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淘宝上砍价一般砍多少,叫卖家便宜卖我,卖家说我想低价买,想占便宜。你们怎么看?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根据商品的实际价值砍价,当商家喊高价时我会进行对半砍价。表现出坚决的态度,然后看老板怎么回应,如果可以的话再适当调整调整价格,有的时候也可以说别家店铺卖的比你这便宜很多然后砍价。去逛街最怕商家喊高价,想合理砍价少花冤枉钱,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要清楚购买物品的价格定位和质量,知道基本价格范围。二个,要合理估算自己可以承受能力范围,购买自己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的产品。
我卖一个ipad1国行32g wifi的,成色很好基本95新的好了,越狱好了软件装好了,昨天一个男的来问说130卖不卖,我说不行,卖不了,那男的说,反正放你那里也没用不如便宜卖给他,哈哈哈TMD笑死我了,放我这没用我就应该底价买给你???把人当傻子吗,跟我磨叽了将近一个小时,我烦了,他说135就135吧,我想说行吧,然后我跟他说不包邮哦,本来我卖150也不包邮,就和他确认一下,他说不包邮啊,那祝你早日卖出去,呵呵再见!曹尼玛哪里来的傻逼,还是个男的大学生,现在人都这个样子的吗,我真是非常无语了,哪里来的酸鸡!!!!别人一个磕磕碰碰的还卖150,我基本95新也卖150,别人有的卖170,200的,我的还什么都搞好了,还有人砍价,砍价还要求包邮。。。。。太无语了=_=我做淘宝都差不多10年,最高记录做到7层级第一的,咸鱼也做了很多年,差不多刚刚开的时候就做,我接待近千万的客户,我作为主力客服兼创始人,什么客户我都见过。其实很简单,优质客户的,比如收入高,有钱人,时间价值高,绝对不会在咸鱼那些地方浪费时间,最多就淘宝,贵重物品,比如超过100元或者数码产品基本上都去京东,我有一次,在淘宝遇到一个优质客户,后来居然还招了我去央企做软件工程师,我们还做了朋友,他人很大方,而且很爽快,素质很高,学历也高,能力也强,他当时是我的项目经理。他基本上不怎样砍价,只不过有问有没什么东西送,我就送了一些东西给他。交易很愉快,很爽快的。我做淘宝的初期,比如遇到一些穷人,学生的,或者骗子的,卖1分钱模版,还得让我帮他免费装修店铺,设计详情页,首页,其实市场价,整店装修,最少都几百,贵都上千,更过分的是,我很用心的帮他设计完,拿了我的给他做好的素材,然后居然申请退款,1分钱都退款,你们没看错,确实就这样,居然把我拉黑了。从此之后,凡是这样的客户,我宁愿不做他们生意,这些人,素质通常都很差,时间价值差,因为穷,没能力,没钱,他们的时间不值钱,他们可以浪费一天时间和你砍价,做一天免费的记者,做义工都没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时间价值的问题。对比我那个优质的项目经理客户,月入当时都很高的,在上市公司还有股份的,你想啊,当他2万一个月,22天上班,实际上我们当时,是上4天半,一周,休息2天半,每天上7小时班,偶然会加班。加班有加班费。包吃包住!水电什么都全!2万一个月,22天上班,每天上班8小时算,1小时的价值就114元,1分钟的价值就2元。如果和你墨迹1个小时,损失巨大,你说是不是。而穷人,垃圾客户,骗子客户,或者全职妈妈,或者是传销人员,他们失业或者是学生或者是三无人员或者是骗子,找不到工作的。那么他很可能,一个月收入为0,甚至为负,比如有的借了高利贷之类。没办法,只能靠骗。这样的人通常去什么地方,比如闲鱼啊,微信群,Q群,网络,他们一个月价值为0,那么和你墨迹一天有什么奇怪,而且还想不花钱,拿到免费的东西,免费服务,免费送东西,这些人最喜欢这类东西,所以货比N家,然后墨迹一天。对比我那个项目经理的朋友,他说,穷人和有钱人的区别是,时间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你觉得你是廉价的,那么你一辈子都是穷人,如果你觉得,你的时间是宝贵的,那么你以后会是有钱人,最少不会饿死,最少不会最底层,如果还是最底层,那么就要问你自己,专注过吗?大部分时间是闲聊,购物,还是学习,创造价值,提高自己的价值呢?而且有钱人,我见过,几十亿身家的,人家是用邮件的,基本上你电话找不到他,有私人秘书。我以前的软件公司也是邮件交流的,因为人家的时间宝贵,如果是电话,或者整天看手机,浪费多少时间啊,邮件不同,可以根据重要程度,一目了然,工作效率非常高!所以这就是有钱人和穷人的区别。你们想想,如果一个黄金的,按今天的价格,当一克350的(只是举例),而且是足金。你觉得,你买一克金,是足金,没偷工减料的,真货,有可能卖250吗?如果是,就倒卖黄金都发达了,你说是不是,更有可能砍价到10元甚至1元,不管你花费多少时间,你试试。但是你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如果你1小时的价值是100元,你会浪费自己时间价值100元去坎1元?第二个,我也是做金融的,如果觉得不错的,麻烦点赞,谢谢。
