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会盟后康熙皇帝溥仪找到雍正篡位证据活佛是

和硕特汗国占据青藏高原,是黄教走向其辉煌的开始。但黄教辉煌的顶点,是双雄并立的结果。双雄的另一极比和硕特汗国还要生猛,17世纪时曾在东亚大地上掀起腥风血雨,是康熙大帝最大的敌手,这就是准噶尔汗国。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帝国已经被灭族消亡,只留下准噶尔盆地这个地名,任凭历史的风吹雨打。一、活佛继位,准部崛起。前篇说到准噶尔部落排挤土尔扈特部落远遁伏尔加河下游,又逼得和硕特部落出走青藏高原,基本统一了漠西蒙古。但准噶尔部落的辉煌时代来临,得益于一位颇有传奇出身的汗王。温萨寺,现名恩贡寺。四世班禅得封后,将原温萨系活佛全部纳入了班禅体系,由自己的师傅桑杰伊西重新承继温萨活佛体系,桑杰伊西遂成为新排序后的一世温萨活佛。当传至三世温萨罗卜藏丹津纳木错时,三世温萨活佛被班禅派去漠西蒙古传教。当时准噶尔部落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夫人玉姆(固始汗之女)拉着他的马镫,请求活佛说:“我只有一个儿子,请活佛再赐给我一个儿子”。温萨活佛回答:“我是出家人,不能赐给你儿子。”玉姆夫人说:“那么你年事已高,死后能做我的儿子吗?”温萨活佛见她态度诚恳,便答应了。这不是简单的随口答应,而是按藏传佛教转世的理论,承诺四世温萨活佛将转世为玉姆夫人之子。三世温萨活佛回去不久就病逝了,刚好第二年玉姆夫人生下一子,即被确认为四世温萨的转世灵童。因为这样独特的身份,这个孩子被命名为“噶尔丹”。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和黄教主寺甘丹寺同名,“噶尔丹”、“甘丹”都是同一个词汇的不同音译,意思是“兜率天”,佛教里欲界的第四重天。据说兜率天内院住着一生补处菩萨,这是菩萨的最高境界,下界即成佛。现在弥勒菩萨就在这里,等着下界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弥勒佛。所以这个词是佛教中一个很重要的名词,从以后的表现看,这个男孩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个名字。男孩十岁就被送往西藏,师从四世班禅学佛。六年后四世班禅圆寂,又改宗五世达赖门下。男孩聪慧好学,精研佛学之余,还时常摩枪舞棒,并誓言当为佛教护法。在达赖门下时,还与达赖得意门生,日后成为西藏第巴(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宰相)的桑结嘉措成为发小,这对小兄弟日后都不是善茬。噶尔丹26岁时,时局发生大变,汗国首领,噶尔丹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僧格被另外两个兄弟所杀,汗国陷入内乱,他的嫂子阿奴星夜赶往拉萨求助。在师傅五世达赖的支持下,温萨活佛毅然还俗,带着嫂嫂回国平叛。在活佛的光环下,噶尔丹一马当先,冲入战阵,斩杀百余人,箭矢不能伤他,好似佛陀显世。内乱被迅速平定。噶尔丹成为准噶尔汗国首领,同时根据游牧民族的习俗,嫂嫂阿奴也成为他的妻子,以后更成为他忠实的伴侣和助手。噶尔丹画像。二、南征北战,佛国辉煌。平定内乱统一漠西蒙古后,噶尔丹开始着手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他命工匠们制作锁子甲,做到士兵人手一件,这种铁甲轻便,防护力强;又通过沙俄和自制获得了大量的火绳枪。形成了远射用火枪,近程用弓箭,最后利用锁子甲的良好防护性近身肉搏的冷热兵器混用战斗模式,还打造了由骆驼驮运的炮队,堪称近代版的骑兵伴随火炮。准噶尔军队艺术照。准噶尔部队作战艺术画。依靠这支强大的部队,加上父亲和哥哥打下的基业,噶尔丹开始了四处征战的步伐。也许是佛法加持,噶尔丹先后平定了南疆叶尔羌汗国、中亚哈萨克汗国、征服黑海沿岸诺盖人的“美人国”、进兵费尔干,击败乌兹别克人、最值得称道的是遏制了沙俄在中亚和新疆的扩张。到1686年,经过16年的经营,他治下的准噶尔汗国,不仅包括今新疆全境、还占有中亚五斯坦国的大量土地,国土面积达到700多万平方公里,其边境甚至可达黑海沿岸。他本人也被恩师五世达赖授予“博硕克图汗”的称号,这是卫拉特人继瓦剌太师也先之后第二次获得汗号。准噶尔汗国示意图。17世纪的中亚和东亚大地上,此时沙俄那硕大的熊影也愈来愈近,大清帝国的皇帝博格达汗康熙大帝、俄国沙皇、还有准噶尔博硕克图汗噶尔丹,三位英主将展开影响中东亚未来局势的对决!三、温萨文殊,殊死对决。随着自身力量的强大,中亚和新疆已不能满足噶尔丹的胃口,他要仿效蒙古的先祖,再现成吉思汗的辉煌!这就需要一统蒙古,再逐鹿天下。邻居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漠北蒙古首先被纳入他的视野。喀尔喀蒙古传统上分为三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1690年,喀尔喀蒙古内部出现纷争,土谢图汗杀了札萨克图汗,同时还杀了在喀尔喀挑拨是非的噶尔丹的弟弟道尔济扎布。有此借口怎能错过?噶尔丹率军突然攻入喀尔喀境内,喀尔喀三部猝不及防,也无法抵御准噶尔精兵,迅速溃败,全境被准噶尔占领。喀尔喀部落携家带口,逃入内蒙古境内,随之向他的宗主国清廷康熙大帝求援。准噶尔此时也志得意满,虽然汗国内部与侄子还有纷争,但毅然带领他的两万常胜军队,继续向中原挺进,并且向康熙大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意图与清廷平分天下,再现蒙古昔日的辉煌。可惜他遇到的是康熙大帝。清帝在皇太极时就被大多数蒙古部落尊为博格达汗,当蒙古最后一位共主林丹汗病死后,他所拥有的传国玉玺被皇太极获得,从此清帝就被尊为蒙古共主,也被黄教尊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康熙大帝更是五百年一遇之英主,此时他正当盛年,平定了三蕃,收复了台湾,打败了沙俄。