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爆发战争,“某些人”能逃走,或去当督战队吗?

暌违了一年的电影《八佰》终于要在2020年的暑期档上映了。这部电影原定于去年在七月档上映,后来因为“技术原因”取消了上映。

为此,著名导演贾樟柯在社交媒体称,“电影,不能这么搞”。虽然我们不知道“技术原因”到底是什么,但从业界、民间的反应和网络流传的一些信息来看,多少还是能明白点什么。

第一个猜想是,电影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得不出现一些关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图案元素,如旗帜、徽标等等,这些图案元素不宜在七月出现在荧幕上。

这一逻辑虽然绝大多数人还是无法理解,但正如某些媒体在2017年听闻俄罗斯禁止别国即时聊天软件之后所宣称的那样,“站在俄罗斯的角度看,并无不妥,发人深思”,于是几年后的印度和美国都“深思”了,也许站在有些人的角度看这是有必要的吧。

第二个猜想是,电影对历史的真实反映,突出了当时国内主要军事力量在抗战中的作用。

但按照惯例,抗战题材影视一贯的路线是,一定要出现中流砥柱的一方,就算编,也要编出一个虚构人物在故事里起到关键作用。

《长沙保卫战》中的彭中华

如张丰毅主演的电视剧《长沙保卫战》,就虚构了一个办事处主任彭中华,为薛岳长官立下大功,体现出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可是,“中流砥柱”本来就是指精神层面,并不一定要通过实际的人物来体现,否则岂不成了如今在思想意识领域严厉批判的“历史虚无主义”了?

第三个猜想是,电影里出现的历史人物,在后世的历史评价上有一些争议,在私德上似乎也有亏欠,有人认为不宜在电影里展现他们在某一场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以免让观众误以为他们是“抗战英雄”。

按照这个逻辑,大概是有什么道德银行,让人们在那里保存他们所做过的坏事,等做了好事就可以把坏事抹去,反之亦然。可是事实就是事实,它不可能保存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把罪恶看作罪恶,把英勇看作英勇,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虽然上述三个逻辑一个都站不住脚,但还是有很多媒体或者自媒体作了围绕这些逻辑的辩论,尤其是第三个。

《八佰》的导演管虎曾经于2019年1月在社交媒体上晒了他与著名影星秦汉的合照,而秦汉之父是上海保卫战里的主要指挥官,也是《八佰》的主角谢晋元的上司。

有人认为,歌颂“八百壮士”就是歌颂孙元良,但孙元良是个有争议的人物,甚至被斥为“民族败类”,不应该歌颂。

01.“飞将军”孙元良

孙元良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这个番号111团,足见他受蒋介石器重,是蒋的嫡系亲军

1926年,孙元良的部队临时划归第六军军长程潜指挥。

程潜曾经颇受孙中山器重,是黄埔军校校长的热门人选,蒋介石的竞争对手,素与蒋不睦。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亲军,孙元良也就未必会实心用事。

国民革命军在南昌战斗中,先占领南昌,但随后江西军阀邓如琢和孙传芳派来的援军合并一处,向南昌反扑。

程潜对于敌人的实力估计不足,也没有想到派兵截住孙传芳援军得来路,当两路军队扑向南昌之时,才发现守不住了。程潜下令放弃南昌,全军撤退。但由于南昌已经被包围,北伐军退无可退,程潜化妆成百姓才突出重围

此时孙元良的111团正在南昌西面的奉新,程潜命令他守住奉新,挡住敌军向西扫荡的去路,掩护主力部队集结,再图南昌。

但孙元良拒不执行程潜的命令,从奉新继续向西撤退。事后,蒋介石亲自赶赴奉新,对孙元良擅自撤退一事表达出极大的震怒,在对官兵的训话中,透露他要枪毙孙元良。

在战争中,下级遵守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此时是不应该考虑任何派系斗争、个人情感等因素的。

孙元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是不听命令,都是犯了严重的错误。蒋介石当时在训话中表达出要枪毙孙元良的意思,一定有真心实意的成分。

不过冷静下来,蒋介石还是不忍对他下手,孙元良得到消息之后就辗转经武汉远走日本,入学日本陆军大学,入学的介绍信还是蒋介石写的。

因为孙元良跑得快,人送一雅号“飞将军”。

孙元良后来著有回忆录《亿万光年中的一瞬》,书名用错了“光年”一词,错把距离单位当成时间单位了。

在这本回忆录中,孙元良并没有忆及北伐战争中的这段往事,不知是感觉羞愧难于启齿还是自认为这一段经历并不重要。

02.英勇作战的孙元良

1932年,日军对上海发动攻击。

此时孙元良又从日本陆军大学辍学,“飞”回国继续在军中任职。因为前一次的错误,他只能从营长做起,历任营长、团长、旅长。

1932年2月20日,日军对上海发动总攻,在闸北的八字桥、天通庵、宝山路、江湾的庙行、跑马场、吴淞的炮台湾、张华浜等与国军激烈交战。

“一二八”淞沪抗战,国军战斗序列示意图

孙元良时任87师259旅旅长,防区在庙行。仰赖军官指挥得当,士兵忠勇为国,日军在庙行没有占到便宜,最终撤退。

经此一役,孙元良总算是可以摆脱“飞将军”的雅号,他被授予宝鼎勋章,胜任88师师长,蒋介石对于这个嫡系好学生的长进也感到十分欣慰,总算当初没有白放了他。

1937年,又是在上海,日军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孙元良此时正率领88师坚守闸北,从8月13日到10月26日,坚守阵地76天。此时上海市区内已经无险可守,继续在闸北坚持也只能是全军牺牲。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

孙元良向战区副司令顾祝同争取,让88师主力退出上海,仅留一团死守,得到了长官的同意。这个死守最后阵地的团就是谢晋元的524团,也就是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

