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主要内容30字的故事,100字。

【导读】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 篇一在长征的路上,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丰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军在雪地中艰难的走着,忽然警卫员跑到将军的面前,说:“前面有人冻死了!”将军快步的走到那,看见一位老战士倚着树冻僵了。将军大喊到:“军需处长呢!喊他过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警卫员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他把棉衣给了别战士,自己却被冻死了!”红军是这样的舍己为人,在《一袋干粮》,《魂驻小红桥》等故事,不都是这种忘我的精神吗?现在人们还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吗?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挤上上了78路公交车,我注意到:车里有几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站着,一个坐在座位上十岁左右的孩子,这显然反差很大。每次停车,或稍微刹一下车,这些老人都摇摇欲坠,如果没有了扶手和铁杆,恐怕早要摔倒了。孩子的妈妈已经看不下了,好几次,偷偷地拍拍孩子,示意要让位。可孩子无动于衷,装着看不见。后来妈妈急了,便直接喊他,可他头直摇,还说:“妈妈,我累了!我要再坐一会儿!”妈妈又说:“那么老人不更累呀!你还是个孩子,应该有活力!”孩子不以为然的说:“再有活力,也是人。”孩子停了停,不耐烦地说:“他们干嘛不早来呀!孩子说完了话,车箱里顿时鸦雀无声,许多目光都聚集到了孩子那里。到了说完话后车靠站,车箱广播里传来了爱心话语:“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这个孩子顿时低下了头……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孩子的自私与革命红军的无畏精神恰恰相反;宁愿别人受累,也不愿自己受累,这样的孩子长大还能为社会做贡献吗?红军万里长征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知道贡献,知道舍己为人。我们是生活在新中国的幸福一代,我们要铭记红军的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大公无私精神,找回我们失去很久的东西。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 篇二风儿在怒吼,雨儿在哭泣。连风雨都被红军长征的故事感动。长征,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靠自己的双腿完成多么巨大的艰难行程。这是人类史上的奇迹。让我们再来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吧!看,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汹涌无情!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但战士们并没有因此害怕、退缩,鲜血染红了一根根乌黑、冰冷的铁链,他们仍是前进、前进……终于他们登上了对岸桥头阵地,消灭了全部敌人。听,在无边的草地上,老班长用和蔼的声音叫小同志把鱼汤喝下。他们的粮食已经断了好几天了,菜地里的野菜也已被挖尽!饥饿,像一只只无形的怪兽,随时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老班长用一根生了锈的鱼钩,好不容易钓到了一两条小鱼,用它煮成鱼汤给小战士喝,自己却没舍得喝一口。在其他战士走出茫茫草地的同时,他却永远倒下了!……红军长征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那些英烈的背影也已日渐模糊。每当想起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依旧会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中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长征的事情。有时学习就像长征,它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激励我们,使我们进步。为奥运备战的运动员们就像在长征,面对着 “敌人”,他们总是很冷静的,用自己的毅力和实力,获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也像长征,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让我们永远铭记红军长征的历史,继往开来,在社会主义新“长征”中建功立业!让长征永远在我们心中。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 篇三今天,我读了《一袋干粮》,这个动人的长征故事。这个故事中,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长征时,为了救伤员,把好不容易得到的一袋干粮被水漂走了。为了不让大家发现而分一点给小兰吃,她一直坚持着,为了不让大家少吃一口饭,顾全大局的小兰用野草把挎包装置住了,这样,就像真正的干粮一样。可是虚弱的小兰过了几天就被看护员识破了,之后,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每个人都分给了小兰一点,这样,小兰也不愁吃野草了。虽然,这个故事很短,但是,这个故事的内涵,却不小。小兰紧紧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却拥有着三十一岁男人的精神!从中,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吃苦、坚强和无私,他们的长征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是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的。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不要怕吃苦,要为祖国争一口气,要为祖国出气!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 篇四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 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 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 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 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 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 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 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 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精品多篇】范文。