康熙大帝全身像他深知准噶尔的威胁,如不阻止他,下一个就是漠南蒙古,那将直接威胁到京师和整个帝国。为了与噶尔丹作战,康熙帝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在大获全胜的情况下,主动让出了大量的土地,与沙俄签署了《尼布楚条约》,换取了日后清准战争中俄罗斯不支持准噶尔的决定。放弃了尼布楚地区的土地,但是可以不受干扰的获取外蒙和新疆的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尼布楚条约》对东北领土的退让,还不能如教科书上一样认识。尼布楚条约拉丁文版双方的对撞首战发生在乌尔会河,清军的先头部队因为轻敌冒进,又不熟悉准噶尔军队的打法,被对方火枪阵打的大败。一看清军也不过如此,噶尔丹信心大增,继续疾进至离京师仅700里的乌兰布通草原。这里现在叫张北坝上草原,有名的草原天路,是北京市民周末自驾游的好去处,自然离京师很近了。草原天路两万准噶尔部队推进至张北,乍一看人数似乎也不是啥大事,但是当年的局势可是相当紧张的。八旗军20多万人就征服了全中国,蒙古军队也经常是以少胜多的。准噶尔汗国全国就60万人口,常备军4万多,妥妥的打遍中亚无敌手。此战如果满清失败,历史的进程还真不好说。此战康熙大帝极为重视,不仅在外交上取得俄国的支持,而且调集了10万大军出古北口和喜峰口,还带上了几乎举国所有的红衣大炮,一场决定东中亚命运的战役就此打响。准噶尔军队以大量骆驼首尾相接跪下,摆成一个极大的驼城,驼背上架上木箱,上盖以湿毛毡,火枪手躲在其后射击。貌似这是很奇怪的做法,其实这是充分发挥准军火力优势的最佳阵容。湿毛毡对清军的弓箭有很好的抵御作用,木箱的阻隔能防止八旗骑兵的突进,保证火枪手充分发扬火力。而且驼城相当于移动的堡垒,在那个时代,能长途奔袭的骆驼兵突然变身为一座极大的坚固堡垒摆在敌军门前,类似有名的胡斯车堡战术,是很先进的战法。有名的胡斯车堡战术,和准军骆驼堡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准战争图。清军对此战法也不适应,八旗军密集骑兵突击被排枪火力屡屡压制,刚刚主持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的国舅佟国纲带头冲锋,中枪战死,只留下了将军泡子这个地名。坝上草原将军泡子。只是清军红衣大炮射程和火力均强于对方,用大炮火力轰开驼城后,八旗军冲入驼城,近身肉搏,但八旗军多穿棉甲,肉搏中身着锁子甲的准噶尔军队占优,混战至天黑,伤亡惨重的双方收兵。此时清军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发挥了作用,噶尔丹见陷入消耗战,形势不妙,派六世功德林活佛以五世达赖喇嘛特使的名义,到统帅福全(康熙的哥哥,康熙本人战前因患疟疾返京了)军中一通大忽悠,使得福全停止了进攻,当晚准噶尔军率军极速撤离战场。锁子甲示意图。不过佛祖似乎没有保佑温萨活佛,在撤退的途中,准军感染了瘟疫,回国后仅剩数千人,看来还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康熙大帝更受佛祖眷顾。四、多伦会盟,外蒙归附。战胜准噶尔之后,1691年4月,康熙帝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地区召集蒙古诸王公会盟,史称“多伦会盟”。内蒙古49旗、喀尔喀(外蒙古)的车臣汗部(东部)、土谢图汗部(中部)、札萨克图汗部(西部)三个部都参加会盟。当时漠南蒙古早已内附清廷,按盟旗制度,由清廷派大臣管理。喀尔喀蒙古即漠北蒙古,虽然在皇太极时期就向清廷进“九白之贡”(一驼八马),但路途遥远,独立性强,仅为名义上的臣服。甚至还与漠西蒙古勾勾搭搭,更于1640年签订卫拉特喀尔喀法典,形成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清廷。此次被盟友准噶尔背后狠狠捅了一刀,差点亡国,幸被清廷所救。借此良机,康熙帝决定彻底解决漠北蒙古问题,所以多伦会盟在形式上就显得很重要。多伦会盟进行了六天,其内容和现在的一些公司年会比较相似:1、做检查。责成在喀尔喀蒙古内乱中杀了札萨克图汗的土谢图汗做深刻检查。2、得赦免。高高拿起轻轻放下,既然已经深刻检查了,康熙帝宣布赦免土谢图汗的罪行。人死不能复生,大皇帝又宣布被土谢图汗杀害的扎萨克图汗之弟策妄扎布承袭其兄为扎萨克图汗。3、改制度。这是最重要的,即仿照内附的漠南蒙古例,对漠北蒙古进行改组,改编为34旗,纳入朝廷管理序列。从此外蒙古正式归属清廷管理,不再是类似朝鲜、越南一类的藩属国。4、封官职。大皇帝取消了蒙古贵族原来的济农、诺颜等名号,改按清廷官职,重新赐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封号。此举更加重了对外蒙古的掌控力。5、摆宴席。会开完后,康熙帝大摆宴席,有200多桌,期间还亲自给哲布尊丹巴活佛敬酒,昭示了活佛的尊贵地位。这是因为当喀尔喀蒙古被准噶尔打败,走投无路之时,有人建议归附沙俄,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罗桑丹贝坚赞一锤定音:沙俄信东正教,那是异教徒!清帝信黄教,必须归附清朝!(“我辈受天朝慈恩最重。若因避兵入俄罗斯,而俄罗斯素不信佛,俗尚不同,视我辈异言异服,殊非久安之计,莫若携全部投诚大皇帝,可邀万年之福。”)。可见宗教的向心力是巨大的,这种情形在土尔扈特部东归时还会发生。6、看演出。酒席期间还有文工团进行文艺汇演,有杂技、木偶戏等各种演出,场面宏大,直把蒙古王爷们看的津津有味。7、发奖金。大皇帝是大老板,出手阔绰,给王公贵族、穷苦老百姓都有赏赐,大家皆大欢喜。8、秀肌肉。举行阅兵式,一万多八旗军冷热兵器轮番展示,还有红衣大炮助威。期间康熙帝更是亲自披甲上马,张弓射箭,十矢九中。直把漠西蒙古看的心服口服,一致表示有这么好的老大,以后就铁了心跟着清廷混了。9、建庙宇。