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迅速向西推进,即将打到南京。孙元良从淞沪会战撤回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在整个抗战中,是一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战斗,因为上海已经被占领,国军投入的主力部队在淞沪会战中伤亡极大,已经无力在短时间内在上海周边继续抵抗日军,南京被占只是时间问题

但由于南京是首都,直接弃守造成的舆论影响太大,蒋介石才部署了这一场死马当活马医的南京保卫战。国民政府大部都已经撤出南京,指挥南京保卫战的是唐生智。

此人军阀出身,后来转投国民革命军,也曾经反复介入反蒋的政治斗争中,不受蒋介石的信任。

南京保卫战交给唐生智指挥,也凸显蒋介石对唐生智的个人恩怨,陷唐生智于危城中,让这个不被信任的老对手去打这场必败的仗。

唐生智一方面声称要与南京共存亡,另一方面却对仓皇撤离的民众不管不顾,对战斗部署也没有全盘安排,甚至连之后的撤退也没有作出安排,基本上是让守军自生自灭。

孙元良从淞沪战场撤到南京之后,一万一千人的编制仅剩六千人,其中还有两千人的新兵,几乎没有经过训练。

根据孙元良的回忆,蒋介石原本计划让他先行撤退,但后来他还是被留了下来。

1937年12月,蒋介石下令唐生智指挥部队撤离南京。根据宋希濂的回忆,唐生智部署各部从东、南、西等不同方向正面突围。

其中孙元良部应该从南京的东南方向往溧水突围,然而,宋希濂部的督战队发现孙元良部要违令向江北撤退,便不许孙元良渡江,孙元良只得继续返回中华门与日军交战。

而孙元良自己的回忆是这样的,唐生智部署各部军官可以先行渡江撤退,其余各部可以相机选择渡江或者向其他方向正面突围。

孙元良和宋希濂两个人的回忆出现了冲突。

而事实上,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有的是军官提前逃脱,其余士兵拥挤在下官码头无法逃脱,但也有两支部队成功从正面突围转进南京的东南方向。

成功突围的部队留下的唐生智命令稿印证了宋希濂的说法,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唐生智的全部命令。

唐生智刚开始确实命令部队大部突围,少数人渡江,但后来他又口头追加了新命令,让包括孙元良的88师在内的4支中央嫡系部队,也可以渡江,而无需突围。

对于孙元良来说,到底奉哪一条命令,就必须考虑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在保卫南京的过程中,紫金山、雨花台等地都已经陷落,守军全部牺牲,但其他地区的友军却无所事事,不发一枪。

孙元良驻守的中华门是日军下一个重点进攻的阵地,看着雨花台的惨状,孙元良似乎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结局。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唐生智指挥部署不当,为此,孙元良对唐生智有很深的怨怼。

此时,胡宗南、宋希濂的部队都比孙元良完整,却并没有被推上前线,尤其是宋希濂部,任务仅仅是在南京城督战、维持治安。

而驻守下关的宋希濂部队,因为还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不仅没有对日军开一枪,竟然对要从下关撤退的友军开枪,也成为此后宋希濂人生的一大污点。

为此,宋希濂和孙元良之间也有很大的矛盾。这也是宋希濂和孙元良两人关于南京撤退过程的回忆相差如此之大的重要原因。

主要指挥官指挥失误,各部将领之间矛盾重重,让南京保卫战在一片混乱中以失败收场。

许多参与此役的指挥官后来都与部队失散,甚至隐藏在村民家中,伺机逃离南京。如教导总队的参谋主任廖耀湘,隐遁到栖霞山,在一户村民家中住了两个月,才渡江回到部队。

这当中有的是自己脱离部队先逃跑的,有的是让部队先走自己断后的,也有的是不知道谁先谁后,完全与部队失散的。

唐生智的命令稿(1937年12月12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著 473-474页

由于宋希濂部队的阻挡,孙元良部没能撤退。一片混乱之后,所部6000余人,最后仅剩500人归队,孙元良更是不知所踪。

宋希濂回忆说,孙元良直接脱下军服,跑到一家妓院认鸨母为干娘,迁移到难民区躲藏了一个多月,后因日军疏散难民,才逃了出来。

这一说法并不可靠,因为难民区也不是安全之地,日军对于难民区中是否有军人进行了严密盘查,错杀一千不漏一个,孙元良目标这么大,在难民区中很难躲过日军的盘查。

另据孙元良的部下葛天回忆,孙元良是找到了一个在外国使馆工作的朋友,先躲到外国使馆内,再化妆成马车夫在下关乘船离开南京,经过苏北韩德勤部,再到武汉。

但葛天这个说法,又与孙元良本人的回忆不合。

孙元良本人回忆说,他的部队被宋希濂部在挹江门堵回去之后,让部分士兵想办法在下关找机会,孙自己则通过城北的和平门绕道去下关。

但下关已经被日军占领,孙无法过去,只好沿着江岸向东边的山地撤退,打了几天游击战,最后在栖霞山以东的龙潭渡江,经过泰兴、淮阴、徐州,到达武汉。

葛天和孙元良两个人的回忆,虽然过程不一致,但后半部分却是一致的,都是经过苏北韩德勤的防区,再到武汉。

那么我们再来考察一下,谁的说法更符合事实。

“使馆”、“游击”两说中都可以看出,孙元良是从南京脱身后到了江苏地界,而后经过苏北到达武汉,这一点两相印证,应当是事实。

假设孙元良渡江撤退的目的地确为苏北,那么孙元良如果从下关渡江,则必然无法到达苏北,只能去到安徽。

谢天佑(左 时年12岁)属国民革命军128师通讯兵参加嘉善阻击战

所以葛天的回忆可能性不大,孙元良最后的渡江之地肯定是东面的龙潭而不是西面的下关。

或许有人更相信孙元良是在开完撤退会议后直接躲进妓院或公使馆的,以此来暂避风头,逃避南京失守的责任。

但是南京保卫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南京守军撤退的命令也是蒋介石、唐生智下达的,南京守军的具体将领都不应该负南京失守的责任。

