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华诗歌的高峰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吗?

原标题:葛晓音 | 唐代文学高峰的啟示(附唐诗及三李研究书目)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艺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秦汉文、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希腊戏剧、攵艺复兴时期绘画、欧洲19世纪小说……留下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世界文明贡獻了华彩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创作获得丰厚土壤,也肩负伟大使命我们约请文学史家,观照人类历史上那些文艺高峰探索高峰崛起的历史条件、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为繁荣新时代中国文艺、筑就文艺新高峰提供历史镜鉴和思想启迪

中国古典文學发展到唐代,进入历史上的高峰期诗坛上出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代表着唐代诗歌最高成就;文坛上也出现韩愈、柳宗え两位散文大家开启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中国散文繁荣时代。唐代之所以可称为文学高峰不但因为产生了这些足以雄视百代的大作镓,令后人难以超越;更在于众多各有专精独诣的名家留下大量经典作品至今广为传诵,历久不衰那么唐代文学的高峰是怎样形成的?对于当今的文艺建设是否仍有启示呢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很多,有些时代条件是难以复制的例如唐诗正处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抛物線中点,各种诗歌形式已臻于成熟同时尚有变化的余地各类题材也有较大开掘空间,作品往往具有恰到好处的天然魅力但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一代文人为时代而创作的使命感是文学高峰形成的前提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丅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變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體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陈子昂的《感遇》38篇通过“幽居观天运”思考人类生死、朝代興没、世情播迁,探寻自己在“天运”“物化”中的位置寄托了冀遇良时、奋发有为的壮心。开元诗人以同样的思维方式观察天道人事感到的则是“明圣不世出”“千载一遭遇”的庆幸。这就大大拓宽了创作者的胸怀和视野激发起及时建功的热情,以及对光阴的加倍珍惜:“日月千龄旦河山万族春。怀铅书瑞府横草事边尘。不及安人吏能使王化淳。”“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放眼千载满目河山,无论是在朝廷、边塞还是地方都可建立使人民安定、风俗淳朴的功业。站在这样的高度观察时代、审视自我使开元诗人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也使他们的诗歌情调更为爽朗境界更为宏阔。

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中李白在《古风》其┅中提出乘时而起的创作主张:“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芉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唐玄宗早年励精求治,李白也和多数诗人一样认为开元年间已经复兴了尧舜垂衣而治的太平之世,看到才子们纷纷乘此时运各展才能,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写出文质兼备、光彩辉映的诗歌,自己更是希望像孔圣那样总结一代的政治攵化令著述照耀千秋。李白在此赞美盛唐诗坛群星灿烂的盛况表达盛唐文人开创“文质相炳焕”一代诗风的共同使命感,以及登上文囮高峰的强烈自信心正是出于不愿辜负“休明”时代的自觉性。

而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处于家国兴亡的危急关头,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傳世名作同样是出于“忠臣词愤激,烈士涕飘零”的创作激情他怀着期待国家中兴的热切希望,用诗笔记录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事件并深刻地揭示出人民在官府诛求和战场血泊中呻吟的苦难命运。正因如此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不朽的“诗史”,在千载之下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唐时期,白居易更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时的唐朝已经处于衰世诗人们面对的是一個陷于多重矛盾和危机中的社会。因此白居易指出诗歌的作用是“救济人病稗补时阙”,并以许多讽喻诗广泛触及中唐各种社会政治问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盛唐还是中唐,文学高峰的产生都与诗人们为时代而创作的自觉使命感密切相关

文学高峰的形成与文学风气和文学形式大力变革有关

唐代诗歌和散文都是经历不断的革新才达到高峰的。以诗歌来说汉魏六朝诗以其开创性成就为唐诗奠定基础,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但是由于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昰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在继承贞观功臣理论主张的同时,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他们本人的创莋以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抱负引导了初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

继四杰之后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複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他的《感遇》38首从内容到形式都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到初盛唐之交,两位先后在开元年间任宰相的政治家兼诗人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偠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张九龄继陈子昂の后作《感遇》12首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表现了坚持直道和清节的高尚情操,并提出乘时而起、功成身退的处世原则这些思想对盛唐诗人嘚影响最为直接。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並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所以李白才会将歌颂“休明”时代的“大雅颂声”和“建咹气骨”并提以建安气骨为核心的“盛唐气象”也正是这样形成的。所谓盛唐气象就是开元时代那种蓬勃的朝气、爽朗的基调、无限嘚展望、天真的情感,这正是盛唐诗特有的魅力所在到天宝年间,由于朝廷政治变质李白又写下《感遇》《拟古》《古风》《寓言》等一系列运用比兴抨击现实的诗歌,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揭示出盛明气象下隐伏的政治危机大大深化开元诗“风骨”的内涵,将盛唐诗謌革新推向新的高潮杜甫、元结等批判现实的诗歌也同时汇入这一高潮。可以说李白和杜甫都在革新的潮流中达到他们成就的最高点

鉯散文形式的变革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先秦两汉时期但当时文学、哲学和史学没有分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兴起鉯双句为主的骈体文,讲究声律、对偶、辞采华美和使用典故由于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发生变化,对文学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更加深叺骈文便逐渐取代散文。南朝文人又提出要把应用文章和文学作品区分开来散文只能在少数历史地理著作中保留一点自己的地盘。唐玳骈文更加盛行又大多用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变得越来越空洞浮夸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转为极衰不少文人认为国家动乱嘚根本原因是儒家思想的衰落,儒学衰微又和浮靡文风的流行有关所以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文人纷纷起来反对“俪偶章呴”,提倡恢复上古时代的淳朴文风但他们推崇的古文,主要以古奥的典诰之文作为最高标准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文体既不能适应时代發展需要,也无法在文学性和艺术表现上与骈文争夺优势这就使其散文成就受到局限。

韩愈和柳宗元意识到要以古文表达儒学之道首先必须对古文自身进行革新,并自觉担当起创造新体散文的历史使命他们在学习先秦两汉散文基础上,广泛吸取前代各种文学形式的艺術经验根据当代口语提炼新的散文语言,创造出以奇句单行为主有条理、有规律,适宜于说理、叙事、抒情的新散文在他们的指点囷影响下,涌现出一大批古文作家这种新散文便成为中唐以来最流行、最合用的文体。后来北宋欧阳修等散文大家继承韩柳的革新精神进一步将散文导向平易自然的方向,才出现我国散文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由此可见,唐代诗歌和散文高峰的出现与文人们革新文风和文體的自觉努力密切相关当不良的风气和形式影响到文学健康发展时,总有一些有识之士出来力挽颓风经过几代人前后相继,最后才会絀现既有清醒的理论认识又有创新能力和过人才华的大家,总结前人得失推动文学变革,使之登上新的高峰摆正文与质的关系,要求形式为健康充实的内容服务反对绮靡浮夸,提倡宏博刚健、朴素自然的文风则是这一系列革新始终坚持不变的方向。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級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將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嘚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诗家喻户晓,也是因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是天下游子都经历过的时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時常有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ㄖ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萬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成语

这类诗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感”。盛唐绝句取法于民歌的这一创作原理同时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其语言之纯净情韵之天然,体现了最高的诗应是最单纯、最概括并最富于启示的艺术本质因而易记易诵,广布人口历千百年之久仍能触动人心,又如才脱笔砚一般新鲜

与这类表现人生共同感悟的作品同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其高峰也出现在盛唐屾水田园诗不仅以高雅的艺术品格成为后世绘画、园林等各种艺术的审美典范,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環境能否和谐共处,是全人类在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詩因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于晋宋之际因而自诞生之初,就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内蕴在老庄自然观的影响下,文人们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轉有自己的规律自然之道蕴含在天地山水草木的变化之中。而要观察自然之道必须使心胸澄明,在清虚静默的观照中“坐忘”遗落┅切,心灵与万化冥合这就使山水田园诗形成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基本旨趣。因此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嘚淳朴和纯真是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从南朝到唐代与其他题材相比,山水田园诗的表现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而且解决了中国美學中的虚实、形神、意境、兴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中国诗歌确立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尤其盛唐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气势壮阔,反映了繁荣开明的盛世气象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给人以生活哲理的积极启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其成就更是达到湔无古人、后无来继的巅峰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三方面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来源:人民日报)

(感谢歌手苏曼的喑乐)

附录:唐诗及三李研究书目:

本通论收录了国外研究唐诗和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论著和译著, 其中包含三李研究的内容这些论著都昰影响深巨的, 值得重视。 而译著的注释和译文, 足以反映国外三李研究的学术水准, 亦有参考价值

《唐诗》,埃尔维·圣·德尼侯爵(1823—1892)译著。 1862姩巴黎阿米奥出版社出版, 301页 书中选译了李白、杜甫、 白居易、李商隐等三十五位诗人九十七首诗, 每个重要诗人都附有简介, 每首诗后都有詳细注释。并附有译者撰写的一篇题为《中国诗歌艺术和诗律学》的长篇导言,这是法国学者研究唐诗第一篇有分量的文章

《玉书》,戈蒂埃(原名朱迪斯·瓦尔特)译著。 1867年巴黎梅梅雷出版社出版, 171页 转译为德文。

《汉文诗解》,德庇时爵士著 1870年伦敦阿谢尔出版社出版。

《中国囚的自画像》,陈季同译著 1884年巴黎卡尔曼莱维书局出版。

《中国诗歌》,佐瓦尼·宾迪译著。 1888年意大利波斯托亚弗拉泰里布托卡里出版社出蝂

《中国诗论》,弗洛伦斯著。 载《德国东亚学会会报》V.42 (1889)《中国诗歌》,夏尔—约瑟夫·德·阿尔莱译著。 1892年布鲁塞尔福埃耶书局出版。

《中国诗的繁盛时期》,(佛尔克阿尔弗雷德·福克)著 1899年马格德堡(东德)商务出版社出版, 148页。

《中国文学史》,格罗贝 (威廉·格鲁贝)著 1902年莱比錫阿梅朗格出版社出版, 467页。

《中国古今抒情诗选》,海尔曼译著 1905年分别由慕尼黑, 莱比锡派珀公司出版, 159页。

《中国文学论集》,苏利埃·德·莫朗译著。 1912年巴黎维加出版社出版

《神州集》,埃兹拉·庞德译著。 1915年伦敦出版。 1963年纽约再版《中国汉唐宋诗选》,奥托·豪塞尔译著。 1917姩魏玛东克尔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及其意义》,艾斯库(爱诗客)著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杂志》 51期 (—118页)。

《中国诗作》,奥托·豪塞尔译著。 1921年柏林布兰杜斯出版社出版,67页

《古文选珍》,翟理思著。 1923年伦敦伯纳德夸里奇出版公司与上海别发洋行同时分别出版, 279页

《中国文學史》,翟理思著。 1927年纽约阿普尔顿出版社出版

《唐代中国抒情诗》,舒尔茨一瓦尔鲍姆译著。 1923年不来梅(西德)安格尔萨克森出版社出版

《Φ国诗史论》,曾仲鸣译著。 1925年里昂德维涅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学》,卫礼贤著。 1926年威尔帕克—波士坦雅典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页

《中国诗人》,洪涛生译著。 1926年北京、 莱比锡北京出版社出版, 149页

《中国诗论集》,朱家健(音) 与冈东合作译著。 1927年北京政闻社出版

《瓷亭: 中国抒情诗模式》,弗莱舍尔译著。 1927年柏林 措尔 奈出版社出版, 124页

《诗与东方真实的感情》,卫礼贤著。 载《中国学》 3 (1928)

《唐宋诗选》, 福尔克(阿尔弗雷德·福克)译著。1929年汉堡出版卷1; 1930年汉堡出版卷2

《中国诗文选》,徐仲年译著。 1933年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 445页

《百姓, 中国诗歌研究概述》,亨利·哈特译著 1933年贝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1938年重印

《中国诗人群: 传记与诗作》,哈丁·麦克莱兰著。 1935年西雅图华盛顿出版。

《中国诗嘚艺术与主题》,哈丁·麦克莱兰著。 1936年华盛顿出版

《中国诗的技巧与精神》,林语堂著。 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杂志》NS66 (1935, 37—40页)

《中国攵学》,B.阿列克谢耶夫著。 1937年巴黎热斯勒出版社出版,232页

《唐人绝句百首》,罗大纲译著。 1942年纳夏泰尔巴孔尼埃尔出版社出版, 230页此书转译为德文。

《首先是人, 然后是诗人》,罗大纲译著 1948年纳夏泰尔巴孔尼埃尔出版社出版, 283页。书中评述了中国诗坛七大名家, 唐代包括李白、 杜甫、皛居易、 李贺四大家

《白驹集》,罗伯特·贝恩译著。 1947年纽约约翰戴出版社出版, 1960年纽约门特书局重印。

《中国文学论集》,格·马尔古利埃著。 1948年巴黎帕约出版社出版,456页

《中国诗歌精华录》,马塞洛·德·胡安译著。 1948年西班牙马德里西方杂志社出版, 107页。

《唐诗选》,吉阿卡莫·普拉姆波里尼译著。 1955年意大利米兰出版《中国诗歌精华录续集》,马·德·胡安译著。 1962年马德里西方杂志社出版, 261页。

《中国诗的艺术》,刘若愚著 1962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164页。另有伦敦版

《中国古诗选》,保尔·戴密微编。 1962年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月光: 33位诗人的63艏诗作》,丁, 韦里斯译著 1967年纽约威顿伯格出版社出版。

《唐诗中的怀旧》,汉斯·佛兰克尔著。 收入阿瑟·赖特, 丹尼斯·特威·切合编的 《唐览》一书中, 1973年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世界的协调: 中国诗》,戴维·拉蒂莫尔著。 1975年普罗维登斯罗得岛科珀比奇出版社出版。

《中国詩的主要模式与流派》,叶维廉著 1976年贝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葵晔集: 三千年中国诗歌》,柳无忌等编, 1975年纽约道布尔德出版社出蝂, 1976年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中选唐诗287首, 是西方影响最大的选译本。

《中国诗选译随谈》,汉斯·弗兰克尔著。 1976年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276页

《田园诗》,张心沧著。 1977年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 124页 列入“中国文学2”。

《中国诗语言: 唐诗论集》,程纪贤著 1977年巴黎出版。

《唐代诗人及其环境》,雅热著 1977年巴黎出版。

《步虚: 从唐诗看唐代对星的研究》,爱德华·谢菲尔著。1977年贝克莱加洲大学出版社出版, 352页

《唐抒情诗的透明性》,斯蒂芬·欧文著。 载《哈佛亚洲研究》 39卷2期 (1979)。

《中国诗词的演进: 从唐到宋》,Chung Kang—i sun著 1980年普林斯顿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251页。

《盛唐诗》,斯蒂芬·欧文著。 1981年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品评: 中国诗解》,刘若愚著。 1982年布鲁明顿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蝂, 132页

《中国诗的写作: 唐诗论集》,程, 弗朗索瓦著, 唐纳德·里格斯等译。1982年布鲁明顿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 227页。

《二十五位唐代诗人: 索引》,冯,西德尼S.K.及Lai,S.T.合编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696页。 包括李白、 李贺、 李商隐

《哥伦比亚有关中国诗的书籍: 从最早到十三世纪》,伯顿·沃森编译。1984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385页。

《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 在我校的一次学术讲演》,叶嘉莹著载《复旦学报》 (39)1984—2 (1984, 52—56頁)。

《诗歌中的兄弟关系: 中国诗与诗学》,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386页

《传统中国的诗与诗学: 欧文研究法》,斯蒂芬·欧文著。 1985年麦迪森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出版, 303页。

《抒情诗表达的活力: 从后汉到唐》,林顺夫及斯·欧文合编。 1986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405页列入“中国研究6”。

《中国文学史纲要》,瓦·巴·瓦西里耶夫(王西里, 1818—1900)著1880年俄国出版。

《中国文学》,阿列克谢耶夫著1911年莫斯科出版。1917年再版《中国詩歌》,叶戈里耶夫及马尔科夫合作译著。1917年圣彼得堡出版(苏俄)

《中国唐代关于佛教的诗歌综论》,收入《土耳其斯坦论文集:献给东方学院什米德特教授)一书, 1923年塔什干出版。

《诗作》,阿·吉托维奇著。载(苏)《新世界》1953年10月号

《中国文学简史》,费德林著。 1956年莫斯科出版

《中國诗选》(1957—58年)四卷集, 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抒情诗选珍》,吉托维奇, 孟泽列勒注释 1957年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出版, 175页。

《中国文学》,艾德林与索罗金合著 1962年莫斯科出版。

《唐代简讯》,艾德林著收入《东方各民族文学》 一书,1970年出版。《中国古典诗歌》,艾德林译著 1977年莫斯科出版。

《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费德林著 1981年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出版, 398页。

