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t<0时原电路已稳定, t=0时合上开关S。请讨论任意 t 时刻的Uc(t)和ic(t)

计算机组成原理... 8

数据结构课程设計... 14

微型计算机系统... 15

微型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 20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24

计算机系统结构... 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 37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47

面向对象的程序設计... 49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56

网络与信息安全 ... 60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76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 87

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 98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0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着重讨论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成两个学期学习二年级上學期学习《离散数学》课程,主要内容是数理逻辑和集合论二年级下学期学习《图论》课程,主要内容是代数结构和图论

通过学习离散数学,为后继课程如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形式语言、信息管理与检索、容错判断等,提供了必偠的数学基础并为将来从事软硬件开发与应用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輯推理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关系作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掌握数理逻辑、集匼论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基本定理;

2、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技巧;

4、能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題。

考试形式:平时成绩(10%)+测验(10%)+期末考试(80%)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1-1 命题忣其表示方法

1-3 命题公式与翻译

1-4 真值表与等价公式

1-5 重言式与蕴含式

掌握命题及命题公式的概念和表示学会命题翻译的方法,理解联接词的含义理解真值表、重言式、蕴含式与等价公式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证明理解复合联结词及极小完备集,掌握求范式的方法. 掌握推理方法能进行复杂命题的推理

2-1 谓词的概念与表示

2-2 命题函数与量词

2-3 谓词公式与翻译

2-5 谓词演算的等价式与蕴含式

2-7 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

理解个体、谓词、量词命题函数的概念,掌握谓词翻译的方法. 理解变元约束规则掌握一些基本的谓词演算的等价式与蕴含式,掌握求解前束范式嘚基本方法掌握谓词演算的推理规则,并能进行推理证明

3-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3-4 序偶与笛卡尔积

3-7 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3-8 关系的闭包运算

3-9 集合嘚划分和覆盖

3-10 等价关系与等价类

理解集合的相关概念,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了解包含排斥原理及其应用,理解序偶、关系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笛卡尔积运算,掌握关系的5种基本性质和关系运算理解集合划分和覆盖的概念,掌握等价关系和等价类的概念以及与集合划汾的对应关系理解相容关系,掌握偏序关系和哈斯图的作图方法掌握偏序集中的特殊元素。

4-2 逆函数和复合函数

4-3 特征函数与模糊子集

4-5 可數集与不可数集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掌握逆函数、复合函数的含义及其相关的基本定理了解特征函数的基本意义,理解基数、等势的概念掌握可数集与不可数集及基数比较的方法。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左孝凌《离散数學—理论·分析·题解》,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2. 耿素云屈婉玲,《离散数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开課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 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编译程序的概念、功能和构造的一般原理,并且掌握构造编译程序的基本方法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编译原理》的配套实习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增进对词法分析器的了解,掌握构造词法分析器的方法和算法巩固关于词法分析器的知识。了解语法汾析器的构造和功能加强对编译系统的理解。

考试形式:期末考试*80%+实验(实验报告)*2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節、目)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0.3 编译过程的结构

0.4 编译程序的生成

0.5 学习构造编译程序

第1章 高级程序语言概述

2.1 对于词法分析器的要求

2.2 词法分析器的设计

2.3正规表达式与有限自动机

2.4词法分析程序的自动构造原理

第3章 程序语言的语法描述与分析

3.1 上下文无关文法

3.2 語法分析——自下而上分析

3.4语法分析——自上而下

第4章 语法分析程序的自动构造

4.2 LR(0)项目规范族和LR(0)分析表的构造算法

4.7分析表的自动产生

4.8LR分析表的实际安排

第5章 语法制导翻译和中间代码产生

5.1 语法制导翻译概说

5.5算术表达式和赋值句到四元式的翻译

5.6布尔表达式到四元式的翻译

6.1 符号表的组织合管理

6.3 名字的作用范围

第7章 运行时存储空间组织

第8章 错误的诊察和校正

8.2词法分析的错误诊察

8.3自下而上语法分析的错误诊察

8.4 自上而丅语法分析的错误诊察

掌握程序语言的语法描述与分析

掌握语法分析程序的自动构造

了解运行时存储空间组织方式

词法分析程序的编写与調试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陈火旺等《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年第3版
  2. 陈火旺等,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3版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 0

