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ic和内存在哪?

AORUS MASTER 这个系列,通常作为技嘉的高端型号,基本上只有顶配的芯片组才会这个系列,例如 Z490 X570。

不过很明显,技嘉和其他台系三家一样,并没有将 B550 当做中端芯片组来看待,也在这款主板上用下猛料,今天就来看看这款 B550 AORUS MASTER 在高端系列的加持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表现。



▲CPU 附近共有 16 MOS,16 颗电感,符合官方宣传的 16 相供电。


▲首先来看 CPU 供电部分的 PWM,型号为 XDPE132G5C,来自 Infineon(英飞凌),这款 PWM 也是业内首个 16 相输出的控制器,它可以不使用倍相器以及并联的方式轻松实现 16 相供电,也是技嘉的最爱。



▲SOC MOS 采用的型号和核心部分相同,依旧是 TDA21472,共计两相。


▲内存 PWM 为 RT8120D,来自 Richtek(立锜),定位入门级,工作频率仅有 300kHz,SOP-8 的封装也是不多见了。




▲主板整体供电如图,简单总结一下。

CPU 供电用料可以用夸张来形容,基本上摆平后续的 5950X 也是不在话下,内存供电依旧拉胯,我都开始怀疑技嘉是不是所有 B550 主板都是这套供电了。


▲B550 PCH 的证件照,一股浓浓的 ASMedia(祥硕)的气息,肯定是 ASMedia 代工没跑了。




▲来自 ITE (联阳半导体)的 5702XQN128,这是一颗 ARM 处理器,用于在没有 CPU 的情况下刷写 BIOS。






▲来自 ITE(联阳)的 IT8795E,这颗是一颗 ARM 处理器,主要用于控制主板 RGB,这块主板用了两颗。


▲来自 ITE 的 IT8688E,这是一颗 Super IO,用于监控主板上各个硬件的温度、转速、电压等。


▲来自 Realtek(瑞昱)的 ALC1220,是一颗烂大街的旗舰级集成声卡。


▲MOS 管散热块,采用了价格相对高昂的鳍片散热,相比传统散热块有着更好的散热性。


▲反过来我们就能看见这两部分用一根热管相连,导热垫直接将 MOS 热量传递到热管上,有效增加导热效率。


▲三条 M.2 散热片,均有导热垫,覆盖整条 M.2。


▲PCH 散热块的背面,预涂了薄薄一层的硅垫,还原的时候还是补点硅脂的好。


▲背板也不是光好看用的,在 MOS 背面的位置贴了散热垫,从背面也能帮助 MOS 进行散热。



▲看似用料这么好的主板不上机溜溜真的是可惜了,接下来就是上刑场的时间了。


▲原来那颗 3900X 被我干完坏了,结果换来一颗崭新出厂的,结果 1.3V 死活上不了 4.3G,只好放在 4.2G 测试啦。



▲本来一开始想直接 3600MHz 一步到位,但是京东无货,无奈只好购买 3200MHz,不过这对条子能很轻松工作在 3600MHz C16 18 18 38,所以还帮我省了点钱。




▲其顶部的柔光罩配合几颗高亮灯珠,用来点亮机箱合适不过了


▲在 BIOS 内非常简单的将频率改为 3600Mhz 即可,不需要调整小参即可正常烧机。


▲普普通通亮机卡,来自技嘉 AORUS GeForce RTX 2060 XTREME 6G,毕竟本次测试和显卡性能没啥关系,就随手拿了一块。


▲电源则是安钛克的 HCG-X1000,提供长达十年的换新服务,十年换新和十年保的意义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比于自家的 HCG 系列,HCG-X 能够提供更好的电气性能,提高电脑稳定性。大一号的风扇可以进一步的降低风量,减少风扇转速带来的噪音。


▲相比于自家的 HCG 系列,HCG-X 能够提供更好的电气性能,提高电脑稳定性。大一号的风扇可以进一步的降低风量,减少风扇转速带来的噪音。


▲琳琅满目的输出口,单路 12V 的功率可达 996W,整体最高功率可达 1000W,附以 80 PLUS 金牌认证,可谓是高端必选之一。


▲散热器我选了超频三 GI-CX360 一体式水冷。


▲三把 12cm 风扇均为九片扇叶,可以有效提高风量,总体风量可达 72CFM,冷排采用了12根低流阻水道,可以更加快速带走热量。


▲冷头的柔光罩可以 360 度自由旋转,可以适用于各种角度的安装方式,无时无刻保持 LOGO 永远使用者。




▲本次测试都是在 MOS 散热块无任何风流的前提下进行,安装进机箱内可能会因为风道有所变化。



▲在烧机 FPU 20 多分钟后,MOS 的温度稳定在了核心 51.3 度,SOC 46.6 度,通常 MOS 的耐温都在 100+ 度,所以距离 MOS 极限还有点距离,一般 3950X 的功耗在 150W 左右,所以即使是 3950X 超频也没问题。





▲最后来看一张红外成像,得益于鳍片散热,MOS 散热块的表面温度为左侧 40.8 度,右侧为 37.5 度,散热情况非常良好。

Ryzen 5000 发售在即,根据供电用料来看带动同样为 16 核的 5950X 应该是绰绰有余。这款主板唯一的硬伤就是没有前置 Type-C 接口,如果加上这个接口,并且稍微加强一下内存方面的供电,那么这款主板就能更香了。

除去上面那些缺点,这款主板能让我感觉到技嘉的诚意十足,优秀的供电,良好的供电散热,足以对得起 AORUS MASTER 的名号。如果你热爱堆料,那么这张主板会让你找到归属感。

摄像头:Mate50后置三摄,主摄摄像头5000万像素,iPhone14后置双摄,主摄是1200万像素,Mate50在拍照上更有优势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脑主板CPU供电电路原理图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脑主板CPU供电电路原理图解》。

电脑主板CPU供电电路原理图解 一.多相供电模块的优点

1. 可以提供更大的电流,单相供电最大能提供25A的电流,相对现在主流的处理器来说,单相供电无法提供足够可靠的动力,所以现在主板的供电电路设计都采用了两相甚至多相的设计,比如K7、K8多采用三相供电系统,而LGA755的Pentium系列多采用四相供电系统。2. 可以降低供电电路的温度。因为多了一路分流,每个器件的发热量就减少了。3. 利用多相供电获得的核心电压信号也比两相的来得稳定。一般多相供电的控制芯片(PWM芯片)总是优于两相供电的控制芯片,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日后升级新处理器的时候的优势。

二.完整的单相供电模块的相关知识

该模块是由输入、输出和控制三部分组成。输入部分由一个电感线圈和一个电容组成;输出部分同样也由一个电感线圈和一个组成;控制部分则由一个PWM控制芯片和两个场效应管(MOS-FET)组成(如图1)。

主板除了给大功率的CPU供电外,还要给其它设备的供电,如果做成单相电路,需要采用大功率的管,发热量很大,成本也比较高。所以各大主板厂商都采用多相供电回路。多相供电是将多个单相电路并联而成的,它可以提供N倍的电流。

