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舞舞团可以有类似的重名吗?比如加点英文字母 对舞团撸管会不会影响身高有影响呢?

您当前的位置: &&详细
河北省民间舞蹈现状调查报告(节选)
河北省民间舞蹈现状调查报告(节选)
课题负责人:周大明&杜滇峰&宋建龙
课题组成员:崔宾彬&马&&洁&胡克霞&&王晓丹&
&&&&&&&&&&&&周&&磊 李&&庆&刘华春
&&&&&&&&&&&&&&&&&&&&(日)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渤海之滨,环绕京、津,是一个有汉、满、回、蒙、朝鲜等55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省份。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河北这块神奇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河北民间舞蹈文化。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文化部“文艺集成志书总部”的精心谋划和直接指导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大规模开展了对民间文艺各个门类的调查、搜集、整理工作,并进而形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等10套极富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就是这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成书至今的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河北的民间舞蹈生存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生存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地位、生存方式及其现实处境,反映着我国民间文艺的基本走向,也反映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得失。因此,受中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委托,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组成了《中国民间舞蹈现状调查?河北卷》课题调研组,对本省境内的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形成报告如下。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中国民间舞蹈现状调查?河北卷》调研组于2007年2月正式成立,由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大明牵头,杜滇峰、宋建龙、崔宾彬、马洁、胡克霞、王晓丹、周磊、刘华春等人参加的课题组,随即展开工作。
整个调研工作大致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首先是抓住春节前后民间舞蹈活动的高峰期,不失时机的赶赴全省各地,参与当地节庆民俗中的各种民间舞蹈活动。到城市的广场、舞台和有民舞活动的学校,并深入到县、乡、村的民间舞蹈组织、农家,观摩和调查了解情况。重点调查研究了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等河北民间舞蹈的代表性舞种,对其现实表演形式、组织形式、活动规模规律、艺人状况、经济运作模式、与政府与民众的相互关系等,进行了现场调查。春节前后,课题组按照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分成两个小组,对全省11个地市舞种现状进行调研。2007年2月春节期间,作为调研课题试点省份,我们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张刚主任带领的北京专家一起,到河北省代表性舞种“井陉拉花”的源发地河北井陉县、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井陉拉花”调研小组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课题组的带领下,填制出了中国民间舞蹈调研表样表。同时,另一小组到河北东北部的昌黎县考察“昌黎地秧歌”等当地舞种在春节期间的活动情况。农历二月二观摩、录制了有石家庄市十几个县区参加的“千人大比舞”活动。此后又先后观摩、录制了“2007年‘群星奖’河北省参赛节目”、“河北省‘小荷风采’舞蹈比赛”、“‘荷花杯’民族民间舞蹈比赛”河北选送的参赛节目等。