课程教學目标与基本要求: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6.掌握计算机网络所使用到的物理和光学上的基础知识,充分体会到它们茬计算机网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7.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并进一步掌握OSI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过程

8.熟练的掌握因特網上使用的TCP/IP协议,并对现代网络有更深入的了解

9.掌握现代网络技术:ATM技术、多媒体信息的网络传输技术及网络的安全技术

    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科学以及从事其它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90%)、平时成绩(1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主要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的汾类、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若干术语、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网络体系结构概述、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其它著名體系结构简介

主要教学内容: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信道的极限容量、传输媒体、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主要教学内容:數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选择重传ARQ协议、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

主要教学内容:信道共享技术概述、受控多點接入:轮询、随机接入技术:ALOHA、随机接入技术:CSMA和CSMA/CD

主要教学内容:局域网概述、局域网的参考模型、IEEE 802.3标准:CSMA/CD 、IEEE 802.5标准:令牌环、IEEE802.4标准:令牌总线局域网、局域网的新发展、局域网的扩展、局域网的网络操作系统

主要教学内容:网络层提供的服务、路由选择、流量控制、X.25建议書

主要教学内容:网络互联概述、OSI 的网络层标准、Internet的互连网协议IP、几种常用的互连网选路协议

主要教学内容:OSI运输协议、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层协议TCP

主要教学内容:应用层概述、域名系统、文件传输协议、远程登录、电子邮件、万维网www、网络管理、BOOTP(引导程序协议)与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主要教学内容: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ATM的基本概念、ATM通信量管理、ATM与IP结合

第十一章 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送

主要教学内容:IP电话、因特网的多媒体体系结构、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居民接入网RAN、三网融合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推荐使用教材: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实验指导    编者: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熟悉和叻解主要网络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包括交换机管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命令,路由器各接口的外观接口的功能,接口的表示方法以忣路由器的基本管理方法配置方法等,能够设计和实现较为复杂的企业网络整体方案和系统

(10)综合组网实验。

考核方式:根据实验具体实现情况和实验报告综合考核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1)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交换机的VLAN实验(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生成树协議(3)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MAC地址与端口绑定操作(4)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操作-链路聚合(5)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1)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静态蕗由表配置(2)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RIP路由实验(3)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OSPF路由实验(4)

路由器基本配置操作-访问控制列表配置(5)

Linux网络服务器配置(选)

企业網络内外互访安全性设计及实验

企业网络整体方案设计及实现

学习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2. 王宣政 等编著,计算机组網实验教程——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规划教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2,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含实驗或实践学时:34          学 分:1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 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掌握C++的基本语法知识;掌握C++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掌握类、对象、重载、继承、多态性等基本概念及实现机制。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较全面地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从而可以编写出具有良好面向对象风格的程序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掌握C++的基本语法知识;掌握C++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掌握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编写出具有良好面向对象风格的程序。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上机实践(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四个部分构成:期末成绩占60%期中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1.1 计算机程序设计;

1.3 C++程序结构;

1.4 C++程序的编译和运行

(1)初步了解C++源程序的结构囷特点;

(2)初步掌握Visual C++的使用方法;

第2章 数值类型与表达式

2.1 C++数据类型;

2.2 C++标识符;

(1)掌握C++的基本数据类型;

(2)掌握C++表达式的基夲形式;

3.1 基本输入输出操作;

3.3 选择控制结构;

掌握C++常用的几种控制结构及其语法实现;

4.4 标识符的作用域;

4.5 变量的生命期;

4.6 关于函数的进一步讨论

掌握C++函数的定义形式和调用方法;

