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参政是谁?

       “ 李光参政,罢政归里,某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慷慨,形于色辞。

         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诫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写人的一个范本。愤切慷慨,形于色辞,英伟刚毅之气,这两个特点,是人物的精神所在,只是笼统的说,很难让人留下印象。就如四大吝啬鬼,各有其标志的动作行为,不只是笼统的说吝啬。“每言秦氏,愤切慷慨,且必曰咸阳,形于色辞。""谪令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和赵相形成对比“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一句“仆不然”,其时目如炬,声如钟。有笔法,有人物,简洁有力。

          四十年前已识公,四十年后,家书唤起曾经的记忆,英伟刚毅不改当初。当初只二十,现在六十多了,经历了人世的沧桑,公对自己的启迪影响历久弥新。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 没事就多看看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没事就多出去旅游,别因为没钱而找借口,因为只要你省吃俭用,来...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李丈参政罢政归乡里时,某年二十矣c。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二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全宋文》卷四九三六)

李庄简公:即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今属浙江)人,宋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知平江府常熟县时,权奸朱勔之父朱冲在乡里鱼肉百姓,李光不畏强暴,惩治其家仆,朱冲对李光施加压力,李光不屈从。任太常博士时,因上书抨击士大夫的谀佞之风,触犯了另一权贵王黼,被迁官桂州(今属广西)。靖康时,金兵南下,在朝士大夫多主张弃职逃跑,李光又上书加以批评。在北宋末年,他即以刚直敢言著称。南宋时,李光任参知政事,力主抗战,与奸相秦桧发生正面冲突,故而遭到秦桧一党的打击报复和诬陷迫害,屡次被贬,曾谪居海南八年之久。被贬之后,李光仍意志坚强,风骨凛然,“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正因为此,他被后人尊称为“南宋四名臣”(其余三人是李纲、赵鼎、胡铨)之一。宋孝宗即位后,追赠资政殿学士,谥号庄简。

参知政事李光前辈被罢职回家时,我二十岁了。他常常来拜访我的父亲,两个人一起整天畅谈朝政。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指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

有一天清早,李光前辈到我们家来吃饭,对我父亲说:“听说宰相赵鼎遭秦桧陷害被贬谪到岭南海岛,在途中伤心忧愁地哭了。我是不会这个样子的,假如朝廷贬谪的命令一下达,我青鞋布袜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现出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样子呢!”他说这番话的时候,两眼明亮如炬,声音洪亮如钟,那英烈刚毅的气度让人振作奋发。

此后过了四十年,偶然阅读老前辈的家信,发现他当年虽然被贬到偏远的海岛,但英烈刚毅的气节丝毫未减,叮嘱训导家人的话语足以世代流传,作为典范。字里行间让人想起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离京上路的情景。

淳熙十五年二月己未,祖籍太湖之滨的陆游跋。

序文与跋文性质相似,皆是附于诗文或书的说明文字。序文添于前,对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和目次加以叙述、申说;跋文附于后,考订书、文、画、金石碑文的源流、真伪。然而,许多优秀的序文与跋文经常能够突破“说明”功能的限制,或辩辞说理,或写人叙事,又往往掺入作者内心丰沛的情感,而成为优美的散文名篇。

这篇文章正是如此。它是南宋诗人陆游为李光家书写的跋文,着墨不多,却是有感而发,主旨在于赞颂李光前辈刚直不屈、为人正直、心系家国的品格,并从其身上获得精神鼓舞,自勉自立。所以,此文虽是记人记事之作,但侧重点却在于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凸显李光的浩然正气和凛然风骨。

全文共写三件事:其一是李光罢官回乡后,斗争精神不减,与志同道合的陆宰(作者之父)谈论国事,以见其“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志,谈吐间充满了对奸佞小人的痛恨,显现了不畏强暴、耿直刚烈的为人处世风范。其二是在得到罢官流放的消息后,非但不畏惧悲切,反而坦然面对,“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其三则紧扣题目,写了读李光家书的感想,突出一个“气”字。虽然文中没有写家书的内容,但从“丁宁训戒之语”数语来看,其中必含堅守节操、秉持公正等告诫,足以让后世之人深思。

全文洋溢着对李光的崇敬和热爱,作者本人从李光身上获得了自我鞭策和自我勉励的精神力量,而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仍可以从李光那里汲取刚正、从容、爱国等精神营养。(海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光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