来源:四川日报▲今年6月,在红原县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的学员身着红军装,体验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牟静洪 摄松潘县毛儿盖镇克藏村的仁青卓玛与家中留传下来的红军割麦证合影。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7月19日,在凉山州冕宁县彝海畔,“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家国情怀故事汇·凉山站活动正在举行。 周静 摄7月19日上午,在凉山州冕宁县彝海畔,由中宣部和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家国情怀故事汇·凉山站活动正在举行中。一面“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的故事,深深触动着听众的心灵。1935年5月中下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来到冕宁县。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的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结盟,还将“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旗帜赠给小叶丹。在当地向导帮助下,红军昼夜兼程通过彝区,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小叶丹举起这面旗帜继续战斗了多年。后来,敌人多次来搜查,为保住这面旗帜,小叶丹的妻子将其缝进了彝族百褶裙里,直到1950年冕宁县解放,终于将这面旗帜交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冕宁部队。作为红军长征所历时间最长、所涉地域最广、所经行程最远的一个省,四川大地遍布着这样的红色足印。一代代四川人前赴后继,从革命时代一路奋勇向前,创造了跨越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本报记者 祖明远初心不改,矢志如一理想信念的力量在四川回荡1935年初,泸州叙永城郊营盘山上,一片橘子林颇为诱人。一支帽子上戴着红星的部队从山脚下经过。这是一渡赤水后的红军先头部队。虽然两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但战士们忍受着饥渴,没有去摘橘子。当时的四川,由于军阀混战,许多地方预征了几十年粮税。而红军则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人民的军队”。如今在四川各地长征纪念馆内,常可以看见各式红军借条,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写在布上,还有的写在木板上。2011年,松潘县毛儿盖镇克藏村的仁青卓玛在收拾房间时,意外发现了一块木板。虽然经历几十年的风雨,木板上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割麦证。原来,是途经当地的红军割了青稞,留下了这张“借条”,承诺可凭此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兑取“银子、茶叶或你们所需要的物品”。一笔一画,字迹工整,语气坦诚。红军的理想与信念也感染了四川人民。在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景家塬附近的红云崖村,“赤化全川”四个大字高高刻在石壁上。当年,红军在此打土豪、分田地,留下了这幅高7.1米、长100米的石刻标语。1935年5月红军撤离后,返乡地主要将这些标语铲除。当地群众怀念红军,就用糯米和上炭灰泥土,将四个大字填平,谎称字迹已被抹掉,才让这幅石刻标语保存下来。这几个大字存续的背后,是群众朴素的情感认同。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红军和四川群众结下深厚情谊红军长征在四川一年多的时间里,红军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一个个标语口号、一场场浴血战斗,红军的思想、意志和信仰传递出来,在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凝聚民众力量。长宁县梅硐镇泽鸿村保留着一幢瓦房,里面有一个“夹壁墙”,是供避难藏身的。在红军撤离川南后,红军游击纵队仍坚持战斗。一位名叫李桂洪的女红军因怀孕不方便随军战斗,就被安排隐蔽在这里。因叛徒出卖,敌人多次来这里搜查,房主人余泽鸿和家人被吊打拷问,仍守住秘密。在此顺利生下一名男孩后,女红军才转移到外地,这个男孩也被当地村民收养保护起来。在通江县瓦室镇啸口村,当地聂姓一家坚持守护红军烈士墓达80多年。1934年2月,因缺医少粮,3000多名红军战士因医治无效而牺牲,被安葬在了啸口村。当年10月,红军离开后,聂永奎义务守护红军墓地,这一守就是40多年,直到1982年将接力棒传给聂正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每年清明、春节前夕,聂家人都要给红军烈士扫墓,缅怀先烈。“这些烈士对我们百姓是有恩情的,我一生只有这个愿望,就是要报这个恩情。”聂正远曾这样说。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面对艰难险阻只有一个字:“冲”!长征一路艰难险阻众多,靠的是红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红军在皎平渡越过金沙江后,先头部队接到任务要进军前方10公里的通安。守军躲在山顶隘口,曲折盘旋的山路许多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为阻挡红军,守军一边射击,一边推下巨大的石头。滚下的石头逐渐破碎,飞出许多碎石,击伤了不少红军战士。据莫文骅将军回忆,当时大家想到,“退后是不可能的”,于是吹起冲锋号,利用石崖躲避落石,爬着向隘口攻击。在夺取隘口后,又一口气夺取通安。400多人的先头部队就抓了600多名俘虏。从西昌经冕宁到大渡河畔,这条红军当年北上的路线上,如今已建成了雅西高速公路。当年的崎岖山路,变为通途大道,几天的行军路程如今压缩为几个小时,但红军长征的昂扬意气却从未消散。1935年5月,在冕宁,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里面提到,“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次被提出。如今这里建有著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批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诞生了。