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王允设计谋杀后,他所率领的西凉军是怎样的下场

李傕、郭汜两人原本在董卓的西凉军中地位是比较低的,而正是因为董卓被杀,李傕、郭汜两人听从了贾诩反攻长安的计谋,最终才在历史的舞台上出了名。董卓作为西凉军的首领,他的手下有六大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吕布。董旧就是依靠这六大中郎将来管理整支西凉军及所属军队。而当时的李傕、郭汜两人都是中郎将牛辅手下的校尉,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同时也是董卓的心腹,受到董卓的信任,牛辅手下自然也是精兵强将,除了李傕、郭汜两个校尉外,牛辅手下还有张济、樊稠等校尉。张济是张绣的叔叔,樊稠与李傕、郭汜都是后来祸害朝廷的奸臣。董卓是被吕布和王允合谋杀死的,董卓死的时候,他的手下大部分都被派到长安以东防御或打击关东联军,比如中郎将牛辅驻守安邑,中郎将段煨驻守华阴、董越驻守渑池,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原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董卓将自已的主要军事力量放在长安以西用来防备关东地区可能对关西及关中地区的威胁,当时的校尉李傕、郭汜两人正在河南中牟、陈留、颖川等地,与汉末名将朱儁交战,并击败了朱儁。董卓被杀的消息传来,整个前线一片哗然,西凉军乱成一团,中郎将段煨、胡轸、徐荣投靠了朝廷,而中郎将牛辅与董越不肯投降,董越找牛辅商量如何行动时,牛辅还把董越给杀了。到了这个时候,整个西凉军中只有牛辅这一支没有投降朝廷,而西凉军中又数牛辅的实力最大,因此牛辅一下子成了西凉军不愿意投降朝廷的首领,牛辅杀了董越之后,又担心自已手下的士兵哗变,于是牛辅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只带了亲信和财物抛弃了军队独自逃亡。牛辅由于是独自逃亡,没有军队保护,于是跟随牛辅逃亡的亲信,一是为了贪财牛辅的财物,二是因为这个牛辅成了朝廷的通缉犯,于是牛辅的亲信杀了他,投靠了朝廷。牛辅一死,西凉军再次群龙无首,当时的李傕、郭汜等人还在河南中牟一带带兵作战,河南中牟离长安将近500分里,就算李傕、郭汜想投靠吕布,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可能,这么远的路,骑马也要十几天。牛辅没死的时候,李傕、郭汜还是牛辅的手下,牛辅是坚决不愿意投降的,理由很简单,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加心腹,他担心王允与吕布主导的朝廷清算他,所以牛辅不会投降。所以李傕、郭汜作为牛辅的手下校尉,也是没胆子跟牛辅作对的,牛辅死了之后,李傕、郭汜就面临选择,到底如何选择自已的将来,是投靠朝廷,还是另作打算?而在这个时候,远在长安的朝廷已是王允主导,王允对于西凉军如何处理的态度决定了西凉军如何应对的方式,王允原本也打算赦免西凉军,毕竟他们的首领董卓死了,赦免西凉军有益于团结各方势力,维护稳定,但王允却因为担心赦免西凉军而招致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的不满,所以犹犹豫豫,最终没有赦免西凉军。由于朝廷迟迟没有下旨赦免这些群龙无首且凶悍善战的西凉军,所以谣言马上就满天飞,有人说朝廷要杀光西凉人,这就引起了西凉旧部的极端恐惧,毕竟没有人不怕死。由于朝廷没有赦免西凉军,当时也属于西凉军牛辅部手下校尉的贾诩为了自保,在西凉军余部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出了一个计谋,就是劝说李傕、郭汜联合西凉军余部一起进攻长安,如果大家不联合起来,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灭亡我们。最终李傕、郭汜就听从了贾诩的这个建议,并且联合其他的校尉,如张济、樊稠等人,联合西凉军余部起兵进攻长安,并在西进路上不断接收西凉军余部,一路攻打。