场效应管:是一种单极性的晶体管,最基本的作用是开关,控制电流,其应用比较广泛,可以放大、恒流,也可以用作可变电阻。

PWM芯片:PWM即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该芯片是供电电路的主控芯片,其作用为提供脉宽调制,并发出脉冲信号,使得两个场效应管轮流导通。

实际电感线圈、电容和场效应管位于CPU插槽的周围(如图2)。

图2 主板上的电感线圈和场效应管

了解了以上知识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判断主板的采用了几相供电了。

1. 一个电感线圈、两个场效应管和一个电容构成一相电路。

这是最标准的供电系统,很多人认为:判定供电回路的相数与电容的个数无关。这是因为在主板供电电路中电容很富裕,所以,一个电感加上两个场效应管就是一相;两相供电回路则是两个电感加上四个场效应管;三相供电回路则是三个电感加上六个场效应管。依次类推,N相也就是N个电感加上2N个场效应管。当然这里说的是最标准的供电系统,对一些加强的供电系统的辨认就需要大家多多积累了。

图3一个电感线圈和两个场效应管组成一相回路 该图是一个两相供电电路,其中一个电感线圈和两个场效应管组成一相回路。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为标准的一种供电模式。

2.电感线圈数目减一等于相数。

由于许多主板有CPU辅助供电电路,其第一级电感线圈也做在附近,所以,有了电感线圈数目减一等于相数的说法。但对于没有CPU辅助供电的主板,这种方法就不太适用。

图4 带有辅助供电电路的主板 该图所示的是一个两相供电电路,最左面的那个电感线圈是单独用来给CPU供电的(既第一级电感线圈),所以三个电感线圈减一即为两相供电。

PWM芯片一般位于电感线圈或场效应管的周围,该芯片的功能在出厂的时候都已经确定,如一个两相的控制芯片是不可能用在三相的供电电路上。所以查询主板使用的PWM控制芯片的型号,就可以知道主板采用几相供电了。

PWM芯片设计厂商众多,大约有一百多家,包括IGS、CMA、ITE、CW、Winbond、Atmel、SANYO、Intersil以及Richtek等 两相的控制芯片Richtek RT9241 注:有的控制芯片是有一定的弹性的,比如Richtek RT9237就是一个2-4相的控制芯片。这时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元器件数量,才能最终判断是几相供电回路。这种方法应该是最为简易,也最为准确的。

两相和三相或多相的到底孰优孰劣?

笔者认为主板几相供电并不重要,贵在设计和用料的选择。

1.一个合理的电路设计应该考虑诸多因素,如信号的稳定性、干扰、散热等。如果一个三相回路的设计仅仅只是为了实现大功率的电流转换分配,忽视了电源的稳定性,因而产生了大幅度纹波干扰等情况的副作用,那它必然是个失败的设计!

2.同样设计下的三相供电理论上优于两相供电。

3.从电路工作原理上来讲,电源做的越简单越好。从概率上计算,每个元件都有一个“失效率”的问题,用的元件越多,组成系统的总失效率就越大。这样多相供电的系统就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选料用料对多相供电电路来说就更为重要。

不过,我们没有必要怀疑两相供电的稳定性,只要稳定、设计合理,没有理由拒绝两相供电的产品。

我们经常会听到主板供电回路的相数、电容、电感线圈和场效应管(MOS管)等这些关键词,可对这神秘的供电电路部分,你又知道多少呢?我们这里谈的主板供电系统,一般是指CPU、内存和显卡供电单元。CPU供电单元是大家经常接触到的,我们平时所说的N相供电指的就是CPU供电,同时CPU供电电路也是整个主板中最重要的供电单元,这部分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着系统的稳定性。阅读完本文您将对主板供电模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就是一个单相供电系统:由ATX电源提供的+12V电源输入后,先通过由一个电感线圈和电容组成的L1振荡电路进行滤波处理,然后经过PWM控制芯片与两个晶体管,导通后达到需要的输出电压,再经过L2和C2组成的滤波电路后,就可以达到CPU所需要的Vcore了。从电路工作原理上来讲,电源做的越简单越好。从概率上计算,每个元件都有一个“失效率”的问题,用的元件越多,组成系统的总失效率就越大。所以供电电路越简单,越能减少出问题的概率。单相电路元器件最少,但是主板除了要承受大功率的CPU外,还要承受显卡等其他设备的功耗,做成单相电路需要采用大功率的MOS-FET管,发热量会很恐怖,而且花费的成本也不是小数目。所以,大部分厂商都采用多相供电回路。多相供电就是将多个单相电路并联而成的,所以可以提供N倍的电流。

有了上面的知识做铺垫,我们来看一下目前主流的供电模块的构成。

这是最常见,最正规的供电模块,由“1个线圈+2个场效应管”组成一相电路。目前市场中大多数的主板供电模块都采用此设计,不管是K7还是K8,甚至耗电大户Pentium D的主板也采用此设计。图2中靠近4Pin插头部位还有一个线圈(没有场效应管与之匹配,下面的图示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其作用是类似的),是第一级电感线圈,也有人认为是为CPU辅助供电的线圈,所以此图示为三相供电。

常大家看到图3中的供电系统,便会用“完整的供电模块”来说明。这种方式或许在散热方面更有优势,但实际使用效果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别。图3是由“一个线圈+三个场效应管”组成一相电路,所以图3是两相供电。其实,两相供电系统未必就比三相供电差,虽然更多的相数可以有效地控制热量,但更容易出现问题也是事实;另外,选料设计更重要。所以请理智看待供电相数。

这个供电模块比较少见,这是蓝宝ATi RS482芯片的主板。此系统采用“1个线圈+4场效应管”构成一相电路的设计。如果说“1+3”是完整电路,那么“1+4”就只能用豪华来形容了。此系统采用四相供电,电路设计可谓豪华;但相数和采用的场效应管的个数并不是豪华的代名词。采用何种线圈,何种场效管,也就是说用料本身的性能更为关键;豪华的用料离开科学合理的设计恐怕也是白白的浪费材料。所以DIYer要修炼硬功夫,不要仅仅局限在供电相数的判断上。

图5是EPOX在8RDA6+上采用的供电模块。其供电系统就在DIYer中引起争议,有人说这是四相供电,判断理由:线圈数—1。图中明显有5个线圈,那么5-1=4是很显然的事情。有人说这是三相供电,判断理由:1个线圈+2个场效应管为一相电路。显然图中有6个场效应管,所以最多也就是三相供电了。第一种说法没有了解供电线路的组成,虽然大多数供电系统可以这样判断,不代表这种方法就是完全准确的。第二种说法就会产生一种困惑:多余的那个线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之后EPOX的设计师说明:这是一个两相加强供电系统,其中“2个线圈+3个场效应管”为一相电路。但DIYer对此供电系统认可度不高。