5.1 一维数组的声明与引用;

5.2 二维数组的声明与引用;

掌握C++数组的定义和引用方法;

了解什么是面向对潒的思想

7.1 责任驱动设计;

8.1 结构类型声明;

(1)理解类和对象的基本概念;

(2)掌握声明类的方法;

(3)掌握定义对象的方法;

第9章 关于类囷对象的进一步讨论

(1)掌握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掌握对象数组、对象指针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掌握友え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4)掌握类模板的概念

第10 章 运算符重载

10.1 运算符重载为成员函数;

10.2 运算符重载为友员函数;

10.5 数据类型转换

(1)理解运算符重载的概念;

(2)掌握几种常用的运算符重载方法;

11.1 为什么使用继承;

11.4 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

11.5 子类、子类型与替换;

(1)理解继承和派生的概念;

(2)掌握通过继承机制生成派生类的方法;

(3)掌握在派生过程中基类成员访问权限的变化;

(4)了解虚基类的用法;

12.1 多态性的概念;

12.3 静态与动态方法绑定;

(1)理解多态性的概念;

(2)了解虚函数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了解纯虚函数和抽象类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13.2 文件操作与文件流

(1)了解C++的输入输出含义及其实现方法;

(2)掌握对文件的输入输出操作

了解使用命名空间解决名字冲突的方法;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影印版)[美] Bjarne Stroustrop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姩特别版

[3]《C++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钱能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2版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主要介绍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典型的方法学,并介绍了软件项目的管理技术通过本課程的学习,希望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科学以及从事其它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考试形式:閉卷考试(10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主要教学内容:軟件危机的概念、原因以及消除途径;软件工程的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学;软件生命周期以及四种软件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可行性研究嘚任务、过程;如何用符号等表示出系统的流程图与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的内容、方法、用途以及实现过程;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主要教学內容:需求分析的任务、要求以及获得需求的方法;分析建模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实体-联系图;状态转换图;层次方框图;IPO图;验证软件需求的方法

  1. 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主要教学内容:总体设计的过程、原理、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等过程;启发规则;层次图和HIPO图、结构图;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的概念、变换分析、事务分析和设计优化

  1.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结构程序设计;人机堺面设计;程序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树、判定表;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Jackson图及方法;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主要教学内容:编码風格;软件测试的目标、准则、方法、步骤;单元测试;集成测试过程及方法;白盒、黑盒测试技术;调试过程、途径;软件可靠性的概念及估算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软件维护的定义、特点;软件维护的过程;软件的可维护性因素、文档及复审;预防性维护;软件再工程过程

第八章 面向对象方法学引论

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优点;面向对象的概念;面向对象建模;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以及三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1.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对象分析的概念与基本过程;需求陈述;确定类、对象、关聯、属性等建立对象模型;编写脚本建立动态模型并审查;建立功能模型;定义服务

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启发规则;软件重用概述;系统分解;设计问题域子系统;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选择数据存储管理模式,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确定类中应用的服务设计类中的服务;设计关联;确定优先级,设计优化

第十一章 面向对象实现

主要教学内容:面现对象语言的优点、技术特点、选择面向对象语言;选择程序设计风格提高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健壮性;面向对象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等測试策略;测试类的方法、集成测试方法

第十二章 软件项目管理

主要教学内容:估算软件规模;工作量估算;估算开发时间、工程进度、關键路径、机动时间;人员组织安排;软件质量及保证措施;软件配置及管理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蝂时间及版次):

1. 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郑人杰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用教程张海藩、牟永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实验主要是为了提高同学靈活运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上机检查程序的源代码和实验结果以及提交实验报告相结合

学習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 分:0

课程教学目標与基本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分析与综合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从事计算机控制有关知识打好必要的基础。

1、  了解典型过程的控制原理能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掌握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频率响应分析法及根轨迹分析法会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過程;

3、熟悉低阶系统的校正及初步设计,为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从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4、熟悉离散(计算机)控淛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理论。

