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与时间关于阅读的诗歌歌哪首值得一阅?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一,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莲象征美丽与圣洁,诗中的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因此诗人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莲花与情人的清芬之气,使“我”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情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幻觉本应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了,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笔锋陡转,却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情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像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时时滋润着他年轻的诗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余光中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从自由体到现代诗,从敲打乐到民歌,无不显示他那丰富多样的才情。《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
在余光中的诗作中,莲的意象曾多次出现。诗人崇尚莲的美丽与圣洁,因此,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便知晓了诗作中为何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写到此处,诗人笔锋陡转,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按常规,诗人应把幻觉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诗歌至此戛然而止,但余绪未了,让读者久久沉浸其间,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最初,他沉迷于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时时滋润着他年轻的诗心。在传统与现代中进进出出,使余光中后来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余光中诗歌富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这种独特性与其艺术创作道路的独特分不开,他从格律诗的浪漫主义走向现代派,又从现代派回到传统文化之中。他的诗歌艺术的独特性,表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2]等你,在雨中》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建筑美的刻意追求《。但余光中在回归传统时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他的现代意识重视诗歌意象和比喻的奇特,反映出诗人对现代生活中某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想的独特观察和感知方式。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糅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诗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笑》--林徽因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旋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三、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冯文柄把他酷爱的老庄融入诗中,作品中到处流淌着思想。那些所谓的哲理诗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四、卞之琳的《断章》: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W·Blake)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诗人想说,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这首《断章》完全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表达的人生哲学也并非诗人的独创,读了之后却有一种新奇感,除了象征诗的“意寓象外”这一点之外,秘密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诗人以现代意识对人们熟悉的材料(象征寓体),作了适当的巧妙安排。诗人说过:“旧材料,甚至用烂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可以造成白纸。”诗人所说的“新的、聪明的安排”也就是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调度。《断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见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度安排,组织在两幅图景中,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两节诗分别通过“看”、“装饰”,把不相关的事物各自联在一起,内容与时序上,两节诗之间又是若即若离,可并可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充分发挥了现代艺术的意象迭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功能。一首《断章》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隐《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互文”这个说法,这两个人的两行诗,都有这种“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卞之琳《断章》语言安排即用了这样的方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样做的结果,不单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隐喻的相对关联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卞之琳很喜欢晚唐五代诗人、词家李商隐、温庭筠、冯延巳等人的作品。他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的能力。翻开俞平伯先生的《唐诗选释》,我们读到冯延巳的《蝶恋花》后半阙:“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不禁惊讶地发现,《断章》中的立桥眺望、月色透窗两幅图画的意境,与冯词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之间,有着多么神似的联系啊!但是,卞之琳毕竟是现代诗人,他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达到了不露痕迹的程度。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断章》即是冯延巳《蝶恋花》中两句诗的现代口语的“稀释”,正如不能简单地认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口语的“稀释”一样。冯词《蝶恋花》写别情愁绪,没有更幽深的含义,《断章》拓展成意境相联的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桥头、楼上、风景、明月、以及想象中的梦境,不仅比原来两句词显得丰富多姿,且都在这些景物的状写之外寄托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物主体的构图,造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每句诗或每个意象都是在整体的组织中才起到了象征作用,甚至“断章”这个题目本身都蕴有似断似联的相对性内涵。这种幽深的思考与追求,是现代诗人所特有的。其次,冯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还是以写情为主,友人别后(“平林新月”之时),一种无法排遣的忧愁含于诗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断章》则以传智为主,诗人已将感情“淘洗”与“升华”结晶为诗的经验,虽然是抒情诗,却表现了极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智性化倾向。诗并不去说明哲学观念,《断章》却于常见的图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学。它包蕴了诗人对宇宙人生整体性思考的哲学命题,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精致、优美,却陷入了个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与《断章》的意境与思想层次相比拟。第三,由于诗人“淘洗”了个人感情,即实践诗的“非个人化”,而增强了诗的普遍性。如作者说明的,由于“非个人化”,诗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换成“我”或“他”(她),就与读者更为亲切,因为用了“你”,又使读者有一定的欣赏距离,诗人于是跳出了艺术境界的小我,诗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为读者美丽的想象留下了更开阔的创造空间。一旦读懂了《断章》,哪一个富于想象的读者不会在自己的精神空间升起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呢?