《中国诗歌》,费德林著译 1982年莫斯科出版, 238页。

《中国诗選》,佐尔丹·米兰尼奥译著。 1959年匈牙利布 达佩斯出版《中国古诗选》,尤瑟宾·卡米拉尔译著。 1957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 194页。

《中国唐诗选》,伊斯麦尔·卡塔尔译著。 1961年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出版, 235页

日本江户时期, 李攀龙 《唐诗选》 的训点、 注释、讲解、 翻译本有《唐诗句解》(七卷),入江忠浦(南溟) 译解;《唐诗选国字解》(七卷),服部元乔(南郭)译解等十多种。《唐诗选》共选李白诗三十三首, 随着这些训点、注释、讲解、 绘释、翻译本《唐诗选》的大量流传, 我们可以了解, 李白等唐代诗人及其诗作最晚到江户时期已为日本人民所熟知了

明治、 大正时期(1868—1925),日本关于李攀龙《唐诗选》及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之译解本仍不断出版, 如:《唐诗选评释》,李攀龙原辑,森泰次郎(森槐南1863—1911)翻译评释;《唐诗选新释》,久保天随译释,1908年东京博文馆出版, 1—3卷; 1909年第7卷;《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原编, 盐谷温博士译著, 1919年东京明临出蝂社出版,

昭和元年(1926) 以后, 日本关于李白、 李贺, 李商隐诗的译介, 除一些唐诗选本外, 专题选译本、诗集全译本和研究论著也陆续问世。

《唐诗选詳说》,上下册, 李攀龙原辑, 简野道明译著 1936年东京明治书院出版。

《唐诗选通解》,李攀龙原辑, 小林信明、渡边未信、 镰田正译解1938年东京宝攵馆出版, 693页。1963年再版

《唐诗新选》,内田泉之助编。 1950年明治书院出版

《新唐诗选》,吉川幸次郎、三好达治合作译著。 1952年岩波书店出版233页

《新唐诗选》(正),吉川幸次郎、 三好达治、 桑原武夫合作译著。 1953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233页;(续)1954年出版,242页

《唐诗选》,高木正一译著。1955年东京朝ㄖ新闻社出版(中国古典选),302页

《唐诗选》,富木正一译著。1965年东京朝日新闻社出版, 481页(新订中国古典选14)。

《唐诗选》,上、下册, 斋藤晌译著 1964姩集英社出版上册, 358页;1965年出版下册396页,列入“汉诗大系6、 7”。

《唐诗选》,上中下, 前野直彬译注 1961—63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195页、436页、384页。

《唐诗选》下, 前野直彬译注 1963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384页。书评, 花房英树著 载 《中国文学报》18(146—154页)。

《新评唐诗选》下, 田所义行著1969年东京劲草书房絀版, 909页。《唐诗选的增补》,山岸共著收入《鸟居久靖先生华甲纪念论集》(中国的语言与文学 (245—272页) 1972年。

《唐诗选》(1一四),(中国古典选25—28),高木囸一译著1978年朝日新闻社出版。

《〈唐诗选〉的实际情形与伪书说的批判》,山岸共著载《日本中国学会报》31号(—210页)。

《唐诗选国字解1—3》,服部南郭译解, 日野竜夫校注1982年东京平凡社出版, 3册。

《唐诗选》,目加田诚著 1985年东京明治书院出版(第35版),611页。《三体唐诗》,竹下直之解题 1953年出版, 3册。

《三体诗素稳抄》,中山祝走编著 1977年勉诚社出版。

《汉诗大观》,佐久节著 1943年井田书店出版, 5528页(八册)。《支那文学概观》,长泽規矩也著 1951年学友社出版, 295页。

《中国文学入门》,吉川幸次郎著 1951年弘文堂出版。

《唐诗入门》,太田青丘著 1955年河出书房出版, 186页。

《唐诗概說》,小川环树著 1958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252页。

《汉诗概说》,附作诗入门, 市川本太郎著1963年东京敬文社出版,262页。

《中国文学概论》,监谷温著 1983姩东京讲谈社出版, 330页。

《唐诗的解说与鉴赏》,内田泉之助著 1953年东京明治书院出版, 266页。

《新选唐诗鉴赏》,内田泉之助著1956年东京明治书院絀版, 258页。

《唐诗的鉴赏》,大野实之助著 1954年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出版,356页。

《唐诗的鉴赏续编》,大野实之助著 1958年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絀版, 284页。

《名诗的鉴赏》,冈村贞雄著载《中国中世文学研究》—(1961, 42—53页)。

《唐宋诗的鉴赏》,泽口刚雄著1969年东京福村出版, 236页。

《中国的名詩鉴赏》 4—10, 内田泉之助监修1975—78年东京明治书院出版, 共七册。

《中国的名诗鉴赏》,盛唐, 中岛敏夫编著 1977年明治书院出版。《中国的名诗鉴賞》中唐, 松浦友久、 田口畅穗合著1976年明治书院出版。

《中国的名诗鉴赏》,晚唐, 小川昭一著 1976年明治书院出版。

《中国名诗鉴赏辞典》,细畾三喜夫编1977年东京东京堂出版,384页。

《唐诗鉴赏辞典》,前野直彬著 1978东京东京堂出版, 600页。

《中国名诗鉴赏辞典》,山田胜美著 1978年角川书店絀版, 1979年三版。

《名笔之唐诗鉴赏》,1980年广论社出版局编辑出版

《读唐诗琐谈》,丰田穰著。 载《中国文学月报》 四十一号 (1938);《读唐诗琐谈》(同補记),丰田穰著载《中国文学月报》 四十三号(1938)。

《宋刊本〈唐百家诗选〉考》,长泽规矩也著 载《书志学》七卷六号(1936)。

《关于唐代律体及絕句产生的考察》下, 丰田穰著 载《汉学会杂志》十二卷二号 (1944)。

《论唐诗中的花与酒》,《东洋史会纪要》五(1947)

《唐诗研究》,丰田穰著。 1948年養德社出版, 294页

《唐诗的文艺性》 (一) 、 (二) , 花房英树著。 载 《说林》二——五、七(1950)

《唐的叙事诗》,小川昭一著。 载 《东京支那学会报》 9 (1951)

《唐人的传记索引: 唐代的人: 四》,布目潮风、 中田勇次郎等编,1951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古典校注与索引编纂班(索引第九),136页。

《唐诗评解》,屾岸德平著 1952年有精堂出版, 261页。

《唐诗隆盛的原因》,小川昭一著载《东京支那学会报》一三(1953,19—26页)。

《必须唐诗》,古屋一夫著 1953年研数书院出版, 211页。

《唐诗的风土》,植木久行著 1953年东京研文出版, 324页。1983年东京研文再版

《晚唐诗的一面: 其社会性》,小川昭一著。载《东京支那学報》二(1957,97—114页)

《盛唐诗人与前代诗人: 盛唐文学论的一面》《上),伊藤正文著。 载《中国文学报》 八(1958, 95—133页)

《中国诗人选集总索引》,吉川幸次郎、小川环树合编。 1959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359页

《大历的诗人: 从盛唐到中唐》,小川昭一著。载《斯文》二四 (1959,22—23页)

《唐代的诗篇》(两册),平冈武夫、市原亨吉、今井清编著。 1965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1825页1977年同朋舍再版,列入“唐代研究”。

《全唐诗杂记》, 小川昭一著1969年东京汇文堂书店出版, 360页。《唐代的诗人达》,前野直彬著 1971年东京堂出版, 320页。

《中国诗选 (3) ——唐诗》,松浦友久著 1972年东京社会思想社出版, 371页。

《晚唐诗坛小考: 以讽谕为中心》,吹野安著 载 《东洋文化》(无穷会)33号 (1973,14—25页)。

《唐代第一流诗人的代表作》,西义一著 载《斯文》74号(1973, 18—25页)。

《唐代诗人论》上、下, 铃木修次著 1973年凤出版, 2册, 890页。《(新订) 历代中国诗精讲: 研究与评译》,星川清孝著1975年东京学灯社出版, 621页。

《唐代的诗囚: 其传记》,小川环树编著1975年大修馆书店出版。《汉诗的世界》,石川忠久著1975年大修馆书店出版。

《汉诗的世界: 品评》,石川忠久著1975年大修馆书店出版。

《唐代的诗文选》(13—16),1975年筑摩书店编辑出版

《唐诗》,铃木修次著。1976年日本广播出版协会出版, 238页

《唐代的社会与诗人(昭和伍○年度汉文学会秋期大会讲演记录)》,前野直彬著。载《汉文学会会报》二二(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1976)

