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司马家族灭亡了昭当皇帝了吗


公元249年,司马懿三父子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此魏国的大权逐渐集中到了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建立起了以司马家族为中心的政治利益集团,朝政大权尽入其手,甚至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比如他就废了不怎么听话的曹芳,扶立曹髦当傀儡皇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管位置,更是大权独揽,完全控制了朝廷,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皇帝”。司马三父子中,司马懿够隐忍,司马师够沉稳,而司马昭则足够嚣张,那么到底嚣张到什么地步呢?公元258年,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之后,魏主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但是司马昭坚决推辞不受。这事看起来很正常,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其实是司马昭在向曹髦示威。在此之前,司马昭的手下贾充秘密来见司马昭,拿出一首曹髦写的诗给他看,诗的名字叫做《潜龙》,意思是曹髦感叹自己这个真龙被困浅滩,处处受制,不能飞翔于九天之上,只能遭受鱼虾的戏弄。司马昭大怒,决定给曹髦点颜色看看。第二天,贾充在朝臣之中倡议,联名上书请求曹髦封司马昭为晋公。这一举动的意义不言自明,当年曹操便是先进魏公,又进魏王,之后他的儿子曹丕便夺取了汉家的天下。如今司马昭故伎重施,岂不是明摆着也要篡权夺位?但是司马昭势大,谁也不敢不遵从。曹髦收到群臣的上书后,当然也明白司马昭的意思,但当时朝政大权都在司马昭手里,如果他敢不按照司马昭的意思办,就会像他的前任曹芳一样,落得个被废的下场。所以,曹髦虽然极度不情愿,却还不是不得不捏着鼻子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但是……司马昭竟然推辞不受!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打脸啊!司马昭为什么敢这么做?那是因为他有恃无恐,这个晋公的称号他是随时可以拿到手的,所以才作出推辞不受的姿态来。但这样一来,曹髦就难受了,这边大臣们一个劲的上书请求加封司马昭晋公,那边司马昭坚决不接受,曹髦夹在中间,窝火的厉害,却又没地方发作,只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提出加封,两年内一共提了九次,都被司马昭拒绝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司马昭是完全不把曹髦放在眼里的,他一边指使大臣上书请求加封,一边又坚决推辞不受,偏偏大臣和皇帝两边都不敢不听他的话,但九次加封,九次推辞,已经让司马昭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当然,如果说司马昭做的最嚣张的事情,还是自编自导的弑杀魏主曹髦一事。公元260年,当曹髦第九次提出加封司马昭为晋公被拒绝时,终于怒了,他不堪受辱,于是召集心腹,准备武力解决司马昭。曹髦慷慨激昂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对司马昭的判断并不错,但对双方的实力判断差得就太多了。在他所召的三人中,倒有两人出门后直接去禀告了司马昭。所以当曹髦率兵攻打司马昭府邸时,贾充已经率领大批兵士由外入内,阻挡住了曹髦。但是曹髦亲自挥剑冲击,士兵们不敢阻拦。这时候贾充部下成济问:“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成济闻言,用戈刺杀曹髦,锋刃刺穿了曹髦的身体,从后背透出,曹髦遂死。司马昭闻讯后大惊失色,说道,“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从这件事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不仅司马昭不拿曹髦当回事,他的手下也不怎么拿曹髦当回事,至少在贾充、成济的眼里,司马昭要比曹髦尊贵重要的多,所以才会为了保护司马昭而不惜杀死曹髦。