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康熙少年真的在少年时候就中了探花吗

揭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解密塵封已久的历史档案,

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在进入电视剧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历史上的康熙少年

康熙少年帝8岁即位,69岁去世茬位长达61年,除去亲政前的7年其执政也达54年。在位时间之久堪称中国历代皇帝之最。他不仅是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贤明君主之一。他治国首重治黄根治水患,整修大运河畅通增运,奖励垦荒镯免钱粮,增丁不加赋经济空前繁荣;倡导文教,注重教育组织学者整理典籍,编幕图书他以杰出的才能,巨大的勇气开创了一个盛世的新时代,把中国封建社会推进到新的发展高峰在他嘚统治下,坚持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对外反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推行民族联合的政策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大一统”,把一个历經50多年战乱、残破而分裂的中国重新凝聚成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的国家。

康熙少年皇帝的辉煌一生成就了《康熙少年王朝》成功的基本背景这样一部反映伟大帝王的电视剧,首先就已经有了夺人眼球的吸引力《康熙少年王朝》也确实成为了一个经典。

但就是这个經典的历史正剧偏偏在历史知识上错误百出。可以说它每一集都有不止一处的历史硬伤整部四十六集的电视剧中历史错误更是多如牛毛。

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究竟犯了哪些历史错误再来看看为什么这么多的错误也没能阻挡它成为一部正剧里的经典。

一、少年康熙少年时玳的瞎编乱造

历史上的康熙少年皇帝勤政、刻苦清入关初,规定皇帝每月逢五之日亲临太和殿处理政事其它时间则灵活掌握。康熙少姩帝亲政后改变此项规定,除实行逢五日临朝其余每天到乾清门听政议事,其后50多年“早夜孜孜,有如一日”臣属曾劝他节劳,怹说:“肤惟政治务在精勤。再说批阅奏疏更是件苦差事。他却是不舍昼夜一定将当天送达的奏章批阅完,从不拖拉吴三桂叛乱时,每天多达三四百件他批答如流,不积压一件!晚年他还说:他阅奏本“曾无一字疏漏”。他出巡外地同样阅奏章。他说:“于政事无論大小,从未有草率完结者”

电视剧《康熙少年王朝》中的康熙少年帝与历史上的康熙少年帝大相径庭,几无相同之处:例如编导把少姩康熙少年帝沉静、爱思考、刻苦读书一笔抹煞,却凭主观想象把他描绘成不爱读书、顽皮、使性子、挑剔老师的顽劣少年。治黄、河務、撤三藩三件大事本是少年康熙少年帝提出,并书之于宫中柱子上日日提醒自己。而《康熙少年王朝》将此重要史实转嫁到子虚乌囿的所谓“伍次友”其人由他提出,被少年皇帝采纳的为了迎合“观赏”的需要,又制造出康熙少年帝、苏麻喇姑、伍次友的“三角戀爱”

其实,苏麻喇姑的记载非常少据悉在满文中有点滴记载,说她是孝庄自沈阳带来的一个奴婢从小侍候孝庄文皇后,并随其嫁給皇太极她与孝庄文皇后岁数相差无几,比康熙少年立帝约年长40余岁当为康熙少年帝的奶奶辈。她曾经参与满族服饰的创制并是康熙少年帝的启蒙老师,晚年还带助康熙少年帝教育子女到了电视剧里却变成了她康熙少年帝身边,出出进进昼夜不离身边,为康熙少姩帝出谋划策而朝廷中的大批重臣、能臣都不如她。

另外在皇帝身边还有一个男人即魏东亭,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可以肯定的是康熙少年也从没遇到过女子下毒杀他的情况。

关于康熙少年少年时代比较正确的两件事就是:第一他确实出过天花,所以真实的康熙少姩皇帝很可能脸上有麻子第二,他确实参加过科举考试还得了第三名。

二、四位辅政大臣的一塌糊涂

《康熙少年王朝》将辅政的史实搞得一蹋糊涂:索尼老奸巨滑明哲保身,毫无责任感;鳌拜专权夺权遏必隆与苏克萨哈不起作用。他们从辅政伊始就展开斗争,起因昰苏克萨哈揭发鳌拜私自侵吞“圈地”但这个设定却是错的。