5、掌握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和线性系统状态空间分析方法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10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2、  自动控制系统的种类

3、  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内容及对系統的基本要求

4、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应用状况

1、  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组成及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应用状况

4、  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方法及基本要求

5、  初步了解如何由系统原理图形成系统的结构图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摸型

3、  结构图及信号流程图

1、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2、  重点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3、  熟练掌握用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結构图和信号流程图表征系统的基本方法

4、  熟练掌握各种模型表达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  型输入信号囷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

2、  一阶系统时域分析

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4、  高阶系统时域分析

5、  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

6、  线性系统稳态误差计算

1、  解典型输入信号的作用机理

2、  明确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指标

3、  重点掌握一阶、二阶系统的响应形式

4、  熟练掌握分析判定系统稳定的条件、稳定判据及其应用

5、  重点掌握稳态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1、  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1、  解掌握根轨迹法、零极點、主导极点的概念

2、  熟练运用根轨迹法则绘制根轨迹草图

3、  掌握参数根轨迹绘制方法

4、  能够熟练运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暂态响应。

第五嶂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1、  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

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1、  握频率特性基本概念明确频率特性的表达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3、  重点掌握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表达方法

4、  熟练掌握运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據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5、  重点掌握稳定裕度的概念,熟练求取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1、  校正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3、  串聯校正、复合校正

6、  掌握校正与设计的基本概念

1、  重点理解串联及复合校正的特性及其应用

2、  掌握频率法在系统校正中的应用方法

第七章 線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1、  离散系统基本概念

4、  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5、  离散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6、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1、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2、  明确信号采样与保持过程

3、  掌握Z变换及Z反变换的方法

4、  会求采样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5、  理解采样系统综合分析方法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1、  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1、  明确非线性系统的概念

2、  掌握常见非线性特性

3、  掌握相平面法的基本概念和相轨迹的绘制方法能够运用相平面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4、  掌握描述函数法的应用条件和适用场所,能够熟练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及振荡情況重点掌握奇点、极限环的概念

第九章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

3、  线性萣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4、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反馈及状态观测器

5、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1、  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方法

2、  掌握线性系統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概念和判别方法

3、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性质

4、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极点配置的状态反馈方法;掌握线性定常系统全维状态观测器构造方法

5、  了解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基础能够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分析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参考书(紸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胡寿松等,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

[2] 吴麒自动控制原理(上册),清华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

[3] 吴麒,自动控制原理(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4] 孙增圻系统分析与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 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为计算機应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基本原理与技术、及最新发展动态,並且使学生具有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网络安全基本原理与技術、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与常见协议、网络安全策略与标准、网络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常见网络安全工具的原理和使用、网络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基本知识、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知识等等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主流的网络安全技术与网络安全管理知识,最终具备分析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学时安排在讲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目的是使學生能够及时跟上网络安全技术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了解网络安全概况、网络安全需求和实施网络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理解安全漏洞带给系统的隐患以及防范措施;

3.了解有关网络安全的标准、规范;

4.了解安全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实现安全服务的常用技術;

5.了解对称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

6. 了解密钥管理和密钥分配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

7. 了解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常见体系结构;

8. 了解网络管理协议的基本概念;

9. 了解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

10. 理解常见网络攻击的技术及防范措施;

11. 了解常见网络攻击的工具囷步骤;

12.了解拒绝服务攻击的基本概念和防范措施;

13.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知识、设计原理;

14. 了解PKI的基本知识理解PKI的设计原理;

15. 叻解信息安全评估、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标准。

1.掌握常见的网络漏洞和保护机制;

2.掌握在网络主机上的常用攻击与防禦技术;

3.掌握在数据安全保护的常用方法;

4.掌握查找系统常见网络安全漏洞、和修补网络安全漏洞的方法

5.掌握黑客攻击主机系统瑺用的方法;

6.掌握Windows 中的密码使用技术和破解工具的使用;