第二个,司马昭知道曹髦被成济杀死后,担心的不是犯了大错,招来祸害,而是担心自己的名声受损,可见在他的心里,弑杀曹髦不过是小事一件,自己名声受损才是大事。而且,此事过后,司马昭与大臣们商议如何善后,仆射陈泰表示,“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歉意。”司马昭竟然连这个也不舍得,最后杀了成济了事。根据《魏氏春秋》,成济和其兄成倅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破口大骂,被军士射杀。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不知道是不是有高人给他出主意,反正到了公元264年,曹奂下诏,直接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比晋公还高了一级。当时魏国的太尉、司空、司徒都去拜见司马昭,被称为“三公拜晋王”。就这样,当年曹操的夺位模式被司马昭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过来,于是天下人都知道司马昭要篡位了,只是不知道是在哪一天而已。但是,司马昭偏偏就没有篡位,而是和曹操一样,把这个机会留给了他的儿子。265年8月,司马昭病死,时年55岁。当年年底,其子司马炎就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而曹奂这个傀儡皇帝,则被降封为了陈留王。

砀山"无赖" 乱世枭雄
第四节
挟天子以令诸侯
正在朱温准备考虑下一步的战略方针之时,从长安传来让人震惊的消息:唐朝发生政变,左军中尉刘季述废掉唐昭宗李晔,另立唐昭宗之子德王李裕(就是后来的唐哀帝李裕,后改名李柷)。李裕像   刘季述拥立李裕为皇帝,派亲信来找朱温,说愿意把唐朝的天下给朱温。朱温听从了手下将领李振的劝告,没有答应,朱温准备兴兵讨伐刘季述。可这时长安又传来消息,刘季述已经被杀,昭宗复位,并改元为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虽然昭宗复位并没有多少朱温的功劳,但昭宗还是封朱温为梁王,以表彰他的“反正之功”。昭宗其实是想拉拢朱温,给自己找一个更安全的靠山,朱温当然心领神会。   朱温知道昭宗对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当年曹操如果不是听从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主张,取得政治优势,能否战胜袁绍都很难说。朱温所处的形势和曹操非常相似,所以朱温也准备向曹操同志学习,打起“尊王攘夷”的大旗来。   现在朱温需要消灭黄河沿岸的军阀,以清除他实行“挟天子令诸侯”战略的障碍。朱温让张存敬攻河中节度使王珂(朱温干舅舅王重荣的儿子),拿下绛州(今山西新绛)、晋州(今山西临汾),把刀尖伸到了李克用的鼻子下面,大大了扭转了对李克用的不利局势。   张存敬围攻河中,王珂穷急无法,先后向盘踞在凤翔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李克用求救,但都被拒绝了。王珂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朱温赶到河中,先是假模假样的拜奠了干舅舅王重荣,然后和王珂抱头痛哭。王珂非常受感动,心想这个干老表真不错,跟着朱温去汴州享福,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被朱温杀掉了。   扫掉碍事的王珂,朱温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河东的李克用,这厮太讨人嫌了。天复元年三月,朱温大举进攻李克用,氏叔琮为一路,出太行;晋州刺史侯言为一路,出阴地关(今山西汾西东北);洺州刺史张归厚为一路,出马岭关(今山西太谷东南);葛从周为一路,出土门(即大名鼎鼎的井径口)。四路汴军会同出飞狐(今河北涞源)的义武节度使王处直部和出新口(今河北磁县附近)的天雄军节度使罗宏信所属张文恭部,共六路大军,直捣李克用的老巢太原府。   河东的一些滑头将军哪见过这个阵式,知道朱温找的李克用,何苦把自己的小命搭下,纷纷向汴军投降。拜李克用的码头和拜朱温的码头有什么区别没有?