是目前最常见的Intel 9系列(包括i915/925、i945/955)主板的供电系统,多采用四相供电。图5是采用“1个线圈+3个场效应管”构成一相电路的四相供电系统。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支持Prescott主板要求供电部分的线圈必须采用单股粗线绕制(如图6);另外,Intel技术白皮书要求CPU周围的电容要采用固态电容(这也是在一系列主板爆浆事件后无奈而又明智的做法)。关于Intel的供电规范这里笔者简单地谈一下(如附表)。

Prescott最大要求91A的电流,而单相电路可以提供50A的电流,似乎成熟的两相供电就能够满足了。但巨大的热量I2R还是让主板厂商更趋向于采用四相供电系统。

随着主板设计技术的发展,有好多配件的安装或外在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如图7中的加固线圈,将线圈包住可以减少电磁干扰并对线圈起到加固作用,在场效应管上加上散热片来加强散热等等。还有某些主板竟然将场效应管“竖立”安装(既省空间又利用散热)。最后,希望本文对您轻松分辨供电电路的相数有一定帮助,并通过对供电电路的了解轻松选购高品质主板。

主板的供电部分设计好坏,关系到主板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历来是广大DIYer评价一块主板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供电部分的电路设计制造要求通常都比较高,一套好的设计,需要考虑到PCB板及元器件特性、铜箔厚度、CPU插座的触点材料、散热、稳定性、干扰等等多方面的问题,它基本上可以体现一个主板厂商的综合研发实力和经验。

现在的主板基本上都为开关电源供电方式,将输入的直流电通过一个开关电路转换为宽度可调的脉冲电流,然后再通过滤波电路转换回直流电。通过PWM控制器IC芯片发出脉冲信号控制MOSFET场效应管轮流导通和关闭。

其工作原理为ATX供给的12V电通过第一级LC电路滤波(图上L1,C1组成),送到两个场效应管和PWM控制芯片组成的电路,两个场效应管?WM控制芯片的控制下轮流导通,提供如图所示的波形,然后经过第二级LC电路滤波形成所需要的Vcore。上图中的电路就是我们说的“单相”供电电路。因为CPU工作于大电流、低电压状态,所以一个开关电路无法很可靠地给它供电,必须采用多个开关电路并连工作的方式才行,因此绝大部分主板都采取了两相、三相甚至多相的电路设计。

就是典型的两相供电示意图,其本质是两个单相电路的并联,因此可以提供双倍的电流。但上述只是纯理论,实际情况还要添加很多因素,如开关元件性能,导体的电阻,都是影响Vcore的要素。实际应用中存在供电部分的效率问题,电能不会100%转换,一般情况下消耗的电能都转化为热量散发出来,所以我们常见的任何稳压电源总是电器中最热的部分。

为了降低开关电源的工作温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通过每个元器件的电流量降低,把电流尽可能的平均分流到每一相供电回路上,所以又产生了三相、四相电源等设计。上图是一个典型的三相供电电路,原理与两相供电是一致的,就是由三个单相电路并联而成。三相电路可以非常精确地平衡各相供电电路输出的电流,以维持各功率组件的热平衡,在器件发热这项上三相供电具有优势。

源回路采用多相供电可以提供更平稳的电流,从控制芯片PWM发出来的是那种脉冲方波信号,经过LC震荡回路整形为类似直流的电流,方波的高电位时间很短,相越多,整形出来的准直流电越接近直流。

主板维修教程之CPU供电电路原理及检修.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主板维修教程之CPU供电电路原理及检修 显示器在不亮,检修重点在CPU主供电电路,CPU主供电电路是在维修中最易损坏的一个区域,它损坏后测试卡显示FF00。主板可以加电,但CPU不工作,因为CPU需要一个稳定供电电流,才能工作。

CPU主供电损坏的特征,如一些网吧的,个人用户,单位用户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周围电容鼓包漏液,电容防爆槽爆开,接到这样的主板,首先将鼓包漏液的电容进行更换,更换的耐压值可以大一点,容量可以误差不超过20%。

场效应管击穿,用万用表打在蜂鸣档上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个场效应管击穿。通过测ATX电源的接口对地数值也可以判断出来是5V不是12V击穿根据电容的特征去修。

一般CPU主供电电路所有与之相关电路都设置在CPU插座附近。不会在主板上的任何地方设置它的主供电电路。电压识别管脚VID0—VID4,也就是说CPU需要量多大的电压,需要多大的电流。如P3的CPU需要的电压稍高,P4CPU需要的电压比较低,针对不同频率的CPU需要的电压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主板CPU需要多大的电压必需要将自己的信息告诉电源管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经过内部编程之后,输出CPU所需要正确电压。相知道CPU供电电压是多少,自己去下载CPU底视图,里面有教你如何测CPU供电。

整个工作流程:主电的产生,电路由电源控制芯片(CPU的供电芯片U1)、声效应管(其中场效应管Q1是起电压调整作用,Q2为续流稳压作用),滤波电容(C1~CN)、电感(L1、L2)、稳压二极管(D)和一些帖片电阻电容元件等构成。其中电源控制器的供电为12V,由ATX电源的黄线直接提供。场效应管的供电为5V,由ATX电源红线提供(P4以上的主板由附加电源共色线提供12V)。

主板空载:主板空载,就是主板在未装CPU的情况下,按PS—ON键,U1由于得到一个12V供电电压,控制场效应管通过电感、电容会产生一个功率很低的主电压或者U1不工作,这时电压输出为零,其主要原因是CPU没有提供一个电压识别信号,来控制电源管理器产生CPU所需要的电压。根据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主板,此电压值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0.?V、1.?V、2.0V、5.0V。原因是因为在未装CPU的情况下,电源控制器的电压识别管脚(VID0~~VID4)没有得到CPU加过来的电压识别指令,无电平信号。所以电源控制器芯片内部电路就不能完全工作,也就是说电源控制器输出时不知把该电压控制在多少伏,同时电源控制器也不会向场效应管的G极输出脉冲控制电压,场效应管就不会工作。

所以主板在空载的情况下,只会输出以上几个不同的电压值。即使偶尔在空载时,能测出2.0V电压值,此时的电压功率也是很小的,因为场效应管没有完全工作。

主板插上CPU:当主板装上CPU之后,CPU的5个电压识别管脚就会自动的固定一组电压识别指令信号,将电平信号加到电源控制器的电压识别引脚上,这时电源控制器内部电路就会完全工作,然后根据CPU加来不同的电压识别指令信号,氢电压自动的调整在CPU工作时所需要的电压。它是通过向场效应管G极输出脉冲控制电压,让两个场效应管轮流导通,使其工作在开关状态。

其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主板在加电的瞬间,12V、5V、3.3V等电压进入主板,这时CPU的5个电压 识别管脚就会提供固定的一组电压识别指令,给电源管理器,电源管理器在供电和VID信号的作用下,其芯片内部电路完全工作。

当电源管理器的高端门向场效应管Q1的栅极(G极)输出高电平,此时Q1导通,同时,电源管理器的低端门向场效应管Q2栅极(G极)输出低电平,Q2截止。

电源Vcc的5V通过Q1调整,由电感电容滤波加入负载CPU,这时电感L2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左正、右负),阻止电流增大,电感这时处于一个储能状态,电感具滤波储能的作用,当Q1截止,Q2导通,电感为阻止电流变小,也会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左负、右正),给电容充电。

