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现代意义在安国寺的感悟:如何在政治打击后寻求心灵清净?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摘自作业帮——论苏东坡的人格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下简称《苏》)中写道:“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他的很多新法,如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可见他并不为权势所趋,并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后来英宗皇后把苏东坡召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当苏东坡来到京城之后,他仍然意志坚定的与朝廷中的腐败无能之辈对抗,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苏东坡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苏东坡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他的坚持是有意义的.他的坚持使青苗法完全废止,使赤贫百姓的欠债连利息在内一律宽免,更使腐败的吏治出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胜众.”在无数的谣言重伤,玷辱污蔑中,苏东坡自己觉得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最终还是选择了请求外放.之后再没有哪位大臣像他那样在朝中坚持着正义与群小对抗了,苏东坡死后25年,北宋灭亡,曾经鼎盛一时的王朝在北方铁骑之下化为了灰烬.二在苏东坡的坚执下,也有一部分人格是柔软的,温暖的,静静散发着光芒的,那便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苏》中提到有三封信,可以算是苏东坡写的三大人道精神的文献.第一封是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他对当地百姓因贫穷而杀死婴儿的情况深为惊骇,便写信给太守,呼吁制止杀婴.他在信中叙述了杀婴的情况,并作出建议:“公更使令佐各以至意,诱谕地主豪户.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绸之.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出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也.自今以往,缘公而得活者,岂可胜记哉!”同时苏东坡还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向贫苦的孕妇赠与金钱、食物、衣裳.第二封信是苏东坡1092年任扬州太守时写给太后的.一次他视察时看见各处是青翠的麦田,但大多的农家荒废无人.因为农民无法偿还高额的本金利息,为了不进监狱,只好丢下丰收的田地而逃难.《苏》中说:“百姓的信用一旦毁灭,商业必然随之瘫痪.万恶必由此而生.”苏东坡深知这一点,于是上了一道长五千字的表章,细论处理呆账的办法.信中引用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1092年7月,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表彰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了.第三封信是苏东坡不久于人世前写的.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南,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称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这一点从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可以看出.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了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人”如何保养身体,这样的心胸情怀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中鲜少见到.除这三封信以外,还有很多事迹可以表现苏东坡人格中的人道主义的光芒.有一次他花了几乎是全部积蓄买了一幢房子.正要接来家眷,一天却遇见一个哭泣的老妇人,她败家的儿子把房子卖了,她自己却不愿搬出来.苏东坡发现那正是他买的房子,结果把房子又退给了她,自己却既损失了钱财,又丢掉了房子.还有一次苏东坡把当地无主野坟的骸骨重建一大冢而埋葬,并且写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苏》中说:“他颇以那些骸骨有些残缺不完,必须合葬为歉,只希望那些阴魂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一样.”也正是因为苏东坡身上的人道主义的光辉,他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了百姓之友.《苏》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吧.三《苏》中说:“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而正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表现在其文章与事迹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苏东坡的“真纯”主要表现在诗文,政治和待人三方面.在做文章方面,苏东坡提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长行于所当行,长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东坡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苏》中写道:“他是把修辞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的表达出来,表达的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而“行云流水”不也正好是苏东坡性格的写照么?周国平将它称之为:“个性的不可遏止的自然奔泻”,这不正是一种“真纯”么?在政治上,苏东坡亦是如此.1092年5月,在他任杭州太守时,杭州一代大雨滂沱,多日不止,造成水库崩裂,稻田被水淹没,丰收的期盼眼见着化为了泡影.然而当地的其他官员都于灾情都一言不发,纷纷奏报丰收有望.此种情况只有苏东坡站了出来,他知道饥荒即将来临,一方面开始存粮,一方面上表朝廷,陈述实情,吁请急速设法.半年之内上表七次.然而官僚办事效率的低下,使苏东坡最终还是未能成功,事情还未完成便被调走了,结果1901年五谷歉收,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待人“真纯”往往被认为不太懂得人情世故.