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截瘫能活多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症状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主要特征为进行性的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无力和剪刀步态。
传导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组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和无力、剪刀步态为特征的具有明显遗传异质性的综合征。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三种遗传方式。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病因为各亚型特异基因的突变,以点突变为多,缺失、插入突变和动态突变少见。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临床上可以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种。目前对于此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处理。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预后不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类。单纯型比较多见,仅表现为痉挛性截瘫、双下肢僵硬、走路易跌倒、呈剪刀步态,可有尿失禁、尿急症状以及足部的震动觉减退。双上肢受累程度不一,有时可以出现双手僵硬、动作笨拙、轻度构音障碍。复杂型除了痉挛性截瘫外,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综合症。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康复治疗包括机械辅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来放松肌肉、肌张力,保持肌肉活动度,还可以通过肢体的运动和作业训练来进行治疗和康复,通过运动肌肉的锻炼,根据患者的症状、情况来改善瘫痪的情况。因为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的瘫痪,肌肉比较僵硬,表现为交叉、剪刀样步态等,通过上述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根据运动能力,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来改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升高、运动障碍等功能症状。
WIKI资讯
分析测试百科网
WIKI资讯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又称Strumpell-Lorrain病,是一组具有明显临床及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下肢缓慢进行性肌无力和迟缓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症状。其发病率约为1.8/10万。目前,已发现HSP致病基因位点超过80个,58个致病基因被克隆。 1.HSP的分型
根据遗传方式,HSP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AR)、X连锁遗传(X linked
inheritance,XL)和线粒体遗传(mitochondria,Mit),其中AD最常见,占70%~80%。在AD-HSP中,SPG4、SPG3A和SPG31型最常见,分别占40%、10%和6.5%。在AR-HSP中,SPG11、SPG15和SPG7型最常见,分别占20%、15%和1.5%~......阅读全文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概述
  诊断  亨廷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是:  1.典型HD的家族史。  2.非其他因素导致的进行性运动异常伴舞蹈和僵直。  3.非其他因素导致火罐网的精神障碍伴随进行性痴呆。  影像学检查发现对称性尾状核萎缩可以进一步支持亨廷顿病的诊断。在有症状的亨廷顿病患者中,已知左旋多巴可以使舞蹈样动作增加,左旋多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治疗
  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但对肢体痉挛状态的治疗是可行的。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左旋多巴、巴氯芬可减轻症状,其他除药物治疗外,肌腱松解术、按摩、理疗、针灸等方法可以减轻痉挛,改善行走困难。著名的中国骨与关节研究所的侯树勋教授曾经指出:不同的病情要选择对症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治疗方法。  1、心理治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病理
  基本的病理形态改变主要是双侧皮质脊髓侧束的轴索变性和脱髓鞘,以胸段最重;皮质脊髓前束脱髓鞘往往不很严重;双侧脊髓小脑束和薄束也有脱髓鞘改变。此外,前角细胞、巨锥体细胞、基底节、脑干、小脑、视神经等也可有病理改变。Behan和Maia两次尸检研究后认为在脊髓中上行和下行长束远端的轴索变性是HSP的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诊断
  根据家族史,儿童期(少数20-30岁)发病,缓慢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剪刀步态,伴视神经萎缩、锥体外系症状、共济失调、肌萎缩、痴呆和皮肤病变等进行诊断。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遗产形式
  国内外研究报道,HSP的遗传形式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少见X-连锁隐性遗传(XR),散发病例也不少见。国内学者总结国内文献报道的HSP(共117个家系,435例患者)的遗传特点,发现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连锁隐性遗传分别为41、13、2个家系,约占HS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发病机制
  HSP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目前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HSP的基因分型至少有16型,已有4型疾病基因被克隆。16型分别为:①X-连锁隐性遗传(XR)3型,分别是HSP -1,定位于Xq28,疾病基因已克隆,为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基因,即LICAM基因;HSP -2定位于Xq22,疾病基因已克隆,为髓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辅助检查
  1.诱发电位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s)显示后索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显示皮质脊髓束传导速度显著下降。相比而言,上肢诱发电位却是正常的,或仅显示轻度的传导速度减慢。  2.肌电图  可发现失神经改变,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3.MRI  头颅MRI一般无异常,但某些病例可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鉴别诊断
  颈椎病常有上肢受累,神经根性疼痛,颈椎X线片及MRI示颈椎骨质增生。多发性硬化有缓解与复发的病史,视神经炎,MRI示脑部脱髓鞘改变。肌萎缩侧索硬化有上肢肌萎缩,肌束震颤,肌电图示巨大电位改变。Arnold-chiari畸形有共济失调表现,头颅MRI可确诊。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以共济失调表现为主,眼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基本介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又称家族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脊髓中双侧皮质脊髓束的轴索变性和(或)脱髓鞘,以胸段最重。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呈剪刀步态。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最常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表现
  HSP的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期或青春期,但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男性略多于女性。常有阳性遗传家族史。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性肌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膝、踝阵挛,病理征阳性,呈剪刀样步态等。可伴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外系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痴呆、精神发育迟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痉挛性截瘫能活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