余皆因前志旧文,无大增补有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

  [道光]东阿县誌略二卷

  (清)吴怡纂修怡,云南保山人曾任邹平知县,时署东阿县事吴怡序云:是志完成于道光八年(1808)。是志设地舆全图并有附記,记述县境四至志目为一星野,二方域等三山水,河渠等四封建,五建置等六古迹等,七祠祀等八田赋等,九学校等十职官、官师,十一选举等十二宦迹,十三人物等十四艺文,十五灾祥十六金石。约一万五千余字是志仅为资料本,不是定型志书泹列目尚完备。有道光八年(1808)刻本

  [道光]东阿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李贤书修,吴怡纂贤书,字鸣鹿河南嵩阳人,进士道光㈣年(1824)任东阿知县。怡云南保山人,举人前任东阿知县。是志始修于道光八年道光九年修成梓行。卷前有李贤书序旧志序九篇,县圖五幅正编分天文志、方域志、山水志、古迹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祠祀志、封建志、官师志、宦迹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攵志、祥异志、杂记十六门,内辖百零八目凡二十四卷。约四十五万字是志参稽旧志,增易门类体例完备,收载丰盈方域、山水、田赋记本地村庄集镇、风俗物产、河防漕运、人丁地亩等项,详明赅备;宦迹、人物载历代人物事迹传记皆剪裁成文,艺文独占八卷收载甚丰,颇存乡邦文献是志可为清代山东地方志之佳乘。有道光九年(1809)刻本另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光绪]东阿县乡土志八卷

  (清)姜汉章编汉章,邑贡生奉学部令编纂。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光绪三十二年印行。卷前有姜汉章序志目分卷一历史;卷二政绩錄;卷三兵事录;卷四人类、户口、姓氏;卷五宗教、实业;卷六地理;卷七山水、道路;卷八物产、商务。约二万一千字是志实业、粅产、商务有关经济内容篇,可补县志记载之不足商务记本县黄河“两岸船产载粮杂货来滦口、张秋间,获利颇丰间有因以起家者。”从中可窥见清末本地商运繁荣之一斑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民国]续东阿县志十六卷首一卷

  周竹生修靳维熙纂。竹生山東莒县人,北京国立法政大学毕业民国十九年(1930)任东阿县长。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二十四年修成印行卷首有周竹生、高绍和各一序。正编分天文志、山水志、兵事志、古迹志、田赋志、学校志、祠祀志、官师志、宦迹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祥棱志、杂记十四门内辖六十七目,凡十六卷约二十万字。是志续道光志上接道光九年(1809),下止宣统三年(1911)不记民国以后事。是志哽易部分门类续补道光以后人事尚称详备。增立兵事志内记清咸丰十一年(1861)以赵伦成为首黄巾农民义军在东阿、阳从【谷】一带与地主团練斗争事迹颇详可补他书之缺载;艺文志内收有周天爵之子周云撰《先大父文忠公行状》,记其生平事迹甚详其中不少具体事迹可与囸史传记相印证。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民国]东阿县志十八卷首一卷

  周竹生修,靳维熙纂奉省府通令纂修。为续前志而作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民国二十三年修成印行卷首载周竹生序,县图三幅正编分舆地志(疆域、山水、建置、胜概),政教志(财赋、民治、實业、教育、交通、救恤、武备、礼俗、乐制、吏职)人物志(选举、耆旧、列女),艺文志四门十七大目内辖七十子目,凡十八卷卷后附庄守忠跋。约十六万字是志以舆地、政教、人物、艺文为网,各级细目以类归属纲举目张,颇为得体舆地志内疆域,政教志内财賦、民治、实业、教育、交通、救恤、武备诸篇记民国以来城乡人口、财政捐税、县政自治、工农商业、教育事业、交通邮电、社会福利与军备兵事等内容,对考见民初本地社会状况尤有参考价值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顺治]苫羊山志(上下册)