当Q1属于截止状态的时候它内部存储的电容经过CPU消耗以后经过Q2形成一个回路,Q2在这个位置主要起到一个储留和保护的作用。往往它这个特定的作用决定它不是一个容易受损坏的一个元件,当这个电感的电流或电压增大,最容易烧坏我们的场效应管,当下一周期到来时,重复上面的动作,这样周而复始,CPU就会得到恒定的电压能量。因此,通过Q1,Q2的导能和截止,电感和电容滤波整流,产生CPU所需要的稳定电压。

这就是它的一个整体的工作流程。这是多项供电中的供电中的单项原理,370主板接口的内核电压1.5V和2.5V的产生,各个主板是不同的1、直接通过电源管理芯片外的电阻产生,一般1.5V电流比较大,不会使用这种方法

2、电源管理芯片输出并控制场效应管G极和三极管B极,一般在场效应管D极或三极管C极上接5V或是3.3V电压,S极输出。

3、1.5V与2.5V线性模块降压等得到,一般输入电压为3.3V。

478的CPU只有一个供电CPU通过电源识别管脚告诉电源管理芯片所需要的电压,电源管理芯片控制场效应管,通过电感,电容产生CPU所需要的电压。在478中,CPU需要电流很大,一对场效应管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并联4个或6个场效应管,俗称多项供电。

!像现在的CPU供电电路,一般是三对场效应管,这属于多项工作原理,三组供电,在现在一般的CPU工作功率达到了80瓦,所需要的电流是非常大的。这时为CPU能在高频大电流下稳定的运行,稳定的工作,必需采用多项供电,那这就是多项供电中的单项工作原理。

在以后遇到主板,检修CPU主供电电路的时候,同样只要会单项中的原理,多项供电检修原理是一样的。

。在主板插上CPU以后,测示卡显示的是FF00,那就证明CPU没有工作,CPU没有工作,第一个检查的就是它的工作条件——供电 主板上的所有设备,要想保证其工作稳定或工作正常,首要问题就是它的动力源也就是供电源必需,其次时钟也就是芯脉跳动必需正常,检修它的复位是否正常。

在主板的Q1X极,场效应管的X极就可以测定供电是是否正常。将万用表打在直流20V档上,红表笔接地,黑表笔点测试点Q2的D极或者说点Q1的X极;或者点电感线圈L2,即可判断出供电电压是否正常。

那哪个才是Q1哪个才是Q2,Q1D极接的是红色5V或者12V,这时将万用表打在蜂鸣档上,一支表笔放在ATX电源的黄SE12V里面,另一支去连接Q1的D极,点哪个D极,响有蜂鸣声哪个就是Q1。

当找到Q1,那Q2就容易找到,当我们确定Q1以后,红表笔点入Q1的X极,黑表笔在它旁边找跟Q2的地极哪个相连或蜂鸣,那就可以确定出它的单组供电,确定出一项供电。

那像有些主板它属于三相供电,在主板中多项供电也主是单项供电的并联,为了增大电流采取了并联关系,现在多数主板的供电电路都采用了两项电路,或多项设计,用力满足CPU高功耗的需求,使功率达到80瓦,工作电流达到50A。

采用多项供电不仅可以为CPU提供足够可靠的电能,还可通过分流的使作用使每项场效应管的负载减少,为主板的稳定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三项供电电路采用Intel公司一个特定的工作模式。

怎么样才能找到CPU供电电路中的电源管理芯片?只要确定出一项供电以后,用万用表打在蜂鸣档上,一支表笔接差场效应管Q1控制极(G极),另一支表笔和旁边的芯片去连接一下,连通以后即可知道它是不是电源管理芯片。找到电源管理芯片,就不用找电压识别管脚。如何检修CPU供电路:

1、测Q1的D极5V或12V,他是由ATX电源的红色5V或黄SE12V直接提供。如果不正常,查电源红线或黄SE线到D极。如果正常,进行下一步工作。

2、测Q1的G极3~5V控制电压,由电源管理芯片提供,如果正常,场效应管坏,更换场效应管。如果不正常,把Q1的G极悬空,测电源芯片的输出端电压。

3、测电源芯片输出电压,如果没输出,查电源芯片的供电12V或5V,由ATX电源提供,如果没有供电,查相关线路。如果有供电,换电源芯片。

4、测PG电源源好5V(电源灰线),如果正常,换电源芯片,如果不正常,更换与电源灰线相连的芯片。

注:常坏是电源控制芯片和场效应管以及R1限渡电阻,一般CPU供电中15V,主供电会无输出时,电源控制芯片坏的可能性最,如果具有基某中一项输出不正常,则是输出此项的场效应管坏的最多(如Q3的1.5V输出)。

一般在1.5,2.5V都有情况,主供电如果没有,一般是Q1或Q2、D1损坏比较多。在有

2.5V主供电的情况下,如果1.5V没有,百分之八十是控制1.5V输出场效应管损坏;如果有

2.5V不输出的话,与修1.5V同样;如果1.5V,2.5V主供电同时没有,而且电源芯片供电正常时(12V、5V),百分之八十是芯片坏了。

由于主供电电路中的采用的是多项并联的关系,它每单项的供电,单项场效应管损坏,都会导致整个CPU供电电路的不稳定。所以要检修中不要盲目的去折看供电电路中的场效应管,可用断路法来排除,首先将场效管断开一组,然后再判断其好坏这个就是CPU主供电电路的检修流程。这就是整个CPU供电电路的检修流程。

CPU不工作,测试卡只跑00、CF、C0、FF等。不能跑到C

1但有些朋友还问,为什么CPU供电都正常了,为什么测试卡还是跑FF或00呢,为什么CPU还没有工作呢?这可就要按我们的维修规则了,先修供电,再修时钟,后修复位。

就算你CPU供电正常了,但时钟不正常或复位不正常,也会导致CPU不工作

南桥没供电,供电偏高或偏低,也会导致CPU不工作。

北桥没供电,供电偏高或仿低,也会导致CPU不工作。

南桥、北桥虚焊、不良,也会导致CPU不工作

内存没供电也会导致CPU不工作(相对板来说)。

CPU座的数据线,如果有一条和北桥开路,或短路,也会导致CPU不工作。最好有一个CPU灯座,放到CPU插座上,一通电,就知道哪条数据线开路,短路等,总比你一根根的去量CPU的数据线。

CPU频率跳线不对,也会不工作。BIOS坏CPU也会不工作,对于CPU不工作的原因还有很多,这些需要大家在维修经验中慢慢总结。

CPU 主供电的检修流程图

注:常坏的元器件是电源控制芯片和场效应管以及R1限流电阻,一般CPU供电中15V,25V,主供电全无输出时电源控制芯片损坏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只有其中一项输出不正常,则是输出此项的场效应管坏的最多(如Q3的15V输出)。