不会有人觉得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混口饭吃。河东方面连告失守,南部重镇潞州也被汴军夺了去。汴军连过芒车关、腰鼓岭、石会关(均在今山西武乡西北),越秦城(今山西太谷南),直扑到太原城下。   李克用知道朱温善者不来,在内部深挖战争潜力,男女老少全都上城防御。老天也不长眼,阴雨不断,李克用冒雨指挥,有时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当然要先保住太原了,否则脖子上那个吃饭的家伙没了,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汴军开始攻城,但太原可是唐朝起家的地方,城墙高大,加上河东军同仇敌忾,没有得手。李克用手下的两员大将李嗣源和李嗣昭率敢死士在雨夜中趁汴军不备,冲出城去杀了个汴军措手不及,汴军死伤不少。雁门都知兵马使李存进率另一路河东军在洞涡驿(今山西清徐东)大败汴军氏叔综部,给了汴军当头一个大棒。   朱温得知屡攻不下,而且后勤运输出了问题,军粮不济,加上军中疟疾肆传,军心不稳。朱温只好作罢,下令撤军,汴军回撤的时候又被士气大盛的河东军狠摆了一刀,狼狈回去。李克用和朱温交手二十多年,屡有胜败,但这次是李克用所遇到的最危险的一次,险些丧命。朱温虽然没有消灭李克用,但却将军事重镇泽州和潞州夺了回来,还算没亏本,朱温取得了这一回合的胜利。902年割据形势   朱温知道李克用是自己称霸天下最大的障碍,可朱温没想到半路却杀来一个李茂贞。李茂贞本叫宋文通,也出身底层,后来参加唐军,屡立战功,郑畋在龙尾坡大败尚让一战中,就有李茂贞的身影。李茂贞趁着军阀多在关东地区混战,悄无声息的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占领了陕西、甘肃交界大片地区,后封岐王。   李茂贞还有一点战略眼光,他也知道唐昭宗的政治价值,想把昭宗请过来,自己挟天子令诸侯。朱温知道后,那还能不着急?立刻出兵前去长安“救驾。李茂贞像   李茂贞仗着自己是“关西王”,觉得朱温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可一交手才知道后悔。李茂贞想起了“活雷锋”李克用,急请李克用来救。李克用上次没帮王珂,让朱温占了河中,有些后悔。这次不想错过机会,南下给朱温添乱。朱温把李茂贞晾在一边,去会会老朋友李克用了。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三月,朱温在晋州大败李克用,又活捉了李克用的一个儿子李廷鸾,幸亏李克用儿子比较多,不然非绝后不可,李克用又回到晋阳怀念哭鼻子去了。朱温再次回到西边找李茂贞算账,李茂贞吃了几个败仗,丢了大片土地,坚守不出。   朱温想撤,手下有一位名叫高季兴的同志(就是十国时荆南的建立者,后来避后唐讳改名高季昌),劝朱温挺住。并建议朱温散播谣言,说汴军想家都逃了,李茂贞果然上了当,出兵来偷袭,被朱温好一顿臭扁。李茂贞只好把昭宗“交”了出来,朱温带昭宗到了长安。昭宗这个感激啊,又是鼻涕又是泪的。   朱温安顿昭宗好,回到了汴州,虽然没把昭宗带在身边,但长安已为朱温控制,实际效果是一样的。皇帝虽然尊贵之极,但也要看是什么样的皇帝,手中有权那是真皇帝,否则,象汉献帝刘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唐昭宗李晔这样的空头皇帝,连自己的生死都无法掌握,当的窝窝囊囊,还不如一个草头王自在。权力才是最尊贵的,至于名义上是不是,并不重要。   把西边的事情安排好后,朱温决定扫除东边的一些讨人嫌的家伙,天复三年四月,朱温攻打青州,平卢节度使王师范硬着头皮顶了一下,被朱温揍的鼻青脸肿,弟弟王师克也赔了进去。耗到九月,王师范再也没本钱和朱温打了,只好投降,胶东半岛地区全归朱温。   朱温这次东征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得到了王师范手下的名将刘鄩。刘鄩是五代时最具侠客风骨的名将。刘鄩曾经和朱温手下大将葛从周战于兖州,而葛从周的母亲正在城中。刘鄩公私分明,见到葛母毕恭毕敬,不敢少怠。而且刘鄩把城中的老弱病残全都放出城中,只留下本部兵守城。这等侠骨风范,千载之下仍然让人仰慕不已。孙子所说的为将五条智信仁勇严,刘鄩至少当得起一个“仁”字。后来王师范投降朱温,葛从周劝降,刘鄩这才归顺朱温。朱温也非常喜欢刘鄩,常说他是李勣(就是半仙徐茂公的原型)再世。   刘鄩还有一段艳史,特别有名,就是刘鄩曾经买下一个卖饼的王家女孩做为侍女,这个王家女孩美艳异常,时人称为“花见羞”。刘鄩死后,王氏带着刘鄩的大把金子投靠了后来成为唐明宗的李嗣源,深得宠幸,并在后唐以及晋汉之际的政治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后话不提。第五节