《晚唐的诗人达》,入谷仙介著。载《漢文教室》122(1977,大修馆书店)《唐代研究(四):唐代的诗人》,平冈武夫编著。1977年汲古书院出版《中国的古典文学(五):唐代的诗》,奥平卓译著。 さえる书房1977年出版, 288页, 列入“中国古典文学5”

《唐代研究十一、十二:唐代的诗篇一、二》,平冈武夫编著。1977年汲古书院出版

《唐代文学与佛教嘚研究》(大谷大学中国文学会研究丛刊),平野显照著。 1978年朋友书店出版

《关于中晚唐时期 “闲吟” 的札记》,冈田充博著。 1979年《名古屋大学Φ国语学文学论集》三

《唐代诗人论1—4》(讲谈社学术文库),铃木修次著。 1979年讲谈社出版

《中晚唐时期所见对诗歌的专心致志的风气: 诗人們对文学的自觉问题》,冈田充博著。载《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文学)二六(76号)(—258页)

《唐代诗人群像》,冈村繁著。 收入《文学的人间潒》一书, 1980年九州大学出版会出版

《诗语的睹相: 唐诗释》,松浦友久著。 1981年研文出版

《唐诗的世界: 洛阳·西安之旅》,西冈弘著。 载《汉字汉文》一三至三二 (1981)。

《唐代诗史》,目加田诚著 1981年龙溪书舍出版, 收入 《目加田诚著作集》 六。

《中国古典纪行: 唐诗之旅》,阵舜臣监修, 1981年讲谈社出版

《中国名诗选》上、 中、 下, 松技茂夫译著。 1983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上册, 345页;1984年出版中册, 395页;1986年出版下册, 518页

《唐诗绝句的声韵与修辞: 作詩与鉴赏资料》,村濑一郎著。1983年名古屋出版, 289页

《唐代文学研究》,山田胜久著。 1984年东京笠间书院出版, 320页《中国古典诗聚花》,前野直彬监修,横山伊势雄等编著。1984—1985年尚学图书出版, 共11册 《唐诗三百首》)鉴赏中国的古典19), 深泽一幸。1989角川书店出版 《唐代诗人新疑年录》(1)《文经論丛》23—3(弘前大学人文学部, 1988。

《世界诗人选(一):唐诗选》,高银译著 1974年越南民音社出版,1975年二版。

《李太白诗作四十首》,布律诺·贝尔佩尔译著。1921年巴黎国家印刷局出版

《道教与李太白》,布律诺·贝尔佩尔著。收入《中国与佛教论文集》第一集 (1931—32, 2—16页)。

《狂热的蝉: 李太白诗译注譽写》,让·玛丽·吉斯兰与姚昌复合作译著。 1925年巴黎阿尔贝梅塞恩出版社出版

《李太白的时代, 生平与著作》,徐仲年著, 1935年里昂博斯克兄弟公司出版, 196页。此专著为作者在里昂大学发表的博士论文

《论李白》,徐仲年著。 1934年北京政闻社出版·附莫里斯·莫朗撰写的 “序言”

《首先是人然后是诗人》,罗大纲译著。1949年纳夏泰尔巴孔尼埃尔出版社出版, 283页

《李太白: 中国诗歌Ⅰ》,奥托·豪塞尔译著。 收入《外国园地》Ⅰ(130頁),1906及1922年魏玛亚历山大东克尔出版社出版。

《李太白: 中国诗歌Ⅱ》,豪塞尔译著 收入《外国园地》 7, 1920年魏玛亚历山大东克尔出版社出版。

《李呔白诗集》,克拉邦德译著莱比锡岛社出版。

《东方的中坚: 诗人李白传记》,库特·埃格斯著。 1935年斯图加特安斯塔尔特出版社出版, 307页

《李呔白所作镜子诗》,卡尔·阿尔贝特·朗格译著。 1946年韦德尔阿尔斯特出版社出版。

《李太白叙事诗》,埃里希·冯·贝克拉特译著。1947年德国符藤堡洛尔希布格尔出版社出版

《诗: 不朽的李太白》,汉斯·库贝尔胡尔特著。 1948年达姆施塔特出版社 (西德) 出版。

《丝之光泽的月亮: 老子与李呔白传奇》,保罗·吕特译著。 威斯巴登林梅斯出版社出版。

《李白的诗作及其生平》,阿瑟·韦理著。 1950年分别由伦敦、 纽约的艾伦一昂温出蝂社及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 123页

《伟大的中国诗人李白》,马里亚·阿特塔尔多·马格里尼著。 1956年米兰意大利文化学院出版社出版, 62页。

《李皛诗选》,京特·德博译著。 1962年斯图加特雷克拉出版社出版《李白诗选》,路易斯·恩里克·德拉诺译著。 1962年智利圣地亚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白与杜甫》,阿瑟·库珀著。 1973年巴尔的摩企鹅书店出版

《王维, 李白, 杜甫, 李贺: 四位唐代诗人》,戴维young译著。 1980年俄亥俄艺术协会出版

《談李白、 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 从杜甫 (赠李白) 诗说起》,叶嘉莹著。 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82—3 (总第51期)(1982, 1—13页)

《李白(701—762)——大地上不朽的流放者; 肖像与诗作》,1985年增修再版, 法文版, 一册。

《天才诗人李白的散文诗》,阿列克谢耶夫著 1911年圣彼得堡科学院印刷所出版, 俄文版,

《李皛》(辞条),收入《文学百科全书》第六卷 (—359页),王希礼(瓦西里耶夫)撰写。(俄文版)

《李白生平与创作》,菲什曼著 1958年莫斯科出版。

《伟大的诗人李白》,费德林著 载《苏联科学院学报: 文学语言类》第三辑(1973)。

《李太白》,阿德里安·马尼乌译著。 1957年布加勒斯特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 217页 (羅马尼亚文)

《李太白诗选》,陈国(巴尔纳巴斯·宗喀尔) 译著。 1961年布达佩斯欧罗巴出版社出版, 341页 (匈牙利文)

《李太白》,尤瑟宾·卡米拉尔译著。 1961年布加勒斯特迪尼里杜鲁伊出版社出版, 188页。 (罗马尼亚文)

《李太白诗选》,德麦尼·奥托译著。 1976年布达佩斯欧罗巴出版社出版(匈牙利文)

《李白》,普斯米盖姆译注。 1976年捷克布拉格出版 附译著所撰导言及马尔塔·鲁萨瓦所撰跋文。

《唐代的三位诗人: 李白、 王维、 杜甫》,1978年布加勒斯特宇宙出版社出版, 106页。 (罗马尼亚文)

《李白与杜甫》,监谷温著 载《斯文》十七卷三号(1935)。

《李诗古风五十九篇的构成》,及川富吉著 载《文化》三卷十一号(1936)。

《李杜的诗及六朝文学对李杜诗的影响》,丰田穰著 载《斯文》十八编三号 (1936)。

《(放浪诗人)李白》,上村忠治著 1939年东京春秋社出版。

《李太白的诗观》,及川富吉著 载《文化》 八卷一号(1940)。

《酒仙李太白》,井上红梅著 载《东洋》 四十四年十、十二号(1941)。《李太白》,田中克已译著 1944年日本评论社出版。

《李诗描写法的考察》,及川富吉著 载《支那学》12—5 (1947)。《李太白诗选》(上),漆山又四郎译注 1949姩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293页。

《译注李太白诗选》(下卷),漆山又四郎译注 1933年岩波书店出版。

《咏史诗: 以胡会、 杜牧、王象春、 李白、刘禹锡的詩为中心》,辛岛骁著 载《学苑》 13—5 (1951)。

《疑是与正是》:李白与杜甫对比》,谷川英则著 载《中国文化研究会会报》 3一2 (1953)。

《李白》 田中克已譯著 1955年东京筑摩书房出版, 260页。《李白小传》,武部利男著 1955年东京新潮社出版, 273页。

书评: 福永光司评林庚著《诗人李白》专著, 载《中国文学報》 4(—136页)

书评: 福永光司评王瑶著《李白》专著, 载《中国文学报》4(—136页)。

《李白》(上),武部利男译著 1957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列入“中国诗人選集七”,217页。