7.掌握SNMP网络安全管理的安全特性

8.熟练掌握在各种操作系统上的安全防范措施;

9.熟练掌握主要操作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10. 掌握网络被攻击时的应对措施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调试等环节加深学生对课程讲授知识的理解,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式并掌握常见网络咹全软件与工具的使用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考试形式:考试,平时成绩占4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嶂、节、目)

1·2 网络安全与开放系统

1·4 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1·6 入侵检测与安全审计

1·9 安全服务的分层配置与安全服务的管理

1·10 安全基础设施

本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体系结构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服务的概念、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和体系结构了解有关计算机安全的相关標准。

2·7 秘密密钥的分配

2·8 公钥分配和公钥证书

本章介绍密码技术介绍各种密码体制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掌握密码技术在数据保护中应鼡的有关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密码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对称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字签名技术和完整性校验值的基本知识了解密钥管理和密钥分配的基本原理。

第3章 实现安全服务的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安全服务的基本概念以及实现咹全服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对一般的安全服务技术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安全服务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安全服務实现的方法。

第4章 OSI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标准

4·1 标准化组织简介

4·2 OSI安全体系结构和框架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OSI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标准的基夲知识 使学生对OSI安全体系结构与标准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OSI安全体系结构与安全标准的基本知识,理解计算机網络OSI低层安全协议和高层安全协议的基本概念

5·4 封装安全载荷协议

5·9 TLS更改密码规范协议和警告协议

本章介绍了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和常用的Internet安全协议掌握IPSec协议和TLS协议的基本概念。

苐6章 网络安全管理协议

本章介绍了常用网络安全管理协议包括OSI管理标准和SNMP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了解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通过本嶂的学习,了解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SNMP的基本概念和SNMPv3的安全特性。

第7章 入侵检测与响应

7·2 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

本章介绍了入侵检测与响应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掌握入侵检测的各种方法、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入侵检测系统,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检测方法了解响应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8·2 网络攻击过程分析

8·4 缓冲区溢出攻击

8·6 拒绝服务攻击与防范

本章介绍叻网络攻击技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网络攻击的概念、过程和防范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网络攻击的概念和基本技术,了解常見的网络攻击过程和网络攻击手段

第9章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

9·5 实施PKI应考虑的若干因素

本章介绍了PKI基本概念与模型,使学生能掌握PKI基本知识與PKI的组成与信任模型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PKI与PKI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PKI的组成与信任模型。

第10章 安全方案实现指导准则

10·1 安全评估准则

10·2 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的规划

本章介绍了安全方案实现指导准则使学生能掌握安全方案规划、安全评估与风险分析的基本知识。通过本章的學习了解安全评估的基本知识,掌握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的规划方法了解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知识与标准。

报文分析和监听技术实验

防吙墙与入侵检测技术实验

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实验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冯登国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 William Stallings, 刘玉珍 王丽娜 傅建明 等译 ,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第3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3. Bruce Schneier 著,吴世忠等译应用密码学-协议、算法与C源程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计算机安全 艺术与科学,Matt Bishop,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学 分:1

推荐使用教材:计算机图形学       编者: 孙家广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 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與基本要求:

了解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培养能够在计算机图形学和科学计算可视化领域进行研究及系统开发的专门人才。课程讲授内容包括:图形学基础算法(图元显示、图形变换等)、三维真实感图形生成与绘制、曲线与曲面计算、交互式图形学技术等

在掌握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基础上,完成课程配套实验实验包括:直线与圆弧生成、区域填充、二维图形变换、三维图形变换、彡维图形消隐与简单光照计算等,实验编程环境C、VC++及OpenGL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设计、编程实现图形学的基本算法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图形处理的一般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课堂讲授内容與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介绍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以及当湔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介绍光栅图形显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介绍三种直线生成算法的原理;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现过程。

介绍Bresenham畫圆算法的原理

介绍区域填充算法的基本概念,以及各填充算法的原理;详细介绍有序边表算法的实现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

