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上海的茶楼简介

第一辑 城市名片,彰显民国老上海的魅力
梁得所:城隍庙乌龟池畔
梁得所:“生之欣悦”之街
木也:“外白渡桥”的来历
张兆熊:文化荟萃的三德里
贾观军:文庙里的祀孔仪式
温举珍:古刹重光宝华寺
温举珍:宝华寺内的抗日钟声
郑龙清、薛永理:钟楼建筑的典范——上海海关大楼
金长琨:上海最大的犹太教堂——西摩路会堂
冯梅椿、张兆熊:中国首条商办公路——沪太路
姜伟:最时尚的百货商店——永安百货
郑龙清、薛永理:远东最高的大厦——国际饭店
沈立行:风靡一时的“大世界”
王春生:远东第一乐府——百乐门舞厅
沈立行:第一个游乐场——“楼外楼”
第二辑 公馆名园,泛着旧时光的雍容华贵
施金声:东南园林之冠——豫园
洪大勋:周公馆里的座谈会
赵炎华、施海生:海瑞祠堂
陈无我:双清别墅与桃李园
陆劲风:曲水园之九峰一揽
陈无我:愚园内之寿仙班
张翼鸿:名人的活动基地——张园
张翼鸿:霍元甲在张园比武
陈孝允: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徐园
沈藩:闻名沪上的梨园公所
第三辑 租界,老洋房里缔造的海上旧梦
薛耕莘:“国中之国”的法租界
薛耕莘:法租界内的罢工案
王智琦、俞海华:会审公廨
何世桢:公共租界内的临时法院
杜绍文:“大租界中的小租界”
曹彬:租界电话的主权之争
赵懋谦:接收租界电台的两出丑剧
朱剑城:租界房地产业的兴起
薛理勇:租界内的室内菜场
罗亮生:横流租界的烟毒
胡治中:租界流氓的生财之道
黄英博:东方的“巴士底”——提篮桥监狱
黄英博:提篮桥监狱内的劳役
黄英博:监狱里的绝食斗争
郑振铎:放逐于公园之外
梁得所:身心安适的住宅区
第四辑 民国老上海的“摩登”印记
董乐山:风靡一时的西餐
钱绳正:“民国化”的服饰
姜伟:受欢迎的永安“购货折子”
沈念贤:租界内的“酒吧间”
张志康:“游铁路”的热潮
高梨痕:受欢迎的动画片
第五辑 老上海的老营生
徐大风:走里弄的贩卖者
商一仁、包光宇:“神药”六神丸
曹墨文:红极一时的曹素功墨
马陆基:老上海的荐头店
黄影呆:口琴学校的出现
王汝珍、卫元声:上海西服业鼻祖——荣昌祥
第六辑 老上海十里洋场的市井交响曲
鲁迅:喜欢“揩油”的卖票人
夏丏尊:“关店”的幌子
朱鸣和:安裕钱庄“接财神”
肖克明:清节堂里讨生活
朱葛民:狱吏的牟利手段
朱葛民:监狱里的“笼头”
朱葛民:时有发生的“监啸”
沈念贤:上海滩上的小瘪三
第七辑 老上海的乡俗俚语
蒯世勋:“做年”的仪节
蒯世勋:五月五,贴门符
郁慕侠:棺材店里的鬼戏
杨秉文:婚丧礼仪中的“六色人众”
第八辑 本帮菜,用味蕾拥抱老上海
沈念贤:“罗宋大菜”的回味
王自强:“兴隆郭记号”的五香豆
黄贸文:扬帮名楼老半斋
第九辑 文坛旧事,民国老上海的文化风情
姜坎庐、穆俊:错把鲁迅当“仆役”
俞荻:郑振铎在暨大的最后一课
陈于德:提倡白话诗的刘大白
金端苓、刘火子:文化战士金仲华
陆诒:大义凛然的史量才
陆诒:历史最悠久的报纸——《申报》
张志康:行销全球的《良友》画报
丁君匋:销量最多的《新闻报》
沈峻坡:秘密出版《文萃丛刊》
张祥麟:孙中山创办的《民国西报》
商一仁:刘海粟与《美术》杂志
钱普齐:出版家的摇篮——商务印书馆
钱普齐:供不应求的《天演论》
董宝莹:张爱玲的小说热
张廷灏:复旦大学的民主作风
陈贻芳:上海交大的办学方针
宋桂煌:国共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
韩忠山:同济大学的战时服务团
任嘉尧:五卅运动与光华大学
孙百禄:我国最早的体育师资学校
钱普齐:蔡元培与张元济
邬大浩:爱国漫画家丁聪
金陪元、杨格:“江南猫王”陈莲涛
傅敏:傅雷邂逅《贝多芬传》
第十辑 戏曲演艺,那些惊艳了时光的名媛影星
沈光霈:梅兰芳蓄须明志
周云龙:程砚秋的上海首演
龚义江:“活武松”盖叫天
杨公怀:魔术大师张慧冲
文震斋:孟小冬出演《搜孤救孤》
胡蝶:与阮玲玉合拍《白云塔》
柴草:陆小曼的奢靡生活
沈增善:冼星海在山海工学团
姚卓华:吕碧城迁居上海
曹兴仁:顾正秋与上海戏剧学校
夏镇华:“弹词皇后”范雪君
笑嘻嘻:独脚戏的大会串
第十一辑 老上海的人,老上海的事
张辉:宋教仁及“宋公园”
马文奇:“少年文学家”张闻天
胡叔常:胡厥文的“二我图”
胡西园:中国人自制第一只电灯泡
沈晓阳、施海根:陆伯鸿遇刺身亡
范绍增:杜月笙的“生财之道”
魏廷荣:我被绑架及脱险的经过
赵安绩:“神行太保”周余愚
蔡扬武:“看球要看李惠堂”
陶福臻:“东方大力士”查瑞龙
王金宝:民盟前辈沈天灵
裴锡荣:梅花桩擂台赛骗局
水窗:“亨达利”和“亨得利”的招牌之争
鲁迅:上海路上的两种人
苏子:“外强中干”的上海人
叶建生:犹太难民流亡在上海
叶建生:栖居“隔都”和收容所
叶建生:逆境之中求生存
柯施恩、张德亮:粤剧在上海的发轫
易人:《天涯歌女》的风靡
马赓伯:轰动一时的“舞潮案”
董天涯:拍摄《啼笑因缘》的风波
--此文字指其他 版本。