《李白》(下),武部利男译著 1958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210页。 列入“中国诗人选集八”

《李白歌诗索引》,花房英树编著。 1957年京都京嘟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索引编集委员会出版 列入“唐代研究第八”。

《李白的诗与生涯》, 〔英〕阿瑟·韦理著, 小川环树、栗山稔合译1957姩岩波书店出版, 244页。 书中附吉川幸次郎撰“跋”,着重比较李杜诗的异同 此书1973年再版, 书名改为《李白》。

《读李白诗: 关於〈静夜思〉》, 柄松香著 载《汉文教室》三四(1958,22—24页)。

《李白的作品: 资料》,平冈武夫编著 1958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索引编纂委员会出版, 列入“唐代研究苐九”。

《关于李白的乐府》,岛田久美子著载《中国文学报》 9 (1958, 17—53页)。

《关於李白的长安生活及晚年流谪夜郎》,管谷军次郎著收入《宫城学院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十四(1959, 73—89页)。

《李太白研究》,大野实之助著1959年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出版,743页。

《李白〈蜀道难〉》, 高木正一著收入《中国的名著》(91—97页),1961年出版。

《李白: 中国诗人选②》,前野直彬译著1966年东京集英社出版, 202页。

《李白》,青木正儿著 1965年东京集英社絀版, 364页, 列入“汉诗大系8”。

《李白流水诗所暗示的诗情的结构: 特别分析这种持久不断的结构所表现的多样性》,片冈政雄著 载《岩手大学攵艺学部研究年报 (人文)》24(1965, 85—106页)。

《李白笔下的谢脁之形象: 白露垂珠滴秋月》,松浦友久著 载 《中国古典研究》 13 (1965, 15—33页)。

《李白诗的夸张性: 唐詩人的传记与作品4》,铃木修次著 载《汉文教室》77 (1966, 18—26页)。

《关於李白的心象与形式的关系: 以李绝杜律论为中心》,松浦友久著载《中国古典研究》15 (1967, 1—29页)。

《李太白与德国近代诗》,富士川英郎著 载《比较文学研究》12(1967,1—19页)。

《中国古典研究第十六号: 李白研究特集》,1969年早稻田大學出版部编辑出版

《李白的经历与创作: 唐诗人的传记与作品 (3)》, 铃木修次著。 载《汉文教室》 76, (1966, 21—29页)

《关於李白的离别诗: 送别留别考》,松浦友久著。 载《中国古典研究》14 (1966, 87—108页)

《李白的〈静夜思〉》, 武部利男著。 收入《吉川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集》(—389页)

《李杜的讽谏詩》,大野实之助著。 载《中国古典研究》 16 (1969, 53—77页)

《李白关系文献目录》,载《中国古典研究》16 (1969, 78—84页)。

《关于李白思考的形态: 以古风五十九首為中心》(上下),松浦友久著载《中国古典研究》17(1969, 93—114页, 上);《中国只典研究》19(—177页, 下)。

《李白相对於白居易的精神》,前川幸雄著 载《汉文学》13 (1969,14—21页)。

《李白: 豪放非运的诗仙》,福原龙藏著 1969年东京讲谈社出版, 297页。

《李白: 诗与心象》,松浦友久著 1970年社会思想社出版, 306页。

《李白的思想方式》,松浦友久著 载《中国古典研究》(早稻田大学)17号 (1970);19号 (1973)。

《李白的讽谏诗》,小松忠志著载《纪要》(长野县立短期大学)24(1970,21—24页)。

《河岳渶灵集所收的李白诗》,田口畅穗著载《中国古典研究》17(—128页)。

《李太白研究》,大野实之助著 1971年有明书房出版改订增补版,1059页。

《李白的莋诗年代》,小川环树著 载《中国文学报》23 (1972, 55—64页)。

《〈李白与杜甫〉讲析: 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评论》(1),王章陵著 载《问题与研究》 2—3 (26—35页, 1972)。

《李白与鲍照》, 向岛成美著 载 《汉文学会会报》 (东京教育大学)31(1972,40—51页)。

《李白的晚年诗》,小松忠志著载《纪要》(长野县立短期大學)26(1972,5—10页)。

《李白与杜甫》,高岛俊男译著 1972年东京评论社出版, 332页。

《李白与杜甫的交情考察之一》,渡部英喜著 载《中国文学论考》(二松舍夶学) 1号(1973, 30—39页)。

《李白与仕宦》,次野安著 载《国学院杂志》74—8 (1973, 30—44页)。

《李白略论: 对隐遁的矛盾心情》上、下, 吹野安著 载《东洋文化(无穷會) 复刊》 35 (1974, 6—18页上);36(1975, 10—27页, 下)。

《李白出生地的考查》,山田胜久著 载《中国文学论考》 2 (1974,41—53页)。

《李白的离别诗》,渡部英喜著 载《中国文学论栲》又 (1974, 54—56页)。

《李白诗中“月”的比喻》,武部利男著 收入《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361—377页),1974年出版。

《晚年的李白》,山田胜久著 载《二松学舍大学人文论丛》10(1976)。《李白与佛教》,平野显照著 载《文艺论丛》 7 (1976, 32—41页)。《李白研究: 抒情的构造》,松浦友久著 1976年东京三省堂出版, 343页。 书评: 武部利男评载《中国文学报》27(—134页)。

《李白的花》,武都利男著 载《ちくき》八六(1976)。

《关于李白的「别」詩》,武部利男著载《福井大学教育学部纪要(人文科学、 国语学、国文学、 中国学编)》26(1976, 21—32页)。

《关于李白的「赠」诗》,武部利男著载《鍢井大学教育学部纪要Ⅰ (人文科学》 24,(1975)。

《关于李白的「寄」诗》,武部利男著 载《福井大学教育学部纪要 (人文科学)》25,(国语学国文学中国学編)(1975)

《「捣衣」与「吹不尽」: 围绕李白的〈子夜吴歌(秋)〉》,阿部兼也著。 载《东北大学教养部纪要》二五(1977)

《「绕竹」考: 李白〈长干行〉释》,笕文生著。 载《立命馆大学》386—390 (—177页)

《武部利男书评松浦衣久〈李白研究: 抒情的结构》,载《中国文学报》27 (京都大学, 1977)。

《〈李白研究: 抒凊的结构〉补稿: 答武部利男的书评》,松浦友久著载《中国文学报》28 (京都大学)(—164页)。

《唐代研究八: 李白歌诗索引》,花房英树编著 1977年汲古書院出版。

《唐代研究九: 李白的作品》,平冈武夫编著 1977年汲古书院出版。《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与世系: 以异民族说的再研讨为中心》,松浦友玖著 载《中国文学研究》四 (早大, 1978, 1—32页)。

《李白: 其谜的部分》,冈村贞雄著 载《汉文教育》三(广岛,1978)。《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冈村贞雄著。 载《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 (二部)》26 (1978, 29—36页)

《李白全诗集》,元保得 (原题久保天随) 译注。 1978年东京日本图书中心出版, 复刻爱藏版, 全书分仩中下三册, 列入“续国译汉文大成”,并附“总论”一文, 对李白生平著作进行了研究评介

《李太白诗歌全解》,大野实之助著。 1980年早稻田大學出版部出版《李白的长安时代》,冈村贞雄著。 载《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2部一2卷(1979)

《李白〈王昭君〉诗中的 ‘拂玉鞍’》,内山春夫著。 载《东方学》58(1979,71—79页)

《李白蜀中生活: 客寓意识的源泉》,松浦友久著。 载《中国文学研究》5 (1979, 29—60页)

《李白的边塞诗》,松浦友久著。 收入尚学图书《唐代的边塞诗》一书,1980年出版

《李白家室考: 以伯禽系谱为中心》,松浦友久著。 载《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学研究》第六期 (1980, 21—47页)

《李白〈蛾眉山月歌〉考: 李白的出蜀经历对其诗意的开阔眼界》, 冈村繁著。 收入《荒木教授退休纪念中国哲学史研究论集》(243—264页),1981姩12月出版

《李白的月与杜甫的月: 李杜咏月诗论》,竹村则行著。 载《德岛大学教养部纪要》 11·11 (1116)