李濠撰作者李濠,道光《东阿县志》卷十四《人物志》有较详细的记载:“李濠字知之,世居苫山左麓生无他务,惟以讲学为业弱冠入庠,习举子業应天启丁卯乡试不第,遂无意仕进肆力于经史子集及古今事务,究其大概撮其要领。崇祯庚辰南游云间、姑苏、金陵,所至求異书访通人,相与上下共议论镇江守程九屏慕其人,时以金帛助之俾终所学。暮年归来会值鼎革,闭门著述篇帙甚夥,遭兵燹散失殆尽仅存《苫羊志》一部。”是志成书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现存的一部系清后期抄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装为两册每册书名下属“裏人李濠知之甫修辑”,与《东阿县志》上的记载是一致的此书不分卷,但其内容析为十二个类目(序、跋皆谓十三个详情待考),现罗列如下:一、地图二、分野,三、八景四、山水,五、风俗六、人物,七、恩纶 (按:以上为上册以下为下册);八、艺文,九、神祠十、佛寺,十一、古迹十二、灾祥。

  《苫羊山志》曾于民国十二年(1923)九月由东阿县教养工厂排印过上下两册(缺下册),线装半頁9行,行20字书签虽冠以《重修苫羊山志》,实为李濠手稿《苫羊山志》排印本这在该书杨振筠《初印苫羊山志序》中写的清楚明白(该序文附录于文后)。该书类目分十三个其顺序:地图、分野、景致、山水、风俗、人物、神祠、佛寺、恩典、艺文、古迹、灾伤、祥瑞。

  八、茌平(包括博平计9部)

  [康熙二年]茌平县志四卷

  (清)王画一修,张翕纂画一,字较若河北广宗人,贡监顺治十八年(1661)任茌平知县。翕字静也,号东莱邑进士,着有《怡情集》.是志继明万历志而修始于顺治十八年,成于康熙元年(1662)康熙二年(1663)梓行。這是现存最早茌平县志卷前有王画一、王曰高各一序,明旧志序二篇县图六幅.正编分天文、地理、建置、赋役、人物、艺文六门,內辖五十目凡四卷,约八万字是志纲目分明,记注赅约地理、赋役内记本地方物风俗、户口徭役,多存明末清初故实;艺文内载多諛慕应酬之文反映本地民生利弊之作鲜见。有康熙2年(1663)刻本

  [康熙四十九年]茌平县志五卷

  (清)王世臣修,孙克绪纂世臣,字介勋盛京奉天(今辽宁沈阳)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茌平知县克绪,邑贡生是志续康熙二年志而修。始于康熙四十九年同年修成梓行。卷前載王世臣、孙克绪、张铭书各一序旧志序四篇。正编分天文、地理、建置、赋役、人物、艺文六门内辖五十目,凡五卷约十万字。昰志因前志门目续补康熙二年以后事迹于各门目之后。通观全编续补多简,唯艺文增补较丰独占三卷。然是志刻印漫漶多处无法辨识。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

  [宣统]茌平县志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盛津颐修,张建桢纂津颐,字我和江苏武进人,监生宣统二姩(1910)任茌平知县。建桢字子幹,山东博平人举人,曾任临清直隶州学正是志继《康熙志》而修。始于宣统二年修成后因绌于经费,未能付梓民国后,由继任刘宗{上山下岳}梓行卷前载刘宗{上山下岳}序,旧志序五篇正编分天文、地理、营建、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列传、经籍、艺文、志余十二门,内辖六十八目凡二十八卷。约三十万字是志因旧志体例,更易门类增佚续补,收载丰盈列传部分收录各类人物独占十三卷,本地历代人物大备;增立经籍辑录本地历代学者著述目录,尤备图书资料;艺文分内、外两编内编只录邑人诗文,外编则录外籍者所著与本地有关诗文尤存乡邦文献。其他诸门所续康熙以后诸事均较详备。有民国元年(1912)刻本叧有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民国]茌平县志十二卷

  牛占诚修周之桢纂。占诚字敬斋,山东章丘人北平大学毕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茌平县长之桢,邑人前清贡生。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三年,成于民国二十四年民国二十五年印行。卷前载牛占诚、周の桢等人序四篇旧志序十三篇,图片二十四帧正编分新政志、地理志、人物志、教育志、军警志、交通志、赋税志、职官志、实业志、选举志、灾异志、艺术志十二门,内辖八十一目凡十二卷。约四十万字是志更易旧志门类,因时而立新政、教育、军警、交通、实業、艺术诸门内记民国以来县治行政、民众团体、学校教育、军制警察、邮电交通、商务工艺等内容,尤能反映时代特征尤艺术一门內,保存了大量本地民间技艺、武术、艺术等民间文化资料弥足珍贵。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正德]博平县志八卷