主导朝廷的王允听说后,派出投降的董卓旧部徐荣与胡轸抵抗李傕、郭汜等人。结果董卓手下最能打的徐荣战死,胡轸又投降了李傕、郭汜,中郎将居然打不过校尉,看来确实是李傕、郭汜能打。等这帮西凉叛军打到长安时,已经有十万人,后来因为长安城中的益州兵私自打开城门迎接李傕、郭汜进城,于是与吕布进行巷战,吕布战败逃走,当时在长安城北,吕布还和郭汜单挑了一把,这可是正史中记载的为数极少的单挑,郭汜单挑输给了吕布,但吕布大势已去,还是从武关逃离了关中。李傕、郭汜二将从头到尾都没有投靠吕布的机会,再说了,吕布是并州人,李傕、郭汜都是凉州人,在得知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了董卓后,西凉军中的凉州人杀死了军中所有的并州人,只因为怨恨吕布杀死了董卓的行为。就算李傕、郭汜二将有投靠吕布的机会,他们也不会跟随吕布的,他们可是杀了并州人啊,杀了吕布的同乡,这些并州人当中难免有吕布的亲戚或老部下,并州人与凉州人已经结下了梁子,更不可能投靠了。

随后吕布满脸肃杀而出,方天画戟那么一横摆,就让董卓含恨身死,眼眸中满含不甘的怨恨,义子,逆子,居然为了女人弑父。
《三国演义》的连环计无疑是生动的故事,凄美中充满浪漫,浪漫后都是满满的阴谋。
貂蝉和吕布,一个战将无双,一个绝代佳人,却都落入一人套中。
这人就是王允,一个运气逆天的人物。
那一刻的王允,用过往逆天的运气,获取了杀董卓的机会,通过杀董卓,他成就了人生最高光时刻和最有运气的时段。
(美人计)
论述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首歌是这么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这歌曲,诠释了运气基于人的重要性,三国时代,最后功成名就的人,都有几分运气。
比如刘备,初起兵遇关张赵是运气,事业转折遇诸葛亮是运气,由此才有后续的潜龙飞天。
孙权和曹操也都是这样有大运气的人,但是他们的运气,切实地说都比不上王允。
在那个当官举孝廉,讲究出生门第的时代。
一个好的出生,无疑是晋升最佳的资本,由此才有了王允的平步青云。
(老臣当年也是帅哥)
王允年仅19岁的时候(公元156年),就因为文采、样貌、品行名扬天下,加上家族出身的加持,这帅小伙无疑是家长眼中的别人家孩子。
如此四有青年,当然不会被朝廷放过,经过一轮轮举荐,年纪轻轻的他就成了郡吏。
郡吏,郡吏,也算管理具体事务的官员,官职不太大,责任却不小。
初出茅庐的王允,很有热血青年的调调,励志于当一个好官。
这不,瞌睡碰枕头,刚上任的王允,就获得了当好官的机会。宫中黄门赵津(太监)在王允治下的地方胡作非为,祸害了不少百姓。
弄得民怨四起,大家纷纷说,这太监太坏了。
郡吏王允本着为民请命原则,对待坏人也是毫不含糊,抓了人不说,还弄了一出斩首示众。
当小黄们血淋淋的人头落下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这小伙子是好官苗子。
小宦官死了,大宦官要报仇啊,于是他们就给老板汉桓帝告状。
说这十九岁的小伙,仗着太守袒护,仗着自己家族牌子硬,居然无法无天到杀陛下的奴仆。
皇帝要找场子,就一定有人倒霉!
这不,有个人就倒霉了,这个人就是王允的直接上级太原太守刘瓆。
悲催的刘瓆被抓回京师,死在了监狱。
按理说,这事王允参与很积极,做派很极端,咋滴一点事没有咧?只能说他运气真好,或者说暗中有人保?
运气好,有人保护得的王允,并没有庆幸与自己躲过一劫,
反而有感于太守刘瓆因自己而死,心有愧疚之下,给太守刘瓆办了后事,还守丧三年。
这无亲无故却守孝的举动,让王允借刘瓆之死引发的舆论风潮,又狠狠刷了一波人品。
以孝治天下的汉朝,一个为恩人守孝的人,当然是当大官的好苗子,更何况他还是豪门之后,那更是好上加好。
(刚真不阿的王允)
初入仕途的人,都有股子愣劲,王允不算初入仕途,却依旧愣劲十足,正义感爆棚。
遇见这样的下属,顶头上司要么遭殃(被告),要么头疼。(刺头难管)
这不,没过多久,这太守王球就倒霉了!
品行不算检点的王球,居然行起了卖官鬻爵之事。
那个时候啊,这事在汉朝属于普遍现象,上有皇帝带头,下面地方上当然跟进创收了,上行下效间,就成了一股风,谁家不缺钱,创收谁不爱?