此次会盟对清朝稳定和统一北部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蒙古各部、旗王公“愿建寺以彰盛典”的要求,康熙允准在多伦诺尔兴建一座大型藏传佛教寺庙,命名为汇宗寺,由哲布尊丹巴活佛亲自监造。这座寺庙后来成为内蒙古地区黄教中心。(在1945年,苏蒙联军使用坦克撞击并推掀汇宗寺主殿未果,遂将主殿浇上汽油放火烧毁。所以图中可见主体建筑比较新,都是九十年代后修建的。)汇宗寺主体建筑,系日后重建。10、立石碑。最后勒石为记,在汇宗寺里立了块会盟碑,记录了这段历史。这是外蒙古归于中国的明证。可惜原碑于1945年被苏蒙联军捣毁,现在立在庙中的是后世仿品。汇宗寺会盟碑,惜原碑1945年被苏蒙联军捣毁。多伦会盟是外蒙古完全归属中国的开始,并有碑为证,可惜被苏蒙联军捣毁,不过这也正说明他们心里有鬼。国民党撤至台湾后,一直不承认蒙古国,并于1955年在联合国安理会行使常任理事国否决权,否决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理由是全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民国唯一一次作为中国的代表行使否决权。不过在2002年,台湾当局也已经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国家。法理上,外蒙已不是我国领土了。
纵横四万里,跨越两千年。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起始于荒漠戈壁的万里长城,在山峦间蜿蜒前行,直至与山海交融。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见证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现整理其相关基础知识并提供练习题。一、知识呈现(一)战国长城1.概况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筑有长城,北方边境修筑长城。2.原因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兼并和防御的需要,普遍筑有长城。(二)秦朝长城1.概况秦拆除各国间长城,把北方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2.原因秦统一天下,防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进攻。(三)西汉长城1.概况汉长城向西北河西走廊进一步延伸。2.原因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道路,西域被纳入汉代版图,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需要修筑长城抵御匈奴骚扰。3.向西延伸的历史意义(1)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保护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2)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3)为汉向更西的地方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提供保障,有利于西汉势力向西域推进。(四)明朝长城1.概况明朝加强了长城的连贯和对北京的防卫,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2.原因明都城北京离边境较近,修长城以防止蒙古的进攻。3.作用便于军事防御,拱卫京师;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促进民族交融。(五)长城的价值1.历史价值(1)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和平和安全。(2)有利于北方边地的和平与开发;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3)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建筑遗产。(4)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5)是经济、文化汇聚线,促进了北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2.现代价值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二、知识巩固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适治狱吏不直者”修长城和戍南越,其后又应征服岭南的大将、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的请求,迁一万五千“女无夫家者”去岭南。秦始皇意在( )。A.拓展秦朝疆域 B.促进民族交融C.发展地方经济 D.强化边疆管理2.《明史》载“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出现于( )。A.长城沿线 B.西南边陲C.东南沿海 D.长江沿岸3.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王朝修筑长城。下图所示的长城修筑的朝代是( )。A.战国 B.秦朝C.元朝 D.明朝4.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 )。A.和亲修好 B.军事讨伐C.重修长城 D.榷场贸易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的修建,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长城增加了所谓边疆地带的政治分割强度,使长城以外依存汉族的小部落不复存在,分散转为统一,形成草原帝国。