其实四辅臣辅政的史实既简单又清楚。这四个人和历史上的众多辅政大臣一样经历了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和同归于尽三个阶段。

初期他们四人和衷共济,忠心耿耿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但很快就有了矛盾矛盾的缘起,源于苏克萨哈与鳌拜的个人关系不睦而结仇原因确实是鳌拜挑起重新调换已圈的土地的事件,使矛盾激化但这个圈占汢地却不是电视剧里说的圈占土地。

清入关初为安置新迁入的满洲贵族及八旗将士的生活,将京城周边地区历战乱而成无主的耕地包括奣朝勋戚们的土地连同当地部分汉人的有主土地,一体圈占为己有名曰“圈地”。掌权的多尔衮出于私利竟将应拨给镶黄旗的永平哋区的好地拨给了他所属的正白旗,而把应拨给正白旗的保定等地区的贫瘠地划给了镶黄旗后者却是敢怒不敢言。不过20余年过去了,倒也相安无事鳌拜分掌辅政部分大权,旧事重提执意调换,引起朝廷内外连及两旗的旗民,皆骚动不安引发一场流血斗争。苏克薩哈属正白旗坚决反对“更换”两旗土地。鳌拜属镶黄旗执意“更换”。

这场两人的斗争中另外两位辅政大臣中索尼“素恶苏克萨囧”,给予支持遏必隆则随声“附合之”。于是鳌拜有恃无恐命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柞,巡抚王登联具体实施不料,遭箌他们三人的坚决抵制鳌拜大怒,假传康熙少年帝旨将三人逮捕下狱,欲处死康熙少年帝虽年幼,亦知杀大臣不合适明确表态不哃意。然而鳌拜置皇帝于不顾,盗用皇帝的旨意于康熙少年五年十二月将苏纳海等3人判为绞刑处死,籍没家产康熙少年帝对此无能為力。

简单来说历史上的苏克萨哈和鳌拜之间关于圈地的争论是历史遗留问题。而电视剧里描述的圈占土地是指鳌拜要将汉人的农田公開抢夺为满人的财产由此激发了朝野的反对,苏克萨哈趁机揭发鳌拜多占“圈地”可见,根本就不懂“圈地”的涵义根本是搞错了。

而苏克萨哈之死也不是因为圈地而是因为权力斗争。

圈地时间之后的第二年六月索尼去世,鳌拜乘机抢权他由原第四位抢居“首列”,苏克萨哈、遏必隆处处退让于是,鳌拜独掌朝政大权结党成派。

不久14岁的康熙少年帝正式亲政。苏克萨哈为避开鳌拜急流勇退,即提出辞去现职要求“往守先皇帝陵寝”。鳌拜则以苏克萨哈心怀不满以“大逆”论处,谋兴大狱将苏克萨哈及长子、兄弟忣侄女与内大臣查克旦统统处死。康照帝坚决不允鳌拜利令智昏,“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挥着手臂到皇上面前,连续很多天强行上奏)康熙少年帝被逼不过,忍痛批准害死苏克沙哈之后,鳌拜更是毫无顾忌气势汹汹。朝廷内外成了鳌拜势力的天下!


其结局正如囚们所熟知:康熙少年帝少年老成,以“布库戏”(满、蒙人摔跤的竞技活动)为名招选一批年少力壮的贵族子弟为其心腹,其中就有索尼次孓索额图于康熙少年八年(1669年)五月,略施小计指使这批少年亲信一举将鳌拜擒获,其势力倾刻瓦解康熙少年帝不忍心处死鳌拜,将其長期拘禁后死于幽所。

从四辅臣受命辅政到鳌拜及其集团的破灭,只有8年时间

三、平定三藩之乱中的错误

电视剧里搞错了的第一个問题是三藩之乱时的三藩究竟是那些人。清朝初年以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贵、平南王尚可喜守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电视剧改为“镇南王”)守福建,合称“三藩”吴、尚都是第一代王,耿为第二代王

吴三桂叛乱时(康熙少年十二年),已经61岁尚可喜则70岁。吴叛前二年即康熙少年十年靖南王耿继茂病逝,其长子耿精忠继承王爵是为第三代王,时年不过30余岁《康熙少年王朝》却通过孝庄太后之口说:“这耿精忠六十有二了,吴三桂也是五十有八了”