所以孙元良并没有直接抛弃士兵逃走的理由,他能做的选择,仅仅是如何撤退才能确保自己和大部分士兵的安全。

但由于南京撤退时场面已经十分混乱,不要说孙元良,就算是宋希濂自己的部队也是溃逃状态,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走散都是十分正常的。

根据前文的分析,宋希濂和葛天的回忆都是很有问题的,并不是事实。

而孙元良的回忆虽然也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想象,但基本轮廓还是有其他证据可以印证的。况且,宋希濂和孙元良之间有矛盾,而葛天的回忆《我所知道的孙元良》一文,也没有其他证据可以印证。

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孙元良的部队曾经抢劫过民众的物资,孙元良在上海也曾经强奸慰劳军队的女学生。

同时,孙元良的88师部下也曾经电请蒋介石枪毙孙元良,指出他平时克扣军饷,私刻印章造假报销,贪污腐化。

孙元良逃出南京后,就到蒋介石处报到。在武汉,宋子文找到孙元良,向他询问税警总团的事,并把孙元良大骂了一顿,指责他没有保护好自己的“亲军”税警总团。

其实,孙元良既不是淞沪会战的最高指挥官,也不是税警总团的直接指挥官,税警总团的覆灭并不关孙元良什么事。

宋子文只不过是病急乱投医,把所有淞沪会战的将领都当作是税警总团覆灭的罪人,并且借着向淞沪会战将领撒气的机会,指桑骂槐,间接对蒋介石发泄不满。

不过,宋子文的推波助澜给孙元良带来厄运,他被关到牢房,长达四十二天。这期间,孙元良多方运作,陈诚、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等人纷纷出来作保,蒋介石最后将孙元良放了。

在上述各人的呈文中,很清楚地显示,孙元良的“案情”是清楚的,也没有任何人提到关于“贪污腐败”、“强奸”等指控,或者为“贪污”、“强奸”辩护或者解释。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对孙元良的指控并无实据。

在孙元良本人的回忆录中说,淞沪抗战期间,自己的家住在上海法租界。他的妻子正怀孕在身,后于1938年10月产下他们的长子孙祥辉。

从淞沪会战爆发开始到孙元良部奉命从上海撤退,孙元良没有回家一次,为此著名作家田汉先生前去看望孙元良部队时还为他作了一首诗:

“巨弹穿云望塔斜,疆场争夺血如花;环河抗日同坚苦,两月将军未过家。”

对于这一“英雄事迹”,孙元良有他自己的解释。

截图源于 孙元良《亿万光年中的一瞬》248页

他说,他既不想复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事迹”,也不是有毅力恒心的人,他之所以不回家,是因为害怕回家以后感受到家的温馨,只要遇到困难,就会想着回家,对不起喋血苦国的部下。

我们看到孙元良首先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真实的人,既不是什么“伟大的英雄”,也不是“民族的败类”。

由于孙元良的家眷就在上海,且距离军队防区很近,很难想象孙元良会作出“强奸”的举动。

况且,当时孙元良妻正怀着孩子,即使孙元良有意沾花惹草排解妻子怀孕期间自己的寂寞,也绝不可能光天化日之下行“强奸”之举。

更何况,葛天指控的“强奸”,也并没有实际发生,仅仅是“企图”,更加不可靠。

一部电影,本不应该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

历史题材的电影只要尊重历史即可,艺术家并不需要背负政治工作者的责任,这应当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常识。

对于电影背后的人物,无论他是好人也好,坏人也罢,更不应该成为电影的包袱。

孙元良究竟是不是“民族败类”,他的私德究竟有没有亏欠,时间仅仅过去了几十年,他的故旧、后人都还在世上,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

但是,特殊的历史背景,虚无了历史,模糊了人物,对世道人心的破坏远大于摧残生灵的战争。

这才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剧。

布匿战争:“双雄之争”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二百一十六年,刚刚实现大一统的华夏大地上,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派蒙恬北击匈奴,遣屠睢南平百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回头。

罗马,这个与秦几乎同龄的国家,它崛起的道路却是如此艰辛与漫长。从台伯河畔的蕞尔小国,成长为亚平宁半岛的主人,罗马整整用了五百年。每一步都是血与火的斗争和征服。

五百年里,罗马经过多年的征战同化了强邻伊特鲁里亚,又驱逐了毁坏他们家园让他们饱受屈辱蛮族凯尔特人,征服了桀骜不驯的山地民族萨莫奈人,紧接着击退了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的入侵。虽然强敌环饲,处于夹缝中罗马却历经风雨,顽强的成长起来。

罗马在皮洛士战争之后夺取了塔兰托,取得了通往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锁钥,在正式与迦太基角逐霸权之前,罗马基本完成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

罗马刚统一亚平宁半岛,就与海上霸主迦太基迎头相撞,双方就西西里岛上的城邦归属问题,对地中海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就是持续了二十三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

以下简称“一布”“二布”

二布是二十三年前的一布的延续,本质上,两次战争都是两国角逐霸权的产物。同时,二布也可以说是巴卡家族的子承父业,因为,二布的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是一布后期驻西西里的迦太基统帅哈米尔卡的儿子。

哈米尔卡虽能力超群,但即使是亚历山大大帝再世也架不住迦太基海军软弱无能的表现,最后只得屈辱求和。此后的二十多年,迦太基表面上蛰伏,暗地里积蓄实力,积极备战。

心有不甘的哈米尔卡把目光瞄准了伊比利亚半岛,全欧洲矿藏最富有的地区(时至今日该地区采矿业依旧发达) ,那里巨大的贵金属贮藏量有望在短时间内让迦太基付清赔款并再次强大起来。