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苏东坡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王弗就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这件事情不仅表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远也无法成熟起来,因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纯”的一面,无法改变.四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苏》中评价他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苏东坡到了黄州,失去了薪俸,成了个农民,又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他生活期非常简朴,开始紧紧缩编地过日子.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然后立刻格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还准备了—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难当,但是他移情于物,耕作田间,自得其乐.正如他所说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中写道:“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真是评价得再恰当不过了.五苏东坡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最后成为了苏东坡性格中的超脱.《苏》中写道:“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的超脱.苏东坡一直以陶渊明自比,享受安闲的田园之乐.他也从佛教和道教中汲取精华,构成自己的人生观.他虽未入教,但却从宗教的哲学中获得了超脱的快乐.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感受到生命犹如趴在旋转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宁而开始转向宗教.苏东坡在《安国寺记》中写道:“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不都是他对痛苦的超越和人生的领悟么?“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苏》中有一段话是这首诗最好的注“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六苏东坡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最后引用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二)皈依释道却执着现世;(三)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 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关键词:苏轼;贬谪:心态
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归至金山,作《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卷四十八P2641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不乏自 嘲意味,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 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 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 因此,研究苏轼的贬谪心态,无疑是把握住了他生命律动之脉的。 一、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
中国古代有贬谪经历的士人不计其数,但心态各有不同,苏轼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 从“胸中万卷,致君尧舜”(卷一P581,《沁园春·古馆青灯》) 的朝廷命官沦为带罪之人,精神之孤独,生计之困窘,身体之衰病,都困扰折磨着东坡。 他的心态首先表现为幽独孤高,困顿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 脱。 两方面合而观之,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贬谪时期,“幽”、“孤”字眼频频出现于其诗词中,传达出他幽独孤高的心态。 他常常自 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卷二十P1032,《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掩关卧”(卷二十三P202,《和陶读(山海经)其一》)、“幽 人方独夜”(卷三十九2140,《江月五首》)、“孤山之好在,孤客自悲凉。”(卷一P576,《临江仙·送王缄》)、“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 愠”(卷一P590,《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二P603,《永遇乐·长忆别时》)、“幽”、“孤”二字 最能反映其幽独孤高的心态。 最有代表性的是那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 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卷二P601)陈廷焯推崇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 到也。”(卷二)词中这只徘徊返顾,若隐若显的孤鸿就是词人的化身。 “缺”、“疏”、“断”、“静”、“幽”极力烘托出词人凄清哀婉的心境,而孤鸿的 “惊”、“恨”、“冷”等心灵感受又尽为词人忧谗畏讥情绪的真切表露:“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径则寄寓了他孤高自傲、不随波逐流的心志。 其境界正如黄庭坚 所说:“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卷三十九引17268)
这样的孤独之感,每每是与苏轼政治上的失意结合在一起的,譬如这首《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卷一P569)