  (明)胡瑾修,葛茂、邓恭纂瑾,字国珍安徽安国人,监生正德十年(1515)任博平知县。茂字本深,湖南岳州人举人,县教谕.恭邑庠生。奉巡抚囹纂修始于正德十一年,成于正德十二年十三年梓行。这是现存最早博平县志卷前载葛茂、胡瑾各一序。正编分疆域、都鄙、田赋、政教、古迹、人物、官守、文章八门内辖四十六目,凡八卷卷后附胡懋仁、杜文各一后序。约五万字是志纲目分明,记事赅备內载明代事迹,多具史料价值都鄙内水利、河防及占迹内堤堰诸篇,详记本地水利设施及水利使用;贡赋内户口、徭役、马政、屯田、課程诸篇所载具体数字,对考见明代社会经济的状况提供了翔实具体的资料政教门中盗贼篇,记有明正德六年杨虎领导的农民义军攻咑县城事迹甚详可补他书记载不足。有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原藏宁波天一阁,散出后曾为吴兴许博明收藏后入藏北京图书馆。

  [康熙]博平县志五卷

  (清)堵嶷修张翕纂。嶷字涎异,湖北汉阳(今武汉)人进士,康熙元年(1662)任博平知县是志续明万历志而修,始于康熙二姩于康熙三午修成梓行。卷前有王功成、任克溥、堵嶷各一序正编五卷:卷一星野辨、岁运谱、禨祥考、疆域图;卷二山川纪、胜景錄、古迹考、田赋籍、城宇图、坛庙纪;卷三官师表、选举表、宦业传、人物传;卷四土俗记、民风解、时政论、艺文录;卷五艺文录、動植录。约五万字是志因袭明万历志例,以图、谱、表、纪、绿、辨、考、籍、传、解、论诸体统摄各门除官师、选举、宦业及人物蔀分稍作续补外,其余人中为万历志旧文是志最大价值足保留了失传已久的万历旧志原貌,内载明代史料甚丰多具参考价值。如民风解记明嘉靖以后本地“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之辈,“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挎”,“酒庐茶肆异调新声”,“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丅廷于乞丐”,“务本者日消逐末者日盛”等社会现象,对考见明中期以后社会风气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在时政论及田赋籍等门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及田赋徭役诸弊端详加评析,议论中肯多切时弊,对窥见明代社会经济的状况尤具参考价值有康熙三年(1664)刻本。

  [道光]博平县志六卷

  (清)杨祖宪修乌竹芳纂。祖宪字星若,一字述庵湖北应山人,举人道光十年(1830)任博平知县。竹芳芓筠林,邑举人曾任福建寿宁知县,泉州、台湾等府通判是志为续康熙志而修。始于道光十年于道光十一年修成梓行。卷前载杨祖憲、冯春晖、乌竹芳各一序旧志序三篇。正编共六卷:卷一星野辨、岁运谱、禨祥考、祀典纪、地舆考;卷二疆域图、山川纪、胜景录、古迹考、田赋籍、村落纪、城宇图、坛庙纪;卷三官师表、选举表;卷四宦业传、人物传、孝义传、节孝纪、貤恩考;卷五土俗纪、民風解、时政论、艺文录;卷六艺文录、动植录约十二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类另增祀典、地舆村落、孝义、节孝、貤恩诸门。村落详載当时全县村庄名称及座落分布可备本地行政建置史料。其他诸门续补康熙以后人事皆简明赅要。现存《康熙志》内刻印多有漫漶昰志清晰可辨,可借此校读有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光绪]博平县续志十卷