一布结束三年后,哈米尔卡远征西班牙,临行前他带上了他年仅九岁的儿子汉尼拔,战争的火种将在伊比利亚半岛重燃。

果然,伊比利亚的巨额宝藏不仅负担了哈米尔卡扩张的一切费用,每年还有大量的财宝通过运船送回国内。就这样,在伊比利亚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王国,哈米尔卡是王国的主人。哈米尔卡对半岛的开发惹怒了居住当地的高卢人,他在九年后被杀。

其后的八年里,是哈米尔卡的女婿哈斯德鲁巴经营着这块地方,直到和岳父遭到同样的命运。

汉尼拔巴卡,哈米尔卡的长子,这个年轻的指挥官不显山不露水的在父亲和姐夫的翼护下在军中锻炼了多年,直到父亲和姐夫相继被刺,才从幕后走到台前。大权一在握,汉尼拔立即展开了对罗马的行动,主动挑起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同年汉尼拔侵入意大利。

坎尼会战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重要战略决战。汉尼拔闯进意大利南部腹地,在坎尼平原上与罗马主力军团对决,并将其围歼殆尽。其结果动摇了罗马在亚平宁半岛南部的统治,引发了罗马统治阶级的极大恐慌,元老院中主张屈辱求和及弃城割地者大有人在,“坎尼”一度成为罗马人挥之不去的阴影,正所谓“亚平宁的梦魇”。

坎尼会战是汉尼拔的军事生涯的巅峰,但也是他走向衰落的起点,此后的几百年间,无论是日耳曼还是帕提亚,再也没有力量能够阻止罗马的崛起。

当日后罗马终于把汉尼拔这块制霸地中海的最大绊脚石搬开,从迦太基手中夺过地中海霸权的时候,也一定不会忘记这场“双雄之争”打的是有多么令人心悸!

可惜的是,坎尼会战虽成就了汉尼拔千古威名,却改变不了这场战争的结果。盛极必衰是自然的规律,不会衰亡是我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

千百年来,坎尼战役的辉煌盛久不衰,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和军事迷为之倾倒,无数的名将为之感怀。

《孙子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坎尼会战中,汉尼拔以五万众,大破罗马军团八万多人,一战下来枭首六万,俘敌一万,自身仅仅损失六千。坎尼会战因此披上了更加丰富的英雄主义色彩,成为了军事天才汉尼拔的传奇之战。


注:有关坎尼会战的资料众说纷纭,没有确切的记载,下面数据资料来自书籍

时间:公元前 216年 8月 2日

参战方:迦太基 VS罗马

指挥官:汉尼拔;瓦罗,保卢斯

兵力: 迦太基 5万; 罗马 8.6万

兵种:迦太基:重装步兵34000,轻装步兵6000,骑兵10000; 罗马:重装步兵55000,轻装步兵25000,骑兵6000

伤亡和损失:迦太基阵亡 6000;罗马阵亡 6万,被俘1万,总损失 70000


两年前(218BC),汉尼拔继承父亲和姐夫遗志,翻越阿尔卑斯山侵入罗马本土。

汉尼拔大军从西班牙的萨贡托城出发,先是翻越比利牛斯山进入法国,又一路奔东北而去。在穿越了法国北部广袤无垠的森林沼泽和波涛滚滚的罗纳河之后,一头扎进了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强行军的代价是惨重的,无数的战士在旅途中丧生,军队人数从59000锐减到了26000,以致后世都称这次行军为“死亡行军”。

罗马先前与汉尼拔约定以埃布罗河为界。听到汉尼拔已经越界,罗马方面反应也很快,立马就派出了西庇阿兄弟从海上去拦截。等罗马大军赶到那里,汉尼拔已经越过边境线消失在了高卢境内。

西庇阿兄弟不知道汉尼拔的意图,只得沿海上一路搜索,等他们再一次打听到汉尼拔的消息是在一两个月后,那时候的汉尼拔已经在翻越阿尔卑斯山。到这个节骨眼上,就是傻子也猜的出来汉尼拔想干嘛,于是二人又屁颠屁颠的赶回意大利。

在汉尼拔大军压境之际,一向不服罗马统治的高卢部落望风而降,其中有一些不归顺的也被他出兵征服。

迦太基和高卢人结成联盟了?这还得了!

消息传回罗马,一向稳重的元老院也坐不住了。原因是,高卢人虽然一直跟罗马针锋相对,但他们的领地扩张到了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地区,所以也间接的充当了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北部的“保镖”,阻止了其他部族对意大利本土的入侵。

元老院万万没想到,桀骜不驯的高卢人会这么快就被汉尼拔收服。

汉尼拔前脚刚下山,后脚西庇阿就赶到了,两军在提基努斯河交手,罗马军团惨败,死伤不计其数。西庇阿自己也负了伤差点连命都交代在那里,幸亏其子大西庇阿拼死保护他突围,才得以死里逃生。

汉尼拔在提基努斯河取得大捷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山南高卢各部落。许多酋长向汉尼拔派来使者表示支持并给他送来了人员与给养。

汉尼拔得到高卢众部落的支持后,势力愈发壮大,罗马方面出兵攻打,可是却接连铩羽而归。名震地中海的罗马军团在特雷比亚河(218BC)及特拉西美诺湖畔(217BC)被杀的大败,一下子又丢了五六万精兵。

千万别忽略迦太基这三次大胜的重要性,因为这几仗:1)部队得到锻炼,收获实战经验。2)更加了解对手,能够进行针对性训练。3)大挫敌军锐气。4)从阵亡罗马士兵尸体上获得大量精良武器装备。5)俘虏,活体信息资源。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之后,汉尼拔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然后便开始向东南前进。这不是一般的行军,而是一路烧杀抢掠,几乎把意大利南部各个城镇都祸害了一遍。军队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大军过后只留下漫山遍野的滚滚浓烟和残破不堪的村庄。