上海重要马路的定名,有一个通例,但凡南北横线取省名,东西纵线取城名。由黄浦滩朝西直上,最大的一条路,就根据现在的首都而名为南京路。
上海之有南京路,好比中国之有上海一样明显。这条路名处处有人知道,一则“南京”两字很易记(日本土话竟称中国人做“南京样”),二则自从“五卅惨案”之后,南京路在历史地图上划上一条红线,三则——根本上说,南京路是商业繁华的中心点,正如苏梅女士作的《南京路进行曲》当中几句话:
飞楼百丈凌霄汉,车水马如龙,南京路繁盛谁同!
天街十丈平如砥,岂有软红飞。
美人如花不可数,衣香鬓影春风微。
这条路的商店,店面装饰很讲究,宽人的玻璃橱窗中,五光十色,什么都有。上海的旅客,不妨在灯火灿耀的夜间,浏览两旁橱窗,足以增加美术兴味和货物见识,获益一定不浅。
中外通商事业,使上海成为世界有数的都市。无论哪一国,与异邦最多接触的地方,必最发达,所可惜者,中国商埠之开辟,由不平等条约产生;尤其可惜的,我们经济落后,对外营业的权利,进出比对起来,总是吃亏的。通商愈发达,我们经济上损失愈大,与欧美日本成反比例。长此以往,倘若工业不极力发展,整个的国家就一天比一天贫穷,一年比一年困乏,这就是民生前途的隐忧。
梁得所:城隍庙乌龟池畔
法租界之东南,是上海城的地址。这个区域,大概以城隍庙为中心。在五国势力共管的上海中,南市是纯粹中国所有地。市政警政都由上海特别市政府办理。而且居民习尚,颇能保存本色古风,所以外围游客到上海必到那里观光,尤其必到城隍庙,看许多善男信女烧香问卜,或上庙旁的茶馆参加啜茗。余生也晚,反正以前还是四五岁的小孩,对于前清的景象不大了了,可是看城隍庙现在情形,使我幻想,此间二三十年来,无大变迁,除了男子头上没有辫之外,其他景象,也许依然如故。
城隍庙里有一度九曲桥,桥下一个泥池,里面养着千百乌龟,据说它们居留的年代,和池畔许多家族居留年代一般,非常长远。这话说来不大好听,似乎有点侮辱嫌疑,可是不客气的说一句,看城隍庙左近没有新气象,就知道大部分居民守旧,但凡守旧而进步迟慢的人,就像乌龟;虽然住在那里的不是人人如此,并且据我所知其中还有几个很有新思想的学者,但鸟瞰而看,这一区的状态比上海其他区域,至少落后二十年。南京路许多店面燃着新发明的Neon Light(霓虹灯),城隍庙仍旧挂起红灯笼;新书新报在中区北区畅售,而城隍庙左近一列书摊,都是卖旧书——卖那只可当作古董珍藏而与切实人生无大关系的旧书。
再放宽点眼光,所谓中国古风,和世界趋势比起来,有如龟兔竞走(非古典的)。我们蠕行,别人飞跃;飞跃者愈跑愈快,蠕行者反有睡意。别处飞机也嫌慢,九曲桥上的先生,却还拱手弯肩而闲步,当国际科学大会演讲讨论,劳动政治会议场中正在雄辩的时候,城隍庙旁茶馆上的大国民,泡了一壶菊花龙井,嗑着瓜子,一唱三叹地说道:“浮生若梦,世事如烟,吾辈游戏人间耳!”
《上海的鸟瞰》(P3-5) --此文字指其他 版本。