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假装走开、挑拣嫌弃之类的手段有没有用,要看情况。也就是说,这些办法有奏效的时候,也有不奏效的时候,这取决于每个具体的交易和买卖双方所处的现实情况。不存在那种绝对、唯一的答案,否则买卖岂不是太好做了?看了一下上面的几个回答,不管说有用的,还是说没用的,起码都有一点说得很对:你和商家砍价,本质上是一场「博弈」。因为砍价这个活动已经凑齐了博弈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有①博弈的参与者,有②博弈的策略,还有③多个——而不是唯一一个——不同的博弈结果(或效用)。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博弈」这个词好像只会出现在国际政治,体育比赛,或者商业与战争里,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博弈。事实上,「博弈」这个词的英文原文并不生僻,就是「Game」(游戏)而已。博弈论就是「Game Theory」,这个短语也可以直译为「游戏理论」,不过听起来没有「博弈论」那么高大上。因此,博弈其实就是游戏,博弈论就是对游戏规则的系统研究。买卖东西时砍价的过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博弈/游戏。上面的几个回答虽然都提到了这一点,但却没有接着分析砍价的博弈论原理,就径直讲起故事来了。刚好,我粗略了解一些与砍价相关的博弈论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就从博弈论和经济学的角度补充一下对这个现象的分析,让大家更清楚地知道假装走开的「看情况」看的是什么情况,这样大家在实际砍价中决定使用这个手段的时候至少有所根据。01. 讨价还价的博弈论与经济学原理砍价,也就是讨价还价这么一个经典的经济行为,自然已经被无数经济学家研究得很充分了。从经济学上看,对它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这个分支。要注意,这里的「信息」说的倒不是「信息技术」(IT)里的那个「信息」,而就是它的字面意思: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对于事情的某些情况或整个局面的了解。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当一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处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境况中时,他应该怎么办。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指的就是一个参与者对他参与的那个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的了解或掌握的程度,和别的参与者处在不同的水平上;这有可能使他在这个经济活动中处在优势或劣势位置。比如,菜市场里的商家杆秤缺斤短两,你挑的是一斤菜,对方称出来的是一斤半;你不知情,付了一斤半的钱,吃了亏,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比起商家来说,你不知道杆秤被动过手脚,不能准确反映商品重量这个信息。如果从博弈论上看,在一种比较常见的划分方法中,讨价还价属于一种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它是相对于「完全信息博弈」来说的。这种划分的依据是参与者在不同的博弈情况中掌握信息的程度,比如,这里所说的「不完全信息」,就是指我们在参与某场博弈时,掌握的相关信息很有限或不充分的意思。而「完全信息」所说的,当然就是指我们在参与某场博弈时,掌握的相关信息很丰富或很充分的意思。我们不难看出,讨价还价这个经济行为,不管在经济学,还是在博弈论里都跟一个关键词「信息」有关,这就是串联起它和经济学与博弈论之关联的线索。下面,我就来揭示一下讨价还价行为的博弈论与经济学原理。我们先来看看,在现实中,一场交易是如何进行的。假设某天你来到一家大型商店,比如一家连锁服装店的时候,你看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心里面想:只要它低于400块,我就把买下来。而对于商家来说,假定这件衣服的进价或成本价是200块,所以它的售价至少要定在200块以上,卖出去才不会亏本;但是也不能定得太高,否则一旦衣服卖不出去,造成过季积压,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所以,经过综合考虑,这件衣服在货架上标明的售价是300块。