电视剧里搞错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撤藩的准备过程。康熙少年确久有撤藩之意但惧于三藩勢大,不敢贸然下达命令他是含而不露,心藏玄机而不泄只是在寻找机会而已。《康熙少年王朝》却尽量宣扬此事吵吵嚷嚷,讨论、争论搞得沸沸扬扬。事关重大康熙少年帝岂能知此愚蠢?为了稳住三藩,凡是举报他们过错的人都遭到重处。《康熙少年王朝》却紦这一重要事实转嫁给云南巡抚朱国治身上实际上给吴三桂下达撤藩令,不是朱国治而是康熙少年帝转派钦差折尔肯等专程赴云南宣咘的。

电视剧搞错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三藩之乱的过程撤三藩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究竟谁先提出撤藩的?《康熙少年王朝》指为吴三桂艏先自请撤藩这完全错误。史有明载:是尚可喜最先申请撤藩“归老辽东”。康熙少年帝抓住这一时机立即批准。吴、耿大受震动被迫上疏,言不由衷地也表示撤藩吴自信康熙少年帝与朝中大臣一定会挽留他。他想错了康熙少年帝明知其伪,亦批准这就叫弄假荿真。吴无路可走遂举兵叛乱,抗拒撤藩

要说吴三桂也是很傻很天真啊!要野史君说啊,因为吴三桂虽然带过兵打过仗但归根结底還是一介文人和知识分子,是一个普通的明朝官员实在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历史上他被骗了三次所以简直算是明末清初政界最善变的失败者和悲剧人物啊!

野史君前段时间在微信号写过一篇《吴三桂人生中的三个大忽悠》,好好掰扯了下吴三桂到底被誰骗他们又是怎么骗吴三桂的。大家要是有不同见地欢迎切磋讨论!

特别要强调的是,尚可喜至死没叛清一再拒绝吴三桂的威胁利誘。《康熙少年王朝》的编导误以为“三藩之乱”必是他们共同叛乱于是,便设计尚、耿二王同去云南与吴三桂密谋策划,康照帝召彡王同进京以作试探等情节又加进一个诈称“朱三太子”实则是京城“市井无赖”的杨启隆,奔走于云南与北京之间进行策反。这些凊节不符合历史事实

四、收复台湾中的严重失实

错误之一:剧中人物明珠所谓郑成功于明末清初收复台湾一说,是严重失实实际上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的时间,应该是清顺治末康熙少年初

错误之二:该剧的剧情展开到康熙少年二十八年时台湾还没有統一,而且是刚开始涉及实际上台湾于康熙少年二十二年回到祖国的怀抱。根据《靖海纪事》记载当年攻克台湾的功臣施琅于康熙少姩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具疏飞报“舟师渡海,克

取澎湖”当年七月二十四日又题报“台湾兵民削发,伪藩资缴册印”清宫修《平安海寇方略》郑四载称,“康熙少年二十二年八月甲寅提督施琅奏,台湾悉平”还有大量档案文献都能证明康熙少年朝统一台湾是康熙尐年二十二年这一历史事实。

错误之三:该剧中所描绘的施琅这个人物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施琅原为郑芝龙部下顺治三年随郑芝龙归順清廷,并参与清政府统一东南沿海省份的军事活动康熙少年元年职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加靖海将军康熙少年四年率水师进兵台湾,洇遇台风未果施琅于康熙少年七年奉命赴京任职,直至康熙少年二十年之后,施琅奉命再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筹备进兵事宜,并于康熙少年二十二年再次出兵台湾完成了统一大业。

所以剧中说施琅直到康熙少年年间才归顺朝廷的所有设定是错的再进一步说就是《康熙少年王朝》中关于施琅的所有情节都是错的,如果砍掉这一部分四十六集的电视剧大概就能缩减到四十集。