茶文化是由中国发祥的,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茶道、茶书、茶画、茶具、茶学、茶艺等等都是茶文化之属。茶文化常常与文人墨客相关联,新文化人士中蔡元培、胡适、钱玄同、徐志摩、郁达夫等等无不有许多关于茶的故事。鲁迅,也是一位深谙此道的茶夫子。

鲁迅之于茶道,本是个行家。浙江本是中国产茶名郡,除杭州外古越绍兴亦为产茶名乡,茶圣陆羽在著名的《茶经》中就有“浙东以越州上”之论。而鲁迅生于家道昌盛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是清代翰林,家族的日常生活包括茶事自然是奢华讲究的。鲁迅自幼便有喝茶的习惯,周作人曾描述:“在老家里有一种习惯,草囤里加棉花套,中间一把大锡壶,满装开水,另外一只茶缸,泡上浓茶汁,随时可以倒取,掺和了喝,从早到晚没有缺乏。”鲁迅13岁时,家道变故,就在那时,他养成了抄书的习惯,曾经把陆羽的三卷《茶经》抄录一过。对产茶、制茶、泡茶、品茶的学问都有过初步的认识。鲁迅与周作人都曾以《喝茶》为题写过散文,可能其中有对越城周家的一种怀旧情结吧。

前不久去绍兴办事,在鲁迅旧居外的一家小茶馆喝大碗茶。请教那里的小老板,绍兴方言中“喝茶”是怎样说的,小老板说,绍兴方言中称之为“吃”(发“切”的音)茶。鲁迅兄弟作文章都称“喝茶”,大约是在北京生活久了,随了白话文的规范了吧。

增田涉是鲁迅晚年认识的日本学者,1931年曾向鲁迅请教翻译所著《中国小说史略》等有关问题,同时他还研究中国文学史。鲁迅用了大约四个月的时间每天三个小时给他讲解,后来结集成《鲁迅增田涉师弟答问集》一书。鲁迅曾向他推荐八种中国文学著作,其中有一种张天翼的短篇小说《稀松的恋爱故事》,里面提到“打茶围”一词,增田涉问鲁迅“是一起喝茶之意吗?”鲁迅答:“去妓馆饮茶的意思。”这“打茶围”亦称“打茶会”,在鲁迅的小说《弟兄》中也提到过这个词,原是旧时陋俗,指到妓女所在的青楼喝茶、吃点心、聊天。可见鲁迅对中国茶文化传统之熟稔。

鲁迅爱喝茶而且是懂得品茶之道的。有一次一个茶叶公司打折售茶,他用四角大洋买来二两好茶叶。回家就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就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地品茶时,那颜色很重浊,味道也竟和他一向喝的粗茶差不多。鲁迅立刻感到是自己错了——喝好茶一定要用盖碗的——于是改用盖碗重新泡。“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喝茶》)鲁迅显然熟知泡茶之法,并告诉读者“色清”、“味甘”、“微香”、“小苦”是好茶叶的标志。鲁迅懂茶,但一般情况下喝茶并不十分讲究,周作人在《补树书屋旧事》中写道:“平常喝茶一直不用茶壶,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杯内放一点茶叶,泡上开水,也没有盖,请客吃的也只是这一种。”北京鲁迅故居内有一张他用过的书桌,现在上面还放着一只他用过的盖碗茶杯,睹物思人,让人能联想到鲁迅在夜间写作时烟与茶的陪伴。

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也常喝咖啡,但他在《革命咖啡店》一文中曾说,“我是不喝咖啡的,我总觉得这是洋大人所喝的东西(但这也许是我的‘时代错误’),不喜欢,还是绿茶好。”他还做过这样的比喻:“我亦非中庸者,时而为极端国粹派,以为印古色古香书,必须用古式纸,以机器制造者斥之,犹之泡中国绿茶之不可用咖啡杯也。”(鲁迅《致曹聚仁(1935年1月17日)》)在做书上,鲁迅确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实际上,鲁迅在日记中也有不少饮咖啡的记录,如1913年5月28日,“下午同许季上往观音寺街晋和祥饮加非,食少许饼饵。”1913年9月2日,“午同齐寿山出市,食欧洲饼饵及加非,又饮酒少许。”1914年1月10日,“午与齐寿山、徐吉轩、戴芦苓往益昌食面包、加非。”1920年6月26日,“午后往同仁医院视沛,二弟亦至, 因同至店饮冰加非。”这样的记录有不少。鲁迅之所以说不喝咖啡,是为了讽刺那些所谓“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从习惯上看,鲁迅还是以喝茶为主,最喜欢喝的茶叶还是浙江的绿茶,这恐怕是他自幼养成的习惯吧。

鲁迅到北京工作后,茶叶一般在前门一带临记洋行、鼎香村茶叶店等处购买,再就是亲人、同乡、好友如周建人、宋紫佩、许钦文等从家乡带来。友人所赠还有乌龙茶、红茶、普洱茶、天台山云雾茶、野山茶等等。新茶上市时,有时他一次买很多,如日记载1930年6月21日,“下午买茶六斤,八元。”1931年5月15日,“买上虞新茶七斤,七元。”5、6月份新茶上市,鲁迅这个时候是不会错过的。

