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李子柒柒事件结局,事态如何发展?

吴亦凡事件的出现看似偶然,即一名网红掀翻顶级偶像,其实不然。我们在上篇专栏中已经分析过,吴亦凡事件的出现,吴亦凡本人及其身边、背后的人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外界。除了资本运营的逻辑有所改变,社会舆论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逐渐变得“馊臭”的不良粉丝文化

如果说,上周关于吴亦凡事件的讨论还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周末的一纸公告让此事彻底进入了法律层面。警方于7月31日发布公告称,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目前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侦办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

公告激起千层浪,而后续的一些横生枝节也是令人颇感意外。尽管大众主要对于如此“顶流”明星的不当作为表示唏嘘和谴责,其部分粉丝却表现出难以接受的态度。据悉,一些粉丝在一些粉丝群里竟然表现得“义愤填膺”,号称要“劫狱”等等。此等言论既让人啼笑皆非,也引起大家的警惕和反感,已经有多家央级媒体撰文对此提出批评。

但天下苦不良“粉丝文化”久矣!

事实上,就在不久前,一些综艺节目里,粉丝为了给爱豆(偶像)“打榜”,甚至跑去买下大量酸奶,然后消耗不掉,直接开瓶倒掉,已经引发了一轮“整治”风潮。

粉丝的“迷惑”行为绝不止于此,而且,他们甚至也不止是“迷惑”行为,而是逐渐在近年开始了一些“恐怖”行为。

粉丝现在是抱团而行的,叫做“粉丝团”,团队必然有领导,叫做“粉头”,团队中的分工很精细,行容很齐整,主要工作是进可攻、退可守,主要方式是不惜一切代价地花钱、花时间。对于自家偶像,必须用尽一切方式将其推上热搜,包括造流量、买上榜等,三十个人的彩虹屁反复刷屏就能够呈现出几千万人马的梦幻效果,创造出世界上只有你的虚假繁荣。对于别家偶像或任何有可能让自家偶像利益受损的人及机构,必须用尽一切方式将其扒皮、举报、泼脏水、毁掉其声誉、毁掉其生活。

他们有“信仰”、有意图、有纪律、有奉献精神,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让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同时,也不禁疑惑,这种“馊臭”的粉丝做派,简直像是被洗脑了啊。

不良粉丝文化“馊臭”的进程,也和社会经济的大背景有关。

众所周知,相较于美欧等发达国家,中国开始工业化历程是比较晚的。这里面当然有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等多重原因。

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文化娱乐行业一般被认作是服务业,但其中运行和运营也早已经在发达国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流水线体系,我们将之称为“电影工业”“娱乐工业”等。也就是说,尽管其最终作品中的创意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但将其制作成成品的过程是有其标准化管理程序的,无论是电影的剧本、选角、监制,或是发行、周边等等。娱乐业亦如此,就像是吴亦凡出自韩国练习生,练习生制度就是很明显的娱乐工业一环,此后,不断筛选、包装、推出市场等等,让市场大浪淘沙,最终洗礼出市场的“宠儿”,就是全民偶像。

我国在近十来年也基本上采纳和采取了这一套方法。

只是,工业化进程需要一个过程,娱乐工业化也是如此。因此,我国的娱乐工业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很不成熟。

第一,市场估值极不合理。所谓成熟市场,就是市场寻找价值的能力很强,供需对接顺畅,商品服务放在其间,就能够有合理估值。我国的娱乐业市场则很明显,估值过高。像吴亦凡这种几乎没有作品的艺人,仅仅凭着外貌和背后经纪公司及资本的包装,就能够产生极高的估值,收入比肩一些在全球能够扛票房的欧美明星,在中国市场不在少数。有些艺人公开宣称,他们根本不可能有时间琢磨演技之类的,这是过高要求。

第二,契约精神极为不足。成熟市场中,契约至关重要,这是市场联结的基础。吴亦凡从韩国撕毁合约回国发展,已见端倪。各种艺人与演艺公司的撕毁合约屡见不鲜,似乎各方都是“用完即弃”的观念。他们对机构也缺乏契约精神,所谓艺人耍大牌、不念台词等等。事实上,他们对大众更缺乏契约精神,他们自我封神,根本不觉得对作品和观众有责任。

更强大的推手——互联网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初的“阵痛”,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想必记忆犹新,一是假货泛滥,一条皮带双手一扯就断了,一件羽绒服里面没有一点羽绒,但是商品确实供不应求;二是通货膨胀率一度飙高,物价飞涨。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刚刚开始市场化的市场,面对着供给严重不足和需求严重井喷,而监管既没有跟上市场的脚步,又还在“双轨制”中把持着一些限制,这才导致了一个不成熟市场的估值偏离和契约精神欠缺。