第二,调研组搜集、整理、研究分析了大量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开了调研工作的入口。调研工作初期,为了准确找到调研工作的起点和历史依据,我们首先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出发,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和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本课题调研时限的下限和最基本的工作依据,并就此制定出初步的调研方案和工作重点。同时,我们还研究掌握了《集成》工作时期形成的其他相关材料,认真查阅了1999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曹平、付德全的《河北民间舞蹈概论》,2002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舞蹈志?河北卷》,2007年“燕赵文化研究中心”印行的周大明的《河北舞蹈史》,以及由河北省舞蹈家协会编发的内部刊物《河北舞蹈》等,加之其他散见于各种书报刊中所能够提供的资料参考。之后,又将基础材料范围扩大到了2005年启动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民间舞蹈部分。这样,我们就以上述文献资料所提供的不同的舞种总数为参数,并重点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集入的47个舞种,《中国舞蹈志?河北卷》集入的93个舞种,河北省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3个舞种,以及2007年元月河北省文化厅社文处统计“全省各地市春节期间民间文艺活动统计报表”所及的较为典型、活跃的舞种作为河北民间舞蹈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生存概貌和基本线索来开展工作。
第三,与各地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建立联系,形成工作网络,做到工作渠道基本畅通。2007年7月,河北省文化厅艺术处向全省各地市文化局下发了“关于协助‘河北省民间舞蹈现状调查’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市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由此,课题组有针对性的在河北省的每个地市都选取了一到两名负责基层群众舞蹈文化工作的联络人,力求通过通信联系协同开展工作。在与基层联络建立初步联系并把握了部分基层情况后,课题组也发现了大量的困难和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到了与基层协同工作的抓手。几经研究讨论,课题组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对此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指导下,在已获得的相关情况和资料的基础上,又制定出了较为简便易行的《河北省民间舞蹈调查表格》(附录)发放到各地市联系人手中,委托其填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填表人填写过程中的心理负担,也更加便于理解。
第四,课题组采用座谈会,电话访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邀请马洁等群文工作者介绍河北民间舞蹈现状,观看、分析、鉴赏河北民间舞蹈资料片。走访或电话采访了河北民间舞蹈专家秦振英(河北省歌舞剧院原编导,沧州落子《放风筝》编舞之一)、吴志国(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原研究馆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编纂者之一,《中华舞蹈志?河北卷》作者)、刘春芳(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原研究馆员,《中国舞蹈集成?河北卷》编纂者之一)、王丽娟(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张新茹(河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舞蹈编导)等人。根据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反馈的信息,调研组又针对调研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多次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分析、讨论。调研工作后期,在调查的舞种数据总目基本确定之后,再次邀请参加过《集成》、《中华舞蹈志?河北卷》编纂工作的河北民舞专家吴志国审阅数据,对课题所列舞种一一进行甄别,认真记取他对《集成》以来河北民舞发展变化的具体意见说明。总之,整个调研工作过程做到了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亲自上机填写数据,课题负责人亲手起草调研报告等。通过以上工作,最终完成了河北省民间舞蹈现状调查工作,并形成了这部《河北省民间舞蹈调查报告》。
一、&河北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现状