有个和王允同乡的混混叫做路佛的人,除了出生富二代这点好外,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渣。
但,他仗着自己家有钱,给太守行贿,指望弄个官玩玩。
太守王球一看,有人送钱,当然是收下了,然后一甩手,就给了混混路佛一个补吏的职位。
这事做得不够保密,估计也没想保密,就让年轻的王允知道了。
他怒不可遏,立马去跟太守吵了起来,说这是卖官鬻爵,贪赃枉法。
眼看青年王允性命不保,好运又一次救了他。
并州刺史邓盛听闻消息后,爱才心切的他立马去往太守衙门,救了王允一面不说,还提拔他成了别驾从事。
随后的王允,在邓盛刻意提拔之下,名声越来越大,越传越远,前途当然越来越光明。
主政中央的三公,听闻王允名声,居然同时对他发起了征召,三个三公府邸属官随王允挑。
如此机会,一般人遇见估计要乐晕!
可王允不是一般人,反而很懂自己想要什么!
左思右想后,他决定做司徒府侍御史,主管监察工作,按照个性才华而言,这检察工作无疑和刚正不阿的王允专业对口。
(步步高升)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刚当侍御史不久的王允,因为黄巾起义,又一次改变了人生。
声势浩大的起义席卷全国,为了尽快平乱,东汉政府改变行政区划,将郡县两级格局,变成了州郡县的三级行政格局,顺带从中央下派了一批有潜力的臣子,作为州长官。
王允就这样幸运地成了豫州刺史,从检查岗摇身一变成了封疆大吏。
春风得意的他,顺带提拔了不少尚爽、孔融这样的名士,出兵讨伐黄巾军。
主政地方,开始带兵打仗的王允,运气也不错。
临阵第一战,就在广泛征求意见之后,亲自挂帅大杀四方,一举击溃了豫州黄巾军。
随后还和平叛两大名将皇甫嵩、朱儁一起接受了数十万黄巾军的投降。
唯一可惜的是!
充满正义感的他,在后续和大宦官张让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连续数次身陷牢狱之灾。可即便数次身陷危局,起起落落的王允就是没倒,反而步步高升,运气真好的出奇。
这无数的好运,让他深信天命在我,大道在身。
自信的他,终于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时刻犯下大错。
恰逢何进密谋诛杀宦官集团,早已和宦官集团仇深似海的王允,欣然投入何进阵营,接连担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职务,渐渐进入大汉权利中枢。
何进是个庸碌的莽夫,杀宦官不成反被官宦反杀,引发一场京城大动乱,最后收拾残局的居然是领兵入京的董卓。
(董卓上位)
董卓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是个精于政务的人,在罢黜了汉少帝,扶汉献帝为帝王之后,为了安抚人心,提拔了不少名士,以减少天下人非议,拉拢士人。
尚书令是个比较特殊的职位,看似官职不高仅仅千石级别,但权利却不小。
诸如各种皇帝诏令的草拟权,发布权,甚至决策权,甚至官吏任命权,都是尚书令职责所在,这地位堪比皇帝的第一秘书官。
董卓用如此实权位置拉拢王允,足见对王允的器重,也体现了王允对董卓的忠心。
而这,恰恰就是王允布局的高明之处。
随后的故事大多数人都知道。
董卓被杀和貂蝉没啥关系哈,吕布和董卓婢女私通,被董卓发现,或许是貂蝉出现的因由。
杀了董卓后的王允,因为主导刺杀行动,扶持汉献帝的功绩,还有和吕布的关系,成了大汉王朝的实际掌舵人。
(吕布)
当了老大,最该处理的问题,就是原来老大那帮人如何对待。
这个问题,一般而言有两个处理办法。
第一:清算,第二:拉拢。
就当时的局面来说,清算是下策,拉拢才是上策。
初开始的王允也是如此认为的!
直到吕布的出现,提意见也说要拉拢后,他就改变了想法。
很多人或许会好奇,为何吕布和王允想法一致,反而让王允改变了想法。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王允对吕布并不信任而已。
在王允看来,吕布也好,董卓也好,凉州军也好,都是一样的粗鄙武夫而已。
作为同类的他们,有着一样的行事做派,跟自己这个士人领袖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在内,当吕布说赦免凉州军的时候,王允不免会想,这是不是吕布施恩之举,用这施恩之举换取凉州军的投靠。
要是吕布和凉州军余孽成了一伙的,自己咋办?
(关东联军)
那就是自认为关东义军这群世家大族的武装才是自己人,对于他们过度的信任,让他犯下的错误,引发了严重后果。
天真的他,以为只要自己振臂一挥,这关东义军就会因同样的阶级立场,成自己的同盟者。
可,让王允想不到的是!