而与这些成绩紧密相连的,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它有着一个光荣的名字——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穿过万水千山的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到直上云霄、翱翔苍穹的运载火箭,其精神内核从来没有变化过——不惧艰难险阻的顽强斗志,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也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四川,这块红军长征留下无数光辉记忆的地方,各族人民前赴后继,“一棒接一棒”,奋力将各项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聆听历史回响 阔步新的长征——写在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学勇、李砺寒↑游客在腊子口战役旧址参观腊子口战役纪念碑(2019年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这是一条筚路蓝缕之路,也是一条通往胜利之路;这是一条荆棘遍布之路,也是一条开创新局之路。栉风沐雨,浴血淬火。长征,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远征。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宝贵财富。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当我们站在建党百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再次翻开长征这本历史教科书,会对那一段伟大远征留下的历史启示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再次品读长征这一部壮丽史诗,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心底会激荡起更为强大的奋进力量,信心满怀行进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长征,一条信仰之路——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万里长征路,每一步都非常艰难。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红军一次又一次杀开血路、突出重围。是什么,让红军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答案,写在那连绵的雪山上。红四方面军前卫营走过党岭雪山时,有人看到雪地里伸出一只胳膊,手中紧紧攥着一个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中共党员刘志海,1933年2月入党”。牺牲前,这名红军战士想交最后一次党费。答案,写在那无尽的草地里。军旅作家王树增说他曾在档案中看到:过草地时没吃的,不少战士吃草中毒。于是有部队成立试吃小组,参加者有一个条件——必须是党员。“我想,当他们误吃一种植物倒下的那一刻,他们是没有遗憾的,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梦想,有信仰的支撑。”答案,写在这支队伍每个人的心中。许多红军战士投身革命之初不识字甚至没有名字,他们并不确切知道什么是革命,但他们从拯救天下穷苦人的实际行动中,从自身命运的巨大改变中,逐步明白他们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于是,他们有了改变命运的勇气,有了凛然赴死的血性,有了追求信仰的崇高。↑在广西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后山,散布着形状各异的巨石,石块下安葬着烈士遗骸,寓意“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是信仰,让他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意志愈发坚定、力量愈发强大,跃过重重艰险,蹚出胜利之路。2021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同志来到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参观,他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红军将士的信仰之光、信念之火、信心之歌,必将生生不息、一直传递。因为信仰,所以忠诚。万里长征路,每一个脚步都坚定地指向同一个方向。多年后,邓小平的女儿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小平同志不假思索回答:“跟着走!”万里长征,红军战士无怨无悔“跟着走”,只因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跟着共产党,就能打胜仗!上下同欲,百折不挠;旗帜所指,所向披靡。纵观长征路上的每一场战斗、每一次生死关头,党员干部始终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们立身为旗,激励着官兵前行。担任过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曾回忆,每仗打下来,党团员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朱德也回忆道,每次战斗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那些政治上和军事上皆可信赖的党员干部,不仅是指挥中心,更是精神支柱,让这支队伍始终拥有结实的骨架。一场场战斗胜利、一次次成功突围,让红军将士对党的信心更加充足,必胜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们紧紧跟着党的步伐,向着胜利不断前进。就是在长征路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邓小平同志曾说:“遵义会议之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他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80多年后回首长征路,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胜利是党的坚强领导的胜利。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必须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坚定不移维护核心、看齐追随。↑这是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拍摄的“半条被子”故事雕塑(2020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长征,一条为民之路——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万里长征路,每一步都不孤单。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1927年,湖南浏阳文家市,红军贴出一条标语——“打土豪、分田地”。从此以后,“共产党是替穷人找饭吃的政党”“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等标语,跟随红军战士的脚步,出现在大山里的各个村落。