上片渲染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风叶鸣廊,词人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这是对自身遭际的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下片则对这种悲凉 心境的原因作了含蓄的暗示。 “酒贱”句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云妨”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 “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 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卷四P34),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P156)。 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 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苏轼的心态代表了中国古代士大 夫贬谪后的普遍心理,然而又和前人有所不同。 由于臣对君在政治上、经济上、道德上的依附性,一旦见逐,便惶惶如丧家之犬,流露出悲苦之态。 屈原“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以致“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投汨罗江而去。 贾宜贬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虽痛逝者,实为自 悼,终抑郁而去,年仅三十三岁。 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潮州刺史谢上辰》),悲伤至极。 柳宗元贬为永州 司马直至柳州刺史后。 “神志荒耗,前后遗忘”,甚至精神悸怖,“每闻大人言,蹶气震怖”(<寄许京兆孟容书》)。 元稹被贬至通州司马后,以“饥摇困 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自况其苦境与悲哀。 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之句,便是他借色衰失宠之娼女而摅写天涯沦落之苦恨。 屈、贾、韩、柳、元、白贬逐期间哀号惨怛、悲悲切切、戚戚嗟嗟、哀伤自怜、青衫泪湿,足以见出前 代逐臣的狼狈之态。 苏轼初被贬谪,虽借孤鸿、孤光、孤影、孤客,表达幽独孤高的心态,但这心态的又一方面,是他的坦然放旷,与韩、柳、元、白的凄苦哀伤不 可同日而语。 东坡有些诗句虽然表达孤寂之辞,但已不见幽独之隋,蕴含着审美的诗意境界,是苏轼贬谪心态从幽独孤高转变为坦然超旷的过渡。 《和秦太虚梅花》云:“……江头干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卷二十二P1184)后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引范正敏《遁斋闲览》云:“‘竹外一枝 斜更好’,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卷十P273)江头千树引不起词人兴致,而独赏竹外一枝明如许!正因身为逐客孤独凄伧,故偏爱清幽孤寂 之美。 《和陶杂诗二十一首》其一日:“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囚邻。 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 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卷四十一P2272)处境幽绝,如耿 耿缺月独挂晨空,却不怨天尤人。 历尽坎坷。 岭外归来之时,东坡作《次韵江晦叔二首》其二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月明。”(卷四十五172444)《苕溪 渔隐丛话》评此句:“寓意高妙,如参禅悟道之人,吐露胸襟,无一毫窒碍。”(卷二十七P564)
东坡的幽独孤高之情逐渐演化为坦然超旷之态。 《定风波》是这种旷达心态的代表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卷二P595)
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处风雨忧患而放旷超脱的心态流露笔端。 苏轼在徐州时写的《宝绘堂记》中 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P356)当 词人忘掉了利害得失,用“寓意于物”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以豁达的心胸去对待贬谪的不幸遭遇时,就不再是“幽人”、“孤客”、“狂夫”,词人的生命状态由被 动转变为主动。 豁达放旷的心境成就了一种沉浸于美的享受,坦然超旷的心境升华为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如《初到黄洲》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 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卷二十P1031)自笑平生好论是非,因言得罪而成逐客,自是“失”,而长江鱼美竹翠笋香,不无“得”。 而到 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卷四十P2192,《食荔枝》),渡海时,则“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卷四十三P2366,《六 月二十夜渡海》)。 几番化“失”为“得”,尽显坦然旷达。 苏轼贬居儋耳,北归临行作《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 去,比如事远游。”(卷四十三P2362)始终以贬地为吾乡,故能心中甚安,坦然旷达。 史载,王巩的侍儿柔奴随王贬居岭南,北归后苏轼问她:“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答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于是作《定风波》赠她,下片云:“万里归来平愈少,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 处是吾乡。”(卷二P581)这道出了东坡从容坦然旷达超脱心态的本质。 心安,则随遇而安,无处为家处处家,摆脱漂泊失落的无归属感,找到精神之家园,获 得精神的畅适自足。
  二、皈依释道却执着现世
儒、释、道对中国的文化和士人的影响十分深远,这在苏轼所处的北宋尤为明 显。 北宋时期,中国士大夫逐渐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人格。 苏轼能坦然超脱地面对苦难忧患,是因为他始终立足于心灵之救赎,灵魂之自立。 三次贬谪,让苏轼出入儒 道,濡染佛禅,思想宏博开放,相容并采,成就了儒释道的人格。 虽然贬谪后释道在苏轼思想占有主要成分,但他却并没有完全摒弃社会的使命,人生的追求。 在宗 教中净化灵魂,在现世中自强不息。 这是苏轼贬谪心态又一对立统一的特征。 苏轼早期以儒家的经世思想为主旨,以儒家典范为楷模,苏辙论其“初 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卷二十五P414,《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乌台诗案”以后,庄、禅的思想便由表及里,登堂入室成了苏轼思想的 核心。 少年时读《庄子》,苏轼感叹道:“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宋史》本传)苏轼受佛学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他在读禅宗的要典 《坛经》时曾说:“近读《六祖坛经》,指说法、报、化三身,使人心开目明。”