浙江龙井久负盛名,是鲁迅较喜欢的茶叶。他曾与许广平游西湖,将回上海时想起忘记买龙井茶。在要回上海的头一天,鲁迅约好友章廷谦到书店买了一些旧书,晚上一起到清河坊隆盛茶庄专门去买龙井。鲁迅说,杭州旧书店的书价比上海的高,茶叶则比上海的好。书和茶都是鲁迅所好,所以他常托章廷谦在杭州买好寄到上海。2008年在广东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块由鲁迅和许广平共同珍藏了数十年的“清宫普洱茶砖”进行了拍卖,一位买家以1.2万元的价格竞得这块茶砖。据报,此砖共有39块,至今保存完整的有24块。普洱被称为“可饮可藏的古董”,加上名人效应,使这块稀有的茶砖具有了极高的价值。

1912年鲁迅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枯坐终日,极无聊赖”,不过每年新年都要有一次部员茶话会,就像现在各单位新年举办的茶话会、联欢会。这样的茶话会,鲁迅也是例行出席一下。鲁迅日记中就有许多关于茶话会的记录,举几例:

1914年1月5日鲁迅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了茶话会:“始理公事。上午九时部中开茶话会,有茶无话,饼饵坚如石子,略坐而散。”有茶无话的茶话会鲁迅的确感到没意思。

1915年1月4日,“赴部办事,十一时茶话会。午后同汪书堂、钱稻孙至益昌饭。”看看,开完会就与好友溜出去吃饭了。

1915年12月16日,“下午本部为黄炎培开茶话会,趣令同坐良久。”显然鲁迅对被“令”表示出了不满。

1916年1月5日,“雨雪。赴部办事,午后茶话会并摄景。夜同人公宴王叔钧于又一村。”雨雪天,到教育部开茶话会,合影留念,晚上又公家掏钱聚餐,很有年味。

1916年2月27日,京师图书分馆开馆,鲁迅也参加了举办的茶话会。

1917年2月4日,“往通俗教育研究会茶话会,观所列字画。”通俗教育研究会成立于1915年9月6日。下设小说、戏剧、讲演三股,鲁迅被派为小说股主任,1916年2月14日辞职。本日出席茶话会属例行公事,意在观画。地点在手帕胡同,展品有自六朝以来的名人书画150余种。

除公办茶话会外,鲁迅还常常以茶会友。鲁迅日记载,1918年12月22日,“刘半农邀饮于东安市场中兴茶楼,晚与二弟同往,同席徐悲鸿、钱秣陵、沈士远、君默、钱玄同,十时归。”1926年好友林语堂南下福建时,鲁迅应邀参加了为他饯别的茶话会。1926年8月30日,鲁迅赴厦门经上海,“上午广平来。午李志云、邢穆卿、孙春台来。午后雪箴来。下午得郑振铎柬招饮,与三弟至中洋茶楼饮茗,晚至消闲别墅夜饭,座中有刘大白、夏丏尊、陈望道、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叶圣陶、王伯祥、周予同、章雪村、刘勋宇、刘叔琴及三弟。夜大白、丏尊、望道、雪村来寓谈。”可见鲁迅的朋友圈多么有人气。

鲁迅在北京时与朋友喝茶有时在前门外青云阁、北海公园、中山公园,有时就在小茶馆。在广州时去过的茶楼有陆羽居、陶陶居、南园、妙奇香等,在上海去过新亚茶室、ABC吃茶店、Astoria茶店等。鲁迅的喝茶,常常连带着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再举两个日记的例子: 1928年3月13日,“午后同方仁、广平往司徒乔寓观其所作画讫,又同至新亚茶室饮茗。”1929年4月5日,“午后同贺昌群、柔石、真吾、贤桢、三弟及广平往光陆电影园观《续三剑客》。观毕至一小茶店饮茗。夜雨。”一次是看画家司徒乔绘画,然后去茶馆喝茶聊天;一次是与朋友及家人同看电影,然后又去小茶店喝茶。这就是鲁迅的真实的生活,也工作,也战斗,也休息,也娱乐,也品茶。鲁迅在上海时经常与左翼作家会谈,曹靖华、茅盾、胡风、叶紫、聂绀弩、魏猛克、徐懋庸等都曾与鲁迅一起喝茶,谈论时事。

1926年,鲁迅与齐寿山一起翻译荷兰作家望·蔼覃的长篇童话《小约翰》,从7月开始至8月中旬译毕。他们约好每天下午在中山公园的一间小屋里开手对译,鲁迅说,“我们的翻译是每日下午,一定不缺的是身边一壶好茶叶的茶和身上一大片汗。有时进行得很快,有时争执得很凶,有时商量,有时谁也想不出适当的译法。译得头昏眼花时,便看看小窗外的日光和绿荫,心绪渐静,慢慢地听到高树上的蝉鸣,这样地约有一个月。”北京的7、8月份,正是酷暑当头,那时也没有空调设备,可以想象,他们满头大汗地译书有多么艰辛,而一壶好茶便将这著名的作家、译者与民国北京的夏天紧密联系起来。