战士们把一条条标语刻画在墙上,又以最直接最淳朴的方式践行着这些承诺。红六军团在湖南新化没收“官盐”后卖给当地百姓,价钱定得极低。这样既能让百姓分到盐,又不给敌人留下对群众报复的借口。一颗赤诚为民初心,换来的是“十送红军”时的人民倾心——那一担担沾着泥巴的鞋可以作证。红军出发前,群众挑来布鞋、草鞋送行,战士们好奇,许多鞋上怎么还沾着泥巴?得知原因后战士们落泪了。听说红军要走,老百姓从脚上把鞋脱下来送到部队。“鞋来不及做了,把这些穿过的鞋拿去吧,行军打仗少不得。”那一道道村庄桥头的刻痕可以作证。这是红军招兵的标准线:一支长枪加一柄刺刀的高度,大约一米五。这样可以确保新兵至少能背起枪上战场。然而,许多身高不足的少年在鞋里垫上纸,在鞋底绑上几层草,甚至晚上到桥头偷偷改低刻痕,以达到参军标准。长征路上,各地人民为红军筹集粮食,补充兵员。这一切,不仅为红军长征胜利贡献了力量,更为红军奔向救亡图存的抗战前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描绘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油画。新华社发长征,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更承载着民族担当。中国共产党即使在万里长征中,也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路上,红军战士们也许不知道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更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是他们心中明白,走上长征路就是为了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人民军队的初心。当洪水来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摧不垮的大堤;当地震突至,将士们不顾危险第一时间挺进震中;当疫情蔓延,人民军医毫不犹豫告别家人奔赴“红区”与病魔战斗……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在长征传递的红色血脉中,“服务人民”就像一条连天接地、奔腾不息的河流,流淌过80多年峥嵘岁月直至今天,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奔涌向前。↑这是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2016年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长征,一条求是之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万里长征路,有那么几步最为紧要。仔细翻阅长征史料就会发现:红军一边走一边频繁地开会。周恩来曾回忆说,进入湘桂黔交界处,中央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开始,争论更激烈。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里,一盏烟熏火燎的马灯,是那惊心动魄关键一步的“见证者”。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会议。博古等人仍坚持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毛泽东等人则主张向敌势力较为薄弱的黔北进军。会议从白天开到深夜,马灯熄了又亮,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采纳,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里,一张古铜色的桌子,是那峰回路转关键一步的“见证者”。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等革命家围着这张桌子,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拨正了革命的航向。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三大主力会师,先后召开了70多次重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一个个会议,不仅决定了长征的方向、红军的生死存亡,也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这是遵义会议召开的会议室(2019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历史证明,长征的胜利,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胜利。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从实际出发!跨越80多年时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薪火不息。这既是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也将推动我们的事业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断前进。思想路线引领伟大征程,伟大征程需要伟大斗争。万里长征路,每一步都惊心动魄。途中,红军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渡过近百条江河,经过14个省份,攻占过62座城市,重要战役战斗600余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十余万红军将士牺牲或失散在长征途中。长征路上,面对敌我力量对比之悬殊、武器装备差距之显著、自然环境条件之恶劣,无后方依托流动作战之艰难,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愈挫愈奋、一往无前,以血肉之躯开辟了胜利之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必然还要“爬雪山”“过草地”,必然还有“娄山关”“腊子口”。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85载光阴荏苒,长征的一个个细节在历史长河中未有褪色而愈发鲜明。那一张张英气勃勃坚毅自信的鲜活面孔,那一页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壮美史诗,那一项项彪炳日月光耀千秋的辉煌业绩,那一曲曲可歌可泣豪情万丈的英雄赞歌,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已然凝结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15名空降兵从地震灾区四川茂县上空4999米的高空奋不顾身跳下,进入道路阻断的灾区参加救援(2008年5月14日摄)。新华社发(刘应华 摄)↑一批增援武汉的军队医护人员乘坐国产运-20运输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2020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黎云 摄↑解放军官兵在湖北石首久合垸乡团山河支堤“管涌”险情处抗洪抢险(1998年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