五、第六首,郑愁予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也许这个错误不只是对窗内人说的,对过客来说也一样,因为窗内人等的并不是他。郑愁予的诗很多都值得阅读,尤其是《情妇》。&六、第五首,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也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七、第四首,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也只有他能写出这样作品。他的《南方的夜》也好到让人无话可说。&八、第三首,何其芳的《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於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细碎的蹄声。&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著绿杨。&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请停下,停下你疲倦的奔波,&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著野兽身上的斑文,&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一定要走吗,请等我与你同行,&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你可以转眼地望著我的眼睛。&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呵,你终於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语言华丽的极限是什么?这个就是。当然还有他的《梦歌》、《花环》。&九、第二首,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消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开新诗节律之先河,也是新诗中的第一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好的很多,有兴趣找来看看吧。&十、第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十首现代诗,最美现代诗,经典现代诗,爱情现代诗,现代诗,现代诗吧,现代诗大全,唯美现代诗,著名现代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晓松们凭什么不能谈诗和远方 | 另一面 | 阅读时间
当前位置: >
> 高晓松们凭什么不能谈诗和远方
高晓松们凭什么不能谈诗和远方
| 日期:&&来源:阅读时间
前几天朋友圈被高晓松创作许巍演唱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刷屏,忍了几天没忍住,也去听了,然后就单曲循环。昨天开始朋友圈又大量转载《高晓松,您的腰疼不疼》的文章,还是没忍住,觉得自己也想写点东西。看了几遍这篇影评人写的乐评之后,大体的主旨我想我应该是看明白了:既得利益者不承担社会责任,就和普通人大谈诗意和理想,而忽略眼前苟且。这种歌曲麻痹了身在水深火热中的天朝子民,并为这些所谓成功人士捞金记账本上又添浓重一笔。不管是影评还是乐评,我想基本的写作脉络和立场应该是清楚的,起码得就事论事,就作品先谈作品本身的好与坏。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当然大家的审美和体验是有区别的。但你起码得客观在作品本身说点什么吧,就算旋律平淡,配器套路化,这都是值得批评的理由。可这篇文章和这些年网络评论大部分套路都很像,就是为了博眼球为黑而黑。作品本身质量直接抛开不谈,找个所谓不堪的角度,直接在上面用力踏几脚,文字写得挺刺激解气的感觉,其实真正深读下去,你会发现并没谈到什么,也没有什么逻辑可言。就这篇文章而言,就是为了批判高晓松们这种既得利益者装逼的一面。对,他们是商人了,挣大钱了,腰子滚圆了,但高晓松宋柯乃至周杰伦小苹果们,就没有资格谈论诗和远方?这个逻辑很奇怪,却是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圈里独立音乐人的错误共识。在资讯不发达时期,听音乐的人为了能找到一盘传说中的精品而欣喜,有限的翻译资料就成为很多人心中圣经,交流起来非常带劲。后来资讯发达了,听大路货变得没有逼格,所谓小众音乐就成为装逼新一轮手段。经典的大众的流行的统统打倒,必须去犄角旮旯里捡出大家都不听的“尖货”,才能彰显与众不同。可惜尖货也有被大家发觉的一天,等个个都开始听你当年口中的尖货的,批判尖货就成为新装逼利器。而批判手法大体是一致的,就是这群曾经被我爱过的人你们背叛了理想啊!背叛理想的定义,基本就是艺人挣钱了。涅槃销量超过迈克尔·杰克逊的时候,人们失望了;披头士号称比上帝流行时,歌曲也完蛋了;迪伦不唱民歌销量涨了,观众连你电都给拔了。我以前也很推崇Beyond的《再见理想》,原因是那时他们没有签大公司,后来的Beyond基本都是垃圾。但再多听几年,华纳时期的作品也很好,没必要因为别人都在听Beyond就马上跳出来说自己牛逼到只听一盘小公司制作的出品才显得格调高吧。回头说来,高晓松们挣钱后,谈诗和远方有什么错?在商人心中就真没有一块地方留给纯净的诗意和美?只要变成有钱人,理想被他们一谈就是铜臭味代表?诗歌就真的只存在在一群没有钱的卢瑟手里?海子们生活清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美得让人窒息,高晓松说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就是傻逼在演戏?把诗歌有意抬高与把音乐人等同于穷逼基本和你也配姓赵一个意思。中心思想就是你动了我装逼那块奶酪,你把我和普通大众划在一个档次里,我必须表示出我与众不同来。其实做音乐而且做好音乐的有钱人大有人在。其中最明显例子当然就是诗人界和音乐界都尊崇的老爷子科恩。老人家出生于富贵人家,是穿着西装出生的,照理说他就不应该写诗,不应该被李健等一大群音乐人膜拜,那些经典作品全是装逼代表。另外迪伦,或者来自三角洲的黑人吉他大师们,后来都挣了大钱,买车买楼也有染指生意的,这些人也全都该被划在高晓松那列,出品全是既得利益者的无病呻吟。另外一点,文章说高晓松写这么一首歌,“还在贩卖妈妈留给他的这个“诗和远方”的人生哲学,不免有种逃避现实的观感。您到底要把眼前的苟且留给第几代解决啊?”的逻辑也很奇葩。一个做音乐人,就一定要有对抗现实,解决苟且的能力?只要谈了诗意和理想,就必要打上泛政治化的标签。我不知道一个唱过理想的人和社会变革者是什么一种必然关系,理想就不能是对美好对纯洁的向往,就是先解决眼前的苟且,否则就是错误和可笑应该被鄙视的?那其实有的科学家也很无聊,饭都没吃饱还去解决空泛的理科问题,先把眼前的苟且干掉再说吧。作者前面说有钱了,谈理想就装逼了;后面又说你没钱,先解决苟且再说理想吧,这前后矛盾的论调,我实在想不通。其实我一直觉得,诗和远方就是我们人类应该去追求的,不管你是什么人(何况文人和知识分子不是最喜欢说人人平等吗)。解不解决眼前的苟且,都应该保有一颗对美向往的心。能把苟且干掉,心无旁骛地向诗和远方奔去最好。就算你变成一个被人唾弃的商人,你也应该在心中为那份美留下一块不可侵犯的圣地。(来源/微博,文/@大大地地)
继续阅读:、、、、
阅读时间通过文摘、翻译和原创的方式分享有益于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精品内容
鄂ICP备号&&&鄂公网安备43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阅读的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