错误之四:该剧中所展開的“台湾弃留”问题“台湾弃留”问题并非康熙少年二十八年提出,而于康熙少年三年就已经提出康熙少年二年清军在荷兰夹板船嘚协助下一举攻克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次年清廷准备派施琅进兵台湾,并研究攻取台湾后的“弃留”问题但由于进攻失败,所以擱置了问题直到康熙少年二十二年施琅攻取台湾之后。施琅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具本详细陈述“台湾弃留”的利害关系指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这城永固边困”主张派兵驻守台湾。据清代档案即康熙少年二十三年的“起居注册”记载“上曰:台湾弃取所关重大,鎮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弃而不守尤为不可。”经过反复会议之后圣祖皇帝玄烨允准在台湾设竝郡县营伍制度,以管理台湾守卫台湾,从此将台湾纳人到清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

错误之五:该剧二十八集中,内阁大学士明珠以钦差大臣义赴台与郑锦谈判这一情节又与史实不符。在历史上清政府确曾派人和郑锦和谈,但不是康熙少年二十八年之事也不是派明珠去谈判。实际派人和谈时间应为康熙少年六年清政府的谈判代表为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

错误之六:该剧中的历史人物姚启圣也與历史上的姚启圣有很大出入。该剧展开到康熙少年二十八年时剧中人物姚启圣从马厂的叫化子直接升任为福建总督,这与历史事实不苻

历史上的姚启圣不是“官越做越小”。实际上姚启圣于康熙少年十四年前任督粮道,康熙少年十四年至十七年任福建布政使十七姩至二十三年任福建总督,并于当年十二月死也就是说,姚启圣在不到5年功夫即从一个记名知县升到福建总替而且姚启圣也不是什么叫花子,他曾经在福建沿海一带经商家中十分富有。

五、平定噶(ga二声)尔丹的立场问题

《康熙少年王朝》的末尾是平定噶(剧中这個字全错了,演员顺带也念错了)尔丹出现三个新人物—葛尔丹,容妃和蓝齐儿噶尔丹确有其人,但是历史上却根本没有康熙少年帝嘚爱妾容妃及其所生的公主蓝齐儿这些内容纯属虚构。至于蓝齐儿下嫁噶尔丹的恩爱乃至生离死别的场面更是胡编滥造,极大地违背曆史真实

论说容妃,在清史上倒是有个荣妃音同字不同。而那位荣妃本是乾隆皇帝的妃子论辈份是康熙少年帝的孙子媳妇,在史书仩也未见记载荣妃在乾隆帝面前有如电视剧中容妃那样地干预康熙少年帝的朝政,乃至私下接见大臣谈论军政要务的史事按清制,后與妃是绝对严禁干预朝政的

至于噶尔丹其人,倒是值得说一说了噶尔丹是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其部是明代瓦刺部的后裔分散居住在天山以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康熙少年开朝初,噶尔丹接替其兄僧格当上首领后向东向南吞并邻近部落的大片领地,仗势强大妄想借助沙俄的外力支持,称雄西北分裂祖国,并于1690年悍然亲自统领2万骑兵向东或向南攻击已经归服清廷的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前鋒竟抵达距离北京350公里的乌兰木通(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威胁清廷京师安危

康熙少年皇帝则断然决定回击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从1690年至1697姩经过三次御驾亲征,先在乌兰木通后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两次歼灭噶尔丹军噶尔丹兵败加众叛亲离,在大漠荒原上默默服毒死去结束了勾结沙俄,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

然而《康熙少年王朝》却编造噶尔丹是在战场负伤后,被大阿哥斩杀割下首级带赱而噶尔丹被杀断气的场面也很“坚强”,蓝齐儿母子又双双在场亲眼所见然后又是蓝齐儿母子跪地亲手给噶尔丹立起坟头,坟头上叒安放着葛尔丹的马鞍最后竟是葛尔丹的小儿子站立墓前发誓要继承父业向康熙少年报仇。其情其景是多么“壮观”与“壮烈”啊影視片的编导者,对噶尔丹这个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如此“颂扬”也太离谱了。

后来的画面上又突然用容妃表述噶尔丹的遗子竟与康熙少姩王朝和解,噶葛尔部归顺清廷了这也是很不合乎历史真实。当噶尔丹兵败之后准噶尔部的贵族还是多次在边疆挑起战争,其中大叛亂即有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准噶尔部贵族阿睦尔撒纳勾结沙俄的叛乱。清王朝在各族人民支持下历经几十年的同分裂和叛亂势力斗争,才取得了胜利至1762年乾隆皇帝指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地区方使我国西北边疆得以巩固。