而在这一时期,一个更强大的推手也浮出水面。

十年来,互联网应用技术场景发展迅速,市场的信息和资金流动都随之加速,呈几何级数的上升。

对于粉丝而言,首先是,他们的“抱团”行动变得成本极低,即使远隔千里,即时聊天工具和相关粉丝团网站“据点”都能让大家马上“同心协力”。此外,他们的“攻坚”行动变得唾手可得。且事半功倍。简单地说,“粉丝一张嘴,素人得断腿”。敢和所谓“明星”艺人抗衡?那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没有活路的。粉丝还能够借助互联网效应将己方的言论、观点等无限放大。过去我们经常说“沉默的大多数”,一小撮人在大叫,会让大众以为这就是主流的声音。试想现在一小撮人可以将自己的声音放大一百倍,将自己的身影复制一万倍。

当然,背后是艺人、机构和一些资本的力量。他们是真正的获益者。他们有目的的组织粉丝,将之当作工具,并借这种虚假繁荣勾画出自己“顶流”的人设,从而收割更多的利益,也增加相关公司的“商誉”,从而在股市上进行收割。

“顶流”是不是真的“顶流”?有些事情很难印证。当流量造假还没有成为欺诈罪名之前,其已经成为新时期的收割利器,这倒是很容易印证。

十年来,没有拿得出手作品而被称为“顶流”的人,究竟在抚慰谁的心灵?他们的天价身价,是否全是粉丝在买单?

有人说,流量是一种算法,算法是真实的、不可更改的。

然而,算法背后终究是人,算法或不懂贪婪,但人实在是太懂了。

从全民偶像到全员偶像,抛弃他的,不是资本,是时代

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句话,绝不只是说吴亦凡。

你从哪里得到的,就可能从哪里还回去。

打败吴亦凡的,不只是一个“网红”。

都美竹能够“扳倒”吴亦凡,有两个人值得玩味。一个是某骗子,借着都美竹与吴亦凡的纠纷,从中敲诈,导致事态愈演愈烈,而吴亦凡方愈加觉得“胜券在握”,最后翻盘;另一个是某写手,他号称出于义愤而帮助都美竹撰写文稿,从而使都美竹的“申诉”真正在网络上一步步发酵,引发舆情,直至“重创”吴亦凡。

也就是说,既然网络是一个全然公开的空间,可以在流量的助力下将任何没有特长、没有实力的人送上青云,那为什么那些“任何人”不应该去试试,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天空?骗子违法犯罪必不可取,写手和都美竹等,在自我打造的路上,却都进了一步。

不久前,另一位“网红”也红遍网络,这个叫孙一宁的女孩子,放出与“国民老公”王思聪的被“舔狗”对话,以回应王思聪要将其“黑出网络”。

抛开老几位令人不忍卒读啼笑皆非的土味交往内容,我们会发现,素人对明星的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就这两位女性而言,她们在事件中的主诉求,或许既不是寻求大众同情,也不是寻求强势男性的物质补偿,她们只想要自己的公平,因为她们觉得自己也会有成为不凡人的能力。包括那个不具名的写手。

这是一个生活在互联网中的时代,当你适应了这一切,就会发现,市场的供需对接不可避免地更顺畅了,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竞争机会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大堆的素人涌现出来成为顶级流量,有薇娅、李佳琦这样的直播卖家,有李子柒这样的美食博主,有李雪琴这样的段子手,他们学历或有高低、外貌或有不同,他们也曾经有挫折和低潮,但是,他们也能获得巨大成功。

互联网技术生生造就了一批“顶级流量”,成为全民偶像。但互联网技术随即展示给大家,流量是可以造就的,所以,全民偶像必然倒塌,因为现在是全员偶像时代了。

抛弃吴亦凡的,不是资本,是时代。

当吴亦凡“出事”了,有些人说,是因为他“背后的资本”抛弃了他。

也不能这么说吧。毕竟是违法。

但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有些“资本”及其运作方式,是不是本身也在被时代抛弃。

甚至可以说,在又一次互联网开放的时代,是不是也有一些资本和大佬从中受益,在资本泡沫中享受到和收割了许多红利,他们也曾经觉得这是自己的“造神”时代,成为无数打工者、青少年崇拜的“全民偶像”。而到了今天,他们是不是也发现,这种“全民偶像”的光环在退却、在消散,对他们的批评和质问越来越多。他们是不是也和吴亦凡一样,迷惑、惊奇、不敢相信?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试试将“命运”换成“时代”。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秀华李子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