&&&&曾经以丰富多彩著称并在民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民族民间舞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减少以至趋向消亡,当前仍在活跃着的,也已经发生了这样和那样的明显变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在全国范围对民舞进行普查、研究、整理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正是一个由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向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民族民间舞蹈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素有“北方汉族民间歌舞之乡”称誉的河北省情况也不例外。本课题就是力求以对河北省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和记录这种变化的。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是经1981年普查,1982年复查后成文,并经“集成志书总部”专家的指导和审定,于1989年12月出版的。其基本材料和数字均来源于80年代初的调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按照当时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将18个地(市)所涵盖的144个市、县的民间舞蹈统计入卷。在这个“河北省民间舞蹈调查表”中共计入975个舞种/次,并对其中的47个舞种作了重点介绍。
本次调查发现,《集成》“河北省民间舞蹈调查表”所计入的975个舞种/次中,经过同名合并,共有不重名舞种307个,随后我们又将虽不重名但形式基本相同的舞种合并(均有表格说明)。按此计算,《集成》收录舞种总计203个。
本次调查显示:《集成》203个(不重复)舞种中的102个舞种现已消亡,占《集成》收录舞种的50.25%;现生存舞种101个,占《集成》收录舞种的49.76%;其中19个舞种虽未消亡但长期未活动,占《集成》收录舞种的9.36%,占仍生存舞种的18.82%;有82个《集成》收录过的舞种现今仍活动较多,仅占《集成》收录舞种的40.4%。其中,有43个舞种只存在于一个县区,其余舞种均在两个以上地区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境内民间舞种流行最广者如:高跷,在我省的93个县市流行;旱船在75个县市流行;龙舞在58个县市流行;狮舞在75个县市流行等。此项对《集成》调查成果的再梳理和再认识,进一步表明了我省民间舞蹈的独特性和广泛性。
课题组对河北省民间舞蹈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现存民间舞蹈127种,其中84.26%即107种在活动着;尚未消亡但长期未活动的19种,占现存舞种14.96%;此外,《集成》后新生舞种一种。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次对现在仍然活动的河北民舞调查统计的127个舞种中,发现有25个舞种是《集成》未收入的。分析原因认为:首先,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的《集成》普查工作,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长期被“左”的观念束缚,对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民间舞蹈还不足以准确辨识,因此,有这样一部分内容未收入,如丰南的傩舞《篓子灯》、曲周的《傩舞聚英叉会》等。再者,也不排除当时参与普查的一些基层文化部门对《集成》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假以经费和人力匮乏等原因,未经深入调查,敷衍上报的情况。因为这25个舞种均有历史可查,不能视之为新生舞种。当然,任何普查工作都会与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出入,这也可算是出现差误的原因之一。这25个《集成》未收入的舞种,绝大多数是我省各地近年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舞种,各地对其历史渊源、文化价值、艺术形貌、生存现状等均有音像及文字实录。截止目前,我省已先后两批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舞蹈共33个(30种)。
调查发现,在《集成》收入的一部分相同性质的舞种中,在当今也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继续流行,有的已经消亡。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以宗教舞蹈为例:《集成》中,张北县海流图崇禧寺的祭祀护法舞蹈“羌姆”被作为47个重点记述的舞蹈之一。“崇禧寺羌姆从桑德格佛教初传之后,便规定以是否能掌握羌姆为选择领经人条件之一”(《集成?河北卷》,第1126页)。然而,这个在宗教法事大典礼仪上专用的、仅仅用来娱神的藏族佛教舞蹈,随着20世纪60年代兴修水库崇禧寺淹没库底而在当地消亡。再如,以巫舞著称的“抚宁太平鼓”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历史上的抚宁太平鼓以坐炕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舞蹈在其中只占一小部分,因之被多数专家划归曲艺类。《集成》也只重点对冀南的赵县“扇鼓”作了介绍。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当地群文工作者的积极推动下,作为舞蹈的抚宁太平鼓逐渐活跃起来,成为我省一个有一定代表性的舞种,&并于2005年在省级“申遗”成功。类似情况还有一些地方的傩舞,也属近来复兴的舞种。又如,河北永年县目连寺独有的宗教舞蹈《踩鼓》早先“只拜庙,不参加闹元宵活动。”民国初年开始,和别的舞种一起在元宵节时活动,在该村目连寺毁坏之后,便顺理成章地转变为娱乐舞蹈,并得以流传下来。