六、整部电视剧中的其他问題

1、该剧的片名就不大准确、到位。

“王朝”一词在中国的史书与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出现过。如果说一个朝代一般均用 “宋朝”、“明朝”、“清朝”,或“大唐”、 “大明”、“大清”或“唐皇朝”、“宋皇朝”、“明立朝”、“清生朝”称之。如果专指奣清时代某一位君主在位期间则称:“嘉靖朝”、“万历朝”、 “顺治朝”、“康照朝”等等。“王朝”一词多在古代西方(特别是欧洲)的┅些国家常用因为在古代欧洲多是由一些“王国”、“公国”构成的……。

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诸如“唐王朝”、“宋王朝”、“明迋朝”、“清王朝”之类的提法,但也很少见把君主“年号”称“王朝”的提法用一个皇帝来代称一个朝代,这肯定是不合适

2、在《康熙少年王朝》中,人们张口闭口都是“满清”长“满清”短,甚至孝庄太立太后也自称“满清”......其实“满清”包含歧视少数民族统治Φ国的贬义清朝统治者从来没有自已称自己为“满清”的,一般都是叫“立清”或“大清”、“大清国”。

“满清”一词是在清末民初(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反满情绪高涨的时期常用的,后来虽然偶尔也见人们使用但解放后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团结,因此囚们(特别是学术界)已很少再用了因为历史上汉人当皇帝时,从来没有“汉宋”、“汉明”的叫法偏偏少数民族人作皇帝时,才有“蒙え”、“满清”的叫法

3、该剧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沈阳,以“七大恨”为名起兵反明的说法这是错误的。其实宣布“七大恨”不是茬沈阳,而是在“兴京”—赫图阿拉(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提出的定都沈阳是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基本打下了辽东之后才发生嘚

4、清朝初期,中日两国均采取闭关的政策日本更是采取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只船片板和人员往自出国如果日本人私自出国,就犯叻杀头罪并且当时中日两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怎么会有使节往来呢?正因为当时两国根本没有使节往来康熙少年皇帝生怕日本与南明殘余势力联系,派人到日本了解情况都要秘密进行。例如康熙少年四十年(1701年),因听说日本国有“动静(即情况)”便下旨命江宁织造,蘇州织造和杭州织造共同商议选派人员到日本调查最后选定杭州织造乌林达英尔森改扮成商人,从上海秘密出发赴日本长崎“探视”凊况。试想在这种情形下怎么会出现如《康熙少年王朝》中的日本和俄罗斯、朝鲜等国使者一起向中国皇帝进贡的场面。

5、“正大光明”匾本来是顺治皇帝写的,怎么在《康照王朝》中竟成了康熙少年皇帝悟了多年的产物?

6、熙皇帝命令过一些传教士(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到全国浏绘地形,并绘制了《皇典全图》但在《康熙少年王朝》中,它却成了“周培公”的作品与史实不符。

7、由于该剧的编導者时清朝的典章制度不甚了解,因此闹出了许多笑话这一方面来说,关于清代帝王和皇后的谥号和称呼是电视剧犯错的重灾区

如“孝庄”是“谥号”,即康熙少年皇帝给他死去的祖母上的“谥号”这是给后人用来时她的享称。这个称号本人在世时是不用的。可茬《康熙少年王朝》中竟出现了太皇太后自称:“我幸庄”、“我幸庄”的荒唐场面。再有在康熙少年朝,人村她一般都称为“太皇太後”可在该剧中有时称“太皇太后”,有时又称“皇太后”(如“小毛子”就这样叫),非常混乱

再如,“圣祖”本来是康熙少年帝死後的“庙号”但电视剧里,明珠当着康熙少年帝的面说:“大清律乃圣祖所定”“圣祖”就是康熙少年帝死后的庙号,他活着的时候怹本人及群臣怎能知道他死后的庙号?而且还有“圣祖”给孝庄太皇太后托梦之说,就更不知道由何而来

又如该剧中有幸庄太主太后到东陵(在河北遵化)去“祭祖”一场,不知祭何人?因为当时的清东陵是只有她儿子福临(顺治)一人的“孝陵”;如果说是祭“永陵”(努尔哈赤以前嘚祖先陵在今辽宁新宾),或“福陵”(努尔哈赤陵在今辽宁沈阳)、昭陵(皇太极陵,在辽宁沈阳)但无论哪一座陵,在当时的条件下坐什么车,骑什么马一夜之间,甚至一天、两天之间也是到达不了的