与此同时,汉尼拔极力说服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区起义被叛罗马,与自己结成同盟。

汉尼拔向各邦宣称:“我并非来此与意大利人为敌,反之我是为了意大利人的自由与罗马为敌。”

只是,他小看了罗马联盟的凝聚力。

除了少部分城镇与汉尼拔订下城下之盟外,绝大多数的盟邦选择相信自己的盟主,并向罗马派出了使节求援。

意大利的乡村经受不住迦太基人的蹂躏,正在痛苦地呻吟,告急文书像雪花般飞向罗马。

骚乱引发了罗马市民极大的愤慨。两年来眼睁睁看着汉尼拔在境内横行霸道,自己同胞的军队又连吃败仗,罗马公民中间激起了强烈的民愤,公民中呼吁决战的呼声越来越高。总之就是一句话,不除掉汉尼拔不足以平民愤。

罗马元老院不敢公然违背公民的意志,况且再这么纵容汉尼拔在意大利境内搞破坏也不是个事,是时候该摊牌了。

渐渐的,支持决战的声音也在元老院内部占了上风。

汉尼拔之所以能在意大利南部肆无忌惮,横行霸道,与罗马一年多来的“姑息养奸”不无关系 。汉尼拔又是烧杀抢掠,又是故意示弱,就是引诱罗马来攻,这一切都被执政官费边看在眼里。经过深思熟虑,费边决定按兵不动,双方的对峙转眼过了一年。

第二年初,费边一年任期满了,贵族瓦罗和保卢斯在主战派的支持下当选,罗马开始了积极备战。

卸任之后费边在元老院成了边缘人,当下狂热好战分子对这位“拖延者”充满了敌意,他不敢在议员们面前发表以前那一套说辞,以免遭到弹劾和殴打,只得保持沉默,夹着尾巴做人。

三月积雪消融,涓涓细流滋润了亚平宁的绿树和春草。一派融融春光景象。

汉尼拔再次与罗马交手。

到五月底,汉尼拔发现后方的粮草补给出了问题,由于战线拉的太长,军中屯粮已严重短缺。

六月初,汉尼拔选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位于阿普利亚平原尽头的一座叫坎尼城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罗马人储备了大量的粮食与物资,周边还有富庶的农业区,守备力量却很薄弱。于是,汉尼拔趁对方不注意迅速攻占了这个富庶的城堡。

坎尼城的丢失引起了罗马人的极度恐慌,如果不采取行动,还会有丢城失地,中断补给的危险。

这一年,从没有动用超过七个军团的罗马共和国,史无前例的一次性召集了八个军团(包括仆从国)共八万六千人准备全部投入到战场。这表明罗马人终于恼羞成怒,要跟汉尼拔决一死战了。

罗马大军开始沿阿皮亚大道南下,旌旗蔽日,浩浩荡荡。

罗马和迦太基的“双雄之争”终于进入了高潮!

拿下坎尼后,汉尼拔那边一直密切注意着罗马方面的动向。

汉尼拔深知情报的重要性。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谋深算的汉尼拔老早就在罗马城中安插了间谍,一有风吹草动他就能马上知晓。

不出所料,早在罗马大军开到坎尼城下之前,汉尼拔就已经从派出去的间谍口中获悉了敌人的信息。罗马军队的人数,装备,到兵种,甚至连两位指挥官的性格和作战风格他都已经了然于胸,说他比指挥官还了解这支部队也不为过。

话又说回来,罗马人也不是傻子,他们领教过汉尼拔这两年的手段,势必会更加谨慎。如果罗马人过于草木皆兵,反而会影响汉尼拔原先的战略。所以,汉尼拔所想的就是如果让罗马军解除戒备心理,乖乖地钻进自己所设的套,而且要做到不露痕迹。

6月底,罗马大军终于全部到达坎尼,两军隔奥菲杜斯河展开对垒。

罗马军队有了前车之鉴,也不轻举妄动,而是同汉尼拔打起了持久战。

罗马军队把营垒建在野外,四周筑起高高的栅栏,挖好了纵深的壕沟,两军中间隔着10公里的原野。

古典时期的会战,战前都讲究排兵布阵,但是几万人的军队仅仅是这项工作就得耗费三四个小时,更不要说还得考虑主帅的统率协调和指挥调度的能力了。

一连两个月,罗马和迦太基都处于“会而不战”的状态,两军列好阵势而不开打,隔着二里地对峙。然后,第二天再重复前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前的景象越来越让罗马统帅摸不着头脑,他们猜不透汉尼拔的真正意图,永远也猜不到他下一步想干什么。

反观汉尼拔这边,他正在一步步地诱敌人上钩,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渐渐的,汉尼拔开始故意派小股部队去罗马军队的营垒前挑逗,通常对手也以同等的兵力还击。在坎尼这块巴掌大的地方,两边的侦察骑兵很容易撞到一起,到时也少不了兵戎相见。在两军对峙这段时间里,像这样的小打小闹成了家常便饭。

通过“实战”,罗马人觉得眼前这群野蛮人不堪一击,原因在于每次都是罗马士兵得胜而归,迦太基却在这些战斗中总是吃瘪,前前后后折进去不少人。骄纵轻敌的思想不仅在广大士兵中间传播开来,还蔓延到了将官阶层。

汉尼拔不断示弱,挑逗着罗马将士躁动的心。

很快罗马军官内部就出现了分歧,保守派和激进派各执一词,最要命的是连两个指挥官之间也无法达成共识。保卢斯谨慎多疑,瓦罗却是个鲁莽的糙汉,又没有军事指挥经验(服役时贵族一般只负责象征性的事务),二人常常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不休。

