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朋友给钱学森筹备了多少钱?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十分朴素。已经习惯了现代优越生活条件的我们,可能难以想象,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一键支付更是不敢想象的时期,人们是怎么用粮票、布票过日子,又是怎么花钱用钱的,如果去问家里的长辈,或许他们还能记得50年代的情况。


钱学森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回国的。那个年代,一位在山东读中学的少年,家里每个月给他10块钱做生活费,他就可以把6块钱缴伙食费,剩下的4块钱,完全能支撑买笔墨和回家路费的花销。花1毛钱剪头发,花1毛钱去澡堂洗澡,买一只猪蹄解馋,9分钱。

老一辈的生活大致如此。那时候的中国刚刚开始休养生息,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和今天没得比,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情况却不太一样。早在1935年就去了美国留学的钱学森,自然对美国的生活条件了解透彻,更何况他刚飞过去没多久,就成为了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


历史让每个中国人都明白,如果不想落后,就需要人才和创新,钱学森在美国展示出了自己非凡的领悟力,短短几年里就声名鹊起,先后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又在加州理工学院完成了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三级跳,不到30岁,已经全球闻名。

1947年,钱学森曾经回过一次国,解决了自己的终身大事,迎娶了青梅竹马的邻家妹妹蒋英。蒋英陪着钱学森一起,飞去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在美国人看来,钱学森一个人的含金量就已经够高了,他们希望钱学森能够留下为美国的科学界效力,给出了丰厚待遇。


实际上,钱学森的同窗里面,确实也有向往高额回报,而选择留在大洋彼岸的人。但钱学森却坚定了自己回国的决心,因为这个时候的祖国最需要人才,自己如果回去,对祖国将是莫大的助力。那么,钱学森当初待在美国时,究竟能拿到多少年薪?且看他的职位。

“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他在学院任职,一个月的工资有两千美金,或许这个数字看着还不算太多,也就比美国普通民众一年的总收入要高那么一些吧——但这并不是全部。因为钱学森还参与了部队科研,科技有多么重要自然不用多说,这样的项目从不缺钱。


当钱学森待在物理研究所时,他的月工资是一千六百美元,科研工作年薪保底五万,但算上每个月两个项目的话,钱学森还能额外收到1万美元的分成,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已经超过了20万美金。哪怕放到现代,这样的一组具体数字,也足够让人感到艳羡不已的吧。


另外,科研工作者受到的重视也不用多说。但对钱学森而言,这些已经成了身外之物,不值得惦念,因为他心里装着更远大的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回国后,钱学森立刻投入了国防与科研航天事业中,他放弃所得、淡泊名利的品质,也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永远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祖国要富强 科技是关键

1947年暑假,二战硝烟逐渐消散,已阔别祖国12年钱学森回国探亲,他专程拜访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应邀作了题为《工程与工程科学》的讲演。

钱学森向祖国人民汇报了他12年来在美国学习、研究的收获和体会,讲述美国重视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尊重科学技术人才,注重科学技术的教育与培养,从而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和二次大战炼狱的洗礼,科技、经济、军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由此说明“既然工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技术和科学研究就是国家富强的关键”。他强调“如同长期以来的农业、金融政策或者外交关系一样,技术与科学研究现已成为国家的事情”,“虽然在早期,技术与科学研究是以未加计划的、个体的方式进行的,可是到了今天,在任何主要国家这种研究都是受到认真调控的”。

钱学森还以原子弹和雷达技术的发展,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国家社会的影响为例,说明科学理论必须联系工程实际,而工程实际的需要又将推动科学理论发展的关系。他指出:“纯科学上的事实与工业应用间的距离现在很短了……为了使工业得到有成效的发展,他们(纯科学家和工程师)间的密切合作是不可少的。”

此次回国,钱学森多么希望立即就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尖端科学技术都奉献给祖国,可惜,当时蒋介石只顾打内战,处处人心惶惶,民不聊生。钱学森在迷惘中痛苦地思索,决定暂且返回加州,利用美国先进的科研条件与实验设备,继续研究、发展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等待祖国需要时,再回国报效。

钱学森此次回国探亲时,正值蒋英结束欧洲学艺生涯,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了首场独唱音乐会。蒋英的歌声与风采赢得鲜花满台,秀丽的照片和赞美的评论在各大报刊上连续刊载。蒋英的父亲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钱学森的父亲教育家钱均夫是同窗挚友,都是留日回国的爱国志士。钱学森与蒋英自幼相识,青梅竹马,被战火隔绝12年后,一见如故。不久,就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一位是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最年轻的大科学家,一位是中国最早绽开在欧洲乐坛里的艺术之花,他俩相依相爱,十分幸福。他们美满的结合,使得彼此的智慧之光闪出异彩。这正是:科学艺术传合璧,云天万里渡双星。直到钱学森94岁高龄时,他还深有体会地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连载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钱学森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