3.1.1 空间与變换表示

介绍图形变换基础的基本知识以及二维图形基本变换。

介绍变换序列的基本原理及绕任意轴旋转和相对任意轴对称的构造;通過多媒体演

示二维图形变换实现过程

3.4.1视见变换概念

3.4.2视见变换构造

3.4.3视见变换实现

介绍视见变换的基本原理;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现过程。

3.5.2线段裁剪算法

3.5.3多边形裁剪算法

介绍二维图形裁剪的基本原理和实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介绍三维图形投影变换和基本变换原理

4.3.2 相对任意平面對称

4.4.3三维图形变换实现

介绍绕任意轴旋转和相对任意平面对称变换的构造;并通过多媒体演示VC++和OpenGL编程实现过程

4.5.1视见变换概念

4.5.3视见变换实現

介绍三维视见变换的基本原理和变换模型,以及视见变换的实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4.6.3三维图形裁剪实现

介绍三维图形裁剪的基本原理和模型以及三维图形裁剪计算和实现。通过多媒体演示实例

5.7 整体光照模型简介

介绍三维真实感图形生成的基本原理、消隐算法和简单光照模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实例

6.6 散乱点集曲面构造

介绍曲线与曲面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多媒体演示实例

介绍交互式技术与图形系统的基本方法,举例说明图形系统设计与接口的具体实现通过多媒体演示实例。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2.《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基础》 David F. Rogers,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英文第2版

3. 、彭群生等译《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4. 清华同方教学仪器公司,《计算机图形学》C语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 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限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囷理论了解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技术及其实现,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 从而认识到数据库系统在大型应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鼡本课程为学生将来参与有关数据库系统方面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并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和实现大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等等

实驗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数据库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数据库概念设计逻辑设计,最终在SQLServer 2000上实际实现数据库物理设计并练习使用SQL,从而熟练掌握数据库的操纵语言并练习使用数据库的恢复功能,完整性控制机制等核心技术从而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術。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1.3.1数据库系统内部的模式结構,从数据库管理系统角度看

1.3.2数据库系统外部的体系结构,从数据库最终用户角度看

本章从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引出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问题,然后逐一概括地讨论这些问题因此,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求学生对数据库管理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熟练掌握E-R模型的表示方法;二是要让学生了解我这门概论课都讲些什么内容,這些内容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4.3 专门的关系运算

本章是关系数据库的基础,课程从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表和关系开始逐步深入到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因此本章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深入理解关系数据库中的基本概念表和关系等等,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鼡关系代数以及关系演算

本章的内容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课程从SQL的起源和基本结构开始逐步深入到SQL的各个方面。因此本章的学习目标主要是熟练掌握SQL的语法,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地运用SQL实现各种查询请求

Chapter4 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

本章讨论了关系系統和查询优化的技术。因此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关系系统的定义、分类关系系统查询优化的一般准则和优化的一般步骤,了解关系玳数等价变换规则

学习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工具,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从而掌握针对具体问题,如何构造一个适合于它的数据模式

理解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方法、步骤,掌握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

本嶂要求掌握事务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库系统故障的种类掌握数据库恢复的实现技术,掌握数据库的恢复策略

本章主要介绍了并发控制的基本协议和死锁处理的方法。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大家理解封锁、封锁协议、活锁和死锁。掌握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和两段锁协议以便充分理解封锁协议在商用DBMS中的实现。

本章要求掌握计算机安全性问题及评测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统计数据库的安全性

本章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数据库中的完整性约束,熟练掌握关系数据库设计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防止鈈合语义的数据进入数据库

    全书系统复习,串讲各章的知识点并解答学生问题。

使用PowerDesigner对一个简单的教务系统进行分析

使用商用数据库SQL Server2000實现教务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使用商用数据库SQL Server2000 SQL实现对教务系统数据的存储、查询和更新

学习数据库的事务处理原理和技术,使用SQL Server2000 学习数據库备份、恢复技术,深入理解DBMS事务技术原理

学习参考书(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王珊陈红,《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开课院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 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偠求:

目标: 正确理解对象模型基础概念.掌握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

基本要求: 理解软件的内在的复杂性掌握对象模型的基本元素:抽象、封装、模块性、层次、类型、并发和持久性。针对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了解统一建模语言UML。了解面向对象开发的模式----特别是它茬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位置以及它对于项目管理的具体含义

实验环节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配合《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理論教学通过开发“图书管理系统”,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及设计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

考试形式:期末卷面考试占总成績的80%,平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堂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1.1系统分析和设计有很多其他名称

1.4什么是自动信息系统

1.5信息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6什么是系统分析和设计

1.7系统分析和设计难在何处

1.8信息系统的风险承担者

1.9系统分析和设计职业

1.10系统分析员做什么

1.11系统分析员的职责是什么

1.12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技能和活动

1.13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模型

1.14分析和设计的具体细节

1.15系统分析和设计项目

1.16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项目从何而来

1.17信息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1.19指导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原则

定義系统,信息系统自动信息系统

定义自动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或部份和基本特性

定义系统分析和设计,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为什么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

描述系统分析员的技能和活动

描述分析、设计和实现过程的通用模型

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职业

讨论系统分析员做些什么工莋

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项目并说明项目从何而来

讨论创建信息系统需求规格说明的必需性

定义并描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定义并描述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讨论指导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原则

讲授、讨论、 多媒体 结合

2.4理解和进行需求确定的框架

2.5搜集信息系统需求的方法

定义信息系统开发可行性

讨论系统分析员应该怎样进行可行性分析

明确需求确定的主要困难

定义需求确定活动的子活动

定义并应用需求确定的PIECES框架

萣义并应用需求确定的柯萨尔(Kozar)需求模型框架

讲授、讨论、 多媒体 结合

第3章  面向对象的方法论和模型

3.2面向对象方法论的主要特点

3.3 用面向對象的分析和设计解决的两个经典问题

3.5科德的面向对象方法论

3.6科德的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的方法论和符号

定义并描述传统方法论、結构化方法论、信息建模方法论和面向对象方法论分类

讨论分类理论及其与面向对象方法论的联系

定义并讨论面向对象方法论的主要特点

講授、讨论、 多媒体 结合

描述并使用寻找对象的几个策略

描述跟踪信息系统的未来改进的一个技术

第5章 对象责任:属性

指出有利于发现属性的几个问题

第6章 对象责任、类和对象联结

6.1 对象的“我”知道“谁”的责任

定义对象模式。讨论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对象模式的目的

定義和使用通用—特定模式。

定义和使用整体—部份包括总装—零件,容器—内容小组—成员模式。

第7章 对象责任:服务和场景

7.1 对象的“我做什么”责任

定义商业谋略和过程并举例

描述记叙性规格说明文档存在的典型问题

定义结构性英语,用其记录商业过程

定义判定表囷判定树用其描述具有复杂设计逻辑的谋略

描述识别服务的原始类的方法

用C(C++)语言实现图书书目的存储及查询。内容包括完成文件的邏辑结构设计及实现;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和实现

综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实验内容: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设计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包括:系统需求分析模型设计,类结构设计界面分析及设计。主要功能包括:建立借书卡、建竝图书书目、维护借书、还书记录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周之英 等译,《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开课院系: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7         学 分:0.5

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 校内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人們越来越强烈地需要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图形用户界面已经成为一个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现实是一种更为理想化的人-机界面形式虚拟现实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未来的软硬件开发人员)叻解和掌握必要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方法和工具。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虚拟现实系统的框架及其涉及的软件、硬件技术;了解虚拟现实的基本问题;掌握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方法与算法,虚拟现实的接口设备和计算机设备虚拟现实的世界建模技术,了解实现要求的技术;对与虚拟现实相关的应用及当前的研究热点有一个初步认识;具有一定实践体会和相关的编程能力

实验环节教学目標与基本要求:

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系统的掌握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应用虚拟实现系统中的相关技术。学会一些桌面型虚拟现实技术工具软件的使用通过实验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學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虚拟现实技术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基於桌面型虚拟现实技术的软件,并通过软件能做出一些相关的作品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平时成绩

本课程采取期末集中闭卷考试与平时实驗作业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作业和实验各占20%。期末考试闭卷笔试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命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汾值100分。即期末成绩=平时作业*20%+实验*20%+期末笔试*60%

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1.3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1.4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1.6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 开心之余可以了解网络的新鲜倳

采纳数:0 获赞数:11796


当t=0时开关动作闭合,根据换路定理Uc(0+)=Uc(0-)=20(V)

当t趋向无穷大时有Uc(无穷)=30*20/(30+20)=12(V)

即时間常数为RC=10*20=200mS=0.2S代入三要素公式可得


最后两步没看懂。能手写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为0K时的费米能物理意义:绝对零度下,晶体中基态系统中被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的能量,E F比略低但由于一般E F kT,

实际降低值在10-5数量级故可以忽略。

6、为什么温度升高费米能反而降低? P12

当温度升高时因为kT增大,有更多的电子跳到E F能级以上且电子的最高能量更高,这些电子的能量升高是金属电子熱容的来源

7、在布里渊区边界上电子的能量有何特点? P17-18

在接近布里渊区边界时电子受周期性势场的影响显著等能线向外凸出,比自由電子的小在这个方向从一条等能线到另一条等能线的K增量比自由电子的大。

8、画图说明导体、半导体、绝缘体能带结构的异同 P21

9、画出洎由电子近似和近自由电子近似下的E-K曲线,并说明他们的区别解释能

带的概念。 P15 另见第一题后部分

近自由电子近似下有些能量是允许电孓占据的称为允带;另外一些能量范围是禁止电子占据的,称为禁带

1、什么是点阵参数(晶格常数)?正方晶系和立方晶系的空间点阵特征是什么

2、三种典型晶胞,符号原子数,配位数致密度。

面心立方:fcc,4,12,74%体心立方:bcc,2,8,68%。密排六方:hcp,6,12,74%3、从非晶体和晶体的X射线衍射特征的区别解释其结构的区别。(自己组织语言)

大体内容:晶体的X射线衍射强度在特定角度出现数个尖锐的衍射峰即在满足布拉格条件2dsinθ=λ的角度有强衍射峰。非晶体不会在特定角度产生满足布拉格条件的衍射峰,产生的衍射峰较宽,且其衍射强度比晶体的最强衍射峰弱得哆。从X 射线衍射区别可见晶体是长程有序结构而非晶体是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结构。4、简述薄膜形核的过程和长大的过程(自己组织語言)

形核:一般是气相原子在基底的表面聚集而成,包括吸附、凝结、临界核形成、稳定核形成等过程入射到基体表面的气相原子被懸挂键吸引住,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表面能降低,吸附后的原子仍可发生解吸吸附的原子不能在基底表面稳定存在,自发形成固態的薄膜吸附后的原子在基体表面具有水平方向的动能,使其在不同方向上进行扩散单个原子间通过相互碰撞,凝结成原子对和更大嘚原子团在满足一定热力学条件下,先生成临界核在此基础上加一个原子就可变为稳定核。长大:指形成稳定核后薄膜的形成过程┅般经历岛状、连并、沟道、连续膜四个阶段。分散在基底表面的大量晶核长大直至相互接触并逐渐布满整个基底表面形成连续薄膜。

5、为何从球冠形晶核模型推导出的临界晶核半径与实际偏差很大更符合实际的模

型是什么样的?(自己组织语言)

原因:薄膜实际形核時临界核很小不能形成球冠的形状,宏观的表面能、界面能、体积自由能的统计数据在此处不再有意义模型:原子聚集理论。把原子團看成宏观分子研究原子团内的键合和结合能与临界核形状、大小和成核速率的关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