CPU供电电路原理及检修

视力保护色:【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显示器点不亮,检修重点在CPU主供电电路,CPU主供电电路是在维修中最易损坏的一个区域,它损坏后测试卡显示FF00。主板可以加电,但CPU不工作,因为CPU需要一个稳定供电电流,才能工作。

CPU主供电损坏的特征,如一些网吧的,个人用户,单位用户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周围电容鼓包漏液,电容防爆槽爆开,接到这样的主板,首先将鼓包漏液的电容进行更换,更换的耐压值可以大一点,容量可以误差不超过20%。

场效应管击穿,用万用表打在蜂鸣档上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个场效应管击穿。通过测ATX电源的接口对地数值也可以判断出来是5V不是12V击穿根据电容的特征去修。

一般CPU主供电电路所有与之相关电路都设置在CPU插座附近。不会在主板上的任何地方设置它的主供电电路。电压识别管脚VID0—VID4,也就是说CPU需要量多大的电压,需要多大的电流。如P3的CPU需要的电压稍高,P4CPU需要的电压比较低,针对不同频率的CPU需要的电压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主板CPU需要多大的电压必需要将自己的信息告诉电源管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经过内部编程之后,输出CPU所需要正确电压。相知道CPU供电电压是多少,自己去下载CPU底视图,里面有教你如何测CPU供电。

整个工作流程:主电的产生,电路由电源控制芯片(CPU的供电芯片U1)、声效应管(其中场效应管Q1是起电压调整作用,Q2为续流稳压作用),滤波电容(C1~CN)、电感(L1、L2)、稳压二极管(D)和一些帖片电阻电容元件等构成。其中电源控制器的供电为12V,由ATX电源的黄线直接提供。场效应管的供电为5V,由ATX电源红线提供(P4以上的主板由附加电源共色线提供12V)。

主板空载:主板空载,就是主板在未装CPU的情况下,按PS—ON键,U1由于得到一个12V供电电压,控制场效应管通过电感、电容会产生一个功率很低的主电压或者U1不工作,这时电压输出为零,其主要原因是CPU没有提供一个电压识别信号,来控制电源管理器产生CPU所需要的电压。根据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主板,此电压值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0.?V、1.?V、2.0V、5.0V。原因是因为在未装CPU的情况下,电源控制器的电压识别管脚(VID0~~VID4)没有得到CPU加过来的电压识别指令,无电平信号。所以电源控制器芯片内部电路就不能完全工作,也就是说电源控制器输出时不知把该电压控制在多少伏,同时电源控制器也不会向场效应管的G极输出脉冲控制电压,场效应管就不会工作。

所以主板在空载的情况下,只会输出以上几个不同的电压值。即使偶尔在空载时,能测出2.0V电压值,此时的电压功率也是很小的,因为场效应管没有完全工作。

主板插上CPU:当主板装上CPU之后,CPU的5个电压识别管脚就会自动的固定一组电压识别指令信号,将电平信号加到电源控制器的电压识别引脚上,这时电源控制器内部电路就会完全工作,然后根据CPU加来不同的电压识别指令信号,氢电压自动的调整在CPU工作时所需要的电压。它是通过向场效应管G极输出脉冲控制电压,让两个场效应管轮流导通,使其工作在开关状态。

其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主板在加电的瞬间,12V、5V、3.3V等电压进入主板,这时CPU的5个电压 识别管脚就会提供固定的一组电压识别指令,给电源管理器,电源管理器在供电和VID信号的作用下,其芯片内部电路完全工作。

当电源管理器的高端门向场效应管Q1的栅极(G极)输出高电平,此时Q1导通,同时,电源管理器的低端门向场效应管Q2栅极(G极)输出低电平,Q2截止。

电源Vcc的5V通过Q1调整,由电感电容滤波加入负载CPU,这时电感L2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左正、右负),阻止电流增大,电感这时处于一个储能状态,电感具滤波储能的作用,当Q1截止,Q2导通,电感为阻止电流变小,也会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左负、右正),给电容充电。

当Q1属于截止状态的时候它内部存储的电容经过CPU消耗以后经过Q2形成一个回路,Q2在这个位置主要起到一个储留和保护的作用。往往它这个特定的作用决定它不是一个容易受损坏的一个元件,当这个电感的电流或电压增大,最容易烧坏我们的场效应管,当下一周期到来时,重复上面的动作,这样周而复始,CPU就会得到恒定的电压能量。因此,通过Q1,Q2的导能和截止,电感和电容滤波整流,产生CPU所需要的稳定电压。

这就是它的一个整体的工作流程。这是多项供电中的供电中的单项原理,370主板接口的内核电压1.5V和2.5V的产生,各个主板是不同的1、直接通过电源管理芯片外的电阻产生,一般1.5V电流比较大,不会使用这种方法

2、电源管理芯片输出并控制场效应管G极和三极管B极,一般在场效应管D极或三极管C极上接5V或是3.3V电压,S极输出。

3、1.5V与2.5V线性模块降压等得到,一般输入电压为3.3V。

478的CPU只有一个供电CPU通过电源识别管脚告诉电源管理芯片所需要的电压,电源管理芯片控制场效应管,通过电感,电容产生CPU所需要的电压。在478中,CPU需要电流很大,一对场效应管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并联4个或6个场效应管,俗称多项供电。

像现在的CPU供电电路,一般是三对场效应管,这属于多项工作原理,三组供电,在现在一般的CPU工作功率达到了80瓦,所需要的电流是非常大的。这时为CPU能在高频大电流下稳定的运行,稳定的工作,必需采用多项供电,那这就是多项供电中的单项工作原理。

在以后遇到主板,检修CPU主供电电路的时候,同样只要会单项中的原理,多项供电检修原理是一样的。

在主板插上CPU以后,测示卡显示的是FF00,那就证明CPU没有工作,CPU没有工作,第一个检查的就是它的工作条件——供电 主板上的所有设备,要想保证其工作稳定或工作正常,首要问题就是它的动力源也就是供电源必需,其次时钟也就是芯脉跳动必需正常,检修它的复位是否正常

在主板的Q1X极,场效应管的X极就可以测定供电是是否正常。将万用表打在直流20V档上,红表笔接地,黑表笔点测试点Q2的D极或者说点Q1的X极;或者点电感线圈L2,即可判断出供电电压是否正常。

那哪个才是Q1哪个才是Q2,Q1D极接的是红色5V或者12V,这时将万用表打在蜂鸣档上,一支表笔放在ATX电源的黄SE12V里面,另一支去连接Q1的D极,点哪个D极,响有蜂鸣声哪个就是Q1。

当找到Q1,那Q2就容易找到,当我们确定Q1以后,红表笔点入Q1的X极,黑表笔在它旁边找跟Q2的地极哪个相连或蜂鸣,那就可以确定出它的单组供电,确定出一项供电。

那像有些主板它属于三相供电,在主板中多项供电也主是单项供电的并联,为了增大电流采取了并联关系,现在多数主板的供电电路都采用了两项电路,或多项设计,用力满足CPU高功耗的需求,使功率达到80瓦,工作电流达到50A。