在长城地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一样具有过渡性,它是一个渗透着农业和草原势力的世界,一个两种势力接触并汇合于此,而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两大社会在长城沿线的持久性接触、形成互动影响。——摘编自【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材料二 长城的意义在最后一个王朝发生重大转变。康熙帝的名言“在德不在险”“众志成城”对长城进行了功能上和道德上的双重否定。其实,长城意义的骤降并非由于人们道德上的觉醒,满族上层和蒙古族上层的政治同盟,清政府在草原社会实行的政策是其本质原因。取代长城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而是那个实实在在的理藩院。弱化草原社会的军事属性,利益不再来自战争,而由贵族政治、宗教组织决定分配。——唐晓峰《长城内外是故乡》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城修建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以秦汉时期的河套地区为例,说明长城地带是一个“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简析康熙时期“长城意义的骤降”的原因。(3)阅读材料三,指出它所反映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创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角度,概述其创作的主要背景。综上所有材料和分析,提炼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价值。-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戍南越”“迁一万五千‘女无夫家者’去岭南”可知,秦始皇加强对边疆的守卫,让更多的人口投入到边疆的开发和治理中,从而加强边疆的管理,D项正确;迁一万五千“女无夫家者”去岭南,是疆域扩展至岭南地区后的施,不是拓展疆域,排除A项;促进民族交融是秦始皇戍边和移民相关措施的影响,不是统治者的目的,排除B项;戍边和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统治,发展地方经济不是统治者的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反映了明朝与蒙古的互市开设后,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多,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是长城沿线,A项正确;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并非西南边陲,排除B项;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并非出现于东南沿海,排除C项;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并非出现于长江沿岸,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属于明朝修建的长城,D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长城由各诸侯国修建,并未形成整体;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不符合材料;元朝属于统一王朝,未修建长城。ABC项均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4.【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采取的针对措施是重修长城,C项正确;明朝时,并未与蒙古人和亲,排除A项;明朝实施的军事防御,不是军事讨伐,排除B项;榷场贸易是宋朝时期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5.【参考答案】(1)影响:强化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区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持久互动发展。例子: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秦汉之际,匈奴建立强大军事政权,统一蒙古草原,重新占领河套地区;汉武帝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任意2点即可)(2)多伦会盟,康熙帝接受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册封活佛,直辖于清廷,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加强对蒙古、新疆等地的统治。(3)事件:1933年,长城抗战。背景: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价值:长城既是中华文明巍峨的历史丰碑,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溥仪找到雍正篡位证据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