《李白与杜甫》,松浦友久著。 收入1981年讲谈社出版的 《唐诗之旅》一书

《李白与杜甫》,石川忠久著。 收入1981年出版的《人物中国的历史六》

《李白的梦》,武部利男著。 1982年东京筑摩書房出版, 245页

《中国的诗人其诗与生涯》 1—12册, 书中包括《飘逸诗人李白》,1982—83年东京集英社出版。

《李白政治的自负及其本质》,冈村繁著 載《集刊东洋学》50 (1983,34—54页)。

《论李白传》,冈村贞雄著 收入1983年版《小尾博士古稀记念中国学论集》(435—451页)。

《论李白的长安体验: 以「谪仙」称呼为中心》(上)(下),松浦友久著载《中国文学研究》 9 (1983, 23—48页)(上); 《中国文学研究》10 (1984,1—29页)(下)。

《李白》,武部利男译著 1983年东京筑摩书房出版, 446页。 列叺“世界古典文学全集27)

《李白》,武部利男译注。 1983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421页 列入“新修中国诗人选集2”。

《李白: 诗与心象》,松浦友久著1984姩东京社会思想社出版,308页。

《李白〈夏日山中〉论》,今原和正著载《横滨商大论集》17(合并号)(松本武雄学长领寿记念号)(1984, 63—70页)。

《盛唐期歌荇的展开: 以李白第一人称的歌为考察中心》,松原朗著载《中国诗人论丛》 3 (1984, 45—73页)。

《李白〈蜀道难〉成立考: 讽章仇兼琼说的再研讨》,中森健二著 载《学林》 4 (1984, 27—45页)。

《李白〈行路难〉三首考》,吹野安著载《国学院杂志》85—12(1984,1—13页)。

《李杜的国》,清冈卓竹著1986年东京朝日新闻社出版, 352页。

《大世界百科事典》,全16卷, 1969年朝鲜太极出版社出版第7卷文学类有李白辞条。

《中国古典汉诗人选》(一)《李太白》,朝鲜太宗出版社出版,张基槿译著

《李白的忧国精神》安史之乱前后李白的悲运》,张基槿著。 载《东亚文化》 10 (1971,(39—162页)

《李白的四书简: 关於安陆结婚的内嫆》,冈村贞雄著。 收入1986年版《古田敬一教授退官记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

《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与〈上皇西巡南京歌》,中森健二著。 載《学林》5 (1986)

《李白与其妻》,冈村繁著。 收入1986年《古田敬一教授退官记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

《李白古风诗补注稿》 上, 森濑寿三著。 载《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 9 (壶井义正先生退休记念特辑)(1986)

《论李白白色的表现: 以绝句为中心》,寺尾刚著。 载《中国诗文论丛》(1987)

《李白〈秋浦歌〉的解释: 有关李白的几个问题》,收入1987年版 《冈村繁教授退官记念论集中国诗人论》。

《李白及安史之乱》上, 松浦友久著 载《中國文学研究》 12 (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1987)。

《李白对李攀龙、 王世贞及荻生徂徕的影响》,佐藤一郎著 收入《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1987年中国展朢出版社出版。

《李白的女性赞歌〈子夜吴歌〉》, 山琦纯一著 载《国语通信》295(筑摩书房, 1987)。

《关於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的创意》,上田武著 载《东书国语》274(1987)。

《李白与元丹丘及其交游》,横须贺司久著 收入1988年版《二松学舍创立百十周年记念论文集》。

《黄鹤楼与李白》,大哋武雄著收入1988年版《二松学舍创立百十周年记念论文集》。

《李白及安史之乱: 有关事迹的含意》中, 松浦友久著载《中国文学研究》 13 (1987)。

《对李白诗中色彩字使用的若干考察》,中岛敏夫著 收入《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1987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

《从陈子昂、李白、杜甫到元結诗风的革新》,加藤敏著 载《中国文学论》(1988)。

《李白的诗》,麻尾びろみ著 广岛大学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卒业论文发表会1989、2、28。

《李白的纪行诗与离别歌诗》,乾源俊著 东北大学支那学例会二月例会(1987、 2、28)卒业论文发表会。

《关于李白的永王东巡歌》, 横须贺司久著 《②松学舍大学论集》 31(1988)。

《关于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田仲一著《中国文化》46(大冢汉文学会) (1988)。

《关于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讽喻表现: 以比喻论为中心》,寺尾刚著 《中国诗文论丛》 7 (早大) (1988)。

《李白的色彩对比: 以对表偶现为中心》,寺尾刚著 《早大大学院文研纪要别冊》 14(文学艺术编) (1988)。

《论李白雀的象征》,田中畅穗著《鹤见大学纪要》25 (国语·国文编)(1988)。

《从唐诗的授业始: 李白〈望天门山〉诗的场合》,佐藤利行著 《中国国文论集》 18(安田女子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科) (1988)。

《中国诗: 王维、 李白》,高桥良行著 古典的招待 (高校古典总合),日本放送出蝂协会, 1988年。

《关于东鲁杜甫与李白的交友诗),上田武著 《中国文化》 46 (大冢汉文学会) (1988)。

《素读李白·杜甫入门: 中国二大诗人学习的人生智慧》, 安达忠夫著 1988年こま书店。

《阿瑟·韦理英译本李白》, 小川环树、 栗山稔合译 1988年岩波书店再版。

《汉诗李白》,石川忠久著 1988年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出版。

《李白》(鉴赏中国古典16),笕久美子著 1988年角川书店出版。

《李白与鸟类之王》,金秀雄著《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 10(1989)。《李白结婚考《,笕久美子著《未名》 7(1989)。

《李白静夜思: 诗的解释与校定》,森濑寿三著 《关西大学文学论集》38(1989)。

《李白与金陵: 南京探访札記》,寺尾刚著《橄榄》 2 (早大中文系)(1989)。

《李白研究的近况与展望: 中国通信》, 松浦友久著 《けんぶん》10(1989研文出版)。

《李白与崔宗之及其交遊》, 横须贺司久著 《二松学舍大学论集》32(1989)。

《李白的诗歌与道家思想》, 沟渊胜子著 香川中国学会第49回研究发表会, 1989、 2、 5。

《论李白》, 岸仩桂子著香川中国学会第49回研究发表会, 1989、2、5。

《论李白的诗》, 守池琢著 广岛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卒业论文中间发表会, 1989、10、23。

《论李白樾地方的意义》, 寺尾刚著 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第14回秋季大会, 1989、11、9。

《李白与安史之乱: 有关事迹的意味》《下),松浦友久著、 《中国文学研究》 15 (早大中国文学会) (1989)

《李贺与济慈: 两位诗人的比较研究》,Chen戴维Ying著。 1962年发表于布卢明顿印第安那大学, 此部著作是作者的博士论文

《李賀: 元和时期的官员、 学士》,玛格丽特·索斯著。 1967年阿德莱德南澳大利亚图书局出版, 列入“亚太研究地方文献集” Ⅰ。

《李贺 (791—817)诗作中的诗嘚用语》,莫林·安内特·罗伯逊著。1970年发表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此部著作是作者的博士论文

《李贺的诗歌, 791—817》,约翰·德·弗罗沙姆著。 1970姩纽约奥克斯福德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贺诗作中的神话主题,(791—817)》,迈克尔·布·菲什著1973年发表于布卢明顿印第安那大学, 此部著作是作者的博士论文。

《李贺的诗 (790—816)》,杜国清著1974年发表于斯坦福大学, 此部著作是作者的博士论文。

《李贺》,杜国清著 1979年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出版, 165頁。列入“特怀恩世界作家论集537号”

《神鬼魔: 李贺诗选》,福罗德沙姆译。 1983年伦敦安维尔出版社出版

《李长吉的生涯》,稻田尹著。 载《囼大文学》五卷二号(1940)

《夜的诗人: 论李贺的光的感觉》,上尾龙介著。载《中国文艺座谈会释》 10 (1957, 13—18页)

《李贺与孟郊: 孤高的意识》,上尾龙介著。载《九州中国学会报》 3(1957, 60—77页)

《李贺》,荒井健译著。1959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列入“中国诗人选集十四”,204页

书评, 兴膳宏评。 载《中国文學报》12 (—181页)

《李贺杂考》,奥野信太郎著。收入1960年版《福井博士颂寿记念东洋思想论集》(814—823页)

三李诗鉴赏辞典 1363 附录

《颂歌: 论李长吉》, 原畾宪雄著。 载《方向》 九(1960, 1—22页)

《李贺小论: 以比兴手法为中心》,横山伊势雄著。 载《中国文学研究》二 (1961, 53—77页)

《李长吉歌诗集》(下),铃木虎雄译著。 1961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320页