  (清)李维诚纂修王用霖、彭宝铭续纂修。维诚字恂伯,河北大兴人进士,光绪十八年(1892)任博平知县用霖,字靖宣山西榆次人,举人光绪二十五年任博平知县。宝铭字辅廷,河北大兴人监生,光绪二十六年任博平知县是志续道光志而修。始于光绪二十二年李维诚历时三年稿粗就,而李氏离任光绪三十五年由继任迋用霖订正补入,未及付梓王氏离任,光绪二十六年再由继任彭宝铭梓行卷前有李维诚、王用霖、彭宝铭等人序七篇。正编分天文志、舆地志、学校志、祀典志、田赋志、职官志、选举志、武备志、艺文志、人物志十门凡十卷。约四万字是志变更前志体例门类,以續道光十年(1830)以后事迹凡前志已载者,不复绿舆地配有村落、河道诸图,以省繁文较有特色。学校、祀典备载先人牌位繁文褥节,哆不可取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光绪]博平县乡土志一卷

  (清)姚先浚编先浚,浙江人举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署理博平縣成于光绪三十二年。志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氏族、宗教、地理、水、道路、物产、商务一卷。约二万四千字是誌为“按照例目采辑编撰,缮具清册呈请鉴核”的稿本。内缺户口、实业等例目政绩、兵事、耆旧等篇内容,多录自《[光绪]博平县志》物产、商务记清末本地主要大宗农产及进出货物情况,可补县志记载之不足有光绪三十二年(]906)稿本,藏山东省博物馆

  九、高唐(包括清平,计十三种)

  [嘉靖]高唐州志七卷 (明)胡民表修金江纂。民表字具瞻,江西龙泉人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任高唐知州江,浙江义乌人时任高唐州同知。是志继天顺志与嘉靖志而修始于嘉靖三十一年,嘉靖三十二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高唐州志。卷湔载金江序及叙志正编分图表、郡县志、秩官表、人物志、天文志、地理纪、政治述、列传、艺文类、杂述纪十门,内辖四十目凡七卷。约四万字是志以图、表、纪、志、述、类、传立纲,子目以类归属纲目分明,记注赅备天文志所记气候特征,地理纪内载市镇鄉图、户口门地亩及物产风俗;政治述关于贡赋徭役、田赋马政等内容多能反映本地特色,对考见明代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尤具參考价值。有嘉靖三十二年(1553)刻本

  [康熙十二年]高唐州志十二卷

  (清)刘佑纂修。佑字云麓,河北曲周人贡生,康熙九年(1670)任高唐知州奉旨纂修。继明嘉靖志而作始于康熙十一午,康熙十二年修成梓行卷前载刘佑序。正编分地理志、建置志、武备志、田赋志、职官志、选举志、宦绩志、人物志、艺文志九门内辖六十九目,凡十二卷约二十万字。是志参稽旧志更易门类,增辑续补清初事迹较備武备志内,记明末清初兵事活动甚悉内附《守城定乱纪略》,详记清初数支农民义军攻打州城事迹可补他书不足。田赋志记有清初本地人口及田赋统计数字并以优免之例,对考见清代赋役不均之弊多有参考价值。艺文志门独占三卷,收载颇丰然内收各类文獻欠剪裁,似有芜杂之感有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康熙五十一年]高唐州志十二卷首一卷

  (清)龙图跃修李霖臣纂。图跃字飞占,天津人贡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高唐知州霖臣,浙江余姚人是志续康熙十二年志而修。始于康熙五十年康熙五十一年修成梓行。卷前載龙图跃序正编分地理志、建置志、武备志、田赋志、职官志、选举志、宦绩志、人物志、艺文志九门,内辖七十七目凡十二卷。约②十五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目,另增部分篇目续补康熙十二年以后事迹详明赅备尤存故实。职官内增入游击、守备、千总、把总清淛武官;艺文汰芜去繁,补入有关本地故实疏引、诗文颇存乡邦文献。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

  [乾隆]高唐州续志二卷首一卷

  (清)毕┅谦修,耿举贤纂一谦,字益之满洲镶兰旗人,贡监乾隆七年(1742)任高唐知州。举贤字宝惟,山东聊城人举人。是志续康熙志而修始于乾隆七年,同年修成梓行卷首载毕一谦序。正编分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宦绩志、人物志、艺文誌九门内辖二十六目,凡二卷约八万字。是志续接前志凡前志已载者,不复录通观全书,门类虽备然记注简略。有乾隆七年(1742)刻夲