在贬谪黄州岁月的初期,他经常去城南的安国寺念佛 *** ,一修炼 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企望达到“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佛境。 在他的诗文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禅言道语,如这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 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卷四十七P2535)这可谓是悟道之言。 从他晚年对陶渊明倾心不已,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便可看出他渐弃世 事而趋“自然”,在纷繁的尘世外寻找精神的家园。 《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 行也。”(P157)《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P122)《坛经·疑问品》:“随所住处恒安乐。”(p126)老庄的思想 是以人类社会为背景,建立在人生的现世,它提出解决人类苦难的方法是恢复到人的自然状态,即精神和生存的自由自在,是形而上的关怀。 “个体存在的形 (身)、神(心涧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庄子哲学的核心。”(P183)同样,“禅宗”则是把佛教世俗化,“‘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 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 它不离现实生活,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 另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 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P207)苏轼是深得《庄子》、《坛经》真谛的。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剧无胜解。 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 然”(P9),苏轼是以一个学者的眼光,站在现世的立场,视庄学、禅学为学问思想,重新整合建构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就是以“现世”为 基点,在“现世”中找到精神的“自然”家园,“寻常静中推求,常患不见,今日闹里忽捉得些静子。”(P9)他既不同于愤世嫉俗的屈原,也不同于狂放不羁的 李白,他虽然也充满浪漫精神,却旷达而随意。 屈原的人生体验充满为理想的痛苦,“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李白多少带有些 玩世不恭的意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万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而苏轼则显出的是执着于现世的平淡超旷,自强不息。 首先,苏轼执着现世的心态表现为一种兀傲倔强的文化品格。 他贬黄州期间,有《东坡》诗云:“雨洗东坡月色新,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却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 杖声。”(卷二十二Pl183)“荦确坡头路”,确指也是泛指人间不平之路。 而“自爱铿然曳杖声,”昭示出一种不畏艰险不平、生活中强者的步伐,一种自立 与抗争的精神,一种面对生活之艰窘与政治阴影之笼罩而兀傲倔强的文化性格。 “平生傲忧患”(卷六P281,《十月二日,将至涡口王里所,遇风留宿》), “矫首独傲世”、“寄傲知今是”(卷九P350,《归去来辞集字十首》),恰是一个兀傲倔强的苏东坡。 其次,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仍不忘国事, 孤忠不减。 东坡虽于贬逐中自称“孤臣”,含不为人知不为世用的哀怨心理,但实际上他始终未能忘怀君国之事。 贬黄时作《谢陈季常惠一暗巾》诗云:“臂弓腰箭 何时去,直上阴上取可汗。”(卷二十一P1117)给滕达道信说:“西事得其洋乎?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卷五十一P1475)真可谓位卑未敢忘忧 国。 “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卷二P607,《满庭芳》)、“平生多艰非天意,此去残年尽主恩”(卷四十四P2385,《次韵王郁林》),一 句句写在贬逐期间的渴望尽忠报国而壮志未酬的诗句,表现了贬谪中的苏轼执着于人生、孤忠不减的一面。 再次,苏轼在逆境中豁达乐观,自强不 息,这不仅表现在他的个人精神世界,还表现在他的辉煌的政绩。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卷二P596,《浣溪沙·山下兰芽 短侵溪》)旷达如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苏轼正是这句古老格言的贯彻者:
天之所以刚健而不屈者,其动而不息也。 维其动而不息,是以万物杂然各得其职而不乱,其光为日月,其文为星辰,其威为雷霆,其泽为雨露,皆生于动者也。 使天而不知动,则其块然者将腐坏而不能自持,况能以御万物哉!(卷八P227)
苏轼第一次到杭州“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宋史》本传);谪居黄州。 既未消沉,又未怨世,亲耕东坡营地数十亩,从而自号“东坡”:两次到杭州,亲 领疏浚西湖,淤泥成堤,堤上植柳,后世称为“苏堤”。 旷达中的“自强不息”,既不同于儒家的 积极人世,又不同于老庄的逃避现实,这就是苏轼。 他学老庄, 没有逃避现实:他习禅宗,也没有消极遁世。 他以超然、旷达的情怀为后来者引以为知己。 他的文化人格,也为后来者建立了一个非此即彼的精神家园。 三、忧患磨难而了悟人生
魏晋以来,士大夫形成的对人生及生命的叩问,到苏轼表现的更加深刻。 如李泽厚先生所云:“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 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P160)历尽忧患磨难而了悟人生意义是苏轼贬谪心态中最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部分,是个人痛苦解决之后思想境界的升 华,对后代士人的影响尤为深刻。 苏轼早年于未进之时与既进之后对人生就有过深刻思考,人仕后,第一次与子由分别时作《和子由蝇池怀旧》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塞驴嘶。”(卷三P96)前四句写人生行迹之无定如“雪 泥鸿爪”之不可凭依,结尾二句极写人生之辛苦,世路之坎坷,又有何种价值?诚有一种人生空寞之感。 早年若隐若现的人生空寞之感,在他贬谪期间则表达为“人 生如梦”之叹!《西江月》中“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卷一P582),《西江月·黄州中秋》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卷一 P592),《念奴娇·赤壁怀古》云:“人间如梦,一尊还捋江月”(卷二P598),《南乡子》云:“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卷二 P599),“梦中了了醉中醒”(卷二P602,《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笑劳生一梦。 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卷一P579,《醉蓬莱·笑劳生一 梦》)。 这种人生如梦的感慨,显然以庄、禅阐发人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P327,《庄子·齐物论》)