随着各地的文化交流,外地传来的舞种在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后,逐渐成为当地民间舞蹈的情况古今都有。例如,河北辛集市的民间舞蹈《彩球舞》,原是20世纪60年代初河北省歌舞剧院排演的外省舞蹈,后由省歌舞剧院教给了辛集市(原束鹿县辛集镇)农民,该舞便留在民间,成当地的一种民间舞蹈。
调查表明,目前,少部分受到政府部门重视和积极扶植的舞种迅速发展壮大,并带动和影响着更多的人仿学。如,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徐水狮舞、沧州麒麟舞、常山战鼓、二贵摔跤、晋州官伞等二十余种民舞十分活跃,常在各类民间活动中担纲主角。而更多的舞种相对沉寂下去。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在传统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又衍化出了一种新的民间舞蹈――冀东皮影舞蹈。周大明《河北舞蹈史》称:在河北省境内有关人体采用皮影动作形式表演的最早记载,可见于1947年冀东解放区京山路南文工团《曹大嫂得枪》的演出。这是当时该创作演出的一部“最受群众欢迎的”戏。其中的顽军伙会采用了皮影中花生(即丑角)的唱腔,并在表演上采用了皮影动作,夸张、滑稽、诙谐,通俗易懂。“这是皮影这个剧种,由影窗搬到舞台上的第一次尝试。”&(晋察冀文艺研究会编:《敌后的文艺队伍》(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373页。)20世纪70年代,在冀东又有舞蹈作品尝试模仿影人动作表演。但是,能够深入地研究影人动作特征,系统地创作皮影舞蹈的,还是唐山开滦煤矿工会的范锦才。他从皮影动作中提炼出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动律和艺术造型,创造性的形成了一套皮影舞蹈的审美规范。范锦才按照普通舞蹈的手位、脚位的基本定位方式,创编了16个皮影典型动作,并利用这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成功地表现了现代人的行为姿态。
近年来,皮影舞蹈在以唐山市为中心的冀东民众中广泛流行。舞蹈界专家称之为“一种新兴的民间舞蹈形式”实不为过。一批由皮影舞蹈素材创作的群众舞蹈节目,如《俏夕阳》、《醉夕阳》、《影娃娃》、《俏影人》等,享誉全国。新的民间舞种的出现,是民间舞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
在各级各类舞蹈大赛开赛以来,河北省积极组织了民间舞蹈参与,例如:参加北京“龙潭杯”庙会民间舞蹈比赛、中国沈阳秧歌节、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民族民间舞蹈比赛)、河北省舞蹈比赛、华北区舞蹈比赛等各种重大舞蹈赛事,并且取得骄人的成绩。一些优秀的河北民间舞蹈节目参加了央视春晚,或被国家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等。
二、近年来河北省民间舞蹈的一些明显变化
本次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生的深刻变化,河北民间舞蹈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这种发展变化为民间舞蹈的生存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
(1)各级政府近年来注重打造文化名片,地方特色舞蹈受到重视,发展良好。近些年,各地、各级政府纷纷挖掘、整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舞蹈,对民间舞蹈都有不同数额的资金投入,对其进行加工、包装,推荐其参加各级各类舞蹈活动,以此扩大本地区知名度,并恢复和推广以当地民俗为依托的节庆民间花会。一些地方还对其独特的民间舞种进行规模培训、请专人整理加工、录制音像、出版专著、成立民间舞蹈学会(如“井陉拉花学会”)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
(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部分民间舞蹈形式逐渐脱离旧有的思想内涵,新的舞蹈创编赋予了其新的文化思想,使得一些舞种展现出新的思想风貌。如井陉拉花原本是一种表现民众生活苦难的舞蹈,三男三女六人为一组,以表现旧时井陉人逃荒路上的凄苦心境和艰辛历程为主要内容。如今,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变化,民众在舞蹈中多是对幸福、美满心境的自由表达。其表演人数也逐渐向大群舞发展,变为12人、24人或大型舞蹈,表演的形式也更加活泼、自由,表演情绪始终充满着幸福和喜庆。应该说,这种变化自解放以来就开始了,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井陉拉花音乐创作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推动了井陉拉花表演风格的改变。这批创作音乐一改单一的绵软、忧伤的慢板形式,按照舞台舞蹈表演结构创作,加进了许多欢快的小快板,增加了快慢节奏的对比,由此,整个舞蹈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氛围。当下最流行的拉花舞曲是由当地群艺馆音乐人为井陉拉花参加“沈阳秧歌节”而创作的,继而被当地民众广泛采用,传称“九七版”。目前绝大多数的河北民间舞蹈都是反映欢快的喜庆情绪的,就像沧州落子《妓女悲伤》之类的舞曲,也已经在保持其旋律的基础上,重新填词,并有意识地进行了节奏的调整,进而带来了舞蹈基本情绪的改变。还有一大批民间舞蹈请了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音乐,完全脱离开传统曲目,率性而为。