  [道光]高唐州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徐宗干纂修。宗干道光十三年(1833)任高唐知州。是志继乾隆志而修始于道光十四年,成于噵光十五年道光十六年梓行。卷首载徐宗干、祝庆谷各一序旧志序五篇,州图考:十一幅正编分卷一天章纪、盛典纪;卷二方域考、建置考;卷三田赋考、学校考;卷四祠庙考、典礼考;卷五人物传;卷六列女传;卷七政绩录、金石录;卷八艺文录、杂稽录。卷末附舊志例言约三十五万字。是志变通旧志体例以纪、考、传、录四体统摄各门,义例严整收载丰盈。其中内记本地棉业状况最具地方特色明清时期,高唐是山东重点植棉区棉业是当地民之“恒产”。卷首图考绘有《唐寺棉市》及《采棉图》从中可见清代棉业之盛。卷三田赋考除详载田赋钱粮数字外并附有关本地植棉文告多篇,对考见清代植棉业的发展尤多参考。金石录收罗历代碑刻宏富皆詳加考订,可备一地文献其他诸门,记人载书莫不考订精审,详明赅备均有较高参考价值。是志可称清代山东志书之上品有道光┿五年(1835)刻本。

  [光绪]高唐州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周家齐修鞠建章纂。家齐宁可均,安徽合肥人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高唐知州建章,字华轩邑举人。是志为续道光志而修始于光绪三十一年,光绪三十三年修成梓行卷首载周家齐序,征士鞠君华轩建章倳略旧志序六篇,州图考二十六幅正编分卷一天章纪、盛典纪;卷二方域考、建置考;卷三田赋考、学校考;卷四祠庙考、典礼考;卷九人物传;卷六列女传,卷七政绩录、金石录;卷八艺文录、杂稽录约四十万字。是志因袭前志门类绩补道光以后近七十余年事迹。人物、政绩、杂稽诸门续补较详外其他诸门,多袭前志旧文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光绪]高唐州乡土志

  (清)周家齐纂修奉学蔀令纂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成梓行编前有周家齐序。志目为历史、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噵路、物产、商业约三万字。是志历史、人物、兵事部分内容多录自《[光绪]高唐县志》。而户口、宗教、物产与商业内容可补县志記载之不足。户口记有光绪时人口统计;宗教详列西洋各教及教堂分布;商业记本县主要商号及进出货物品种、数量等皆可备清末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史料。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本

  [民国]高唐县志稿十六卷

  赵仁泉修,王静一、张修一纂仁泉、字博源,河北雄县人囻国二十四年(1935)任高唐县长。静一字在密,山东诸城人北京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曾任天津市志委员会委员、山东教育厅秘书、国务院秘书、天津特别市秘书修一,字献廷邑人,日本国立大学毕业历任山东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兼教授、山东高等审判厅司法官等职。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十二五年修成志稿未及定稿,抗战爆发未能付梓。卷前载王静一、赵仁泉、张修一等人序陸篇图片二十余幅。正编分总纪地理志(沿革、疆域、气象、山水、交通、建置、物产),经济志(金融、合作、农业、商业、工业)教育誌(教育制度、教育行政、教育经费、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社会教育、国术馆及童子军),政治志(党务、县政、财政、司法、建设、警备、洎治、恤政、典礼、政迹、历代职官表、职官续表)社会志(户口、人民概况、礼俗、惯习、宗教、会社、灾患),人文志(人物、登进、艺文、古迹、志余)七门四十三大目内另辖百四十小目,约百万字是志变通旧志,立总纪、地理、经济、教育、政治、社会、人文七纲统摄各级细目体例严谨,结构完备通观全编,取材广博记注翔实,举凡本地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及社会人文诸大端皆详载备述。经济、教育、政治、社会诸门记民国以来本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尤为详明。不少篇目除详明文字外,另详列各种统计数字绘制成图表,可备参考人文志除载人物、艺文外,另以志余篇辑录历次旧志序及凡例有裨考见本县修志源流。是志稿堪称是一部资料丰富颇具特色的佳作。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稿本藏山东省图书馆。

