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对女孩称呼贵族的男子称呼是大人


盛夏的七月,当一抹朝霞刚刚在五女山峦泛起淡淡的红晕,桓仁满族自治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乞粒舞的传承人金明焕就带着40多名乞粒舞演职人员开始了新一天的排练,他们要把最惊艳的舞姿献给十二运、献给全国的观众。桓仁乞粒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十二运,让无数桓仁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勤劳智慧的桓仁朝鲜族先民创造了乞粒舞
据历史文献记载,桓仁满族自治县乞粒舞起源于二棚甸子镇横道川和桓仁镇六道河子地区。居住在这里的朝鲜族先民在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为了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恩和祈求上天赐予风调雨顺,为百姓带来丰收,创造和发明了这一欢快的民族舞蹈。在桓仁满族自治县及周边历代贵族官宦的墓葬中出土的约在5世纪前后的壁画上,会看到一些当地先民翩翩起舞的景象,这些舞蹈是孕育桓仁乞粒舞的原始精神载体。
乞粒舞是桓仁满族自治县朝鲜族群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它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着我国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是朝鲜族舞蹈独特的艺术分支。它是集朝鲜族民间舞蹈“双层舞”和“乞粒”活动中的舞蹈精华于一体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双层舞历史悠久,它的产生同朝鲜族群众喜欢的拔河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参赛的人和围观者太多,啦啦队的歌舞一时难以发挥作用,于是,就让七八岁的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连唱带舞,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双层舞。双层舞是乞粒舞的独有特色。而“乞粒”的活动就是乞求米粒的活动,是在货币还没产生的时候出现的。乞粒舞发展到今天,已经集相帽舞、长鼓舞、碟舞、双层舞等多种舞蹈形式于一体,展现了很高的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乞粒舞在桓仁满族自治县农村地区就十分盛行,每当遇有重大节假日,山村里的农民便会聚集在宽敞的场院内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热烈、阵容强大、影响广泛,表现出朝鲜族乐观豪放的民族习俗。因此,乞粒舞是朝鲜族人民历史、生活、生产的生动体现,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价值。
五代人的血脉相传守住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桓仁满族自治县乞粒舞是以家族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有据可查,第一代传承人为金利清,1895年学艺。第二代传承人为金兴振,1910年学艺。第三代传承人为金成龙,1918年学艺。第四代传承人为金明焕,1963年学艺。第五代传承人是金明焕的儿子和侄儿。乞粒舞的第一代传承人金利清是桓仁满族自治县文化馆退休职工金明焕的二太爷,金兴振是金明焕的爷爷,金成龙是金明焕的父亲。早年,金明焕的父亲金成龙因为聪明伶俐特别受到金利清的喜爱,从7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金利清学艺。爷爷金兴振和父亲金成龙都得到二太爷的亲传。金明焕说,日本没占领东北的时候,村里有大的节庆活动或是农闲时候,家里的几位老人就张罗着村里的朝鲜族人跳乞粒舞。东北沦陷的14年里,金氏家族拒绝为满洲国傀儡政府效力,舞蹈活动全部停止。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金成龙才出山组织全村百姓欢庆解放,跳起了乞粒舞。
小时候,金明焕就看到父亲带领村民们在节假日里跳乞粒舞,他对那些朝鲜族的长鼓、圆鼓以及活泼的舞蹈都非常好奇,耳濡目染中从父亲那里继承歌舞方面天赋的金明焕在七八岁时就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跳起了乞粒舞。
1964年,金明焕考入了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音乐和舞蹈,为他在乞粒舞的研究和发展上奠定了基矗1968年,金明焕从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毕业,接过了家族几代人传承乞粒舞的担子,并一直把这一舞蹈发扬光大。多年来,金明焕在继承中又多方面地进行改进和创新。表演场地发生变化,内容及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千年的文化遗产在金明焕手中既保留原有古老的、民族的东西,也融进了新时代的气息。
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了桓仁乞粒舞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后,为了使桓仁满族自治县这一珍贵舞蹈发扬光大,各级政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上世纪80年代,本溪市群众艺术馆、桓仁县文化馆就组织相关人员对乞粒舞进行了普查、研究工作,已撰写、编辑出版了《辽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本溪卷》,保存了这些舞蹈艺术形式的珍贵资料。该舞蹈在“七五”期间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收录,经国家民委、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认定,全国仅传承于本溪。乞粒舞作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经几代艺术科研人员及传承人的努力,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进入当代现实生活并日益受到朝鲜族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桓仁县委、县政府为了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推动乞粒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扶持发展的基础上,出资金、协调演出场地,帮助乞粒舞现身国内各大演出场所。该舞蹈在1989年获中国第二届文化艺术节(辽宁省首届文化节)一等奖;1991年获中国沈阳(首届)国际秧歌节优秀表演奖;1994年10月代表辽宁省进京参加建国45周年庆典;2005年获辽宁省民族民间舞蹈大赛金奖。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挖掘整理乞粒舞文案和材料,推选乞粒舞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乞粒舞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乞粒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辽宁省第三届朝鲜族民俗节优秀表演奖;2009年获辽宁文化艺术节一等奖;2011年获辽宁省群众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二等奖;今年7月12日,该舞蹈专门作为辽宁地区优秀舞蹈品种参加第三届全国民族自治县(旗)科学发展经验交流会(北方片会)的歌舞汇报演出。更喜人的是,乞粒舞以独特的舞蹈魅力,获得十二运组委会的青睐,将参加十二运开幕式表演,为全运会增色添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族对女孩称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