以上正是中了汉尼拔的骄兵之计,他故意让营中老弱出战送人头,目的就是让敌人一点点的放松警惕,然后落人他挖好的陷阱。

长达近两个月的对峙后,汉尼拔觉得火候已到,于是连夜召开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决战日期就定在——翌日(8月2日)。是夜,汉尼拔和麾下所有将士都枕戈待旦。

第二天清晨,汉尼拔早早的让部队都吃过早饭,并先于罗马人一步在平地上列好了阵势。不一会功夫,罗马军队也倾巢而出,正对着迦太基阵营开始排兵布阵。

“翌日晨,朝晖照耀的战场上,罗马人身披猩红色斗篷,锃亮的头盔和标枪的枪尖在朝阳下闪烁着光芒,他们头盔上红色的羽冠随风飘扬。眼前的罗马大军犹如波光粼粼的红色海洋,映红了汉尼拔的瞳孔。”

战前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感染了众将士。在汉尼拔的将领阵营中就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吉斯戈:“我的天,罗马的兵力也太惊人了吧!”
汉尼拔:“是挺惊人的,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一件更惊人的事?他们这么多人里面竟然没有一个叫吉斯戈的。”

汉尼拔站在山坡上发表战前演讲。

“是时候检验一下你们的战斗力了,迦太基的勇士们!”

“出战!出战!打败罗马人!”将士们高喊着。

平原上,七万六千名罗马士兵蓄势待发。

开战前,执政官瓦罗留下一万名士兵留守营地,其余的全部带上战场。他的计划是:当骑兵顶住敌人的进攻,步兵又成功突破敌人中央时,再投入这一万兵力,争取一口气取得会战的胜利。

坎尼城外,罗马军团中的5.5万重步兵排列出宽仅一公里半,纵深达六十行的密集战阵,重步兵团将在1.5万轻步兵的掩护下,向迦太基军的阵营发起进攻。6000骑兵一分为二,4000在左翼,2000在右翼。

如此看来,骑兵是罗马军团唯一的短板——总数6000的骑兵,其中三分之二还是盟军骑兵。这都要归咎几位前指挥官的失败,导致大量的骑兵被葬送,仅前一年在特拉西梅诺之战中就失去了7000骑兵,罗马到现在都没能补上这个缺口。谁成想,骑兵的缺失会成为葬送罗马军团又一个诱因。

汉尼拔早料到罗马军团会采用常规阵型。作为应对之策,汉尼拔将步兵方阵排列成中间凸两边凹的新月阵型抵敌。

汉尼拔将悍勇有余,但后劲乏力的高卢兵团放在中间,再辅以8000名骁勇善战的伊比利亚重装步兵,由他们充当抵挡敌人正面冲击的“肉盾”,争取宝贵的缓冲时间。两侧放置的是汉尼拔绝对信赖的非洲军团,共12000名利比亚重装步兵,这个军团中有很多都是从他父亲远征西班牙起就在麾下效力的老兵,他们久经沙场,忠勇剽悍,是汉尼拔手中的一张王牌。

非洲努米底亚王国的3000名神努米底亚骑兵神出鬼没,拥有惊人的战斗力,汉尼拔安排他们进驻右翼 。

左翼阵地上的7000名装备精良的高卢—伊比利亚重骑兵已经整装待发,这些骑术高超的高卢人被整合交由骑兵统帅哈斯德鲁巴(不是汉尼拔二弟)指挥,这只“高卢之锤”即将肩负起夺取战役胜利的关键性任务。

双方下达作战指令后,正式开战。

罗马军团率先发动进攻,逐步逼近迦太基阵营,汉尼拔按兵不动,两军相距数百米时双方的轻步兵开始标枪互射。这时侯新月阵型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两侧的士兵都不在罗马轻步兵标枪射程内,所以汉尼拔的非洲亲兵几乎毫发无损。而另一边,身高臂长的高卢人却可以轻松地将重标枪投入敌阵,给对方造成重创。

与此同时,隐藏在轻步兵阵中的数千巴莱尔弹弓兵趁机攻击罗马军两翼的骑兵,这是汉尼拔的秘密武器之一。

巴莱尔弹弓兵的一般战术是采用高仰角快速抛射,对敌方阵营形成密集的火力。和强调穿透力的投枪不同,由弹弓发射的弹丸并不足以直接穿透士兵的铠甲,但造成的震荡往往令再厚的铠甲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被弹弓射中的敌人往往不是立刻死亡而是失去战斗力。

巴莱尔群岛的弹弓兵,装备亚麻特制的弹弓,发射约一斤重的金属弹丸,威力巨大,射程一两百米不等,并且随身携带一枚圆盾及一柄护身匕首。

罗马骑兵在枪林弹雨下损失惨重,队形开始散乱。汉尼拔立刻命令左翼骑兵排列密集队形,像一道锐利的闪电朝罗马右翼骑兵劈了下去,罗马骑兵策马迎击,双方很快陷入混战。同时,汉尼拔下令努米底亚骑兵立马去牵制敌人左翼骑兵,阻止他们增援。

北非的努米底亚骑兵与高卢人同属游牧民族,但不同于身负重装的高卢重骑兵,这只由黑人组成的轻骑兵装束极简,来去如风,凭借高超的骑术常常作为突袭和追击的“杀招”出现在战场上。

骑兵这边的进展并没有汉尼拔想象的那么顺利,迦太基左翼骑兵虽然人数占绝对优势,但由于罗马骑兵拼死抵抗,一时之间也拿他不下。骑兵进攻进程受阻,战斗逐渐白热化。

据史料记载,这场混战根本不见骑兵的迂回扯动,双方骑兵相互追击,迎头而上,一旦接触就扭打到一起,纷纷跳下马来捉对厮杀。

高卢骑兵愈战愈勇,逐渐占据上风。

罗马骑兵本来顽强厮杀,却被一个小插曲打乱了节奏。原因是在击退了对方的进攻后的小空隙,在左翼督战的保卢斯非常不巧的被铅弹打伤,被部下搀下了马。结果其他骑兵误以为主帅下令下马,也纷纷跳下马。看到罗马的骑兵下马,对面立刻重新组织进攻,罗马骑兵的抵抗瞬间被瓦解。保卢斯捡回一条命退回后方。

消灭了敌人右翼,高卢骑兵抖擞精神,马上绕道罗马军队后方,配合努米底亚骑兵击溃了罗马左翼的骑兵。

战场上硝烟弥漫,步兵之间的战斗拉开了序幕,罗马重装步兵在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中,猛烈的冲击着高卢兵的阵型。罗马军队虽然失去了两翼的掩护,攻势依然相当的凌厉。

真正考验士兵战斗力和主帅心理素质的时候到了!