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是日本人,鲁迅的好友。他在书店前面放一个施茶桶,供口渴的行人或车夫免费取用,鲁迅很赞赏内山老板的做法,曾经“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表示对他的支持。茶,加深了鲁迅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谊。

茶涵括于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中国文学作品中就有关于茶事的描述。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小说、散文、杂文中,很多篇章都提到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茶事。

例如小说《药》的男主人公华老栓,就是一个茶馆的老板。小说的开头便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小说又写道:“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小说中描述了鲁迅家乡茶馆喝茶的习俗。这是个只有两间房的小茶馆,是供乡里人喝茶歇脚的地方,也是闲杂人等闲聊的地方,老舍的《茶馆》也应是受到鲁迅这篇小说的影响的。那时茶馆本来就是小生意,是维持生活的一个营生,最终人血馒头没有治愈小栓的痨病。现在的茶馆,大多是老板谈生意和有钱有闲的人会客的地方,今昔已大为不同了。

小说《故乡》同样也没有离开茶生活,鲁迅回到家休息喝茶那是必须的了。《阿Q正传》中也描写了喝茶的乡俗。《祝福》中的祥林嫂“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描写了大户人家要打柴摘茶雇人做工,说明了绍兴大户人家有种茶的产业,茶是那里很重要的农作物。《在酒楼上》有一段对山茶树的描写,很美:“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端午节》是以北京为背景的小说,其中也说到了喝茶的事。《长明灯》也是以茶馆为背景写起的故事。《弟兄》、《离婚》中也无不提到茶事。茶事,于文学作品中描写中国人的生活形状时,是文学家们常用的介质,鲁迅也不例外。

周作人《雨天的书》中有一篇散文,名曰《喝茶》,作于1924年。1933年鲁迅也写过一篇散文《喝茶》。兄弟二人是中国现代散文顶级大家,虽是同题散文,从文学艺术角度上看各有千秋,但从思想内容上看却是各有见解。

周作人在文中旁征博引,对中国、英国及日本的喝茶习惯都进行了有趣的剖析。他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并说英国的红茶带面包,又加了糖和牛奶,红茶已经没有了意味。认为“喝茶以绿茶为正宗”,“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周作人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式的文人,把喝茶也当作文人雅趣来看待,他博学、高雅、悠闲,想做在家和尚,却成了文化汉奸。

鲁迅喝茶的修养当然也与其二弟旗鼓相当,习惯相同,但在论道上,要远高二弟一筹。鲁迅买了好茶,想专心品尝,却因为写作分心,错过了品茶的最佳时间,“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于是他得出结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的高格,在于这后面的联想:“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鲁迅写的是喝茶,但说的是茶外的话,讽刺和剖析了所谓骚人墨客。鲁迅下面的话,几乎是给周作人二弟的警示:“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然而周作人终究被大哥鲁迅言中,堕入耻辱的泥潭,落得半生茶饭无味了。鲁迅厉害!