(3)动作上吸收现代流行舞蹈元素,杂糅了多种舞蹈表演形式,肢体动作不断地展开,动作幅度不断被加大,舞姿更加开放,自由,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这是河北民间舞蹈在风格上的一个总体变化。如,“昌黎地秧歌”,不仅吸收了其他秧歌的表演形式,还在胯部动作中吸收了迪斯科、街舞等现代舞蹈风格动律,舞蹈表演也由即兴性逐渐向程式化、编排作品发展。再如,2007年春节课题组采访井陉拉花老艺人武新全时,请求他表演一遍1957年井陉拉花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人演出的版本。武新全在整理了一下舞姿之后又沉默了,他说:“我身上也有了好多别的东西。”的确,以武新全为代表的东南正拉花是近年拉花三大流派中最受追捧的一种,因此也普及率最高,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从省、地、市专业文艺创作到县、乡、村群众舞蹈活动,以至于我国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赵宛华等国家文艺团体的艺术家们的光临指导,都一定程度上鼓舞和推动了井陉拉花的发展变化,其中东南正拉花影响最广也变化最大。
(4)音乐伴奏多采用录音带形式,并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传统的民间舞蹈一般是由当地的乐队进行音乐伴奏表演的,在乐器、乐曲、乐队人数等方面都有相对固定的规制和传统,当然,它的历史形成也反映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目前,人们更看中录音伴奏带携带便利,节省开支等经济方面,加之在技术上利用现代音乐合成方法,加入现代音乐元素,在乐器、配器以致旋律的选择上也更加自由开放,其音响效果也更加贴近现代审美,因此被广为采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容后再述)。
(5)民舞参与者和民舞表演内容有了明显变化。过去一些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的民间舞蹈一般由男女两性来表演,其特定内容也吸引着大量青年人参与。现在由于劳动人口特点、工作流动、生存压力等原因,多数舞种都已改由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表演。例如,晋州官伞,井陉拉花,甚至颇要体力的招子鼓、藁城战鼓等,现多由中老年妇女女扮男装,或由学生利用节假日排练演出。也有一些民间舞蹈的重要变化是由于该舞种的自然发展而形成的。例如“昌黎地秧歌”原本有丑、汇、妞、公子等四个行当组成,而在近些年里,由于“公子”行当动作简单,情绪呆板、单一,并且难于对公子角色进行现代化的角色转换,所以,这个角色在当下的地秧歌表演中已不见踪影,或曰名存实亡。再有,民舞的表演内容,由单纯表演当地的民间舞蹈向以当地民间舞蹈为主兼有其他地域影响较大的民间舞蹈扩展。例如,石家庄市(县)“二月二千人舞蹈大赛”,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其中含纳了石家庄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拉花”、“扭股车”、“抬花杠”、“官伞”等,还有街舞、当代舞、健身舞、蒙古舞、新疆舞等社区群众舞蹈。这种现象在其他民舞活动中乃至在乡村花会中也能够见到。
(6)从传统的“走街”,“打场子”表演形式向亚舞台艺术演变。虽然现在很多民间花会仍然保留了“走街”,“打场子”的表演形式,但是,由于演出的主要目的部分地转变为有组织的集会或比赛,所以,为了适应观赏,舞蹈在编排和训练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多倾向于用艺术化的手段包装,使得一些自由松散的表现形式,向时间、结构相对集中,逐渐适合舞台演出或舞台节目化的方向发展,追求审美效应。也就是说,为了增强观赏性,传统民间舞蹈的随时、随地、随意性表演样式,越来越向着专业舞蹈编排转变。表演有了起承转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的专门设计,演出更加精致,观赏性更强。
(7)民间舞蹈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调查发现,以往群众自发的、带有一定民间信仰性质的会档班社组织形式,已基本被省、市、县、乡、村乃至国家等各级政府牵头组织所替代。这是一种政艺合一的强有力的组织形式,在当前也最为普遍。我们发现,这种变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集成工作时就已经被注意到了。1992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综述中就曾经指出过:“建国前,大多数活动是群众自办、由会头组织的;建国后各种会档虽仍有会头,但许多活动都由基层政权和各级政府出资同文化部门共同组办,也有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筹资举办的。”它可以代表环绕首都北京的河北省的民间舞蹈组织状况。