因为汉尼拔的新月阵型是有缺陷的——迦太基部队中路步兵力量的薄弱在这时彻底显露了出来。与此同时,罗马方阵的厚度发挥起作用,在罗马步兵强大的冲击力面前,高卢兵抵挡不住,陆续向后退却。

为了减少伤亡,汉尼拔下令中军缓缓后撤。看到敌人败退,罗马军团在后面步步紧逼,迦太基的阵型很快被挤压成了一条线,战况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被当作肉盾的高卢士兵已经被捶打得精疲力尽,许多士兵挥不动剑,被冲上前来的罗马兵随手砍倒。

危急时刻,作为预备队的努米底亚骑兵也赶到前线苦苦支撑,但依旧被撕开了一道缺口,越来越多的罗马士兵从缺口冲出。

见此情景,罗马的将军们都面有喜色,准备迎接胜利的喜讯,就连总指挥官瓦罗也以为胜利果实即将收入囊中。

紧接着,汉尼拔终于看到了他所希望的场景。

前锋突破敌阵的消息传遍全营,罗马阵营乱作一团,原本秩序井然的方阵和队列全部消失,在求生欲的驱使下,数万人潮水般的往缺口挤,人群自相践踏,伤亡惨重。一直以纪律严明著称的罗马军队,竟然弃军容军纪于不顾,开始争相逃命。

山顶上督战的汉尼拔看到这一幕,露出了诡谲的笑容。

看着罗马人狰狞扭曲的面孔,汉尼拔对部下说:“你们看着吧,由战神马尔斯流传下来的罗马人精神,也终将被我征服。他们已经精疲力尽,马上就要放弃一切自诩勇武盖世的威名了。”

汉尼拔看准时机,命令两侧的非洲军团进攻罗马两翼,骑兵从后方进攻。

利比亚军团立即投入战斗,占据了原本由罗马骑兵驻守的两翼阵地,接着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了两侧的防线。没见过啥世面的同盟国士兵片刻间土崩瓦解。

罗马军队的后方是暂时撤下来的罗马轻步兵团,没有重装防护的轻步兵在高卢重骑兵面前,就像是砧板上的肉,被对方几个穿插后,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顷刻之间,罗马中路军团的后方和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之下,罗马军队的后路被彻底堵死,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趁着罗马军暂时的混乱,汉尼拔的中路步兵迅速靠拢,本来即将崩溃的阵线又合拢上了。

合围之后,迦太基的阵型变得像一只大口袋,把罗马士兵全都装在里面动弹不得。

汉尼拔命令将士们协同作战,不断地挤压敌人的立足空间,以使罗马人失去组织抵抗的能力。

本来就混乱的人群变得更加混乱,将校找不到自己的百人队队长,百人队找不到自己的士兵。罗马军团的指挥系统瘫痪了。

罗马人反抗的最后一丝希望之火也被掐灭。

包围圈还在不断缩小,罗马军队的立足之地也越来越小,中间的士兵被挤的连剑都举不起来,几万大军就这样成了待宰的羔羊。

罗马军团原本的人数优势不仅派不上用场,反而酿成了悲剧。

阵线外围的士兵因为长时间作战,体力已经透支,被源源不断的冲上来的敌人蚕食。里面的人也不好过,缺氧、踩踏都折磨着他们苟延残喘的生命。

此外,高度密集的人群还会被标枪兵当成活靶子,对面投过来的标枪一枪就能扎穿好几颗脑袋。

数以千计的人层层叠叠挤在一起,动弹不得……敌军的投枪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地面已经被罗马人的鲜血浸染而变得湿滑,让其他人纷纷滑倒。——《坎尼的幽灵》

在敌人和自己人的双重“努力”下,罗马军团迅速的走向了毁灭。

瓦罗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人一点一点被蚕食,却无能为力 。他意识到败局已定,在全军覆没前就撇下部队仓皇逃走了。执政官保卢斯单枪匹马,奋力拼杀,但终究寡不敌众,力尽落马,被砍得粉身碎骨。

随后,这场惨烈的屠杀持续了好几个小时,迦太基的战士们用手中的屠刀将包围圈内的罗马士兵,还有他们自诩高贵的罗马人精神一起送进了地狱。残兵即使逃出重围也摆脱不了死神的魔掌——奥菲杜斯河阻挡了他们逃跑的脚步,逃兵要么被淹死,要么被沿河追杀的努米底亚骑兵所杀,只有少数幸运儿渡河逃生。

汉尼拔马上派兵直取罗马大营,瓦罗留在营地的一万士兵没有接到长官命令,全部呆在营地,结果悉数被擒。

罗马军团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罗马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河流的水,在落日余晖的照映下,无比凄然。

加入骑兵队及重装步兵团的80位元老院议员也几乎是无一幸存,只有极少数人冲破汉尼拔的包围圈,得以逃生。总指挥官瓦罗只带着50骑,沿山路向西逃到距离坎尼数十公里开外的罗马殖民城市韦诺萨,收集侥幸逃脱的溃兵,不足万人。