选自《新文学史料》2016年第3期“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专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附:圆明园的一夜(译文) 读上海一百三十一号的《文学》而作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访担风于蓝亭,蒙留饮,席上分题得"雪中梅",限"微"韵新正初四蓝亭小集,赋呈担风先生 穷郊独立,日暮苍然,顾影自伤,漫然得句 将去名古屋,别担风先生 游八事山中,徘徊于观音像下者久之 送蝶如归,有怀担风先生 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返国不知当在何日晨进东华门口占 静思身世,懊恼有加,成诗一首,以别养吾 南船北马,落落无成,自房州赴东京车上有感 梦醒枕上作,翌日寄荃君五首 与文伯夜谈,觉中原事已不可为矣。翌日文伯西归,谓将去法国云 无题——效李商隐体两首 七夕行装已具,邀同学数人小饮于室,王一之有诗饯行,依韵和之 新婚未几,病疟势危,斗室呻吟,百忧俱集。悲佳人之薄命,嗟贫士之无能,饮泣吞声,于焉有作 将之日本别海棠三首并序 和冯白桦《重至五羊城》原韵 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 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 访风木庵、伴凤居等别业,偶感寄映霞 过西溪法华山觅厉征君墓不见 王薇子以陈紫荷画《秋风马背图》索题 癸酉夏居杭十日,梅雨连朝 秋日偕曾荫千游金华,承黄志雄导游北山诸胜,并示新辑《双龙记胜》,读后题诗两首 步何君《半山娘娘庙题壁》续成 玲珑山寺琴操墓前翻阅新旧《临安县志》,都不见琴操事迹,但云墓在寺东 西天目妙高峰积雪未消,因两宿禅源寺内 偕镬甫、成章、宝荃三人登东天目绝顶大仙峰望钱塘江题宁海干人俊《天台游草》 出昱岭关,过三阳坑后,车道曲折,风景绝佳 登白岳齐云仙境,徘徊半日,感慨系之,因不上黄山,到此乃西游终点也四首 三月初九过岳王墓下改旧作 读《武训公乞食与兴学传》 乙亥元日读《龙川文集》暮瞀吴山 听丹书画伯述小红事有赠 中年(次陆竹天氏二叠韵) 接语堂自天目禅源寺来书,戏成一绝,欲寄而未果 题湘湖师范《锄声》壁报 海上候曼兄不至,回杭后得牯岭逭暑来诗,步原韵奉答,并约于重九日同去富阳 中秋无月,风紧天寒,访诗僧元礼,与共饮于江干,醉后、成诗,仍步曼兄《逭暑牯岭》韵 自万松岭步行至凤山门怀古之作 陆丹林出示所藏诸真长《病起楼图》,率赋四章 赵龙文录于右任并己作诗题扇贻余,姑就原诗和之, 亦可作余之四十言志诗两首 读靖陶兄寄旧都新艳秋诗,为题看云楼觅句图 读壁山阁存稿寄二明先生四首 颇闻有公祭东坡者,故作俚语以薄之 夜偕陈世鸿氏、松永氏宿鼓山 偕孙问西、陈觉民至义心楼食梅鱼即兴 题闽县陈贻衍《西湖记游》画集四首 题丰子恺《建设的起源》 丙子冬日车过有明湾头之作 岁暮穷极,有某府怜其贫,嘱为撰文,因步《钓台题壁》原韵以作答 丁丑春日,偕广洽法师等访高僧弘一于日光岩下,蒙赠以《佛法导论》诸书,归福州后,续成长句却寄 题龚芝麓《三十二芙蓉斋诗集》后 观郑奕奏演《秦香莲》二首 偕董秋芳、郁九龄等游西禅寺品荔,应某方丈作 题《白云轩诗词集》二首 廿七年黄花岗烈士纪念节 闻鲁南捷报,晋边浙北迭有收获而南京傀儡登场晋谒李长官后,西行道阻,时约同老友陈参议东阜登云龙山避寇警,赋呈德公 偕君左、学艺及易、黄诸女伴泛舟南湖,展墓采菱,晚至  西竺山,翌日联句 刘院长招饮西竺山,沿花姑堤一带,风景绝佳,与君左口唱,仍用"微"韵 戊寅夏日偕眷属自汉寿来辰阳避难同君左作 读郭沫若氏谈话纪事后作二首 毁家诗纪(诗十九首,词一阕) 远适星洲,道出香港,友人嘱题《红树室书画集》,因题 廿八年元旦因公赴槟榔屿,闻有汪电主和之谣,车中赋示友人 抵槟城后,见有饭店名杭州者,乡思萦怀,夜不成寐,窗外舞乐不绝。用谢枋得《武夷山中》诗韵,吟成一绝云雾登升旗山,菊花方开 关君谓升旗山大似匡庐,因演其意 赠朱植生先生,因题画像册后 前在槟城,偶成俚句,南洋诗友和者如云。近有所感,再叠前韵,重作三章,邮寄丹林,当知余迩来心境 槐准先生深居郊外,有裴真学风,悲鸿画鸡以申贺,嘱达夫题之,时己卯秋也 王声世先生古稀双寿,又庆金婚,躬逢盛典,因缀长句以致贺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开一大庆之作 庚辰元日闻南宁捷报,醉胡社长宅,和益吾老人《岁晚感怀》原韵 在黄曼士家见徐悲鸿为王莹绘《放下你的鞭子》一剧中的香姐扮相,有感而作二首 得渝友诗柬,谓予尚不孤。实则垂老投荒,正为儇子辈所诟谇。