(8)民间舞蹈在功能上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民间舞蹈娱神自娱,表演目的多与民间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下,大多数民间舞蹈表演都在增加观赏功能方面下了一番功夫,逐步转变为以欢庆和娱乐为主,兼有民俗、参赛、旅游、庆典、健身、商贸等等其他利益为目的的舞蹈活动。而且很多有影响的民间舞蹈已开始转向市场化的运营,向活动的需求方收取一定数量的演出费。每场演出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如承德满族的“二贵摔跤”成为河北民间舞蹈表演的颇具影响力的舞种,为此,当地还成立了专业的表演队,参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配合旅游,民俗展演等的多种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表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如昌黎县的若干民间地秧歌表演团体在每年正月都活跃在昌黎县、秦皇岛、唐山市的其他县区乃至东北的一些市县,一般每场演出收取元的演出费,最高收取每场5000元的演出费。
三、河北省民间舞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民间舞蹈在新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新的问题。
(一)从舞蹈自身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1)舞种间相互借鉴,出现风格雷同化倾向。地方特色和舞种特色渐趋消隐。由于各舞种的交流日益频繁,舞种间的相互借鉴便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如此,虽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身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力,但由于不注重对自身舞蹈特点的有效保护,致使许多特色舞蹈出现了雷同化倾向。比如,昌黎地秧歌在手的位置和摆动幅度上都曾有严格的要求,而现在在东北秧歌等其他秧歌舞种的影响下,出现了动作“拿来”、风格趋同的倾向。
(2)专业舞蹈元素在民间舞蹈表演中的不自觉渗入,也会影响到民间舞蹈特色及其原汁原味的展现。有些专业院校、院团在借鉴和吸收民间舞蹈时,往往更注重表演的观赏性,追求创作个性,而忽略了民间舞蹈自身特点,甚而随意地改变民间舞蹈的某些代表性动作。更有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带着自身的训练状态和动作习惯去表演民间舞,如掺杂上芭蕾的“立、开、绷、直”,古典舞的“圆、曲、拧、倾”,武术的“闪、转、腾、挪”,国标舞的腰胯扭摆、现代节奏型律动等等,使得民间舞蹈表演失去了原有的风格。&
(3)录音伴奏带的普遍使用,影响了民间舞蹈情感表达的广度和深度。这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至少有着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舞蹈的即兴性表演被抑制。传统的民间乐队伴奏与舞蹈表演是息息相通,它能够引领和把握表演情绪,即时的闪烁出激情的火花。而即兴性正是民间舞蹈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生命力所在。这在录音带的伴奏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录音带伴奏已经预先给定了人的表演情绪,增强了表演性,使民众在民间舞蹈中所能够享受到的自我生命力的冲动大打折扣。二是民舞音乐与民舞的血肉关系逐渐疏离。民间舞蹈离不开民间音乐,它是民舞表演语汇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与民舞相辅相成。大量的以录音带替代乐队的创造性活动,将使民舞音乐在民舞表演中获得自然发展的机会变得不大可能。离开民间音乐的生存发展,与之唇齿相依的民间舞蹈的消亡也将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已经出现了民间的民舞乐队散失,同一民间舞种的演出使用同一首录音伴奏曲的现象。
(4)民舞参与者和民舞表演内容的明显变化,影响到了民间舞蹈的广泛参与和风格特色。比如像井陉拉花这样的有鲜明的男女对舞特色的舞种,男角长期由女扮男装,没有男性的参与,其情感交流就会是异样的,两性间的情感火花就会被同性舞伴间的同质和同情所替代,表演缺乏真正的阳刚之气。长此以往,这些舞蹈角色中的特有气质和性格表现,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被逐渐遗失。
(5)政府主导和亚舞台表演形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间舞蹈的自发、自娱的广大民众广泛参与的基本性质,违背了民间舞蹈不拘形式、不苛求技术技巧,即兴起舞、随机应变、自由发挥的基本舞蹈精神。它导致了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表演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活跃的绝大部分民间舞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是纯民间民众的了,而是经过训练、排练的,用艺术手段包装过的,由一部分被挑选出来的人表演的以民间舞为素材的舞蹈了。这种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民间舞蹈表演,已经能够参赛、展演,甚至登上舞台,但却不再是普通百姓人人都能够自愿参与,自由表现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的舞蹈载体了。其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频率,也都是由政府的需求来决定的。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破坏掉民间舞蹈自然生长的根,甚至给民间舞蹈造成毁灭性的危害。&