不想装了,我要当皇帝   唐昭宗李晔改年号上了瘾,天复年号只用了三年,又改称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本想祈求上苍保佑大唐,保佑他自己。可这时的大唐气数已尽,没几年折腾了,而且这也是唐昭宗人生的最后一年。昭宗本为以朱温是社稷栋梁,李茂贞不过是个乱世草寇。哪知他刚出狼穴,又入虎口,朱温还不如李茂贞呢。   朱温为了就近控制昭宗,强行把昭宗“请”到了洛阳,昭宗本不想去,但架不住朱温的威胁恫吓,只好移驾。行前昭宗哭着对给他送行的老百姓说:“‘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到处流浪,不知道朕会死在哪里。”左右皆哭。堂堂大唐皇帝沦落成到这个地步,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地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朱温可不管你这些,我的利益最重要,为了我的利益,大唐皇帝也必须为我做出牺牲,这就是丛林法则。不过唐昭宗行前秘拟了一道旨意,分道送给河东的李克用、西川的王建、淮南的杨行密,让他们有朝一日攻灭朱温,恢复唐朝。而这时其他的一些较大藩镇,如吴越的钱镠、福建的王审知、湖南的马殷、广东的刘隐等人则坐山观虎斗,但多是倾向于朱温。   不久,王建、李茂贞、李克用、杨行密等人公开声讨朱温,说朱温欲行篡逆之事,诸镇将联兵消灭朱温。朱温被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心里极不痛快。这些藩镇对自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朱温本想亲征这些不听话的藩镇,但又害怕昭宗的威望在自己的后方制造麻烦,渐渐对昭宗起了杀心。   天佑元年八月,朱温派遣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前往洛阳杀死昭宗,昭宗死时年方三十八岁,朱温强行推立年仅十三岁的辉王李柷为皇帝,就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哀帝(后唐改益为昭宣帝)。唐昭宗真是活的可怜,死的悲哀,其实他并不能算真正意义的亡国皇帝,至少他有振兴唐朝的愿望,这一点上就比“此间乐、不思蜀”的阿斗公强多了。   当昭宗死讯传来后,朱温嚎啕大哭,又去见哀帝李柷,说一定要为先帝爷报仇雪恨。朱温真是狠角,回头就把“首逆”朱友恭给杀了。朱友恭这个冤枉啊,刑前大呼:“把我卖出来,你早晚也会不得好死!”   朱友恭的“不幸遭遇”不禁让人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就是三国时为司马昭杀死曹髦的成济。成济和朱友恭确实该死,但比他们更该死的是司马昭和朱温,至少他们的演技实在过于拙劣,世人谁不知道,没有司马昭和朱温的命令,成济和朱友恭敢去弑君?   虽然中原地区成了朱温的“私产”,但朱温还是不满足,地盘总是越大越好。这年十一月,朱温亲征淮南 。朱温虽然很残暴,但他的军事指挥艺术确实很高超,所以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过朱温,说他“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淮南有七八年没有朱温打过大仗了,这次看到朱温来的气势汹汹,知道这伙计还在记着水淹庞师古的那笔账呢。朱温的汴州军是见过大世面的,强悍好斗,战斗力非常强,在当时能和汴军相提并比的只是李克用的晋阳军。朱温连连得手,纵军在江淮一带横冲直撞,杨行密拿他毫无办法,   朱温在寿州(今安徽淮南)碰上一根硬骨头,淮南军死守不出,朱温觉得无趣,撤军回去了。不久,朱温又想出出风头,天佑二年(905年)七月,大将杨师厚受命攻打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赵匡凝打不过杨师厚,被杨师厚端了老巢,赵匡凝狼狈逃奔淮南。   朱温风光了一阵子,朝中就有蒋玄晖、柳璨等“开明人士”开始为朱温张罗改朝换代的事情来了。