因用原韵,鱼虞通洽奉答,亦兼告以此间人心之险恶耳 和广勋先生赐赠之作四首 录旧作小游仙诗赠柯进来先生 祝中兴俱乐部两周年纪念 珍珠巴刹小食摊上口占,和胡迈诗原韵 五月廿三别王氏于星洲,夜饮南天酒楼,是初来时投宿处与王氏别后,托友人去祖国接二幼子来星,王氏育三子,长名阳春,粗知人事,已入小学,幼名殿春、建春,年才五六 槐准先生于暇日邀孟奎先生及报社同人游愚趣园,时红毛丹正熟,主人嘱书楹帖,先得首联,归后缀成全篇 孟奎黄先生曾长闽省教育厅,足迹几遍全球,近息影星洲,设帐授徒,学濂溪之课士,因用先生《课徒感作》原韵赋赠长句 庚辰冬录旧作小游仙诗赠浪漫兄 李伟南、陈振贤两先生招饮醉花林,叨陪末座,感惭交并,陈先生并赐以佳章,依韵奉和,流窜经年,不自 辛巳元日,重遇紫罗兰女士于星洲,烽火连天,青衣憔悴,大有江州司马之感,赠以长句,聊志雪鸿 孟奎先生营敬庐学塾于纽敦郊外,诗以奉贺 为胡仁东先生题海粟大师画芦雁 为林建兄题陈月秀女史画《匡庐图》 为林建兄题月秀女史画《深山读易图》 为浪漫兄题刘大师画吉了、君濂画石,大师曾题"却似八大山人"六字 黄花节日与星洲同仁集郭嘉东椰园遥祭,继以觞咏摄影,同仁嘱题照后藉赠园主 题刘大师画祝融峰水墨中堂 题刘大师及徐君濂、刘抗、黄葆芳合作《岁寒三友图》,图中有大石 为槐准先生题悲鸿画《喜马拉雅山远眺》 为霭民先生题经公子渊画松二首 冯焕章先生今年六十,万里来书,乞诗为寿。戏效先生诗体 为晓音女士题海粟画《芦雁》 晨雨天凉,吟赠大鹰画室 止园饯送徐教授悲鸿席上偶成 读陈孝威先生《上罗斯福总统书》后 为洪开榜先生祝胡文钊先生令堂谢太夫人九秩晋一大寿 题张善子《黄山图》,和西浪让画诗原韵二首 星洲既陷,厄苏岛困孤舟中,赋此见志 胡迈来诗,会有所感,步韵以答 蝶恋花 赠前年冬相识之女友 金缕曲 寄北京丁巽甫、杨金甫,仿顾梁汾寄吴季子 西江月 白话词一首贺救济院举办之集团结婚 满江红 福州于山戚武毅公祠新修落成,于社同人广征 纪念文字,为填一阕,用岳武穆公原韵 佩兰第百三十五集席上柏梁体联句,此日当阴历中秋 己未新正四日蓝亭小集柏梁体联句 宿醉未醒,睡起成对一联 题虎豹别墅"挹翠"门楼 集龚定庵句题《城东诗草》 预告《读了(广州事情)》 诉诸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界同志 《关于文艺作品的派》的订正 军阀的阴谋,消灭异己的政策 梦想的中国梦想的个人生活 为小林的被害檄日本警视厅 参观平津书画版画联合展览会题词 答《申报·妇女园地》沁一先生 中国文学让外国人来研究 附:中国的现状(译文) 日本の朝野ょ支那老见直世 附:日本朝野应重新认识中国(译文) 鲁迅先生纪念奖金基金的募集 "九一八"六周年的现在 对于九国公约国会议之要求 文救协会理事会告诸同志书 星华茶业工友互助社开幕词 再送回祖国服务的机工同志 《投效中国的日本人》编者按 抗战两年来敌我之经济与政治 "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意义 "八一三"抗战两周年纪念 "九一"记者节演剧筹赈宣言 《南战场寄妻的信(一)》编者按 因谋保障作家生活而想起的话 古登白耳希的发明活字纪念 今年的"三二九"纪念日 傀儡登台以后的敌我情势 敌寇政治进攻的两大动向 "八一三"抗战纪念前夕 太平洋上的"八一三"前夜 倭阁新政体制和我们的反攻 敌人敢发动新的攻势吗? 美国对远东及轴心国的态度 滇缅路恢复运输后的远东 滇缅路重开与我抗建的步骤 关于租税及南洋商联会问题 汪记《中华日报》上"打倒汪精卫卖国贼"标语 星华文艺工作者致侨胞书 介绍《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平社成立大会特刊·发刊辞 谨献给《南风半月刊》的编者 再来提倡《马来亚的一日》 《马来亚的一日》试征规约 《马来亚的一日》的补充 《哭杨云史先生》编者附识 《马来亚一日》征稿启事 轴心国两面作战与马来亚 民主国家将在远东首先胜利 配合抗战形势的抗战文艺 太平洋风云险恶中之"八一三" 关于《马来亚一日》及其他 美派军事代表团来华的意义 英国实际上已是我们的盟友 太平洋危机移到了大西洋 敌寇会马上向苏联进攻么? 附录:《日记九种》后叙 致郁曼陀、陈碧岑(×月9日) 致雷长觉梦(3月10日) 云里一鳞(致孙荃,8月10-11日) 致王映霞(3月11日) 致王映霞(3月11日) 致王映霞(3月11日) 致王映霞(3月12日) 致王映霞(3月13日) 致王映霞(3月14日) 致王映霞(3月14日) 致王映霞(3月15日) 致王映霞(3月16日) 致王映霞(3月17日) 致陈锡贤、王映霞(3月17日) 致王映霞(3月17旧) 致王映霞(3月19日) 致王映霞(4月10日) 致王映霞(4月13日) 致王映霞(4月21日) 致王映霞(4月22日) 致王映霞(4月23日) 致王映霞(4月25日) 致王映霞(4月25日) 致王映霞(4月28日) 致王映霞(4月30日) 致王映霞(5月11日) 致王映霞(5月16日) 致王映霞(5月17日) 致王映霞(6月28日) 致佐藤智慧子(1月13日) 致佐藤春夫(3月9日) 覆朝霞书店的马先生(致马凌霄,7月12日) 信来代替文章(致李匀之,7月) 达夫书翰(致史济行,9月30日) 致叶灵凤(11月5日) 致王映霞(11月6日) 致王映霞(11月8日) 致王映霞(11月9日) 致王映霞(12月1日) 致王映霞(12月2日) 致王映霞(12月3日) 致王映霞(12月4日) 致王映霞(12月5日) 致王映霞(12月6日) 致王映霞(12月9日) 关于"无赖"(致曾今可,3月27日) 致赵家璧(8月24日) 致舒新城(8月27日) 致刘大杰(10月6日) 致钱歌川(11月5日) 致中华书局(4月15日) 致赵家璧(6月12日) 致赵景深(6月17日) 致叶圣陶(9月21日) 致刘大杰(12月6日) 致周作人(1月21日) 致许廑父(3月12日) 