这一战结束后,罗马已经损失了五分之一的成年公民及大量的贵族和官员,战争的阴云笼罩在罗马人的头顶,全国上下一片哀悼。

(四)罗马悲歌(血色残阳)

猩红的夕阳下,汉尼拔策马巡视战场。在坎尼城外这片小小的平原上,堆积了敌我双方七万具尸体。

放眼望去,一片狼藉的战场上,尸积如山,流血漂橹,伤者的哀嚎和将死者的呻吟不绝于耳,恍若人间地狱。

为了扒下死者身上值钱的东西,汉尼拔军队第二天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也没有完成。汉尼拔派去向迦太基本国通报胜利消息的弟弟马可尼在本国要人面前,据说用从阵亡罗马士兵手指上摘下来的金戒指,堆成了小山。——《罗马人的故事》

坎尼会战后,汉尼拔吞并了整个南意大利,罗马联盟陆续有四分之一的成员倒向了汉尼拔的阵营,汉尼拔瓦解罗马联盟和消灭罗马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取得了初步成效。

汉尼拔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地中海 !

此后十多年里,罗马元老院被迫采取“费边战略”避免与汉尼拔正面决战,一 直到扎马会战。

之前一直被元老院主战派蔑视排挤的老费边,又重新占据C位。

坎尼会战是汉尼拔军事天才的一次完美展示。

坎尼战役的过程瞬息万变,险象迭生

期间罗马军队两次撕破防线将战事推向了高潮,眼看着迦太基防御体系陷入危局,胜利的天平就要向罗马人倾斜了,但又有如神助般的出现了转机。汉尼拔临危不乱,抓住战机及时给了罗马人致命一击,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显示出了一代名将的风采,自诩高贵的罗马人也被他征服和震撼。

值得指出的是,汉尼拔不仅擅长指挥,在治军方面也很有一套,他善于统筹兼顾,既让不同种类的士兵各得其所,又能让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汉尼拔麾下聚集的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雇佣兵,忠诚度,团结度相比罗马市民兵都大打折扣。在意大利征战的十几年间,雇佣兵对汉尼拔保持了高度的忠诚,带领他们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由此可见他强大的统帅力让他深得士兵们的爱戴。这位既善于治军,又深谙间谍战,心理战的伟大将军,不禁让我想起了同一时期东方的某位名将。

坎尼战役的影响力,让汉尼拔走上了军事生涯的巅峰,位列欧洲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迦太基在这场战役后,国运达到了顶峰。“坎尼”一词在此之后成为围歼战的代名词。


再补一个B站上面的坎尼会战的视频吧

  战争进入第15天,马里乌波尔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俄军从三个方向进入马里乌波尔市区,在清扫乌军外围阵地时,DPR部队在马里乌波尔西南部市区,歼灭乌克兰纳粹武装“SS-熊”志愿者突击队(注:SS是纳粹冲锋队的简称)。

  俄军缴获了“SS-熊”纳粹击队的军旗“红黑旗”,“SS-熊”纳粹突击队所使用的红黑旗,就是二战期间乌克兰伪军(乌克兰反抗军)的军旗。在外围残敌全部清扫干净之后,俄军地面部队对马里乌波尔的东部、西北部和西部从三个方向发起攻击。截止到当地时间11日9时,俄军已深入市区800米。

  可能有人会觉得1天1000米的突进速度太慢,但是对俄军来说,打巷战是迫不得已的下策,因为亚速营等纳粹武装的血腥阻挠,全部撤离马里乌波尔市区内平民的计划失败。为保护平民的安全,俄军无法在攻城作战中使用重型武器,相反,亚速营纳粹武装却毫无顾忌地动用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炮轰炸俄军进攻路线。在战斗最激烈的左岸区,俄军地面部队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而且在打巷战的同时,俄军还要寻找并利用乌军防御空隙,转移处于危险交战区内的平民。

  当然,俄军转移保护平民并给他们发放救援物资的人道主义作法,也赢得了马里乌波尔民众的拥护。获救的马里乌波尔平民向俄军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亚速营纳粹武装在郊区遭重创后,已将全部力量收缩到市中心街区地带,其中马里乌波尔市妇产医院因为靠近市中心的有利战术位置,而被亚速营强征为临时司令部,成了亚速营的最后巢穴。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俄军抓获的乌克兰国土防御军俘虏的确认,乌军俘虏还透露,亚速营已经将妇产医院内的工作人员和病人全部赶走了,反对者被亚速营士兵用枪托殴打和恐吓。

  俄军前线指挥部决定消除这个亚速营新巢穴。在使用ZALA无人机侦察定位后,俄军“红土地”炮射导弹和PC-30火箭炮弹呼啸而至,妇产医院瞬间被炮火覆盖。俄罗斯“红土地”炮射导弹发射的初速度为每秒钟550米左右,最大射程20公里,采用中段惯性和末端半主动激光制导,打击精准度在90%以上。ZALA无人机打击效果验证侦查显示,毫无防备的亚速营人员设施损失惨重。两批从不同方向逃走的亚速营武装团伙,分别被俄军包围在一所学校和一座临街建筑的地下室内。DPR人民军前线指挥官称,它们已经无处可逃,它们的出路只有投降和死亡。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亚速营都是新纳粹死硬分子,他们扬言宁可战死也不会投降。另外,亚速营的前线督战队,对思想开小差厌战的乌军和亚速营士兵绝不手下留情。俄军打扫战场,在查验一名被击毙的乌克兰反坦克射手尸体时发现,这名乌军反坦克射手的一只脚是被铁链锁在水泥电线杆上的,而且他身上和手中没有任何单兵防卫武器。这意味着,这名乌克兰反坦克射手只有一次射出导弹攻击俄军坦克的机会,但却没有继续开枪战斗和逃生的机会。俄罗斯媒体记者用摄像机记录了亚速营毫无人性的一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0二0年战争能打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