这两位运气不好,马屁拍到了蹄子上,蒋玄晖有些迂腐,他认为改朝换代必须遵守以前的潜规则,就是先封大国,总百揆、加九锡礼,然后再行实禅代之事。蒋玄晖说的并没有错,历史上许多改朝换代都是这样玩的,比如司马炎、刘裕、萧衍、陈霸先、杨坚等。但朱温却不喜欢这么哆嗦,冲着蒋玄晖大骂道:“真他娘的迂腐,难道我不受九锡就不能当皇帝了?”还是朱温说的实在,不似司马炎等虚伪做作,丑态百出,徒留历史笑柄。   朝中同情唐朝的人还比较多,朱温一时难以下手,就假模假样的推辞掉了九锡,还做他的梁王。蒋玄晖、柳璨等几位却急着要朱温当皇帝,逼小皇帝李柷再加朱温九锡礼。蒋玄晖、柳璨的所做所为让很多人不齿,名声甚坏,朱温渐渐的也感觉到了这二位想要荣华富贵,却要让他背黑锅,寻个借口把他们给杀了。   正当朱温准备下一步的计划时,魏博军忽然发生哗变,罗绍威控制不住,向朱温求援。朱温不能容魏博有失,便率大军去魏博镇压。要说朱温确实不是吹的,到了魏州,三下五除二就将乱兵荡平。罗绍威感激涕零,盛请朱温盘桓一些日子,其实罗绍威是想借朱温的名头震震刘仁恭、王鎔他们。可没想到朱温在魏博呆了半年左右,差点把罗绍威吃穷了,汴军能打仗,也能吃喝,半年时间内就吃掉了七十多万头牛羊猪们,花钱更是如黄河决堤一般。罗绍威心疼死了,这个后悔啊,他说了句历史很有名气的话:“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悔也没有用了,朱温可不管你这些,吃完了喝完了也玩完了,拍拍屁股走人。   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九月,朱温发兵攻打沧州。刘仁恭赶忙来救,但他知道朱温的厉害,不敢和汴军开战。沧州情况越来越糟,粮食用尽,甚至出现了吃人的惨状。朱温在城下劝刘仁恭的长子刘守光:“你老爹已经被我打怕了,他不会来救你了,还是早点投降吧。”刘守光虽然比较迂腐,但为人还是比较正直的,他说了句:“我是刘仁恭的儿子,当然要为父亲守城。大王现在要以仁义制服天下,所以我更不能投降。大王如果用我这个背叛父亲的人,那么天下将如何看待大王?”   刘守文这话说的堂堂正正,无懈可击,朱温听着脸红一阵白一阵,心中有愧啊,便暂缓了攻城。刘仁恭生怕儿子有意外,忙又向河东的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本不想管闲事。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却很有战略眼光,对父亲说:“现在能成成为朱温威胁的只有父亲和刘仁恭,如果刘仁恭被灭,那么我们将失去一个战略侧翼,悔之晚矣。”   李克用觉得有理,派儿子李嗣昭、周德威等人去抄朱温的后院,没想到驻守潞州的汴军大将丁会突然投降李嗣昭。后来李克用问丁会为什么要这么做?丁会哭着说“我虽然是梁王提拔起来的,但看到他要篡夺唐朝,所以出于大义,才来投降大王。”写到这,真忍不住要问问丁会:跟着李克用就是忠诚?   李克用的“唐”和李世民的唐朝根本不是一回事,李克用也没少干对不起唐朝的事,和朱温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丁会要真是对唐朝忠诚,就应该在唐昭宗被弑的时候举兵声讨朱温,早干什么去了?   朱温听说泽潞丢失,直骂丁会是个白眼狼,沧州是拿不下了,只好回来。刘守文写信给朱温,希望朱温看到老百姓的份上,留下一些粮食,沧州百姓快要饿死了。都说朱温残暴,朱温是残暴,可同时代的那些军阀哪个又好过朱温?朱温倒很爽快的为沧州百姓留下了大量粮食回去了。  第六节
唐朝覆灭,朱温称帝   汴军经此一挫,士气大受影响,朱温郁闷了好些日子。这时罗绍威劝朱温不如废掉唐朝自立,让那些反对朱温的人没有了反对的借口。朱温没有立即答应罗绍威,但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唐朝的旗号在这时早就破烂不堪了。即使自己再打唐朝的旗号,李克用、王建、杨渥(此时杨行密已死)也不会放过自己。想来想去,朱温决定废掉唐哀帝李柷,另建新朝。   唐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二月,朱温在汴梁正式称帝,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当然在称帝的过程上少不了马屁精的出乖露丑,不是什么黄龙现,就是什么七彩芝,天花乱坠般胡闹一通,朱温心满意足的做起了五代的第一把金交椅,更名为朱晃,史称梁太祖。