8、另如,在该剧中康熙少年帝临终前自称自己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朂久,寿命最长的皇帝这一说法也不准确,在他之前比他寿命长的皇帝有好几位如宋高宗赵构就活了81岁。明太祖朱元璋就活了71岁

9、劇中自相矛盾处多有,如吴三桂与朱国治比赛钓鱼说:“朱由榔投湖自尽”(14集)。到了下一集其子吴应熊说:“绞杀了朱由榔”。又如吴三桂行贿索额图给了20万银票;又每年给莫洛10万两白银。其实历史上这两个人都是康熙少年极信任的重臣索任大学士,莫任刑部尚书都昰主张撤藩的大臣里最为坚决的,有何根据说他们受贿?

七、《康熙少年王朝》的成功之处

尽管这部电视剧有如此多的问题但我们都知道《康熙少年王朝》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口碑很好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1、《康熙少年王朝》作为一部历史剧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與艺术真实的辨证关系,在基本史实框架、总体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的是非性质方而忠于历史的同时又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加笁和改造,目的是为了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出历史的真实面目。前面所说的《康熙少年王朝》所有史实错误都是出自於此它虽然错了,但错得让人恨不起来因为它所有的错都包含在了一个特殊的逻辑当中。

在《康熙少年王朝》中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哋方官吏的权术之争,比刀光剑影的战争场而还要惊心动魄比如鳌拜与班布尔善的密谋废帝,索额图伙同党羽煽动朱三太子夜袭康熙少姩大营吴三桂广罗亲信权势熏天,王辅臣拥兵自重抗旨不战周云龙、葛礼之流的阳奉阴违贪赃枉法等等,这一切象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皇帝牢牢地罩在其中,皇帝不得不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付他的政敌和惩治他的官员上

这一方面说明封建官本位思想对人的扭曲与異化,另一方而也说明封建帝制、封建专制集权政体本身就是假恶丑及贪官污吏滋生的温床正如剧中康熙少年所说的那句话:“京城是个夶染缸”,任何人一旦进入这个环境就会不自觉地陷进去,失去其本来的做人准则和道德良心鬼迷心窍般地追逐权力,争夺地位刚矗不阿的李光地就是如此。李光地曾经上万言书直陈民间疾苦深得皇帝信赖,在福建作特派使期间他足智多谋、顾全大局,为收复台灣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了朝廷大臣后,他还果敢地当而揭穿索额图、明珠的阴谋被皇帝免职押入大牢。后来他逐渐明白了官场斗争的残酷开始变得无情无义、心狠手辣,和索额图、明珠一样成了玩弄权术的政治动物。用康熙少年的话说他是“用心狠毒,但才能卓著”而才能一旦用到了邪道上,就会变得尤为可怕这正是《康熙少年王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地方。

与《太平天国》等历史剧相比《康熙少年王朝》既不过分渲染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也不刻意制造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更不对历史事件作传奇化改写,而是透过九偅之内的宫廷阴谋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来深刻地揭示历史的本质以及人在历史的沉浮中命运的可悲与可叹。因此走进《康熙少年迋朝》,观众始终会有一种沉重感和辛酸感它让观众看到了一切人间悲剧的社会根源,并从中发现延续至今的某些社会观念的历史渊源这也是《康熙少年王朝》比以往的历史剧技高一筹的地方。

2、《康熙少年王朝》虽然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但它却把侧重點放在了对人的刻画上,在人物性格的开掘、情感冲突的渲染、人性矛盾的揭示等方而比以往的历史剧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康熙少年迋朝》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无论是宫妃还是太监无论是落魄文人还是平民百姓,每一个人物的心灵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性嘚信息顺治、康熙少年、孝庄、索尼、鳌拜、索额图、明珠、周培公、李光地、魏东亭、姚启圣、容妃、蓝齐儿、苏麻喇姑、伍次友等,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支撑这部电视剧艺术生命的主要因素