关东义军口号喊的山响,真要帮忙的时候,一个个影子都没见,反而在致力于内斗。
这个时候,王允依旧不觉得是自己想法有问题,反而将建议他不要遣散军队,任命名将皇甫嵩统帅凉州军增强中央军事实力的合理化建议给否决了。
理由居然是,怕关东诸侯联军不安。
如果王允用了这谋划,仰仗老将皇甫嵩的威望,还有吕布的骁勇,凉州军何至于谋反?
流言四起的凉州军,因为害怕被杀,人心思动,开始在关中拥兵自守,最后在毒士贾诩的谋划下,一举进兵长安。大军一来,早已遣散军队的长安,没了抵抗的军事力量。
(走啊)
在临走的时候,想要带王允一起走。
哪知,心灰意冷的王允,失去了求活的念头,执意求死,求仁得仁的他,最后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和族人一起赴死,唯一活着的不过两个侄子。
那一刻的他,无疑是辜负了自己忠诚的汉王朝,他的一念之差,错过了复兴汉朝的机会!
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答案是深埋骨子里面的腐朽士人信念。
信任士族是他最大的妄念,因为那时候的士族,早已变得和董卓没什么差别,反而是读书不多的吕布,尚有一点道义在心中,因为王允的提携,在临走之际依旧记挂这个所谓的恩人。
不过对吕布的不信任,让这一切烟消云散!
如果他真看得起吕布,放手信任吕布,这段因为阴谋而成的知遇之恩,或许会改变两个人一个王朝的命运。
吕布何至于颠沛流离,成为一个人人喊打的小人,他的命途很有可能是汉朝的顶梁柱。
至于王允,他的位置会是汉朝中兴之臣也说不定。
行文至此,这一刻的我,仿佛理解了王允,面对吕布呼唤时的内心。
那时候的他,必定已知晓自己的结局和汉朝的未来。
大错已铸成,徒呼奈何,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刘协作为一个亡国君,东汉虽说在名义上亡在他的手上,但实际上众人都清楚,东汉会覆灭并非刘协之罪,只因放董卓入洛阳,董卓太过贪婪身亡以后,其背后的一干西凉将领顿时失去主心骨,以前有董卓顶在前面背负乱贼的骂名,董卓一死这些人也就没了依靠,反贼就成了他们,李傕郭汜原本想向朝廷投降,但司徒王允拒不接受,结果引发了李郭二人的长安之乱,加速了东汉的灭亡,那么当初王允接受西凉军投降的话,是否有机会重兴汉室呢?试想一下当时在长安重建朝廷,又有西凉大军作为武力依靠,早期的曹操也没有篡汉的心思,汉室是前途一片光明。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历史,如果那时的王允接受投降的话,一样拯救不了东汉,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的原因,首先西凉军怎么安置?要知道这是一群只会杀人不会生产的乱兵,如今东汉朝廷岌岌可危,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十万大军的衣食住行。西凉军的领头人李傕郭汜,这两人当初仗着董卓在世时,做了不少为祸百官的恶事,这也是王允拒不接受的原因,死在他们手上的汉臣,不说一百那也有几十,朝廷接受了他们的投降。那么众人便是同僚关系了,这又怎么相处的好。那会儿黄巾军还没有完全死绝,随时准备寻找时机再反一次,西凉军在没有更好的出路选择时,也许就直接加入了黄巾军,这些人朝廷没能力安置好,反而可能成为身边的定时炸弹。当时的王允或者献帝没有重振东汉的可能性,一个王朝会灭亡,不是一代皇帝就能造成的,而是积累多年的弊端同时迸发出来。那时的中央政府已经腐败到根里,经过董卓之乱以后,当时有能力的人,或者有名望的人要么隐居起来,要么直接逃出了中央政府,此时留下来的人一般是汉朝死忠,一半是酒囊饭袋。朝廷如今已经无法指挥地方官员,无论哪一个军阀都可以拒绝朝廷的命令,基本上大家都是关起门当土皇帝,诸侯们对朝廷不重视,讨董联盟把董卓赶出洛阳后,根本没人关心这个小朝廷,在乱世有了兵力才有底气,别人才会因此重视你。献帝根本无法组织起一支可靠的军队,又拿什么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呢?无论王允答不答应受降,东汉灭亡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李傕郭汜不是灭亡的原因,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豪强们实力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朝廷统治力的丧失,王朝已经走到了尽头,不是一两个决策就能挽救回来的,所以就算西凉军归顺朝廷,东汉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卓是西凉刺史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