于是,在你看过售价之后,当然就和商家愉快地成交了,因为300块刚好是你们双方都能接受的售价。这个时候,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我们都知道,利益是一场交易发生的前提。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动机,就是知道这场交易完成之后,买方也能获得好处,卖方也能获得好处。如果不是这样,一场交易就根本不会发生,或者它根本就不能被称为交易了,因为参与交易的一方很有可能是受迫的。这个原理,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一场交易发生的前提,就是买卖双方必然都能获得各自的「交易利益」(Benefit)。那么,在刚才的那场交易里,你和商家各自获得的交易利益是什么呢?我告诉你,换算成数字的话,你们各自获得的交易利益都是100块。这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对于商家来说,道理很简单:售价300块减去进价200块,交易利益正是100块;而在你这里,你心里最初的想法是「只要这件衣服低于400块,我就把买下来」,其实这就等于是说「这件衣服最多值400块」。但是,最后你只用了300块就把它买下来了,因此,对你来说,你的交易利益就是你的心里价位400块减去售价300块,也是100块。可见,只要买卖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交易利益,交易的发生就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们把这个交易过程改写为严格的经济学语言,就是这样:你的交易利益(100块)=你对衣服价值的评价(400块)-成交价(300块)商家的交易利益(100块)=成交价(300块)-商家对衣服价值的评价(即成本,200块)它们还可以用一组公式来表示:买家利益(Benefit(buyer))=买家评价(Valuation(buyer))-成交价(Price)( Bb = Vb - P,且Bb > 0(即Vb > P))卖家利益(Benefit(seller))=成交价-卖家评价(Valuation(seller))(Bs = Vs - P,且Bs > 0(即Vs > P))在严格的书写规范中,公式里小写的b和s都应为下标,这里因为输入条件限制,权且如此表示。另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买家评价」和「卖家评价」这两个概念,可不是指买卖双方对一个商品工艺、质量水平如何的判断,而是他们各自对这个商品至多或至少应值多少钱的判断。比如,在上面那场交易中,这两个概念分别对应的就是你一开始心里面想的那个数字——400块,和卖家的进价数字——200块。所以,从这个公式来看,只要成交价在400块和200块之间,这场交易都是能够进行的,因为这个成交价能够保证买家利益和卖家利益都大于0,也就是保证买卖双方都能获得交易利益;即使成交价在200块到400块之间移动,也只是影响买卖双方的利益分配而已,并不会阻碍交易发生。比如,如果衣服的售价是350块,而不是300块,你的交易利益就是400块-350块=50块,商家的交易利益就是350块-200块=150块,这时候虽然交易仍可能发生,不过你就比先前少了50块的交易利益。如果站在买方的立场上看,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希望自己的交易利益高一些,即希望自己最终付出的钱少一些,在整个交易的利益分配中占据优势。比如,在上述这个买衣服的情况中,你虽然与商家成交了,不过在你的理想中,仍然会希望成交价更低一些,因而你有动机通过各种手段压低成交价,比如与商家讨价还价。那么,在一场交易中,什么时候会发生讨价还价这样的情况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前提:只有一场交易允许售价和成交价不一致的时候,讨价还价才有可能发生。其实,并不是所有商品的售价和成交价都是一样的,虽然它们有时保持一致,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售价,指的是商品的定价,也就是其价格牌上标明的那个数字;而成交价,则指的是你买下这件商品时向商家付出的钱。在一场交易中,售价可能会有好几个,但成交价却只会有一个。让我们回头看看刚才那场交易。在那场交易中,商家给衣服定下的售价是300块,你接受了这个价格,付出了300块买下这件衣服,因而这件的衣服的成交价就是300块,与售价相等。在这场交易中,售价与成交价没有区别,这是一个较简单的情况。当你在各类大型商超、连锁品牌卖场买东西时,这些地方为了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商品往往明码标价。