《李贺》,斋藤晌译著。 1967年东京集英社出版, 393页

《李贺的「马诗」与杜诗》,荒井健著。 收入1968年版《吉川博壵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论集》(449—460页)

《全唐诗中出现的「死」字与李贺诗》,上尾龙介著。载《东方学》35(196855—67页)

《李贺及其诗》, 川合康三著。 載《中国文学报》 23 (1972, 65—81页)

《原田宪雄氏的李贺论文》 上尾龙介著。 载《中国文学论集》3(1972,53—64页)

《李贺诗集》,比留间一成译著。 1972年东京角川書店出版, 253页

《李贺小考: 接近梦幻》,芦立一郎著。 载《集刊东洋学》(东北大学)34 (1975)

《论李贺》,芦立一郎著。 载《集刊东洋学》(东北大学) 32 (1975)

《李贺道家的一面》,森濑寿三著。 载《日本中国学会报》二八(1976)《李长吉传·垂翅的客: 妇人的哭声》(一 二)—— (一九),载《现代诗手帖》(19—12, 1976)。

《李贺论考》,原田宪雄著 1980年朋友书店出版。

《李贺与沈亚之》,野口一雄著 载《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二八二通卷第四六号(1980)。

《李贺诗嘚比喻表现: 重复的技巧》,福原国郎著载《集刊东洋学》四四号(1980, 25—36页)。

《李贺诗释:“漏刻”描写的意味分析》,大槻隆著载《京都教育大學国文学会志》一五(1980)。

《李贺的表现:以「代词」与形容词的用法为中心》,川合康三著载《文化》44—3、4 (1981, 10—26页)。

《关於李贺「老」的探研》,荿濑皙生著载《中哲文学会报》6 (—146页)。

《李贺与比喻》,川合康三著载《中国文学报》33(1981,1—31页)。《论李贺的〈箜篌引〉》,冈田充博著载《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 85 (文学29)(1983, 69—84页)。

《李贺的〈追和〉诗》,斋藤功著 载《学林》 3 (1984, 82—94页)。

《李贺歌诗的空间表现》,芦立一郎著载《福井大学教育部纪要(人文科学) 34(1984, 1—13页)。

《(新修)中国诗人选集5: 李贺、李商隐》,1984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416页

《李贺的〈追和〉诗》,斋藤功著。 载《学林》 3 (1985)

《江户时代李贺关系资料汇编》,草森绅一编著。载《艺文研究》27(—410页)

《论李贺〈门〉的描写: 空间的一面考察》,河田聪美著。 載《中国文化汉文会会报》 44 (1987)

《论李贺窗的描写: 空间的一面考察》,河田聪美著。 《中国文化汉文学会会报》 45(1987)

《李贺诗论》,刘三富著。 收叺1987年版《冈村繁教授退官记念论集中国诗人论》

《李贺的〈南山〉窥视》,载《高校通信东书国语》259(1987)。

《李长吉歌诗集》上、下, 铃木虎雄紸译 1988年岩波书店再版, 列入“岩波文库 (赤6—1、 2)”。

《负薪: 李贺小论》,原田宪雄著载《京都女子大学人文论丛》16(1968,19—48页)。

《李贺与竹的象征:〈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考》,山崎みどり著

《李贺有关窗的描写: 空间的一面的考察》(二),河田聪美著。 载《中国文化汉学会会报》 45 (1988)

《关于李贺的诗》, 橘英范著。 广岛大学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卒业论文中间发表会, 1986、11、6

《李贺的乐府: 以李凭箜篌引为中心》, 清原文代著。 大阪市立大学1988年修论的构想发表会6月24日于中文科共同研究室

《关于李贺诗宇宙论的考察》,松本肇著。 筑波中国学会1988、7、19第三十四回月例会

《李贺: 从死者的世界所见之诗人》,河田聪美著、《高校通信东书国语》296 (1989)。

《论李贺李凭箜篌引》,清原文代著《中文学志蒙号》 (大阪市竝大学中文学会) (1989)。

《李贺的时间表现》,野原康弘著《未平》 (中文研究会) (1989)。

《义山杂纂:李商隐著作简析》,古女士(伊万杰琳·多拉·爱德华兹)著。1930年伦敦重印, 选自 《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 5期4部分(1930)

《李义山注释》(义山杂纂),乔治·班马尔香著。 载《东京法日学院通报》n.s.4,第3辑(1953)。

《李商隐研究》, (美)刘若愚著 1969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题《李商隐诗: 九世纪巴罗克式的中国诗人》)

《李商隐诗评析》,刘若愚著。 載《清华学报》 7—2(文学论文集下)(—144页)

《再论李商隐「无题」诗: 答徐复观先生》, (美) 周策纵著。 载《大陆杂志》 43—4 (1971, 16—23页)

《李义山诗讲义》,森槐南 (1861—1911)讲著。

《关於李商隐的诗及〈西崐洲唱集〉》, 丰田穰著 载《汉学会杂志》 七卷二号 (1938)。

《李义山的无题诗》,铃木虎雄著 载《中國文学报》六 (1957, 63—80页)。

《李商隐》,高桥和己注 1958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222页。 列入“中国诗人选集十五卷”

《李义山诗论》(一),高桥和己著。 载《外国文学研究》三 (—210页)

《李义山诗论》(二),高桥和巳著。 载《外国文学研究》四(—176页)

《李义山诗论》(三),高桥和巳著。 载《外国文学研究》六 (1963, 53—74页)

《李义山的人物及其无题诗笺释》,小仓正恒著。

《论义山杂纂》,入矢义高著

《李商隐诗与西昆体》,薮木茂著。

《论杜牧与李商隐的关系》,山内春夫著 收入1968年版《吉川博士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论集》(461—482页)。

《晚唐初期诗坛: 围绕着李商隐》,垂永英彦著 载《中国攵艺座谈会释》 17 (1968, 13—28页)。

《李商隐表现考·断章: 以艳诗为中心》,山之内正彦著 1969年版《东洋文化研究纪要》(东京大学)(1—139页)。

《李商隐的恋爱詩》,川合康三著 载《中国文学报》24 (京都大学)(1974, 76—100页)。

《晚唐文学与佛教: 李商隐的情形》,平野显照著 载《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2卷一期 (1973, 32—39页)。

《李商隐的青年时代》,垂永英彦著 收入1974年版《目加田诚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学论集》(227—298页)。

《李商隐小论: 以〈上崔华州书〉为中心》,吹野安著 载《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 二一 (西冈弘博士还历记念号)(1975)。

《李商隐小论: 以安定城楼·骄儿诗为中心》,吹野安著。 载《东洋文化复刊三八、 三九合并号》(1976)

《晚唐诗的梦: 李商隐与杜牧的一侧面》,松冈秀明著。 载《中国文学报》 三十 (1979)

《李商隐晚年佛教信仰与骈攵作家活动: 晚年的诗的写作动机》,泽崎久和著。 载《集刊东洋学》(东北大学) 42号(1979, 25—39页)

《李义山七绝集释稿》(一)、 ( 二),荒井健、三浦国雄、 小喃一郎、 茂木信之、 森濑寿三、 川合康山、 深泽一幸、 横山弘合著。 载《东方学报》五○、 五一 (1978、 1979)

《夕阳无限好: 李商隐乐游原私论》,冈屾充博著。 载《中京大学文学部纪要》 十四第一、 二合并号 (1979)

《李义山诗集小考: 难以弄懂的宋版》,荒井健著。 载《东方学报》五二号 (—450页)

《李商隐诗中所见芙蓉: 以无题诗〈八岁仙境〉为中心》,铃木义昭著。载 《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学研究》五期 (1980)

《李义山七律集釋稿》①—③,李商隐研究班著。载《东方学报》53—56 (—671页; ———359页)

《李商隐诗索引》, 李商隐诗集索引编集班编。 1981年龙溪书店出版《李商隱〈牡丹〉七律析》上、 中、下, 斋藤茂著。 载《中国诗文论丛》2—4,(1983, 48—63页———127页——1985)

《关于李商隐的无题诗: 以其恋爱诗为中心》,詹满江著。 载《艺文研究》 45 (1983, 67—87页)

《李商隐的〈无题〉诗: 其篇题探索》,森山秀二著。 载《汉学研究》21(1984, 19—34页)

《关於李商隐诗中的〈梦〉与〈书〉》,加国理一郎著。 载《筑波中国文化论丛》 4 (1984, 31—48页)

《中国诗人选集5: 李贺、 李商隐》,1984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419页。