采用多项供电不仅可以为CPU提供足够可靠的电能,还可通过分流的使作用使每项场效应管的负载减少,为主板的稳定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三项供电电路采用Intel公司一个特定的工作模式。

怎么样才能找到CPU供电电路中的电源管理芯片?只要确定出一项供电以后,用万用表打在蜂鸣档上,一支表笔接差场效应管Q1控制极(G极),另一支表笔和旁边的芯片去连接一下,连通以后即可知道它是不是电源管理芯片。找到电源管理芯片,就不用找电压识别管脚。

如何检修CPU供电路:

1、测Q1的D极5V或12V,他是由ATX电源的红色5V或黄SE12V直接提供。如果不正常,查电源红线或黄SE线到D极。如果正常,进行下一步工作。

2、测Q1的G极3~5V控制电压,由电源管理芯片提供,如果正常,场效应管坏,更换场效应管。如果不正常,把Q1的G极悬空,测电源芯片的输出端电压。

3、测电源芯片输出电压,如果没输出,查电源芯片的供电12V或5V,由ATX电源提供,如果没有供电,查相关线路。如果有供电,换电源芯片。

4、测PG电源源好5V(电源灰线),如果正常,换电源芯片,如果不正常,更换与电源灰线相连的芯片。

注:常坏是电源控制芯片和场效应管以及R1限渡电阻,一般CPU供电中15V,主供电会无输出时,电源控制芯片坏的可能性最,如果具有基某中一项输出不正常,则是输出此项的场效应管坏的最多(如Q3的1.5V输出)。

一般在1.5,2.5V都有情况,主供电如果没有,一般是Q1或Q2、D1损坏比较多。在有

2.5V主供电的情况下,如果1.5V没有,百分之八十是控制1.5V输出场效应管损坏;如果有2.5V不输出的话,与修1.5V同样;如果1.5V,2.5V主供电同时没有,而且电源芯片供电正常时(12V、5V),百分之八十是芯片坏了。

由于主供电电路中的采用的是多项并联的关系,它每单项的供电,单项场效应管损坏,都会导致整个CPU供电电路的不稳定。所以要检修中不要盲目的去折看供电电路中的场效应管,可用断路法来排除,首先将场效管断开一组,然后再判断其好坏这个就是CPU主供电电路的检修流程。这就是整个CPU供电电路的检修流程。

CPU不工作,测试卡只跑00、CF、C0、FF等。不能跑到C

1但有些朋友还问,为什么CPU供电都正常了,为什么测试卡还是跑FF或00呢,为什么CPU还没有工作呢?这可就要按我们的维修规则了,先修供电,再修时钟,后修复位。

就算你CPU供电正常了,但时钟不正常或复位不正常,也会导致CPU不工作

南桥没供电,供电偏高或偏低,也会导致CPU不工作。

北桥没供电,供电偏高或仿低,也会导致CPU不工作。

南桥、北桥虚焊、不良,也会导致CPU不工作

内存没供电也会导致CPU不工作(相对板来说)。

CPU座的数据线,如果有一条和北桥开路,或短路,也会导致CPU不工作。最好有一个CPU灯座,放到CPU插座上,一通电,就知道哪条数据线开路,短路等,总比你一根根的去量CPU的数据线。

CPU频率跳线不对,也会不工作。BIOS坏CPU也会不工作,对于CPU不工作的原因还有很多

主板、CPU降温小窍门——用RMClock给CPU降电压

这是前段时间帖子的一部分,单独拿出来,方便发给朋友。

这个软件不需要找注册版,免费版的功能足够,而且使用起来很清新。RMClock对支持节能技术的CPU来说是很实用的软件,它可以方便的设定CPU运行的倍频,和该倍频下的电压(对温度要求不十分苛刻的朋友,只降电压就OK)。。不但可以使CPU、主板降温,用在笔记本上还能延长电池续航时间。

以IBM T43为例,第一次打开软件,选择左边的“方案”,会出现这个界面,默认情况下该CPU支持的所有倍频都是选中的,电压为各倍频默认值。

CPU的功耗=主频*电压平方*寄生电容,频率和电压越低,功耗也就越低,发热也就越小。从实际出发,用RMClock给CPU降温,要想收获最好效果,关键就是选择你能接受的最低倍频,并找到该倍频下CPU能正常运行的最低电压。这是我T43的CPU,最高倍频14,外频133,主频1.86G。比如我选择倍频9,9*133≈1.2G,上网也就够了,把“9.0x”之外所有倍频前面的挑去掉。寻找最低电压,点开9倍频对应的VID列表,里面给出了软件对该CPU支持的全部电压。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选一个电压,然后初步测试稳定性。9倍频默认给出的电压是1.1320v,我们估计一个非常保守的值(放心,用RMClock降电压不会烧掉你的硬件,遇到死机重启就可以了),然后按“应用”

有的朋友初次接触,可能无从下手,我这块CPU,9倍频默认电压1.1320v,测得最低稳定电压0.8280v,11倍频默认1.2120v,最低0.9080v。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每次降低0.05v,测试稳定了,再降0.05v,直到出问题或死机。

上一步我们设定了一个电压,比如说在1.1320v的基础上降低大概0.05v,得到1.0840v,点RMClock左边“方案”子选项中的“按需配置性能”,接着来到如下界面。钩选“AC电源”和“电池”下的“使用P-state转换”。然后在下面的列表中钩选9倍频对应的项目“9.0x 1.0840v”,然后按“应用” PS:“AC电源”是笔记本外接电源时CPU的工作方案;“电池”是笔记本使用电池供电时CPU的工作方案。

回到“方案”主页上,将“AC电源”和“电池”的“当前”方案设置为“按需配置性能”,按“应用”。这样你CPU就运行在9倍频1.0840v的设置下了。然后进行该设置下的稳定性测试。

测试CPU稳定性常用的软件是ORTHOS(以下简称OR),“Test”设置为“Large,in-place FFTs-stress some RAM”,“Priority”设置为“9”,然后按START。初步稳定性测试时间不用长,一分钟就OK。如果顺利通过一分钟考验,继续按照上面的步骤把CPU设置在更低的电压下运行,直到测试过程中报错或死机。

出现错误或死机后,稍微提升电压,直到找出稳跑OR一分钟的最低电压值。找到这个电压后长时间运行OR测试稳定性,时间越长越把握,通常我会跑24小时。嫌麻烦的话,用这个电压运行一小时OR,如果没出错,把电压提高一级,比如1.084v提高一级电压就是1.100v,99%能保证稳定。如果测试中途出错了,只有继续提升电压了。

通过以上操作,可以找出一个倍频下的最低电压,通常我们需要找到两个倍频的最低电压,以达到更凉爽的温度。除了上面的9倍频,还有CPU最低倍频。有些CPU最低倍频的默认电压和RMClock提供的最低电压相同,也就不用测试稳定性了。

以我为例,最后得到的结果为6x 0.700v,9x 0.828v。钩选这两项,然后把“AC电源”和“电池”下的“当前”“启动”方案全部设置为“按需配置性能”。按“应用”

到“方案”子选项“按需配置性能”,设置好“AC电源”和“电池”下运行的倍频,按“应用”