它们在打折时采取的是既定的减免方案,销售人员也没有接受消费者还价的权力。所以,在这些地方买东西,售价就是成交价——你总不会在星巴克里为一杯咖啡和店员砍价吧?但是,在另一些交易活动中,商品标明的售价,和交易成交时买家向卖家实际支付的成交价却可以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在市场中也普遍存在。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反推,在一些没有那么强调交易效率,销售节奏较慢的商店那里,比如摊贩、小卖铺,买家与卖家讨价还价是可能的。在这些地方,买方可以尝试与卖方博弈,将商品标明的售价拉低成交,争取更多的交易利益。让我们还是假设一场与先前的情况相似的交易:你还是来到一家服装店里,还是看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心里面还是想,只要它低于400块,我就要把买下来。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虽然这家服装店里的衣服也是明码标价,但是却贵得离谱,你看上的那件漂亮衣服,售价竟然高达500块。不过,由于这件衣服实在太得你青睐了,并且你还发现这家服装店门面不大,迎客的好像就是老板本人,所以你决定和他谈谈,试探一下这个价格是否还有商榷的余地。一开始,你可能会装作漫不经心地问他:老板,这件衣服200块卖不卖?我们继续假设,对于商家来说,情况也和之前一样:这件衣服的进价还是200块,还是至少要卖200块以上,老板才不会亏本。于是,听了你的出价,老板当场吐了血,因为如果接受你的出价,这件衣服就等于进价买、进价卖,老板白忙活一场。老板擦了擦嘴角的血,语气颤抖地回答:年轻人,你也太狠了点——400块,要就打包。400块,堪堪接近你的预算。不过,你并不打算傻乎乎地接受,因为如果接受这个价格,就相当于你用400块顶格购买回来一个对你来说最多价值400块的东西,没有任何交易利益可言。不过,当你看到老板嘴角流出的血,也能猜测自己刚才开出的200块这个数字确实狠了点——其实,这只是你的出价策略:你在讨价还价的第一轮尽可能往低出价,之后才有继续商榷的空间。于是,你继续对老板说:退一步,250块卖不卖?经过第一轮还价,这个时候,老板已经为自己争取回了50块交易利益,也猜测你购买这件衣服的意志似乎较预想坚定,自己仍有获利的空间。所以,他又回绝道:还是太狠了,起码也350块吧?接下来,再经过后续几轮讨价还价后,你们终于把这件衣服的售价定在300块,各自心满意足地成交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后面这场交易中,你和商家对衣服的评价和最终的成交价与前面那场交易都是一致的,而不一致的地方只在于售价:在交易中,商家一开始标明的定价500块,和老板在后面的讨价还价中表示出的愿意接受的价格(400块、350块,或者330块、320块,以及最后成交的300块等),都属于售价,但是只有最终确定成交的300块,才属于成交价;而把500块的售价拉低为300块的成交价,就是你和商家讨价还价后的成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整个讨价还价的过程里面,你和商家对衣服的评价属于你们双方各自的「私有信息」。也就是说,你们都不会希望对方知道自己对衣服的评价(即你的心里价位和商家的进价),否则,你们就能据此对对方的交易策略极限施压,把成交价拉向各自希望的方向;提升自己的交易利益,同时侵蚀对方的交易利益。比如,对于你看上的那件衣服,如果商家知道你心里的评价是400块,他就很有可能在讨价还价中坚持到390块才松口,这样这场交易仍然可能会进行,不过你的交易利益就只有400块-390块=10块而已,而他的交易利益则会有390块-200块=190块。这当然不是你乐见的,所以你会尽可能隐瞒你对衣服的心里评价,比如,装作对老板答复的价格表示震惊,或者挑挑拣拣,令老板觉得他如果不愿多做些让步,买卖就做不成,那就连50块的交易利益都没有,那你在交易中自然就会多占些主动性。反过来,对于商家也是一样。搞清楚买卖双方的交易利益和价值评价,成交价和售价,私有信息等经济学概念,也大概看明白它们是如何在一场交易中出现并发挥作用的,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讨价还价的博弈策略了。02. 讨价还价的博弈策略经过分析,现在事情已经比较明朗了:题主在题目中问到的砍价的时候假装走开,其实对应的就是我刚刚所说的隐瞒自己的私有信息——对这个商品的评价——,以争取更多的交易利益的做法。并且,「假装走开」所达到的效果不仅是隐瞒私有信息而已,它还有掩饰、伪装你的私有信息,以及向商家传递虚假信息以误导商家判断的功能。这一点不用我多说,它和挑拣嫌弃之类的手段本质上是一样的:将虚假的信息传递给商家,使商家误判你对这件商品的评价。