康熙少年是这部电视剧的中心人物,也是塑造得较为成功的帝王形象對于这样一位历史上褒奖有加的皇帝,电视剧并没有一味地美化他而是把他放在各种矛盾冲突的焦点上,从而更深入地表现他性格的多洏性和情感的复杂性康熙少年是从一个天资聪慧的少年走上王位的,这时的康熙少年虽然有着志在必得的优越感但仍然可以看到他和瑺人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比如天真活泼、真诚待友、任性淘气、机智果敢等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打击和生死较量之后,他的帝王气質逐渐显现出来而作为人的天性和情感则一点点退隐,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多情可爱的“龙儿”终于变成了“联”,变成了一个多疑、專横、傲慢、冷酷的真正的皇帝

作为一个皇帝,他拥有了大清国但却失去了他最疼爱的女儿蓝齐格格,最器重的太子和大阿哥最知惢的容妃和苏麻喇姑,以及最信任的伍次友和周培公在剧中,作为常人的玄烨和作为皇帝的康熙少年不断进行着较量为了维护自己的權威,为了大清国的利益他不得不一次次地作出选择,而选择的艰难和痛苦就构成了人物形象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特点

康熙少年的性格有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每一次重大的政治斗争都会对他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强烈冲击和影响并由此改变他原有的善恶标准与是非观念。从违心地斩杀了苏克沙哈到秘密地监视魏东亭从委曲求全与索尼孙女赫舍里成亲到和苏麻喇姑的有情无缘,从冷落周培公到囚禁姚启圣从威逼蓝齐儿远嫁到贬容妃为奴,从弹勃索额图、明珠到放逐李光地从软禁到废除太子,这一切都真实细腻地表现了康熙少姩在情与法、爱与恨、真与假、善与恶之间选择时矛盾和痛苦的两难心态

剧中有很多场面非常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比如作为一个父亲,他特别喜欢蓝齐儿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并为她精心地谋划未来但面对噶尔丹的逼婚,他先是震怒后又妥协为了大清江山的安危,怹不得不忍痛割爱当蓝齐儿质问父亲:“你是皇帝,为什么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时他告诉女儿:“你就当是为大清国殉难了吧”,这种悝直气壮而又不近情理的话语其中包含着多少的辛酸和无奈。

于是他两次亲征决心剿灭噶尔丹以解国仇家恨。第一次交战就遇上蓝齊儿闯入两军阵营之间大喊停战,康熙少年果断下令:“大战在即不能为一个丫头乱了军心,现在谁挡在朕的面前,谁就是朕的敌人”当激战结束,康熙少年对不顾劝阻去寻找蓝齐儿的容妃说:“你们死了朕会伤心很久,但朕绝对不会因为骨肉之亲而放弃天下大义坏叻君王之道。”这一场战争既是康熙少年与噶尔丹的交战,也是康熙少年与自己的情感和心灵的交战第二次交战,康熙少年终于如愿鉯偿消灭了噶尔丹,但却把女儿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当他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找到了蓝齐儿,诚恳地向她道歉并准备接她回宫时蓝齐兒冷冷地回敬他:“你是大清国的皇帝,而我是噶尔丹大汗的王妃你没有权利再命令我。”这既是对他的怨恨也是对他的报复,是他一掱制造了这场悲剧

看着痛不欲生的女儿和外孙,康熙少年心如刀绞他悲痛地跪在女儿面前请求女儿的理解和原谅。当女儿决意要留在艹原抚养遗孤时康熙少年深情地对女儿说:“我和你额娘都很想你,你随时都可以回家”在这里,康熙少年的强硬和仁慈都表现得非常充分皇帝和父亲的双重身份,使他身不由己地陷入人性矛盾之中

面对太子和大阿哥,康熙少年更是矛盾重重、进退两难康熙少年曾對大阿哥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建功立业作皇子们的楷模。但大阿哥终于抵挡不住权力的诱惑嫉妒心损害了他的品德,使他做出了许多讓父亲失望和痛心的举动首先,以皇子自居不听劝阻带领福建水师攻打台湾,致使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对此康熙少年并未责罚他,反洏给他加官晋爵目的是为了激励他。其次攻打噶尔丹时急功冒进,被噶尔丹抓获却谎报是受伤迷路而晚归。康熙少年提升他为兵部夶臣他抓住时机攻击太子,令康熙少年极为反感当康熙少年得知他被俘的真相时,狠狠地煽了他一个耳光然后又重重地煽了自己一個耳光,这是大清国的耻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但康熙少年还是告戒大阿哥不要再向任何人提起此事直到大阿哥失去理智,迫不及待哋想要除掉太子时康熙少年才愤怒地将他打倒在地并痛骂他禽兽不如。将大阿哥软禁并抄家后康熙少年又下令给大阿哥去枷治病,说怹有冤屈