点左边“设定”,来到如下界面,按照红框所示设置启动选项,按“应用”。从此系统就能按照我们的设置,让CPU工作在新的倍频和电压下,达到降温的效果了。其它的小选项大家按照自己需要修改吧。天啊~~这部分终于写完了。

======================= 上面说了很多,忘记上温度测试了,不好意思,这下补上。

CPU供电电路原理及检修流程

显示器在不亮,检修重点在CPU主供电电路,CPU主供电电路是在维修中最易损坏的一个区域,它损坏后测试卡显示FF00,主板可以加电,但CPU不工作,因为CPU需要一个稳定供电电流,才能工作。

CPU主供电损坏的特征,如一些网吧的,个人用户,单位用户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周围电容鼓包漏液,电容防爆槽爆开,接到这样的主板,首先将鼓包漏液的电容进行更换,更换的耐压值可以大一点,容量可以误差不超过20%。

场效应管击穿,用万用表打在蜂鸣档上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个场效应管击穿。通过测ATX电源的接口对地数值也可以判断出来是5V不是12V击穿根据电容的特征去修。

一般CPU主供电电路所有与之相关电路都设置在CPU插座附近。不会在主板上的任何地方设置它的主供电电路。

电压识别管脚VID0—VID4,也就是说CPU需要量多大的电压,需要多大的电流。如P3的CPU需要的电压稍高,P4CPU需要的电压比较低,针对不同频率的CPU需要的电压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个主板CPU需要多大的电压必需要将自己的信息告诉电源管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经过内部编程之后,输出CPU所需要正确电压。相知道CPU供电电压是多少,自己去下载CPU底视图,里面有教你如何测CPU供电。

整个工作流程:主电的产生,电路由电源控制芯片(CPU的供电芯片U1)、声效应管(其中场效应管Q1是起电压调整作用,Q2为续流稳压作用),滤波电容(C1~CN)、电感(L1、L2)、稳压二极管(D)和一些帖片电阻电容元件等构成。其中电源控制器的供电为12V,由ATX电源的黄线直接提供。场效应管的供电为5V,由ATX电源红线提供(P4以上的主板由附加电源共色线提供12V)。

o主板空载,就是主板在未装CPU的情况下,按PS—ON键,U1由于得到一个12V供电电压,控制场效应管通过电感、电容会产生一个功率很低的主电压或者U1不工作,这时电压输出为零,其主要原因是CPU没有提供一个电压识别信号,来控制电源管理器产生CPU所需要的电压。根据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主板,此电压值一般有以下几种可能:0.?V、1.?V、2.0V、5.0V。原因是因为在未装CPU的情况下,电源控制器的电压识别管脚(VID0~~VID4)没有得到CPU加过来的电压识别指令,无电平信号。所以电源控制器芯片内部电路就不能完全工作,也就是说电源控制器输出时不知把该电压控制在多少伏,同时电源控制器也不会向场效应管的G极输出脉冲控制电压,场效应管就不会工作。

所以主板在空载的情况下,只会输出以上几个不同的电压值。即使偶尔在空载时,能测出2.0V电压值,此时的电压功率也是很小的,因为场效应管没有完全工作。

M当主板装上CPU之后,CPU的5个电压识别管脚就会自动的固定一组电压识别指令信号,将电平信号加到电源控制器的电压识别引脚上,这时电源控制器内部电路就会完全工作,然后根据CPU加来不同的电压识别指令信号,氢电压自动的调整在CPU工作时所需要的电压。它是通过向场效应管G极输出脉冲控制电压,让两个场效应管轮流导通,使其工作在开关状态。其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主板在加电的瞬间,12V、5V、3.3V等电压进入主板,这时CPU的5个电压 识别管脚就会提供固定的一组电压识别指令,给电源管理器,电源管理器在供电和VID信号的作用下,其芯片内部电路完全工作。当电源管理器的高端门向场效应管Q1的栅极(G极)输出高电平,此时Q1导通,同时,电源管理器的低端门向场效应管Q2栅极(G极)输出低电平,Q2截止。电源Vcc的5V通过Q1调整,由电感电容滤波加入负载CPU,这时电感L2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左正、右负),阻止电流增大,电感这时处于一个储能状态,电感具滤波储能的作用,当Q1截止,Q2导通,电感为阻止电流变小,也会产生一个感应电动势(左负、右正),给电容充电。当Q1属于截止状态的时候它内部存储的电容经过CPU消耗以后经过Q2形成一个回路,Q2在这个位置主要起到一个储留和保护的作用。往往它这个特定的作用决定它不是一个容易受损坏的一个元件,当这个电感的电流或电压增大,最容易烧坏我们的场效应管,当下一周期到来时,重复上面的动作,这样周而复始,CPU就会得到恒定的电压能量。因此,通过Q1,Q2的导能和截止,电感和电容滤波整流,产生CPU所需要的稳定电压。D这就是它的一个整体的工作流程。这是多项供电中的供电中的单项原理,370主板接口的内核电压1.5V和2.5V的产生,各个主板是不同的1、直接通过电源管理芯片外的电阻产生,一般1.5V电流比较大,不会使用这种方法 2、电源管理芯片输出并控制场效应管G极和三极管B极,一般在场效应管D极或三极管C极上接5V或是3.3V电压,S极输出。

3、1.5V与2.5V线性模块降压等得到,一般输入电压为3.3V。

478的CPU只有一个供电

CPU通过电源识别管脚告诉电源管理芯片所需要的电压,电源管理芯片控制场效应管,通过电感,电容产生CPU所需要的电压。在478中,CPU需要电流很大,一对场效应管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并联4个或6个场效应管,俗称多项供电。像现在的CPU供电电路,一般是三对场效应管,这属于多项工作原理,三组供电,在现在一般的CPU工作功率达到了80瓦,所需要的电流是非常大的。这时为CPU能在高频大电流下稳定的运行,稳定的工作,必需采用多项供电,那这就是多项供电中的单项工作原理。在以后遇到主板,检修CPU主供电电路的时候,同样只要会单项中的原理,多项供电检修原理是一样的。' ^在主板插上CPU以后,测示卡显示的是FF00,那就证明CPU没有工作,CPU没有工作,第一个检查的就是它的工作条件——供电。主板上的所有设备,要想保证其工作稳定或工作正常,首要问题就是它的动力源也就是供电源必需,其次时钟也就是芯脉跳动必需正常,检修它的复位是否正常。在主板的Q1X极,场效应管的X极就可以测定供电是是否正常。将万用表打在直流20V档上,红表笔接地,黑表笔点测试点Q2的D极或者说点Q1的X极;或者点电感线圈L2,即可判断出供电电压是否正常。那哪个才是Q1哪个才是Q2,Q1D极接的是红色5V或者12V,这时将万用表打在蜂鸣档上,一支表笔放在ATX电源的黄SE12V里面天蓝科技,另一支去连接Q1的D极,点哪个D极,响有蜂鸣声哪个就是Q1。& `当找到Q1,那Q2就容易找到,当我们确定Q1以后,红表笔点入Q1的X极,黑表笔在它旁边找跟Q2的地极哪个相连或蜂鸣,那就可以确定出它的单组供电,确定出一项供电。x那像有些主板它属于三相供电,在主板中多项供电也主是单项供电的并联,为了增大电流采取了并联关系,现在多数主板的供电电路都采用了两项电路,或多项设计,用力满足CPU高功耗的需求,使功率达到80瓦,工作电流达到50A,i采用多项供电不仅可以为CPU提供足够可靠的电能天蓝科技,还可通过分流的使作用使每项场效应管的负载减少,为主板的稳定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三项供电电路采用Intel公司一个特定的工作模式。怎么样才能找到CPU供电电路中的电源管理芯片?只要确定出一项供电以后,用万用表打在蜂鸣档上,一支表笔接差场效应管Q1控制极(G极),另一支表笔和旁边的芯片去连接一下,连通以后即可知道它是不是电源管理芯片。找到电源管理芯片,就不用找电压识别管脚。