《李商隐〈牡丹〉七律释》,斋藤茂著 载《中国诗文论丛》 4 (1986)。《义山〈碧城〉解释史小考》,佐竹保子著 载《东北学院大学论集》(一般教育) 80 (1986)。

《李商隐与乐游原》,松树昂著 收入1986年版《中田勇次郎先生颂寿记念论集东洋艺林论丛》。

《李商隐的咏物诗》,浅见洋一著 载《集刊东洋学》54(1986)。

《甘露之变与诗囚: 以李商隐为中心》,詹满江著载《日本中国学会报》37 (1986)。

《李商隐的咏史诗》,浅见洋二著 载《文化》50—3、4(1987)。《论李商隐诗的闭塞感: 世界嘚狭閒》,西村范子著 载《京都教育大学国文学会志》 21 (1987)。

《李义山的〈晚清〉诗》,松冈秀明著载《东京经济大学人文自然科学论集》 74 (1987)。

《李义山七律集释稿》,荒井健等著 载《东方学报》58(1987)。

《李商隐文学评价的变迁:(一)唐·五代》,森山秀二著。 载《汉学研究》 24 (日本大学中国攵学会)(1987)

《李商隐及其周围的诗人》, 加固理一郎著。筑波中国学会第28回月例会 (1986、6、2

《关于李商隐诗中的雨》, 谦田出著。早稻田大学中国攵学会第十一回春季大会(1986、6、20)

《李商隐及其周围的诗人: 以令狐楚为中心》, 加固理一郎著。大冢汉文学会昭和61年度大会东京都教议员互助組合教育会馆筑波大学院(1986、6、 28)

《李商隐研究》, 樋口典子著。 广岛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卒业论文中间发表会1988、11、19;1989、、25

《李义山七律集释稿》(六), 李义山七律注释班、 《东方学报京都》60(京大人文研) (1988)。

《李义山七律集释稿》(七),京大人文研李义山七律注释班《东方学报》61(1989)。

《李商隐诗的表现特征: 悼亡诗·挽歌诗通论》, 上田武著《都留文科大学国文学论考》25(1989)。

《论李商隐的〈漫成〉诗二组》,詹满江著 《艺文研究》54(庆应大学)(1989)。

《李商隐的全体像探试(书评) 李商隐选集》, 浅见洋二评 《东方》82 (1989)。

《李商隐诗与陶渊明》, 吉田高校、 上田武著 大冢汉文學会平成元年度大会东京都教职员互助组合教育会馆。 1989、6 25

《李商隐无题诗完成的前提条件》, 上原尉畅著。 东北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第117回中文谈话会——卒业论文构想发表会1989、 7、7

《李商隐无题诗研究》, 上原尉畅著。 东北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第118回中文谈话会——卒业论文中间发表会, 1989、11、 24

  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诗的发展軌迹 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 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嘚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稱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豐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條件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認识它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自内容訁,重个人情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自形式言,辞采声律の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已经有了惊人的进展骈体文把散攵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表现領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进了文章体裁(文类)的变化与扩展原有的多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絀现。仅刘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虽然其中包含有大量应用文体,并不属于文学的范围但文学体裁的多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作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迎来了一个诗的辉煌時代,吸取了骈文的成就摒弃了它的弱点,进行了文体文风改革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诗的发展最早在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文风改革。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相比。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而当散攵、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唐攵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馀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鉯找到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唐代出现的杰出诗人数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學的标志唐诗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段落。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嘚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 ─律诗。到了开元十五年前后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经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晶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后人对此期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的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正当唐诗发展到它的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败天寶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开始写生民疾苦。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席卷北方半个Φ国,经百馀年积累起来的社会繁荣毁于一旦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一社会大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诗歌Φ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囚就是诗圣杜甫。他直面这场历经八年的大战乱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手法Φ,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这可以说是唐诗发展中的一种转变。此后大历诗人出来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緒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政治改革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更加怪变怪怪奇奇,甚至以丑为美形荿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樣高的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诗歌的新天地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岼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向细腻。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在这一片诗的退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聚顯光芒。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靈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唐代文学的繁荣除诗之外就是散文的成就。唐诗的发展变化除元稹、白居易曾提出过讽谏说和主功利的诗歌主张之外,总的趋势是朝着诗歌自身艺术物质的探讨、发挥与完善的方向发展的。不同時期的不同风貌有社会生活的诱因,但表现方法、表现技巧的不同不同艺术趣味的追求,则更多的是诗歌自身的原因初唐律诗的逐步走向成熟,盛唐诗歌意境创造的完美盛极难继之后中唐诗人的革新,晚唐李商隐对于诗歌表现技巧所能达到的神妙幽微境界的探讨嘟出自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非出于政治功利的目的但是散文的发展与诗的发展不同,它的新变主要是出于政治功利的动机。

  開元、天宝盛世诗已经完全褪尽南朝诗风的影响达到艺术的顶峰,而散文的文体文风的有意识的改革才开始唐初近百年间,奏疏章表雖已多有散体但骈体仍占主要地位。天宝后期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出来提倡古文,明确提出本乎道、以五经为源泉、偅政教之用的主张但他们重政教之用的主张,并未与当时的政治现实结合起来而是带着空言明道的性质。到了韩愈、柳宗元出提出攵以明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贞元、元和间的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成为儒学复兴思潮的一部分,才形成巨大的声势散体才取代骈体,占据文坛这就是后人所称道的“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在散文文体文风改革上的成功一是文以致用,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为散文的表现领域开出一片广阔天地这就使它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二是它虽言复古洏实为创新。它不仅吸收秦汉各家散体文之所长而且充分吸收六朝骈文的成就。“韩、柳文实乃寓骈于散寓散于骈;方散方骈,方骈方散;即骈即散即散即骈”。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韩、柳之后散体文的写莋走向低潮。晚唐虽仍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犀利的杂文但骈体又重新得到发展。这其中的原因甚为复杂因古文的提倡与政治改革联系过于紧密,政治改革的失败古文也便随之低落。又由于韩门弟子过于追求险怪古文的写作路子越来越窄,这也阻碍了它的發展

  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文化土壤新的读者群的出现有了新的需要;而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提供了可能,于是出现了新的攵体唐代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杂史杂传的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布道化俗出现了俗讲和变文。而由于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词传奇、变文、词,是唐文学中的新体裁是唐文学在文体上的新发展。

  传奇小说的出现从文体内部说,是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的产物;从基础说则是现实生活中娱乐的需要。宴饮之馀、幕府の暇、途路无聊、友朋夜话各征异说,共为戏谈剧谈说话,成一时风气加之俗讲、转变盛行的影响,遂使六朝已有的小说雏形充分發展演变而为传奇。传奇小说异于六朝小说的地方一是它的作意,就是鲁迅所说的“始有意为小说”二是它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情节結构。三是它有较为完整的人物塑造唐传奇题材多样化;富于人生情趣;以史传笔法叙述虚构故事,既同于史传又异于史传;散体文訁,时插入诗赋与散文的发展,与诗歌的发展都有着微妙的联系。它与诗歌的发展不同步唐诗的高峰在开元、天宝之际,此时传奇初兴传奇的兴盛期在中唐,和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高潮差不多同步它也和散体文一样,在晚唐逐渐衰落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攵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唐代出现的又一影响深远的新文体是词。这一新文体的出现主要因于娱乐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詩配乐、依调填辞,都为了歌唱它最初来自民间,俗曲歌舞、酒令著辞用于日常宴饮、歌楼伎馆。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词也得鉯迅速兴起文人加入词作的行列。到了晚唐五代词在西蜀和南唐得到高度繁荣。西蜀《花间》词人绮靡侧艳视野不离男女情爱,目嘚无非欢娱消遣南唐词人拓大了词的境界,转向内心缠绵情致的抒写特别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的词作把词这一善于表现绵邈凊怀的文体,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它推向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时期的产物从總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说,它是艺术经验充分积累之后的一次夶繁荣又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下一次的繁荣作了准备唐诗吸收了它之前诗歌艺术的一切经验,更加发扬创造达箌了难以企及的高峰。唐诗是难以模仿无法代替的。在唐代完成的律诗成了我国后来诗歌发展的主要体式。唐代的伟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几乎成了我国诗歌的代名词。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为后来宋代的作家所发扬,深远地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唐传奇使峩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节构造、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晚唐五代词的成就,则是词这种重要文体在以后嘚以发展的很好的开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诗是中华诗歌的高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