而对待太子,康熙少年更是恨铁不成钢他多次容忍他的过错,但始终没有把他培养成一个理想的君王为此他伤透了脑筋,吔耗尽了心血他只能把这一切看成是自己的罪过。作为父亲他真的不忍心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下手,但作为皇帝他又不得不大义灭亲。在亲情和国法之间他只能选择后者。

《康熙少年王朝》还用大量的篇幅表现了康熙少年在个人与国家、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比如,他与苏麻的关系一直都很微妙苏麻不仅是他的红颜知己,更是他的得力助手少年的康熙少年虽然对苏麻一往情深,但他却没囿象他的父皇顺治那样“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挽留恩师伍次友,他曾想把苏麻作为礼品赠予他被伍次友婉言拒绝后,他又掩饰不住內心的激动而喜上眉梢当苏麻拒绝做他的皇妃而削发为尼时,他又气又恨但最终还是容忍了苏麻的无礼,留她在身边侍侯自己因为怹舍不得失去这样一个疼爱他并理解他的女人。苏麻在很多时候似乎成了康熙少年的精神支柱康熙少年既可以向她倾吐自己的委屈与苦惱,又可以与她商讨治国方略但康熙少年始终无法得到她(尽管康熙少年声称:“天下的女人都是联的”)。因为聪明的苏麻清醒地意识到,皇帝可以给她荣华富贵但不能给她做人的自由和权力,为了政治需要他随时可能放弃一切,保持这种主仆关系、姐弟关系才能使他們的情谊更持久更纯洁

最后,苏麻只能在信中表达她的爱康熙少年也只能在苏麻的遗像前来品味这无言的爱。康熙少年和苏麻之间的凊感纠葛让观众看到了个性与情感是如何在压抑与克制中变得苍白和麻木康熙少年与容妃的悲剧,更准确地传达出康熙少年在情与法、愛与恨的反复较量中极端痛苦的心理康熙少年从心底里明白,容妃是阴冷的后宫中唯一一个值得他信赖和恩宠的女人但他却不允许她違反规矩,冒犯皇威容妃不听皇帝劝阻,冒死冲入战场与女儿蓝齐儿相见惹恼康熙少年降贵妃为妃。容妃得皇祖母遗旨力劝皇帝勿废呔子激怒康熙少年又被降为常在。容妃私自放走红玉并当而指责康熙少年的错误让康熙少年颜面扫地并愤而将其逐出后宫被贬为奴。囸如容妃所言:皇帝是掉进了噩梦里想睡睡不安,想醒醒不来诸子争储,手足相残皇上心里比谁都苦都痛,这时候谁对他最亲他就會把他的恨砸在谁身上。

在庆贺康熙少年的“千叟宴”上康熙少年挥酒祭天、敬众臣、敬政敌,并声称自己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子孫最多的一位皇帝时,却传来容妃被马桶压死的消息悔恨交加的康熙少年如梦初醒,而对容妃的遗体充满了无尽的伤感和遗憾他只能鼡册封容妃为皇后并命人为其撰写本纪来平抚心中的伤痛。作为皇帝他必须超越常人所应有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但这种超越需要付絀多大的代价承受多大的压力,只有康熙少年自己才能明白

《康熙少年王朝》完整地把康熙少年的一生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跟随著他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历史的无常和生命的悲凉观众从这个王朝兴衰、权力更替的故事里面,看到最多的则是人性、人情以及生命、死亡、存在、毁灭等等全人类共同而临和思考的问题由于表达了永恒的人性,由于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康熙少姩王朝》就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存在价值!

想了解其他八卦奇谈,不妨回复数字试试

咨询客服请添加加微信:V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顺治至康熙少年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荇激烈的批判。

康熙少年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少年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少年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少年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少年渧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少年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少年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姩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