907年割据形势   后来梁朝被李存勖所灭,一直到后周,朱梁都被视为伪朝,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上接正统,才承认梁朝的正统地位。但是朱温的篡位和之前的南朝隋唐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如果说朱梁是伪朝,那么唐朝从杨家小儿手中篡位不也成了伪朝?朱温不是好东西,而所谓“上承唐朝正朔”的李存勖根本就是个冒牌货,他能算得正统,为什么朱温就不能算呢?   朱温当了皇帝,头一个不服气的人,并不是李克用这个“唐朝正统”,也不是王建这个贩盐的,而是朱温的亲哥哥朱全昱。有一次,朱温赌性大发,聚集宗族赌博,赌桌旁狂呼乱叫,没个体统。朱全昱早就对这个弟弟看不顺眼,趁着酒劲将桌子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指着朱温的鼻子骂:“朱三你不过是个草民,跟着黄巢做贼,后来唐朝封你为节度使,这辈子你可以知足了。没想到你居然灭了唐朝三百年的社稷,你这样做是要遭天遣的,我们朱家迟早要毁在你的手里。”说完就拂袖而走,朱温气的半天没说出话来。   朱温把国都定在汴梁,把汴州改名为开封府,这也是开封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做首都,这对开封成为历史名城有着至为深远的影响,后来的北宋建都在这里,把开封的历史影响推向了极致。而长安则正式告别了一千多年辉煌的建都史,从“贵族”降为“平民”,但长安因为唐朝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而至今仍然享有四大古都的地位,和北京、洛阳、南京齐名。   而这时,朱温的原配张氏已经病故,她曾经劝戒朱温不要废唐自立,但朱温没有听进去。不过朱温对张氏的感情是没有变的,直到朱温死时,他也没有立过皇后。张氏为朱温生了一个儿子,叫朱友贞,就是后来的梁末帝。朱温子女   不过没有了张氏夫人的规戒,朱温开始纵淫起来,他宠幸过上百个女人,比黄巢还要牛气。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把朱温狠狠臭骂了一通,但欧阳修却把朱温后来的惨死归于“女祸”,说什么“女祸”大者亡天下,小者亡家,所谓“红颜祸水”者矣。可是“女祸”只是外部因素,真正起到决定因素的还是男方的自我修养,封建社会中,男性统治者造成天下大乱,却让女人来背黑锅,实在不太公平。   唐朝灭亡了,但当时天下却四分五裂,战争频仍,形势极为混乱。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最为混乱的时期,一个是东晋十六国,一个就是五代十国,也难怪欧阳修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朱温灭唐后,地方上的一些军阀意见不一,李克用、王建、李茂贞、杨渥等人坚决不承认梁政权,仍然延用唐朝年号。而其他的一些藩镇,却都“识时务”的很,向朱温称臣。他们的心理普遍就是不管谁当皇帝,只要承认我在本地区的统治权就行。李克用王建这些人也不是什么忠臣,王建最丢人,他率先向天下发檄要联合讨伐朱温,可惜没人搭理他,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王建“非诚实”。果然,没过几个月,王建就自称大蜀皇帝了,可见王建“非诚实”不是平白捏造出来的。   看到那些反对者还在打着唐朝的旗号,朱温心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唐废帝李柷杀死,绝了这些人的“邪念”。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春,“济阴王”李柷死于曹州,年仅十七。末代皇帝往往不得善终,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禅让”的血腥味最浓,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朱温。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不得善终的亡国皇帝是明永历帝朱由榔,被“与时俱进”的吴三桂逼死,清末代皇帝溥仪经过改造,重新做人,开始了历史的新篇章。   这一年,北方的契丹部首领耶律阿保机向朱温称臣纳贡,契丹就是后来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辽国的前身,北宋名将杨六郎镇守三关,对抗的就是这个契丹大辽国。   