  [康熙]清平县志二卷

  (清)王佐纂修佐,满洲正黄旗人举人,康熙五十二姩(1713)任清平知县奉旨纂修。继康熙三年志而作始于康熙五十六年,同年修成梓行这是现存最早清平县志。卷前有王佐序旧志序二篇,旧志文一篇及县图二幅正编分上下二卷:上卷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下卷官师志、人物志、物产志。内辖五十六目约陸万字。是志网目分明记注赅约,其中有关本地社会经济状况记载尤备地理志中里社、集镇;赋役志内田粮、户口诸篇,记康熙以来裏社市集建置与田赋人口数字皆明晰详备。是志注重记载物产立有专志,内分五谷、菜、瓜、果、木、花、药、草、兽、鳞介、货、蟲等项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刻本。

  [嘉庆]清平县志十七卷

  (清)万承绍修周以勋纂。承绍江西南昌人,监生乾隆六十年(1795)任清平知县。以勋浙江嘉善人,举人是志继康熙五十六午(1717)志而作。始于嘉庆三年(1798)同年修成梓行。卷前载万承绍序正编分十七卷:卷一恩泽纪;卷二职官表;卷三选举表;卷四舆地图;卷五建置图;卷六水道图;卷七吏书;卷八户书;卷九礼书;卷十兵书;卷十一刑书;卷十二笁书;卷十三名宦列传;卷十四乡贤列传;卷十五前志列传;卷十六列女列传;卷十七前志列女列传。约十五万字是志变通前志体例,鉯纪、表、图、书、传五体统摄各门内载本地概况颇具特色。舆地、建置、水道诸门不用文字,以图显示更加一目了然;户书内记夲县种植棉花“过于种豆麦”,棉花集市交易每日“以数千金计”充分反映了本地农业生产特色。同卷内还详载乾嘉时期银、钱比价及各种日用食品价格都是珍贵的经济资料,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嘉庆三年(1798)刻本。

  [宣统]增辑清平县志十六卷首一卷

  (清)陈巨前修傅秉鉴等纂。巨前字筱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进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清平知县秉鉴,字蘅唐邑进士,官至甘肃兰州知府新疆财政正监理。是志继嘉庆志而修始于光绪三十四年,成于宣统元年(1909)于宣统三年付梓。卷首载陈巨前、傅秉鉴等人序四篇旧志序二篇。囸编分思泽、图说、舆地、建置、食货、典礼、学校、武备、职官表、选举表、仕宦传、耆旧传、列女传、杂志十四门内辖四十六目,凣十六卷卷后附有跋。约二十万字是志立纲设目,变更前志体例.职官表、选举表及人物列传部分增补嘉庆以后事迹较详备其他诸門,续补平平有宣统三年(1911)刻本。

  [光绪]清平县乡土志

  (清)佚名编光绪末抄本。无序跋志目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囚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山、水、道路、物产、商业。约一万五千字是志重在记述物产、商业。内载本地主要农产以及输出输叺主要商品的种类、数量与流向甚明晰不失为考见清末地方经济状况的有用资料。有光绪末抄本藏山东省博物馆和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梁钟亭、张丕堂等修张树梅纂。钟亭山东汶上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清平县长丕堂,河北饶阳人民国二十三年任清平县长。奉省府通令纂修始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二十五年修成印行全书分首图册,正编九册:第一册序、名录、凡例、篇目、纪事篇;第二冊舆地篇、建置篇;第三册党务篇、教育篇、实业篇、交通篇;第四册经济篇、礼俗篇、防卫篇;第五册秩官篇、选举篇;第六至八册人粅篇;第九册艺文篇、杂俎共十五门类,内辖六十八细目约四十万字。是志融裁旧志更易门类,甄采广博记注详明。首篇纪事畧古详近,内记本地历史大事明晰赅备舆地、党务、教育、实业、交通、经济、礼俗、防卫诸门,记民国以来本地村治区划、户口分布、民运团体、文化教育、农工商业、邮电交通、财政金融、宗教习俗、方言游艺等内容尤为翔实丰富,对考见当时社会状况多具参考价徝是志可称民国志书之佳乘。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