如何检修CPU供电路:

1、测Q1的D极5V或12V,他是由ATX电源的红色5V或黄SE12V直接提供。如果不正常,查电源红线或黄SE线到D极。如果正常,进行下一步工作。

2、测Q1的G极3~5V控制电压,由电源管理芯片提供,如果正常,场效应管坏,更换场效应管。如果不正常,把Q1的G极悬空,测电源芯片的输出端电压。

3、测电源芯片输出电压,如果没输出,查电源芯片的供电12V或5V,由ATX电源提供,如果没有供电,查相关线路。如果有供电,换电源芯片。

4、测PG电源源好5V(电源灰线),如果正常,换电源芯片,如果不正常,更换与电源灰线

注:常坏是电源控制芯片和场效应管以及R1限渡电阻,一般CPU供电中15V,主供电会无输出时,电源控制芯片坏的可能性最,如果具有基某中一项输出不正常,则是输出此项的场效应管坏的最多(如Q3的1.5V输出)。一般在1.5,2.5V都有情况,主供电如果没有,一般是Q1或Q2、D1损坏比较多。在有2.5V主供电的情况下,如果1.5V没有,百分之八十是控制

1.5V输出场效应管损坏;如果有2.5V不输出的话,与修1.5V同样;如果1.5V,2.5V主供电同时没有,而且电源芯片供电正常时(12V、5V),百分之八十是芯片坏了。?由于主供电电路中的采用的是多项并联的关系,它每单项的供电,单项场效应管损坏,都会导致整个CPU供电电路的不稳定。所以要检修中不要盲目的去折看供电电路中的场效应管,可用断路法来排除,首先将场效管断开一组,然后再判断其好坏这个就是CPU主供电电路的检修流程。这就是整个CPU供电电路的检修流程。

CPU不工作,测试卡只跑00、CF、C0、FF等。不能跑到C1:

y但有些朋友还问,为什么CPU供电都正常了,为什么测试卡还是跑FF或00呢,为什么CPU还没有工作呢?这可就要按我们的维修规则了,先修供电,再修时钟,后修复位。就算你CPU供电正常了,但时钟不正常或复位不正常,也会导致CPU不工作南桥没供电,供电偏高或偏低,也会导致CPU不工作。北桥没供电,供电偏高或仿低,也会导致CPU不工作。南桥、北桥虚焊、不良,也会导致CPU不工作,: d内存没供电也会导致CPU不工作(相对板来说)。CPU座的数据线,如果有一条和北桥开路,或短路,也会导致CPU不工作。最好有一个CPU灯座,放到CPU插座上,一通电,就知道哪条数据线开路,短路等,总比你一根根的去量CPU的数据线。

CPU频率跳线不对,也会不工作

BIOS坏CPU也会不工作,对于CPU不工作的原因还有很多,修主板前装先准备一套好的东西:电源、CPU、内存、显卡、风扇、数据线、硬盘还有一个好的系统。先用最小系统法和代换法,把故障确定在那里,然后再检修,因为很多人都犯这个错误,不会判断、不知道故障出在那里,就知道乱叫。以下所有的关键测试点,如果发现有不正常的,就沿着不正常的点去跑电路,把故障找出来。如果你熟悉主板所有工作电路的工作原理的话,你就能很快的把相关故障找出来。新手平常多学跑电路,和学习几大电路的工作原理,视频都有。

一、初步工作:询问用户:

主板在出现故障前的状况,工作的状态,什么原因造成的故障

主板工作时在何种坏境中出现故障,故障的规律性等等。目测法观察:主板上的电容是否有鼓包、漏液或严重损坏,是否有被烧焦的芯片以及各电子元件,PCB板有无断线,割坏

各插糟有无明显损坏、内异物造成短路等。

然后注意要把主板上的灰尘扫干净。

测量电源接口的5V、12V、3V等对地阻值是否正常,.如果没有对地短路,就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如果阻值偏小,主板可能有短路的地方。

插好ATX电源、上好CPU假负载,插好测试卡

用手触摸各芯片元件有无发烫,太烫短路,太凉开路。

测主板上的各大供电路是否正常。

内核供电1.5V,外核供电2.5V

内存排阻1.2V.不同结构的主板有不同的供电,这个要靠平常维修中记住。

还有,以上各电压的高一点或低一点,都会引起主板的工作不稳定。

在平常维修主板时,遇到正常的板,测电压时就要多留个心眼记一下正常的工作电压。CPU无电压或电压不正常:

量电源芯片工作电压12V或5V

量场效应管控制极与IC之间的连线4 V:

换电源芯片或场效应管,无时钟:

量时钟发生器的供电3.3V和2.5V

量Reset排针电压是否够高

量时钟IC有无时钟输出

查排针往门电路或南桥的连线

量VID线有无开路或短路

CPU不工作,测试卡只跑00、CF、C0、FF等。

1查CPU的三大工作条件:

看BIOS有无片选信号:

量BIOS数据线、复位、时钟,把BIOS拨下量

如有ADS或DBSY而无CPI之帧信号则北桥芯片可能坏

如有帧信号则南桥可最终量CPU之HA、HD和PCI的AD来确定南桥或北桥好坏 无CPU复位,包括复位不动作

北桥坏量DDR的负载排阻和数据排阻

量内存的数据负电压1.25V或2.5V

量AGP工作电压4X为1.5V,北桥坏

跑0b:量74F244可编程跑龙套的供电,即倍频调节

PCI糟之间的电阻和排阻

量BIOS的数据线有无短路

六、鼠标、键盘口死机,不能用

查供电5V,阻值500欧左右查数据线5V,阻值500欧左右 排容或电容漏电,电感线圈坏!

查硬盘接口、复位,数据线。

看IDE接口到南桥之间的电路有问题

九、不能进系统查BIOS查南桥旁边电阻、排阻

十、引导成功,出现LogoF死机,不稳定查时钟发生器 查IO不良查南桥不良

查亲桥不良各参考电压偏低

十一、显卡无法装驱动即不能装颜色 量AGP之INIT有无断线, 量AGP之INTR有无断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存条需要供电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