这种人生如梦的空漠 之感,饱含着现实世界深刻的思考,《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卷二 P603)前两句化用《庄子》中“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语。 营营,纷扰状,为功名利禄奔波。 《庄子》又谓小人殉利,士殉 名,圣人殉天下。 为客体而失去主体,陶渊明谓之“心为形役”。 苏轼早岁就有“汲汲强奔走”(卷一P9,《夜泊牛口》)之慨,此时经历了宦海沉浮、市朝倾 轧,更有切肤之感。 此身既非我有,营营之求又何益,倒不如驾小舟于江海寄其余生。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卷二P587,《水龙吟·小舟横截 春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正是此意。 范蠡携西子泛五湖成为其后世士大夫的理想归宿,处于逆境之中,更是心向往之。 这里“扁舟”、“小舟”本 身的词汇意义具体指向消失了,具有某种象征性:它既是词人心灵的蜗居、载体,又是词人自己,可以随风坦荡于江湖,了无阻碍束缚。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 用骑鹏翼””(卷一P571,《念奴娇·凭高跳远》),当人作为社会人道德地存在(社会责任、价值的实现)不适意时,往往会去寻求作为理想人而诗意地存在 (个人自由的实现)。 这或许还受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启发,也许还包含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可见,其人生思考出入届、庄、 范、孔、陶、李等哲人高人之间,升华成一种终极意义的哲理。 这种终极意义的哲理集中表现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将对于人生诸种问题的思考作了超妙绝伦的解 答,注入了对人生最深沉的思考: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卷一P6)
此赋先是触景生情,生出古今如梦功业难久,人 生渺小年命不永,与求仙无望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生失意、生命无常的苦闷与感喟。 继而又对这人生之大困惑作出超然的解答。 既看到生命流逝,又看到其常住不尽有 永恒的价值存在,故无所慕无所憾恨。 物各有主,人有定分,惟与江上之清风明月适值相遭,取之于自然而形成恬淡自适之审美人生,从哲思与历史的高度审视个体 生命的存在,获得一种超脱旷达快乐的人生观。 谢枋得《文章轨苑》卷七指出,此赋得庄骚之妙。 诚如此言,东坡贬逐黄洲,如屈子之远游,“如怨如慕”;而能以 庄生天簌,悟变不变之妙理,超然于万物超然于人生。 庄骚两灵魂,其意绕缭于笔端。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苏轼的意义”,内涵有 三:第一,苏轼是封建士大夫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达到最理想化融合的鲜明人格化身:第二,上述人格精神演绎在诗文中,便成了对人生空寞的深沉感喟:第 三,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与韵味的追求,在苏轼身上幻化成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被“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P161)诚如李先生所言,苏轼对后人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限于美学范畴,而且在哲学与宗教上也有所涉及,因为趣味的一致,最终还要皈依到思 想的认同、心灵的契合乃至精神的升华。
by:知道团队【写意天下】',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e.getAttribute("jubao"))},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e.offsetWidth/2-e.tip.offsetWidth/2},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href\}\}/g,e).replace(/\{\{#jubao\}\}/g,n)}},baobiao:{triangularSign:"data-baobiao",tpl:'{{#baobiao_text}}',getTip:function(t,e){return t.renderTip(e.getAttribute(t.triangularSign))},getILeft:function(t,e){return t.left-21},getSHtml:function(t,e,n){return t.tpl.replace(/\{\{#baobiao_text\}\}/g,e)}}};function a(t){return this.type=t.type
"defaultTip",this.objTip=s[this.type],this.containerId="c-tips-container",this.advertContainerClass=t.adSelector,this.triangularSign=this.objTip.triangularSign,this.delaySeconds=200,this.adventContainer="",this.triangulars=[],this.motherContainer=r.createDom("div"),this.oTipContainer=r.getDom(this.containerId),this.tip="",this.tpl=this.objTip.tpl,this.init()}a.prototype={constructor:a,arrInit:function(){for(var t=0;t0&&function(t,e,n,i,r){var o=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t);if(o.length>0)for(var s="ec-adclick-bgcolor",a="ec-no-tap-highlight",c=null,u=0;u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东坡的现代意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