朱温不甘心北方门户泽潞地区被李家的占着,决心要夺回来。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六月,朱温派保平节度使康怀贞帅八万梁军会同魏博军去收复潞州,康怀贞巴不得有这个立功的机会,大摇大摆的去了。结果河东方面的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死守不战,梁军不想坐吃山空,如潮般攻城。但李嗣昭命硬,梁军打了半个月,就是没拿下来。   晋王李克用得报潞州被围,也尽遣精锐前去解围,河东方面的几员名将周德威、李存璋、李嗣源、安金全等人急驰潞州。朱温耐心有限,二十多天没得到捷报,便撤了康怀贞,代之以亳州刺史李思安。李思安倒有点本事,来到潞州城外,李思安传令,在城下建立了一座军事据点,企图隔断城中河东军和城外河东军的联系,梁人称之为夹寨。周德威不能让李思安得手,日夜攻寨,即使攻不下来,累也要累死梁军。梁军也不想出去送死,龟缩在寨中,以守代战。   正在这个时候,突然传来晋王李克用病故、其子李存勖继为晋王的消息。相传李克用死前,曾经交给李存勖三支箭,说分别代表刘仁恭、朱温和耶律阿保机。以后每攻灭一处就要在我墓前取出一支箭来,告慰我的在天之灵,李存勖后来也是这么做的。李存勖追尊李克用为太祖武皇帝。不过这个“唐太祖武皇帝”比起那个唐太宗文皇帝来,差的不止一个段位,连修史者都认为李克用不太能当得起这个“武”字。   朱温自以为很了解李克用这个人,总感觉这个沙陀子是在玩诈死计,为了稳妥起见,朱温决定亲自走一趟。朱温看到李思安也是个绣花枕头,没用的水货,便又让刘知俊代替李思安做为潞州前线总指挥,但刘知俊暂时还留在同州(今陕西大荔)。   在确认李克用病死的消息后,朱温终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毕竟在朱温眼中,李存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半大孩子,不足以威胁到他,没想到李存勖初出茅庐便给朱温一个大大的下马威。朱温感觉没意思,老对手死了,臭小子李存勖懂个鸟?回到汴梁避暑去了。留下刘知俊,命他暂时驻守这里,过段时间再撤。   他想的倒是轻松,可惜他眼中吃屎的娃娃李存勖可是个厉害的角色,李存勖年少气盛,也想出出风头。于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四月间,李存勖亲提锐旅前来解潞州之围。河东军行至距离潞州以北约五十里处的黄碾下营,李存勖身披重甲,时刻准备上战场,命人随时侦探前线情况。当李存勖探知梁营没有瞭望哨时,大喜过望,机会太难得了,不可错失良机。908年潞州之战   到了五月,这天清晨天降大雾,李存勖率军轻进至三垂冈(今山西长治附近)埋伏,等待最佳攻击时机。大雾一直到晚上还没有散去,李存勖觉得机会到了,便对各部下达了总攻令。李存勖率一路直薄梁营东北寨,周德威和李存审各为一路,三路齐过,朝梁营杀去。李存嗣的干大哥李嗣源做前锋,攻破了梁营东北角,河东军一拥而入。梁军的侦察功能完全失效,毫无防备,被河东军这一阵杀的那叫痛快。梁军近乎被全歼,军械粮食尽被河东军夺去。潞州被围了将近一年,到这时才从梁军的包围解救出来。   河东军想趁势去取泽州(今山西晋城),但梁朝大将牛存节率援军已经来到泽州。河东军开始攻城,在城边挖地道,准备“神兵地降”,但牛存节守城很有一套(李嗣昭也不过如此)。河东军攻了十几天,泽州纹丝不动,加上梁将刘知俊即将行进至泽州,李存勖知道泽州暂时动不了,反正在三垂冈已经占了大便宜,足够炫耀的了。便撤军回到太原,大摆宴席,犒赏三军。   朱温一边避暑,一边得着好消息,哪知道得到的居然是全军覆没。朱温一世枭雄,哀叹连连,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生子当如李亚子,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耳。”   八百多年后清朝有一位诗人叫严遂成,写了一首著名的咏史诗《三垂冈》:“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又过了二百多年,伟大的书法家毛泽东同志手书了这首《三垂冈》,成为毛泽东书法作品的名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把司马家族灭亡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