(二)从社会现状来看,民间舞蹈也面临着很多现实性问题。
(1)各级政府、各级文化部门对民间舞蹈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我们在调研中,对河北省行政区域内的11个地市的文化主管部门及相关文化单位都进行了联系,并首先通过电话联系到当地的主管领导。从领导者的反应来看,除了对已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33个(30种)民间舞种有所了解外,对所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的舞种情况了解甚少。&
(2)基层严重缺乏对本地民间舞蹈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基层文化部门是上传各级领导部门下达民间的重要工作环节,民舞民情应直接由他们及时准确地传递。然而,这次调查中发现,近年我国虽为基层群文工作者给予全额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待遇,并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但是,工作仍显滞塞和不畅。在调研中,我们虽然争取到每个地市都有一名联系人来负责协助提供本地市民间舞蹈情况,为其发放调研表格和说明,并多次电话联系探讨问题,但是反馈回来的情况与我们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些地市互相推诿,从文化局推到艺研所、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等单位,一些人以“不是搞舞蹈专业的”、“不了解情况”等理由推辞,致使工作无人承应,甚至不接电话,不予理睬。我们最后直至找到个别热衷民间舞蹈的个人。据一些基层群文工作者反映,他们已经有很多年不到基层搞调研了,对民舞现状心中无数,手中所掌握的材料,也是多少年前的旧情况。目前相当一部分基层群文工作者在搞创作或办班挣钱,对了解当地民间舞蹈的总体状况缺乏兴趣和责任感。
(3)民舞的传承问题面临时代的严峻考验。由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农村大量的青年劳动力人口外流,迫于生存压力及各种经济利益驱动等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再花费时间来学习传统民间舞蹈。而现在很多老艺人年龄都已在六七十岁以上。民间舞蹈面临失传。&
(4)对民舞的原动力问题有认识误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在某方面掌有决策权的决策人都误认为,民间舞蹈的生命力及其文化价值只在于它的娱乐性,从而忽略了民间宗教信仰在民间舞蹈生存发展中的原动力作用及其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殊不知,农民离开了这块土地,离开了与民间舞蹈紧密联系着的民间信仰,那么,仅仅被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的民间舞蹈,很容易被其他现代娱乐方式所替代。尤其是在年轻人眼里,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电影电视、篮球、麻将、旅游、交友等等已能够基本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
(5)民间舞蹈急需资金支持下的抢救和保护。尽管,现在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能够得到抢救和保护的舞种还十分有限。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舞种和代表艺人仍保护不到位。并且,一些有影响较活跃的舞种演出费越来越高,也使政府在保护、利用、传承民间舞蹈方面面临较大的而我们认为,在民间舞蹈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几乎所有现存的民间舞蹈都有保护与传承的文化价值。政府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对其加大资金投入。
(6)保护措施存在偏差。从对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来看,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也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政府对民间舞蹈的有选择的保护中,缺乏文化的标准,而更多的是由政治功利、经济利益和政绩驱动。为经济搭台,为政治服务,为政绩役使,重造声势不重保护实际,从而也忽略了一些不该忽略的东西。因此,自上而下地为各级政府制定一些指导性的工作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夜你会不会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