比如,在买卖衣服的例子中,如果你在讨价还价进行到300块左右便假装因谈不拢而要走开,商家就会认定你对那件衣服的评价大约只有300块,而不会再高了。于是,他就会倾向于认为:假如他期待更高的成交价、更多的交易利益,坚持到300块仍不售出,那么你可能就会放弃交易,那他便连这100块的交易利益都得不到。事实上,100块的交易利益可能已经远超乎他最初的设想了,他不舍得就此失去。这样看来,利用商家急于成交的心理,误导商家对你心里评价的估计,就是「假装走开」这个操作所能达到的效果。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倘若碰上老练的卖家,买家这么做很可能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在以下几种情况中,选择「假装走开」,小丑最终可能还是你自己。第一,卖家的商品十分紧俏,因而并不担心标了高价卖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中,你恐怕连讨价还价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在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中,总会有买家愿意接受卖家设置的高售价,卖家就不必花费时间、精力,降低自己的利益来接受与你进行交易。而你若假装走开,恐怕一会还是得腆着脸回来原价求购,因为这个商品很可能在其他地方买不着了。第二,卖家也希望这笔买卖能做成,不过,他对你的操作和盘算洞若观火:从你挑选商品时看它眼神的情深意切,和你在讨价还价一番后假装走开时的步履缓慢,就深知你非买下它不可。接下来,他可能会在你假装走开时说些不痛不痒的客套话,也不急着干别的事去。于是,你过后还是得腆着脸回来,接受老板最后还回的价格,没办法,谁让他的商品这么好呢?其实,这个情况,无非是「假装走开」的卖家版,「假装不卖」而已。还有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情况,比如卖家垄断某件商品,或与同行合谋抬高某件商品的价格等等。总之,只要卖家断定他的商品不愁卖不出去,或对最低交易利益有所要求,又或背后其他不为人知的目的,「假装走开」这个手段对他们都是不好使的,只不过这些情况比较少罢了。那么,什么时候「假装走开」这个手段好使呢?回到我们刚才假设的买卖衣服的第二个情形中,当你们讨价还价的进程处在200——400块之间时,「假装走开」可能都是好使的。不仅如此,当讨价还价越接近400块时,这个手段越好使,因为越接近400块,商家就会越倾向于接受已有的交易利益,当然,你也会相应地失去更多的交易利益,这取决于你在什么价位下定决心假装走开。如果依然用先前的经济学公式表示,假装走开奏效的讨价还价区间,就在卖家评价Vs和卖家评价Vb之间,否则,要么它奏效的概率为0%,要么你就是「真的走开」了。现在,我们搞清楚了我们在什么时候可以采取「假装走开」这个手段,也弄明白了我们如何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观察实行这个手段的时机,及其成功率的相应变化。虽然我并没有告诉你在一场讨价还价中应在什么具体的时刻或环节假装走开,但是想必你也已经知道大概的博弈策略,和此举在什么情况下完全无效了。毕竟,博弈论通常只能告诉你可能的方案和对应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还取决于具体情景的条件和你本身的判断。假装走开,你不只是在向商家提出难题,也是在向自己提出难题;而对于采取了「假装不卖」这一手段的商家,情形也一样。不过,这也正是讨价还价的乐趣:买卖双方就在不断地互相估计对方对这件商品的心里评价中来回出价、还价,最终确定下来成交价,分配整个交易利益。总而言之,在经济活动中,砍价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它背后站着的是整个庞大的经济运转秩序,而并不只关乎一些具体的交易利益而已。我们只有描述清楚它的经济面貌和博弈过程,才能准确地知晓讨价还价在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即便你在交易活动中总是已经能够利用「假装走开」这个手段争取到交易利益,但是我相信,它在每场交易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如何从博弈论或经济学上理解这个策略,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听听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王则柯教授怎么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上砍价一般砍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