致赵家璧(9月16日) 致陶亢德(2月12日) 闽海双鱼(致王映霞,3月23日) 致曹靖陶(3月27日) 致井伏鳟二(9月28日) 南洋来的消息(致夏莱蒂,5月8日) 代简(致萧玲,5月13日) 致陆丹林(5月16日) 星洲来信(致陶亢德,11月17日) 郁达夫来信(致楼适夷) 南海短简(致某某,12月4日) 嘉陵江上传书(致林语堂) 致李冰人(10月2日) 致张紫微(7月11日) 东渡留别同人,春江第一楼席上作 过小金井川看樱,值微雨,醉后作 重访荒川堤,八重樱方开,盘桓半日并摄影以志游,赋此题写真后,次前韵 日暮归舟中口占再叠前韵 花落后,过上野,游人绝迹,感而有作 不忍池边晚步,过韵松亭小酌 八月初三夜发东京,车窗口占别张、杨二子 中秋夜中村公园赏月兼吊丰臣氏 寄家长兄曼陀、次兄养吾同客都门 重阳日鹤舞公园看木犀花 永坂石埭以留别鸥社同人诗见示,即步原韵赋长句以赠丙辰元日感赋 三月十八夜作寄木津老师 犬山堤小步见樱花未开口占两绝 由柳桥发车巡游一宫犬山道上作三首 梅雨连朝不霁,昨过溪南,见秧已长矣二首 夜归寓舍,值微雨,口占一绝 佩兰雅集,予不果往,蝶如君意予赴会也,寄诗至,和其三 丙辰中秋,桑名阿谁儿楼雅集,分韵得寒 梦登春江第一楼严子陵先生钓台,题诗石上 未行前一日,校中掌书者某君以诗求教,余告以将行,匆匆别去,竞忘其名 过西京,西京,日本旧都也,人号小洛阳,东山三 十六峰,风景颇幽 过嘉兴,昔年余曾居此。吴梅村、朱竹坨各有鸳湖棹歌。朱,秀水人也 出乡时本拟业毕始还,今日之归实非本意也 立秋后一夜富春江畔与浩兄联句 七月十二夜见某,十六日上船,十七日有此作即寄五首 首讨杭州臀楼望月怅然有怀 题《阴符夜读图》后寄荃君三首 十二月二十七日宿热海温泉 辞祭花庵,蒙蓝亭远送至旗亭,上车后作此谢之 盛夏闲居,读唐宋以来各家诗,仿渔洋例成诗八首录七 曼兄书来,以勿作苦语为戒,作此答之 遇释无邻,知旧友某尚客金陵,作此寄之 《晨星》、《文艺》征稿简约 《星洲日报》十周年纪念 纯文学季刊《创造》出版预告 《一个流浪人的新年》跋 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 读了珰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 咒《甲寅》十四号的评新文学运动 关于编辑、介绍以及私事等等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文学 创造社出版部的第一周年 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 序孙译《出家及其弟子》 《大众文艺》编辑余谈(一至四) 《达夫代表作》改版自序 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 读刘大杰著的《昨日之花》 《几个伟大的作家》译者序引 歌德以后的德国文学举目 中国近来文艺创作不振的原因 略举关于文艺批评的中国书籍 在春秋社公演座上的感想 五四文学运动之历史的意义 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 中国目前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 艺专剧社乐社公演的第二晚 《达夫所译短篇集》自序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编选感想 新文学大系散文选集导言 对于杭州作者协会的希望 怎样叫做世纪末文学思潮? 《厦门天仙旅社特刊》序 抗战以来中国文艺的动态 战时文艺作品的题材与形式等 [附录一]读了郁达夫先生的《几个问题》以后 [附录一]关于郁达夫先生 《星洲文艺半月刊》出版预告 伦敦《默叩利》志的停刊 大众的注意在活的社会现实 《星洲文艺》发刊的旨趣 翁占秋先生画展专刊附言 抗战两周年敌我的文化演变 在《原野》公演揭幕式上的致词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编者附志 介绍昆明文协分会漫画展览团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受奖者 序李桂著的《半生杂忆》 关于戏剧演出时之接吻问题 说国产影片中的插入歌曲 刘海粟大师星华义赈画展目录序 [附录一]中国诗坛之现状 [附录二]对郁达夫咨询会 温斯敦·邱吉尔——一位苦干实行的人物 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 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 我的梦,我的青春——自传之二 书塾与学堂——自传之三 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 远一程,再远一程——自传之五 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之一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孩子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